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介紹】馬英九前傳。 -- 北宸

共:💬19 🌺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介紹】馬英九前傳。

剛剛 YouTube 上看到的。 很詳盡的介紹。 也有一些祕辛。

原來馬英九高中時就立志當領導人了。

可以看到國民黨的動作非常快,已經透過媒體重新把臺灣鞏固在九二共識下。

擔心馬英九會做隱性臺獨的朋友,可以放心。

不知道大陸是否也有書籍或節目介紹胡先生,溫先生?

很想讓臺灣同胞也認識大陸優秀領導人的成長故事。

對於臺灣同胞心裡害怕共產政權,或許會有幫助。

[Flash=425,355]http://www.youtube.com/v/kkjVwEWYjzY&NR=1[/FLASH]

[Flash=425,355]http://www.youtube.com/v/bLRkvznFrAA&NR=1[/FLASH]

[Flash=425,355]http://www.youtube.com/v/gRVD0dddOKI&NR=1[/FLASH]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上慢慢看
家园 【原创】马英九别传

链接出处

家园 大陆好像以前是一般要到死了以后才开始介绍领导人成长历程的,所以…
家园 南方周末长篇巨献:共和国总理朱镕基

外链出处

传奇身世

自幼失双亲 凄孤中度童年

求学生涯

中学时代:能背圆周率到100位的沉默少年

朱镕基和他的同学们:历经曲折坎坷始终心不能忘

负笈清华:“误入歧途”的学生会主席

朱镕基的清华情缘:十七年院长生涯永远的清华人

跌宕年代

朱镕基的跌宕年代:20年“右派”培养浓厚平民情结

朱镕基步入“高层”:幸遇伯乐不改直言本色

从右派到总理朱镕基“破格”晋升的“根据”

上海施政

甲肝没病死人 倒把市长快累死了

铁腕治吏:腐败分子的阎王爷

布衣市长:从不刻意掩饰感情是人性化的政治家

魅力市长:妙语连珠对“外”从不遮“丑”

浦东拓殖:12年走过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

“皇甫平”事件破除思想僵滞 支持者正是朱镕基

副总理时期

副总理时期:“朱老板”是一个真正懂经济的

朱镕基的1994改革年:“经济沙皇”捅了马蜂窝

朱镕基领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政策全面转向

总理时期

新任总理以悲壮开场:“我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惨烈图景决心排雷

闯两大雷区:一是国企改革一是机构改革

朱镕基:我不能接受“赤字总理”这个荣誉称号

朱镕基的“入世与变法”:WTO给中国一个全新开始

朱镕基“破戒”题词:总理三写“不作假帐”

朱镕基执政最后一年:更为务实甚至还有些可爱

执政个案

两赴“泡沫经济博物馆”朱镕基令北海回到地上

朱镕基考察安徽:对不起大家让你们受委屈了!

他们眼中的朱镕基

清华同学谈朱镕基诗作:情发于中而形于言

吴小莉眼中的朱镕基:他是个外刚内柔的人

农民眼中的朱镕基:说内心话我们挺舍不得他离任

后记

如果在2013年评说朱总理

家园 没写工人眼中的朱总理啊。。。。。
家园 现在帮助马英九的最好办法是:

降低台湾民众对他的期望,在他没有上他之前就开始找好借口,说明即便三头六臂他也不能很快转变台湾的经济,否则,小马会很惨,捧杀也是杀。

家园 还有么?就这些了?

很好的资料.上花.

家园 先送花 然后慢慢看
家园 这里有点胡的公开报道

(一)从底部上升

  从江苏泰州至南京,乘汽车约费三小时,再由南京到北京,坐特快火车需12小时。时光倒流至40多年前,那时这段3000余里的路程,恐怕得需20多个钟头。

  对于一个普通的旅人而言,这样漫长的旅程若没有期待会令人感到枯燥和寂寞。但在40多年前,少年****满心欢喜并期待这样的旅程:从江南小镇泰州出发,取道六朝古都南京,到达新中国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入读中国最高学府之——清华大学。

1959年夏天,年仅17岁的****以高分从泰州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

  泰州童年

  在入校简历上,****的籍贯一栏填的是“安徽绩溪”,这也是后来官方材料的凭据。绩溪人对此很满意,在出了个“红顶商人”胡雪岩、大学者胡适后,绩溪又诞生了一位政治家。绩溪的一个官方网站在“绩溪名人”这一栏将****置于胡适和胡学岩之前,可见他们多么地以老乡****为荣。

