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农民-文革-知识分子之小末版 -- 起于青萍之末

共:💬41 🌺4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其实49年的革命,文革和改革,知识分子为工农服务的口号实践,

至少解决了文盲问题,为农民离开土地,为大工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产业后备军,提供了储备。

中国完成了圈地运动,中国把农民从有产者变为无产者(民工),恰恰通过了这些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而(准备)完成的。

所以我认为文革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太祖是不自觉地发动了。

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超越历史时代。

家园 比喻的精彩
家园 他们至少配得到平等自由,可惜一直没有,也就谈不上失去了
家园 没有能力作保证的平等自由,是镜花水月。

他们曾经拥有得到同等能力的权利,现在正在奋力找回

家园 知识分子更配得到平等自由,可惜一直没有,也就谈不上失去了

那种知识分子本就没有那个器官,阉割什么呢?

家园 有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原是天阉,无物可阉,说阉是架空
  • -- 系统屏蔽 --。
家园 如果只讲个体,谁愿意将来能有小末母亲那样的经历?

这个过程应该不是小末母亲的选择,而是被迫接受的。

文革开始后,很多知识分子都下放了,小末的母亲也下放到乡下中学去教书去了。原来学生物的她,由于学制缩短,改教数学和化学了。

这种形式应该不是小末母亲真心希望的。被迫表忠心是对人的扭曲,还是对社会的扭曲?俺找不到答案。

文革刚开始的时候很乱,乡下老师们每天在一个礼堂里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的情形我还模模糊糊有点印象,那时我太小。不过好象没多久就散了。

这种内心里的压力应该存在吗?人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地主成分应该是与生具有的,不可反抗的。但是,读大学应该是小末母亲的选择。很明显,她老人家的这个选择成了她的思想负担。如果不读大学,心理上的负担会小一些吗?答案还是否定的。很无奈。

母亲的出生不好,家庭成份-地主。后来,母亲说,文革刚开始时,很害怕,因为她老家的贫下中农们要把“逃亡地主”抓回去批斗,父亲坚决不让她回去,估计因为文革的斗争大方向也不是地富反坏,而是“走资派”,反正后来不了了之。因为成分不好,母亲在乡村学校很勤奋地工作,也不敢有什么怨言,教着乡村的孩子们,还在乡村学校领着用土法试制肥皂。

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俺是应该为那些有过象小末母亲一样经历的一代人鸣不平,可惜俺不能。因为俺也上过大学,因为俺已经软弱无能。

家园 这个例子用的绝,难为您了。花。
家园 绝!
家园 杀鸡取卵

文革造成人才断档,生活水平增长缓慢,耽误一批

人的青春,结论提高了农村识字率。。。

提高对农村投入,少数人轮流短期下乡(跟援藏似的)

照样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