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朋友请我转载的 -- soliton

共:💬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朋友请我转载的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1420364&Key=94655512&strItem=no04&idArticle=284603&flag=1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如果我是版主我就给你这个置顶了

看完后眼睛湿润了。

家园 多谢了

同感。

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比这还穷,至少我见过。

家园 确实是震撼人心的帖子,虽然龙城飞将已经在观点时事贴了

看得泪流满面。我会把这个链接转给所有的同学朋友。。。

谢谢soliton.

家园 我会在亲亲宝贝置顶。

从头到尾看完了整个贴子。一个平凡的研究生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

把贴子里的联系方式都找了出来,供愿帮忙的朋友参考。

华中农业大学为方便热心人士资助山区孩子,专门设立了一个“华农贵州支教基金”帐户,今天上午已经开通。需要捐款的朋友,请按以下信息办理捐款转帐手续:

   收款人:华中农业大学

   帐号:031101040000027

   开户行:武汉市农行南湖办

  请在款项用途一栏中注明:贵州支教基金

 敬告各位网友:我们公布的帐号是华中农业大学唯一帐号。这个帐号每年都要由国家财政部、国家审计署驻湖北特派员审计,同时接受教育部审计(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通过这个帐号汇款后,款项会首先进入华中农业大学资金结算中心,然后由该中心转入“华农贵州支教”户头。整个过程处于严密的财务监管控制之下。所以,请大家务必注明“贵州支教基金”。另外,邮政汇款务必写明:“华中农业大学南湖新闻网冯楠黄辉收”,这是两个工作人员的姓名,必须由他们两人签名后,再到另一处加盖公章,汇款才能取出。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使善款尽快落实到受助人,对海外朋友的捐款,建议兑换成人民币转帐。如果不方便兑换,请与我们联系,华中农业大学表示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必要时开设美元、欧元帐户。除美元、欧元之外的小币种(如港元、台币、日元、韩元、新加坡元等),烦请在当地兑换成人民币。为了确保善款监管有效,建议朋友们尽可能通过银行转帐。如果转帐不方便,也可通过邮局汇款。汇款至: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南湖新闻网冯楠黄辉收,邮政编码430070。

徐本禹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您可捐钱捐物,但我们更希望你能以热情的话语和情感来支持他。发一封电子邮件,说一句勉励的话,这对您是举手之劳,而对于徐本禹则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徐本禹的联系方式: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邮政编码:551600。没有电话,也没有E-mail。另需提醒:这个村不通邮路,所有信件和邮包均需较长时间转递,请勿通过该地址直接向徐本禹寄贵重物品和现金。徐本禹的手机号码:13871291856,如果没有紧急情况,请不要直接拨打,可发短信(在当地手机信号不好,而且话费太贵)。

,凡捐助文具、图书、电脑、衣服、被褥等,请寄至: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徐本禹,邮政编码:551600

由于我们上次公布的邮箱是一个私人邮箱,没有足够空间和精力及时处理来信,现重新公布一个公用邮箱,请网友将邮件发到这个公用邮箱:[email protected]

【问】你们这个“贵州支教基金”与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有何不同?

   【答】目的一致,但性质、运作和管理完全不同。第一,我们不组织募捐,纯属热心者以个人名义参与、用业余时间管理的公益行为。第二,善款收支由华中农业大学监管。所有款项全部用于支付受助学生学费或根据捐助人意愿开支,我们不仅不从中提取管理费用,而且管理人员完全无报酬,日常管理成本由管理人员自己承担。一旦我们自己无力承担管理成本了,我们将寻求其他方式解决而决不占用捐款。如果其他方式也无法解决,我们将停止运作,将余款全部转到受助地。第三,定点援助。目前选定条件极差、官风较正、尊师重教风气较浓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以后如果有可能再拓展到这个乡的其他学校。

   【问】捐款人如何知道自己的捐赠完全用于受助人?

