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司马温公正闰之论 -- 履虎尾

共:💬37 🌺5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读司马温公正闰之论

历史巨著《资治通鉴》除了是一部秉笔直书信史,还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史鉴精神。书中的史评“臣光曰”,就是司马温公以古为鉴,垂训后世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资治通鉴》中的一百一十几篇“臣光曰”,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对历史的叙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正是由于如此,我们阅读《通鉴》不可不细读“臣光曰”。

《资治通鉴》中关于“正闰”的论说,在《通鉴》卷六十九魏文帝黄初二年的“臣光曰”中,司马温公说道:

“汉兴,学者始推五德生胜,以秦为闰位,在木火之间,霸而不王,于是正闰之论兴矣。”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几十年来教科书所灌输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其实,在唯物史观传入之前,中国古代史学家早就开始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对历史规律的求索。“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孟老夫子的历史规律观;黑、白、赤三统循环说,这是董仲舒的历史规律观;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然是小说家言,但也是一种对历史规律的探究。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历史规律观中,有一个理论影响最为深远,这就是“五行终始”说。五行终始说其实包括两套内容,一套是五行相胜说,一套是五行相生说。按照五行相胜说的理论,则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后一个朝代克制前一朝代;按照五行相生说的理论,则“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后一个朝代生于前一朝代。

正闰之争,最初是“正统”与“非正统”之争。产生于西汉时期有关正闰的争论,就是探讨西汉国统究竟来自何处,是继承姬周,还是继承嬴秦?汉代学者以“五德相生”的理论来解释历史,认为周为木德,汉为火德,五德相生“木生火”,汉承周运。处于周汉之间的嬴秦,得水德,处“木火之间”,不在五德运行的正位,乃是闰位。由此推出的结论是,秦的帝号不正,只能称霸(伯)而不能称帝称王。

关于秦的历史地位问题的争论,就是 “正闰”之争最初的内容。在周汉之间的秦朝,是否正统呢?此问题在今人看来,似乎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但在古代,在旧的史学体系中,这却是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因为此事关乎西汉的国统。

如果我们按照古人的思路,对历史继承的正统与非正统格外认真一番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周汉之间,出现正闰问题的不仅仅是一个秦朝,除了嬴秦之外,还有一个被今人忽略的朝代,这就是“楚”,楚朝。关于楚朝,史有明文:陈涉首义,建号“张楚”,此其一;项氏举义,拥立怀王,此其二;项羽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也还是离不开一个“楚”字,此其三。在《太史公书》中,既有《陈涉世家》,《项羽本纪》,又有《秦楚之际月表》,总之有正史可征。你看,秦汉之间,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存在着一个承前启后的政权——“楚”吗?

在旧的史学理论体系中,除了楚这样的被忽略的政权之外,还有一些实际上存在过,但不被承认为正统的朝代。譬如,两汉之间王莽的新朝,被视为“伪新”;桓玄建立的楚朝,被称为“伪楚”;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则是“伪周”,等等。甚至于,像元朝清朝这样长达百年数百年的朝代,也有人因其是少数族的政权而质疑其历史地位问题。

关于正统与非正统争论,直到现代还没有结束。今天,我们说起末代皇帝,都说是末帝溥仪,末帝宣统,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其实,在宣统之后还出现过一个皇帝呐,这就是洪宪皇帝啊。袁世凯改中华民国国号为中华帝国,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做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皇帝。这件事确确实实地发生过,这事实确确实实地存在过,袁世凯确确实实的将国家窃为己有,大盗窃国铁案如山。可是,谁也不称老袁为末代皇帝,呵呵,老袁倒是想被如此称呼啊,可是咱们拒绝承认。

司马温公把“正闰之论”的这段“臣光曰”放在魏文帝黄初二年,这是因为历史发展到此时,关于正闰的争论出现了新的内容,这就是“正统”与“伪僭”的区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长达四百年的时间内,除了西晋时期短暂的几十年外,一直是几个政权的分裂对峙。在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下,各割据政权都以自己为正统,称自己为华夏神器国统所系,而贬低对方为“僭伪”。沈约的《宋书》有“索虏列传”;魏收的《魏书》则回敬以“列传岛夷”,呵呵,亦即温公所谓“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也。

