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赫连勃勃大王:光辉大唐的开国元勋及争锋枭雄 -- AleaJactaEst

共:💬12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赫连勃勃大王:光辉大唐的开国元勋及争锋枭雄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晚唐奇才李贺一生困顿坎坷,虽属皇族远枝,却一生沉伦下僚,不得仕进通显,一辈子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从九品)。由于不堪“臣妾意态间”的屈辱,李贺辞官归家,加之身体羸弱,最终郁郁而死,终年才27岁。

如此身世,反应在其艺术作品中,李贺的诗词集奇峭、诡怪、雄浑、神秘为一体,高出平谷,不拘一格。毛主席也十分喜爱李长吉的诗,“天若有情有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等句,几乎就是完全地直接“拿来”,可见长吉在润之先生心目中的位置。本文开头四句诗出自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第五首,在此诗中,诗人羡慕初唐那些能被在凌烟阁上图像的功臣们,羡慕他们都生活于一个伟大的时代,皆能以武功奇策博取功名。

在《南园十三首》中的第六首,李贺还怨怪自己是“寻章摘句老雕虫”,并幻想有朝一日“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南园十三诗》第七)。试想,一手无缚鸡之力的瘦弱书生,由于生不逢时,仕途蹭蹬,竟悲哀地幻想自己能像侠客一样手提宝剑,归事猿飞捷走的高人成为武臣,看来穷途末路之中,物极必反,千载一人的鬼才也想效仿浑身武功的奇侠,可悲,可叹!有关李贺生平和诗歌的研究著作卷帙浩繁,笔者不想再班门弄斧。究其究竟只是因“若个书生万户侯”一句,想同长吉前辈商榷一二。徜若这位奇才天上有知,仙班之内,一哂为盼。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画家阎立本(现今存有其《步辇图》等画作,诚为“神品”。但当时他对自己“奔走流汗、伏地吮毫”作画的经历很羞惭,可见只是一个御用画仆而已。)在皇宫的凌烟阁内绘制了对大唐创建立有殊勋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其中有与他一起东征西杀、浴血拼搏的武将,也有出谋划策、博学多德的文士(还真有好几个“书生”出身的“万户侯”),当时的排名如下:赵公长孙无忌,赵郡王李孝恭,莱公杜如晦,郑公魏征,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r,褒公段志宏,夔公刘弘基,蒋公屈突通,郧公殷开山,谯公柴绍,邳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候君集,郯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公虞世南,渝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蓿?胡公秦叔宝。

凌烟阁上面的人物名字,有的至今仍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皓月当空;有的则寂寂无闻,除非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员才知晓。而且,由于后世小说、演义的穿凿附会、加工改造,好几个英雄被弄的面目全非,张冠李戴。由此,笔者按照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对凌烟阁当中英雄的熟悉程度,自己先排个顺序,一一铺陈出他们的事迹,并根据历史、逸史等等资料做一番简单的分析。

1.马槊英雄 勇武绝伦――胡公秦叔宝

在《隋唐演义》一书中,秦琼秦叔宝是绝对主角,正是以“秦琼卖马”为引线,才牵出全书情节。殊不料在封建正史的二十四功臣中,秦叔宝竟排名倒数第一。显然《隋唐演义》作者当初有心,非有本事把你最末一名变成正数第一。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二十四功臣中,以秦叔宝最为广大群众所熟悉,过年贴年画,说门神是神荼、郁垒没几个人知道,但都晓得一个是秦叔宝,一个是尉迟敬德。

秦叔宝,名琼,齐州历城人。隋炀帝大业年间,为隋大将荣国公来护儿帐下卫士。秦叔宝母亲病死,来护儿派人送钱送物吊孝。军士们议论纷纷:“士卒死亡以及兵将家里死人的很多,来将军从未吊问过,为什么单单这样礼待秦琼呢?”来护儿闻此议论,对左右说:“叔宝勇悍,又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这位来公也是慧眼识英雄,见人下菜碟。(来护儿是江都人,和秦叔宝出身差不多,少年时常常发陈涉之叹:“大丈夫当取功名,安能久事陇亩!”后追随隋将杨素数次击贼有功,又从蒲山公李宽(李密之父)在现在的黄山一带破贼,进位柱国。炀帝即位,数被宠遇,几次征高丽均参与其中,并以平灭杨玄感被封为荣国公。最后一次击高丽,来护儿劝炀帝不要因高丽王假装称臣就撤兵,当时平壤城破指日可待,炀帝不听,功败垂成。宇文化及江都弑帝,来护儿作为贵臣也为乱兵所杀。其长子来楷也以勇武出名,讨击群盗,所向皆捷,贼人为之作歌曰:“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十万众,只畏荣公第六郎。”后与父一起遇害,诚为父子英雄。另,隋末歌谣中常常出现“长白山”一词,是指今山东章丘境内的长白山,非东北的长白山。)

隋朝末年,秦叔宝在大将张须陀手下。这张须陀也是一个英雄,有一次以万人对有众十多万的大盗卢明月,相持十余天,疲尽且退,他对诸将士说:“我们撤退,贼兵一定追击我们,到时其营空虚,如以千人袭其大营,必定大胜。只是这个任务太危险,谁愿意去呢?”众将默然,惟独秦叔宝、罗士信自告奋勇。(罗士信十四岁从军,勇猛异常,《隋唐演义》中也是主人公之一。历史上,罗士信投唐,也是李世民亲密战友之一,最后在与刘黑闼争战中被俘,坚不投降,被杀,年仅二十二)两人依计行事,趁卢明月追击隋军时袭其大营,焚烧三十多营栅。卢明月奔还,张须陀带兵还击,大破十万之众,卢明月只和百十号人逃走。由此,秦叔宝威名大震。

不久,秦叔宝跟随张须陀攻伐李密,哪知天外有天,张须陀军败身死。秦叔宝去武牢投奔隋官裴仁基(裴仁俨之父),不料,裴仁基不久就归降李密,秦叔宝也顺理成章成了李密大将。李密英明贤达,厚待叔宝,以他为帐内骠骑。在与宇文化及大战中,李密曾为流矢射中,堕马闷绝。当时左右奔散,追兵继至,只有秦叔宝一人捍卫左右,把李密救回营中。后来,李密败于王世充,这个胡人也久闻秦叔宝大名,署之为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等人一样,秦琼对这个“卷发豺声,性多诡诈”的西域胡人后人很看不起,阵前告辞,奔投唐军。

高祖李渊亲自下命秦叔宝跟从秦王李世民征战,在美良川大战中,助李世民击降尉迟敬德,功居最多。高祖李渊专门派使臣赏赐秦叔宝金瓶,慰劳说:“爱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由此而观,雍正给年羹尧写的信称兄道弟还不算太肉麻。唐朝草创之初,太需要叔宝这样的良勇之将了。接着,秦叔宝又从李世民击败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人。每次与秦王李世民征伐,只要敌方阵垒中有骁将锐卒在阵前跃马招摇示威,李世民都会派秦叔宝去把对方“处理”掉。秦叔宝一得命,立即跃马提枪,万众之中必刺对方于马下,敌军人马群易,都会潮水般后退,场面煞是壮观。李世民以此“益重之”,叔宝也“以此颇自矜尚”,得意洋洋。(史书及此,似有贬意,不知何因)。

玄武门之变,秦叔宝从李世民诛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太宗即位,拜左武卫大将军。此后,秦叔宝就一直患病在家,他常对人说:“我自少所经二百多战阵,屡中重创。大概前后受伤流出的鲜血有数斛之多,又怎么不生病呢。”

贞观十二年,大英雄秦琼病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在他坟莹内立石人马,以旌其战阵之功。贞观十三年,改封胡国公。

2.夺槊陷阵 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行伍出身,隋炀帝大业本年,以官军身份四处讨“贼”,由于他勇武过人,获朝散大夫封号。

刘武周在河间起事,武人惺惺相惜,以尉迟敬德为偏将,和宋金刚一起南侵,与唐朝争夺天下。尉迟敬德一军深入关中,在夏县大破永安王李孝基军队,生俘李渊的重臣唐俭和独孤皇后的侄子独孤怀恩等一帮猛将亲戚,可谓战功赫赫,吓得唐高祖李渊不仅命李世民勒军前往,他自己也亲自到蒲津关督战。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人中之龙的秦王李世民,大败宋金刚和尉迟敬德于介休,宋金刚亡命突厥,尉迟敬德率残兵固守城池。当时冷兵器时代,攻城最难,况且尉迟敬德勇智超人,介休城成为唐军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前往城内劝降。隋末内乱,英雄各思良主,尉迟敬德确实是“知命”之人,便举城投降。李世民见这么赫赫有名的大将归降,大喜过望,宴席欢饮之间,封敬德为右一府统军,带着他进击割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

由于战事胶着,互有胜负,“世上英雄本无主”的刘武周昔日降将纷纷叛逃,给唐军在心理上打击很大。没获李世民同意,唐军诸将就把尉迟敬德捆起来囚禁,他们怀疑这位猛将肯定会和其他人一样叛逸而去。李世民帐下屈突通、殷开山两位高级助手又劝言:“敬德初归国家,情意未附。此人勇健非常,又被囚禁,必生怨望,留之肯定生祸,请即杀之!”秦王李世民想都未想,随口答言:“我和你们想的完全不同。”

言毕,秦王马上派人把尉迟敬德放了,引入卧内,只剩下他和这位勇武的将军两个人。李世民又拿出一大包金宝,说“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见意。我绝不会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如果您真想离开,今以此物相资,以表我们一时共事之情。”

李世民不是奸雄,一番话语肯定是出自肺腑。尉迟敬德武人直肠,并未有什么一番剖解自己“报效”的丑表功之言。当天,跟从李世民一帮人在榆窠打猎,忽遇王世充率数万步骑,估计是想偷袭唐军,没想到半路上遇见秦王李世民这条“大鱼”。王世充帐下骁将单雄信率一队骑兵直冲李世民,说时迟那时快,快马名将,眼巴巴看着单雄信一丈八多长的大槊就要刺到。危急关头,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坠马,其徒众见领将滚落,冲势稍减。尉迟敬德把李世民挡于身后,缓缓后撤出包围圈。待李世民等人进入唐军人多的安全地带,尉迟敬德又率一队骑兵与王世充军队交代,大斗数合,王世充军大败,尉迟敬德生擒其大将一名,获排槊兵六千多人。

李世民面对意气高扬归来的尉迟敬德,感慨言道:“上午我身边众人都说您肯定要叛逃,天诱我意,独保明之,所谓福善有征,只是没想到您报答得这么快!”大庭广众之下,特赐尉迟敬德一大柜金银。自此,恩遇日隆。

尉迟敬德武艺极其高强,特别善于两将相战对合之际躲避对方槊刺。他常常在两军对阵间,单人独骑直冲入敌阵,即使敌方众人举槊齐刺,都伤不了他,最奇的是他还能在左闪右避之间夺取敌人的长槊,返刺对方。李世民的弟弟、太子李建成的心腹齐王李元吉也非常善于马上击槊,听说秦王李世民帐下尉迟敬德也有这方面的技艺,心中很是不服,就到营中亲自比试,一来炫耀一下自己的武艺,二来挫一挫秦府兵将的锐气。

兄弟相见坐下,招来尉迟敬德。齐王李元吉命尉迟敬德把两根长槊去掉金槊尖刃,只以木竿相击,比试一下武艺。尉迟敬德很恭谨地禀报:“请大王您用有尖刃的槊,肯定伤不了我。我自己把我的槊尖去掉就是。”李元吉心中暗气,心想我今天就成全你。

这位齐王上马疾驰,槊尖直贯尉迟敬德三路要害处。相合数次,尉迟敬德俯仰左右,齐王的槊尖终不能及。秦王李世民在旁心中暗喜,为了更加打击这位暴戾兄弟的气焰,他故意问尉迟敬德:“夺槊和避槊,哪个更难?”敬德回答:“夺槊难。”世民就命敬德夺李元吉的槊。这位一直以为槊马天下第一的王爷已经气得七窍生烟,跃马执槊,朝着对面空手而来要夺槊的尉迟敬德狠命刺去,想置之死地而后快。“敬德俄倾三夺其槊”。最后,李元吉不得不服,嘴上大声赞叹敬德神勇异常,心中的耻愤却不知有多大。钢牙咬碎,也只能叹服其能了。

