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颜(一) -- 猫元帅

共:💬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颜(一)

颜真卿(709―785)是唐朝最有建树的书法家。他和王羲之是同籍。根据《颜家庙碑》记载,颜家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代。颜回品学兼优,是古代读书人的榜样。因此,颜家是以儒学书礼传家,比起王家的以孝行名世,家学根底要深厚的多。

在文字学和书法方面,颜家也是显赫的世家。颜真卿的九世祖颜腾之(宏道)是写草书的名家。六世祖颜协(子和)善写草隶,当时荆楚地区的碑碣大多是出自他的手笔。五世祖颜之推,通字学,工书法,还写过中国最早的家训《颜氏家训》二十篇,训诫子孙以诗书礼义传家,名扬天下。曾祖颜勤礼、颜师古都精通古文奇字,还是训诂学家。祖父颜昭甫、父亲颜惟真、伯父颜元孙是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颜元孙手写过一部《干禄字书》,分别正体、通体、俗体的三种写法,是一部著名的字书。颜真卿的母族也是书法世家,外祖父殷仲容不但是善写隶书的书法家,而且是画家。殷仲容的父亲殷令名是唐初的大书法家,传世的《裴镜民碑》即他所书。颜真卿的父亲、伯父幼年时曾寄养在殷家,颜真卿幼年丧父,也在殷家寄养了一段时间。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颜真卿受到了严格的文化训练,擅长写篆、隶、楷、行各种书体是在情理之中的。颜真卿通晓古文字,作品不但在书艺上独具一格,而且符合字学的标准。字学不但是书法的根基,也是儒学的基础。古代家学渊源的书家都有重视字学的传统,能识读古文字、能写古体是他们在书法文化上区别于一般书家的优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二)

颜真卿是唐朝书法家中留下作品最多的。宋朝留元刚刻过一部《忠义堂帖》(又称《颜鲁公帖》),收录的作品有45帖,多为手稿、尺牍。颜真卿生前还写下几十通碑帖。

颜真卿早年写楷书,横细竖粗,每笔顿挫,形成方头结字蹊欹侧整密,虽然秀丽,但过于整齐,很象刻板的“干禄字”,又有人说象“写经体”。他44岁时写的《多宝塔碑》就是这种样子。50岁以后,颜真卿写字在笔画上渐渐弃方就圆,结字变欹侧为方正,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变法”。他55岁时写的《臧怀恪碑》已经显见颜字独有的一些特点:每个字称满方格,结字平稳,不再是上紧下松的形态;笔画趋向圆劲,具有紧敛的、沉着的力感。他60岁以后写的作品,突出了圆浑、平正两大特点,尤其是《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又采用外实内虚的手法来结构字的形态,把楷书写得伟岸厚重、雄浑磅礴,迥别于古人,完全是一种新异而个性化的风格。

颜真卿能够把楷书写得很大,字形写大了,怎样保持结构的稳重呢?颜真卿的办法是将字形写得平正一些,所谓“平画宽结”。这就要求笔画的力度要增强,于是颜真卿改王字以侧锋取姿,用中锋,使得笔画曲张、厚实、圆浑,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把笔画加粗。这样就和二王、初唐三家的风格大不一样了。

苏轼说:“颜公变法出新意”。颜真卿的“变法”,实际上是用的比二王更早的古法,比如中锋用笔,是篆法;又如正面结字,也是篆隶时代常用的方法。他用这两种方法写楷书,虽然手法古旧,可是写出的式样却是很新颖的。他能以古生新,不仅说明他他具有艺术的胆识和创造力,而且表明通晓古文字对他也大有帮助。唐朝的楷书名家众多,惟独颜真卿异峰突起,开创新风,所以引得后人对他竟相表示折腰佩服,称他为楷书艺术的一代宗师。

当然,也有人对颜真卿的楷书看不上眼。李后主说颜字“失之粗鲁”,“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米芾称之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并且把颜真卿的楷书归为“俗品”。杨慎说:“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他们有这种看法是因为他们拿“王书”的尺度来衡量“颜书”,如此比较,颜字何止“粗鲁”,简直近乎“笨拙”了。但是,颜字的雄浑大阔是王书所不具备的。如此看来,老米和杨慎死抱魏晋,倒显得有些眼光狭隘了。但是老米毕竟是一流书家,他看不上颜真卿的楷书,却佩服他的行书,称其“诡异飞动得于以外”,“天真罄露”,有“篆籀气”。其实颜真卿的楷书最是有篆籀气的,老米视而不见,恐怕是不认同颜楷的造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陈西安碑林。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岑勋撰文,颜真卿正书书册,徐浩隶书题额,史华刊石。

