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经典刑法案例分析 -- 马大善人

共:💬147 🌺7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经典刑法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是黑岛兄提供的。原帖有些不尴尬,我把案例和分析单独摘在这里。

  被告人李某,女,31岁,某县委干部。因下乡工作于某日傍晚骑自行车返城,路遇一男子张甲企图对其施行强奸,李某在反抗的过程中将张甲打昏,并赶快骑车去报案。李某经过最近的一村庄时,见有一户人家亮着灯,由于受到惊吓,加之天已黄昏,便投奔该家请求过夜。该农户家中当时只有一老太太叶某和女儿张丙二人。李某向叶某说明遭遇后,老太太深表同情,做饭菜给李某并安排其女儿张丙陪宿,住在西房(这家是独门独院,院落很小且比较偏僻)。

  深夜。张甲从外归来,叶某告知一女青年借宿的情况,张甲从其母处得知傍晚欲强奸的人就睡在自己家中,听后十分惊慌,担心第二天被告发,遂产生杀人灭口的恶念。叶某将李某和女儿张丙各自所睡的位置告诉张甲,并要张甲进去时不要点灯,以免惊醒李某,这样就可以趁李某熟睡之机将其杀害。事实上,李某因傍晚受到惊吓而不能马上入睡,对母子俩的谈话内容听得清清楚楚。鉴于当时已无其他方法逃脱,遂急中生智,与正熟睡的张丙换了个睡觉的位置。张甲摸黑进屋后,用菜刀朝李某原先睡觉的位置连砍数刀,结果将其妹妹砍死。李某趁张甲和叶某抬尸外出之机,骑车去县公安局报案。

事后,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起诉李某,对于应如何判决,引起了法学界激烈争辩李某行为是否适用紧急避险权,以及紧急避险权的界限应在哪里。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75968.html

摘录者补:实际中,最后法院判决,李某犯故意杀人罪成立。随后……就是法学界内部二十多年不休的激烈争论,每每提起此案检法学就一起为解释而头疼。法学界对此案定性的争讨,详细请见附文。

我的问题是如何判定李某是故意和张女调换铺位和置她与死地。光凭李某的口供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相关内容资料附录(必要之全文文摘,望勿删)[黑岛人】

《保护自己生命而牺牲他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张建军 《中国检察官》 2007年第05期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某,女,31岁,某县委干部。因下乡工作于某日傍晚骑自行车返城,路遇一男子张甲企图对其施行强奸,李某在反抗的过程中将张甲打昏,并赶快骑车去报案。李某经过最近的一村庄时,见有一户人家亮着灯,由于受到惊吓,加之天已黄昏,便投奔该家请求过夜。该农户家中当时只有一老太太叶某和女儿张丙二人。李某向叶某说明遭遇后,老太太深表同情,做饭菜给李某并安排其女儿张丙陪宿,住在西房(这家是独门独院,院落很小且比较偏僻)。

  深夜。张甲从外归来,叶某告知一女青年借宿的情况,张甲从其母处得知傍晚欲强奸的人就睡在自己家中,听后十分惊慌,担心第二天被告发,遂产生杀人灭口的恶念。叶某将李某和女儿张丙各自所睡的位置告诉张甲,并要张甲进去时不要点灯,以免惊醒李某,这样就可以趁李某熟睡之机将其杀害。事实上,李某因傍晚受到惊吓而不能马上入睡,对母子俩的谈话内容听得清清楚楚。鉴于当时已无其他方法逃脱,遂急中生智,与正熟睡的张丙换了个睡觉的位置。张甲摸黑进屋后,用菜刀朝李某原先睡觉的位置连砍数刀,结果将其妹妹砍死。李某趁张甲和叶某抬尸外出之机,骑车去县公安局报案。

  

  二、分歧意见

  

  对该案应当如何定性,存在三种不同意见: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76033.html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是一种紧急避险行为。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根据该条的规定,学理上认为,一个行为要认定为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起因条件,要有现实的危险发生;(2)时间条件,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3)主观条件,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4)限制条件,必须是在无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的情况下实施;(5)限度条件,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本案中,李某在生命安全即将遭受被侵害。形势非常危急的情况下,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不得已与正在熟睡的张丙调换睡觉位置,其行为完全符合紧急避险的起因、时间、主观和限制条件,而且也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原因是:“必要限度”通常是指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但是衡量两个权益的大小,不能绝对地以某一抽象、一般的标准来确定,而必须就事件的全部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鉴别。并按照法秩序整体的精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原则上不能以牺牲他人生命的方式保全自己的生命,然而对此不能做机械、僵化的理解,需要在综合考虑全案情况的基础上,考察行为人的实际能力的行为时的客观环境。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张家是独门独院且比较偏僻。加之李某是一名弱女子,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又身处张甲的家中,无法反抗、逃跑和躲藏,而求饶要冒生命危险也难保奏效。可见,由于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所限,她不可能实施其他行为。况且,不得已损害同等法益的,也不能就认定已经超过了“必要限度”,即在甲法益与乙法益等值的情况下,如果保护甲法益的唯一方法是损害乙法益,那么,充其量只能认为这种避险没有实质意义而已,而不能说该行为已超过“必要限度”。

