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德国得罪中国的幕后机密大曝光 -- 心文连博

共:💬24 🌺10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德国得罪中国的幕后机密大曝光

(原出处找不到了,也是朋友转来的)

德国经济问题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但解决起来却很复杂,都围绕者福利的刚性在这个时代阻碍德国发展,以及德国的工业制造力已经衰退。

  福利问题

  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其工业方面即便两次战败仍百年不倒的优势,在于他的源源不断,非常稳定的熟练工人队伍。这个队伍通过三方面组织出来的。分别是:一企业里面的工会保护工人在剥削资本家下的利益,二国家的养老制度和福利制度平均了社会财富,进而拉平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上与其他人的身份。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他根本不会有所谓的德国人以敬业精神而著称的可能。(像现在中国的劳工怎么可能敬业嘛)三是DIN德国工业标的组织性,它把一代一代人在工业上的实践探索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国家机构去负责组织相关信息,即协调了企业间的竞争和利益,减少内耗,也使之形成合理的、促进其工业品的竞争力,并通过出口扩张了德标的影响,对世界影响深远。

  而德标对德国意义就像汉语一样,基本可以想象,德标被拒绝的一天也是德国分裂的一天。这一点并不夸张的,德意志屁大的民族,却也要分出几个板块来,大有德国奥地利之分,小有东西德之分,再细下去还有各个州互相不以为然,许多来自拜仁州的人更是公开自己非德国人的。巴伐利亚地区,历史上一直游离在德国核心之外,16,17世纪作为德意志诸国,一直和外国站在一起,抗拒大德意志的皇权。这也是为什么在魏马共和国时代,有个巴伐利亚共和国的缘故:它历来就比较独立。 顺便提一下,莱因河西部的德国,在18,19世纪文化制度比较接近法国。所以,拿破仑法国进军时,第一就进入这个地带。1战,2战德国战败,法国本能考虑就想搞掉这块地方。

  这三点是是德国工业强大的基础原因来的,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人优秀的福利。事实他们的福利制度除了人性化生活和民主关怀,却是有好强经济目的的,就是要保护工人阶级,保证工人队伍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这个制度在一个特定时期非凡的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却在今天表现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表现在:一社会老年化严重,增加国家负担。二因为世界性竞争德国工业竞争力相对下降了,企业利润下降底,工人的福利刚性,成了企业的灾难。迫使德国企业纷纷搬迁尤其是到中国。此外,随着70年代西德经济飞跃而发展出来的全面社会福利,到今天严重障碍这劳动力活力,失业者宁愿领取失业救济金也不从事生产,已经无异于共产主义心理了,外加东西德合并,落后东德对政府社保的财政负担不堪承受,因此对国家而言成了迫不及待的改革必要。

  施罗德的改革计划

  十年前德国启动全面经济改革,漫天的广告说辞其实就是在围绕削弱福利,减少企业和国家负担,激发劳动力活力。但是改革触动福利的刚性是需要慢慢实施的,大刀阔斧会动摇社会根基,在这个拖慢改革时间的过程中,德国前任总理施罗德想到中国市场空间。为什么呢?

  德国企图将低端的、污染的、耗能的、薄利的企业,搬到中国,以减轻企业压力;同时重组国家工业方向,改为一个野心勃勃的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的方向上。应该说这是非凡远见的,施罗德先生见识卓越,眼光长远。他一方面意识到德国传统工业不可逆转的会被中国取代,另一方,企图左右其手地一边污染中国,一边给中国搞环保;一边消耗中国资源为西欧制造廉价物品,又一边给中国修建能源设施。如此十年,则德国能迎来它的制造业第二春(第一春算是七十年代西德经济腾飞时期)。施罗德时期,德中合作紧密,德国为了敲开中国的大门,搬迁了不少传统产业到中国,企图一步一步的加深这种中德紧密关系,同时在国内慢慢发展能源企业,可惜第二步感刚看见曙光时,这个如意算盘突然中断。

  德国百姓对施罗德用心良苦并不领情,也随着美国从中的破坏,使得他的连任失败。更因女总理merke上台而终结。如果联系上通过这次奥运,中德关系势必大降,我都可以想象德国失去了最好的产业改革时机,错过中国这几年,德国翻身无望,这就是欧洲群氓政治的危害。这个时候和中国断掉,未见其利,反受其害。但群氓是不管这些的。

