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杨凝式(一) -- 猫元帅

共:💬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杨凝式(一)

杨凝式(873―945),字景度,是隋朝名臣杨素的后裔,父亲是唐末的宰相。杨凝式于唐昭宗朝登进士第,在史馆里任职。他精通书法,“宗师欧阳询与颜真卿,而加以遒逸”。显赫的家世,出众的才华,使他年轻时就颇负名望。然而他偏偏生逢乱世,梁、唐、晋、汉、周五朝的皇帝都要用他的才华治事,借他的名望装点门面。杨凝式为了全身远害,随世应付,“身在朝却心在野”,出勤不出力。然而每历一朝,官位照样升迁,由郎官至右仆射,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官至左仆射、太子太保。当年冬季,以82岁的高龄结束了他周旋于豺狼狐鼠之间似即似离的一生。

杨凝式有许多别号,如癸巳人、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杨少师等,但最为著名的是“杨风子”。“风”通“疯”,通常指精神失常,行为失态。杨凝式的“风”,实际上是装疯卖傻的“佯狂”,是障人耳目的小技俩。杨凝式这么干,据陶岳《五代史补》说是这样:“杨凝式父涉为唐宰相,太祖(后梁朱温)之篡唐祚也,涉当送传国玺,时凝式方弱冠(有误,应为35岁。恐怕是受了“神童论”的感染),谏曰:‘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而更手持天子印绶以付他人,保富贵其如千载之后云云何?其宜辞免之。’时太祖恐唐室大臣不利于己,往往阴使人来探访群议,缙绅之士,及祸甚众。涉常不自保,乎闻凝式言,大骇曰:‘汝灭吾族。’于是神色沮丧者数日。凝式恐事泻,即日遂佯狂,时人谓之‘杨风子’也。”

他一生的大半时光是在洛阳度过的,放散家居,闲云野鹤,可是仍然在朝廷和鹰犬的眼皮底下,“尹洛者皆当时王公,凝式或傲然不以为礼”,这是有意无意把“心疾”展示一下。王公门虽然因其“风”名而不责怪,但是这样的举动不宜多做,因此他更愿意外出游荡,“惹不起躲得起”,“遇水石松竹、清凉幽胜之地,必逍遥畅适,吟咏忘归”。在这种情境下,书法也成了他展示“风”态的绝好工具。

杨凝式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寺观的“蓝墙粉壁”上逞兴作书。每当此际,“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张其贤《洛阳缙绅旧闻记》)。他的书名很盛,主动送上门去的墨宝寺观当然欢迎,所以院僧常于未留题咏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杨凝式也热衷其事,渐成习性,以至连“垣墙圭缺处”也不放过,把洛下寺观“题记殆遍”,成为洛阳的一大景观。在杨凝式身后,一些官绅来到洛阳游历,都要前往观摹。宋初大书法家李建中看到杨式题写的大字书迹后写道:“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黄庭坚在洛阳时“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感叹“无一字不造微入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贴图】杨风子作品两幅

启功论书绝句说:“世人俱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夏热帖(局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神仙起居法(局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有趣。尤其是那些和尚很能创造机会激发风子的创作激情

估计扬风子因为这个原因,写的兴致极高,写的水平也相当高。好个筑巢引凤。

家园 (二)

杨凝式的书法,独绣于五代,宋朝一流书家推崇极高。苏轼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黄庭坚认为:“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近兼二美,如杨少师正书、行草。”他们两个都学过杨书,苏轼中年喜欢杨书,黄庭坚早年“日临数纸”。后来他们成为名家,常常比攀杨书,苏轼说自己作书“稍得意似杨风子”,黄庭坚也因为草书近似杨书而颇为欢喜。宋朝学杨书的还有王安石,米芾在元丰六年(公元1083)到钟山拜访他时点破,他才承认。南宋的陆游也学杨书,《暇日弄笔闲书诗》中有句:“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

杨凝式在书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黄庭坚有一段评价:“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唯颜鲁公、杨少师二人。立论者十余年,闻者瞠目。”后来他与苏轼说起来,苏轼也有同感。二王―颜真卿--杨凝式,这就是他二位眼中王书流派发展的主脉。黄庭坚还说到:“自平原以来,唯杨少师、苏翰林可人意耳。”把苏轼看作杨凝式之后再出新意的里程碑式人物了。如此说来,杨凝式不光是接续颜真卿,雄冠五代,而且他那超逸绝尘的书法品格也深深的影响了宋朝的书法,从这点看,杨凝式是唐宋书法相承而趋新的转折人物。