   【答】收到捐款后我们会给捐助者发证书,写明金额。对匿名捐款者,则在网上发数字式证书。个人捐款一般情况下采用点对点资助,大石小学将向捐助者提供学杂费收据。受助人与资助人建立点对点通讯联系,每学期向资助人报告学习生活情况。数额较大的团体或群体捐款,一般用于建设校舍、改善办学条件,或按捐款者意愿处理,将由受助地政府出具收款和开支收据(证明)。同时,所有捐助人的捐助数额、姓名或网上昵称(代号)、受助人基本信息均在网上公布。专用网站正在策划中。

   【问】是不是只资助品学皆优的学生和在校生?

   【答】不。受教育是儿童的天赋人权。我们公布的18个品学皆优的学生原本是为我的同事和朋友物色的,学习成绩是他们提到的条件之一,后因天涯网友爱心如潮,我们将他们先公布出来供网友挑选。我们将根据捐款情况,把重点放在特别困难或已经失学的孩子。

   【问】可不可以将捐款直接寄给徐本禹或当地政府或受助人?

   【答】我们建议不这样做。社会捐助是一个敏感问题,徐本禹一再表示他本人不接受任何捐款。如果直接寄给受助人家里,不能排除捐款被挪作他用(如喝酒打牌等)的可能性。直接寄给当地政府也可能出现管理方面的问题。当然,捐助人如果坚持这样做,我们悉听尊便。

   【问】我想参加支教,可不可以?如何操作?

   【答】我们不太清楚具体操作程序和可行性。请直接向徐本禹咨询或同共青团贵州省委西部志愿者办公室联系。

   【问】你的贴子为什么选择在天涯社区贴图专区发布?

   【答】第一,本帖以图片为主,随图文字只起说明或点睛作用。贴图专区是专供贴图的,这样比较恰当一些。第二,天涯杂谈、关天茶舍、天涯时空是我常上的专区,但感觉到其内容较杂,而且擅长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精英、学人太多。我们的贴子是深入实地拍摄的,拍摄过程凝聚了我们的情感和心血。我们经受不起精英、学人的“解构”,更不想让让别人把我们的人文关怀“提升”成泛政治话语文本。我们是小人物,既没有掌握主流话语霸权,也不拥有反主流话语霸权。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把帖子奉献给和我们一样的小人物。

作者:南湖居士 回复日期:2004-7-14 12:23:54 

各位网友:

   徐本禹率领的支农支教团队昨天下午到达贵阳后立即奔赴大方县大水乡,当晚抵达。今天上午稍事休整并听取了大水乡党委的情况介绍,下午将直奔大石村开始他们的服务工作。徐本禹团队和大水乡党委、乡政府通过电话请我们向天涯社区和其他转贴了本帖子的各论坛网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礼。

   现将首批学生的照片及基本信息公布于此,有意资助的朋友可挑选之后与我们联系,我们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由于目前表达爱心的朋友很多,这批受助对象人数有限,所以,网友们也可用其他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注,比如,给他们写一封信,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学生的联系方式: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小学,邮政编码:551600。为了扩大受益面,我们已经同贵州方面紧急联系,请他们在物色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我想告诉你的是,那些孩子们全都十分贫困。而且,很可能新学期开始时,其中有些孩子就将辍学。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穿的衣服几乎没有一件是真正合身的。为什么?那些衣服都不是他们家长给买的,而是贵阳、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大城市的小朋友们捐赠的。有的是新衣服,更多的是城里孩子淘汰下来的旧衣服。就是这些衣服,他们平时都舍不得穿,除非过节或者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他们是很好客、很懂得礼貌、很尊重客人的孩子。如果有机会你去他们家里作客,你就会明白的。

家园 请雪个把这个贴转到亲亲宝贝吧。

我女儿所在的中文学校也有捐助贫困小孩的计划。以下是送款时所拍的照片。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家园 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并有所行动。回复讨论请至“观点时事”版面

见龙城飞将的帖子:

【文摘】【贴图】支教者,震撼心灵

http://www.cchere.com/article/211666

家园 我也在往OCEF转

不过我的网速太慢,照片恐怕是不行了。

也欢迎到我们OCEF去看看,大家可以交流信息。

www.ocef.org

家园 太感动了,我一定要为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做点事!
家园 【文摘】OCEF 河南六千美元资助项目胜利完成

