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普及帖]坦克的粗线条(三) -- 风中的羌笛

共:💬38 🌺6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行家来了.送花.不过说鲁德尔是骗子恐怕过了.

JU87G的两门37炮各携弹6发,射击模式是两炮齐射,这样鲁德尔还能报出一次出动就击毁10辆到12辆坦克的战果……

您说的是1945年2月9日柏林久斯特松桥头堡反坦克作战吗?那次战斗鲁德尔可没有说是一次升空打掉12辆坦克呵.他升空数次,换过4架大炮鸟,然后报告击毁苏联坦克10到12辆,怎么您把他说成是一次升空了呢?

家园 那是一辆身材异常高大的KV2,装备的是152毫米炮.

这辆坦克发生故障,一直停着,把德军一个步兵师拦在路上一天多.德军的3号坦克和几种反坦克炮拿它没法子.88毫米炮进一步破坏了它,但没有将它消灭掉.最后是步兵从舱门扔手榴弹炸死了乘员.

家园 对抗坦克的兵器和战术很多,说明了坦克的威胁是致命的,是陆军的中坚

力量,否则谁理它.反过来,由于坦克自身要应付各种威胁,需要别的兵种来提供掩护和支持,这就促成了装甲战争合同战术的飞速发展.

家园 全方位立体对抗
家园 英军当时把自己的坦克分成两种来分别发展.

一种叫巡洋坦克,追求速度,装甲就不见得有多厚.这种坦克对于德军来说不难对付.另一种叫步兵坦克,比如著名的马蒂尔达2型,特点是速度慢装甲强,在40和41年,德国没有装备有效对付步兵坦克的反坦克炮,只有高初速的88毫米炮能临时用作反坦克.于是就用了.没办法的事.

家园 不少?Wirbelwind可是44年才装备上的

44年哪,同学

家园 高炮本来就是高初速炮

加上88毫米的口径,和较高的射速,对二战坦克是致命的。二战后期的虎式坦克才装88毫米炮,前期各国坦克的炮要小得多,而装甲和炮的口径/威力大体是对等的。设想一下,要是今天用120毫米速射炮对付M60甚至T55一级的坦克,那有多恐怖?

家园 88高炮由于不是为反坦克而设计,所以不便于隐蔽。

它是防空炮,体型高大,而且没有护盾,这些特征在反坦克作战中弊端不少。不过由于采用了十字炮架,却获得了灵活的环射能力。为了隐蔽这个炮身,炮手们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挖坑(没有西西河的大也差不多了),还做了战术调整,比如伏击,等等。

德国88毫米坦克炮,128毫米坦克炮,都跟高炮有血缘关系.

高炮改坦克炮的例子除了德国,别国也有。T34/85的那门炮,就是高炮改来的。

家园 龙老大啥时候谈到现代坦克呢?

曾经打了一小时的字写了个帖子,谈的是目前争议最多的坦克淘汰问题。可惜IE出问题。。。。没了。

看啥时候龙老大谈到现代坦克,我就厚着脸皮和一下。嘿嘿

家园 苏联人的反坦克炮部队是最壮烈的

二战中反坦克炮部队往往是最惨烈的单位,反坦克炮阵地基本上都是重要区域的支撑点,敌人的主要进攻方向。反坦克炮部队又没有机动能力,除了打退敌人的进攻,他们没有别的选择。特别是前期的苏联,面对强大的德国装甲冲击,他们往往是高喊着为了祖国与阵地共存亡的。

人们一般都津津乐道把德国人用88炮平射对付英国坦克,其实苏联人一样有灵活运用他们的85高射炮,来对付德国人的坦克。而T34-85的主炮也正是从高射炮发展过来的。

龙老大提到的28厘米锥膛炮,其实算是种比较失败的尝试。虽然反坦克能力是大大提高,但是身管的寿命却大大降低,而且加工难度太大导致造价不低,属于得不偿失。苏联人在研究76.2ZIS-3的同时,其实也有研究一种锥膛炮(我记得好像是57还是54厘米口径。与ZIS-3炮架完全相同),威力远胜前者。但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后来一样没有列装。

家园 是57毫米的,装备到T34上,但是数量很少

但是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与后来的85毫米炮相比没有优势,就停产了。

家园 57厘米?可以把M1A1轰成渣了吧?
家园 咳咳,怪国民政府吧,他们把毫米叫做公厘,所以常常会出这样的事.

这个57毫米的炮,应该是ZIS-2吧.威力很不小,据说可在1000距离上打穿90毫米装甲.成本这东西实在不好说,为了能多装备一点成本低一些的炮,多死了多少熟练的士兵?多丢了多少原本可能守住的阵地?人死了,阵地丢了,炮也损失了,不是就需要装备更多的炮?这个帐是怎么算的?

家园 是这样的,台湾很多人搞不清公厘和厘米的区别

甚至很多地方公厘和厘米就是通用的

上次跟台湾朋友争了很久也没有结果

实际上这个“公x”的体系有个很不合理的地方

就是公尺(米)和公丈(国际单位制有这个玩意么?)

家园 俺就一有闲暇时来上上网的平常人,见河里这么多同好,心里欢喜得紧.

这"大"岂是这样好称呼的?折杀俺了......Yours兄,咱们一起提高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