杨凝式在墙上写字,并不曾作传世之想,自娱一时。然而土壁易毁,到宋朝初年,杨凝式的墨迹已经很稀少了。很多原来在墙上的墨迹不是被挖走,就是随墙而毁。据黄伯思记载:他在政和初年曾经到长寿寺寻找杨书墨迹,发现“墨踪石本,皆不复存。”院僧告诉他:“三十年前有士人寓是院数岁,及蓰居他郡,壁与石亦弗之见。”不仅把传摹的刻石给搬走,连墙上的墨迹也给揭下来带走了。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提到,杨凝式的墨迹被好事者“并壁匣置左右,以为清玩”,可见杨凝式墨迹尽管有“僧道相承保护”,也难逃一劫。杨凝式的纸素墨迹宋朝内府所藏仅草书《古意帖》、行书《乞花帖》、正书《韭花帖》三种。访求法书甚广,收藏亦富的老米,于《书史》记录平生所见杨书墨迹,也不过薛绍彭家“小字黄麻纸一幅”、“密阁校理苏?始矣腥?帖”、“张直清家杨凝式帖,真、行甚好”。

杨凝式墨迹虽然历经劫难,尤有4种流传至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卢鸿草堂十志图》藏台北故宫,跋语写在画尾,行书,八行七十七字,后署“丁未岁前七月十八日老少傅弘农人题”,丁未岁是公元947年,杨凝式75岁。这一年七月置闰,有两个七月,所以有“前七月”之称。“老少傅”是戏称。此跋书法豪壮,一气呵成,大得颜真卿《祭侄稿》笔意。苏轼说:“杨凝式书颇类颜行”;黄庭坚称“杨少师书有颜平原长雄二十四为国家守河北之气”,都可以在这件作品中得到落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韭花帖》。行楷书。纵二十七点九厘米,横二十八厘米,七行六十三字。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信笔写下的几行字。仅六十余字,但每个字结体都独出机杼,一些字甚至超出结字常规,妙趣横生,一切出于自然,毫无造作之气。整篇“萧散有致”(董其昌语),疏朗秀雅,平实中寓险奇。有人说此帖可以看出杨凝式师承欧阳询。但是杨凝式以萧散的轻松化解了欧字顿挫的紧张,遒劲高迈的笔韵,接近《兰亭序》的风流。

传世《韭花帖》至少有三本:两个摹本分别藏于台北兰千山馆和无锡市博物馆。真迹为罗振玉百爵斋藏本,据徐邦达先生说:“1945年罗氏失之于长春寓所,至今未知下落。”我们现在于书法图籍上所见的《韭花帖》书影,有些是罗本面貌。

家园 《夏热帖》与《神仙起居法》

《夏热帖》。现藏北京故宫,行草书,八行,纵二十三点八厘米,横三十三厘米。元朝赵子昂说:“此帖沉著中而潇洒”;鲜于枢说:“此帖绝无发风动气处”;明朝项元汴说:“若与平原《刘中使帖》契合”。此帖字型较大,前两行作行书,字迹较为完整,后六行作草书,许多字磨灭残损,难以详辨。此帖无刻本,大概是过于破敝,无法上石。

《神仙起居法》。草书,八行八十五字(残二字),后有一花押。纵二十七厘米,横二十一点二厘米。内容是抄录道家养身口诀《神仙起居法》,五言一句,凡十二句。后题“乾钓元年冬残腊暮”,可知是杨凝式76岁时的手笔。启功先生说:“此帖亦有摹本,故宫藏者为真迹。”

杨凝式写草书,线条有一种不可遏止的飞动之势。如第七行“残”字,由于接续“冬”字的末笔之势很急促,不及细想,顺势而下,先写了右边的部分,结果是逆笔写成。另一些字如“数”、“夜”等,也是因为称势而书,从而顾及不到草法的周全。杨凝式的草书属于以“势”率“形”、因“势”导“形”的一派,草法只是提供了一个大概的走笔路线而已。一旦笔势走动起来,为了势的畅适,也就顾不得什么法了。(注意:人家是大书法家才可以这样写,我等若如此,必被指为无知妄为)杨凝式写这样的小字草书,行笔摆动的弧度较小,写出的形体瘦长紧敛。由于他善于驾御毛锥,线条有“横风细雨”的意态,照旧传达出纵逸浪漫的神采。黄庭坚说:“杨凝式如散僧入圣”,“无一点一画俗气”,可作此帖书境的评语。

另,“世人俱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此诗似为黄庭坚所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