2003年十一月,一笔6000美元的图书捐款到了基金会。捐款人指定要在河南建十个图书室。

只有一个义工的河南组从此放弃一切其他事物,专心办理这个项目。

先是找学校。找各级教育机关,碰了不少钉子。最后找到河南最穷的卢氏县,县里推荐了一批学校。一遍一遍地电话沟通,认真筛选,力求找到缺书又爱书的学校。

然后是找书,即要便宜又要好,那么大的量,谈何容易!天怜我们的光杆河南组长,降了一个出版社做编辑的新义工!而且还上网方便,又有扫描仪什么的。

两位义工就这么一个出版社一个出版社找过去,谈过去……

我提议请实力雄厚的北京组帮忙,他们拒绝了,说是要省运费。

书单一遍一遍地筛选。去掉年龄不合适的,去掉内容太老化的,他们接着四处找书……

终于,一点一点地,凑出了十所学校,每个学校九百多本书,大家发现还有余钱再建一所!我们的河南组长联系上爱滋村的学校,利用周末前往探查,带回来第一手的资料。决定为其中的一个小学捐建图书室

六千美元,被我们的义工变成了十八万人民币,为十一个学校购买了上万册的图书。

现在,河南组又开始研究怎么把最后剩的一点钱,变成杂志,让孩子们每个月都有一点新书看……

家园 徐本禹真了不起,有那股子愚公移山的精神。

再回过头来看看江Core,买空军一号,建大剧院(他妈的还要建在毛主席纪念堂的旁边,不是恶心人吗?),买日本的高铁,操!

都说改革开放这些年日子变好了,是,城市居民大多是变好了,可城市里的产业工人,和广大农民日子是变差了。而工人和农民却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群体。

共产党已经变质了,不再是工人农民的政权了,背离了党章的承诺!耻辱!

毛泽东的时代国家是穷,可没听说谁上不了学的,现在的中国,究竟是怎么了???

家园 顶一下!!!

草草看了一个多小时,虽然眼泪没有吧哒掉下来,不过眼眶是湿了。

我想说的是国家这么大,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只是我们的政府不是真正的人民政府。老百姓,有点良心和素质的,对社会有良知,知道除了自己,还有别人。其他的只能照顾好自己。最可怕的是那些占有大量资源而对社会没有良知的一些人,他们只有动物的本性,没有人性。

家园 深深叹息!诺大的中国,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家园 深深叹息,三个代表在哪

家园 【文摘】乡村教师王守奇 挑起全村孩子的教育

在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乡村教师。

  9月3日,四川省南部县双峰乡龙马镇村的小学开学了,一共28名学生,其中15人交了142.5元的学费。从这一天开始,他们将和过去20年来的398个孩子一样,吃住在一位名叫王守奇的老师家里,每年只需交75斤大米。

  而这所少则5人,多则几十人的小学,从校长到老师只有王守奇一个人,20年来都是如此。20年来,除了王老师的工资,当地政府对这所“学校”几乎没有什么投资,但它却奇迹般地延续下来,而且保证了100%的入学率。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如一位教育界人士所言,这可以说是“王守奇现象”。在不少贫困地区,那些极富牺牲精神的老师用羸弱的身躯支撑起了一个村乃至几个村的教育。

  20年,一个家庭走出398个孩子

  2003年双峰乡全乡的人均口粮还不足400斤,人均收入不到200元。1982年建成的中国西南最大的蓄水工程―――升钟水库,把该乡分割成了数十个岛屿。王守奇所在的龙马镇村就由分散的5个岛屿组成,村民们隔水相望。

  和许多贫困地区一样,这里山清水秀,不通汽车,去乡里开会,王老师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村里去年才通电,每天只有晚上6时~8时才能收看到乡转播站转播的电视。

