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替舍妹问计于野:如何提高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 -- hansens

共:💬402 🌺1349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希望能有更多具可操作性的建议,再谢

其实,新闻类奖学金、记者交流就挺好。

另外能否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方面有一些突破的思路?舍妹主要负责这方面。

再谢。

家园 知道组稿,看来是业内人士啊 呵呵
家园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内外一体,精耕细作,稳扎稳打。中

西合璧,借力打力。

对外文宣有王道和诡道之分,中国当取王道;国力未逮,宜徐徐图之,取“润物细无声”之策;文宣可以搞国企,但必须和业绩挂钩,赏罚不可不明。

上面的算是一个云山雾罩的提纲吧,先放在这里。

家园 【原创】一点想法(3)

以本人的做学生时的经历来看,政府对留学生的影响非常薄弱。虽然几乎每个正规的美国大学都有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但是政府对CSSA基本没有影响。中国政府对CSSA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中国驻美大使馆来做。我过去学校CSSA和大使馆的唯一联系,就是每年大使馆给一小笔美元,我们的CSSA在学校里面搞一个“中国之夜”之类的活动,活动搞完之后给大使馆报账确认资金的用途。由于大使馆本身的顾虑,政府和CSSA的联系并不紧密,留学生的爱国行动往往是自发组织,缺乏长期的行动经验,产生的影响也小。

就拿每年中秋或者元宵节组织的“中国之夜”来说,基本上就是CSSA从附近的中餐馆订很多食物,然后组织留学生向参加“中国之夜”的美国人分发中国美食。美国人来了就是免费吃一点平常可以在中餐馆吃的“中餐”,很少有机会顺便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和现代中国的真实情况。每年的“中国之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中国的机会,有利于中国留学生和美国友人之间的交流。可惜的是,由于中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材料向美国人宣传中国。如果有一个网站,专门提供关于中国的清晰视频和关于中国各个方面专题的电子幻灯片的话,我们的留学生就可以把这些材料直接拿来用,省很多麻烦。如果有一个网站专门交流如何准备“中国之夜”这类活动的话,留学生就可以把各人的经验和奇思妙想集中起来,用于自己组织的活动中间去,提高“中国之夜”的效果,增加中国的影响力。

前面说到了大使馆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和全美近千所学校的CSSA都保持紧密的联系。要加强留学生的工作,新华社出面的话可能会比较合适。新华社可以在先有影响的学校的CSSA建立记者站,平时可以向这些记者站提供一些英文素材,让这些记者站组织留学生向学校的校报以及学校所在的地区报纸发稿。这样留学生通过向报纸发稿获得稿费,同时通过稿件的刊登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新华社定期检查各个记者站的发稿数量和质量,根据稿件刊登的报纸的影响力不同,给予记者站以补助。这样通过遍及全美国的CSSA记者站,有机会就在各种报纸上面刊登关于现实中国的稿件,一定可以有效的扩大中国对美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力。

新华社对这些记者站不光提供稿件素材和发稿补贴,还可以给各个CSSA捐献关于中国的优秀英文纪录片DVD和英文书籍。这样中国留学生可以在学校里面搞各种活动,比如说免费的中国电影之夜,一晚上播放一部纪录片和一部功夫片,吸引美国学生来观看,这样中国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了。

有了记者站这个星星之火,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各种活动,比如说中国文化的全美大学巡回展,中国京剧的全美大学巡回表演等等。有了记者站这个阵地,很多活动也便于开展,可以加强各个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在美国的中国人联系更紧密。有了这个平台,我们以后可以搞全美的大陆华人联合会,大家取得公民权以后,集中选票更可以扩大大陆华人的影响力。

家园 【原创】一点想法(2)

随着电视和宽带网的普及,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趋向于视频。一段好的视频,集中了文案,配音,摄影,配乐,特效,表演,文字等等多种媒体手段,对群众的影响力远高于传统的报纸和图片。可是适合向西方人介绍现代中国的视频非常少。中央电视台近几年拍了不少优秀的纪录片,比如说《复活的军团》,《与风竞速》等等。可惜这些纪录片都是中文的,没有英文的翻译版本。如果趁这次机会,组织人手把这些好的反映中国面貌的片子都翻成英文(至少都配上英文字幕),再放到网上的话,我们就可以邀请西方朋友观看这些片子,加深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光靠CCTV一家的力量来拍摄视频,展现中国是不够的。CCTV是一家官营机构,虽然近几年拍摄手法提高很多,但是毕竟官气重,适合国内的口味,不见得适合西方的观看习惯。其实国外的电视台也拍摄了很多反映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题材很好的纪录片,比如说BBC的《Wild China》,NHK的《激流中国》,PBS的《China from inside》等等。如果中国政府通过某个机构出面,比如说新华社或者CCTV,把这些节目的海外版权买下来,适当整理之后放在一个网站上面,供大家观看下载,那么这些外国电视台的关于中国的节目,更能引起西方人的认同,有利于他们对现实中国的理解。

