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淺談美國金融危機引爆經濟危機的途徑 -- 燕青

共:💬26 🌺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淺談美國金融危機引爆經濟危機的途徑

美國中實體經濟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確實有影響,但現在這個階段恐怕還沒有達道從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那種程度。

金融危機確實會最終引爆經濟危機,但是,我估計經濟危機會首先爆發在其他國家,然后,再從其他國家倒卷回美國。

這是由美國現在的經濟構成和其他國家對美國金融及需求需要所決定的。

因此,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我猜測會更多的停留在信心和預期以及未來的消費支出層面上面,但是,對其他向美國朝貢的國家的經濟打擊則會更加嚴重一些,畢竟,金融危機炸毀的是美元債權,所以,真正的買單者不會是美國,而是那些曾經如癡如醉、迷戀美元霸權的傻蛋國家。

換言之,美國的神話雖然會被戳破,但是,付出代價的則是其他實體經濟占主要成分的國家。當然了,長遠來看,我認為美國會在一二十年后走下坡路,因為,其他國家在這樣的危機中付出的是實物,而美國在利用次貸危機削減自己的債務的同時,也付出了是信譽和信任被削減的代價,而這動搖的是美國金融霸權的基石。

純粹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呵呵。

[SIZE=3]吴敬琏称被说成是卖国者:干硬苦力活当美国的债主危险性很大[/SIZE]

要保护有提升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批中小企业转移甚至倒闭,会损伤地方经济的元气,伤了元气以后要恢复,就有很大难度了。

“不能仅仅因为企业规模小、劳动密集,就要求它转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9月22日,在东莞参加本报“广东再出发———从东莞突围看珠江东岸经济带升级”论坛的吴敬琏,谈及产业升级转移是否一定要以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利益作为代价时,他认为首先要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升级,要保护有提升潜力的中小企业。

南都:产业升级和转移是否一定要以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利益作为代价?

吴敬琏:这就要具体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小企业,什么利益。前面我已经说过,首先要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升级,而且不仅是中小企业,大企业也存在提升的问题啊。不能仅仅因为企业规模小、劳动密集,就要求它转移。这就需要社会共同呼吁,要保护有提升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批中小企业转移甚至倒闭,会损伤地方经济的元气,伤了元气以后要恢复,就有很大难度了。

南都:美国近期连续出现的金融事件,我们都想知道您对这两年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怎么看?

吴敬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问题是多年来积累起来的问题,现在叫做“碰头”,它的后果都暴露出来了。简单地说,就是世界经济格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果:美元变成唯一的世界储备货币。美国自身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储蓄率太低,超前花钱。美国就利用这样一个货币格局向世界借钱,因为美国发行这么一张纸,大家都承认是一张钱。所以就发生了美元超发,流动性泛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国家要善于利用,同时要保护自己。我们这些年来开始是利用它,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凭借干硬苦力活借给美国钱,当美国的债主,国内通胀和抵御外来风险的危险性很大。但问题就在于,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危险性,而且还认为好得不得了。几年前就有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存在很大危险,主张人民币升值。但是在舆论上,我们总是少数,而且被说成是屈服于外国压力的卖国者。

南都:这次金融危机是不是意味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或者是全球化的危机。

吴敬琏:会有一段时间,就像1929年大危机以后。1929年以后,凯恩斯主义就抬头了,所以这种对于市场的怀疑也会加强。

南都:可能美国相关措施的出台和当年凯恩斯主义都有很相似之处。

吴敬琏:是的。所以现在值得去读一读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这本书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批共产主义,它实际是批凯恩斯主义。

南都:现在很多外国人,也包括有些国内群众对“Made in China”普遍存在不信任感。这种看法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影响吗?

吴敬琏:这些误解不是今年才存在的。比如前几年的玩具出口,美国人一看到中国人生产的玩具就害怕,担心含有很多有毒成分,因为小孩经常会放到嘴里咬。

南都:您的看法呢?您一直在说,中国需要完善法治,另外一个是诚信的缺失。

吴敬琏:关于诚信缺失的问题我曾经讲过,怎么才能有诚信,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建立法治。但是我们往往偏重或者希望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说教很难产生实际效果。

南都:有种观点认为,因为中国缺乏广泛的宗教,对生命没有敬畏感,导致大家什么都不怕。

吴敬琏:这不是宗教能够解决的问题。昨天我参加一个论坛,许小年教授在论坛上发言,说中国人不敬畏市场,而总是想驾驭市场。

南都:那您赞同这个观点吗?