尉迟敬德艺高人胆大,总能在万马军中干出令人喝彩叹绝的事情。唐军攻打王世充的洛阳城,背后窦建德的救兵数万前来救援夹击。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当时出使于窦建德营内,胯下骑着当初隋炀帝的亲乘御马,铠甲鲜明,浑身上下打扮齐整,金玉镶嵌,在两军阵间来回奔驰,夸耀于军。李世民是识马之人,用鞭指着王琬的乘马,说“这真是匹无双的良马。” 尉迟敬德一听,马上请命说要过去夺马。李世民连忙阻止,“怎能以匹马之故而丧勇将!” 尉迟敬德摇摇手,说了句“无妨”,策马直去,身后仅高甑生、梁建方两人跟随。众目睽睽之下,在双方对阵数万军将眼皮底下,三骑直入窦建德阵。敬德抓小鸡一样把身穿价值连城铠甲的王琬生擒,牵着隋炀帝的御马,从容还营。“贼众无敢当者”。可以想见,那种昂然意气、成竹于胸的大将英雄气魄,无论敌我,都会心悦诚服。

尉迟敬德从李世民征战多年,不仅破王世充、窦建德,后来又打败刘黑闼、徐圆朗等人,战功卓著,为秦王府中数一数二的大将。

太子李建成也素知尉迟敬德英勇,暗地派人赠以一大车金银器物,并卑辞下意地表示要和敬德达成“布衣之交”。敬德婉言谢绝,表示自己“身逢隋亡,窜身无所,幸逢秦王饶以不死,又为属下将官,惟当以身报恩,不敢有二心。”太子李建成大怒,就不再与敬德交往。齐王李元吉深忌其骁勇,屡次派人行刺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提前知道些风声,睡觉时也重门洞开,自己在帐中安然大睡,刺客多次都已悄入庭院之中,但见这阵势都心中犹疑,以为敬德有什么防备或更深的计诱,最终没有一个人敢下手。

玄武门之变前夕,尉迟敬德也知晓太子李建成很快要动手,就和长孙无忌一起劝李世民先下手。如此大事,涉及太子和齐王以及自身的生死,李世民还很犹豫。尉迟敬德以言语相激道:“人情畏死,众人以死拥奉大王您,此是天授啊。如果天与不取,必受其咎。大王您存仁爱小情,忘社稷之大计,诚非明计。您如果不行事,那请容许我尉迟敬德先逃命,不能等事发时束手被杀。我现在逃走,长孙无忌也和我一起跑掉。”李世民听此言心中发悚,尉迟敬德又说:“大王您现在处事犹豫不决,非智非勇。而且我已经召集了八百壮士披甲持弓,其势不得不发!”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也一旁死劝,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阴历6月4日,玄武门之变,李世亲自发箭射死太子大哥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张弓射李世民,三发不中。李世民胯下马惊,跳跃狂奔中把李世民甩下地,狼狈之中,狠戾的齐王李元吉飞马赶到,翻身落地,用弓弦勒住刚刚爬起身还未站稳的李世民脖子。万分危急关头,又是尉迟敬德跃马大喝赶到。估计要是别人来,李元吉肯定先把李世民脖子勒断再说,见是尉迟敬德策马冲前,李元吉自知不敌,松开李世民转身跑向武德殿,估计是想奔进宫殿内门或找老爹李渊诉冤。尉迟敬德马疾手快,一箭把这位齐王射死在当地。然后,他手里拿着李建成、李元吉的两颗血淋淋人头,赶到正在玄武门混战的太子、齐王府军与秦王府军前,大呼示意。东宫及齐王属兵见到主人人头,全都死心,顿时溃散。

唐高祖李渊当时正和一帮宠妃侍姬在海池上泛舟游玩。李世民命敬德“待卫”高祖,其实是真正的“逼宫”。尉迟敬德全身披挂身持长予,突然出现在李渊面前,差点把老头儿吓死,惊问:“今日是谁作乱?爱卿你因何而来?”敬德回禀:“太子、齐王作乱,秦王已举兵诛之,特派遣为臣来宿卫。”当时宫外还有些太子、齐王的兵马在各处与秦王府兵交战,尉迟敬德“奏请降手敕”,其实是逼着老皇帝手谕各军统归李世民掌管。此时的李渊只得称好,“于是内外遂定”。又下诏杀建成、元吉诸子。一天之内,二子十孙横死,老李渊不知心中是什么滋味。不过想想他下令诛杀仁德宽厚的大英雄窦建德、萧铣、李密等人,也算是冥中相报了。

论功行赏之际,尉迟敬德居功甚伟,获赐绢万匹,而且李世民把齐王李元吉的府邸全部封存,一股脑赏赐给这位大功臣。贞观元年,尉迟敬德拜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突厥寇边,敬德以泾州道行军总管的身份前往迎击,在泾阳阵前故伎重演,单骑挑战,立斩突厥名将,大胜而归。

尉迟敬德毕竟是武人出身,又自负大功,多次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廷上争执,不久被这些文臣合伙排挤出京师,到襄州和同州等地任地方官。

有一次,大臣们与皇帝同宴庆善宫,有人坐在尉迟敬德上列,大英雄刚从地方外任回来,一肚子鸟气,趁酒劲大骂:“你有什么功劳,能坐在我的上列?”坐于其下的任城王李道宗好心起身解劝,敬德更是勃然大怒,回手一记老拳,把这位王爷几乎打瞎。任城王李道宗十七岁随李世民征战,屡有殊功,又曾带军打败突厥和梁师都的大军,开疆拓地千余里。这么一个武人王爷,挨了尉迟敬德一大拳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捂着脸坐在原地自叹倒霉。

居于主座的太宗李世民此时非常恼怒,起身宣布罢宴。

然后,他把尉迟敬德唤至近前,说:“朕览汉史,见刘邦手下功臣没几个有好下场的,对此常常怪罪这位汉高祖。自从朕当皇帝以来,一直想保全功臣,但爱卿你居官屡犯法度,在国宴上当着朕面又来这个,我才知道韩信和彭越被杀,也不尽是汉高祖的过错。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份之恩,不可能数行。希望你好好反省,以免有后悔之时。”

一席话很有份量,尉迟敬德也忽悟自己是“登鼻子上脸、登着老二上肚脐”,有些过分猖狂了。从此他深自谦抑,不再张扬招摇。

贞观十一年,太宗大封功臣,册封建德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贞观十七年,敬德上表乞骸骨(要求退休)。唐太军征伐高丽,尉迟敬德上表进谏,太宗不纳,并命这位老将跟随自己以左一马军总管身份进军,大破高丽于驻跸山。还军后,照例退休。

晚年在家的尉迟敬德崇信道教,和道士们一起炼丹服药,又吃大量云母粉养生。而且他闭门谢客,不与外人交通,远离政治,在家里穿池筑台,奏清商乐自娱自乐,长达十六年之久。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敬德善终于家,年七十四。册赠司徒,谥曰忠武,陪葬昭陵。

3.骁勇虎臣 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程咬金)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谚,中国人耳熟能详。估计提起程知节,除研究历史的学者以外,肯定会面对茫茫然的脸,几乎没有人知道是谁。所以,通俗演义小说的民间力量,可以把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涂改(或美化或丑化)得与本来全非。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他年青时就骁勇异常,善于马上击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乱之中,程咬金聚数百徒众,捍卫乡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为内军骠骑。当时李密简选八千名勇敢异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骠骑统领,号为内军,程咬金即四骠骑之一。李密常对人讲,“此八千人可当百万军”。

李密与王世充交战时,程咬金领内马军与李密在北邙山指挥。王世充率众猛攻单雄信统领的外马军(单雄信也是隋唐之际大名鼎鼎的好汉),李密见状就命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支援。裴行俨也是勇猛骑将,先行冲阵,行到中间被流矢所中,滚落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骑先行,击杀敌人,王世充那些争前想斩大将人头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马把受重伤的裴行俨抱上马,两个人骑一匹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骑兵追击,由于马上还有裴行俨这名伤员,程咬金的动作不如平时灵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计不是胸部等致命处),这位大英雄牙关紧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断,顺手一带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斩其头,后面追骑大骇,谁都不敢再近前,最终两个人平安归营。(裴行俨就是《隋唐演义》中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战,号“万人敌”,降于王世充后,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杀。)

李密与王世充大小近百战,胜多败少,但洛水之战因为轻敌而大败,和几个人败投李渊。程咬金、单雄信、秦叔宝等人不得已,归于王世充。这位隋炀帝宠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枭雄对这几位大将“接遇甚厚”,很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扫平天下。

相处没多久,程咬金就对秦叔宝说:“王世充器量浅狭,平时胡乱妄语,喜欢诅咒发誓,迷信神怪,简直就是个跳大神的老娘们儿,根本不是拨乱济世之主!”(此外,据笔者估计,王世充是胡人后代,长相很想李金斗,没有人君之貌,也是众将不附的原因之一吧)不久,王世充与李世民战于九曲,程咬金等人列于战阵,忽然与秦叔宝等人拨转马头,面向王世充说:“蒙您接待,极欲报恩。但您性多猜疑,身边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边久留,今谨奉辞!”言毕,与左右数十人跃马而奔唐军。王世充身后数万兵马,但因惧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睁睁望着他们离去,无一人敢蹑追其后。

归唐后,程咬金“每阵先登”,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军功封宿国公。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调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对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请大王您也速下决心!”玄武门之变后,升为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年间,改封卢国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终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击其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十二月,程咬金引军至鹰娑川,遇突厥强兵四万骑,其前军总管苏定方师五百骑驰迎冲击,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一千五百多人,缴获的战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胜计。

副大总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苏定方的大功,对程咬金说:“现在虽说是获胜,但官军也有死伤,千万不要急追敌寇,应自结方阵,慢慢谨慎前行,遇敌则战,万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还对人讲皇上有密旨给他自己,让程咬金及全军归他指挥,并下令军队不许深入追敌。可怜远道万里的唐军士卒终日骑行马上,严冬朔风,身被重甲缓缓而行,粮草不继,人马相继冻病而死。苏定方劝程咬金:“我们出师目的是为了歼敌,现在反而坐困自守,敌来必败,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为大将,怎么可能又密诏副手发号施令,其中肯定有诈。请下令把王文度抓起来,飞表上奏皇上弄个清楚。”英雄老矣,此时程咬金全无青壮年时代的锐气,摇头不从。

唐军至恒笃城,有胡人数千归降。王文度说:“这些人等我们离开,肯定又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掉,还能得大笔资财。”苏定方切谏:“这样干我们自己倒成贼了,怎能称得上是为国伐叛!”程咬金默许王文度。几千胡人被杀得干净,王文度“分其财,独定方不受”,史书虽未明讲程大将军也贪财宝,但“独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儿。(不知苏定方得罪谁了,在《隋唐演义》中,这么以为雄威的大将军竟成为一个奸臣角色)

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王文度因矫诏当死,特除名免职。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大英雄晚节不保,杀降利财,贪生怕死,令人遗憾。虽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为刺史,毕竟气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终于家。赠骠骑大将军,赔葬昭陵。其后代下场都不错,次子尚公主,几个儿孙都为金吾将军这样的高级禁卫军将领。

4.南平吴会 北定沙漠――卫公李靖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此人累世为将,祖父李崇义是后魏殷州刺史,父李诠是隋朝赵郡郡守。史载,李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才略”,他常对朋友讲:“大丈夫若遇主逢时,正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是隋朝名将,常常与这个从未经战阵的外甥论兵,每次都啧啧称奇(最终事实表明,李靖不是赵括式“纸上论兵”的人物)。

李靖年青时就声名通显,常常是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的座上客。杨素曾有次拍着自己的坐床(椅子)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后来小说中有杨素侍儿红拂夜奔李靖两人私逃的故事,应是附会编造,观史可以明人,以李靖的性格,肯定不会有这么“浪漫”的事,况且杨素何人,谁敢偷当朝宰相的女侍!

