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大跃进时“亩产万斤”宣传的责任问题。 -- flyingcatgm

共:💬9 🌺3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大跃进时“亩产万斤”宣传的责任问题。

所谓“亩产万斤”,众所周知是一个荒唐而悲伤的笑话,关于这个笑话是怎么产生的,一直以来的宣传给人的印象都是毛泽东的头脑发热所导致,但是关于具体责任,现在网络上出现毛刘之争,在下不自量力,收集一些相关材料,希望大家能对其分辨真伪,解人之惑。

亩产万斤的宣传期间,据网络资料所载,是“从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遂平县卫星农业社5亩小麦产2105斤起,到该年10月22日《新湖南报》报道浏阳县红专人民公社亩产66277斤”,如以此为准,看一下宣传之前,宣传期间,宣传之后毛刘二人的态度作为。

1, 宣传之前,在56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

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粮食每亩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要达到四百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要达到五百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要达到八百斤。
,同一年的中央会议上,他问大家:“半个世纪搞到亩产二千斤行不行?”,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对粮食亩产问题,头脑是很清醒的。当然,完全有可能毛过了两年后就头脑发昏,那么我再看1958年初毛泽东的态度,1958年年初湖北孝感县所创造的2130斤(《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第五十四条,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写到:
“湖北孝感县的联盟农业社,一部分土地每年种一造,亩产二千一百三十斤;四川仁寿县的前进农业社,一部分土地一造亩产一千六百八十斤;陕西宜君县的清河农业社,这个社在山区,一部分土地一造亩产一千六百五十四斤;广西百色县的拿坡农业社,一部分土地一造亩产一千六百斤。这些单季高产的经验,各地可以研究试行。”
。这里似乎也看不出毛有过于狂热的地方。

另有一份文章称:

’” 早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吴芝圃即表示,河南今年增产几百亿斤不成问题,河南粮食很快就过关了。毛泽东根本不信,认为这不可能、是一种形"左"实右”
—但是未见具体出处,哪位能证实或否认一下?

2 亩产万斤宣传期间毛的态度,关于毛支持相信亩产万斤的证据一个是李锐回忆录中的谈话——被指为孤证,不可靠,另一个我记得似乎是有个批示什么的,一下子找不到,关于可靠性也不清楚.而关于毛不相信亩产万斤的记录倒有不少,如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去天津新立村参观稻田。有关领导同志和社领导汇

报说,亩产10万斤。他摇头撇嘴,表示不相信。他说;‘不可能的事。’他指着

一位领导同志说:‘你没有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这是放大炮。’有的同志为

了证明亩产10万斤,让小孩往水稻上站。他摇头说‘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

,跌得越重哩’。又说:‘吹牛,靠不住的,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

堆不起来么!’(《晚年》第138页)。在湖北省时,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讲有一

块试验田水稻亩产上万斤,毛泽东摇头说:‘我不信’。外国朋友问他,亩产万

斤粮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他一笑置之;不要相信这些骗人的数字。。”(《

晚年》第138~139页)”

但是,一来《晚年》中的记录可靠性又如何呢?另外,即使其为真,也只是毛泽东在私人场合说的话,为什么毛没有公开的谈话努力制止亩产万斤宣传呢?

也有说法称: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讨论人民公社化,农林口上报经各地汇总后的粮食指标超过1万亿斤。毛泽东不同意,说搞不了这些多。经与农林口商议后压缩到了5000~6000亿斤(相当于亩产300~350斤)。农林口说,不能再压了,再压就打击积极性了.
但是,没有具体出处,不敢轻信,求证真或证伪.

而<南方都市报>载文<“大跃进”中毛泽东相信亩产万斤吗?>称: 毛泽东相信粮食产量会大幅度增产, 但是毛泽东并不相信”亩产万斤”,采取容忍的态度是为了保护群众积极性.:

毛泽东相信粮食产量会大幅度增产,部分:

对于这年粮食大幅度增产,毛泽东也是深信不疑。1958年9月8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讲话中说:“今年要争取产钢1100万吨,比去年翻一番。明年增加2000万,争取3000万吨。后年再搞两千万,不是5000万吗?苦战三年,5000万吨钢。那么,全世界除了苏联同美国,我们就是第三位。”“第二个五年计划就要接近或赶上美国。再加两年,七年,搞一亿五千万吨,超过美国,变成天下第一。老子天下第一不好,钢铁天下第一有什么不好?粮食,苦战三年,今年可能是7000到8000亿斤,明年翻一番,就可能是15000亿斤。后年就要放低步调了。因为粮食还要找出路。”(《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页。)