  江苏泰州人心里却多少有些醋意。因为从****的曾祖父辈起,胡家就搬出安徽绩溪,在泰州姜堰一带生活繁衍。****在泰州出生,在泰州读小学、中学,直到1959年考上清华大学才离开泰州。

  据绩溪县政协委员会胡锦霞讲,****曾在履历表籍贯栏中填过“泰州”,受到父亲训导后,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填“安徽绩溪”。父亲的用意是希望儿子不要忘本,****当然明白。后来在共青团中央主持工作期间,在一次全国团代会上他对安徽省代表说:“我的老家在徽州地区。我是绩溪人。”

  绩溪于他而言只是一个不能忘本的久远的思念,只是一个符号,他也从未回过绩溪。而泰州却是他父母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也是他度过人生中童年、少年这段美好时光的地方。这里有他童年时的玩伴,读书时的同学和老师,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足迹,这里的一切都那么鲜活。

  ****的父亲胡静之生前做茶叶生意。现在江苏省姜堰市坝口南街上的中心广场雕塑对面有一堵墙,正是胡静之当年经营的胡源泰茶叶店的遗址。据现年90岁的屈极天老先生讲,他和胡静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们两个家族都是从安徽到江苏泰州一带做茶叶生意的。到他和胡静之这一辈,彼此都在泰州生活了三代。

  胡静之在姜堰出生,其家庭一直在姜堰最热闹的坝口开设茶叶店。1945至1946年间,胡静之将胡源茶叶店开到了泰州当时最热闹的彩衣街上,生意很旺。屈极天和胡静之都是泰州茶叶公会要员。

  高中班长

  ****的母亲李文瑞1920年出生,1949年去世,仅29岁。母亲去世时,他才7岁。

  三岁定八十。自幼丧母的****,从小就显露出沉稳、低调、谨慎、平和的个性,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优异,懂得与人相处。

  ****就读的小学是泰州市大埔小学,这所有90多年历史的小学是泰州名校,离****家在泰州市多尔巷的旧居大约10分钟的步行路程。

  由于年代久远,记者所遇到的该校老师,都不能讲清****当年读书时的情况了。只是有一位老师,曾经和****的一位小学同学聊过天,依稀记得当年的一个小插曲: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喜欢调皮捣蛋,当年****的同学们也不例外。有一天,几位同学在课堂上趁老师临时出去有事又捣起蛋来,被另外的同学告到老师处,结果挨了批评,于是对“告密者”生起怨恨来,不相往来。****向老师反映了这一情况,在老师的教导和****的“调和”下,双方又玩到一起了。

  这位老师据此说,****从小就比较注意维护集体的团结。

  1953年****小学毕业进入私立泰州中学(现泰州二中)读初中。这所学校有一幢挑檐建筑,名为“陈庵”,著名戏剧学家孔尚任的《桃花扇》第二稿就在此完成。

  初中三年,****的操行一直得的是“甲等”,初三时****就入团了,当时班上40多人,入团的不到10人。在当时“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对成份看得很重要,****家开过店,属于小业主,他能够入团说明他的确非常优秀。

 据一位陈姓老师讲,在初中时,国家号召农民卖余粮,****就根据报纸上宣传的“买粮大户”典型事迹为蓝本,编成通俗易懂的相声,和同学们走上街头表演,反响不小。

  1956年初中毕业,****考上泰州最好的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据****的高中同班同学钱宏麟回忆,当时****才14岁,比班上其他同学要小一两岁,但已显示出稳重、谨慎的个性。高中班主任沈进林老师为人厚道,没有什么阶级斗争倾向。1959年,****读高三时,沈老师让他担任了班长。

沈进林老师已故去两年,但他生前接受媒体受访时曾这样评价****:组织能力很强,爱好文艺,学校举办联欢会时,他上台指挥全班大合唱。

  在****当班长的高三那年,沈进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政治觉悟高,能团结同学开展各项活动,学习努力,能对不良倾向直接提出批评意见。

  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即****当时就读的泰州中学,后高中部迁出组建现在的泰州中学)校长办公室萧老师讲,****在担任班长期间,帮助班主任做过很多协调工作,并且在重要关头勇于承担责任。

  ****读高中的时候,正值全国上下大炼钢铁期间。他所在的班级下乡劳动,那时粮食供应不足,同学们整天处于半饥饿状态,有的同学就把农民收获下来的花生藤上未成熟的幼米摘下吃(成熟的花生已被农民摘去)。不料竟被校长获知,甚为震怒,严厉批评****的班主任,责他管教不力。****知道后,挺身而出,向校长面陈事实原委,并愿意承担责任。校长见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勇气和道义,甚为赞许,也就不再追究了。