但不知为何,李靖官一直也没做大,隋炀帝大业末年只当个马邑郡丞。当时李渊奉隋廷诏命勒兵在塞外击突厥,李靖已经得知这位唐公有不臣之意,就暗中潜逃往炀帝所在的江都方向跑,想密报李渊要造反的消息(更加看出此人忠勇)。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李靖跑到长安就过不去了。不久,李渊攻克长安,马上把李靖抓起来亲自临斩。李靖临刑大呼:“唐公您兴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难到为私仇斩壮士吗?”李渊闻言壮之,李世民一旁又数次恳请放掉李靖,最终李靖得以免斩。

李靖马上被秦王李世民延入幕府,在讨伐王世充过程中表现不错,以军功授开府。当时南方多事,萧铣坐大,唐高祖就派李靖率军前去征伐。也怪李靖出道运气差,在硖州被萧铣军队阻挡,迟留许多天,李渊闻讯觉得李靖是故意迟留观变,前仇新怨,加上李渊是小气之人,就密令硖州都督许绍斩杀李靖。许绍爱惜李靖才能,估计两人也一起宴座谈过兵,为李靖请命,有了这么一个贵人,李将军又逃过一死。

正赶上王爷李孝恭讨伐开州土蛮冉肇则兵败,李靖将兵八百奇袭,临阵斩冉肇则,还俘虏五千多人。高祖李渊大喜,对旁人讲:“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马上亲降玺书慰问李靖,手敕告诉这位应死了两回的将军:“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

在其后攻伐萧铣的战斗中,李靖首出奇兵,击败萧铣大将文士弘,兵围江陵,迫使萧铣投降,以军功获封为岭南道抚慰大使。其后,又率军平灭江南辅公??,并带江淮兵一万人前赴太原前拒突厥。当时诸军皆败,惟李靖一军独全。唐高祖李渊对李靖大为叹赏,常说:“李靖打萧铣、辅公??,手到擒来,数数古代良将如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恐怕都赶不上他。”

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拜李靖为刑部尚书。贞观三年,封兵部尚书。

当时,突厥诸部离叛,唐朝方盛,正想报昔日委曲求和之怨,就派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乘间讨伐。李靖仅率三千骑兵,自马邑飞奔至恶阳岭,使得突厥突利可汗大骇,这位可汗望着忽然出现的三千唐军,惊惶地说:“唐兵如果不是倾国大军随后,李靖断不敢孤军而至!”

李靖立营,也不马上进击,先和突利可汗打心理战。突利“一日数惊”,吓得寝食不安。李靖摸清突利可汗底细后,又暗中离间可汗左右,逼使突利亲信大将康苏密来降。贞观四年,李靖进击定襄,获隋齐王杨?┑亩?子杨正道和陷入突厥多年的炀帝皇后萧氏。突利可汗大败,仅以身免。太宗李世民大喜,进封李靖为代国公,并对凯旋而还的李靖夸道:“从前李陵将五千兵入塞北,不免身降匈奴,但尚能因勇武而青史留名。爱卿你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真是古今未有之奇迹!”

自高祖武德四年起,突厥颉利可汗就不断攻伐中国(处罗可汗死,其弟为颉利可汗,突利可汗是处罗可汗之子,颉利可汗之侄),李世民从武德五年起多次与两可汗交战,时战时和,从无大胜。唐太宗新登基不久,颉利可汗自率十多万骑兵入寇,与突利可汗称二可汗总兵百万来战,害得刚刚坐上帝位还没热乎的太宗以天子之尊亲自披甲上阵,隔渭水与颉利交语,晓以利害,颉利见所属各部落酋师见太宗都恭敬罗拜,知道没有胜算,就做个顺水人情请和。而后,就赶上突利可汗被李靖打败,颉利可汗闻讯后大惧,忙率军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无论是匈奴、柔然、突厥、吐蕃,这些北方少数民族都是这样,打胜仗则大掠人民财物而去,打败仗就奉表称臣装孙子,喘息定后又回来大肆杀掠。

太宗李世民任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迎降颉利。你不是说投降吗,大唐现在派兵来受降。颉利实际上根本不想投降,只是找借口趁机喘息重整旗鼓。太宗不放心,又派出鸿胪卿唐俭和将军安修仁带国书前往慰谕。

李靖对当时突厥内部的情势知道得一清二楚,对将军张公瑾说:“我国诏使到颉利处,他肯定一时心安,不再防备逃逸。马上精选一万骑兵,备二十天粮食,引兵奇袭,肯定大胜。”张公瑾有些为难,“皇上已答应他投降,又有使臣在颉利处,好象不该此时进击啊。”李靖不以为然,断然道:“此兵机也,时不可失,正是韩信破齐的良机。似唐俭之辈,又何足惜!”(唐俭日后也是凌烟阁功臣)马上下令发兵,督师疾进,行至阴山,俘获突厥边哨千余帐,都用绳子拴上随军。

这一厢,颉利可汗见唐帝使者来,大喜过望,根本没想到李靖一军突然杀来,直到唐兵距帐十五里,突厥人才发觉,颉利可汗吓得自己跨乘上千里良马一溜烟跑得没影,部众大溃,李靖军斩万余级,俘虏男女十余万,并杀掉一直和唐朝作对的隋朝义成公主(处罗可汗之妻)。颉利可汗跑到半道被人抓住,捆送京师。突利可汗听说叔父败讯,自知不是“天可汗”的对手,也忙派人内附称臣。此役大获全胜,唐俭也没象汉代那位“高阳酒徒”郦食其一样被用油锅烹死,乘间跑掉,平安回朝。

太宗听说李靖大破颉利,喜出望外,对侍臣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年国家草创之际,太上皇不得已向突厥称臣,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李靖将一偏师,无往不捷,使得颉利可汗被俘,突利单于附款,往年大耻,一朝而雪!”于是大赦天下。当时唐高祖李渊还活着,闻讯忙命人大摆酒席,席间命被俘的颉利可汗起舞,入贡的南越王冯智戴献寿赋诗,真正享受到了大唐天子之父太上皇的尊荣,欢言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纵观整个古代历史,多是中原之主被马上民族俘获“青衣侑酒”的耻辱,堂堂“天之骄子”被抓入汉庭,起舞献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靖虽建此殊勋,仍为文吏御史大夫温彦博弹劾,说他军无纲纪,纵兵抢掠突厥宝物。太宗闻言大怒,召李靖责让,大将军伏地道歉。又过了几天,太宗把李靖又召来,说:“有人说你坏话,我现在忽然明白过来,希望爱卿不要介怀。”赐绢二千匹,拜尚书右仆射,并作诗赐之:“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李靖虽官至宰相,为人却十分谦恭至极,朝会之上总是“恂恂若不能言”,太宗深叹其为“真是一代楷模!”

贞观九年,吐谷浑侵犯边塞,太宗对侍臣说:“如果李靖为元师 ,战胜不难啊。”已经退休在家的李靖对房玄龄说:“靖虽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悦,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摄兵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利州刺史高甑生三总管前往征伐吐谷浑。吐谷浑为慕容氏别部,鲜卑种,听闻李靖率师前来,坚壁消野,烧掉野草,退保大非川。唐朝诸将都认为春草未生,马匹无草羸弱,不能打仗。李靖力排众议,决计进击。唐军逾积石山,前后与吐谷浑大战数十合,杀伤甚众,大破其国。最后被迫无奈,吐谷浑贵族杀掉可汗前来归降,唐军扶立听话的慕容顺为王,振旅而还。为此,唐代诗人柳宗元写诗赞曰:

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岁侵扰我疆,退匿险且遐。

帝谓神武师,往征靖皇家。烈烈旆其旗,熊虎杂龙蛇。

王旅千万人,衔枚默无哗。束刃逾山徼,张翼纵漠沙。

一举刈膻腥,尸骸积如麻。除恶务本根,况敢遗萌芽。

洋洋西海水,威命穷天涯。系虏来王都,犒乐穷休嘉。

登高望还师,竟野如春华。行者靡不归,亲戚??要遮。

凯旋献清庙,万国思无邪。【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吐谷浑】

贞观十一年,诏改封李靖为卫国公。贞观十四年,李靖结发老妻病死,按例夫妻同葬,先营坟莹,太宗下诏,命有司为李靖营坟依据汉朝卫青、霍去病故事,筑阙象突厥铁山、吐谷浑积石山的形状,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后来,太宗亲帅军队伐高丽前,召李靖入阁赐座,问这位老英雄,“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李靖强撑病体,壮言道:“臣虽残年朽骨,陛下不弃,请随军行。”太宗怜其病老,没有答应。贞观二十三年,病死于家,年七十九。册赠司徒,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李靖不知为什么,在《西游记》中,又变成了托塔天王,着实奇怪。民间传说,有时非常荒诞不经。

(另外,《旧唐书》李靖传后有廖廖数语记载其弟李客师之语,诚可一哂,附录于下:李靖弟名为李客师,贞观中,官至右武卫将军,以战功累封丹阳郡公。高宗永徽初年,以年老致仕。性好驰猎,又四季好放鹰纵猎,没有一刻暂歇。李客师在昆明池南有别墅,自京师之外,西至澧水,鸟兽皆识此老翁,每出行,大群鸟鹊在他头顶盘旋鸣噪,当地农人称这个老头为“鸟贼”。总章年间卒,年九十余。可见李家皆属长寿仁者,性情中人。)

5.智者尽言 青史美臣――郑公魏征

魏征,字玄成,巨鹿曲阳人。魏征自少孤贫,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而是选择了一个偏门,出家为道士。虽为道士,可他极好读书,天文地理,多所通涉。

隋末时,见天下渐乱,魏征就特别偏重阅读春秋战国那些纵横家的著作。李密起兵后,他前去投靠,官居下僚。后来,他又被窦建德抓到,因其才识,被拜为起居舍人。窦建德被擒后,唐朝太子李建成闻其名,引为直洗马,对他非常敬重。魏征出于对主人的忠心,当时见秦王李世民勋业日隆,常常劝李建成早早除掉这位兄弟。玄武门之变,建成被杀,李世民亲审被抓获的魏征:“你离间我兄弟关系,到底为什么?”魏征回答:“皇太子如果早听我的话,必无今日之祸。”其实李世民早就钦闻魏征大名,根本不想杀他,登基后拜其为谏议大夫。

实际上,唐朝太子李建成也是个很不错的人才,只不过他自己被杀后,完全失掉了”话语权”,后来的太宗臣子肯定会大捧李世民,极力贬低李建成。即使是选取《太宗实录》好多资料写成的《资治通鉴》,也有“太子颇仁厚”的记载,而且,有一次李元吉要“手刃”秦王李世民,被这位太子极力劝阻。据现有史料分析,李建成在唐朝立国时也多有功勋,根本不是阴险狡诈之人,后来全被太宗的史臣把他的功绩抹杀掉。虽然太宗在唐朝开国时武功甚丰,但是这些并不是能当皇帝的必然本钱,嫡子袭位才是封建社会的正理,如果能打能杀就能当皇帝,那肯定是乱世的征象。太宗后来肯定也非常内疚,追封李建成为“息王”,并给这位亲哥哥的谥号是“隐”,以礼改葬。“葬日,太宗于宜秋门哭之甚哀,”由此,就可窥见太宗内心隐情一二(齐王李元吉确实是个暴戾寡恩、心狠手毒之人,被尉迟敬德射杀时年仅二十四。太宗 登基后也被以礼改葬,谥曰刺,后改谥曰巢。看来毕竟一奶同胞,旧情难忘)。

太宗即位之初,励精政道,多次于内殿与魏征深谈,访以天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性又抗直,无所隐瞒。他常常犯颜进谏,神色不移,其事迹史多记载,文章多多,影视作品也不乏其详,故笔者不再详述。贞观七年,太宗进封魏征为郑国公。从下面一首诗中,可以看出这位谋臣致力帝室的心迹路程: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述怀(出关)】

贞观十六年,魏征病故,时年六十四,当夜太宗李世民梦见魏征“如平生”。太宗为其辍朝五日,赠司空,谥文贞。伤感之余,太宗亲自作诗一首以怀之: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望送魏徵葬】

值得一提的是魏征身后事。魏征曾经向太宗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才能。魏征死后,杜正伦以罪获黜,候君集谋反被诛,李世民就怀疑这位“老实人”有因私营党的嫌疑。后来,太宗又知晓魏征曾把自己给太宗的谏诤言辞书稿给史官褚遂良观看,有博名之嫌,更加不悦,手诏下令罢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怒极时还“亲仆其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但无论如何,史书皆对魏征极言赞美:“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都尽言,国家之利。郑公(魏征)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6.国家长城 义名天下――英公李??