很多初学者都喜欢从《多宝塔》入手,可能因为它好看,便于掌握,可是此碑并非颜书典型,而且容易沾染上程式化的习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并序》唐代正书碑刻。颜真卿书。广德元年立于三原。《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一尺一寸,宽五尺四分。文共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八至六十字不等。书势传劲,用笔则稍瘦于《家庙碑》。 同是颜书名迹。 传世墨本以“获马勋卑于”等字未损者,系清初所拓,考见《校碑随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

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家园 多谢jue整理了这么多好资料。我小时候学柳体字,上中学,

语文老师是个书法家,说自古以来"学书当学颜",弄得我大受打击。

家园 确实有这种说法

颜字的间架很好,这也是“颜柳欧赵”中“颜”排第一的原因。其实书法这东西,只要“楷行草”的顺序不错,只要下工夫,学哪家都可以。我就是魏碑入手,成型在赵体。感觉也不错。

家园 好象学楷书一般都从颜、柳入手
家园 (三)

颜真卿不但是楷书大家,行书也很了得。他的行书历来公认的是三篇文章的稿本:《祭侄稿》、《争座位帖》、《告伯父稿》,人称“鲁公三稿”。其中写于乾元元年(758)九月三日的《祭侄稿》声名最高,被元朝书家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同样是文稿一类的作品,《兰亭序》字迹端正遒媚,不涉潦草。而《祭侄稿》圈点勾划的涂抹很多,使得一般看贯了俊秀端正的行书作品的爱好者看到的只是满篇的狼籍。但是从艺术的角度看,《祭侄稿》的价值正在于它摆脱了寻常的行书范式,笔毫在麻纸上皴擦,行笔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笔锋或曲折或顿折,变换微妙;墨色时枯时浓,带燥方润;字型大小不一,结构时聚时散,又不乏遒劲流丽的姿致;尤其是字距行距的疏密开合,删改的横涂纵抹,使作品的笔墨表现超出了通常的审美期待,章法形式鲜活而丰富,更具有视觉上的刺激效应。

颜真卿当年写《祭侄稿》时,并没有把它当做书法作品。他要写的是章显忠烈、寄托哀思的祭文,因此并不在意书法的点画是否合乎客观的审美标准。完全处于“无意而书”的状态,写出了使历代书家感动不已的曲劲、飞动之笔,写出了神秘奥妙的生动和生气。

元朝的张晏欣赏了《祭侄稿》后写了一段跋语,道出了它的艺术奥妙所在:“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但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是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直妙见于此也。”这里说的心手两忘,相忘的是书法的技巧与表现的心机。当颜真卿用笔墨录写达其真情之文,实在是言哀己叹,言悲己愤,无意于书法的工拙。唯其如此,他的书法笔墨才能随文辞表达的真情实感而天机尽泻,而且以一种极端的书法面目表现出来。这是一幅心灵的笔墨图象,无法再造,孙过庭“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的评语,颜真卿当之无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又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 ,行草书,文稿一篇。凡36行,计410字。原刻早佚,见宋《甲秀堂帖》本。 拓本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稿与《祭侄稿》、《争座位帖》世称“三稿”。

是书为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颜真卿被酷吏唐?匚苒溃? 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 史,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与祭侄稿书法相同,一 气相通,而顿挫郁勃似稍逊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刘中史帖》,书于大历十年(775年)。墨迹本。行书,信札。28.5×43.1厘米。凡8行,计41 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刘中使,名刘 清潭。据帖中“吴希光已降”句,约书写于大历十年湖州刺史任上。  

是帖流传有绪。据《清河书画舫》:“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 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又据帖后王芝题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王芝曾从 张啸江处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询《卜商帖》易得。明嘉靖间归项元汴“天籁 阁”,后辗转落入厂肆。民初归李石曾。帖内钤有“三槐”、“悦生”二半印,“ 绍兴”、“张晏私印”、“王芝”、“项元汴印”等鉴藏印。后有元王英孙、鲜于 枢、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及明文衡山、董思白等题识。明《戏鸿堂》帖亦有刻 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后记