  联系一下中德关系,我们发现,一方面中国企业崛起,填补了中国市场大片空缺,也削弱了德国企业的竞争力,致使许多德国企业利润下降,进而增加失业率。另一方面中国毫无劳动力保护的及其粗暴的劳动力市场是德国企业的天堂,使得许多德企迁移中国,这样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失业率,也是德国人为什么如此易于被煽动,并如此乐于憎恨中国的本质原因来的。媒体稍微的歪曲,都能随便煽动百姓对中国的憎恨。矛盾的是,对于中国市场德国又因为施罗德的寄望而又特殊感情,所以出现很两个极端的媒体较量,表现在几年前中德蜜月而大肆叫好,现在却冷如厚冰。

  德国体制里含有障碍技术创新的元素

  德国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只有工艺,其实和日本很像的。表面上德国好像很先进,其实不过是很花俏,以及让人家觉得花俏就是技术,许多都是浓妆下的掩眼法,根本没什么真正了得的技术是我们追赶不了的,但是国人的产品要达到这个优秀的工艺怕要走很多年。在1999年,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常州柴油机厂,不服气自己的机器比不过德国,以为是材料问题。后来这帮人把德国机器彻底分解,找到了原因:部件的加工精度不及。这就是属于工艺。

  应该说,如果德国有什么技术的话,那就是已经渗透进社会各个细节甚至已经渗入人的骨髓的、各个行业家细微的资源配合和管理。抽象来说,放到个人上是意识问题,放大到社会上就是体制问题,他是整个文化和机制和人性等等互相依存的一种很复杂的东西,举例来讲,五十年代中美韩战中国赢的就是靠体制,而不是战场上的什么具体技术。中国人武器差,人瘦弱,但是单兵作战中的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公共作战中孙子兵法就是技术,宣扬共产主义信念就是技术,所有这些统称为体制。

  德国社会的体制其实禁锢技术创新的,太过强掉公共利益时,必然压制私欲,对于创新无法与其他人形成协调时只能逼德国人才远去美国。当然德国强调团队作业,也能保证3个臭皮匠阻挡一个诸葛亮的情况偶然出现。所以二战前德国是最多诺贝尔奖也是最出哲学家的,二战后基本没有,现在大学死气沉沉,也是被改革的对象之一,关注花巧的装饰和理论表达的修饰,掩盖技术的没落和观念的陈旧。

  这当然是好多原因造成的包括诺贝尔有美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也有当前世界价值观以美国为首,但最大原因是的还是德国社会机制有"抗拒发明而主张改良"的很潜移默化的思想,而这恰恰是和DIN德标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说他们只有工艺,也是拜DIN德标所赐。德标在很多地方都明确了制造业的各个细节和流程,形成会思想的语言,谁都可照着做,但谁也不要想去挑战它。如此出来的工业品,当然质量好,因为它基本保证了各个流程各个细节的各个检验,其结果就是产品无论给谁,给那个企业做都是一样样的质量好。

  就像我们工科学生对德国人最崇尚的敬意就是他们对标准化的,举国的关注,并能持续的执行。

  西德经济神话是只是一次后发的追赶而不是革新

  许多人夸大西德经济奇迹,其实那不过是一次后发的追赶而不是革新。这一点很好理解,一是马歇尔计划扶植西德对抗共产主义,二是德国工业基础战前非常雄厚,鲁尔区是世界近200年的工业重镇,三是德标为无与伦比的工业组织体系,四因德国人的臣服性和对战后重建的积极性合为一体,故而发展迅速。

  此外,在IT时代到来之前,德国传统工业的强大和因此而获得巨大财富迷惑了德国技术止步不前的事实,并为后来突然与美国拉开的巨大科技距离埋下伏笔。要知道战前德国技术其实已经非常非常领先,战后尖端人才外流,被抓获或者流向美国,加上战败国受军工限制,而军工是促进社会技术发展的重要泉源,使得德国技术从战前的世界领先到战后每况愈下。可以想象随着施罗德先生的产业改革的失败,当前能源产业已经受到国际普遍关注(石油价格飞涨,促进全球太阳能和核聚变研究等),德国失去市场先发制人的优势,可能会使得之前苦心经营的能源产业失去先机,也可能以后会不敌竞争最后胎死腹中,并且进一步拉开与中美的科技差距。

  品牌财富无助技术发展

  传统工业到今天,随着全球性知识上升,已经沦落到只要普通大学生就能轻易掌握的技术,其发展几乎达到终端,完全靠市场来获取支持,失去市场基础等于失去产业基础。这就是中国必能追赶德国传统工业的原因。

