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海内外华裔生物学家在大会堂开宴会大分裂 -- 田野

共:💬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海内外华裔生物学家在大会堂开宴会大分裂

【八阕】[编者按:刚刚接到的八阕网友通讯,消息细节有待核实,有关传闻已有时日。编辑]

最新消息,昨天晚上华人生物学家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大开宴会时,这则消息广为流传.大意是:

海内的贺福初,饶子和,裴刚,陈竺等不久前达成共识联合向国家中长期规划提出重大课题---蛋白质研究计划。原来蛋白质组计划变成蛋白质计划,以其团结国内多个研究群体。

正值华人生物学大会召开,以普灵斯顿大学施一公和杜克大学王小凡领头,一批海外生物学家,通过王小凡岳父的关系,到国务院办公室向温总理秘书提出坚决反对蛋白质计划,施一公和王小凡起草反对意见,号召海外生物学家签名,然后提交给温总理。

国内生物学家认为起草签名信的海外生物学家不懂中国国情,妒忌国内海龟发展,他们最反感施一公和王小凡身为百万年薪的清华讲座教授,根本不在清华做任何具体的研究,不过是动嘴皮子,不要钱做研究,所以也不管国内做研究的人的死活,群情激奋。

这次华人生物学大会,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开成了分裂海内外生物学家的大会。

家园 具体内幕谁知道啊?

现在很多因素在里面,水混得一塌糊涂,谁也看不清到底怎么回事。呵呵

家园 不知道。题目有点耸人听闻了,我想只是一些分歧,就像当年

高能所的加速器项目,杨振宁一直反对,得罪人了不少人。

蛋白质计划指的是proteomics吧?

家园 无聊啊.

无聊就两字.

家园 你的签名很有意思嘛,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这年头还有人看这个吗?

家园 【文摘】也谈我对科研经费分配的一点看法

未明空间上讨论得挺热烈的,转一篇过来,感觉写得还比较实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信人: nyouyou (nyouyou), 信区: Science

标 题: zz 也谈我对科研经费分配的一点看法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Mon Jul 26 22:26:11 2004) WWW-POST

送交者: 好奇者abc 2004年7月26日18:49:45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一直潜水观察这场论战。忙完了手边的事,也想写些东西。

说论战并不准确,因为观点几乎是一边倒。从反驳所谓“人民大会堂传出的爆炸新闻”

开始,海内外各个BBS的声音几乎90%是反对25亿人民币投资不声不响地被声誉并不好的贺

院士等人拿走搞众人事先没有听说过的“蛋白质计划”;反面的声音不过是这笔钱此人不

拿彼人拿,胜于贪污。

BBS很容易说着说着就走题,前后贯穿看一下,消息灵通人士给我们的信息如下:整个事

件起因是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立项,由贺福初、饶子和等人牵头的“蛋白质计划” 获得

首期25亿总计超过百亿的经费;发展是适逢“全球生物学家大会” 在北京召开,海外生

物学家质疑国内基金评审机制,建议采取恰当方式鼓励中小实验室“遍地开花” ,而非

孤注一掷投给几个“大项目” ;高潮是这件事情由BBS向公众暴露进而突出了中国现行科

技体制的种种弊病;结局呢?大家拭目以待(但我在这里很悲观地预测,BBS向来不是主流

声音,尽管可以调动民声,却很少真正改变决策者的意见。)

我们现在有两点信息还没有明白,一是海外科学家的反对意见到底是什么;二是这个“蛋

白质计划” 到底为何物?

但事实上,这两点根本不重要,因为一些清醒的人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整个问题的根源

就在于中国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弊病重重,经费评审既不公开亦乏公正,行政领导干预

过多,经费使用缺乏监督反馈,而且计划经济型的科技规划已经远远跟不上中国科技发展

的需要。

其实没必要口诛笔伐具体某个人或某个项目,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为什么一些不孚众望甚至

被人称为“学术骗子”的人可以屡屡成为重要项目的领头人,为什么一个存在如此大争议

的项目可以轻易获得数亿数十亿的投入,这样的现象还要存在多久?我们的政府到底有没

有愿望与决心改变这种机制?

此外,具体到这个话题上,我很奇怪的是“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 不应该是一种策略性

的有指导意义的战略吗?比如说你想发展蛋白质科学,那么你拿出100亿人民币成立专门

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受理这个领域的众多实验室的申请,经过评审(可以效仿香港,聘请海

内外华裔非华裔专家以匿名形式审查),数十个实验室获得数量不等的首期经费,然后根

据其成果确定经费的后续问题。这样听起来不是更合理一些吗?为什么一定要找出一个具

体的项目,大把砸银子,还非要“整合国内实验室” ,找出一个“首席科学家” ?我们

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落后于国际,而让离国际平均水平还尚远的人来做“首席科学家”

,他们能把这个领域带到何方呢?也对,按照我所说的模式,这些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本身

功底不足的“权威” 们就站不住脚了,这也是科研机制难以改革的重要原因吧?