  同月,他在湖北视察期间同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谈话时又说:“许多事情看来怪得很,要就没有,或者很少,要就很多很多。过去九年粮食增加得很慢,老愁粮食不足,可是今年一年就增加了几千亿斤。今年翻一番,明年还可能翻一番。”(王任重:《札记二则》,《七一》1958年第5期。)

毛泽东之所以认为1958年粮食产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可以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主要论据来自于如下几点:

  第一,通过发动大跃进,使人民群众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的开展,为粮食大增产创造了条件。…

第三,通过深翻土地和密植,能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毛泽东看到山东省莒南县大山农业社通过深翻土地,“不多不少,增产百分之百”的材料后,就要求各地都搞深翻(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83页)。这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他在一位省委书记发言时插话说:应普遍提倡人工深翻地,一年翻一部分,三五年翻完,可以保持三年到五年丰收,这是改良土地的基本建设。《人民日报》应该把土壤学宣传一下。在随后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长葛县委第一书记吕炳光介绍了该县深翻土地的经验:该县从1954年起,一些农业社搞深翻土地,都取得了增产丰收的效果。为此,去冬今春,长葛在实现水利化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深翻土地运动,截至4月底,全县33万亩早秋地已深翻了一遍,深度都在1.5尺左右。计划今年把全县112万亩耕地来一个“大翻身”,争取亩产800斤。毛泽东对这个报告很感兴趣。他在讲话中说:感谢河南省长葛县第一书记的发言。这个发言很好,我又看了一遍。一年把112万亩土地全部深翻一遍,深翻一尺五寸,争取亩产几百斤。这就提出一个新问题,各县是否都能做到?河南长葛县能做到,别的县难道不行吗?他还说,深翻土地“这是一大发明。深翻一遍,增产一倍,至少增产百分之几十”。

  在此之前,南方一些地方通过推广水稻密植提高了产量,《人民日报》报道了广东全面推广水稻小科密植的情况,说“在这次插秧技术改革中,各地贯彻了毛主席指示的‘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精神,普遍通过分别集中乡、社、队的干部,层层试插示范,现场辩论,逐级推广,互相评比,做到从干部到群众,既解决思想问题,又大体懂得技术规格;既实行了早插、密植,又保证了技术质量”(《广东推广水稻小科密植技术,有示范有辩论改革很顺利》,《人民日报》1958年3月28日)。毛泽东对广东的密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他特地讲到了密植的问题。他说:要合理密植,广东一亩要搞三万蔸,每蔸插三根秧,每根秧发三根苗,结27万个穗,每穗平均60粒,共1620万粒,两万粒一斤,一亩810斤。亩产800斤不就算出来了吗?北方的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都可以这样算一算。密植就是充分利用空气和阳光,现在不是反浪费吗?就应该把对空气和阳光的浪费也反掉。有意思的是,后来一些地方在发射粮食高产“卫星”时,就是按照这个办法算出亩产量的。

  1958年6月14日,毛泽东接见了河南登封县应举社社长崔希彦等人。在谈话时,崔希彦告诉他,应举社今年小麦每亩估计有150斤,全年计划平均每亩产粮800斤。毛泽东说:“你们计划每亩产800斤,小麦每亩只能收150斤,还有600多斤,今年是不是有把握实现亩产800斤?”崔希彦的回答是:“完全有把握,而且争取超过。”

  毛泽东进一步问:“都有哪些保证增产的有利条件?”崔希彦回答说:第一,我们合作社已经实现水利化;第二,今年积肥大量增加;第三,把低产作物改为高产作物;第四,我们合作社的每一个人干劲都很大;第五,毛主席前不久在《红旗》杂志上向全国人民介绍了我们的社,今天毛主席又亲自接见我们,给了我们宝贵的指示,我们回去一传达毛主席的指示就会变成我们增产的力量,全体社员的干劲就会更大,产量就会更提高。毛泽东说,好哇!你们这五条都很对呀!他还说,不要很久,全国人民每年就可以平均有粮食1000斤,再过一段时间,每人每年要平均有1500斤,这样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于民生:《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记毛主席接见河南封丘县应举农业社社长崔希彦》,《人民日报》1958年7月1日)。可见,毛泽东认为,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深翻土地,推广密植,再加上群众冲天的干劲,实现粮食大增产是完全可能的。

  1958年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风调雨顺之年,这年粮食也确实获得了较大丰收。据国家统计局后来核实,1958年全国实产粮食4000亿斤,虽远不及当时正式宣布的7500亿斤,但比1957年增产了300亿斤。

这里称"1958年全国实产粮食4000亿斤,虽远不及当时正式宣布的7500亿斤",这个数字很重要的.但是该作者"毛泽东并不相信亩产万斤,采取容忍的态度是为了保护群众积极性"的论证,是不是有些问题?就是说,我读该文作者作为论据的两个讲话,是看不出能得出他的结论来的:

毛泽东之所以在1958年没有对那些高产“卫星”提出质疑和批评,并且默许了这些“卫星”的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虽然清楚“大跃进”中存在虚报浮夸,但基于对干部群众“大跃进”热情的肯定和保护,而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了这种现象。

  在这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说:要跃进,但不要空喊,指标很高,实现不了。在这次会议的讲话中,他又说:河南提出一年实现四、五、八,水利化,除四害,消灭文盲,可能有些能做到,即使全部能做到,也不要登报,二年可以做到,也不要登报,内部可以通报。各省不要一阵风,说河南一年,大家都一年;说河南第一,各省都要争个第一,那就不好,总有个第一,“状元三年一个,美人千载难逢”。可以让河南试验一年。如果河南灵了,明年各省再来一个运动,大跃进,岂不是更好?

  4月6日,他在武汉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表示:生产高潮方面的指标,现在我担心会不会再来一个“反冒进”,今年如果得不到丰收,社会上就会有人说话了,喊“冒进”了。要在党内讲清楚,党内要有精神准备,给地县讲清楚,如果收成不好,计划完不成怎么办?他还说,世界上的事,有真必有假,有利必有弊,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百分之百相信,就会上当;不相信就会丧失信心。我们对各项工作,各种典型,都要好好检查,核对清楚。

  从毛泽东的这一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其实他对于“大跃进”中的虚报、空喊并非不清楚,但他对这种现象却没有加以制止。他认为,好不容易通过反冒进,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生产工作热情,如果因为有些过高的指标,有些虚报浮夸的成分,又来一次1956年那样的反冒进,就会压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给“大跃进”泼冷水,就会出现如同1957年那样的“马鞍型”。在他看来,1957年群众的生产热情没有1955年高,建设速度没有那么快,取得的成绩没有那样大,而且还出现了右派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攻,就在于1956年搞了一个反冒进,结果泄了六亿人民的气。因此,在“大跃进”已经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已经高涨之后,对于虚报浮夸要“打屁股”,但“屁股不要打那样重”,要重打屁股的,倒是那种给群众泼冷水、对“大跃进”不热情甚至消极抵抗的“观潮派”、“秋后算账派”。所以,不论是对各地发射出的各种高产“卫星”,还是对粮食产量成倍增加的汇报,他都采取了默许和容忍的态度。

而吴冷西作为《人民日报》总编辑,在回忆录中采取了明显亲毛的立场:

1958年4月,毛泽东对《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现在报纸宣传报导上

要调整一下,不要尽唱高调,要压缩空气,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实

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提口号、订指标要留有余地”(《忆毛主

席》第64页)…:“在大跃进运动中,开始自己因毛主席的再三盯瞩,还是比较慎重,但到了6月份就‘随大流’了。因为当时的形式是:把宣传口关的这批中央领导‘思想解放,敢想敢做’的呼声压倒一切。而毛泽东的留有余地或压缩空气的声音微弱。在当时中央领导层中,他是少数者。所以我只好‘随大流’跟多数中央领导走,特别是跟把宣传口关的主要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走。对于1958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鼓吹‘五风’的错误,应是把宣传口关的中央领导刘少奇、邓小平等人负责。当然,虽然不能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应对1958年的‘浮夸风’和‘共产风’负有主要责任,但我主持这两个单位的宣传工作,在这期间造成的恶劣影响,至今仍感内疚。”(吴冷西:《忆毛主席》第72页).

但是,吴冷西的回忆录是否可靠?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3, 宣传过后毛泽东的态度是早在1958年11月初,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今年的粮食产量最多7400亿斤,把7400亿斤当数,其余当作谎报。他说:

“提倡实事求是,不要谎报,不要把别人的猪报成自己的,不要把三百斤麦子报成四百斤。今年的九千亿斤粮食,最多是七千四百亿斤,把七千四百亿斤当数,其余一千六百亿斤当作谎报,比较妥当。人民是骗不了的。过去的战报,谎报战绩只能欺骗人民,欺骗不了敌人,敌人看了好笑。”

又如:在11月23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对热衷于搞翻番的同志说;

你们说服

我是可以的,你们打通我是可以的,但是你们得打通我才通。你们现在说的那些

根据,我还不能服。我不仅准备作机会主义。我已经是机会主义。我就是站在机

会主义的立场上为此而奋斗,不牵连别人,将来算起帐来的时候,不打你们打我

。因为我在这里反冒进。……凡是迷信一定要破除,凡真理、凡科学一定要保护

。”(《晚年》第140页)他说:“现在要减轻一点任务,水利建设,去冬今春全

国搞5百亿土石方,而今冬明春要搞1千9百亿土石方,多了三倍还多,还有各种各

样的任务,……我看搞起来,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不死一半也要死三分之一,

或者十分之一,死5千万人。...你搞多了也可以,以不死人为原则。你们一定要

搞,我也没有办法,但死了人不能杀我的头。”(《晚年》第 138~139页),

而再过几个月,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以他个人的名义,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