李?蓿?曹州离狐人。本姓徐,名世?蕖8咦谟阑漳昙洌?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单名?蕖@??弈昵嗍奔冶竞栏唬?隋末徒居滑州。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与其父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拯救贫乏,不问亲疏。隋炀帝大业末年,李?薏攀?七岁,见天下大乱,就近参加了翟让的军队。虽然年纪轻,但李?薜募?识不浅,他劝说翟让:“附近是您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翟让称善,于是在运河上劫取公私财物无算。有钱就不缺人,不久兵众大振。

隋朝遣名将张须陀讨伐,翟让吓得要跑,李?拗怪?,与隋军两万多人交战,竟于阵中斩张须陀,大败官军。

当时,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逃亡。李?抻肟R侨送醪?当知道李密天下英雄,一同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以收买人心,扩大影响。

隋朝令王世充讨伐李密,李?蘼示?多次拒战,以奇计在洛水两岸几次大败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为东海郡公。当时河南、山东大水,饥民遍地,隋朝赈给不周,每天饿死数万人。李?尴蚶蠲芙?言:“天下大乱,本是为饥。如果我们攻陷黎阳国仓,大事可成啊。”李密听计,派李?薮?五千人自愿武渡黄河掩袭黎阳仓隋朝守军,当日攻克,开仓招民众随便领粮,十天之间,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万人。

一年多后,宇文化及江都弑隋炀帝,越王杨侗即位于东京洛阳,赦免李密诸人,封魏国公,拜太尉。隋廷又授李?抻椅浜畲蠼?军,命他们一同讨伐宇文化及。李?奘乩柩舨殖牵?宇文化及率军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薮映侵邢蛲?挖地道,忽然现身城外,大败宇文化及,解围而去。

讲李?蓿?不得不交待李密。李密为人,身先士卒,躬服俭素,号令严整,每战所得金宝都赐与手下将士,因此非常受人爱戴。在与隋军的交战过程中,威信日隆,号为魏公,他让祖君彦所作的《讨隋炀帝檄文》千古流传,辞采壮烈。

后来,李密与翟让之间产生矛盾,两人手下都劝他们先下手为强,其间原委,皆是由争权夺利而起,不是简单的“地主阶级阴谋家杀害农民起义军领神”那么简单,而且翟让为人简单粗暴,其兄翟宽与属下又数次侮辱李密手下兵士,逐渐结怨。李密最后在众人劝说下决定除去翟让,趁宴请机会斩杀翟氏兄弟。由于李?薜笔笔堑匀檬粝拢?也被乱兵刀砍剑劈,遭受重创,李密见到后马上制止士兵的杀戮,李?廾庥谝凰馈5匀昧硗獾拇蠼?单雄信等人叩首求命,李密都释而不杀。

李密后来又多次打败隋军,最盛时有众三十余万,各地割据的首领都派使请他为称帝,连唐高祖李渊也不得不上书推戴,肉麻地称“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

屡战屡胜之际,李密军士有粮而无饷银,军士渐怨,几次反败于王世充。其间李密手下有人谋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将计就计,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时出兵一举击灭。岂料天意弄人,王世充发军时,李密的侦察兵都没有发觉,等整军将战时,王世充军队已经全军渡河上岸。李密见大事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马逃遁。

本来李密想去黎阳李?薮Γ?有人劝他:“杀翟让之时,李?薇宦冶?砍伤差点死掉,他能不记仇吗?现在投奔他,靠得住吗?”最后,不得已之下,李密与王伯当投靠李渊。

当时李?奕?统李密旧境,东至于大海,南至于长江,西至汝州,东至魏郡,一时间未有所属。不过李?奘钦嬉迨浚?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归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邀功劳而彰主公败绩,还是把土地人口军人数目造册,总启魏公,让魏公自献。于是派使臣上表。唐高祖李渊听说李?抻惺谷死疵φ偌?,一见只有给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人详细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认为李?蕖案械峦乒Γ?实纯臣也!”马上下诏封李?蘩柩糇芄堋⒗彻?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氏,并封其父李盖为王,为李盖固辞,于是封为舒国公。下诏遣李?薏客澈幽稀⑸蕉?之兵以拒王世充。

李密归唐后,从前在信中对自己亲热过份的“老哥”李渊相待甚薄,只拜光禄卿的散官。不久,唐朝听说李密降于王世充的旧将纷纷离心,就派李密前往黎阳招降旧部。心怀怨望的李密行至洮阳,高祖李渊又派人召还他,疑惧之下,李密决定反唐。王伯当一直劝他不要反唐,但见李密意决,就横下心,说:“义士之立世,不以存亡易心。我一直受您厚恩,期待以性命相投。您不听我劝告,我肯定会和您一道起事,生死以之,但是恐怕结果也不会好啊。”

隋唐之际,英雄辈出,男儿义气相应,很是感人,诚为我中国人作人的样板。唐将史万宝、盛彦师早有准备,伏兵山谷,横击李密及王伯当等人,众人皆被杀。李密时年才三十七岁。虽然《旧唐书》称他“狂哉李密,始乱终逆”,但字里行间也不得不佩服此人的倜傥奇才和爱人下士的仁德大度。

李?尢?说李密被诛,上表请唐朝容许他收葬故主,唐廷诏许。李密服重孝,与从前僚属旧臣将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以君礼葬之,朝野闻讯都赞叹他的忠义。

不久,窦建德军擒斩弑隋炀帝的宇文化及,乘胜又大败李?蓿?并以其父李盖为人质,令李?奕允乩柩簟W?年,李密趁机又归唐,有人劝窦建德杀掉李盖,可建德也是位磊落大夫,表示说“李密忠臣,各为其主”,派人送李盖归唐。

此后,李?蘧鸵环?风顺。他协同李世民连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等人,功勋赫赫。其间,还有一个插曲可述。单雄信投王世充后,极受宠遇,也很卖命。李世民攻洛阳时,有一次与单雄信相遇,当时,雄信号为“飞将”,艺高胆大,援枪直刺李世民,好几次差点追及把这位秦王捅落马下。(此事可见尉迟敬德传。有逸史记载李?薜笔痹谂裕?对单雄信这位老哥们说“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这肯定是小说家语,绝不可信,以单雄信性格,他肯定会枪挑李世民向王世充报功。)王世充投降后,李世民把与唐军苦战的十几名大将列入处决名单,李?奁?请,以自己家财爵位换这位老哥们一命,由于先前差点被单雄信杀掉,李世民坚执不允。

李?尬弈危?与单雄信诀于大狱。单雄信埋怨他,“我固知汝不办事”。李?薮罂蓿?用刀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单雄信吃掉,说“本来想随仁兄一起死,但谁来照顾你的家人呢。此肉随兄入地下,以表我拳拳真情。”单雄信死后,李密如家人般照顾他的妻子儿女,确是千古义气的典范。

贞观十五年,太宗拜李?尬?兵部尚书,还未赴京上任,薛延陀部又侵扰李思摩部落。李?藁裉仆⑽?任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薛延陀于青山,大败敌师,斩名王一人,俘五万多人。(薛延陀部为匈奴别种,为铁勒族,对唐朝时叛时附)。回朝后,李?抻霰┘玻?药方上讲治此病胡须灰可以做药引。唐太宗听说后,自剪胡须,为李?藓鸵?。儒家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会轻易损伤,何况九五天子,亲剪“龙须”为臣子做药引,诚为千古美谈。(明太祖朱元璋把大便晒干后也分赐臣下,还得让臣下谢恩大赞这种烘干的“黄龙汤”,显然就是暴虐王八蛋所为,是朱家天子的一贯作风,同唐太宗此举相去十万八千里)。李?捱凳准?血以谢,感动得一塌糊涂。太宗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不久,君臣宴饮,太宗醺然对李?? 讲:“朕将以太子托付于您。您往年不负李密,今日必不会负朕。”李?扪┨椋?誓以必死。俄而沉醉,太宗亲解御衣为这位勋臣盖上以免着凉,如此宠遇,古今罕有。

贞观十八年,李?薷?从太宗伐高丽,攻破辽东、白崖等数城。贞观二十年,又率军大破薛延陀部,平定碛北。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病重,临崩前对太子说:“汝于李?尬薅鳎?我现在把他责出外贬。我死后,你再以新皇名义授他仆射(宰相)之职,受汝恩遇,李?薇刂滤懒Α!庇谑牵?诏出李密为叠州都督。其实,太宗大不可和李?拚庋?重义气的人玩这一手,有些人英明一世,却糊涂一时。李密也是一样,大败于王世充后,如果去投李?蓿?说不定东山再起,江山姓“唐”姓“魏”还都不一定。他也和太宗一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李?藁嵋蛏钡匀檬北豢持厣嘶峄澈拊谛模?结果转路归唐,最后是龙虎入牢,再无出头之日。

高宗即位后,立拜李?尬?尚书左仆射。永徽四年,册拜司空。李?尬?人小心谨慎,对于皇帝家事一概不过问。后世都因他不反对高宗立武后一事颇有微词,笔者独以为不然。皇帝椒房内事,外臣权位再高,血缘再亲,掺和入宫闱之事无论成败,最终难逃一戮。李?抻址腔是坠?戚,为人又深沉谨慎,加之太宗托负他的是社稷国事,所以他的表现实为中允,并非油滑臣下所为。因此,武后对他非常亲切,对待李?薜睦辖慊骨鬃粤傥剩?赐以衣服,家人一般。

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权臣(官号莫离支)盖苏文病死,其子男生继掌国事,另外两个儿子男建、男产发难,驱逐男生。

男生逃奔唐朝,恳求唐朝发兵相助。高宗任李?尬?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高丽。乾封二年二月,李?薮缶?渡辽水,攻拨高丽重城新城。李?抟宦妨?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营,男建不断派兵迎战,皆大败而还。不久,城内人投降唐军为内应,大开城门,唐兵四面纵火,烧毁城门,男建窘急,自杀未死。平壤城最终被攻下,唐朝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至此高丽国灭,分其地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丽旧地。

自隋文帝以来,屡伐高丽,无一成功。隋炀帝四次伐辽,因此亡国。英明神武如唐太宗,御驾亲征,也因天寒少粮而无功罢兵。高宗继位,前后派兵部尚书任雅相、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左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多次征讨,皆无功而返。直到李?蘩辖?出马,乘高丽内乱,加之指挥有方,一举讨灭东边这个多年难拔的“钉子”,想必隋、唐几位皇帝如果地下有知,肯定惭叹不已。

李?藁毓?后不久,因征伐劳累而病重,卒,年七十六。高宗亲为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谥曰贞武,陪葬昭陵。

李?抟簧?,经战阵无数,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大功成就,常推功于别人,故而人尽死力。重病后,只服皇帝送来的御药,家里人延请的的大夫一律不见。他说:“我山东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岂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宁能就医人求治!”

