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对西庇阿,凯撒,拿破仑在几次经典围城战中战略决策异同之比 -- 顾剑

共:💬44 🌺15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对西庇阿,凯撒,拿破仑在几次经典围城战中战略决策异同之比

对西庇阿,凯撒,拿破仑在几次经典围城战中战略决策异同之比较分析

顾剑

这是我写的“罗马英雄传之三 凯撒”的第3章第4节,因为完全是个人评论,自出机枢,可以独立成篇。在第3节中,详细描述了凯撒在高卢战争最后一役,阿莱西亚围城战以后,我在第4节提出以下课题:

凯撒在阿莱西亚,大西庇阿在扎马战役之前,拿破仑在1796年北意大利战局,所面对的,是非常类似的战略困境,所做出的对策完全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压倒性的胜利。类似的形势,不同的策略,相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

以下,我将对三位古之名将,在类似形势下的经典战例,作个纵向比较分析。

大西庇阿进军北非,三战三捷,歼灭迦太基共和国的本土军团,正准备围攻迦太基城,汉尼拔率他的远征军团,从意大利回师了。西庇阿被夹在迦太基城和战神汉尼拔的野战军团之间。他选择后退决战,放弃攻城,也不迎战汉尼拔,而是向内陆退却,溯巴格拉达斯河而上,因为巴格拉达斯河谷是迦太基主要的粮食基地,破坏这个地区,汉尼拔必然前来追击,而兵力劣势的西庇阿,还可以靠拢援军,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沙,借此改善兵力对比。这是个反客为主的妙计。

凯撒围困阿莱西亚,城里有敌主帅维钦格托列克斯的8万守军,城防坚固,背后有25万高卢联军,凯撒带着7万罗马军队被夹在当中。他选择哪里也不去,牢牢钉在敌人的包围圈里,依靠罗马军团修筑的野战工事,接受两面作战。(注:另据德尔布吕克在“世界军事史中估计,高卢人在城里守军大约2万,城外援军7万左右。凯撒的兵力历来没有什么争议—)

拿破仑1796年中围困北意大利的曼图亚要塞,他的4万左右法军士兵,要封锁曼图亚要塞接近2万守军,还要对付背后来自北方的奥地利主力军团4次解围的努力,奥地利解围的军团在4次战役中,兵力从4万到10万不等。拿破仑的选择,是留下塞律里埃一个师万把人,封锁曼图亚要塞,其余兵力集中起来,和奥地利野战军团在北方打运动战,经过卡斯奇里恩,里沃利等四次战役,在运动中大量歼敌。

分析三位名将为什么在相似的战略难题面前,选择完全不同的解法,关键是要读懂三个战局当中,敌方的重心所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认为,战略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打击敌人的重心,而这个重心,可以是敌方的军队,领导人,士气,经济。在三个战局当中,尽管形势类似,但是敌人的重心是完全不同的:

(1) 迦太基人的重心,是汉尼拔本人。迦太基城本身早已失去抵抗意志,它不是敌人的重心。而汉尼拔,是那个时代的战神,纵横意大利十六年,罗马人从来没有在战场上打败过他,迦太基的抵抗意志,完全寄托在这个奇迹人物身上。所以西庇阿不必理会迦太基城本身,只要他能打败汉尼拔,他就能有一切。所以西庇阿选择放弃围城,专心和汉尼拔作战。

(2) 对恺撒来说,敌人的重心,是在城里的维钦格托列克斯本人。高卢人的重心,根本不在城市和经济,他们自己就烧毁城市,实行坚壁清野。也不在军队,因为高卢的军队不是汉尼拔手下的职业军队损失了就没有了。那是部族军队,只要高卢人决心反抗罗马,这样的军队,凯撒打败多少,高卢人还可以召集多少。所以高卢人的重心,在于抵抗的决心,而这个决心,集中体现在维钦格托列克斯个人身上,他是最坚决的主战派,是他说服了各个部族团结起来,付出重大牺牲坚壁清野,他的组织力,指挥艺术,和领导艺术,是凝聚高卢各民族抵抗运动的具体核心。凯撒一直以来头疼的,就是他不接受会战,他的军队总是跟着凯撒,可是保持距离,机动性又高于罗马军团,凯撒抓不住他。现在,凯撒好不容易造成了一种形势,让维钦格托列克斯不敢轻易逃跑,退入阿莱西亚坐守,凯撒制造这种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如果他后退决战,集中力量对付高卢援军的话,最乐观的情况,不过是又歼灭一支高卢野战军,可是维钦格托列克斯一跑,以后麻烦还是不断。所以,凯撒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阿莱西亚的围攻。