颜真卿一生,正好赶上唐朝变乱的开始:“安史之乱”,权臣倾轧,宦官弄权,方镇割据,皇帝昏弱。但是颜真卿不愿意苟且偷生,要恪守做大臣的本份,匡正扶危,以中兴唐朝为己任:举义旗抗击叛乱,痛斥权臣拍宦官的马屁颠乱次序;上书忤旨,反对百官上书先经宰相过目的检查制度。虽然他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朝野皆知其忠义,但起而效法他的人并不多。77岁那年,宰相卢杞陷害他,派他劝谕藩将李希烈归顺朝廷,其实是要把他往虎口里赶。但是颜真卿毫不在乎,毅然前往,结果被叛军杀害。颜真卿的忠直刚烈,在他身后才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称他是人臣楷模,盛德君子。颜字的广为流传,与人们景仰他的人品大有关系。

《争座位帖》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书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拓本。 行书,文稿。凡70行,计1187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其 刻石存西安碑林第二室,方形竖刻,107.5×69.5厘米,分上下二截书,各36 行。 此刻石世称“关中本”。

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 书。直言指谪郭英 在两次隆重 的集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以致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尤其值得注意 的是,鱼朝恩在当时是一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颜真卿的斥责 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所以世人称此书稿为《争座位帖》。全篇书法气势充沛,劲 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 

此帖原为安师文旧物,曾刻以传世。后安氏兄弟析居家财,真迹一剖为二。其 后又进入内府,不复外见。内府亦辗转不知所终,遂世无见真迹者。此帖传世摹勒 翻刻计有12种之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颜勤礼碑》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 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

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 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 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 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 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

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东方朔画赞》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自署天宝十三载(754年)十二月立。 晋 夏侯湛文,颜真卿楷书,碑阳额为其篆书。碑阴记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额为其隶 书。340×151.6厘米。四面刻。碑阳、碑阴各15行,碑侧各3行,行30字。 碑在山 东陵县,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开元八年(720年)德州刺史韩思复曾铭石立于东方朔神庙前。 天宝十三载 ( 754年)颜真卿出守平原。冬季,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安禄山为探察颜氏虚实,委派判 官殿中侍御史平冽、监察御史阎宽、李史鱼、右金吾胄曹宋謇等巡按至郡,颜真卿 与之狎游此庙。见其碑文磨损不堪,感叹之余,挥毫依旧文重书,复刊于石,并撰 碑阴记,以抒对东方先生的仰慕之情。镌刻完工时,正值安禄山反叛,石刻被藏匿 土中。十余年后,由别驾吴子晁起立于庙前。 

颜真卿书此碑时46岁,正值壮年,神明焕发,意气干云,颇为后世珍重。

此碑精拓本鲜见。宋拓本剜凿甚少,损字可辨,碑阳“颉〓”之“颉”左上与 “颃”字均未损。“跆藉 势”之“ ”字未剜成“贵”。“京都”二字损坏不甚。 “既浊能清”之“浊”字未损。碑阴“琅邪”二字未损。明代后期“ ”字已剜成 “贵”。由于此碑石质粗劣,随着时间延移剥落增加,碑下部尤甚,很多字几不可 识。有翻刻本,其中亦有精良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麻姑仙坛记》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四月。拓本。楷书,文一篇。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 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 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 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

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 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 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 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 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 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以 后又有唐晏云本,忠义堂何氏本、黄氏本,惟唐氏刻本最善,何氏本最劣。《校碑 随笔》云:上海原石石印本,即罗振玉所藏,有张廷济跋,现也不知存于何处。 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 书法端严整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 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 书法端严整肃(见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见上,藏上海博物馆), 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字本,拓本。字径近2厘米。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 现藏浙江省博 物馆。历来金石家著录,均言大、小字本,未及于中字本。元明时期未见重视,清 代有多种翻刻中字本行世,已无足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字本,拓本。字径1厘米左右。凡46行,901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宋刻帖不见收入小字本。明刻《停云馆帖》始收入,世传以南城刻本为贵。最早拓 本为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后记
家园 其他作品

《自书告身帖》传本,自署书于建中元年(780年)八月二十八日。楷书,纸本,告文一篇, 凡33行,计255字。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曾藏墨迹本。