临终之时,李?藓鋈蝗闷涞芾铄鲋镁蒲缋郑?堂下子孙满排而立。他对李弼说:“我自知必死,怕你悲哭,所以假装病情转好为此宴乐。你现在脑子清醒,听我讲话。我亲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门户,都被后辈破家亡人。我这些不肖儿孙,现在都交付给你,应细加防察,如有操行不伦、结交非类,马上打杀,然后奏之,以免倾覆家族……”

虽如此,李?薜挠强肿钪粘晌?现实。唐高宗崩后,武后临朝,随意废杀儿皇帝,大戮李唐宗室,武氏家族高官重权,天下人情怨愤。恰巧李?匏镒永罹匆涤肓礁鲂值芏家蚴茉弑峁伲?在扬州又遇见同遭贬斥的唐之奇、骆宾王等人,几个人趁机起事于扬州,旬日之间,竟有胜兵十多万。然而李敬业终属志大才疏之辈,也并非真的想力复唐室,纯属有个人野心的半吊子阴谋家。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很快捕诛众人。此次起事惟一能影响后世的,是大文豪骆宾王那篇千古流传的《讨武??檄》。武则天边读这篇大骂自己的文章,边赞叹不已,并讲“宰相之过,安失此人?”由此,可见此女主对待文人倒有曹操之肚量。

平定李敬业后,武则天下诏追削李敬业祖、父官爵,创坟斫棺,复本性徐氏。李?拗毕底铀镏锫疚抟牛?偶然有旁支逃脱的,“皆窜迹胡越”。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吐蕃攻陷麟州,驱掠民畜而去。一行俘虏走到盐州时,有位名徐舍人的吐蕃将领,把几千汉人俘虏召集一处,对和尚延素说:“大师勿惧,我本汉人五代孙。从前武太后杀唐宗室,吾祖建义不果(当指徐敬业),子孙流落绝域,至今已经三代了。虽然我们几代居此,有兵有地,然思本之心,无忘于国。但至今旌属繁衍已多,无由自拨归汉了。”言毕,把几千作为奴隶本来要累病死于吐蕃的汉人全被放掉。

英国公做梦也想不到,他一辈子都为唐朝在边疆和“夷狄羌蛮”多个少数民族作战,殊不料自己残留的血脉最终竟也混同于其中,这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黑色幽默。

笔者对大儒王夫之一直钦服有加,惟独于他对李?薜钠兰鄞蟛灰晕?然。王夫之讲:“李世?奘贾找唤圃舳?已矣。……夫为盗贼而能雄长于其类者,抑必有似信似义者焉,又非假冒之而欺人亡实也。相取以气,相感以私,亦将与之生死而不贰。……”毕观李?抟簧?,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亡高丽,功至高也。其孙李敬业反叛,皆非李?蘖λ?能及,想所能想,以一后世乱臣贼子而追愤前人,实无可取。

(后记:李?抟彩敲窦溲菀逋崆?最甚的一个人。在《隋唐演义》中,他成了“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变成诸葛亮、吴用一类的军师人物,羽扇纶巾,掐指运算,诚为误导后人。)

7.摧凶克敌 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

看见侯君集三字,总想起少年时代听单平芳评书《隋唐演义》中那个瘦小枯干、行事如水浒中鼓上蚤时迁一样的偷儿。成年后细读《唐史》,发觉此公和演义中人大不相似。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史载:“性骄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可见,是个二吊子弓马玩家,但肯定机谋方面有过人之处。秦王府中,侯君集极受信任,数从征伐,累军功封全椒县子。玄武门之变,侯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后,立封潞国公,赐邑千户,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李靖伐吐谷浑,侯君集与任城王李道宗为副手。一路上侯君集进献不少奇计,都为李靖采纳,大破敌军于库山,又与王爷李道宗自为一军,从南路挺进,历破逻真谷,逾汉哭山(估计是当地人起的名字,从前汉军肯定于此战死不少),经途二千余里,盛夏降霜,山多积雪,连途转战,过星宿川,一路上数次与敌大战,每战必胜,获牛马无算,斩获颇丰。一直行军,直到北望积玉山,观黄河源头,然后凯旋,与李靖一军会于大非川,平定吐谷浑。贞观十一年,改封陈国公。转年,拜吏部尚书。侯君集行伍出身,入秦王府后才开始读书,聪颖异常,竟能典选举,定考课,出将为将,入则参政,为时人所叹美。

侯君集一生最光辉的事迹,当属他独担重任,率唐军平灭高昌的壮举。

高昌,就是汉朝时候的车师。距长安以西四千三百里(从唐书),有三十一城,先都交河,后移至高昌,是西域大国,胜兵万人,土壤肥沃,麦果丰饶,以葡萄酒知名。隋朝进入贡,封其王鞠伯雅为车师大守,弁国公。

高祖武德三年,伯雅死,其子鞠文泰嗣位,遣使告哀,高祖派使臣前去祭吊,正式承认了其藩贡国地位。鞠文泰开始还很“孝敬”,经常贡献奇珍异兽白玉盘什么的,又上贡一对大狼狗,能曳马衔烛。贞观四年,鞠文泰还亲身入朝,回去时获赏赐甚厚,大打秋风而回,其妻还被赐姓李,封常乐公主。按理说鞠文泰亲朝天子,又获巨赏,应该安心臣服才是。但此人在朝贡时经过唐朝西边久经战争之地,见人民稀少,城邑空虚,就心中升起轻唐之念。渐渐地,鞠文泰把西域诸国经过高昌前往唐朝的商人和贡使都扣押起来,又暗中和突厥人勾结,攻打唐朝另外的西域属国伊吾。不久,竟胆大妄为,和突厥连兵进攻唐朝另一属国焉耆,拔克三城,尽掳男女而去。

焉耆王上表告状,太宗大怒,说:“高昌数年无状,没有尽藩臣之礼;其国中模仿我大唐,设置官号;今年岁首,万国来朝,文泰独不至。高昌还不断拘押西域来使,离间邻好,所谓恶而不诛,何以劝善!”贞观十四年,太宗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等人将突厥等西域归附军数万人征讨。

当时,唐朝众大臣都以为行经沙漠,用兵万里,恐难取胜,而经高昌界处绝域,得之难守,不如不伐。太宗坚执不从,侯君集身负皇命,浩荡而来。

鞠文泰作梦也想不到唐朝会真的出兵,他常对左右讲:“我先前去唐朝贡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假使唐兵攻伐,军队人数多,路上不能有足够的军需供给;如果兵发三万以下,我高昌力能制之。加之沙漠艰险,唐军即使能来也疲惫至极,我以逸待劳,不用忧虑啊。”等到听说唐军已到达碛口,这位西域名王一下子惶骇无计,未见唐兵,竟活活吓死。其子鞠智盛嗣立。

侯君集率军至柳谷,侦察兵报告说鞠文泰这几天就要下葬,共时高昌国人毕集。诸将要求趁发丧时起兵突袭。侯君集独表异议:“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辈恭行天罚。如果我们趁人发丧时偷袭,非问罪大国之师所为!”于是全军整装,鼓行而进,类似拿破仑战场上那种双方光明正大的进击。

高昌大兵汇集于田地城,城坚墙厚,高昌人起初还固城自守。侯君集军队携带了威力巨大的撞城车和抛石机,巨石飞空,尖车推城,很快就一攻而入,俘获男女七千多口。接着,大军前行,直逼都城高昌。鞠智盛无奈,来信乞怜,表示“有罪于天子者乃先王,今已无罚丧身,我本无罪,望候尚书哀怜。” 侯君集回书:“如能悔过,应束手投降!”鞠智盛还不肯出降,侯君集命人填其城壕,又大发抛石机,并树十丈高楼,于楼顶指挥抛石机落点,巨石纷下,高昌守兵顿成肉泥。早先答应和高昌里外为援的西突阙兵此时还影都没有,他们自已的部落西逃千余里,哪还顾得上邻家。计穷之下,鞠智盛出城门出降。

侯君集马上分派兵马,一时攻灭其余城池,平灭高昌,带着俘虏的高昌国王及将士、刻石勒功而还。此次远征,下高昌三郡、五县、二十二城,得人口三万七千七百户,马四千三百,其国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非常值得人玩味的是,侯君集军到之前高昌国内有童谣流唱:“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鞠文泰当时让人搜捕初唱者,最终也未抓获,不知是何为所为。唐太宗以高昌故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留遣兵马镇守。

虽立此平国大功,侯君集仍不免前辈平灭西域将领犯下的过错――私取宝物。他属下战胜的将士得悉总管大拿高昌宝物,也纷纷效仿,竟来盗窃。侯君集上梁不正,也不敢阻挡,怕他们把自己也连带告出来,以致于高昌一国宝物被掠一空。

大军回京,御史们早把弹劾奏章报上,功劳再大,赏罚应分,迎接侯君集的不是红地毯和凯旋乐曲,而是国家大狱。还是中书侍郎岑文本有远见,认为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上书列举汉朝李广利、陈汤、晋朝王浚以及隋朝韩擒虎等大将事迹,并以黄石公兵法内容作为补充――“《军势》一书中讲,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希望太宗以帝王之德,含弘为美,弃人之短,收人之长,使侯君集能悔过报效。”奏上,太宗很觉有理,下诏把侯君集放出。

侯君集立此殊勋,回京就被关进大狱,虽然日后放出,仍然终日怏怏不快。贞观十七年,多年一起共事的老哥们张亮出任洛州地方官,与侯君集道别,侯君集乘机激怒他说:“怎么,被排挤出京城了?”张亮不乐,答道:“当然是你背后排挤我,还能怨别人吗?” 侯君集闻言激起心中积恨:“我功平一国,回来就被天子谴怒,哪还有机会背后挤兑你!这种日子我过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吗?我和你一起反了吧!”

张亮为人外忠内诈,一转身就把侯君集的话密告太宗。李世民毕竟大度君王,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我唐朝功臣,刚才的话只有你和他两个人知道,如果审验成狱,你们都不会承认有谋反之语。”就把此事压下,对待侯君集如初,不久命人图君集等二十四人像于凌烟阁。

当时,太子李承乾怕被李世民废掉,暗中准备谋反,又知道侯君集心怀怨望,就通过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为东宫属官)与他牵线,两人数次密谋 。侯君集深知李承乾气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借机旁图,就答应与李承乾一起干,举手对太子说:“此好手,当为殿下用之!”

虽如此,毕竟谋反事大,侯君集常常夜中惊醒,一醒就再也睡不着觉,四转叹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劝他说:“您是国家大臣,怎么会这样?如有辜负国家之事,还是自首的好,肯定能保全性命。” 侯君集也不应声。

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反,辞连侯君集。他那作为牵线人的女婿贺兰楚石为了活命,又诣阙上告岳父谋反的实情。对这么一个共事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亲自审问,说:“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自己亲自问你案情。” 侯君集最初还狡辩,但太子、贺兰楚石等人证及书信等等物证俱在,最终辞穷服罪。

太宗临朝,对百官讲,君集于国家未安之时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谋反是封建社会不可饶恕的大罪,群臣争进,都讲:“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诛之以明大法。”太宗又回到私室,对跪伏于地的侯君集讲:“与公永别了,从今而后,以君之故,我不忍复上凌烟阁!”言毕,皇帝唏嘘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于地,泣不能起。

读各类唐朝史书,每读到这一处,都可感觉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处,透过千年烟云,仍可想见李世民身为帝王之尊,当其时也,肯定没有一丝矫饰做作,他一定是回忆起这位勋臣与他自己年青时代的豪情友谊,想起连骑冲杀,攻城掠城的浴血艰难,加之故人病死被杀无数,至此廖廖,不能不凄然伤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斩于四达通衢。这位大将临刑之时,容色不改,对监刑将军说:“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为唐家大将破灭二国(高昌国以及与李靖一起灭的吐谷浑),还是有微功可陈。为我对陛下讲一声,留下我一个儿子活着以守祭祀。”(谋反应诛满门)监斩官驰奏,特诏原其妻及一子,徒于岭南。

8.贵戚豪族 英冠人杰――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初出自北魏献文帝第三兄,初姓拓跋,由于在部落之中获功最多,世袭大人之号,曾更姓跋氏,为宗室之长,最后在孝文帝时改姓长孙氏。其父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由于家世贵重,世为华丽家族,长孙无忌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览经史,精晓文义,自少年时代起就和太宗李世民关系极好,妹妹又是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因此和李世民在君臣份又多了一层亲情。