  看看汽车产业就知道了,眼前德国汽车只能以工艺取胜,这一方面中国差距还很远;或者以品牌效益取胜,而这对于利益而言当然是无与伦比的投机甚至是敲诈,但对于社会技术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花巧功夫。就像法国各种名牌为法国赢来了无数财富,却也为法国技术停步不前传染了一种公共的近视病。

  满清其实就是强于财富,也败于财富。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应该看清科技面前的花巧和财富面前的近视病。品牌效益在今天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强调,因为品牌带来的财富太过让人心动。这其实清清楚楚说明了在技术差距不大的今天,人民角逐财富的欲望无止境的今天,技术转移根本在两眼之间发生转变。欧洲太多品牌了,当太多人关注品牌和其价值时,人民忘了一个社会真正的技术进步才是真正社会的财富。欧洲其实在今天根本没什么遥不可及的技术,只有无数花巧的包装。

  其实应该感谢中国因为缺少经营品牌的市场能力,在失去大部分商品价值之时,我们去默默的经营了后方的产业,而后者却带给了我们工业化的最本质基础,也许当前一些商人看来愤愤不平失去了财富的大部分,却从一个社会长远来看是中国奋力追赶西欧极好的掩饰。

  德国保守主义势力抬头,等于放弃产业改革

  攻击中国的目的,很明显是与施罗德走相反的路。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持,其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根本只能纸上谈兵,当然作为利益他们赌博一举消灭中国,以继续保持传统工业的优势。我想这应该就是德国保守主义的算盘。

  DIN德标在德国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工业标准,更是一种哲学和信念。机器产业没落,对他们来说就像汉人被殖民从此改写英语一样,当工厂都搬迁到中国去的事实屡屡发生是,新闻表达的根本不光是对中国的恐惧,同时也是对德国的失落。

  这也是当前年中国宣布自己的磁悬浮被制造出来时德国举国震惊的原因,他是对中国窃取知识产权的憎恨,也是对德国工业没落的恐惧,更是对施罗德政治的巨大质疑,他们认为施罗德把它卖个狡猾的中国人是一种错。

  话又说回来,完全不排除朱镕基在明知道要退了,便空口开白条,说要修一条200km的磁悬浮从南京到上海,以此诈骗德国技术,透支双方友谊。此后在上海一段小试验后,胡温新政便大调方向,平民政策下铁派占上风,朱镕基的空头支票不能兑现。

  不到一年,中国宣布自己造出磁悬浮,这对德国是巨大打击,这极可能是促使德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来的。对中国渴望从此变得遥遥无期,意识形态抬头后,德国对华政治失去当初的理性,转而与美国同盟。

  至于朱镕基做错了吗,外交以利为先,无可非议,而政治却一定有前因后果,我想朱镕基的对德政策一定有透支感情的成分,而之前施罗德的对华政策也一定有盲目自信的成分。

  中德关系很微妙的地方是,他们之间从1997到2006之间有过一段蜜月期,曾经来的很偶然,走的很近;却去的也突然分得很远。事实上它基本是德国单方面处于自己经济原因而投向中国的一厢情愿,倒是中国因为美中博弈中在四面楚歌时接受了突然的拥抱。

家园 文中一段话我看来是前后矛盾

"当然德国强调团队作业,也能保证3个臭皮匠阻挡一个诸葛亮的情况偶然出现。所以二战前德国是最多诺贝尔奖也是最出哲学家的,二战后基本没有,现在大学死气沉沉,也是被改革的对象之一,关注花巧的装饰和理论表达的修饰,掩盖技术的没落和观念的陈旧。"

我在德国工作过一段时间, 还是第一次听说二战前德国诺贝尔奖得的多, 哲学家出的多, 是靠团队作业阿.

"就像我们工科学生对德国人最崇尚...", 这位原作者不是搞理科的, 倒是一看便知.

家园 你好象把意思读反了

原文阐述也有问题,但结合上下文我的理解是:

1。现在德国过于强调团队

2。对比之下,战前的人才辈出就是因为那时还不象现在这么强调团队,对人才没有压制的结果。

家园 我也猜他是这个意思

那样就更不对了, "对于创新无法与其他人形成协调时只能逼德国人才远去美国", 我见过大部分在美做研究的德国人都是日思夜想回欧洲的.