吴敬琏:同意。市场运行具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只能发现规律,顺应规律,而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去试图“驾驭”它。要对客观世界和自然心存敬畏,因为在它们面前,人是很渺小的。有些人觉得有了权力就可以凭自己的想法去干,而且认为可以干成。

以上摘自: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810/1003_2201_814789.shtml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文摘】美国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引发中国的经济危机?

听了个段子,华尔街人讲,我们美国投行都是世界小姐,饿极了见个农民揣着馒头,抛个媚眼骗点吃喝。按这个逻辑,就算是强行结婚了,这日子能过得下去吗?更何况投行是不是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还是一堆垃圾,如果是垃圾,还有什么“抄底”的问题?黑石作PE的自己都要上市考虑变现退出了,明摆着不是买入的好时机, LIANG JINSONG这种大嘴巴现在又在乱讲,能不能信?次贷说白了就是中产阶级和外国资本买单,给华尔街投机商发了奖金,资助美国骗子和流氓无产者进行了一把超前消费。转篇文章,发人深思。

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始于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发展。在以电脑为代表的高科技对美国经济的强劲推动作用减弱以后,美国将什么作为它的经济继续前进的火车头呢?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局局长格林斯潘先生,将目光瞄向了房地产。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以房地产为龙头,美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现在,用“马后炮”的眼光去回顾这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奇迹”根本就是不健康的、是含有大量泡沫的。但在当时,格林斯潘却被许多人看成是“神仙”,甚至有不少美国人说:我不在乎谁当总统,我只在乎格林斯潘是否还当局长。

格林斯潘的政策就是贷款条件的大幅度放宽和一系列所谓“金融衍生物”的产生。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左右,在美国买房子突然变得很容易了。过去个人信用不合格的人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拿到贷款,过去普遍要求的20%首付,也可以因人而异地减免。我当时有一个作一年级住院医生(Resident)的美国朋友,就很高兴地告诉我他已经买房了。我很清楚此兄不仅有一大笔上学的贷款未还,而且日常生活一贯大手大脚。其经济窘迫地不时常做点moonlight(业余时间到其它医院作临时医生),连水电费有时都付不上。我很惊讶他居然能拿到贷款,他得意地说:“When your name is followed by those two letters, a mortgage becomes very easy(如果你的名字后面有MD(医学博士)这两个字母,按揭就易如反掌)。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当求大于供,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是这位朋友,五年后作完住院医生离开时,卖了房子后一算帐:扣去利息、房地产税和买卖房子的手续费,他等于白住了五年房子还有剩余。这样的高额“利润”,显然比租房子住要划算得多。就这样,房子在突然之间成了“投资”热门。这时,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金融衍生物----次级贷款应运而生了。所谓“次级贷款”,就是某人或某公司先从银行贷一笔款,然后再以比银行利息高的利息,将钱贷给银行不愿意贷的人,赚取差价。这些次贷公司的一部分确实有比较厚实的资金保障,而另一部分则基本上是“空手套白狼”。可以想象,在房价普遍看涨的时候,这样的公司可以一夜暴富,而一旦房价大跌,他们也很容易一夜破产。为了帮助银行和次贷公司招徕更多的顾客,又一种金融衍生物----Credit Default Swap (CDS, 国内有人将此翻译成“信用掉期违约”)产生了。它的职能是什么呢?是为那些缴不起首付的人提供“保险”。具体地说,如果你口袋里的现款不够缴20%的首付,你可以向CDS买保险。CDS并不贵,一年只要能缴得起一千美元左右这样的保险,你就可以拿到二、三十万美元的房贷。当你的财政出了问题,不能及时地缴纳本息时,如果你的房子拍卖得到的钱不够还贷款,CDS就可以替你补上不足的部分。当然了,如果你没有出问题,这笔钱也就成了CDS的利润。于是,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许多纯粹为了投机而买房子的人),房价也越炒越高。飞涨的房价又进一步刺激了开发商的欲望,向银行贷来更多的钱开发新的住宅区。