李渊义军渡黄河后,长孙无忌即前去谒见,多次参与李世民的军事行动,出谋献计,殚精竭虑,因功被封为上党县公。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长孙无忌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咄咄逼人的情势下,暗中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可称是“玄武门之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李世民即位后,马上封这位大舅子为吏部尚书,又因其赞画功劳第一,进封齐国公。此时的长孙无忌是人生最为得意之时,佐命元勋又兼贵戚,恩礼尤重,常常出入皇帝卧内议事,如家人兄弟一般。(李世民杀其一兄一弟十个侄儿,而且世民与建成和元吉皆一母所生,母为窦皇后。看来亲兄弟不免互煎,倒是大舅子成为贴心人。)

任高官积年,有人密奏太宗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不利于国。李世民亲自拿这封密疏给长孙无忌观瞧,表示自己对他实无疑虑。太宗又召集百官,宣布说:“无忌有大功于我李家,朕诸子皆弱,现在委托给无忌,朕内中非常放心。疏间亲,新间旧,是不顺之举,朕所不取也。”大庭广众之下,皇帝表露了对长孙无忌的信任。

同年,李世民进行祭祀礼,下命功臣裴寂与长孙无忌两人和他一起同立于皇帝专用的巨大御车上,宠遇莫比。贞观七年,朝廷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他固辞不受,表示自己以外戚任三公,会有私亲得官的物议。太宗马上表示:“朕受官必择才行。襄邑王李神符是我李家骨肉,但他德行轻薄,故朕不授其任何实官。魏征从前是太子建成死党,朕照旧委以重任。如果真是以外戚之故,多赐长孙无忌金银财帛也就足够,确实是因为他聪明鉴悟,武略不凡,朕因此授以台鼎之位。”言毕,赐《威凤赋》予长孙无忌,表彰他的贤德谦让。

贞观十一年,太宗又下令长孙无忌等功臣世袭大州刺史;贞观十三年,太宗又亲自到长孙无忌家里,赏赐长孙亲族;贞观十六年,册拜长孙无忌为司徒;贞观十七年,太宗又命在凌烟阁图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并下诏褒崇。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两人暗中结党争斗,相继被废禁锢。大英雄李世民虽贵为四海天子,仍为家事搞得懊恼无比,朝会散后,他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以及李世?奕?人议事,呆坐片刻,五内俱焦的太宗皇帝叹道:“我三个儿子一个弟弟(三子指齐王李钓、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阴谋结党夺位。一弟指汉王李元昌,参与太子谋反。)个个干出这样的事情,活着真难受啊。”言毕,从坐椅上自投于地,拔出佩刀想自杀。

长孙无忌等惊惧至极,争上前去扶拥抱持,并夺过佩刀递给太宗的儿子晋王李治。解劝半晌,三大臣问太宗想要立谁为储君。“我想立晋王。”太宗答道。晋王李治是李世民第九个儿子,依照次序还真轮不到他。长孙无忌心中大喜,因为李治是他亲外甥,马上就表态:“敬听陛下诏命!如有异议者,请允许为臣我为陛下斩之!”

太宗对李治说:“你舅舅已经同意你当太子了,应该拜谢啊。”晋王李治连忙跪倒在地,连连拜谢元舅的提举。李世民还有些不放心,就问:“既然几位和朕意见相同,不知外间物论何如?”长孙无忌跪地应对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陛下如果不信,可以召问百官,肯定众口一辞推举,否则,为臣我负陛下万死!”(此话实出让亲外甥继位的私心。李治日后宠幸太宗用过的才人武氏,连唐家江山差点丢掉,不孝;杀掉长孙无忌等大臣,不仁;)由此,太宗建储之议遂定。日后,太宗也还想另立他所喜爱的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力争,鉴于他是当朝贵臣,又忠贞正真,太宗也不得不从,并亲口表示:“(长孙无忌)虽统兵攻战非其所长,但他善避嫌疑,应对敏捷,自古无比。”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弥留之际,他单独召见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两人受遗诏辅政,并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你辅政后,不要让谗毁之徒陷害无忌,否则,你就不是我李家忠臣。”

高宗李治即位后,当年亲舅推举之景犹然在目,自然心中怀有万分感谢之情,马上进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扬州都督,仍知尚书及二省事。长孙无忌也竭尽忠忱,数进良谏,高宗无不优纳。

高宗作太子时,入侍太宗,看见时为太宗才人的武媚娘,心旌摇荡。虽然也好色,李治毕竟和杨广不一样,老爹还没咽气就扑过去搂着父皇的爱妃求欢。太宗崩后,按规矩武才人应落发为尼。高宗以上香为名,于寺庙见到武才人,顿时两人泣下如雨(不知是睹佳人思亡父,还是大喜成悲)。

当时,高宗的王皇后没有孩子,萧淑妃有宠。王皇后听说此消息马上令武才人留起头发,劝高宗纳武才人为后宫,目的想夺萧妃专宠。没料到的是,武氏巧慧异常,不久就大受高宗宠幸,获封为昭仪,王后、萧妃一齐被冷落,此时二人连手再想扳倒武昭仪,却是永不能够的事情。虽然王皇后失宠,毕竟结发之妻,高宗并没有废后之意。不久武昭仪生下一个女儿,王皇后见了心中真的十分怜爱,抱在怀中逗弄,然后离开。武昭仪暗中潜入,活活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然后等高宗看视时大哭大闹,陷害说王皇后弄死了小公主(武后之毒,历代罕有)。高宗勃然大怒,立马起了废掉王后的心。由于皇后母仪天下,高宗自己还真做不了主,便首先从巴结自己的亲舅入手。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和武昭仪亲自临幸长孙无忌家,面见三个表兄弟(长孙无忌宠姬所生的三个小儿子),并当时就封三个小孩为朝散大夫。他还让宫廷画师为长孙无忌画像,御笔亲题画赞,称颂这位元舅的“定策之功。”临来时,又带十车金宝缯锦以赐这位老舅。笑语之间,高宗假装提起王皇后无子的话题,想要老舅接这个话茬,顺竿就讲起换皇后的事情。长孙无忌心知肚明,不为所动,绕过话头讲起别的事情,弄得皇帝和武昭仪很没趣,悻悻而去。

武昭仪后来又让亲妈杨氏多次上门,假装和长孙无忌老婆拉家常,祈求太尉答应高宗废旧立新的要求,都被无忌驳回。

礼部尚书许敬宗是个马屁精,多次劝说长孙无忌给皇上个面子,对这位下属,无忌“厉色折之”,痛斥不已。

无奈之下,高宗和武昭仪也撕破脸皮,诬称王皇后巫祝厌胜,召集长孙无忌、李?蕖⒂谥灸?、褚遂良四人入内殿。入殿之前,褚遂良对长孙无忌和李世?匏担骸敖袢帐ド险偌?,肯定是立后之事,上意已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能让皇上蒙受杀害元舅和功臣的污名。我褚遂良出身布衣,备位辅政,受太宗托之恩,当以死争之!”

临行,李世?薇冉鲜拦剩?称自己有病没有去。到内殿后,高宗直截了当地说:“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现在要立昭仪为皇后,怎么样?”褚遂良接过话:“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拉着我的手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陛下您当时在场,言犹在耳。皇后没有过错,怎能轻废!”高宗一时语塞。转天,又把几人召至内殿,声色更加严厉,逼问同样的问题。

“陛下您果真想换皇后,可以从天下名族中仔细挑选。武氏曾侍奉先帝,天下所知。万代之后,后世对陛下会怎么评论呢!”褚遂良言毕叩头言罪:“为臣逆忤陛下,罪当死!”并解下官帽放下手中官笏,请求高宗把他放归田里。

由于触及自己和老爸共用一妇的痛处,高宗大怒,命卫士把老头子拉出去。武昭仪也在廉中大叫:“何不扑杀这个乡巴佬!”站在一边的长孙无忌此时再也忍不住,喊道:“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同去的于志宁一直低头不语,大气不敢喘一口。过了几天,李世?奕爰?,高宗问李司空易后之事,老成世故的李世?匏担骸按吮菹录沂拢?何必更问外人!”皇帝大喜。

许敬宗也趁机在上朝时对百官宣言:“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何况天子欲立皇后,关众人屁事而妄生异议!”

永徽六年冬十月,皇上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并立武昭仪为皇后。自此,高宗与长孙无忌的舅甥之情全然消解,一丝全无,而且心中十分怨恨这位老舅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武皇后对长孙无忌更是恨之入骨,只是刚刚当上皇后,摸不准长孙家族的势力和底细,暂时也没有动他。长孙无忌从此在朝中也处于半退隐状态,重大朝议再也插不上手。

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一直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的许敬宗借一起朋党案件,把长孙无忌牵扯进去,诬称他构陷忠臣,伺机谋反。高宗起初闻言还真吃了一惊,说:“果真如此吗!朕舅为小人挑拨,不至于谋反吧?”

许敬宗一脸忠心耿耿:“为臣我推究始末,反状已露,陛下以此为疑,恐怕不是社稷之福。”

高宗流泪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如此事发生,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现在元舅又干这事,使朕愧对天下人!如果事情属实,怎么处理?”

许敬宗答道:“房遗爱乳臭未干,与一女子谋反,能成什么大事!长孙无忌与先帝一起谋取天下,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名。如果哪天他忽然起事,陛下您派谁能抵挡他!为臣我从前也见过先例,宇文述与宇文化及父子都为隋炀帝亲任,结以婚姻,委以朝政,一夕事发,先杀不附已之人,为臣一家也惨遭杀害,其余大臣惶恐听命,不过数个时辰,隋室已亡!”

听毕许敬宗这一番“推心置腹”又极有理的话语,前鉴不远,高宗又泣道:“阿舅真干出谋反的事,朕也不忍杀他,天下、后世将如何评论朕啊!”

这许敬宗也是贵族出身,明晓历史通义,马上说:“汉朝薄昭,也是汉文帝的舅舅,也有拥立之功。薄昭仅仅犯了杀人之罪,文帝就让朝臣们身穿孝服齐坐于薄昭家门口哭吊活人,逼得薄昭自杀,至今天下以汉文帝为明主。现在,长孙无忌忘两朝大恩,谋移社稷,其罪与薄昭不可同年而语啊。他是司马懿、王莽一类人,陛下稍加犹豫,后悔无及!”一番话语,高宗深以为然。竟不加亲自推问,就下诏削夺长孙无忌太尉封号及封邑,流放黔州。

史书中虽无明言武后在此事件中有何言语举动,但枕边风肯定吹了不少。不久,许敬宗又派人到黔州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到州后逼令无忌自缢而死,并抄没家产,子孙长流岭外荒野之地。

以元舅之尊,定立之功,长孙无忌只因不赞和高宗易立武后,竟遭杀戮,可见昏主遇诈妇,加之奸臣推波助澜,遗祸匪浅!但思及长孙无忌鞠审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的案件,肯定也在里面做了不少猫腻,而且顺便把太宗宠爱的吴王李恪也牵连进去,枉杀先帝爱子,最后他自己被诛杀,也不脱报应之理。

家园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2)

9.命世之才 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他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

房玄龄少年时代随父亲去京师,当时隋文帝当国,天下宁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已经对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

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房玄龄获封羽骑尉。由于父亲常年卧榻重病,他一直伺奉左右,为人极其孝顺。李世民领兵过渭北,房玄龄谒于军门投靠。两人一见,便如平生旧识,马上任其为记室参军。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惟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谋臣猛将,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尽死力报效。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而且于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渊也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后来,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宫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装成道士入阁秘计,最终赞画计成。

贞观元年,官拜中书令。论功行赏,太宗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五人功为一等,进爵邢国公。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不服,大言道:“义兵初起,臣率兵先至。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这位皇叔不敢提长孙无忌,因为他是太宗大舅子;也不敢提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二人都是武将,勇武有兵,而且尉迟敬德老拳连太宗堂弟脸上也不能幸免),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

太宗李世民也不客气,当廷驳斥道:“义旗初兴,人各有心。叔父您虽率兵前来,也是因为惧祸怕被诛连杀掉,而且您从未亲自上阵打过仗。与窦建德交手,您全军陷没(还被俘获,只是窦建德仁义没杀他。李世民给他面子没点破);后来刘黑闼起兵,您又望风败逃。如今论功行赏,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攻比萧何,虽无汗马之劳,但能以大计居功一等。叔父您国家至亲,朕并不吝惜封赏,但不能因私情滥于功臣同受奖励!”一席话,讲得这位常败皇叔惭愧退下,好没面子。