此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传为颜真卿所书的墨迹,后面有蔡襄、米友仁、 董其昌跋。蔡跋:“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 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颜真卿自书告。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览、 审定。”是帖曾收入宋内府,后又曾为韩胄、贾似道,明韩逢禧,清梁清标、安 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 。钤有“绍兴”、“内殿秘书之印”、“安 歧之印”、“乾隆御览”、“恭亲王章”等鉴藏印。帖前有乾隆“唐颜真卿之告” 六字。后面继蔡、米之跋,又有董其昌跋:“官告世多传本,然唐时如颜平原书者 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荡者又绝少。米元晖、蔡君谟既已赏鉴矣,余何容赞一 言。董其昌。”此帖《云烟过眼录》、《清河书画舫》等均曾著录,南宋留元刚刻 《忠义堂帖》拓本为所见早期刻本,后世丛帖、汇刻亦多收入。由于《告身》流传 有录,又经历代丛帖刻入及部分书画典籍著录,所以历来被人视为颜真卿真迹。但 今人曹宝麟、朱关田经过考证,各自认为此帖并非真迹。启功认为“自书己告,实 事理之难通者”(《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之四十九首自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唐中兴颂摩崖》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六月。楷书,元结文。416.6×422.3厘米。凡21行, 行 25字。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竖写左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此刻又称《中兴颂》,碑文系元结于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所撰, 文辞古雅 遒劲。欧阳修《集古录》云:“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缺,今 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御史李建中 家,盖四十年前崖石真本也,尤为难得尔。”可见,石崖在北宋晚期就已残损。北 宋末年又有多种翻刻。《集古录》记载:“蜀中资州模刻在其东北二岩,各刻一本, 鹤鸣山、铜梁江上故亦有刻本。”故真本极为难得。至清代以后石崖之字剜凿严重, 拓本失去颜书面目。 

据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记载:“1973年秋在林彪家查获碑帖一批,其 中有中兴颂石崖拓本之上半本。实为宋拓本,其字有部分损坏,然既不过肥而又不 甚瘦,字虽大,而其精神犹如宋拓之颜家庙碑与后出土之颜勤礼碑之字。其上有藏 印九方……此收藏者为李斯义,虽然现时尚未查知,据其印之刻法与印色之旧的情 形来看,可能是明代早期人。”又:“此宋拓上半本,自‘大唐中兴颂有序’起至 ‘百寮窜身奉贼称臣’止,共存168字。明初拓涂描字在内,共存162字。后半本明 拓本共存160字。”此本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影印本首先刊于文物出版社出版 的《颜真卿》第二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湖州帖》书传颜真卿书。纸本。行书,信札。27.6×50.2厘米。凡8行,计48字。 北京故 宫博物院藏墨迹本。

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则之,清梁清标、安歧、清内府 等收藏。帖内钤有“政和”、“绍兴”、“秋壑图书”、“欧阳玄”、“项元汴印” 、“梁清标印”、“安仪周书画之章”等鉴赏印。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有刻本, 明《快雪堂帖》曾刻入。  

是帖无书写年月。帖云:“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 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考颜真卿于 大历七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到任,直到大历十二年八月卸任,召为刑 部尚书,在湖州计六年。《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载:大历十年“七月己未 (廿八日)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落州部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 余户,死者四百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关于杭、湖、苏、越因海啸而引起 的水患,新旧《唐书?代宗纪》及《古今图书集成?水灾部》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载。 刘尚书即刘晏。刘晏在大历八年到十二年为尚书之职。“刘尚书”下不清二字,应 是“安抚”。故此可知颜真卿此帖书写于大历十年(775年)七月以后至年底前。