就这样,在这些政策和金融衍生物的推动下,美国的房地产业犹如奔腾的快马,将美国的经济以令人眩目的速度拉向前进。许多处于“中产阶层”的美国人,突然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百万富翁。这样说,有人会不理解:除了有两套以上房子的人,房价的升降怎么会改变居住者的财产多寡呢?换句话说,即使你的房价在五年之内从二十万猛增到一百万,只要你继续住在里面,它就仍然还是那个房子,“赚来”的八十万不过是笔虚钱,不卖房子是拿不到的。即使高价卖了房子,接下来买新的房子同样也要付高价,这等于是不赔不赚。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的思维就还是中国人的思维,美国人不是这样想、也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可以在继续住在房子里的同时,提前使用房子替他们“赚来”的利润,这个利润,就是住房抵押贷款。具体地说,当你的房子从二十万“升值”到一百万时,你可以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或贷款公司,拿来一百万的现金。除去缴还第一次的贷款,你至少还剩八十万。这八十万,你愿意花在什么地方,就可以花在什么地方。有人用它为子女缴学费,有人买名贵的跑车和首饰,也有人用它周游世界。对于想炒房子的人,他们就可以不断地抵押已有的房产,买进新的房子,形成“雪球效应”。

如此高的房地产利润,无疑将藐视其它所有行业的微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投资其它行业呢?可是,美国人也是要吃穿的,这种虚拟的经济膨胀背后的实物是从哪里来的?说来令人感叹,这些年来,美国的两亿多人,基本上是靠别的国家的人养活的,其中主要是靠中国人养活的。美国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制造业了,即使那些老牌的关乎民生的产品,也大多是在外国的土地上、由外国工人生产的。也就是说,当许许多多美国人在房价的飞涨中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自己财富的增量时,中国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们正在日夜加班为他们制造生活必需品。他们用那些绿色的纸,换来中国工人的血汗;而中国政府又将这些换来的绿纸以美国国债或美国公司股票的形式,还给美国去支持他们的房地产经济。当中国手里的绿纸多到美国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美元贬值来赖掉它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中国不存在一条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什么说,当改革走向私有化的那一刻,中国就注定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方向走去。

泡沫不会无限大,它总有一天要破灭。当许多美国人为自己的发财而高兴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感到,自己支付房贷本息越来越吃力了。人人都知道,一百万和二十万房贷的月息是不一样的。于是,在疯狂地膨胀了十多年后,美国房地产这个大泡沫开始破裂。先是少部分人还不起贷款,他们将房子扔给贷款公司,一走了之。当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时候,卖房的人开始超过了买房的人,于是房价开始下跌。这种跌价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以投机为目的购房人开始迅速出售手里的存货,这就使已经变冷的房地产业进一步地雪上加霜。许多次贷公司发现,他们收回来的房子已经大大贬值,已经资不抵债,于是,破产就成了必然。跟着,CDS破产,住房抵押公司也面临破产。这有点象生物体内神经递质的级联放大效应,昨天看起来还好好的大公司,一夜之间纷纷告急。不仅如此,与房地产相关的股票也开始贬值,社会的大量“财富”,就象高温下的水,莫名其妙地就从人间“蒸发”了,一场被人形容为“海啸”的金融危机,就这样好象跟人开玩笑似地从天而降。

现在,美国政府已经开始了据说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有人嘲笑美国政府的做法是“社会主义”行为。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如果不是在调侃,就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政府介入经济吗?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谁说资本主义政府不介入经济?在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其实就是大资本的代理,他们根本就是合二而一的。政府不仅在必要时会以经济手段来维护大资本的利益,而且在有必要时会毫不犹豫地以战争手段来达到同样目的。那些用美国政府的行为,来嘲笑中国“精英”的自由主义经济论调的人,实在是太天真了。