贞观二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当时论者皆称之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

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旧疾复发,当时李世民在玉华宫,闻讯命人用自己的担舆把房玄龄抬入御座前,两人相见,感怀流泪,哽咽不能言。太宗命太医疗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龄食用。听说他病有好转,太宗就喜形于色;听见病情加重,太宗马上愁容顿现。

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罢军止伐高丽。

太宗见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受遇如此,死时定当含笑。卒年七十,诚为喜丧之年。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龄一直告诫儿子们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骄奢沉溺,并集汇古今圣贤家 戒,亲书于屏风上,分给各房子嗣,说:“如能留意上面的内容,足以保身成名。”

房玄龄死后,长子房遗直嗣爵,高宗初年做到礼部尚书的大官。次子房遗爱在太宗活着的时候,由于老婆高阳公主特受宠爱,他作驸马时与皇室别的女婿也大不相同,礼赐恩宠异于诸皇婿。高阳公主骄恣成性。高宗继位后,她想自己老公承袭房遗直的公爵爵位,就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不知是讲房遗直调戏她还是不尊重她)。高宗还真当回事,让舅舅长孙无忌鞠审此案,这一下子不得了,竟审出高阳公主和房遗爱两人想要谋反的事情(其中不排除皇舅为了清除异己而使案件升级的“猫腻”)。可惜房玄龄一世忠贞,家族终为逆子恶妇所累,公主赐自尽,房遗爱伏诛,诸子都作为刑徒流配岭南(金枝玉叶,自此后都成了讲鸟语的土著了)。房遗直因父亲之功,总算保得不死,除名为庶人。

可惜的是,房玄龄本人死都死了,大红的牌位被下令从太宗庙中撤出,失掉配享的资格。

10.贤辅谋深 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官员,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内英才云集,日后于已不利,就以朝廷名义把许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从秦王府中调去外地任职。

房玄龄当时对李世民讲:“府僚去者虽多,不足惜也。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经营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惊,忙把已经调离的杜如晦追回。在平定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过程中,杜如晦作为李世民高参,对军旅戎事剖断如流,深为时人敬服。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随即就借机向高祖李渊讲房、杜两个人的过失,把他们调离李世民的秦王府。

杜如晦虽然被外调,暗中不时潜回李世民处替他出主意。玄武门之变成功后,功劳与房玄龄相等,不久就被太宗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中探望,抚之流泪,在他咽气前超升其子杜构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贵重其人,杜如晦仍旧抗不过疾病之侵,死时年仅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并手诏为制碑文。

后来,有一次唐太宗吃块美味的香瓜,不知何因忽然忆起杜如晦,怆然泪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这位文臣的灵牌前,并不时送御馔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里慰问其夫人儿子,还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职位。“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杜如晦二儿子是尚城阳公主的驸马爷,后来因牵涉进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被斩。袭爵的长子杜构本来官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贬岭南,死于边野。不知晚年的李世民,是否因为三子迭叛而伤透了心神,再也顾及不到这位功臣的后人了。

11.驸马英雄 临危不惧――谯公柴绍

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其祖父和父亲都为北周、隋的大官。柴绍自少年时代起就“超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李渊未发迹时,把女儿(平阳公主)嫁给柴绍。

李渊太原起义,柴绍马上从长安往太原赶去,道遇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共赴太原成事。在与隋将宋老生的交战中,柴绍出谋划策,力战有功。随后他带兵下临汾,平绛郡,冲锋陷阵,获授右光禄大夫。唐军入长安,柴绍也有功于其中。其后,他跟随李世民平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封霍国公,转右骁卫大将军。

吐谷浑与党项寇边时,唐廷派柴绍率军征讨。唐军处于一盆地中间,四周的吐谷浑等兵马居高临下,用箭齐射唐军,矢如雨下。唐绍并不惊惧,反而让人高弹琵琶,又让两个奇美女子相对欢舞盘旋。敌兵一辈子也没见过这种场面,诧异非常,一时间放下弓箭三五成群交头结耳起来。柴绍见敌军行阵不整,暗地里派精骑兵悄出其后发起攻击,吐谷浑大败,斩首五百余。贞观元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七年,改封谯公。贞观十二年病重,太宗亲自临问。死后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柴绍夫妻英雄。其妻平阳公主是李渊第三个女儿。李渊将在太原起兵,柴绍和公主当时都在长安,当时柴诏非常为难:“我俩一同离去怕事发泄露,留下你一个人又怕起事后被隋廷捉住,这可如何是好?”公主英果如丈夫,她说:“你马上就去。我一个妇人,容易临时藏身,自可随机应变。”

柴绍去太原后,平阳公主回到乡下,散掉家财,招引潜逃于山中的亡命之徒,共得数百人,起兵响应李渊。当时有伙贼寇势大,平阳公主派马夫劝说这帮没有首领的贼人和自己一起攻克鄂县。此事成功后,附近几股起义队伍都前来听平阳公主号令,队伍一下子扩大到千人。在平阳公主指挥下,攻克武功、始平等好几座城池,而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最后兵数达七万人。

高祖李渊听说后“大悦”,唐军过黄河后,马上派柴绍直趋华阴与公主会师。而后,公主与柴绍各置幕府,亲帅万余精兵共围京城,其营号为“娘子军”。(兵士都是男卒,只是以公主名义才这样称呼)。攻克长安后,李渊封赐这位军功赫赫的女儿为“平阳公主”,逢年过节的赏赐也数倍于其他女儿。

武德六年,平阳公主病逝。高祖命以大辂、麾幢、虎贲等仪仗恭行丧礼,并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宫廷太常回奏说:“依礼,妇人丧葬无鼓吹。”高祖说:“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非一般妇人能比。何得无鼓吹!”按“明德有功”的谥法,谥之曰昭。

柴绍、平阳公主夫妇二人有功于李唐社稷,其子柴哲威袭封谯国公。次子柴令武尚巴陵公主,又是英俊附马。高宗永微年间,在长孙无忌审理下,竟株连进房遗爱谋反案中,这位亲上加亲的贵公子被朝廷从卫州剌史任上锁送京城,半路自杀,仍被戮尸,巴陵公主赐死,其兄柴哲威远贬交州。由此可见,无论怎样贵显,牵涉入皇族里面的政治争头,哪管你母亲为皇女皇妹,父亲为开国功臣,终归不免暴死。

12.德行淳备 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与其兄虞世基均为陈朝知名才俊。隋灭陈后,与兄被征入长安,时之比之为“二陆”(陆机、陆云)。

虞世南的哥哥,隋朝内史侍朗虞世基是隋炀帝末期大名鼎鼎的奸佞之臣,整日附和邀宠,隐瞒外间起义消息。当时虞世基一家人贵宠无比,拟于王者,惟独虞世南一人谨慎艰苦,只知读书写诗。宇文化及杀掉炀帝后,一帮禁卫军闯入杀虞世南,虞世南号泣向军士求情,请以身代家兄挨刀,当然没获允许,众人把虞世基一家有砍瓜切菜一样杀个精光,估计士兵们平时对这位文质彬彬的公子印象不坏,舍之而去。窦建德打败宇文及之后,虞世南在其手下做黄门侍郎。李世民擒获室建德后,引为秦府参军,与房玄龄一起对掌文翰。

贞观七年,赐爵永兴县子。虞世南纯文人出身,书法大家,唐太宗非常看重他的博识,常常与之谈论经史,虞世南也常常趁讲史之际规调劝谏,陈述昔日帝王得失。而且,他志性抗烈,多次因修陵、游猎等事进谏太宗,李世民万代明君,因此更加亲礼于他。太宗称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观《全唐诗》中其诗作,多应和顺景之作,惟独有《应诏嘲司花女》一篇,颇有情致: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病死,年八十一。太宗“哭之甚恸”,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13.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河间王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渊当年攻克京师后,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又任其为山南道招慰大使,带军直入巴蜀,降下三十余州。由于李孝恭借唐朝兵威四处征伐,抚慰有加,往往书檄到处兵不血刃,保全了许多性命,可称得上“仁德”二字。高祖武德三年,李孝恭又献计进攻萧铣的割据政权,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进爵为王,并改信州为夔州,拜孝恭为总管,命他广造大船,教习士兵水战,准备进攻萧铣。

萧铣是后梁宣帝曾孙。当年北周趁梁国内乱入境大掠,象征性地保留了梁国。隋文帝时萧铣的爷爷萧岩叛隋入陈。陈国灭亡后,隋文帝杀掉了萧岩。萧铣自幼丧父,家里很穷,靠卖字作书挣钱养活母亲,为人十分孝顺。由于后来族内的萧氏成为隋炀帝皇后,萧铣沾光被授以罗川令的官职。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纷叛,岳州上下文武官员也趁势想起军叛隋,众人本来要推校尉董景珍为主,这位武人倒有自知之明,他对众人说:“我家世寒贱,起事以我为名没有号召力。罗川令萧铣是梁国王孙,宽仁大度,有梁武帝之风。我还听说帝王龙兴,都有符名吉兆,隋朝的冠带都叫‘起梁’这个称呼,冥冥之中预示着萧家梁国该中兴啊。现在请萧铣为主,不正是应天顺人吗。”

大家找到萧铣一说,果然帝王贵胄,没有一般书生畏怯怕事之意,马上大悦应承,即日自称梁公,改易服色,建立梁国旗帜。不久,附近义军和起义官军纷纷来投,隋朝派军来攻,都纷纷败走。萧铣于是称帝,署置百官。隋炀帝被弑江都,一时间天下无主,岭表诸州纷纷归降萧铣,九江、南郡也相继为梁国所据,当时东至三硖、南尽交趾、北据汉川,全都成了萧铣梁国的地盘,胜兵四十余万,成为南方雄国。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萧铣迁都江陵,开始与刚刚建唐的李家有了遭遇战。由于萧铣属下将领多横恣杀戮,他就以罢兵为名把诸将召回,想趁机剥夺这些将帅的权力。已经当了梁国大司马的董景珍等人相继怨恨叛乱,纷纷被杀,以至于萧铣的故旧边将各自心怀疑惧,实力大减。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率大军,统水陆十二总管,大兵直逼江陵。萧铣的江州总管盖彦举是个懦夫,乖乖献上五州之地投降,致使梁国门户大开。梁将文士弘等人率兵拒战,但哪里是李孝恭王爷和李靖将军的敌手,立时军溃。萧铣刚刚为了换将而遣散兵士,身边只有几千人的宿卫之士守城。唐军忽至,他急忙下诏追还遣散至各地的军队,但梁国疆土辽阔,山河纵横,众军急忙往江陵赶也赶不及。

李孝恭纵兵布长围把江陵围得铁桶一般,很快就攻克了水城,俘获舟船数千艘,依附梁国的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等人本来是带人来拜谒萧铣的,听说梁国兵败,新主对自己又无恩宠,就都转头到李靖军门投诚。

萧铣禀乘梁家一贯的“仁义道德”,自度救兵难于赶到,就对属下说:“天不助梁,数次亡国。如果战至力屈而降,唐军必因军士死伤而大杀城内百姓。怎能因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现在城池还未被攻拨,我先出降,可能会保全民众。众人失我,何患无君!”于是他亲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军士都号哭不已。

萧铣祭拜太庙后,率官吏赴李孝恭军门请降:“当死者惟有我萧铣,百姓无罪,请勿杀掠。”李孝恭马上派人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

李渊见了萧铣,当面大骂这位玉面王孙的“罪过”,萧铣一脸凛然,对答说:“隋失其鹿,英雄竟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镬。”李渊竟下令斩萧铣于都市,时年三十九,称帝五年。萧铣言语不卑不亢,字字有理,他确实与李家唐朝没有深仇大恨,竟不免身死,可见李渊此人小气得很。此外,另一个仁德的大英雄窦建德,也是在兵锋正盛之时忽然被擒,也被李渊下令杀于都市,似乎不得不让人相信“天命”这两个字。

