西西河

主题:【三国】姜维诈降成功蜀汉能否复国 --兼谈邓艾入蜀兵力 -- 萨苏

共:💬7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三国】姜维诈降成功蜀汉能否复国 --兼谈邓艾入蜀兵力

作为蜀国后期的顶梁柱,姜维在蜀国灭亡后还进行过一次复国的努力,他诈降钟会,试图挑动钟会谋反,利用离间的手段杀掉邓艾和钟会,从而达到恢复蜀国的目的,为此,他给后主上书,称将要使“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复安”。可惜,功败垂成,在钟会试图杀死全体魏将的时候,魏军发觉,姜维钟会邓艾都被乱兵所杀,蜀国恢复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

对于姜维这一努力,曾经扼腕痛惜过。然而,细细想来,姜维所作如果成功,若问会不会给形势带来变化,我以为是一定会带来的,能不能让蜀汉复兴,那我的看法就是希望微乎其微。

原因很多。

首先司马早就对钟会造反有所防范,这一步棋已在对手算中,钟会姜维在成都,即便姜维成功,也难以封闭蜀中天险,一来是地理上的距离,二来蜀中还有邓艾旧军,他们是绝不会追随钟会造反的。那么,钟,姜就处在内外夹击之中,且二人虽然关系密切,目的不同,早晚还有一次火并,力量将更加削弱。姜维从中取事,成功率很低。

其次历史上类似事件空前绝后,没有过类似的胜利作为并例。王猛会桓温有点儿这个意思,更象的是慕容垂曲事符坚,不过符坚是前秦的君主,并非钟会这样的封疆大吏,权柄差别很大。

个人认为,姜维这一举动,最好的结局就是造成类似西晋八王之乱的局面,那就是益州混战,同时晋朝王室内部发生分化,形成举国混乱,可是晋当时并没有夫概那样的人物。我的看法,姜维这种行动,不完全属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更象儒家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行,但是为了信念依然勉力作去,所谓是非成败非所计也,尽自己的职责罢了。

无论怎样,稍有历史经验的人都可以看出,处在这样的旋风漩涡,无论结果如何,姜维本人难逃悲剧性的命运,就象《角斗士》里面的墨西梯斯,他很明白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无论你多么的神勇。。。

顺便说一下邓艾偷袭成都的问题,见到有朋友提出邓艾当时只有数千人,原因是史料记载邓攻击江油的时候,部下只有两三千人。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邓部下应该有三万人,不过,全是轻步兵。

假如真的邓艾部下只有三千,则过阴平小路损失达到了90%。正常用兵,伤亡超过50%,部队就难以控制了,从魏军角度考虑,如果邓艾的三万人马中途死亡剩下三千(亡90%),邓艾不用和蜀军交战,自己如何能够掌握部队呢?红军过雪山草地才多高的损失?总不会预先准备充分的邓艾比仓促上路的红军还糟糕。

实际上,邓艾定蜀后,有奏章“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陇右兵是他的本部军队,也就是那三万人中的,如果死剩了三千,那是没法留两万的。

从情理上说,马邈是惊惧而降,既无勇,亦军心难定,随时可能再次反水。江油内地并非蜀国屯兵所在,最多兵力数千,假如邓艾只有三千本部,加上马的这支乌合之众,兵力不过五六千,如何敢于进击成都?即便诸葛瞻战败,成都还有兵约万人呢。

罗贯中的描述则从军事角度比较可信,这也体现了《三国演义》作为“兵书”的特点,罗如果演义中三分实,七分虚,这里应该是三分实的部分了。

“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行上岭,正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

“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度了摩天岭。”

“众皆应曰:‘愿死战!’于是邓艾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来抢江油城。”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可见,邓艾进攻成都的部队是他的主力,大约三万军,而不是最初到达江油的二三千人马。邓艾的冒险在于他的部队没有后方,兵种单一,而且没有攻城器械,一旦失利无路可退。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代价与期望值的比例越低,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姜维诈降的代价仅仅是他个人的名

节(如果他不准备投降,牺牲生命并不是“诈降”额外的

代价),期望值却是已亡的蜀国得以复国,其付出值与期

望的回收值相差如此悬殊,成功只能寄望于奇迹。

所以,就象主贴说的,姜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惟望成

之在天也。”

家园 我认为钟会叛乱极难成功.

