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梦回中国(3) -- 万里风中虎

共:💬85 🌺42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梦回中国(3)

1978年,当邓小平经过三起三落,重新执掌10亿神州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呢?

一个分裂成两半的中国。

中国人按照出生地不同分为农村人(大概8亿,包括1800万知识青年)和城市人(大概2亿)。

为了减少资本密集的工业化技术对就业的妨碍,这两个分裂的世界是不可以相互自由流动的。

否则,当时中国工人的名义工资收入尽管很低,却远高于农民。再加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其实就是价格管制和资源垄断)和城市福利保障制度,中国工人的实际收入比农民高得多。所以,一旦农村劳力可以流动,城市必然要会面临一个爆炸式的失业率。

以户口定身份,以身份定收入的城乡割据就是资本密集工业化技术下唯一可行的制度选择。

这种状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可能还是头一次。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中国和西方列强一样是通过长期的自我创新取得的技术进步,中国自己发展出来的技术必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这种技术在中国肯定是最有效率的。所谓,黑猫白猫机器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可是,中国实际上是个抄同学作业的跳级生。我们直接就采用了别人发展了上百年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不能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力资源。

更为严峻的形势是,1963年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十年的婴儿潮。这批婴儿潮的先锋已经在城市农村的大街小巷上摇摇晃晃地出现。在五年内,这些人就会伸出手来要工作要饭碗要房子要结婚生孩子。前面还有1800万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请愿回城是一波未平,后面又有总数近两个亿的婴儿潮一波要起。

邓小平这个老人当时在怎么想?肯定是时不我待,发展经济,扩张生产,吸纳就业。

可是,作为从放牛班跳级上来的学生,该抄谁的作业呢?

要抄就抄优等生的。

第二个巨大的压力,是苏联的扩张和西欧与日本的重新崛起。

前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到处耀武扬威,多次引发武装冲突,进一步扩大了帝国的范围。可是这种穷兵黩武式的扩张正在走向它的尽头。中苏交恶正是中国走下这条即将沉没的船的好机会,也是摆脱苏联生产模式的好机会。

作为跳级插班生中国学习跟不上趟是必然的,结果分座位就分到和其他的差生坐一块了。

可是你老是抄隔壁小胖的作业有屁用?他是倒数第二,你是倒数第一,你就算是抄得青出于蓝胜于蓝,你还是倒数第二。何况隔壁小胖已经用手盖住作业,不让你抄了。

这就是谋略问题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共领导人频频出访美欧日,外交和军事手段结合,终于促成了中美,中欧和中日的关系正常化,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尤其是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日本,通报了即将开打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对美国当局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后来顺理成章的就有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访华,并在1984年发表关于香港主权移交的中英联合声明,解决了中英关系最大的障碍。等到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时,英国凭借1950年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拥立之功,又明智地舍了香港,终于登上了中国这条大船。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跳级插班生要混到优等生圈子里,不露两手会打个架踢个球什么的,谁理你?

中国这种国家,只要不学盘古大神内崩,天生就是要成圣的。从拿破仑开始,有远见的欧美政治家都知道这一点。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派要员到芬兰学习访问。临走时芬兰总理紧握中国人的手说:你马上要去法国德国那些大国了,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小国芬兰。我在这等你们的好消息。

苟富贵,无相忘。

结果,芬兰从1984年就开始了对华投资。

现在,共有260多家芬兰企业在华投资,总投资超过78亿欧元,中国已成为芬兰企业重点投资国家。诺基亚、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通力及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均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这些企业在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同时,不断深化与中国在最新技术领域的密切合作,参与中国产业的发展,同时,他们在中国的企业也为他们在全球的发展带来了新亮点。比如说,中国是诺基亚在全球最大的市场。诺基亚能够击败摩托罗拉,成为全球领先的大ICT制造厂商,和芬兰清晰的中国战略是分不开的。

(芬兰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国家,我有时间一定要讲讲他们的创业史)。

这事还没完。

虽然中美,中欧和中日的关系发展非常顺利,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引进轰轰烈烈,我们的经济进入起飞期。可是,我们必须看到欧美的技术相对前苏联的技术,不仅仅是更加资本密集的,相对中国人当时的教育和技术水平更是知识密集型的。

我们是通过经济增量(更多的海外投资,更大的积累率)在吸纳新增的劳动力。而欧美技术本身不仅排斥劳动力,而且更排斥非熟练劳动力。

在1979年,中国城市的文盲率为16.4%、农村的文盲率为34.7%。在校大学生不到300万(占人口的千分之三,其中很多还是工农兵大学生),研究生不到2万人。

而同期美国的劳动力(25岁以上)中拥有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凭的占70%,拥有大学文凭的占20%。在更年青的劳动力中(25岁到29岁),这两个比例分别是90%和25%。这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劳动力 (CPS 1979)。

同期的欧洲和日本比美国低不少,不过相对中国还是高得多。比如说,1979年英国工人中有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凭的占40%,拥有大学文凭的也占到了13%左右(GHS 1979)。

(那位看官说,小虎莫非得了痴心疯?