  萧老师还讲,****在读高中时,很有文艺才能,尤其擅长唱戏。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泰州人很喜欢唱戏。那时的****演小生很耐看,尤其是反串起女生来,更是博得满堂彩。当时在“采茶蝴蝶舞”这出戏中,****演花仙子,惟妙惟肖。

  ****后来在清华大学担任过学生文工团舞蹈队团支部书记,其表演才能在高中时就已显露出来。

  ****一步步向上升迁,对母校的教导之恩念念不忘。在调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时,还跟当年的沈进林老师通过信。信中说:如果说自己的工作还有一点成绩的话,可以说得益于母校对我的培养。泰州中学严格治校、执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

  张校长讲,11月22日是泰州中学成立100周年。学校已向****发出邀请函,但目前还未收到回音。“这个时候他太忙了,如果不能来,我们都能理解。”

  学校将****当年读书的教室空了出来,将****当年和同学们读书时的旧课桌都找了回来,张校长的说法是“作为永久的纪念”。

  据张校长介绍,1993年泰州中学成立90周年时,****人虽未到,却发来亲笔签名的贺信。

  读书清华收获政治

  从江南小镇来到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在校期间,他同样表现的很出色,大学6年,除一门功课得过4分外,其余全是5分。

  同时,他是学生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并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舞蹈队团支部书记,这可以算作他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开始,但他当时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共青团中央书记。

  他的一位清华同学事隔几十年后回忆说,当时看到****在学校礼堂唱着革命歌曲,扮演着工人老大哥,怎么也想不到其中有一个人会成为中国的领导人。

  读书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刘永清。刘永清与他同级,两人当时都是全年级年龄最小的。后来,这位外表秀丽柔弱的女子为了****甘愿放弃京城的工作和生活,奔赴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与他相守相伴,患难与共,并为他生育一子一女。

  另一大收获则是政治上的。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清华大学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坚持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以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当年的老校长蒋南翔提出“两个肩膀挑担子”,要求干部和老师同时担负起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责任,并抽调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在工作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

 蒋南翔认为,年轻时做些思想政治工作,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将受益终生。事实证明蒋南翔是正确的。自60年代以来,清华历届校系领导中多数在学生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而清华毕业生中成长为国家和省部级领导的,也有不少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

  政治辅导员的经历为****日后的从政打下了基础。他后来主政贵州时平息学生事件的灵活方式,以及主政西藏时平定“藏独”分子活动的刚柔并济,与他在清华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灵活,懂得平等对待学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965年大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并继续担任政治辅导员。1968年,他奔赴大西北的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工作。没想到这一呆便是14年,直到1982年他被提拔为共青团中央书记才重回北京。

  当代中国政坛要人不少出自甘肃。远的不说,近的包括宋平、乔石、万里、****、温家宝、吴仪等人。他们在进入中国最高权力中心之前,均有在甘肃磨练的经历,留下过他们步入政坛的足迹。

  在甘肃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做着基层工作,从1968年至1974年,他先后在水利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历任过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支部副书记。1974年,****调任甘肃省建委秘书,此时,中共元老级人物宋平正担任甘肃省建委主任。

  1975年,****被提拔为甘肃设计管理处副处长。时值“文革”后期,1976年春节刚过,****随甘肃省组织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到兰州郊区的永登县调查研究,食住都在农民家中。****当时任工作队办公室副主任。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路线教育的材料。

  当时的工作队办公室主任武天才已于6年前退休还家,年近七旬的他,对****的忘我工作精神连声赞叹。据他讲,当时,****每天要到农村去调查,写报告,还要起草文件,甚至连油价的工作都要自己动手。每份材料都要油印五六百份,而且每天要不停的写,有时一天要完成数份不同类型的材料,每晚都要到12:00以后才能睡觉。

  有一次****生病,中医开了十多剂中药,由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无条件熬药,****就利用回兰州出差的机会,在家中将中药煎好,装在大瓶子里,带回永登将药分成十多分,一边工作一边服药。

  1980年,****出任副厅级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这是他进入政坛的第一部。两年后,既1982年9月,****以列席代表身份出席中共十二大。当时中共总书记为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回到兰州后,****随即出任甘肃省团委书记。