成功了也恢复不了蜀国. 老萨对邓艾的一段分析极其有理.

家园 谢谢

的确这一点连司马都看出来了,钟会却没有看出来啊。

家园 还真没想过邓根本没有攻城器械

应该是带了简单的飞抓之类,马邈如果不是脓包邓攻不下江邮。觉得诸葛也有问题,他不出击邓的一支孤军不见得能有很大作为。

家园 一点拙见

姜维的驻扎在剑阁抵挡钟会的蜀国的主力兵团在邓艾灭蜀的时候还完整的保存着,当接到中枢已经投降的消息时,全军将士愤懑无比,纷纷以刀剑击石,以发泄胸中闷气。这倒有点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在西线与英法联军对峙的主力兵团,战场胶着,胜负尚难分晓且东线也已结束战事,而中央却因为一场暴动而与对手认输媾和,所以普鲁世军官团们当然心中不服,也为二战前被希特勒鼓动而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邓艾灭蜀后留给姜维的选择几乎没有,面临强敌,战不能战,后勤切断,困守不降的结局只有全军覆没,可见姜维诈降以全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忠于蜀国的信念使得姜维又产生了挑唆钟会叛乱而复国的计策,无论这个计谋的成功概率有多少,姜伯约一计害三贤的悲壮还是让千载之下的我们这些后人动容的。其实,姜维投降后等待他的政治出路也几乎只有死路一条,猜忌如司马者,如果一切平稳过渡后是不会再给姜维任何机会的,姜维有忠于蜀国的信念,报答诸葛资育之恩或师友嘱托的动机以及成就一番伟业的志向,都使得他不得不借机迅速采取行动,尽管成功的希望近乎渺茫,正象萨苏所写的一样,悲剧的结局乃形势所然,不管你的计谋多么周密精心,你的身手多么神勇。。。不过,让姜维所没有想到的却是他策划的这次谋反却给了司马和卫??以先全面暴露蜀国潜在反抗势力後次第抚平的机会,而丧失了集结动员全部力量和避实击虚占据部分根据地后长期抵抗的机会,同时也消除了晋统治阶层内部可能出现的动荡。险中求胜的代价当然小的多,可惜幸运不青睐姜维,倒是白白地让邓士载糊里糊涂地作了韩信第二,想来伯约地下有知也是不会希望如此的吧。小子每读三国至此不禁掩卷长叹,世事变化无常,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和不堪一击啊。

家园 邓艾与汉尼拔

 

  原先陇右魏兵有六万,即邓艾及诸葛绪各三万,后来诸葛绪之军被钟会并吞,因此邓艾只剩原来三万,扣掉与姜维作战损失,大致不到三万,再扣邓艾上奏留兵二万,因此邓艾暗渡阴平最多一万。至于越山下山后剩多少,史料不详。

 

  若参考汉尼拔九万步骑从新迦太基出发时后,通过吉尼维里山后,在塞萨尔菲-高卢平原时,全军只剩四分之一,步兵只有二万人(引富勒《西方军事史》)。因此邓艾若出发有一万,过阴平后剩二、三千,也不足为奇。

 

  这种「挂形」地势,有去而难回,因为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只能趁敌无备,偷袭取胜,若敌有备,又遭不胜,将难以返回,故为死路。这种情况有二种,一种是韩信的背水殊死,一种是马谡的坐困愁城。当时应对的马邈及诸葛瞻只要不太太意,急打可以致邓艾无立足之地(即秦军关门打狗),援攻可以困死无援的孤军(围而不攻),但是蜀将有人先降,兼以先胜后败,遂令奇袭成功。

 

  汉尼拔孤军以奇之势,后来仍被罗马所吞,邓艾孤军若比照办理,抱持奇袭乐观的人就不会太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