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色不是空 -- 黄花2003

共:💬34 🌺4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佛教跟社会风气没啥联系吧?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正是汉朝(东汉).佛教的戒律是"不邪淫",出家的弟子禁欲,但在家的居士则允许有妻子和性生活,只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而真正的出家佛教徒一般都是占少数,影响不了社会性风气.

上面所说,是有背景的,主要是消除对色身的贪爱.人对身体的偏爱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有时说话要重一点,才能让人醒悟.但,因此而悲观绝望,那在佛学上又叫断见.历史上确有因修炼念身法(不净观)而自杀的.这个也是佛陀所反对的.佛陀提倡的是"中道",类似中庸思想.其实,"不净观"也没那么恐怖.相反,对身体大有益处.而对于身体,佛家同时也叫我们珍惜,佛说:人身难得!可能,这是我水平有限,让你产生这种感觉.但佛教确实并非绝对悲观主义.

大乘佛教六度,其中就有"勇猛精进".佛说,学道当如"夫一人与万人战,挂铠而出",勇猛精进!

禅宗言:修行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

台湾证严法师,身躯弱小,却发出狮吼: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

这就是力量!这才是佛家真正的精神!悲观不等于绝望,有时是洞彻.当是时,唯有勇者和智者能警醒,发愤,能精进!

汉朝纵欲?这个没听说过.只不过是唐朝以前,中国社会对性的态度没那么严格,相对开放,谈不上纵欲吧.后来的禁欲也是相对的,实际上是禁女不禁男.当时中国男人,外面遍地红灯区,想嫖就嫖,那个风雅,春宫图黄色小说相当地流行.看一看色情小说的数量,以及《三言》、《三拍》等现在所谓的历史名著中所描述的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是假正经真淫乱!禁都禁到女人头上了.特别是明朝后期社会风气已经淫乱无比,有人就说这跟明朝的灭亡有关.

罗马由于禁欲灭亡?跟你的印象相反,据我所接触的资料,罗马的灭亡跟纵欲有关,罗马勇士都成软脚蟹了.你可以想想:为什么后期禁欲的呼声高起来了?不正是纵欲纵到国家社会要崩溃了,才想到刹车么?

家园 老兄也反驳得太快了吧?

我根本就没有提过罗马?希腊和罗马在文化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尽管我们一般认为罗马是继承者。

另外我所指的纵欲并不是指色欲,而是指在汉文化中普遍反映地对尘世生活的追求。明中叶以降是对色欲的放纵,反而不能体现出汉时期人的追求。这里是我说的不够明白。不过注意汉末之佛教大兴,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印象中证严法师并不修不净观?她师从印顺法师,我个人的看法,印顺法师似乎对禅宗其实是颇有微词?

我个人对佛教没有研究,不过觉得你在讨论不净观时的对肉身的描写颇有些负面,所以提醒一下西风兄关于不净观的一些其他的看法。其实周氏对佛教是很推崇的,但单挑不净观出来,还是有他的理由的。

家园 臭皮囊是佛家对人身的看法

我确实把希腊误会成罗马了.

周作人就不想多说了,他什么都懂一点,但能不能真正领悟,并且实践,是个问题.春秋大义,要不要爱国他也懂的.这个人研究过佛学,但佛法不是看看经书就能领会的___也包括我本人,只是学学,知道点佛学知识而已.这也许是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吧.如果觉得不好,错在我.谢谢!

这个帖子是正是站在佛学的角度上看色身的.臭皮囊是否佛陀的说法,他还有一个说法:屎囊___所以,佛家总体上对色身的看法是负面的.为了对症下药,佛法里就有念身法门,其中就有不净观.

其实,以前我也对不净观\白骨观的修法很反感,觉得有点邪,难以接受.实际上一接触,不是的.很有道理!一般人不是贪恋色身么?贪恋即是执著,然后产生这个色身即"我"的看法,即"我执"____而佛法是"诸法无我",会造成修行上的大障碍,不消除永远无法成就.为此,就告诉你,色身实际上很脏,是臭皮囊(注意,不是我说的,是证严法师和印顺法师共同的老师释迦牟尼说的!)不值得贪恋.让你产生厌离之心.也即叫你去除对色身\对执著肉身为"我"的错误看法.但一般人这种看法很牢固,怎么办?叫你修不净观,自己看看身上种种不净;然后观想肉身腐烂变白骨,最后白骨也风吹烟灭,也没了.就让你知道,这个色身呀,不仅脏,不好看,而且人一定要死的,而且死的时候很恐怖,虽然一般人忌讳,但这是事实__不是说为了照顾一般人的感受就说好听的话.就是让你领悟到: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逃不掉的,快快醒悟吧!最后,变没了,代表什么?"色即是空",领悟佛法.

照我个人的实践经验,不净观白骨观一点不恐怖(也许正是我浅尝则止的原故,大家别学).相反,解决了本人许多锻炼(不敢说修行)中的许多问题;同时,跟许多人的想法相反,以为不净观那么恐怖,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呀?____不会,修不净观对人体大有益处(虽然此非佛法所求),修了身体更舒服.这确实是个人体会____起码我实践过,就是如此.所以,才负责任地向大家推荐.实际上,这个帖子主要说的不是不净观.说到不净观是因为西风的回帖.如果你反感,就当我没说.有兴趣地请大家去看我回帖中给的相关链接.