  9月3日傍晚,王老师坐在山上的一块石头上打手机。山下的三四百米处就是他心爱的村小学和碧波荡漾的“升钟水库”,远处是起伏的青山。

  王老师家没有装电话,他只得拿着手机爬上了山头,只有在这才有信号。

  1982年,还是代课老师的王守奇每天划着船轮流给分散在岛上的孩子上课。这之后,他将孩子们集中到了村小学,每天划着木船接送他们上下学。1984年6月的一次水上遇险,使王老师决定腾出刚刚修好的3间房,让孩子们吃住在自己家里,此后一晃就是20年。

  20年里,一共有398个孩子从王守奇的家里走出来,其中18人走进了大学。

  养活学生,王守奇生财有道

  据王老师说,孩子们每人每年只要交75斤大米,其他的生活费就不用管了。

  经费从哪里来?除了工资以外,王老师自有“生财之道”。他喂了5亩鱼塘、120只鸭、60只鸡、两头母猪,还有两亩蔬菜地。“两头母猪一年可下10窝猪崽,能卖一万多元。明年卖鱼可得两万多元,我打算为学生建一栋真正的宿舍楼。”王老师说。但他一家仍然住在1983年建的平房里。

  几十个人住在家里,用水是件大事。每天早上4时半,王老师就要起床,去几百米外的湖底挑回七八担水,每次几百级的台阶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挑水,成了他最辛苦的活。“目前我最大的心愿是能买一个电泵,用上自来水。”王守奇说。

  王守奇很感谢妻子,20年来,她每天承担了几十个学生的吃饭、洗衣、烧水等繁琐的活儿,却无怨无悔。“山里的夜很凉,特别到了冬天,我和爱人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四五次给孩子们盖被子”。经常是他们刚睡着,就被哭声惊醒,那是“有孩子尿床了”。

  王守奇上午一般给3个年级的学生上5节课。他每堂课只主讲15分钟,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每逢作文课、体育课和音乐课,他会把孩子带到田野、湖边和山头。那两亩蔬菜地,成了王老师和学生们的“试验田”,他们一起播种、松土、施肥。

  “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这是城里孩子享受不到的。”他说。

  对于20多年的艰辛,王守奇“没有语言可以表达”。

  “我走了,孩子们上不成学”

  2002年,县、乡政府考虑到王老师多年来的辛苦,想让他好好休息一阵,便把他调到了乡中心小学,同时派了一位年轻教师替代他的位置。可不到一个月,村干部和不少村民就找到了县乡领导,强烈要求王老师回村继续任教。原来,他走了以后,孩子们没有了吃饭和住的地方,有一大半的学生就不去上学了。

  王老师主动请求回到了村里,他的理由很简单:“我走了,孩子们没有了吃饭和住的地方,也就上不成学了。”他说自己不能看着这种局面出现。

  记者在教育部大楼见到了这位作为教育部第一批邀请来京参加记者见面会的优秀教师。尽管他十分健谈、精力充沛,但帽子却遮挡不住他双鬓的银丝,王老师看起来就像一个60多岁的老人。

  而实际上,他今年才46岁。

---------------------------------

四川在线四川农村日报消息 岛屿上的“鸭棚子”学校1982年,国家在南部县建了升钟水库后,王守奇所在的双峰乡就从大山变成了岛屿。20多年来,就是这片山水见证了王守奇传奇的办学故事。

  1971年,14岁的王守奇初中毕业后回乡当了村干部,历任村上的团支书、副大队长和临近4个队的政治辅导员。1983年,村小学的老民办教师王居正患脑溢血在一个夜晚撒手而去,留下一群乱了套的孩子。王守奇临危受命,当起了代课教师。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多年,一代人的明天扛在了他脊梁上。

  王守奇代课不到一年,库区开始屯水,学校淹没了,学生们分住在各个岛上,怎么办?王守奇很快想出了办法:同时租用几户人家的祠堂,(谁都不愿长出租)开设起了被村民们笑称为“鸭棚子”的流动学校。天气好时,一周换个岛屿;风向多变,上课地点就天天变换。哪种风向到哪个岛子更安全,明天怎么走才更近,每天下午课后务必通知学生,王守奇为此费尽心思。