现在,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究竟会有多大效果还很难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在目前,这场金融危机,还不是经济危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经济危机所具有的社会产品大量过剩、企业大量倒闭和工人大量失业的现象,在现在的美国并不存在。是的,一些大的金融公司是倒闭了,但是,人们也许不知道,这些公司“ 倒闭”时发给员工、特别是高层员工的“红利”,大概是一个普通中产阶层的人一生都不一定能挣到的。那么,金融危机会不会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好象并不大。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美国今天已经没有多少制造业了,因此也就不存在产品过剩的问题;美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就业在第三产业,因产品过剩而导致的劳动力过剩也不太可能。房价贬值自然使美国人的财富减少,但只要房子还在,它的居住功能就没有消失。房子被银行收回,肯定会使房主破产,但也许房子本身的价值早已被房主消费了,他们可能并没有失去什么,只要还有工作,他们在公寓里也可以过得不错。股市的缩水当然会造成损失,但是,美国的股市不同于中国。中国的股市散户是拿了生活节省下来的钱去“钱生钱”的,股市的瞬息变化都关系到许多股民的生家性命。而美国的股市却是大量地由退休金和保险金支撑的,绝大多数股市里的钱不是用来投机,而是用来投资的。对于还没有到退休年龄的人来说,股值减少仅仅只有帐面意义,而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即使现在股市好到天上,这些退休金也拿不出来。如前所说,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并没有多少“余钱”炒股,他们根本就是子用卯粮、超前消费的。因此,虽然现在美国的股市很糟,许多人也在议论,但普通美国人却很少因此恐慌。

不管美国政府此番救市成功与否,谈论美国经济的崩溃都为时过早。世界历史上,老牌的帝国主义衰退,新兴的帝国主义称霸,可谓“你登场罢我登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帝国主义终究是要灭亡的,但是,只要我们客观地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是不经过战争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指望一场金融危机就让美国垮台和中国“崛起”的想法,虽然令人感到鼓舞,却很难令人信服。美国的金融霸权和美元强势,是它盘剥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在手段而不是它的内在实力。美国的真正实力是它的军事、粮食武器和它对世界能源的控制。一场金融危机不管对美国的打击多大,都不会使它伤筋动骨,况且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批高度依赖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国家。它们也许会比美国政府还积极地去救美国的金融。我说过,帝国主义一定会灭亡的,但一定不会在殖民地消失之前灭亡。

虽然引发美国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中国的经济危机的可能却令人忧心忡忡。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谈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但他们注意的似乎更多的是对中国金融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金融虽然或多或少地会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可能并不严重,因为中国的金融大体上还是相对独立的,还没有完全“与世界接轨”。这还要感谢改革开放的不彻底、感谢计划经济的“弊病”、感谢前些年“解放思想”的不完全。但是,金融的相对安全并不等于经济的安全。郎咸平经过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得出了中国经济“二元化”的结论,对这个结论,我是认同的。这个“二元经济”具体表现在制造业过冷和基本建设及房地产过热,尤其是房地产业,大有步美国后尘泡沫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制造业由于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在今天美国人收紧消费和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倒闭潮。一方面就业率很低的房地产大量的吸纳流动资金,并因为地产商为抬高房价人为空置而捆绑的银行贷款,一方面能够容纳就业的制造业出现萧条,大量解雇工人,中国经济出现了高GDP、低就业的分裂现象。目前,中国政府试图通过适当放松银根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在我看来,这是治标不治本。制造业缺乏活力,并不主要是因为缺乏资金,而是因为定货减少、市场疲乏。这就有可能使拿到贷款的制造商不是将钱投入到制造业,而是投入到他们认为能保值增值的房地产业,进一步加剧经济“二元化”。许多人,包括我这个经济门外汉都十分清楚,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启动内需。

在今天的中国,启动内需这个人人都清楚的办法大概没有任何人能办到。三十年的改革分裂了中国社会。在造就了“改革家”引以自豪的一小批富可敌国的“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亿万工农大众被彻底沦为“弱势群体”。富人们除了声色犬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消费的了,而穷人们则什么都需要,却没有多少能力去消费。还有一批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人,他们是政府普通工作人员、公司“白领”、教育科研人员、小的私人业主和计划经济体系的离退休人员等。他们好象类似西方社会的“中产阶层”,本来应该是内需的主力军,但是很遗憾,他们实质上和中产阶层并无共同之处。因为中国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系统的大规模破坏,这批人丝毫没有西方 “中产阶层”的消费热情,他们有的只有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对父母健康的担忧和对自身未来的恐惧。因此,不管你将消费的理由说得怎样天花乱坠,他们中的多数也会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子。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其原因就在这里。