证严法师我很尊重,但这个跟法师修不修不净观没关系,你可以仔细看我的帖子___没说证严法师修不净观吧?禅宗是中国佛学的代表,有人甚至是内部对禅宗有意见也不代表什么___和而不同.最关键的是:我这个帖子是试图站在佛家的整体立场(不是代表)上说话的.不净观也不是禅宗必修,禅也不一定就是禅宗,也时指禅定\坐禅\禅修,禅定是修行的共法,不同等于禅宗___是不是仁兄搞混了?.我没说禅宗就是修这个.这个法门是佛教的,属于念身法门,破的就是对色身的错误看法.相信仁兄对佛教的看法是不一定是负面.如果由于这个帖子让仁兄产生不负面影响,是我的错误,怪就怪我吧.

水平有限,惭愧惭愧.

家园 有谁见过藏传教的欢喜佛?

雍和宫里就有的...

[IMGA]点看全图[/IMGA]

家园 花谢黄花
家园 其实只有双身像,“欢喜佛”是坊间瞎传

有些东西只和特定的修行方法有关,具体恐怕和坊间流传的想当然相当不同

当然也得怪有些把经念歪了的人,导致人们的误解转深

家园 对“色”的误解的矫正很好,支持。不过后面恐怕……

空性见,可是佛家的一个要紧见地,看您似是认真在这道儿上走的,这方面东西还是得砸实点的好。

下载个佛学词典,读经典原文,起步不难。这里:

http://www.fodian.net/index1.htm

初开始的,别想着自己发挥自己理解,要紧的名相总得要翻几个个儿才不太离谱。其中法相词典比较严谨,可为主

通宝推:蓝色帝国,
家园 那什么是“空即是色”?

鸠摩罗什的翻译

舍利弗

非色异空。

非空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唐僧的翻译: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呵呵,不同的翻译,句读,可以把“色”和“非色”对立起来的。所以所谓佛经不过是翻译者的理解加上读者的理解而已。

还是不立文字比较好啊。

家园 关键是理解和实证吧

禅宗的文字也不少,除了《六祖坛经》,还有数不清的公案语录。

达摩东来,除了传付禅宗心印,还以《楞枷经》印心。所以,从一定程度说,禅宗从来不离文字,文字无妨禅宗,不执著就对。“不立文字”,我的理解是不执著文字,注重实证。反过来,只重实证,不依教义,也不是禅宗所提倡的——六祖自己还叫弟子以《金刚经》印心哩。

这个还有一个民族性的问题。谢灵运早就说过: 华人异于见理,难于受教,故闭其累学而开其一极;夷人易于受教,难于见理,故闭其顿了而开其渐悟。。。。。。良由华人悟理无渐而诬道无学。夷人悟理有学而诬道有渐。也就是说,中国人聪明,理解能力强,所以喜欢顿悟;印度人则重在信仰,长于受教,所以要渐悟。 但净空法师又云:中国古人不喜欢繁复,这跟印度人不一样,印度人是不断在重复。中国的言语文字讲求简要详明,正因为如此,中国开悟的人数比不上印度。上根利智用点到为止这个方法行,但是对于中、下根性则不得力。我们这才真正体会到佛在印度讲经用这套方法,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所以,如果你认为是上上根器的,就学禅宗顿悟。如果没这根器,就老老实实念佛学经或禅净兼修稳妥。

空即是色的解释,可见赵朴初老如下说外链出处,我是没水平的。

问: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什么意思?

答: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槃”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家园 谢谢,已收藏链接。

本义就是想说明这个误解。

后来的解释实际就是乱侃。目的一是为了简单介绍一下佛学方面的东西;二是为了自己也抱抱佛脚,通过写点东西来增强认识,实在是水平有限,让人笑话。

本人认准了实证的路子,但实践的太少太少,微不足道。

希望真正有见识的,站出来说多些。

没水平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也忍了很久。象色即是空本来是佛学里面的常识,却在社会上以讹传讹。知道的不屑说,我就当丢脸,也好过让人糟蹋。

家园 随喜您的善愿

予亦见许多懂的人在不停地说。但诚如您所言,善说者远远不够。

家园 您怎么个对立法?

“色”居然能和“非色”对立,不知您如何断句能断出这样一个结论?请解释一下如何?

家园 老实说,如果

问的人不理解“空”与“色”,那是很难给他讲明白“色不异空”或者“空不异色”的

家园 理解问题。恢复梵文学习也不一定能了解佛义

象这一句,只要对“色”、“空”的概念有所了解,就不会出现断句错误。

另:所谓提倡梵文减少失误的说法也不妥。因为,梵文不是一种固定的语言呀,现在的梵文根本跟佛陀所用的语言不是一回事。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考据,佛教的兴起,可以说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的一种反抗,所以坚决反对使用婆罗门教的语言——梵文,而是鼓励比丘们用自己的方言来学习佛所说的话。而佛陀涅槃之后的两次大集结时期,佛典也没有形成文字,靠口头相传,而僧伽内部由于对佛的教义理解不同又分为几部,每一部用的语言又有所不同。只是到了几百年的阿育王时代为了传播佛教才开始文字化,但用的也是一种所谓的“混合梵文”,其中有许多方言。而印度现在的官方语言,就有十几种,方言?真不知有多少,加上历史变迁,口口相传的失误,翻译的失误。。。。想完全恢复佛陀原来的讲话,想想是不可能的任务。

家园 天与非天

空与非空。如果用“天与非天”的关系来断这句,当然可以得出“非空”是与“空”对立的东西。

其实,还真有这么断句的。例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给方腊断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意思完全不同了。

当然,如果看原文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所以以前曾有人提倡普及梵文以免产生歧义,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