(3) 对于拿破仑,形势更为复杂:奥地利在北意大利战区的重心,确实是在曼图亚的防御。恩格斯军事文选就指出,“只要奥地利人还占有曼图亚,他们就仍然是北意大利的主人”。可是拿破仑的目标,不是北意大利战区而已。对于奥地利的整体战略形势而言,莱茵河战场才是主战场,北意大利不过是次要战略方向。作为这个次要战场的法军统帅,拿破仑要想打败整个奥地利,那么占领北意大利还远远不够,他必须逼迫奥地利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并在曼图亚周围,把奥地利全国的有生力量,消耗掉。所以,拿破仑在卡斯奇里恩战役最困难的时候,兵力实在不够用,甚至不惜把围城的塞律里埃师也撤出来打运动战,宁可放弃曼图亚之围,也要消灭奥地利的解围军团。话又说回来,完全放弃曼图亚要塞争夺战的话,奥地利也不会大量增兵来援,这个要塞,还必须围困,作为一个诱饵。因此,奥地利的重心,就北意大利战区而言,是曼图亚要塞,而全国来说,是奥地利的军队主力。拿破仑必须以敌人军队为主要打击对象,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围城。

三位统帅选择不同战略对策的原因,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敌情我情并不完全相同:

(1) 对于西庇阿,他跟凯撒和拿破仑不同在于,他可以获得援军。西庇阿的实力,当时弱于汉尼拔带来的迦太基野战军团,而他向巴格拉达斯河谷后退,可以向正在赶来的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沙的6千步兵和4千骑兵会合,从而改善双方的实力对比。实际上,后来扎马战役中,起决定作用的,还真是马西尼沙的北非骑兵。可是恺撒在高卢,拿破仑在北意大利,都是相对孤立,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从外部获得增援。所以,后退决战的策略,对西庇阿,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而对恺撒和拿破仑,却没有意义。

(2) 对于凯撒,他的罗马军团,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土工作业的能力。论军事工程上的技巧,罗马人对蛮族有绝对优势。正是这个优势,使得凯撒有信心在当地坚守下去。如果运用得好,防御体系是军队力量的倍增器,比如阿莱西亚的罗马工事,如果运用德不好,变成消极防御,那防御体系就成了军队划地自限的牢笼,比如马奇诺防线。这取决于统帅怎样运用防御体系。对于拿破仑来说,战争双方都是近代的欧洲军队,在军事工程技术方面,双方没有差异。所以,凯撒可以大胆地钉在原地,倚仗工事,跟两边的高卢军队硬顶,拿破仑就不能这么做。

(3) 对于拿破仑,他有两个西庇阿和凯撒都没有的条件:一是曼图亚要塞虽然易守难攻,可是它本身坐落在湖泊和沼泽当中,只有5条堤道与外界相通,守军也很容易被少量兵力,就封锁在里面出不来。守军最初是1万3千人,拿破仑用的围城看守部队是9千人,后来第二次打援战役之后,维尔姆泽元帅的1万3千多援军,被拿破仑击败后,也赶进了要塞,守军倍增,可是法军看守部队,也只不过1万人多一点。所以拿破仑可以放心地用少量兵力,封死曼图亚要塞,不必担心守军出动,内外夹击。另一个有利条件,是北方奥地利援军进犯的作战方向,有南北向的阿迪杰河,和加尔达湖。这两个天然水障,使得奥军每次大规模南下解围,都要夹湖夹河南进,自然条件使得奥军各个行军纵队之间,联系非常困难。这就给拿破仑每次集中有限的兵力,造成局部优势,各个歼灭奥军优势兵力,创造了客观条件。这个条件,对于西庇阿和凯撒,并不具备。他们在外围对付敌野战军团的地形,基本都是一马平川。