内需的疲软又碰上了信任危机。如果说,婴儿奶粉是无论如何都要消费的“铁杆”内需的话,一场“三鹿奶粉事件”将这根“铁杆”也拦腰折断了。现在那些亿万享受不到“特供”的普通百姓,还敢消费什么呢?对社会商品的信任危机,还不是最大的信任危机,最大的危机是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不久前,在一次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老百姓听说他们就要有“财产性收入”了,于是就将节衣缩食省下的一点钱投入到了股市,结果呢?只能用欲哭无泪来形容了。一个对自身腐败束手无策的政府,一个对群众言而无信的政府能“启动”什么呢?

中国老百姓这头“骆驼”就差一根稻草了。今天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不至于摧毁中国政府的金融系统,但会不会因为对中国股市的冲击,变成压垮老百姓最后承受力的稻草呢?一场产品过剩、社会人口大量失业、进而物价飞涨、社会动荡的经济危机,会不会从过去描述资本主义的课本里走进今天中国社会的现实呢?我没有答案,但我企盼历史对我的同胞不要太残忍。 ...

上文摘錄于

http://hi.baidu.com/21791/blog/item/962dd2434c70651573f05d9e.html

家园 【文摘】金融危机:美国的赤字是全世界的毒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消费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近几年,随着美国信用的过度扩张,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大幅增加,依靠赤字的美国消费需求也带动全球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如今,随着次贷危机的暴发和蔓延,美国出现信用危机,以信用为基础的美国消费能力受到直接打击。一旦美国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减弱,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全球性的生产过剩。按照马克思经济理论,生产过剩将导致经济危机。

从表象上看,这场次贷危机发生在华尔街,是由一些疯狂的经济学家和银行家设计出的风险巨大的杠杆产品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危机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还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领域,因此许多人仍在天真地幻想这场金融风暴不会影响实体经济。可在21世纪的今天,当全球化让世界变平,跨国公司和超过全球GDP 规模几十倍的国际金融资本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时,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已经被整合进全球化大生产的链条之中。当处于这一链条核心位置的华尔街出现严重危机时,参与全球化大生产的每个部分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同时,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但它却是实体经济变化发展的结果,正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下跌,大量低资质抵押贷款者无力还贷,才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决定了资本家总是追求不断扩大生产力,而分配的不公平,导致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总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就会造成消费不足,生产过剩。马克思认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顽疾,资本主义的货币制度、银行制度、汇兑制度、信用制度等,又为这种矛盾的激化提供了制度结构条件,因此,资本主义总是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历史也一次次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

为了克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出现了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盛行,再后来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又帮助英美治好了“英国病(滞胀)”,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几十年中多次出现黄金发展周期,再加上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特别是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过剩性危机基本被熨平,许多人甚至认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式的危机再也不会发生了。可事实上,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始终存在,从未消失过。只不过,由美国领导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掩盖了这一事实。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能够保持繁荣发展与美国的作用密不可分。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让千疮百孔的欧洲经济重获新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又确立了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美元成为全球贸易和商品市场的主要结算货币,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资源在全球得到优化配置,全球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和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赋予了美国强大的消费特权,而美国的消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全球性生产过剩,延缓了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危机的出现。

可以说,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人消费是全世界的福分。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为,消费需求不足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可是对美国以外的经济体来说,过剩的生产能力都可以通过对美出口来消化,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那么美国又是靠什么来消费全世界生产的资源和产品呢?一是债权。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欠美国的钱,在这一时期,美国人消费不过是别人还美国债。二是实力。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实力无与伦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降低,但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的第一经济强国。同时,美国还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强大,因此,对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来说,美国成为资源和产品的主要买主是顺理成章的事。三是美元。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和最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只要美国愿意,美国可以通过印刷美元在国际市场购买任何需要的资源和产品。

因此,美国人消费,其它经济体生产,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美国的信用不崩溃,大家都从这种模式中受益。时间长了,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都对这种由美国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模式产生了严重依赖,就像吸食毒品一样不能自拔。

在欧洲,虽然对世界其它地区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但通过对美顺差,欧元区国家甚至能实现顺差;在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东亚和出口能源的西亚更是对美国需求严重依赖;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情况也大体如此。