温公把这段“臣光曰”放在魏文帝黄初二年,除了是由于分裂开始于曹丕篡汉之外,还因为关于三国时期何为正统何为僭伪的争论,到北宋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唐代以前,人们对魏蜀吴鼎立三方是等同看待的,关于曹魏与蜀汉之间谁是正统谁是“僭伪”,本来没什么问题。李商隐《骄儿诗》中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对曹魏蜀汉并没有什么争论。诗圣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也赞道: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杜甫恭维曹霸,称其为曹操的后代子孙,对曹操的评价也相当高。然而到了北宋初年,鉴于五代时期武臣篡国的历史,人们的历史感情开始发生转移。人们开始谴责篡汉的曹氏,以曹魏为僭伪,而以蜀汉为正统。北宋学者如欧阳修王安石三苏等一概不能免俗。苏轼在《东坡志林》“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条记载王彭的一段话: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涂巷小儿的好恶,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社会舆论,人们已经普遍地把蜀汉视为正统,把曹魏看作僭伪。

历史,是一种客观过程,历史本身是没有感情,没有善恶是非的。但是,历史又是由人来研究的,研究历史的人却有着爱憎分明的情感,于是,就由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人,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本来没有情感的客观过程。这样,历史开始有了是非与善恶,有了情感与价值。中国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就是孔夫子微言大义,寓褒贬别善恶的作品。孔子把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贯串其中,于是有了“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这些,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

由《春秋》开始的情感赋予,从三国时代开始的正统判断,影响深远,一直到今日。其影响广泛,超出了中国疆域。譬如,“南朝鲜”与“北韩”,“首尔”与“汉城”等等名词,就不允许轻易说错。几年前,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候,悍然称“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北韩”,当即遭到“小日本!小日本!”的毫不客气的回敬。

司马温公说,“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其实,温公自己对三国对五代并非没有是非善恶的判断,只不过,温公不愿意用著史者个人的情感,干扰历史的客观真实罢了。

温公接着说道:

“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拔乱世反诸正也。”

历史真是太难了,也太有趣了,俺履虎尾也更愚,越说越糊涂。呵呵,咱们还是来读温公的原文吧。

附“臣光曰”原文:

臣光曰:天生蒸民,其势不能自治,必相与戴君以治之。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赏善罚恶使不至于乱,斯可谓之君矣。是以三代之前,海内诸侯,何啻万国,有民人、社稷者,通谓之君。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莫敢违者,乃谓之王。王德既衰,强大之国能帅诸侯以尊天子者,则谓之霸。故自古天下无道,诸侯力争,或旷世无王者,固亦多矣。秦焚书坑儒,汉兴,学者始推五德生、胜,以秦为闰位,在木火之间,霸而不王,于是正闰之论兴矣。及汉室颠覆,三国鼎踤。晋氏失驭,五胡云扰。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朱氏代唐,四方幅裂,硃邪入汴,比之穷、新,运历年纪,皆弃而不数,此皆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也。

  

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馀皆为僭伪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石、慕容、苻、姚、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有以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

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拔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周、秦、汉、晋、隋、唐,皆尝混壹九州,传祚于后,子孙虽微弱播迁,犹承祖宗之业,有绍复之望,四方与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其馀地丑德齐,莫能相壹,名号不异,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国之制处之,彼此钧敌,无所抑扬,庶几不诬事实,近于至公。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昭烈之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

关键词(Tags): #正闰之论#司马光#资治通鉴#臣光曰元宝推荐:范适安,
家园 溥仪确实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不说那个伪满皇帝。洪宪皇帝之后,宣统皇帝不是还复辟过十几天嘛。如果洪宪几十天算是皇帝,复辟的宣统也应该算是皇帝的。

家园 虎老师过年好

譬如,“南朝鲜”与“北韩”,“首尔”与“汉城”等等名词,就不允许轻易说错。几年前,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候