综上所述,尽管三位古代名将在三个著名战局中,所面对的战略困境,惊人的相似,可是仔细分析起来,敌人的重心不同,我方的内在和外在有利条件不同。这两方面因素综合,使得三位名将,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法,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却如出一辙----整个战局彻底的胜利。西庇阿后退会合了援军,在扎马战役中战胜了汉尼拔的野战军团,迦太基城不战而降,完全结束了第二次迦太基战争。凯撒顶住了内外两方面的夹攻,高卢援军溃散,阿莱西亚城里的维钦格托列克斯投降,从而结束了8年的高卢战争。拿破仑4次歼灭奥地利派出的援军,不仅使得曼图亚要塞失去希望而投降,而且歼灭了奥地利军队的主力,不久奥地利与法国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拿破仑用一个次要战场上的成功,胜利打破了第2次反法同盟。

我本人专业是研究战略的,虽然不是军事战略,但是相通。从战略的角度,这是“战略决策必须适应战略环境要求”一课的经典案例。

我们可以应用以上思路,再来分析德军曼施泰因元帅在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中所面临的局势和采取的对策。作为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他当时正在围攻苏联滨海集团军据守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体系,不算罗马尼亚军队的话,双方兵力大致相等,苏军具有强固要塞防御体系的优势,而德军具有空军和炮兵火力优势。可是1941年底,科兹洛夫率领的由44,47, 51三个集团军组成的苏联克里米亚方面军,在曼施泰因背后的刻赤半岛登陆。曼施泰因现在夹在强固要塞,和优势敌军解围部队之间,面临与以上三个战例相同的战略困境。如果分析敌人重心的话,曼施泰因所面临的局势,甚至比以上三个战例更复杂:克里米亚方面军被击败,不会导致塞瓦斯托波尔守军自动投降,而塞瓦斯托波尔如果先投降,也不会让克里米亚方面军撤回去,因为苏军这个方面军不仅是要为要塞解围而已,还负有消灭德国第11集团军的使命。所以,敌人的重心,是平行的两个。

再分析下去,曼施泰因所面对的战场地形,多少与拿破仑所面对的相类似:苏军要塞守备部队的机动能力很小,又没有空中优势,利用工事自保有余,却不太可能出来作运动战,德军只用少量兵力,就可以封锁住要塞。而另一方面,科赤半岛地形狭窄,不利于科兹洛夫充分展开一整个方面军的优势兵力。事实上,德军用1到2个师,就扼守住了半岛根部的狭窄防线。这地利的一面,也跟拿破仑的北意大利战局类似。

因此,在实战中,曼施泰因所采取的对策,与拿破仑类似:以少量兵力封锁要塞,以主力歼灭敌来援的有生力量。可是曼施泰因要发动反攻,却比拿破仑困难:拿破仑可以利用加尔达湖和阿迪杰河自然障碍来分割敌人,各个击破。 而曼施泰因的战场狭窄,苏军拥有绵亘防线。对此,曼施泰因的对策,是用佯攻,扯动北翼,人为造成苏军防御力量的不平衡,之后以机动部队,突破露出空档的南翼。这种用人为压力造成敌方漏洞的战法,比拿破仑利用自然障碍的方法,需要更高的技巧,在军事上,也更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我在6年多以前,写“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不佩服的三个半”一文的时候,把曼施泰因列为我所佩服的三个半二战名将的第一位。将近7年之后回头看,本人依然坚持,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二战名将中,从战略学的观点分析,此人用兵,确有古之名将遗风。

元宝推荐:萨苏,海天,MacArthur, 通宝推:Javacai,
家园 safa
家园 提宝来见!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越看越觉得岳飞那几句话有道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兵书只是教人一个原则,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优秀的将领对于这个“之长”和“之短”的领悟比普通人要多得多...

西庇阿的“长”在于他在敌国领土上作战,可以方便地蹂躏敌国粮仓,攻敌之必救;马西尼沙的援军也是“长”的一部分。

凯撒的“长”在于罗马军团相对于高卢人的技术优势:土工作业的强项。这个技术优势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凯撒根本不去理会两面作战而加重的人数劣势...

拿破仑的“长”在于地理优势,和他对于部队的把握能力。

至于曼施泰因,“长”就只剩下部队的机动能力和先手优势了... 这就像一个高手在搏斗时把刀子在左右两手之间不停地换来换去,以调动对方的注意力,然后在敌人意想不到之处以雷霆万钧之势一击而成。

这跟亚历山大的某些战术很类似... 的确是“古风”...