但吸食毒品是不可持续的,当美国的实力和信用再也无法支持消费的增长时,问题就出现了。几十年来,全世界都热衷于向美国出口,出口换回的大量美元再以投资或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借给美国,美国再拿这笔钱消费,购买更多的外国产品和资源,美国需求增长,又刺激全世界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又促进对美出口。这种经济循环的结果就是,美国外债越积越多,全世界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大,当美国的债务彻底将美国压垮时,全世界将出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产过剩。

次贷危机的爆发正是美国无法承受债务的一个信号。由于美国过度滥用美元信用,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这就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在几十年里,美国一遇到经济问题,往往就先想到通过借债或发行更多的美元来实行财政扩张政策,用赤字化解危机。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危机,但却造成了美元的泛滥,直接导致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美国并未因此吸取教训,继续滥用美元信用,大量进口资源和产品用于消费,这种政策导向使美国制造业大量外迁,泛滥的美元反倒刺激金融业飞速发展。为了给泛滥的美元寻找出路,金融衍生品获得了空前大发展。金融衍生品出现的初衷是为了生产者进行套期保值,但它买空卖空的特性,使它的货币容量可以达到无限大。众多衍生品交易参与者完全可以以投机为目的,在衍生品市场进行对赌,而无须进行实物交割。这就造成无论石油、还是次级抵押贷款等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额都远远超过实物交易,再加上期货的杠杆效应,使衍生品市场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暴富机会,当然,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由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贪婪天性,加上要为泛滥的美元找寻出路,美国金融市场开始向高风险领域进军,为还债能力很差的中低收入者发放住房贷款,这就是现在闻名全世界的次级贷。大量中低收入者有了贷款,开始涌入房地产市场,美国的自有住房率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由61%上升到69%左右,美国房价也开始飞涨。房价上涨等于是做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蛋糕,反过来又刺激次级贷的发放量。由于次级贷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产品,于是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将次级贷打包出售,又据此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卖给全世界的投资者。当美国房价下降时,危机出现了,购房者还不起贷款,出现坏账,进而导致由此设计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出现巨额亏损,这就是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美国长期滥用美元信用、盲目消费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本质是美国的信用危机。由于它的爆发,全世界开始正视早就存在的美国赤字过高的问题。

那么,这场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呢?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打击了以信用为基础的美国消费能力。一旦美国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减弱,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全球性的生产过剩。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过剩将导致经济危机。

目前,美国出台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走的仍是借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老路。世界上的其它经济体也不会希望美国垮掉,美国垮了,世界经济也会垮掉,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因此,全世界多数经济体还会继续向美国输血,帮助美国撑住。现在,美国能不能撑过这场危机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必须重组,否则即使挺过了次贷危机,美国也早晚有破产的那一天,到那时,将是全球经济的灾难。

上文摘錄于:

http://www.hangzhou.com.cn/20080923/ca1577064.htm

家园 【文摘】金融危机开始波及美国实体经济

就在布什政府的金融救援方案等待众议院再次投票表决的同时,流动性短缺危机席卷了美国的主要金融机构,并开始波及实体经济。

  所谓流动性短缺危机是指金融机构因信贷紧缩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金融机构之间互不信任,都不愿借钱给对方。流动性短缺的后果是直接导致金融企业之间借贷成本提高,信贷数量和规模的萎缩。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反映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本月2日,伦敦银行的三个月期美元同业拆借利率攀升至4.21%,创出今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

目前,流动性短缺危机已经波及到了金融体系之外,首当其冲的则是美国的中小企业。在加利福尼亚州经营果园的农场主凯瑟琳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信贷紧缩,她扩大生意的计划一再搁浅。她抱怨说,三年前开始创业时,她很轻松地借到了50万美元的贷款,“如今当自己的产品已经小有名气之后,却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回她的电话”。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教育领域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据《纽约时报》2日报道,在信贷危机中破产的美联银行9月29日宣布冻结近1000所美国高校总额达93亿美元的短期投资基金。由于高校通常将学费等收入存入各自账户,并从中提取资金发放员工工资、学校日常维护等,美联银行的决定意味着一些校长将不得不面对发不出工资的窘境。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9月19日在宣布政府大规模救援方案时曾指出,流动性不足的后果是,普通美国人的个人储蓄受到威胁,消费者和企业借贷、支出、投资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都会被削弱。如今,救援方案仍待最终批准,而保尔森的预言正不幸一一成为现实。

上文摘錄于: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127486.html

家园 如果美国和中国谈崩...