以上是我浏览各个网站以后的一些感触。

家园 【文摘】海外部分华人生物学家关于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意见信的原稿

意见信的原稿。 ----施一公

尊敬的领导:

我们是旅居美国的华人生物学教授,最近获悉国家在中长期科技规划中将加大对生命科学

支持的力度,对此我们深感鼓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这个规划中有一些生物大

科学项目耗资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人民币,对此我们表示深切忧虑。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的改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

大作用,但几乎所有这些重大发现都不是在事先预测和计划的科研项目中取得的。与此相

反,这些发现是通过科学家在小实验室中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所获得的。相比

之下,一些大型的生物医学计划科研项目不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反而阻碍了良性竞争,

扼杀了科学家的创造性,也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

中国目前面临的许多重大经济和健康问题需要通过生物医学的研究来解决,然而不能期望

通过预先计划的大科学项目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建议,国家在中

长期科技规划中主导对生物医学界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领域的投资,建立合理的资

金分配制度,积极鼓励一大批小实验室公平竞争科研基金,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创造性和主

观能动性。我们相信,这样的科学发展策略将会创立中国生物医学发展的新纪元。

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 许 田

杜克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林海帆

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韩 珉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施一公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 王晓东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林 硕

美国Burnham研究所研究员 冯根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 林辰涛

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贺 熹

等11人,

于北京,2004年7月21日

家园 深得我心

但几乎所有这些重大发现都不是在事先预测和计划的科研项目中取得的。与此相反,这些发现是通过科学家在小实验室中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所获得的。相比之下,一些大型的生物医学计划科研项目不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反而阻碍了良性竞争,扼杀了科学家的创造性,也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

...不能期望通过预先计划的大科学项目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建议,...建立合理的资金分配制度,积极鼓励一大批小实验室公平竞争科研基金,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再正确不过了,我一直在等这篇东西,好为那场争论写点东西。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该说的都在这里了。至于该怎么做,不是我们的事情了。国内的搞学术的那帮人,我已无话可说。

只是武侯的 淡泊明志 还有几人记得?

家园 【文摘】Nature对此事的报道

Nature 430, 495 (29 July 2004); doi:10.1038/430495b

Biologists lobby China's government for funding reform

DAVID CYRANOSKI

[BEIJING] A group of prominent US-based Chinese scientists met with a high-ranking official from China's government last week to complain about the country's biased and inefficient system for funding life sciences. China is currently finalizing plans for several massive 15-year projects, but the researchers are concerned that not all of these are warranted and that they are absorbing too much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dget.

Much of China's research is fund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for years the system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its inefficiency and lack of transparency.

These criticisms came to a head following China's poor response to the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late 2002. As a result,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untry called for the government to set up a Chinese equivalent of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to guide funding in the life sciences (see Nature 428, 679; 2004).

But last week the science ministry rejected this proposal. Although researchers had worried that the plan would increase China's heavy bureaucracy, its rejection means that the funding system is still in desperate need of reform, they say. "It can't deal with conflicts of interest," says Haifan Lin, a stem-cell biologist at Duke University in Durham, North Carolina. "It's not a valid system."

At last week's meeting, Lin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Ray Wu Society presented a letter to a senior adviser of Wen Jiabao, the prime minister, signed by 11 members of the society's board and outlining their concerns. The non-profit society, named after a plant biologist and composed of senior Chinese scientists based mai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ims to develop the life sciences in China.

They say that their worries have been intensified by the science ministry's plans to assign funding to large projects covering 2006?C20 by early next year. "The Chinese system encourages the control of large sums of money by a few people, without fair competition," says Tian Xu, a geneticist at Yale University and a member of the Wu society's board.

Xu and his society colleagues say that the country's other main funding organization,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oes review projects fairly. But they point out that its annual budget of 2.2 billion renminbi (US$266 million) is small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ministry.

Over the next few weeks, Lin and his colleagues will try to ensure that their plea for a better funding mechanism reaches the prime minister. "We are approaching the government at the highest level," he says.

--------------------------------------------------------------------------------

© 2004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Privacy Policy

家园 赞同得非常

非常同意,也深得我心。感觉上国家把这个事情弄得象当年搞原子弹一样了。关键的问题是对这个项目的定位是什么。这样的搞法适合去做一些重复类,追赶性质的研究,能够集中资源使国家在某些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缩小差距。但要想超越或者靠一个什么计划工程就做到领头羊的地位是不可能的。理由就是上面那些了。说一个国家生物领不领先是一个大概念,具体来说是要在诸多小领域里都有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实验室。在这点上我也是对国内比较悲观的。行政领导对此不熟悉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们的决策制定是源于国内科学家群体,特别是首席们的意见;但如果是内行人也给出这样的意见,我实在是怀疑这些人的动机,痛心纳税人的钱。

家园 同意。发展科技首先要建立科学的传统和文化

大批有水准的小实验室相当于金字塔的底座,基础打牢了,才有向上发展的潜力。

家园 同意

五四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可惜这两种精神都没能深入人心。任重道远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