  不到三个月,****还未坐热甘肃省团委书记的位子,1982年12月份,中央调他回北京出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阔别14年后,当年的青年学子重返北京,此时他还年轻,刚刚40岁,正可做全国青年人的领头羊。

  治边风暴

  共青团中央办公大楼位于北京市前门东大街10号,这里距中南海只有几里地之遥。这里的人年轻,业务能力和政治觉悟都很高,向来被视为党和国家领导力量的后备军。从这栋大楼里先后走出不少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人,诸如胡耀邦、王兆国、****、宋德福、李克强等。

  ****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时候,团中央书记处一共有7位书记,团中央第一书记为王兆国。他们带头轮流冲洗厕所,当时的情景现在看来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当时王、胡两人确实经常这样做。这段往事至今还在团中央内部传为美谈。

  1984年,王兆国上调中央办公厅主任,****接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此时,国内政治空气开始轻松,团中央属下的《中国青年报》为此作了大量的报道****还通过在全国组织舞会的形式解放人们思想。他很务实,头脑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十多年来盘存于青年心中的激进思想。

  1984年,****调离团中央,赴任贵州省委书记。时人对此任命有各种猜测。贵州乃偏远落后省份,而****又那么年轻,他的任命被高度关注是很正常的。

****上任的第一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教育、开发智力,是振兴经济、兴黔富民的根本大计”。在省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力主压缩其他开支,在教育方面追加了4000万元投资。后来他又提出在三年时间里,投资2.4亿元,解决全省220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楼问题。

  1987年秋天,中共十三大之后,政治体制改革又小心翼翼地迈出了步伐。****在贵州也开始行动起来。1988年,贵州省委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是,从党政分开入手,从省级和企业做起,连续制定了《贵州省省级党政分开实施方案》、《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机构改革近期实施方案》,重点解决省委和省政府的职能划分,相应调整省级党的组织形式和省委工作机构。

  在****主导下,贵州省开始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先后撤消了省人事局、劳动局、统计局、审计局、工商局、物价局、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计划生育委员会、人防战备办公室、省教委、国防科工办等11个部门的党组,政府系统逐步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

  1988年10月,****面临在贵州的一次重大考验。贵州大学一些学生因为矛盾引发争斗,结果导致数千名学生冲出校门,上街示威。

  ****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贵州省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亲自深入到学生当中,诚恳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这种温和措施成功地化解了学生们的怒气,事态很快得以平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得到一次成功体现。

  1988年底,****被调往生活环境更艰苦、政治环境更复杂的西藏担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西藏一部分藏人正在进行分裂活动。时人分析认为,这次临危受命与****在贵州时的所作所为,尤其是波澜不惊地平息学生示威有直接的关系。

  ****果然不负重托。他一方面与藏族干部搞好关系寻求支持,一方面主张对“藏独”者采取强硬手段,他的“一手硬,一手软”不仅控制了局面,而且使他更进一步获得中共高层的欣赏。

  一位江南学子,投身荒凉的大西北,两任“封疆大吏”,历经多重恶浪险滩,劳过筋骨,苦过心智,有着非凡的历练。

  1992年中共十四大结束时,****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最年轻的常委,从此开始了其熟悉而陌生的常委生涯。

  10年后,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开始进入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开始让全世界逐步熟悉他。

家园 非常謝謝。
家园 花下
家园 日媒密切關注馬英九走向

日媒密切關注馬英九走向 擔心兩岸合作“保釣”

2008年03月27日 00:15 中國新聞社

  馬英九過去對日本的態度,令日本人憂心忡忡。

  缺乏留日經驗,非“親日派”,在一些日本媒體看來都成了馬英九的“先天不足”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郭一娜發自東京 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已塵埃落定近一周,但日本媒體上依然充斥著對台日關係前景的分析和思考。馬英九勝選,雖然早在日本媒體的預料之中,卻並非在他們的期待之內。

  為民進黨在野支招

  3月23日,日本各大主流報紙就像商量好了一樣,紛紛刊登關于台灣地區選舉結果的社論。而早在選舉之前,各媒體也都派出精兵強將奔赴台灣展開新聞大戰。台灣選舉結果對所謂“台日關係”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事實上,早在選舉前,日本電視台就已將台灣選舉動態作為必報的新聞之一。雖然幾次民調結果都顯示馬英九領先謝長廷,但日本媒體的報導中,充斥著寄希望“西藏問題”幫助謝長廷扭轉頹勢的論調。