  

  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是一种避险过当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理由是紧急避险的本质在于当两个合法权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紧急状态下,法律允许为了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而牺牲较小的合法权益。这就决定了法律对紧急避险有严格的限度条件。在避险的限度上,理论界和实务界一致认为,即为了保护一个合法权益而损害的另一个合法权益,既不能等于、更不能大于所保护的利益,否则,便超越紧急避险的限度,避险也就失去了其社会意义和立法宗旨。我国刑法既不允许为了保护较小的利益去牺牲较大的利益,也绝不允许牺牲他人的生命来保全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是人格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不能用任何尺度进行比较的,尤其不能将人的生命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本案中,李某虽然以避险的方法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却因此牺牲了无辜的第三者——张丙的生命,其行为已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属避险过当。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76033.html

  避险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故不能对李某的行为定“避险过当罪”,而应当根据其行为时的主观罪过形式以及过当行为的客观特征来定罪。本案中,李某客观上实施了与正熟睡的张丙调换睡觉位置,从而将自己面临的死亡危险转嫁给张丙的行为,这一行为最终导致张丙死亡的后果;在主观方面,李某明知与熟睡的张丙调换睡觉位置,转移自己危险的行为可能造成张丙死亡的结果,但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是一种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可见,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刑法第232条的规定,应当定(间接)故意杀人罪。

  

  第三种观点认为李某的行为既不是紧急避险,也不构成犯罪。原因是李某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失去了意志自由,其行为缺乏期待可能性,本着“法律不强人所难”的精神,不能将其行为作为犯罪处理。

  在刑法理论上,期待可能性是指在具体的行为条件和行为环境中,行为人是否具有不采取违法犯罪,而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有,就具有期待可能性:否则,便缺乏期待可能性。刑法对于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行为不能按犯罪处理。这是因为: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是故意、过失的积极要件,期待可能性则是故意、过失的前提,即在通常情况下,只要行为人具有故意、过失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即表明他有罪过,应当承担责任;但如果在特殊的情况下,行为人当时只能实施该行为,而没有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这种行为就不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即使他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也不能认为具有故意和过失,法律也就不能追究他的刑事责任。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76033.html

  本案中李某在面临张甲持凶器入室欲杀害她这一危险时,她不外乎有三种选择:(1)自己仍睡在原位,倘如此,自己就会被杀;(2)躲藏、逃跑、反抗或求饶,但无处躲藏、逃跑,反抗、求饶必须冒生命危险;(3)转嫁危险,与熟睡的张丙调换位置,但这又会造成张丙的死亡。在此情况下,李某的意志是自由的,也是不自由的。说其意志是自由的,她可以选择牺牲自己或冒生命危险保全张丙的生命;说其意志是不自由的,是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们通常不会冒生命危险或以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去保护一个与己无关的人的生命。所以,在这种巨大危险迫在眉睫之际,她只能不得已选择转嫁危险,与熟睡的张丙调换位置,不存在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所以刑法上不能认为其行为构成犯罪。当然,将李某的行为不认定为犯罪,并不意味着对其行为可以予以道德上的认同,事实上,李某的行为在伦理上和道德上还是应该谴责的。

三、评析意见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76033.html

  外国刑法在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上一般都允许为了保护价值大的法益而牺牲价值较小的法益,以及为保护一方的法益而牺牲另一方的同等价值法益,因此,牺牲他人的生命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只要符合紧急避险的其他条件,就应当认为是紧急避险。所以,如果李某的行为发生在国外,则可能构成紧急避险,在我国则不能。本案中,李某在避免本人生命危险时,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不惜牺牲张丙的生命,这样就使得所避免的损害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量上都不大于避险造成的损害,已超过或突破我国刑法关于紧急避险限度的要求。尽管其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起因、时间、意图、对象、限制等诸条件,具有明显的避险性,但尚不具备紧急避险的限度这一关键要件。故不能将其行为认定为紧急避险。

  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认为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也不尽妥当,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刑法第3条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根据该原则,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罪,只能以刑法具体的规范为依据。而在我国,期待可能性虽被学界所论述和认可,但它仅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而已,不能据以宣告某行为无罪。

  第二、德、日两国法院曾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作过一些经典判决(如1896年德国第四帝国法院对所谓“癖马案”的判决、1933年日本大理院对“第五柏岛丸事件”的判决),这与其刑法中递进式的犯罪构成体系密切相关,即犯罪成立的条件包括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期待可能性是有责性的内容之一,如果不存在期待可能性,就理当阻却责任,因而不成立犯罪。而我国和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是不同的,是一种耦合式的犯罪构成体系,包括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以及主观方面等四方面的要件,并没有将期待可能性作为排除主观罪过的事由。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76033.html

