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毛泽东评点古代军事家:蜀汉败于隆中对 -- 席琳

共:💬16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毛泽东评点古代军事家:蜀汉败于隆中对

  毛泽东是我国兵法史上的集大成者。从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后开始研究战争问题。无论是战争时期转战南北,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都对《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和《智囊》等历史巨著研读不辍,对我国古代帝王将相用兵得失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所有这些都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

  毛泽东在研读《孙子兵法》时,认为孙膑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驾驭战争,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削弱敌人,战胜敌人,是实践中国兵法的千古高手。他写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毛泽东对“围魏救赵”这一战法非常重视,对这一战法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深刻。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其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述外线作战灵活机动打击敌人时曾指出,“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解放战争时期,他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思想,指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内线防御作战向外线进攻作战的战略转变,牢牢掌握了解放战争的主动权。孙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这更令毛泽东赞叹不已。

  毛泽东一生多次谈到汉高祖刘邦,称赞刘邦是高明的政治家。毛泽东还指出,刘邦是个大老粗,“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决策和用人是中国兵法探讨的重要内容。有一大帮人为刘邦出点子,这位老粗取得天下,自然不是偶然的。不要小看老粗,老粗能干大事。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是毛泽东惯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失街亭、斩马谡是一件亦悲亦壮的历史事件,评书中说,京戏中唱,都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爱惜人才、执法严明。毛泽东则不然,他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毛泽东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这就是毛泽东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

  明帝青龙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因此,毛泽东评点时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毛泽东曾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一九二○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说,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晚年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一再流露对李世民能征善战的赞赏。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赵匡胤即帝位后,深感兵权对皇权的威胁,恐惧权臣兵变的闹剧再次重演,“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重臣的兵权,建立了一套军权分立、兵将分离的军政体制,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权力统归于皇帝本人,规定将帅只能按皇帝规划的成旨行事,不得临机决断。这种机制在其变革过程之中,对赵匡胤强化皇权统治、进行统一战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一旦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就显现出了它的僵化和腐朽,致使大宋王朝国力军力衰微,自毁长城。宋太宗赵匡义继位以后,两位大举兴兵两次惨败而归,至此大宋王朝无力再战,丧权辱国,直至灭亡。

  君主制御将帅是用兵弊法,兵家大忌。毛泽东在他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十分重视对战争指挥艺术的把握,赋予前方将帅战场指挥临机决断的全权,充分发挥了前方将帅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在整体战略高度统一的前提下,前方将领必须发挥能动作用,自觉根据战场实际,机动灵活地组织作战,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确保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宋太宗赵匡义在对契丹的战争中秉承“弊法”制御将帅,被毛泽东称作“无能”、“此人不知兵”,极力唾弃。

  来源:大公报 作者:庾晋

家园 评论

可以请毛将全部解放军集中于延安来和国军决战,否则岂不是犯了隆中对一样的错误了?估计这时候毛泽东先生会有完全另外一套说法了。

我估计楼主的这篇文章是瞎编的,因为以毛的政治和军事素养,很难相信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评论
家园 此文到不是瞎掰

楼主此文基本上是根据老毛读《二十四史》时写在书缝间的点评和感想而作的,老毛在点评彝陵之战时还说刘备不应该打阵地战,而应该打运动战。当然老毛的这些点评和感想都是以当时特定情况下,结合自己的战争实践而言的,并非是一定正确的东西,大家只可以参考,而不能当定论

家园 关于街亭

“初战亮宜自临阵。”根据何在?

诸葛亮从来就不是一个能亲自临阵的战术家,毛泽东本人也是如此。设想诸如孟良崮之类的战役,毛泽东取代粟裕,亲自临阵,结果如何?

家园 冷逸兄所言,基本的陈述了事实。

诸葛孔明长于治军,而不善于用兵,古人已有定论。只是民间说书人的无数舌头和罗老先生的一支妙笔才把诸葛亮神化。

要说知兵遣将,诸葛亮和毛泽东并不在一个数量级(当然,时代不同,无法量化)。

就是粟裕本人,对诸葛亮用兵,也多有不屑(最近在网上读到的)。

家园 街亭的论述我觉得毛说的也不错

诸葛亮北伐只是占地为以后做打算呢,还是准备真正真正来一次硬战,消灭敌人主力呢?假如是占地,那倒不必和魏军主力硬拼,问题是不硬拼,这些地盘留的下来吗?

诸葛亮既然留了小马哥守街亭,那就应该有打硬仗的准备,否则诸葛亮的主力军见到魏军还跑来跑去,还巴望小马哥拼命不成?诸葛亮后期一直在寻找与魏军作战的机会,但是都没有找到。

不过只怕街亭丢的太快,古代通讯差,诸葛亮根本不及反应了。

家园 是极, 太祖御批的这些段落我都读到过

彝陵之战那里, 太祖认为即便没有火攻蜀军也无法支撑, 盖粮不足也, 应该出湘水因粮于敌云云。

于君王, 太祖最为推崇李世民, 以其为古来用兵最强者。 于将领, 太祖甚喜韦睿, 以为我军干部皆应学习。 另于白衣陈庆之段落御批“令人神往”, 可见太祖还是喜欢指挥倜傥的英雄人物。

太祖戎马半生, 力战而得天下, 他老人家对古代战争的点评, 岂能无一二可阅之处。

家园 老毛此话亦是有感而发!

街亭之后,诸葛亮凡战必亲临阵,最后到了事无大小,是必恭亲的地步,不但阻碍了蜀汉人才的成长,自己也落了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毛老人家说这话,大概也有对诸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罢。

家园 笑话,象老毛这么说,当年法国会被德国打败吗?我看老毛也是吃饱了撑着。
家园 “亮宜亲自临阵”的根据在于“战役重点”这一概念

战役重点,相当于围棋中的胜负手,胜则全盘皆活,败则前功尽弃,这种环节,通常都是由该战区最优秀军事首长掌握的。对于第一次北伐来说,街亭显然是重点,由诸葛亮亲自掌握是合理的,马谡无论如何不是合适的人。

比如辽沈战役中,锦州是整个战役的重点,就是林彪亲自掌握,其他方向的作战,另有战场指挥员,林彪只是过问一下。

家园 青眼兄所言亦是有理

结合后来的几次战役来看待街亭,倒是小弟没有想到的。不过仍然以为这是有区别的。街亭之战的战役态势确实需要分兵,只是分兵之后由谁承担最重要的指挥角色值得推敲。可以想见,如果选择了赵云之类的宿将而非马谡,我们今天的讨论估计也无从谈起。至于街亭之后,诸葛亮基本上不敢把兵力再行分散,而始终由本人全盘控制,也就无所谓是否亲自临阵了。但这样并不成功,这也正是我所提出质疑之处。

家园 法国正是因为军队没机动性,死守马基诺,才完的。毛说的集中兵力,还要配

运动的,在运动中集中兵力消灭敌人。

家园 运动战也不是万能的,还得看双方战斗力对比不是

明朝不就死在运动战上了?还有司马懿,老毛都夸他不战而胜厉害,他可是根本不动呀

家园 真是敢呀,加精是这么加的么?
家园 是呀,颇有同感,闹不懂。

俺可没费什么劲,算是白捡一个精。

大概是为了奖励搬运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