  選舉結束後,日本媒體仍不願承認民進黨慘敗,而是強調了民進黨“執政”8年來的“政績”,比如島內民眾“台灣人意識”的上升,還“殷切鼓勵”民進黨要發揮好“在野黨”的作用,避免“國民黨專政”的情況出現。《每日新聞》在3月23日的社論中就稱,“能否樹立‘台獨’以外的其他對立點,作為在野黨的民進黨責任重大。”

  日本人對謝長廷敗局的惋惜、對民進黨的留戀源于李登輝時期的“親日情結”。李登輝、謝長廷都曾長年赴日留學,精通日語。謝長廷去年到日本時還專門“秀”了一番自己的“愛日心情”。

  擔心馬英九反日

  和謝長廷相比,日本對馬英九有諸多不放心。缺乏留日經驗,非“親日派”,在一些日本媒體看來都成了馬英九的“先天不足”。

  日本多家媒體呼籲要密切關注他上任後“日台關係”走向。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馬英九一直強調釣魚島並非日本領土,這讓日本人很頭疼。《產經新聞》就在社論中設想,“如果台灣在釣魚島問題上和大陸合作,日台關係將陷入最惡化的狀態。”

  害怕大陸產品衝擊日貨

  馬英九的一舉一動,都在牽動著日本人敏感而複雜的神經。《朝日新聞》就認為,馬英九主政台灣會讓東亞安保格局產生新變化,“緊張的兩岸關係的緩和對於期待地區和平的日美來說是好事”。其他媒體則呼籲日本政府,對於台灣政局交替後出現的變化,要從政治、外交、經濟、安全保障等多重角度出發,進行足夠的準備。

  台灣經濟走向也是日本的一塊心病。目前,台灣已經成為日本第四大貿易出口地區,有日本媒體更是用“台灣也是日本的生命線”來形容兩地經貿關係的重要。

  對於馬英九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構想,日本的警惕性也很高。《產經新聞》援引謝長廷的說法,即“共同市場實際就是‘一中市場’,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農產品大量湧入台灣後,將會對台灣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來質疑馬英九經濟政策的正確性。其實,這也說明了日本對大陸產品進入台灣市場將動搖日貨在台地位的擔心。 更多國際先驅導報新聞 【編輯:魏恆】

家园 安啦。马英九和李登辉手拉手、好朋友,不会反日的。

中國時報 2008.03.28 

尊李 安撫深綠 化解反日疑慮

陳洛薇/特稿

 馬英九啟動請益之旅,首站向前總統李登輝請益,李馬關係破冰,和解意味濃厚,馬英九維持「尊李」,除了宣示藍綠和解,改善族群問題,更深一層看,是借重李登輝與日本的友好關係,化解日本政界對他的疑慮,也藉李登輝安撫深綠,強化自己是新台灣人的色彩,厚實全民總統的基礎。

 過去八年,無論李登輝如何口出惡言,批評馬英九處理納莉風災不當、只會穿短褲慢跑,馬英九始終延續「尊李」路線。他在台北市長任內,李登輝與他的合影照片,也一直放在辦公室裡。

 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後,國民黨慶祝台灣光復周年,也把消失很久的李登輝照片掛回國民黨中央,馬英九競選總統的「台灣進行曲」歌曲,也是李登輝以前選總統競選的歌曲。

 馬營人士不諱言,馬英九一路維持「尊李」路線,即使選前李登輝說自己的一票要投給謝長廷,馬英九也表示尊重,正是因為有李登輝的加持,可以幫助馬英九跨越藍綠光譜、化解省籍魔咒,讓馬英九走出一條新台灣人的路線。

 總統大選,馬英九大獲全勝,獲得七百六十五萬餘票,打破台灣人民直選總統以來得票率最高的紀錄,超高民意的支持,展現了他的政治實力,但是仍有五百四十四萬人民並沒有投票給他。

 國際關係方面,曾參與保釣運動的馬英九,讓部分日本政界人士對他一直有疑慮,認為他有反日情結。李登輝選前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表示,一般認為「馬英九是親中反日、謝長廷是反中親日」其實是錯誤的看法,被視為是暗助馬。

 馬營人士表示,馬英九喊出「全民總統」,希望走出七百多萬的支持,得到五百多萬的信任,李馬會之於馬英九,正面效應遠大於負面效應,這次破冰之行,有助馬英九化解歧見、釐清日方疑慮,可以讓他走出省籍框架,走向新一代台灣人的路線。

家园 要先安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