不过呢,这类“指挥艺术”也就是在敌对双方力量差别不大的时候才会闪光。当两支军队差别悬殊甚至出现代沟的时候,这种“指挥艺术”就很难发挥作用了... 想像一下僧王对阵八国联军,或者一次海湾战争中的伊军对美军...

阿登战役德军算是选对了突破点。可天一放晴,美国人从天上狂扔炸弹,把西庇阿、凯撒跟拿破仑绑一块都没用,神仙也架不住...

就现今而言,研究如何用指挥艺术抵消敌方的技术优势,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家园 我一直认为拿破仑初出道时最厉害,意大利之战是其一生的

巅峰之作。他那时的表现显得他和他的对手方完全就像是不同时代不同数量级的的人。而且那时他作战的损失和他的战果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他后来战果还是牛,但伤亡也大了很多了。

家园 俺觉得是开始人家没当他会事,

成名之后人家聚精会神对付,就真难打了。其实后来的熬姿特里姿也牛的很啊!

所以主席说打一次好仗不难,难的是一直打得好。。。

家园 乖乖,这一招简直就是“乾坤大挪移”啊

对此,曼施泰因的对策,是用佯攻,扯动北翼,人为造成苏军防御力量的不平衡,之后以机动部队,突破露出空档的南翼......用人为压力造成敌方漏洞

倚天屠龙记里说就算是敌人的招式看上去没有破绽,“乾坤大挪移”也能通过运动“无中生有”找出破绽来。

扯远一点,有时候看李世石曹薰铉(部分情况下的马晓春)下棋,也有这种感觉“甭管多固若金汤的阵势,总能被他搞出棋来”。

家园 呵呵,所以说曼是很有能力的将军啊

实际看地图的感觉更强烈,因为曼的整个防线其实也就只有那么宽,"德军用1到2个师,就扼守住了半岛根部的狭窄防线。"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曼硬是把苏军折腾出一个软肋,成功迂回捣毁苏军的登陆场,KO----要知道即使是软肋,机会可也就这么一下,不能KO的话,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为地域狭小,曼的矛头也只能容纳一个师级大小的集群,3个集团军,要清醒的话,怎么也能挡住1个师的进攻啊.

这个战例不仅仅是如何制造机会,同时也是如何用最小的机会制造最大战果的典范.

家园 拿破仑在近代军事史上有很多创造

拿破仑出道的时候,两个原因让他比同时代的别人高一块。一个是法国第一个进行了革命,在人员,编制,军官选拔制度方面比其他国家有优势,另一个是拿破仑本人在军事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其实应该说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可以说是他重新发现和总结应用了很多军事原则。还有,象军这一级编制,也是他开始的,原本军团下面就是师,军这一级编制代表了在战役规模上分进合击作战原则的确立。

后来,象这些作战原则别人也在学习,编制别人也会改,这些东西学起来不算难。普鲁士大败之后还进行了彻底的革命。拿破仑个人天才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

家园 精彩

献花。

家园 说得好!花一个!有个问题,搞这些是老兄的专业还

是业余爱好?虽然知道老兄在教书,但不知道是教啥的:)

家园 完全是不务正业,我学国际商务和企业管理的
家园 谢回复!太佩服了!
家园 力量对比是一切。能赢一场战役,但可以输掉了战争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形成优势,不管是全局优势还是局部优势。

希特勒和日本在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希特勒看不到这一点,山本五十六倒很清楚,想占个有利地位讨价还价。

对苏美这样的数量级的国家,

“任何问题都是时间问题”,那大家不就自信了吗?哈哈。

链接出处

不过呢,这类“指挥艺术”也就是在敌对双方力量差别不大的时候才会闪光。当两支军队差别悬殊甚至出现代沟的时候,这种“指挥艺术”就很难发挥作用了... 想像一下僧王对阵八国联军,或者一次海湾战争中的伊军对美军...

阿登战役德军算是选对了突破点。可天一放晴,美国人从天上狂扔炸弹,把西庇阿、凯撒跟拿破仑绑一块都没用,神仙也架不住...

就现今而言,研究如何用指挥艺术抵消敌方的技术优势,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家园 商场如战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