  第三、本案中李某仍然具有实施其他合法性行为的可能性。尽管当时的情势对李某极为不利,即她无处藏身、无法逃跑、无能力反抗,但可以求饶。张甲在意志上并没有达到非杀害李某不可的程度,张甲之所以要杀害李某,是担心李某第二天去公安机关报案,使其罪行败露。在此情况下,只要双方进行沟通,交换意见,消除对方的疑虑与不安,就有可能使事态平息,避免张丙的死亡。而且,当时并非只有张甲和李某二人在场,还有叶老太太和张丙,从案情中可以看出,她们都是诚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农家妇女,一旦叶某及时求饶,说明自己的想法,会取得她们的理解,这也是阻止张甲的不理智行为的一个有利因素。

  综上分析,笔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意见,即李某的行为是一种避险过当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家园 从法律层面上讲,这个说法也说得过去

从直观的感情上讲,李某是无罪的。

但是仔细想一想,在被杀和坐牢之间,坐牢显然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李某也不吃亏。

对于任何一个法官的道德拷问就是,如果你的女儿处于这样一种境地,你希望她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应?是求饶,反抗,还是换位置?

家园 我觉得完全应该是无罪

李某的行为根本不属于紧急避险,更谈不上避险过当,也不适用于所谓国外的行为缺乏期待可能性。李某仅仅是简单的无罪。无论人类任何时代或者国家、种族、文化,只要是讲法的地方,哪怕是不合理不人道的“法”的地方,都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因果关系。行为和伤害之间必须确立了因果关系才能定罪。即使是最离谱的“腹诽”的定罪,也遵循了因果关系。而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与张丙的被害并没有因果关系。反而杀人的是张甲,被害的是张丙,张甲的行为与张丙的被害因果关系非常清晰,因此张甲有罪。

比如一架飞机起飞前,乘客王某忽然退票,将机位转让给陈某(假设航空公司允许机位转让),陈某得到了退票上了飞机。后飞机不幸失事,陈某遇难。王某需要对陈某的死亡负责吗?答案是不需要。

那么如果王某自供道他退票的原因是一个算命先生告诉他他当日出行有难于是退票,那么他犯了杀人罪吗?还是没有

假如王某是退休的飞机维修师,自供在候机时听到飞机发动机声音不对,因此退票并将票转让给陈某,那么王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吗?还是没有。因为飞机失事并非王某所能控制,更非王某的退票行为导致,飞机失事与王某的退票行为完全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王某偶然听到了机长说自己不想活了这次航班一定会开飞机自杀,因此退票并将票转让给陈某,那么王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吗?还是没有。因为飞机失事仍然并非王某所能控制,更非王某的退票行为导致,飞机失事与王某的退票行为仍然完全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所以本案的关键在于李某换床的行为张甲的杀人行为是否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因果关系从而导致与张丙的死亡有间接因果关系?显然没有。张甲并不是因为李某换床才杀人,所以李某的行为与张丙的死亡完全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张丙的死亡是张甲的杀人行为导致的,而非李某换床行为导致的。因此李某无罪。

在李某实施换床行为的时候,她本人不能够,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预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能推测接下来张甲可能去砍人,但是完全可能出现以下的情况,例如张甲良心发现放弃杀人,张甲疾病发作当场昏倒,张甲被老太太拦住,张某举刀前通过呼吸声等认出了张丙于是停止行凶,晚上又来了客人,等等等等,也就是说紧急避险所说的“危险”并没有“正在发生”。这里涉及到紧急避险中对危险的预知,也就是危险造成未来伤害的确定性。所以说李某的换床行为与张丙的被害完全没有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因果关系,应当无罪。

家园 这个案子李无罪
家园 这个分析不错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比案例所提供的法律专家们要强。

家园 这个案子李无罪,是法错啦,理由我慢慢的琢磨
家园 乃太搞笑了

法盲嘛!

家园 从法律层面,有没有达人

回答一下我的问题?

我的问题是如何判定李某是故意和张女调换铺位和置她与死地。光凭李某的口供吗?

家园 我一直是法盲呵,我一直也这么说的
家园 厉害,花之,我直觉该这么说,你厉害
家园 老马,你这个案子真好,建议你写欢迎砸与被砸,花
家园 根据下面的这个分析,这个检察院的脑子养大鲨鱼啦

当时并非只有张甲和李某二人在场,还有叶老太太和张丙,从案情中可以看出,她们都是诚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农家妇女,一旦叶某及时求饶,说明自己的想法,会取得她们的理解,这也是阻止张甲的不理智行为的一个有利因素。

  综上分析,笔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意见,即李某的行为是一种避险过当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家园 里面这个是专业意见吗?

无论人类任何时代或者国家、种族、文化,只要是讲法的地方,哪怕是不合理不人道的“法”的地方,都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因果关系。
先花

家园 这个案例也反映了天朝法律对口供的态度

这个案例也反映了天朝法律对口供尤其是刑事案件中的口供的态度。可以说以前的法院可以凭口供定罪,甚至更早期的时候可以完全凭口供定罪。现在司法实践中口供作为定罪依据的地位大大降低。您提到这个案例法律界争论了20多年,说明是以前的案例。那个时候凭口供是可以定罪的。

如果是现在的话,律师完全可以教李某翻供,基本就没事了,运气不好可能还是会被法院定点轻罪,如果找到好的律师基本可以打成无罪。但是在以前,无理由翻供会被罪加一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