另外,现在美国正经历一场经济危机,很多优秀的电视界人才失去了工作,如果把他们引进中国,或者和他们合作拍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的话,好处还是很多的。一方面美国的电视界水平还是很高的,通过引进人才,可以提高国内电视界的拍摄水平,另一方面这些人知道如何拍适合西方人的收视习惯,方便西方观众对于这些片子的接受程度。

这次中国政府花大力气投入这么多钱来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是一件好事。有钱了,可以办很多以前想办却没有能力办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办一个关于中国的视频下载网站,专门放这些翻译成英文或者有英文字幕的纪录片,供大家下载。海外华人下载了,就可以拿起给西方朋友们看,这个影响力不就扩大了吗。有了优秀的英文视频,我们还可以把它们放到youtube这个平台上面去,通过网络来传播我们的思想,这比传统的模式投入省效果也会好很多。

接着喝水去

家园 【原创】扩大中国影响的一点想法

一,扎实做好内容

中国之大,风景之优美,文化之璀璨,历史素材之丰富,美食之多,民族文化,舞蹈之多样,丰富,可供选择的素材(非政治)太多太多,哪怕就一个美食,功夫,这些已经闻名世界的东东,好好挖掘挖掘,介绍介绍,形成图片,影视,文字,漫画,教材等等,多文字版本,那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影响不少人,解决不少国内就业问题那。

可以以旅游形式,走遍中国,把全中国串联起来,介绍当地美食,文化(武术),风景,形成影视,图片,文字资料,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形成多语言版本,投放到国内外的各种媒体之中。也可结合到中文的推广教学教材中,让老外在学习中文的同时能领略到中国的风景,美食,文化的魅力。

二,新老媒体,全力推广

1.要说扩大海外影响力,传统媒体不可忽视,虽然很难,但是受众广,不可忽视。

在日本电视台,经常能看到日本人去世界各地拍的记录片,像NHK拍的《激流中国》《中国跌路大纪行》,还有一些去外国一些城市街头纪行,拍拍风景,建筑,人什么的,政治性之类的都不强,着重于反映真实的城市面貌,居民生活,像是从一个老百姓的视角去看一样,容易被接受。

质量很高,俺看过几集,感觉较真实的反映了当下中国现实。

这类日本人拍的纪录片,看了俺都觉得很佩服。如果能与这些人合作,或者自己去拍出这类的纪录片,配上字幕,外文解说,免费或者收少量费用在国外电视媒体上播出,肯定会影响不少人。

像李樱,大家可能都看过他拍的《靖国神社》,他还拍过一个非法在留日本打黑工送女儿去美国读书的中国父亲的纪录片,在日本NHK电视台上播放过,感动了不少日本人,如果能给这样的导演提供资金,拍摄一些纪录片,想必能扩大不少影响。

2.可以在外国的杂志,报纸上发表一些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民俗,美食,旅游感闻之类的文章,发送广大海外华人华侨投稿,可以和当地媒体合作,提供一些旅游资金,举办中国印象之类的征稿活动,资助胜出者去中国旅游,再把旅游感闻发表到当地媒体,扩大影响。

3.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内容丰富多彩的推广网站。

上述一的内容,全部放在介绍中国的网站之中,力求做到资料最全,最丰富,充分利用google 的广告推广之类的,只要一搜索相关资料,立马链接到推广网站上面,各种文字,图片,影视资料一应俱全。同时把影视资料制作出相应的不同语言字幕和解说版本,大举上传到youtube这样的视频网站,把风景任务图片上传到flickr这样的图片网站,免费供人观赏,给出推广网站的链接。

三,大力培养亲华人士

面向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可以建立外国人留学生生活基金,资助他们走遍中国,并向他们征稿,书写见闻,提供稿费,投放到上述的媒体之中。

也可以在海外的孔子学院,建立中国旅游基金,面向海外学中文的外国人,提供资助,去中国旅游,了解中国。

要是能真真实实的先把内容做起来,把网站建起来,那就要花不少人力物力财力。

关键词(Tags): #中国推广
家园 其实是XXX亿,央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各亿

