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镍币与银币 -- 淮夷

共:💬65 🌺3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说的那些东莞民工没有睡在大街上

他们有房子和土地在乡下。

链接出处

家园 花这句

芭芭拉说,看到这些事实,不需要受到经济学家的训练,只要你有良知。--- 这是一句值得鼓掌的话

花这句!

家园 照你这么说民工基本上是白干活

中国一片黑暗。

连菲薄的工资也往往被黑心的老板吞掉
,人们的维权意识(发愣功的名词我借用一下)和生活工作情况,是什么样的你有基本的了解吗?你是不是也来两个三角洲做一下调查?

家园 所谓美国梦

个人理解,是普通人通过努力能够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两层小楼一辆车,老婆孩子冷热空调。

二三十年前, 高中毕业生只要愿意干活,美国梦不是那么遥远,没准儿混进工会下辈子就不愁了。可惜好景不长,1 美国把二战积攒的老本吃得差不多了,2 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尤其是低端工作),3 知识经济时代winner takes all,贫富差距拉大了。所以现在还靠在超市打工想挣出房车(还要是大房子,500块以下的都不住;车是SUV,最不济也得是Camry),有点儿难。

当然也不是那么难啦,想办法读个社区大学的文凭,美国的工作机会还是有的(在想想中国本科生的工资,上帝照顾美国人不是一点半点)。就算想办法混进UAW,恐怕也抗不住了。怕就怕不愿意努力,期望值还特高。

O8确实够黑,但说起来黑哥们儿们对 O8的期望可不低。 在职场上黑人可能受到一些歧视,但受到的照顾就更多 - 大公司都标榜diversity,稍微不太烂的烂泥都能糊墙上。

那句话这么说来着?点儿背不能怨社会。都是少数民族,学学华人,一代勤勤恳恳的工作攒钱,二代就出头了。谁在街头见过homeless的华人?可能有,我没见过。

家园 还有更酷的乞丐呢

遇见过一个乞丐(三四十岁男,绝对有劳动能力)上来套近乎,说俺穷得没饭吃,能不能给俩儿钱。我正准备给个一块两块,这哥们儿又来了一句:能不能给张二十的?我想吃顿健康的。。。

那一次我向左右张望了半天才确认不是他真的不是劫道的。。。

后来俺也学油了,又一次以黑哥们儿抱来说要钱买烟,一句话:smoking is bad for your health

家园 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劳动力的定价和供给弹性

严格来说,这样的工资在美国,就如同很多民工的工资在中国一样,只能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考虑到工伤和其他意外的可能,有时甚至是缩小的再生产。如果认为劳动力就应该由市场定价,市场的定价就是对于社会最好的,那当然就不必要有什么遗憾。但是市场定价一定是好的吗?如果把好的标准规定为应该在50年100年对于大至人类社会,小至民族国家,再小至一城一乡的长期的发展的影响,不能不承认,其实市场并无法在这个时空维度上有效地定价。

为什么,因为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基本没有价格弹性的,劳动力的拥有者在美国也许还可以花一段信用卡,在中国可就连这样的一条路也没有。即使对于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是灾难性的价格,也可能出现在市场中。

如果说在美国,这样的价格还是局部的话,在中国,这样的价格可谓已经泛滥。

家园 哥们胆子大,我晚上僻静点地方看到人,都尽量绕开走……
家园 美国就差两个人

一个奥巴驴

一个奥巴骡

家园 过度解读

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而且他们都没有家庭负担。他们体验的生活和那些每天都过着这样生活的人的体验是会有很大差距的。应该说他们“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地注重具体细节。美国社会的向上流动性正在逐渐消失。2000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是逐年下降的。从70年代以来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同时这也是劳工组织式微的时代。

家园 劳工短缺与"economic man"的假设

赞同您的话。补充几句观察吧(从芭芭拉的角度)。

芭芭拉总结打工经历时,提到了工资停滞。她说,她体验的三个城市,当时,都存在底层劳工的供应短缺,这表现为,随处可见的“Now Hiring"的广告。但是,劳动力市场最底端的那些劳工,他们的工资并未因之水涨船高,而是奇怪的出现了长期停滞的困境。以至于格林斯潘在2000年7月给国会的报告中提到,当下的低失业率和工资上涨之间的市场经济关系似乎失效了。

芭芭拉于是写到,在美国这样的自由社会,为什么资方的压低工资并没有遇到最底层劳方的有效抵抗呢?所谓的"economic man",经济学家的经典假设之一,每个人都会理性地追求其最大利益,对穷人们是失效了吗?如果市场上劳力短缺,穷人为什么宁可忍受这样的低报酬,也不去和资方bargain,或者干脆用脚投票呢?

芭芭拉以她的经历,提出了几个解释:

1,越穷的人,就业的流动性越低。中产阶级为了换到一个满意工作或许可以走遍美国,但是在贫困线徘徊的那些低收入人群,没有汽车,有的人往往要搭亲戚的车去上下班,作者在明尼苏达的沃尔玛工友骑自行车上下班,这大大缩小了选择雇主的范围。

2,不可小视的心理惯性。芭芭拉提到工人之间存在普遍的心理惯性("the general reluctance to exchange the devil you know for one that you don't know, even when the latter is tempting you with a better wage-benefit package") 她把雇主比作是魔鬼。找工作时经历的种种痛苦(不尊重人的面试、侮辱性的药检,等等),造成工人宁可忍,也不愿用脚投票,因为下一个雇主可能也还是个魔鬼。

3,资方和劳方的信息不对称。芭芭拉在底层工作时,不自觉地,会利用自己的资源去上网去查找一些工作和薪酬的资讯,真正的穷人哪有能力和资源去找这些呢。

芭芭拉提到的这些,套在中国的民工身上和城市贫民身上,也合身的很。

“无形的手”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是失效的,而且是不公平的。这时候需要的是国家那只“有形的手”去再分配资源,去增加穷人的公共工资,以补贴私营部门的低薪。

这只有形的大手,美国民工需要,中国民工更需要。新劳动法,只是新时期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家园 劳工组织的式微

作者在沃尔玛打工,第一天接受入职orientation的时候,要接受教育:在沃尔玛大家庭,你们不需要工会。为什么不需要?因为参加工会你会损失:1)20美元一个月的会费,2)失去你自己的发言权因为工会将代表你;3)甚至失去你的工作因为你被工会当成与雇主谈判的筹码。"union"在沃尔玛工人之间是一个带有禁忌色彩的词,大家都尽量避免谈。

乔治奥威尔在《1984》书中描绘的景象固然是一种反乌托邦的极端世界,可那种警示感是挥之不去的,不管你的国家姓资还是姓社。

家园 一说美国梦就会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过盖茨比和这个话题没啥关系,呵呵。

作者的观察重点并不是少数族群,比如她在缅因州,白人的大本营,放眼望去一白如洗的城市,在社会最底下跟她一起受苦受累,吃不饱饭的都是白人。

两层小楼一辆车的美国梦对于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的华人或者不难,对没上过多少学的黑哥们或者白姐们可能还真的是越来越难了。

家园 您的红五星怎么弄上去的

呵呵。

宝二爷牛年发财啊

家园 替老奶奶给您花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欣赏老奶奶的直率,她直认她没有做“烈士”的决心,所以不能够混在乞丐里头体验无家可归的痛苦。--- 她能做到working poor这一步已是很大的勇气。

家园 花您,尽管视角不太一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