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内部殖民地化的中国 -- suqier
一、金融小史
1。物物交换的阶段
2。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代表一般人类劳动。
货币的出现代表了商业的出现,但并没有完全消灭物物交换,只是占据了主流。
3。金银作为货币出现
中国因为缺乏金银,所以在明以前是以铜钱和布帛,粮食也部分地起了货币的作用。
金银存在着退出流通的机制。
金银产量和实际物资生产不匹配,通胀和通缩的原始形态出现。美洲银矿开发伴随的是一个持续数个世纪的缓慢的通胀,或者说银的贬值。
4。铸币的出现
金银铸币出现,磨损就导致了交换价值和内含贵金属价值不等这一现象。
中国因为没有出现良好的理论指导铸币发行,钱的轻重一直在摇摆,私铸和销钱为铜也交替出现。
铸币税出现。
5。信用的出现
信用,或者说债务,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扩展了货币的作用。跨越时间的,就是期票/债券,跨越空间的,就是本票/支票。
信用作为一种金融产品,部分地参与了流通,部分地起了货币的作用,所以在后世依期风险和流动性,被分别定义为M1,M2,M3。
6。纸币的出现
纸币是银行本票的延伸,表示银行所负的金币债务。
纸币建立在金币的基础上,成为一种传统。
纸币使得信用扩张成为可能,社会物资流转不再受限于金银产量。
于是小农自然经济被打破,商业资本把整个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然后资本向产业资本,并进一步向金融资本发展。
铸币税被私有银行获得。
7。央行的出现
纸币统一,提高了纸币信用,区分了商业银行本票和纸币。
铸币税被统一收归央行,同时通胀税成为可能。
政府的金融调控政策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8。证券的出现
把未来的现金流折现作为证券的价格,并形成一个市场。
在折现中,要应用到风险折扣,在风险折扣中,借鉴了保险业的知识。
几个世纪后的金融创新,在本质上仍然是这些,现金流折现和风险折扣。
9。金本位的脱钩
从一战的金本位脱钩,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货币发行与贵金属存量再无任何关系。
货币发行的基础,在米国是国债,在中国则是经济运行需要。
通胀税成为一种常态。
象宋鸿兵所说的回到金本位,不能解决挤兑问题。
以对石油的控制作为美元的基础,其实和RMB发行没有区别,货币发行的基础是国家信用,或者说,是国家暴力的信用。
10。衍生物创新
如前所说,一切现金流,一切风险,都可以证券化。
在过去的历史上,只有常用的高流动性的会被市场接受,现在把不常见的,低流动性的,通过包装组合,以提高其流动性。价值就在流动性的提高中被创造。
贪婪是衍生物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动力。低流动性变成高流动性的过程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距离也随之增大,信息流通的环节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了风险控制的低效。
二、财政学意义上的货币
1。货币只是代表分配社会财富的权力的符号
在货币可以被任意凭空创造的时代,纸币也就和财富彻底地脱了钩。
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里,把所有流转中的货币都加一倍,财富是没有增加的,因为这些货币只是符号,不是黄金。
货币在经济体中流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企业来说,收支平衡是基本要求,即使是通胀条件下。所以通胀保护了一部分企业虚假的收支平衡。
收支平衡对政府不再适用,因为经济体的增长需要一个增长的流动中的货币,也就是需要一个增长的央行债务。在中国,央行债务和政府债务是一体的,在米国,央行债务的另一边就是资产:国债。
货币在经济体中流转,它代表的不是财富,而是对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利。你手中占有的货币越多,你所能占有的社会财富的份额就越大。
以养老金为例。对个人而言,似乎是现在把钱存起来,在退休后领取储蓄所得。但对于整体社会而言,实质上是现在个人放弃了一部分参与分配社会财富的权利,而在几十年后,再取回这部分权利,参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所以你几十年后的所得,未必就比现在所能得到的多。特别是在一个老龄化社会,几十年后从事生产的人更少了,而试图参与财富分配的却更多了,青壮劳动力的负担被加剧,这就是日本所面临的局面,而米国婴儿潮进入退休后,也要面临相似的局面。
从你的退休帐户上看,或许几十年后你退休时帐上的钱是多了,但是当生产率和人口红利跟不上人口高峰进入退休时,你所能分配到的社会财富,即使在绝对值上,也是可能会减少的。
今天的美国,在担心养老金和社保基金几年后的破产,因为交钱的人变少了,而领钱的人变多了。如果美刀对内对外同时贬值,以解决双赤字和高负债的话,破产的问题就避免了。
我们现在把封闭经济体系扩展为开放体系,这个体系中,有占中心主导地位的经济体(米国),有完全开放,追随中心的经济体(新加坡),有半开放,追随中心的经济体(日本),有半开放,且不追随中心的经济体(EU),也有不开放的经济体(朝鲜)。中国属于半开放,且加了一道防火墙的那种。