钱是很多,分给三家也是有竞争的意思。

家园 找国际知名的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做项目

1-像奥美这样的大公司,既然有能力做出用奥运主题讽刺中国人权的获奖广告,就有能力做出打动人心的中国正面形象广告。

2-4A公司许多创意总监是老外,懂得用老外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语言让老外接受中国的新形象。

3-做国家形象与做企业形象一样,都是要了解沟通的对象,沟通的目的,然后掌握沟通的技巧,交给商业化的公司去运作,效果会更好。

4-奥运会的整体运作,就是国际化团队参与的成功案例。

家园 4A靠不住,国家要培养自己的人才,自己的队伍

短期效果不是目的,国家要培养自己的人才,自己的队伍以及自己可以掌握的影响力,而不是雇佣军。

4A是靠不住的。

家园 简单讲讲我的看法

我的感觉,老外做新闻,是惟恐天下不乱,尤其是对外国的新闻。我在澳洲,很能感受到这点,正面的新闻,多数是本地的,外国的新闻,多数是负面的,不单单针对中国。

新华社的报道,太过官方,太过严肃,恐怕不容易打入国外的主流媒体。

我的想法有两点

1。不必通过新华社,可以通过其他国内的媒体,甚至可以办一个轻松点的新媒体。

2。要善于利用负面新闻。例如前段时间的杨佳杀警案,就可以通过电视采访展现一下上海的市貌(不要笑,我以前的邻居听说国内塞车,居然以为我说的是塞自行车),通过采访支持杨佳的人,暗示中国也有一定的言论自由,通过采访杨佳的律师,来体现一下中国的法制。这种事情,不关政治层面,哪些国家没有变态杀手?拿来用用还是可以的。

至于第三世界,恐怕要有实惠,才容易推广。多安排他们的留学生是个好主意。

家园 你对广告公关公司的认识有点窄

从时间效果来讲,品牌形象与国家形象一样,都是要讲长期的效应的。可口可乐或者Levi's(150年历史)的形象与价值,都是长期逐渐树立起来,并且非常讲究形象的“与时俱进”与consistency“长期一致性”的平衡。广告与公关公司的工作不是只给你拍个30秒的广告或者简单出个平面就完事了。

从人才的培养来讲,与广告公司的合作,怎末就起不到培养人才的作用呢?以前合作的市场调研公司,也接过米国政府的项目,调研美国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项目非常复杂,专业要求非常高,我光是看他们的调研手段与报告,就学到了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策略思维方法。中国人那莫聪明,肯定会学到东西,创新思维的。

从影响力来看,这是雇佣专业公司最大的好处了。专业公司要服从于雇主,他们可以提案,但是最终策略与沟通手段,还是要雇主最终首肯,他们才可以去执行的。我倒不看好那些短期的交流项目,在中国短期待一两个月,会被中国的污染与急功近利吓到,中国的美与中国的人心要深入的沟通才可以体会。

温宝宝演讲中的“我深爱中国”这种煽情的手法固然不错,但是老外更加喜欢幽默与激情,鸡同鸭讲,很难。

大和尚在这个方面就做得很好,我们这里最大的书店,每到新年,就会出“大和尚语录” 日历,每天一页,每日一言,都是讲灵性,与人为善这些概念的。人性相通,这款日历非常畅销。感觉中国现在的宣传政治味太浓了。

家园 也说几句

舆论发挥作用的方式无非是引导(好的)和监督(坏的)。

引导有两种,一种是迎合对方的价值观,一种是宣传自己的价值观。这个很多人都提了宝贵意见了。

监督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国内很多压力的释放,都是通过舆论对强力部门的监督而实现的。老百姓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政府希望扩大影响力,很重视外国人的看法,其实对某个具体的外国人而言,文化、风景都是挺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直观的对中国的感受,就是他们身边的华人在日常是如何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和服务的。就这一点,很多驻外机构的工作是有问题的,他们还是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外国人身上。只有发生大事时,才弄些所谓的应急预案出来。

不过监督强力部门(驻外使馆、派出机构)这种事情属于剑走偏锋。观点很容易独特,但不容易获得官方的支持。

家园 del
家园 啥业内啊,搞过推广搞过公关和记者打过交道的都知道呵呵
家园 这位仁兄的话我同意.

重要的是话题,其次才是正面话题.

其实现在中国娱乐界的做法已经有点上道了,

新闻界要学着点:重要的是炒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