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同志”的回忆与困惑 -- laska

共:💬49 🌺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关于“同志”的回忆与困惑

关于“同志”的回忆与困惑

刚才看见“票姚校尉”河友写《崔东木》的时候,没看两行字,倒是勾起了我的一个一直有点困惑的问题,借此请教方家。

“同志”这个称呼,在我们国家是有特殊含义的,带有明显的政治性。早30年,人人都是同志,这些年来,叫同志不时兴了,但在体制内,党内,(其实平时也不会这么叫)在一些正式的场合,文件、讲课、报告等时候,还会使用“同志”一说。

从我个人来说,对“同志”的称呼是有特殊感情的,相信很多河里的兄弟多多少少也会有一点类似的情结。在我的印象中,“同志”似乎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代名词。我们自己的国家就不说了,那时候东欧,苏联,朝鲜等国家的电影,都是“同志”“同志”叫得欢。换个角度说,打开电视,外国片子,不知道什么国家的(苏联的太明显),只要一开口叫“同志”,里外里准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90年代初,那时候我还在读中学,逢着苏东巨变,虽然还小,但是格外失落,只是又没法说。现在是少了,那时候电视台还时不时会播放一点东欧国家的电视剧,我印象中似乎就有匈牙利和捷克的。当然是现代剧,二战题材的基本上也是一眼就能分辨的。我印象中似乎当时就有一部匈牙利的连续剧,好像是说一个女孩子帮着警察抓坏蛋的。当时就在心里暗想--这片子到底是巨变前拍的,还是巨变后拍的呢?因为剧情是现代剧,基本很少有涉及政治性或意识形态的话题,所以很难分辨,很间或地,听到一句打招呼的台词--“民警同志,请。。。”,就在想,哦,大概还是巨变前拍的吧。

那时候还小,可能有些事情想的也简单了,比如人的思维、习惯惯性的问题,但终究还是没真正搞清楚。不过当时正在那个特殊的时段上,在时间点上有跨进跨出的也是正常的。

后来就想,这么多年过去了,苏东的影视剧,应该基本上会把过去的痕迹脱去了吧。但这些年来,东欧的影视剧几乎已经绝迹了,俄国的还有,但确实已经看不出多少历史的痕迹了。

这两年看《炼狱》《风暴之门》《爆破》,发现在俄军中仍然保留着很明显的苏联时代的痕迹,帽徽飞机上的红星就不说了,发现军人间,以及对军人的称呼,尤其是平民或下级对军官的称呼,仍然是“同志”,比如--《风暴之门》里,连长多罗宁就一直被称为“大尉同志”。我拖着老爹一起看的时候,老爹坚持说这是苏联片子,理由就是--还叫“同志”。

我对俄国文化不了解,但细想下来觉得可能在俄语中“大瓦列许”并不一定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词汇,很有可能是俄国人,尤其是军队中一个惯用的相互称谓(当然,我并不知道“大瓦列许”在俄语中的确切解释)。不知道沙俄时代俄军中有没有类似的叫法。

如果说“同志”在俄语中仍然经常出现,并不让我特别惊讶,但在美国电影中出现,则难免让我小小惊讶一下了。

在美国电影《失落的战场》(一战片,反映数百美军被德军包围,死守不降,使德军输掉战役的故事)里的一场战斗中,我初时还未留意,美军指挥官大声呼喊士兵勇敢战斗,字幕忽然出现“同志们”(惭愧,看片子还要看字幕),一下子没有反映过来,以为是盗版堞的翻译拙劣,但耳里听到的,却明明是“comrade”--这个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从小学开始就学到的英语“同志”词。难道美军也会称“同志”?有些不可想象。我印象中似乎从未在军事、战争题材的美国电影中看到或听到过这样的称呼。 粗粗想来,可能“comrade”在英语中,也并不一定具有社会主义国家中特有的政治含义,可能更有“同袍”、“战友”的意思。

(不过,以前初中时候看过一部显然是拍摄于冷战时代的英国系列剧,片名忘记了,似乎说的是隶属于英军情报机关的三(四?)名特工,居然还有罗杰摩尔,接受各种任务,在半小时的一集中挫败形形色色的敌人的故事,大概有诸如阻止希特勒的孩子复活等等),其中有一集,一位美女特工拍了一下一名苏军哨兵的肩头,再一拳打飞,拍肩头打招呼的时候,嘴里明显叫了一句“同志”,当然是中文,但既然如此翻译,想必原文可能也是“comrade”)

再说点困惑,也一并请教:

“同志”一词的来源,显然是有着明显的苏联背景。否则无法解释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废除了诸如“先生”“女士”“小姐”的称呼,而几乎统一代之以“同志”。