虎老师无意中犯了和日本人一样的错误。不过这倭国是自古有之,也算不上大错吧。

家园 司马光也是为了防止自己给人陷害

正闰之说牵涉到皇位的合法性问题,所以不得不小心。司马光写的是编年史。这就非用到年号不可。在古代,用谁的年号可就表明奉谁为正朔,认为谁是正统。问题在于,编年史必须有连续性,不能开头用蜀汉的年号,在蜀汉灭了就转用魏的年号,随后不久又用篡位的晋的年号。

当然他也可以发明一个“黄帝纪元”之类的。但这就更会留下口实了。

正如司马光自己所说:

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但司马光自己的这个标准到了隋就出问题了。盖他前面用“汉传于魏”来解释为什么自己用魏的年号。但同样的逻辑却解释不了为什么隋纪从“开皇九年(己酉,公元五八九年)”开始。在他的心目中其实还是认为北朝胡气太重,而南朝才是正统。到了隋灭陈,天下一统,他才不得不用隋的年号。

家园 司马先生说得挺清楚呀

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

不太清楚你说的

解释不了为什么隋纪从“开皇九年(己酉,公元五八九年)”开始

所指

如果是从581年开始才不好解释吧?

家园 司马光提出了功业论,以政权的统一性来处理正闰之争
家园 如果以隋为正朔

那么就要从隋文帝篡位开始算起。

对于同样是篡位的魏,司马光毫不犹豫得用了魏的年号。当时大家普遍认为蜀汉才是汉统的继承人。但如果用蜀汉年号,蜀汉灭时晋未立,中间差了一年。这一年用谁的年号?用魏的?魏第二年就被篡了。用东吴的?东吴也没撑多少年。而且用东吴就等于不承认晋的正统。

更要命的汉灭时刘备未立,中间也差了好几个月。这好几个月用谁的年号?肯定不能用汉。汉献帝已经退位了。也不能用东吴。孙权要到好几年后才称帝。那就只能用魏的年号了。

考虑到当时的舆论,司马光不得不辩解说我只不过是为了在乱世纪年方便而不是为了讨论正闰。所以这篇辩解要特地放在魏纪中刘备称帝那一段之后。

但如果用同样的逻辑,司马光就应该在晋灭后采用北朝的纪年才对。盖隋来自北朝而不是南朝。但他偏偏用南朝纪年,一是因为北朝当时乱纷纷年号不一。二也是因为南朝毕竟在面子上还是“禅让”,符合儒家学说。所以“正统”是在南朝。

但这样到了隋灭陈他就无法解释。如何一个“正统”的南朝就被一个篡位的隋灭了。更有意思的,是之前的陈纪里称隋文帝为隋主。而之后却称帝。

所以,司马光还是有偏心的。

家园 虎老师大过年的也不休息

这个正统问题,俺还真没搞清楚过。正统不正统的,根据什么判断?谁说了算?统治下的人民?士人?后世?政府自己?比如宋向金称臣,宋是正统还是金?

家园 力兄过年好!
家园 雪兄啊,这个问题,

俺自己从来就不是很清楚,提出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家园 送花送到经验值都不够了。。。
家园 没本事的才说俺们祖上如何如何

正统,或者叫正朔,其实就两个,

1,拳头硬的是正统,

2,被打死了就怎么也不正统了。

只说近代:

大清怎么从建奴变成正统的?剃头!

袁大头怎么成了大总统的?北洋六镇!

花生米的南京政府怎么建立的?黄埔+俄国军火!

TG也不是靠选举上的,靠的是在朝鲜一战定天下!

司马温公其实明白,但是为了政治上正确,也只有打马虎眼了。

家园 驴兄说的不错!
家园 多谢雪兄!

这个“经验”很怪的,俺的也由过万减少到如今了

家园 自己关起门做皇帝算吗?

那还可以算上满洲国了。

我觉得袁世凯算有真正的军政实权,那个皇帝算是真的,张勋那几天,政令不能出北京,也不是小皇帝说了算,就别算了。就算在这两件事之后,好像还有不少土财主自己做土皇帝的,难道也都算上?过几天说不定还有人自己家里弄一个当当,那永远也没有末代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