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公告】关于硅谷野史,中关村野史等等的群众运动。 -- 邓侃

共:💬22 🌺5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公告】关于硅谷野史,中关村野史等等的群众运动。

最近我在写关于硅谷野史的系列。

所谓“史”,是指这个系列关注的是历史。硅谷如何从一个果园,逐步演变成世界高科技的首都,在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哪些困难和机遇,有过哪些困惑和探索。

所谓“野”,是个标注。这个系列并不刻意强调历史考据,而是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趣味性,2. 启发性。读来有趣之余,能够留给读者一些思考的话题。

野史的写法有多样,我这个系列以人物为线索,打算以William Shockley为序幕,引出八叛徒。

八叛徒中,以Robert Noyce为重点,讲半导体工业的演进,讲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科技企业在管理方面与传统企业有什么不同。尤其强调,在如何管理高科技企业方面,即便到今天,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企业机制。问题在哪里,有哪些探索性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优点和缺陷在哪里。

八叛徒中另外一个值得重点评述的人物是Eugene Kleiner。他和惠普公司的元老Tom Perkins共同创立了Perkins Kleiner风险投资。PK是风险投资业的巨擎。通过讲述Eugene Kleiner的经历,介绍风险投资的机制。尤其着重讨论,风险投资是如何培育和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孵化,以及这种机制存在的问题。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来自于企业和金融。希望通过叙述这两个的生平,勾勒出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和融资大致轮廓,引起读者思考。

当然,我这个人物系列存在问题。

1. 硅谷的发轫在于惠普公司的创立,那是在William Shockley来Palo Alto以前就发生的事情。这个系列中没有提到。

2. 个人电脑的兴起,来自于Steve Jobs和他的苹果公司,以及跟进的Bill Gates和微软公司。而这两个人不属于八叛徒的族谱。

3. Internet的兴起,离不开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Tim Berners-Lee,他更不和八叛徒属于一伙人。即便后来落户硅谷的Netscape,技术源头也远在中部的UIUC。

另外,野史的写法不局限于人物系列。企业史,科研机构史,产品史等等,都是很好的线索。譬如小宋一刀的“江湖典故”系列,大致可以归为产品史。科研机构,不仅局限于硅谷地区的Stanford大学,Berkeley大学,PARC施乐研究所,美国宇航局NASA Ames中心,等等。而且美国各大名校以及科研机构,譬如MIT,CMU,Caltech,UIUC,Bell lab,IBM research centers等等,甚至世界范围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对硅谷的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贡献。

野史并不一定局限于硅谷,有人的地方皆有野史。有没有谁愿意来个中关村野史?OS野史,PC野史,互联网野史?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个人见识和精力有限,不可能独立承担起勾画硅谷历史的重任。工作一忙的时候,就来不及写。即使平时工作不太忙的时候,也是一写就写到午夜,第二天上班只好以咖啡提神。长此以往,不是办法。

但是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以史为鉴,后世之师。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吸取有益的营养,为发展我们自己民族的高科技尽一份力。

说了半天,其实只是表达一个愿望: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这个工作。

关键词(Tags): #硅谷野史
家园 非常期待,花!

不是完整的IT人,历史知道太少,但是可以献花支持!

家园 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Google的吴军写的浪潮之巅

是从美国IT大企业的兴衰史的角度讲述这段北美大地的激情岁月。文章写的幽默平易,可以给这个系列做一个参考,而且可以让参与这个系列的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硅谷。

他的文章结构是这样的:

帝国的余辉(AT&T)

蓝色巨人(IBM)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硅谷的另一面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邓兄你这个系列最好能够作出一个具体的框架来,硅谷无数的科技奇迹,不可能人人都那么了解,但是河内很多同仁都是硅谷中人,或者在硅谷公司工作,对于本公司的奇人奇事都非常熟悉。能不能作出一个框架来,然后让其他的感兴趣的河友往里填肉,最后弄出一个有骨有肉的经典系列来。

关键词(Tags): #硅谷野史(邓侃)#硅谷
家园 非常棒的企业史

刚刚读完了关于AT&T的几篇,图文并茂,写得棒极了。

这个吴军还在接着写吗?

家园 非常有意义的故事,花上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关于框架

这是个非常好的主意。

上次见到铁手的时候,铁手也提过类似建议。

但是迟迟没有下笔。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我也是井底之蛙,零零碎碎知道一些,偶尔填一两个小坑或许还凑合,但是要提一个全面的提纲,就为难了。

真诚期待有高人出现。。。

家园 他在不停的更新,但是更新速度不快

最近他在更新风投这部分,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本人就认识很多做VC的牛人,有第一手的材料。AT&T这部分我也是最爱的,反复看了几遍,毕竟是我的第一个公司......他的文章可读性很强,但是其实他有些地方了解的不是特别的清楚,比如AT&T以及后来的Lucent迅速衰弱,并不是Lucent没有看到互联网的数据服务是将来的方向,而且有些特殊原因造成的。

他的写作是单向的,就是把他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但是没有一个交流的平台,所有有些误解和错误都没法更正,这是他的那个系列的小缺陷。现在我们有西西河这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误解可以及时通过河友的补充及时更新。

但是这种形式的最大坏处是容易形散神散,如果没有好的组织,参与者的主题帖和大量的跟帖会冲乱主题。

家园 更新的激励

像Google黑板报那样的博客,缺乏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而互动是激励作者写下去的动力。

如果能说服吴军把文章贴到西西河来,如果他能看到自己的文章引起这么多读者,这么多有见识的回应,或许他会写得快一些。

谁能给吴军递个话?

家园 你和我想到一起了,但是我还真不认识Google的人

吴军应该在北京Google,不知道能不能有人认识他,而且他的系列是Google黑板报的主打,不知道他愿不愿意挪窝到这里来。

家园 结论是否正确不重要

作为原帖,我个人的看法是,重故事,重背景介绍,重启发思考。

至于原帖作者的结论是否正确,不一定需要特别强调,因为不那么正确的结论,反而容易引发高质量的回帖,这样有利于促进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互动。

家园 一稿两投或许更好操作

繁荣Google黑板报是他的职责,不宜破坏他份内的工作。

不妨建议他来个一稿两投。额外的时间代价不高,但是可以收获很多读者和评论。

家园 加一个关键词

擅自加了一个关键词“硅谷野史”,便于我自己今后找到这个帖子。

不知道我的举动是否过于鲁莽?不合适的化,请删除之。多谢

家园 多谢邓兄倡议。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

谢谢邓兄的提议和诸多好帖。

虽然是野史,但是也体现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这些后来者,可以说是再宝贵不过的东西。

很希望更多的人参与。

家园 呵呵,没问题 ^_^
家园 功德无量,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建议长期置顶。花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