而另外一方面,似乎“同志”又有日本的渊源,印象中似乎诸如“干部”“同志”之类的词,都是从日本传进来了。此外,“同志”显然也并不一定是共产党的专利,国民党同样党内称“同志”--著名的如中山先生的“同志仍须努力”,在看到过老蒋时代的一些材料,如电文、文件、命令、资料中也有不少称“同志”的(前段时间央视播过一部电视剧《特殊使命》。里面国民党方面有关人物的相互称谓中就使用“同志”)。当然,国民党也有着浓厚的苏俄党的痕迹(似乎黄仁宇还是杨奎松都谈及过,国共两党都是按照苏俄党的模式来创建的,血统上的渊源很深,其实就是苏俄党的模式向着一左一右分道扬镳而已)

看来在国民党时代,“同志”的使用范围应该也不小,但我们在早期的影视剧中几乎就不可能看到反映,估计是“同志”一次在建国后已经成为了“好人”的代名词,国民党怎么会用“同志”呢?为了避免引起混淆和混乱,不用也罢。再早个十几二十年,谁敢说国民党也叫“同志”,不定会给闹个什么罪名了。

不知道河里有没有大拿能考证一番“同志”的渊源了。

家园 考证得好呵!!!

国共两党都是按照苏俄党的模式来创建的,血统上的渊源很深,其实就是苏俄党的模式向着一左一右分道扬镳而已!

家园 惭愧,惭愧

这不是我考证的,只不过引了他人的观点而已。当然,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是比较靠谱的。

家园 中国“同志”这个词周朝就有了。主要是朋友之间的称呼

Komerade德军也这么叫的。有一首著名的德国军歌就是Ich hatte ein Komerade(我曾经有过一个同志)。不过这个词也可以译成伙伴,所以西方国家出现Comrade的称呼一点都不奇怪。米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军歌里面也出现过这个词,比如这首著名北军军歌“Tramp! Tramp!Tramp!”外链出处

“……Tramp! tramp! tramp!

The boys are marching

Cheer up comrades,

They will come.……”

家园 谢谢

对了,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对西方国家存在comrades--同伴、伙伴,我有点清楚了。但似乎仍然更多是运用于军队中,比如德军和美军的军歌。俄军中至今存在“同志”,可能也有这方面原因。

而在苏东及社会主义国家中,“同志”成为普遍的社会语言,是不是跟这些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所崇尚的“集体主义”--我的意思是相当程度的社会生活军事化有关呢?

家园 法国人现在还在用这个词呢

听到过很多次,不光是对中国人用。

家园 翻译为《失落的战场》似乎不准确

在美国电影《失落的战场》

电影名应该是《The lost battalion》,battalion的本意不是战场,而是“营”。片子的故事也是讲这个步兵营孤军前出后被隔断的战斗故事。

家园 党国时期的“同志”似乎不如共产党使用得普遍

多半是在党务系统里用,在军队和社会上用的就少。

而我们使用面就广了,及至建国后,“同志”就已经代替了诸如“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此时的“同志”,含义已经泛化了。

家园 这个系列剧很好看!

那个美女特工自称是“巴黎舞蹈学院被开除的!”

家园 是的。

我正好这两天刚看完,所以还记得盗版堞封套上就是《失落的战场》,这就像《black hawk down》被盗版商翻成《黑鹰计划》一样的。

另外,看来老兄看过,求证一个情节--这个营里似乎有个中国人(但脸绝对不像),就是这个营进入树林以后自己在草棵子里搭了个窝棚,一把把一个士兵拽进去抽烟的那个,在送那个士兵离开的时候,望着这个士兵的背影,似乎用广东话说了一句“祝你好运”

家园 对啊,也算风靡一时

就是名字忘记了

家园 这个大概也有国民党的精英意识的因素

还是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党那种心理,只有党员才能称同志。

家园 .
家园 纽约营:那个兵是广东人,chin - 陈

那个营是纽约组建的,全是移民,东欧人为主,犹太人,还有中国人。片里头当年对波兰人的蔑称polack,到现在还能听见有人说。被那种来自ohio美国heartland的营歧视,认为他们软弱.

家园 说一下那个英国系列剧

(不过,以前初中时候看过一部显然是拍摄于冷战时代的英国系列剧,片名忘记了,似乎说的是隶属于英军情报机关的三(四?)名特工,居然还有罗杰摩尔,接受各种任务,在半小时的一集中挫败形形色色的敌人的故事,大概有诸如阻止希特勒的孩子复活等等),其中有一集,一位美女特工拍了一下一名苏军哨兵的肩头,再一拳打飞,拍肩头打招呼的时候,嘴里明显叫了一句“同志”,当然是中文,但既然如此翻译,想必原文可能也是“comrade”)

这片子叫《三个侦探》,英文名是《The New Avengers》(《新复仇者》)老侦探是斯蒂德(John Steed),扮演者是帕特里克·迈克尼(Patrick McGee),年轻的两位是甘贝特(Mike Gambit )和波蒂(Purdey ),扮演者分别是Gareth Hunt和Joanna Lumley。

斯蒂德是瞿弦和配音的,甘贝特是孙悦斌配音的,波蒂是张凯丽配音的。

奉送一张“巴黎舞蹈学院被开除的”点看全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