纠缠这些三十年前的陈年往事和历史数据作甚?

这和我们现在的经济危机有何关系?

尤其是跟我们炒股有甚关系?

小虎不是说要公布炒股秘诀吗,这他们妈是秘诀吗,退票!退票!)

所以说,我们看不透因果,于是把不测叫命运。等我们看透了因果,就当命运为不测。

通宝推:Levelworm,地球人在中国,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送花,沙发!
家园 板凳花
家园 坐小马扎听课中,勿打扰
家园 ZTMDH!花
家园 花!

小虎不是说要公布炒股秘诀吗,这他们妈是秘诀吗,退票!退票!

退给俺,俺包销...

家园 原来在这里...再送花一次~
家园 俺学芬兰早送花
家园 少喝一口水吧,把大伙急得,关键时刻啊
家园 排排座,吃果果!
家园 不知为啥经验不够了,回帖送花
家园 这些事情上我和你有重大分歧,

一,户籍制度并不是新中国才有的。至少有记录的户籍制度在先秦就有,它结合了阶级等级和领主和所属地人口的一个制度。

户籍制度分为几个阶段,秦孝公开始的按领地为户口依归的第一次分籍。到秦始皇就改成郡县为基础的户籍制度。到汉朝初年沿袭了这个制度。但后来因为汉朝的推恩令让人口重新依归诸侯,这是个倒推。之后的几百年都这样。

到两晋的时候户籍制度基本消失,百姓人口的归属归到宗庙管理(也就是私人的宗堂)。唐朝的时候又开始了秦始皇的户籍制度上来,基本这一千三百年来都是按这个户籍制度来管理国家。

明朝的户籍制度为例,一个是百姓的户口,这就是农民和地主。二是工匠,三是乐籍,还是下九流的僧道戏屠等。这个制度不单是人口登记,也是管理和税收的依据。

清朝的户口制度继承了明的基础。

其实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明朝的制度!几乎没有变化。到八十年代还有顶职一说。所以户籍制度不是新东西。户籍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税收和兵员征发而建立的体系。这本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古代的国家结构上的不同。不管是家天下或者天子诸侯制度,百姓,也就是地主(农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其它户籍的人口没有政治地位。

而到七八年的时候中国最大的问题是这套生产队制度无法满足现代条件下的需要了才有所谓的改革。

二,就是国外的投资!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看,二战前西方国家靠的是生产出口来获得经济增长。但这模式一到了人口资源的制约就不能维持了。于是就靠投资到其他地方来生产来维持他们的实际增长。这也算是一种经济殖民主义。

三,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有西方国家尝试和中国政府谈判投资生产的事情了,但当时的制度不允许。到七九年后中国实在没办法真诚下去于是才允许外国投资。

其实,投资它有两面性的,因为投资的获利主要是投资方拿走。而它要消耗投资地的资源等。其实也算是一种剥削。

在东南亚的教训就是当当地的人力资源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和工资的增加投资者肯定就会撤走。而这时候那些国家才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看今天的菲律宾和印尼就知道了。

而八十年代的所谓投资有多少是真实的外国投资,多少是中国政府的贷款我们一时间说不清楚。

不过八十年代造就了一批私企,一批蛀虫。九十年代进行市场化的时候才有那样的辉煌。

再有就是一个国家实力,一是人口,二是资源,三是工业,四是科学。

今天我们中国四项中除了科学外都有很大的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其它的东西!

那就是什么是经济,如果经济发展是让更多的百姓过好生活,那今天并不合格。要说经济为了加强国防建设,那也不及格。要说经济为了政府的开支。这及格了。但我们要看到的是政府开支还是靠户籍制度来的税收。

象那些工厂和外企,对于中国税收的意义实在是值得考究。所以说我们很多东西要值得思考!

其实,我们很多东西都值得思考的。今天,我们的外汇对我们国家有什么用?对那些国内小民有什么用?

当我们今天发现,那些出口靠的是国家出钱的资源和劳动力来换取的那些外汇在世界上并不能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要考虑我们问题出在那里?

家园 老虎太调人胃口了

关键时刻又打住了.

我等斗升小民,就是对炒股秘籍感兴趣,其他的事也管不着.例如你看看芬兰,再看看现在加拿大当权的政治家们,你有什么办法?只能是一声叹息.

花等炒股秘籍.

家园 新中国户口制度

后面其实是城市粮食配给制和农村公粮统购制度。难道明清城镇粮食是由国家配给的?

有户口登记制度并依此纳税,和通过户口来控制人身自由这是两回事。一个新中国的农民要迁徙到城市中就必须放弃土地,依靠城市中的一个单位,这和明朝户籍制度是非常不同的。

80年以前在城市没有户口就没有粮油证,没有粮油证就没有粮票油票,没有粮票油票就得饿死。这明明就是老毛子的那一套,干嘛把朱元璋从明孝陵给扯出来。何必把今人的制度硬推到老祖宗头上去。

家园 老一辈常说,农民就等于半个人

可怜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