  每天一早,他扛上自制的小黑板,摇着自制的木船绕周围岛屿一圈,载上等待在各码头的学生到“鸭棚子”上课。中午在村民家把学生自带的米煮成大锅饭,租金由王守奇出。晚上再将学生一一送回家。20多年里,王守奇划断了10多根船桨。

  为学生花钱出力,王守奇从无怨言,流动5年了,没有一个固定的学校却让他心头难过。

  家庭全寄宿制学校1989年,王守奇捐出自己的积蓄和砖瓦,并发动村民捐款捐物、投工投料,建起几间简陋的土坯房。新建学校离王守奇的家不到50米,王守奇和妻子商量好,“24个家住本岛的学生除外,其他的10多个学生全部住在我家里。”自已一家4口,挤在一间屋里。

  然而不久,教室成了危房,课堂也搬进了他的家。学生每周末从家中带些粮食、菜、柴草来,饭菜统一由他妻子帮着做。

  村民们说:王老师在“家庭全寄宿制学校”中既当老师,又做父亲。每天夜里,他要起来为学生盖被子;下雨了,还得为孩子们送便桶。

  王居正去世后,妻子改嫁,留下3个孩子,王守奇常年资助他们。老大王娟觉得太拖累老师,不愿上学了。王守奇说:“你爸爸是民办老师,我也是民办老师,你爸爸走了,我就是你们的爸爸……”

  王居荣连续几学期的学费都是王守奇为他代垫。这学期,开学一个多星期了,不见居荣到校,王守奇划船到了他家。居荣一见老师就哭了,他病床上的父亲说:“这些年老拖累你,实在是过意不去。今年,我的孩子就别再读了。”王守奇说:“把孩子耽误了可是一辈子的事啊!”走时,他把小居荣给带走了。

  冯孝英,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现在已经上到六年级,6年的学杂费全是王守奇代交的。

  当时王守奇每月工资140元,却常年承担着几个孤儿的学费、生活费。

  每学期开学前,王守奇都要一个岛一个岛转,动员更多的孩子上学。曾经有人要帮王守奇算算,这些年到底为学生花费了多少钱,算了半天,没算出来……

  终于有了“象样”的学校让学生在正规教室好好上课,为这个梦想,王守奇穷尽心思。1989年,他在报上看见美籍华人陈金浩的“燃灯计划”―――资助中国的贫困山区修校办学。他马上给陈

  金浩写了信,一个月没有回音,他就再写,

  两个月后,他又写……一年后,1990年4月,陈金浩居然找到双峰乡龙马镇来,两双手久久地握在一起。

  “燃灯计划”拨款两万元,想建三个学校,落实到王守奇手中的只有8000元。钱不够也要建,王守奇带领村民到剑阁境内备石料,和学生家长一起运条石。在载运最后几百块条石时,突然船中一股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铁皮船急剧下沉,坐在船头的王守奇急忙跳入水中,船转眼间沉没在身后。

  腊月的库水冰冷刺骨,王守奇拼命游到岸边脱掉棉衣裤后,又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把船上的人救了上来。后来,在闻讯赶来的百多个乡民的帮助下,才把剩下的宝贝条石连同沉船一起拉了上来。

  两个多月后,学校竣工,取名“燃灯三小”。暑假时,王守奇和妻子又背了十几天土,把山梁的斜坡填平,建了个近200平方米的操场,操场边种上树,现在已是一片绿荫。王守奇笑道:“这样更像个学校了”。

  下半辈子还当老师有了新校,王守奇忙得欣慰了,清晨4点起来,打豆浆,煮稀饭,炒蔬菜。6点叫醒孩子们吃饭,然后开始早读......

  今年,王守奇上的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复式班。他虽然长期一人教二至三个年级复式班,教学质量却逐年提高,10年来成绩一直居全乡村小前列。

  王守奇除了数学语文外,他还教音乐、图画、自然和写字。没有课本,就自编乡土教材。周末孩子们还有任务,种一些植物,观察它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然后和老师一起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

  瘦弱的王守奇说:“我的下辈子肯定还是当老师,我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我还得回报这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