社、队、小队六级干部。其中说: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包产一定要落实

。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

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

、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在办不到,有何益处?”。“第

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包多少。……每项都不可讲假话。

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

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

。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

可讲。”(《文稿》第八册第237页)。“同现在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

这里唱的是低调,意在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

那样低,而达到了较高的目的,我变成了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

之至。”(同上书)

----有人说” 以个人的名义,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上述六级干部,反映出毛泽东的无奈…不知真假,望探讨.

关于刘少奇的态度,目前我所看到的, 有人说:大跃进期间刘少奇 “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的(李晓红,《大跃进时期刘少奇求实精神探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从1958年开始就“反对浮夸风和‘共产风’”(谭炳华,《刘少奇的调查研究与“七千人大会”》,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但具体内容不详,与其相反的是在大跃进期间,他的一些言论在网上被人发表:

该年7月14日,刘少奇到山东视察,一个公社的干部向他回报说:玉米、谷子,每亩3万斤至5万斤,地瓜(红薯、山芋)30万斤,籽棉亩产1万5千斤……刘少奇听后赞扬说:你们打倒了科学家……这是一个革命。这一讲话公开报导后,全国各地的实验田纷纷地把原来几千斤的牌子,换上了几万斤。大田亩产几千斤的报导,也跟着改变了腔调,变成了亩产数万斤。(见1958年8月4日《人民日报》)

1958年8月, 刘少奇又派人到山东寿张县进一步了解那里的高额丰产情况,写回的调查报告说:"今年寿张县的粮食单位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3000斤',但实际在搞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的指标,一亩地要产5万斤、10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一般的社也是8000斤、7000斤,提5000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千斤的根本没有人了。"(见刘西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1958年9月10日至11日, 刘少奇到他的"共产主义试点公社"河北省徐水县视察,当他听到有人说,给山药灌狗肉汤,亩产可以收120万斤时,即说:"那么做真有效果吗?哈哈!你们可以养狗啊!狗很容易繁殖吗!"(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刘少奇亲手培养的"共产主义"典型徐水县,其浮夸风之严重,当是全国之最。

1958年9月19日到28日, 刘少奇到江苏视察,在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参观中稻丰产实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这个负责同志却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1958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再一个是62年著名的”人相食,要上书”.

有人说刘的思想变化大致在1961年才发生,不知真假,因为没有看到过59,60年的相关资料.BS一下自己,刘少奇全集都没看过,瞎写个什么劲,权充抛砖引玉,我只是问问题,不敢下结论.

看了以上这些资料,可能会得出有倾向性的结论来,但是正如某个能把上杉谦信写成女人的家伙所言:将一定的资料裁减,就会得出你所要的任何结论来.

我不敢保证上面这些资料就都对,更不敢保证它们是全面而不是偏激的,所以说,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有可能的话,会引出大家更高明的见解,更全面的资料来.

家园 有个问题,就是当时谁管宣传,谁负责审查每天人民日报

的清样.这个人应该负宣传方面的责任.

家园 事实是搞高产,放卫星的始作俑者以共产党员,干部的身份寿终

比那个在屠杀党员和战士的布尔什维克,掉水里淹死更幸福

家园 按流程是

人民日报、新华社老总(吴冷西)——中宣部部长、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陆定一——政治局常委、总书记邓小平——重要的社论有周公、刘少奇和毛泽东按顺序审定。

放卫星主要是日常性的新闻报道,到不了毛泽东手里。

家园 花谢. 我看到的资料支持这个结论.
家园 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只要是中国人都能理解

亩产万斤其实没什么,祖国大地现在到处都是这种事。口号没有人会当真。

家园 刘少奇全集看了也白看,58~62年的反动文章都被编辑小组

删掉,没有编辑入册

家园 这文字, 那是相当的CNN

谁说中国没有舆论高手,谁说左派都是灌输式宣传。与西方国家交流的成果这不是显出来了嘛。

首先把主体限定在“宣传”,然后再提供双方的立场,主意,一定要同时描述双方的正反两面,只是主角的错误都是善意的,可以原谅的;反角的错误都是可恶的令人作呕的。一个欺君奸臣的小人形象就跃然于读者脑海了。最后一段还有免责条款,显示了作者谦虚公平的形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