如果美国和中国在本次次级债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因为条件谈不拢而崩掉....

美国的沃尔玛/HOME-DEPOT/BEST-BUY里面空空荡荡...

美国人民会把全国变成飓风后的新奥尔良吗?

当然,中国也够喝一壶的,珠三角/长三角大量工厂倒闭,广大农民兄弟掀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但是城里头的下岗兄弟们?.....

两难...不过,这到让我相信打死越南也成不了"中国制造"的替代者...

家园 我看美國和中國不會談崩的,我估計

美國經過前段時間和中國在政治經濟層面上、甚至局部軍事領域中的較量和斗爭,現在的主要打擊目標已經轉向歐盟等其他國家。

當然了,中國替美國老大部分買單也是跑不掉的,老大有事兒,小弟總免不了要扛一下的,更何況,中國也愿意有條件的扛,畢竟,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現在已經越來越大于歐美或中歐利益了。中國希望的是和美國和平交接權力,美國則越來越需要中國這個跟班的力挺他一把。

家园 另,新的土地改革釋放出來的財富效應估計讓中國

再維持四十年的經濟增長沒有問題。

那么,中國就會出現建國后百年上升,然后進入百年停滯和下降,再進入幾十年暴力革命的景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我相信,儒家文化下的中國王朝更替大周期依然在發揮著頑強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在執政精英統治集團手中,變成了當代的新儒家,外儒內法依然是我們的治國鐵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文摘】实体经济未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唯一亮点是中国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从日本、整个欧洲地区到美国,制造业调查结果均较为黯淡,读数显示产出在不断下降;而唯一的亮点是中国,中国的相应调查显示,在经历了8月份的疲软之后,9月份制造业活动出现了反弹。

在受到市场密切关注的日本央行短观调查(Tankan survey)中,大型制造商信心转为负面,这是2003年6月以来的第一次。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延续了(制造业)信心不断下滑的趋势,过去一年这一趋势有所提速。

在欧元区,9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确认为45,低于1年前的53.2。读数在50以上,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的产出有所上升,反之则表明产出萎缩。

在英国,相应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从8月份的45.3降至上月的41,创历史最低水平。这突显出经济前景的暗淡和英国制造商在全球性事件面前的脆弱——尽管过去一年英镑贬值了15%。

上文摘錄于:

http://news.ifeng.com/world/2/200810/1003_2591_814799.shtml

家园 大概也就这样吧,

儒家的天下都这样,利用法家的手段来忽悠百姓去为个别人谋福利.经过一个时候后改革吏治.成功了的中兴,不成功就灭亡.清是这样,明也是这样.宋就更彻底.王安石一失败就完了.

其实经济问题在中国还是其次,中国的问题死结就是儒家.儒家在中国这一千年了让中华民族历近了苦难!

家园 是啊,呵呵,唉,给观望兄送花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美国与其说是代表了两种消费模式,不如说共同促成了一个模式——就是说,美国的过度消费,以中国的过度生产为支撑;中国的内需不足,以美国的超前消费来补充。所以中国人省吃俭用攒的外汇都投进了美国国债。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应该学习的经验,除了避免金融风险的无监管外,还需要从刺激内需做起。否则,生产过剩带来的危险,也不亚于消费过度。

家园 蹦了咱好从新再来一次改革,

中国有的是本钱,人力,资源,生产力都有怕什么?