在美元成为事实上的世界主导货币时,对全球经济征铸币税和通胀税,只是一部分收益。利用军事强权,以取得石油的控制权,强迫石油美元的回流,强迫中国2000000000000刀外储的回流,以避免米国过度使用铸币权下的美元对内对外贬值,事实上是把过度使用铸币权的后果,在时间上向后推延。
在铸币权的经济体,主导社会财富的分配。不追随中心的,其铸币权是自主的,就可以主导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上的社会财富的分配。但是如果是半开放的经济体,不管其是否追随中心,都会受到中心的影响。
国际上的美元霸权和RMB霸权,其实质是对国境外的财富分配的主导权。
2。货币流转经历的不同环节中,关键性环节能占据最大的财富分配份额
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流转,各个环节都截流一小部分,构成了利润,工资,以及税收。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截流表现为价值的创造,以及税收的收入转移,但是实质上对于国家来说,货币在不同环节的被截流,只代表了各环节参与全社会财富分配的能力。
部分的关键环节,可以高效地截流,这并不代表这些环节在创造价值上有过人的表现,而只是意味着这些环节利用了行政/技术/资本垄断或者信息不对称,拥有较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占据了较大的社会财富的份额。
这种关键环节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说北京。北京人民创造的GDP很高,北京人民交的税也很高。这些GDP真的是北京人民创造的么?这些税真的是从北京人民的GDP中抽出来的么?当然不是了。我记得某年十月,北京人民交的税,占了北京GDP的一半,这么高的税,难道北京人民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么?事实上因为许多公司的总部在北京,所以利润都在北京反映出来。如果以价值来说,这些价值是遍布全国的分公司创造出来,而在北京这个关键性环节上被表现出来,因为总公司相对于分公司有更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所以总公司员工的高福利是建立在对分公司员工的剥削的基础上的。
相似的,有云南的烟税。这些税并非是云南烟厂创造的价值,而是全国烟民在转移收入。关税亦如是,在哪个环节收税,只是取决于收税的成本和效率而已。
就米国而言,金融资本不论是其垄断地位,还是信息的不对称占有,都决定了商业银行和投行在货币流转中能分得最大的一块份额。特别是政权在手,三权分立的表象不能改变垄断资本对米国在技术上和实质上的控制。政权是用来制定游戏规则的,控制政权的人当然会设法让这个规则对自己利益最大化。
就国际而言,强权制定规则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弱者小国如新加坡则追随这些规则,试图最大化利用这些规则以确保自己的利益。当强权发觉利益分配格局不符自己利益时,就改变规则。如尼克松突然宣布停止兑付黄金。
垄断资本对规则的变化控制也并不仅限于政权。曾几何时,工农业剪刀差,初级工业品和高级工业品的剪刀差,是发达国家剥削第三世界的基本方式;而今,原材料反而成为垄断资本的暴利来源,制造业反成为微利行业,关键环节的位置发生了移动。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苏联的崩溃,第三世界国家再不能随意实行国有化。
3。货币循环
货币从哪个环节流入经济体,又从哪个环节流出经济体,对经济体的运行的影响是不同的。
货币流入流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称作货币投入和货币回笼。至于是如何回笼的,是准备金率从4%升到17%,还是货币乘数因为恐慌从13跌到8,在以前,政府并不关心。政府只关心市面上的M1M2M3总量,和利率汇率,达到了他想要的水平。
但事实上不同的环节的货币流入,对经济总体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传统上中国是以放宽贷款指标来增加货币投放的,92年后外汇结存成为一个主要渠道。老朱上台以来则是以发国债(包括央行票据)的方式,把钱投行银行(坏帐核销),公务员(涨工资),基建项目。减税和退税是另一种方式,事实上某个环节所得到的减退税,其利益并不能被这个环节所独占,而是传递到上下游,因为这个环节的讨价还价能力/垄断地位和信息不对称占有,并没有发生改变。对于公用事业的补贴,也是一种。
货币在经济体中的循环,有可能会短期集中于某个局部,就好比大循环中出现了一个局部的小循环。典型就是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野。绿锅连续降息,美元如泡沫般涌出来时,最初这些资金就一直集中于证券和房产,而在集中于证券和房产的资金被用于新建房和实物开支之前,这部分资金就如同和实物经济中的资金循环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事实上相对于数十万亿计的资产泡沫,从虚拟经济流向实物经济的那个管道是如此之细,流量是如此之小,以致于可以忽略不计。
三、二元化的中国
波士顿咨询眼中的中国,0.4%的家庭占有了70%的财富。有人说,那些闹群体事件的人,眼中只看到占有中国70%财富的0.4%,而没有看到占有世界70%财富的1%,只会针对中国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而不会针对欧美垄断资产阶级,是窝里横。
偶却想到了另一件事,中国的二元化。