"强调团队" 这个词太含糊了, 不知道是指什么? 实验室之间的合作? 一个实验室内部的合作? 这个词在工业上比较合适, 在基础科研上比较奇怪. :-) 我觉得德国在基础科研上的organization与美英没什么区别. 一个可能导致差距的原因是在德国工作并能获得group leader的中国人, 犹太人太少了. :-)

家园 有道理啊,标准也就是框框,下限也会成为上限,人性本懒嘛
家园 东西德问题迟早会成为德国的主要问题
家园 这完全有可能

压制人才的一种就是种族的反岐视, 比如强制实行affirmtive action (在美国)这种可笑的制度,当然美国佬还没傻到在科研领域搞这个。毕竟理想是一回事,现实中的尤太人与中国人的教育底子好不是一两代人能赶得上的。

家园 这个自然是歧视, 但也和国家的大小有关

美国够大, 好象全国有大约3000所大学, 空缺还是比一个德国多些.

家园 问题看得很准,可是论据有些不够充分

德国企业的竞争力下降,高福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可是德国的工业实力,却不是那么简单一句“只有工艺”啊。

这篇文章说,常州柴油机厂的结论是加工精度比不上德国人,呵呵,这个就是在搞笑了。

家园 也猜猜德国人为什么想回德国搞科研.

德国是个矛盾的民族, 和它的哲学一样.

它很佩服美国, 因为美国是第一, 但是它觉得美国过于张扬, 不够人性化. 而且平等,自由这些美国的特色却是德国最憎恨的. 在德国, 你很容易看到那些或隐或现的等级观念.

想回欧洲的科研人才, 就是希望能够在德国弄个教授的位子, 那么从此以后就不用干活,甚至是动脑子了, 他们只需动嘴皮子就可以了. 带有博士学位的德国教授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而是非常非常高的.这种惬意的生活也许是吸引某些人回德国的原因?

家园 东西德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问题

西德彻底地摧毁了东德经济基础,使曾经在东欧经济圈最发达的工业体之一已经完全不能自立。另一方面东德统一后年轻人口损失严重,大部分年轻人口被西部吸收。虽然很多东德居民知道吃了亏,但已没有任何资本做反抗。再说德国人的民族感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毕竟是同一民族。

家园 我进过一些德国工厂

德国的产品的确工艺很好,但工艺是积累的。我觉得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管理和纪律。每一项工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计划得清清楚楚,如果做不到,就要检讨。

另一方面是纪律,说做到什么规格,就做到什么规格,学徒由师傅监督,工人由工头监督,做不到就不让过。德国师傅到中国来带学徒,总的来说就认为中国学徒的基础太差,很多基本功不会,另外就是纪律问题。错误纠正一遍以后,师傅走后会再犯,显然中国学徒不把师傅说的当一回事,德国人对此非常不理解。除此之外德国师傅对中国学徒的好学、吃苦和主动精神是非常赞叹的,欧洲、甚至德国人自己这方面都不如中国人,英国和美国人这方面更差。美国人其实做工业品非常粗糙。

另一方面就是质量控制。比如我从一个大众公司的老员工那里听说,其实大众本土的加工工艺和员工纪律都有问题,但人家有四五道质量控制。不过不管怎么说大众汽车在德国国产货里算最差劲的。

另外德国个别领域的创新是不怎么样。西门子的工厂是关闭一个又一个,不是成本问题,是技术落后的问题。奔驰和宝马的很多汽车革新技术都是从法国雷诺、标志那里买来的。法国的技术创新其实远要比德国强。不过技术问题短期内还不会影响德国,在工业部件加工领域其实技术是非常迟缓和渐进的,德国毕竟在很多方面具有垄断地位。

家园 hehe

I met a German professor in a conference hold in Orlando years ago. Apparently he cared much much more about his vacation than the conference.

家园 说实话, 我觉得要想过得舒服, 又不用努力工作

确实可能在西欧实现. 当然这个"优势"随着西欧老龄化的发展, 福利制度的崩溃正在消失.

但在科研领域, 相信大多数做教授的还有一分对科学的挚爱. 德国人想回国做教授并不非常独特, 其他西欧各国也有这种倾向, 甚至于经济不发达, 科研经费时常短缺的西班牙和意大里也如此. 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回国找位置比美国找容易, 而且立刻就是终身职位, 象你说的, 就此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另一方面可能是社会, 文化的差异, 很多欧洲人都觉得美国没有文化(culture), 还是欧洲舒服. 这一点对科研人员影响不大, 但对科研人员的配偶很可能是重要的. :-)

家园 不讲公差配合就是乡镇企业明显的老毛病

错误纠正一遍以后,师傅走后会再犯,显然中国学徒不把师傅说的当一回事,德国人对此非常不理解。

所以要提倡三老四严精神。

中国是小生产的汪洋大海,“差不多”主义是顽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