此帖又称《江外帖》,著录首见《宣和书谱》。今人徐邦达说,此帖用笔侧媚 多姿,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之意,但和米芾行书很接近,从书体上来看, 完全可以定为米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颜氏家庙碑》建于建中元年(780年)。楷书,碑文一通,记文一篇。338×176×40厘米。 四 面刻,阴阳两面各24行,行47字;碑侧各6行,行52字。李阳冰篆书额,3行6 字, 阴额题名10行,行9字。碑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是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 ,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撰文,十月又撰书《碑后记》 ,时年72岁。当时正是颜真卿踌躇满志之时,书法风棱秀出、精彩纷呈,为颜真卿 晚年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与李阳冰篆额,世称“双璧”。此碑首行下刻有宋太平兴 国七年(982年)八月二十九日重立时李准跋文。据跋文记,此碑经唐室离乱, 倒卧 于郊野尘土之中,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李延袭发现后,才移入府城孔庙内。据《校 碑随笔》等书记载,碑文第三行“祠堂”之“祠”字钩笔,惟宋拓本完好,明时已 凿粗。如“李阳冰篆额”之“阳”字第三撇未损,“冰”字完好,“额”字右“页” 直笔未损,则是宋拓“祠”字完好本中的上品。此碑至今虽然完好,然由于历来传 拓过多,字口渐变,风神已差。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颜真卿》第五册所刊张玮藏的宋拓本(简称张本)与故宫博 物院马子云、施安昌著的《碑帖鉴定》所刊的故宫藏本(简称马本)有较大差别。主 要差别有:①“昔”字上部第四“人”字末笔,张本为长顿笔,马本为捺笔;②“ 祠”字右竖钩,张本细弱无力,马本劲健有力;③“阳冰”二字,张本无损,而马 本“阳”字下部第二撇有损。张本、马本均系剪装本,看不出整碑风貌。北京图书 馆藏整拓本,与西安碑林原石相符,而与张本又有重大差别。主要有:①“昔”字 上部第四个“人”的末笔,张本为长顿点,北图本为捺笔。②“祠”字右竖,北图 本较张本为粗,可见剜痕。③首行,“议大夫”三字,北图本稍损,而字画清晰完 整。张本“议”字残去左下大部,只存半字;“大”全损,不见字形;“夫”字捺 笔残半。④首行下,宋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李准跋刻,张本字迹虽清晰,但脱 漏三十三字,计有“樵”下脱“叟之所”三字,“下”下脱“告”字,“立于”下 脱二十九字。另,张本脱碑末“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李延袭记”篆书跋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裴将军诗》传本,未署款及书写年月。行草书,诗一首。

此帖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刻本。据黄本 骥《颜鲁公文集?赠裴将军案》(四库备要本)称:“裴将军,裴?匾病!缎绿剖椤? 李白传》:‘文宗时诏李白歌诗,裴?匚杞#?张旭草书,为三绝。’?爻⒂胗闹荻? 督孙 北伐,为奚所围,?匚璧读⒙恚?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惊,引去。其事 在睿宗时,见《新唐书?突厥传》。” 

此书帖宋以后至清历代丛刻均未收入,但为明王世贞、张应文和清王澍推崇。 今人评者优劣莫衷一是。

《裴将军诗》今见有两种传世,一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刻留元刚《忠义堂帖》 拓本,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两种书写内容无异,书法体势差别很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纸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1行,93字。

评者认为墨迹本显然不是真迹。沙孟海认为《忠义堂帖》本,“风神胎息于《 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好帖子!资料翔实,评价亦精当!

鲁公的行书是黑女极拜服的。家里的长辈受“尊碑抑帖”影响极大,对“天下第二行书”的推重反而远远超过了大名鼎鼎的“兰亭序”。

家园 许多名家子弟从篆隶入手

我颇有一些朋友,是真正的家学渊源,小时候写字都是从篆隶入手的。篆书有基础了,笔法自然混成,写别的各体,或是画画都是底气十足。

读章诒和那本近来大热的《往事并不如烟》,里面也提到其初学书临的就是《石鼓文》。

母亲从如何握笔提腕运气开始教我练字,让我从篆隶练起。挑了一本邓石如的《石鼓文》册页,叫我天天临摹、反复书写。说什么时候练熟了,写得像个样子,才能歇手。我爱练字,更爱父亲给我布置的书房和他给我的每一支笔、每一张纸、每一块墨。每天做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前,先练字。母亲不怎么看我写,写完后她用朱笔批阅。整个字都写得好,在这个字上勾个大圈圈;字的某个局部写得不错,就在这个局部画上小圈圈。一张大字经母亲的批阅,变得像人工绘制的地图。

邓石如以小篆名。其《石鼓文》黑女没有见过。想来会和苦铁的苍茫浑厚大相异趣。

家园 确实不同

邓石如的媚而娇,婀娜多姿却又憨态可掬,让人想起袁宝儿

朋友说,还是练邓石如的好,吴昌硕的不易学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