家园

当然,美国人之所以敢于超前消费,一是有其发达的社会保障系统作后盾,二是有世界各国做垫底,万一出问题,美国可以凭借它的超强地位,尤其是美元的特殊地位,向世界各国转嫁危机。但是,这一模式有其内在的风险,当消费超出收入太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尤其被金融衍生工具所放大后,危机会以成倍的规模爆发,超出了金融系统本身所能抵挡的范围。本次由房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就源于此。

中国人的消费观一度被作为保守、落后的代表。过去,限制消费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反而限制了创造财富的动力。大陆个人消费贷款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很多争议,“借钱过日子”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而美国式过度消费引发的危机,印证了中国量入为出的理财观的价值。

家园 燕青说的是危言

不过具体操作起来,也不是没有回旋余地的。

大家都有利益集团,都有蠢招,也都有绝招。

最后谁赢,要看博弈。

家园 【文摘】华尔街传高盛操纵股价致贝尔斯登和雷曼垮台

贝尔斯登倒塌前,Alan Schwartz是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华尔街日报》上周引用知情人士的话称,Schwartz最近给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 Blankfein打电话,询问高盛在伦敦的交易员是否在贝尔斯登倒闭前操纵该公司股票。

雷曼兄弟的首席执行官Richard Fuld也给Blankfein打了电话,“你不会喜欢这样的对话的”,Fuld开头就说。

Fuld称自己最近听到了“很多杂音”,说一些高盛的交易员在散布关于雷曼兄弟的“谣言”。为此,Fuld最近还专门接触了不少他认为可能散布了“谣言”的交易员。

致命邮件

但事实上,在3月份,高盛的一封电子邮件确实对贝尔斯登造成了重大打击。

《财富》杂志曾报道,3月11日,高盛的信贷衍生产品业务部在向其客户发送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称,高盛将不再就贝尔斯登的衍生产品交易为他们提供担保。

而在此前几周,高盛等银行都还在积极开展业务,同意对担心贝尔斯登这样无力履行其利率互换交易义务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并从中收取不菲的佣金。

尽管高盛发言人当时声称该邮件不构成全面的拒绝,但资金管理公司Hayman Capital首席执行官Kyle Bass收到这邮件时还是感到异常震惊。Bass让同事给高盛打电话确认一下,问是不是搞错了。

“没有错,”Bass说,“高盛告知华尔街说,他们和贝尔斯登的关系完了,风险太大了。这是他们关系的终结。”

高盛的这封电子邮件的内容泄露以后,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和其他客户开始撤资,最后撤资者多达上百家,加速了贝尔斯登的崩溃。

在贝尔斯登倒塌后,有关该公司的种种调查一直在进行之中。而高盛在其倒塌过程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则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血腥的华尔街”

7月15日,SEC主席考克斯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表示,SEC已与其他证券监管机构共同开展了全行业的检查,以避免有意放出不实谣言操纵证券价格的情况发生。

他特别提到了贝尔斯登的案例,SEC希望了解,是否有人故意制造和散播不利于贝尔斯登的谣言。按照美国法律,在交易者中转述负面消息并不违法,但编造谣言以有意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则是违法行为。

考克斯说,在贝尔斯登崩溃后的几周之内,SEC就发现一名交易人员用即时通讯软件传播未经决定的收购谣言。这一谣言传出之后,贝尔斯登的股票开盘30分钟就狂跌17%,市值损失10亿美元。

为此,SEC不仅对该交易人员处以罚款等制裁措施,也终身禁止此人涉足证券交易。

“要想追溯谣言流传的源头是十分困难的”,但SEC主席考克斯表示:“(我们)现在正在利用市场谣言流传的技术手段寻找谣言的源头”。

目前SEC正在收集贝尔斯登崩溃前几周内的交易文件,以调查是否存在内部交易和操纵股价、期权以及其他证券的行为。

SEC收集到的一份交易文件显示,在3月16日贝尔斯登由大摩接管之前的几周内,高盛十分频繁地交易从贝尔斯登买入或向贝尔斯登售出的名为“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的证券,比贝尔斯登其他交易伙伴的交易活动都要活跃。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类似对债务违约进行保险的私人合约。受保对象可以是一家大公司,也可以是一种抵押贷款证券。如果受保对象出现债务违规,那么互换出售者将向购买者支付一笔钱。互换合约有效期通常可持续多年,因此互换有效期之内出售者和购买者都安然无恙十分重要。

3月10日那一周,正当贝尔斯登陷入现金困境时,由贝尔斯登前高管John Paulson管理的纽约的对冲基金Paulson 基金退出了40项交易。该公司高层人士透露,在那一周进行的互换交易中绝大多数都转让给了高盛。

上文摘录于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080722/162367.shtml

家园 说句题外话, 西西河不是不欢迎全文转载吗?

燕兄这么大段的文摘, 是否合适?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