这个二元化,不是指中国的拉美化,也不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化,而是指中国内部分裂成发达资本主义,和殖民地两部分,或者说,一种内部的殖民地化。
我们说起米国和英法老牌帝国主义的差别,其广大的国内市场是一条。Scale,是中国和拉美的根本差别。拉美两极分化后,国内的购买力立刻就显得不足,而国民经济也几乎都被外资所控制。而中国太大,即使把一半的人口剥削成赤贫的殖民地人口,剩下的人口依然有庞大的购买力;而国民经济如此大的规模,加之强有力的官僚资产阶级,外资想虎口夺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和米国不同的是,米国的国内市场大,是建立在平民的收入差别不大,普遍地拥有相当的购买力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国内市场,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或者说至少一半的人口,是没有什么购买力的。
老牌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是利用工农剪刀差,以增加宗主国在财富分配中的份额。具体的表现就是对于殖民地市场的排它性占有,以军事强权达到经济垄断地位,在货币上使得殖民地的利润低下,大头在宗主国的环节上表现出来,从而可以维持宗主国的较高生活水平。
这和中国的现状是一样的,以农民工的低收入为代价,保持Top 0.4%的高生活水平。做营销的都知道中国市场从00年起在营销界被分成四级,外资品牌基本只能一级和二级市场生存,国有品牌能渗透到三级市场,而四级市场的购买力极微弱(不过听说宝洁在孟加拉有针对这种极微弱购买力市场的超小包装),基本上是低价劣质品的基本地盘(当然也有例外,同样的药品,大城市里卖30块的,这四级市场可能只要两块钱)。
对于企业来说,这个第四级市场是不存在的。长虹在97年提出进军农村市场,然后大败而归,是第一家付出学费的企业。被殖民地化的这半个中国,是政府关心的对象。但是宗主国化的0.4%与殖民地化的半个中国,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背后的原因,利益格局已经形成,要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年初的劳动法,是一种尝试,效果如何,还是要等几年再看。
被殖民地化的半个中国,他们穷是因为地理条件不好,工作不努力,孩子生太多,没受过高等教育么?部分是因为这些,但是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巧取豪夺上的能力比不上那0.4%,因为那0.4%占据了经济流转中的关键环节。
一共就全公司百分之一的人负责分析中国经济数据 加起来才二十几号人,还不如分析香港经济的多。
0.4%的家庭占有了70%的财富之类不过是拍脑袋罢了
麦肯锡几百号人去分析都吃不准 最后给出一个史无前例的正负6%的范围出来
其实央行每年都有统计,只不过属于保密数据罢了,好象只有03年公开了几个数字,城市户均存款和北京户均存款什么的.
甚至国内投行也会比咨询强
看看CIA的资料:
Household income or consumption by percentage share
中国
lowest 10%: 1.6%
highest 10%: 34.9%
做个比较,
阿根廷
lowest 10%: 1%
highest 10%: 35%
巴西
lowest 10%: 0.9%
highest 10%: 44.8%
俩难兄难弟,积重难返了
印度
lowest 10%: 3.6%
highest 10%: 31.1%
墨西哥
lowest 10%: 1.2%
highest 10%: 37%
俄罗斯
lowest 10%: 1.9%
highest 10%: 30.4%
南非
lowest 10%: 1.4%
highest 10%: 44.7%
土耳其
lowest 10%: 2%
highest 10%: 34.1%
美国
lowest 10%: 2%
highest 10%: 30%
中国台湾省
lowest 10%: 6.7%
highest 10%: 41.1%
奇怪,台湾的中产阶级哪去了?
印尼
lowest 10%: 3.6%
highest 10%: 28.5%
这个很好很强大,不过我去过印尼几次,我不怎么相信这个数据,没天理啊:-)
难怪有人对这个世界绝望
按台湾的统计,台湾最富裕的20%与最贫穷的20%的收入差距是6-7倍,比日本稍微高一点点
而2005年末,新加坡最富裕的20%与最贫穷的20%的收入差距是31倍。(根据台湾《天下》、《远见》杂志的调查)
香港的情况和新加坡差不多
最“自由主义”的两个经济体,而且由于面积狭小,本来应该是贫富差距最小的两个经济体……
穷人只能住屋村,没有产权,富人住山上的豪宅。
香港最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比大陆大城市里的低保户好不了多少。
而且香港地域狭小,低收入者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之下,没有什么退路。
我也不相信那个0.4%占有70%的财富,不过你给的数据是收入,财富的贫富差距是比收入要大的。
LZ的文章还是挺有道理的. 数据方面, 你就这么相信CIA?
荒唐吧?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扶贫确实应该,但贫富差距,没那么大。
中国的财富,大部分,在政府和国企手里,处于待分配状态。
再次表示佩服陈经老大、wfuat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