李孝恭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武德七年,他又率兵击败江东辅公??的反叛,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都归他所统摄。隋灭乱起,李氏家族除李世民带兵横行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击破梁国的大功。

然而,李孝恭本性还算得上宽恕退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功成名就之后,这位王爷不喜反悲,对左右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别人。”贞观十四年,李孝恭暴毙,得急病一下死掉,时年才五十岁,正当壮年。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

观史书所记,李孝恭只是一个武豪之人,胆识不凡,但也并无十分过人之处,从他对待萧铣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此金枝玉叶一个仁德乱世皇帝,并非是唐朝的叛臣,又没有与李家大动干戈,因以百姓为念前来投降,李孝恭竟无任何礼之亲之的举动,捆起来放进囚车直送京城,没有丝毫堂皇的风度和气魄,更无高贵人格的体现,所以,其知天命之年忽遭横死,也没什么令人值得叹惋的。

14.隋室贵臣 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其父屈突长卿为北周邛州剌史。屈突通禀性忠毅,好武略,善骑射。隋文帝开皇年间,为亲卫大都督,属于御林军高官,深得文帝喜爱。有次文帝派屈突通去陇西检校军马,得知有隐瞒未报的马匹两万多头,杨坚大怒,要把太仆卿慕容悉达和一千五百多监官都杀掉。屈突通跪地极谏:“人命至重,陛下岂能以马匹之故杀掉千人?”文帝大睁双眼叱责。屈突通表示以己一命换那将要斩杀的一千五百多人的命。杨坚毕竟不是昏君,不久转过神来,说:“朕之不明,以至于此。”由此更加委信屈突通,升为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正直无私,即使自己亲戚犯法也无所宽贷。当时他弟弟屈突盖当长安令,也以清正严肃知名。当时人有顺口溜:“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可见兄弟俩的肃然为官之气。隋炀帝初即位,他只身前往造反的汉王杨谅军中征招其回京,事后竟得以安全返京。大业年间,任关内讨捕大使,为隋朝剿灭了不少反叛。

隋炀帝巡幸江都,命屈突通镇守长安。当时天下纷起,屈突通听说永丰仓为义军所破,大惧奔还,想自武关趋蓝田返长安,在潼关与唐军刘文静相遇,其大将军桑显和与文静军大战,在马上要获胜时,桑显和因为隋兵饥疲命令炊事兵送饭上阵地,就一顿饭的功夫让刘文静复整旗鼓,唐军大奋夹击,隋兵大败。

屈突通常有必死之心,抚勉将士,他常常自抚其脖颈说:“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慷慨流涕,当时人对他非常敬重。不久唐军攻克长安,大将桑显和投降,并与唐将段志玄带着俘获的屈突通儿子屈突子寿一起追击屈突通。双方结阵相持,唐军让屈突子寿劝父投降,屈突通大叫:“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敌!”命左右军士朝儿子射箭。桑显和在对面劝说隋兵:“京师已陷,你们都是关西人,能跑到哪里去呢?”隋兵闻言都放下兵仗准备投降。屈突通自知不免于败,下马向南再拜号泣道:“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陛下当指隋炀孙“皇泰主”杨侗)众军涌上,擒送长安。

唐高祖李渊亲见屈突通,问:“怎么这么晚我们才见面啊!”屈突通泣道:“我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高祖由此更加敬重,说:“真是隋朝忠臣啊!”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而后,从秦王李世民攻伐薛举,又参与讨伐王世充的战争。当时屈突通有两个儿子在洛阳没跑出来,为王世充所羁押,李渊就问:“您有二子在洛阳,您又参与攻伐,这怎么办呢?”屈突通回答道:“至尊您对老朽我亲加恩礼,粉身难报,此命终归国家所有。为臣我做前驱攻伐王世充,两儿若死,自是其命,我绝不会以私害义!”高祖闻言叹息不已。平定王世充后,屈突通功居第一,拜陕右大行台右仆射。贞观二年卒,年七十二。太宗痛惜久之,赠尚书右仆射,谥曰忠。后与房玄龄配飨太宗庙庭。

对屈突通,《旧唐书》的作都有如下评价:“或问屈突通尽忠于隋而功立于唐,事两国而名愈彰,何也?”答云“若立纯诚,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宁限于两国尔!”

15.才高望重 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

高俭,字士廉,渤海修人。其祖父高岳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仆射、太尉。其父高励,北齐乐安王,也曾任左仆射。北齐之后入周,不知何故竟没被周武帝与齐后主高纬一起杀掉。隋朝取代北周后还任过隋朝的洮州等四州刺史。史载,高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与大文豪薛道衡等人结为忘年之交,为一时才俊。

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的妹妹嫁给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长孙无忌和一个女儿。长孙晟死后,高士廉把妹妹接回自己家中,并非常厚待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当时他发现年青的贵族子弟李世民异于常人,就把外甥女嫁给他,这位长孙氏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

隋炀帝时,由于和高世廉逃亡到高丽的兵部尚书斛斯政关系密切,隋廷把他流放至交趾。萧铣称帝时,交趾太守丘和附梁,高士廉也随之降梁。

萧铣被唐朝平灭后,高祖李渊因亲戚关系,命高士廉巡按岭南诸州。后来他升迁为雍州治中,而当时他的外甥女婿李世民为雍州牧。

“玄武门之变”,高士廉与外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他自己还亲率吏卒从监牢里释放囚犯,授以兵甲,组成临时的部队驰援李世民。贞观元年,提升为侍中。贞观十二年,以其佐命之功授申国公,拜尚书右仆射。

高士廉为人谨慎缜密,表奏皇帝的草稿一概焚毁,不使左右知晓。贞观二十一年病死,时年七十二。当时太宗刚刚饮服“药石”(类似“五石散”的东西,当时认为既“壮阳”又“保健”,实际上是毒性很大的东西。多位贵族、皇帝因之而死),闻讯马上整装要亲临看视。高士廉的外甥长孙无忌急忙策马跪伏于半路迎接,痛哭陈说高士廉临终前切言皇上不要亲临,加之“饵石临丧”是医家大忌,劝了半天才把药性正发作的太宗皇帝劝回宫去。赠司徒,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高士廉一家三代仆射(宰相),子为尚书、驸马,外甥为太尉,外甥女为皇后,一时无两。想想北齐皇族中他那些年不过四十就暴死的高家堂叔、堂兄弟们,高士廉一枝可谓是下场最好的。即使日后长孙无忌被诛,其子高履行也仅仅受牵连贬官而已。

16.骨鲠大儒 直言不隐――宋公萧?r

萧?r,字时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皇后萧氏是他亲姐姐。萧?r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以皇后亲弟之重,萧?r在隋朝年纪轻轻就已做到银青光禄大夫的官,参决要务,但后来由于屡屡上谏忤旨,渐为隋炀帝疏斥。特别是萧?r谏炀帝应该舍高丽而防突厥,引起皇帝震怒,贬放为河池郡守。

唐高祖很器重萧?r,刚刚进京定位,就遣书招致,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李渊所以这么亲重他,一则萧?r为人正直,二则累世金枝金叶,三则他又是皇后独孤家族的女婿。因此,李渊以心腹视之,每次临朝听政,都赐萧?r升于御榻而立,亲切地呼之为“萧郎”。唐朝革创,以萧?r最熟识国典朝仪,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而深得李渊信任。

唐太宗继位,拜为尚书左仆射,当时房玄龄、杜如晦新朝臣子正在风头上,萧?r深感不快,上书时辞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被废于家。不久太宗念其旧情,恢复了他的官爵。由于性情骨梗,有一次又与大臣在太宗面前厉声愤争,因不敬罪又被免官,而后很少再能进入太宗政事载决的核心班子。即便如此,太宗仍常回忆他当秦王时恐惧畏祸,萧?r在李渊面前公正持平为自己讲好话的旧事,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并赐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此诗为古诗,非李世民创作。杨素替刚即位的隋炀帝平亡皇弟杨谅造反,炀帝致杨素的“感谢信”里也引用这两句诗。)

贞观二十一年,萧?r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r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以太宗之英明大度,仍不免人耿耿于怀。

17.忠纯不贰 心存唐朝――莒公唐俭

唐俭,并州晋阳人。其父唐鉴与李渊就是老朋友。起事之初,唐俭就极力赞成。武德元年,升为中书侍郎。

唐初之时,天下割据政权还有不少,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一起在战争中被刘武周俘获。李渊元贞皇后的侄子独孤怀恩当时兵据蒲州附近,先前就与其属下元君实想反叛李渊。刘武周大军忽至,元君实也被抓住,和唐俭关押在一起,他私下对唐俭抱怨:“独孤尚书如果早掌事,今天被俘之事也不会发生。”

独孤怀恩趁乱从刘武周乱军中跑出,李渊还不知他先前曾想谋反,仍让他驻守蒲州。唐俭虽身陷贼营,仍对唐朝忠心耿耿,派亲信跑出告发独孤怀恩之谋。

当时坚守蒲州的隋将王行本以蒲州城降唐,高祖已乘船准备亲往蒲州与独孤怀恩相会,一起入州受降。船行到中路,唐俭密奏到,高祖大惊:“真是天命啊!”忙下命返航,派人抓捕独孤怀恩按验,怀恩畏惧自杀上吊而死。如果没有唐俭,李渊很可能以皇帝之尊被怀恩劫持,唐室必亡。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还朝,拜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朝廷把抄没独孤怀恩的全部财产赐给唐俭。

贞观初年,太宗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匈奴,一面派李靖进军。大将李靖倒不在乎唐俭的性命,也不顾唐俭作为使者正在匈奴处,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命大,竟趁乱脱身。回朝后,授民部尚书。

后来,有一次他随太宗打猎。太宗神勇如初,发四箭连杀四只大野猪,有只大公猪张着獠牙直冲御马,已至马镫,唐俭滚身下马上前搏击,太宗拔箭斩杀野猪,笑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你没见过我当上将击贼的样子吗,干吗这样害怕?”唐俭回答:“汉祖以马上得天下,不以马上治天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纳谏,为之罢猎而归。

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唐俭卒于家年七十八,谥曰襄,陪葬昭陵。

18.出身寒贱 外恭内诡――勋公张亮

张亮,郑州荥阳人。出身寒贱,务农为业。史载,张亮“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隋炀帝大业年间,投李密瓦岗军,因告密而获得信任。后来从属李世?蓿?在李世?尥短乒?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蕖⒎啃?龄荐张亮给李世民,为秦王府车骑将军,逐渐大受宠任。

李世民与太子、齐王争位时,派张亮到洛阳一带,广结当地豪杰以待时变。齐王李元吉向高祖李渊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因此他被唐廷逮捕,严刑拷打下倒一直没把李世民招供出来。太宗践位,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

自贞观五年起,张亮被召回朝,历任御史大夫、金柴光禄大夫,贞观十一年改封勋国公。张亮为人有明察之能,又常常暗遣手下侦知治下善恶细隐,动若有神,抑豪强而恤贪弱,颇有政声。

后来,张亮在怀州新娶妻子李氏,淫悍又好巫蛊左道,干预政事,渐渐张亮的名声就被这妇人败怀掉。

由于曾诳骗侯君集套出对方有“反意”,侯君集被杀后因张亮有“先见之明”,迁为刑部尚书,参预朝政。

太宗伐高丽时,张亮随军,为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管理军船事宜。屯兵于建安城下时,张亮士兵多出去打柴找吃食,营垒未固,忽然高丽一大队人马杀到,军中士兵张皇失措。张亮本性怯懦,真正冲阵临敌的场面几乎没有经历过,“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吓得目瞪口呆,连逃跑都想不起来。他手下将士见到这情形,反误以为张总管临危不惧,胆气冲天,都稳下心神挺身斗敌,其副手又及时赶到,鸣鼓奋击,竟大破敌军。过后此事传到太宗那里,李世民也知张亮没有将师才能,并无责备于他。

贞观二十年,有人告发张亮讲过“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谶语,加上他私招义子五百人,有谋反之嫌。太宗对张亮畜养五百壮士之事极其愤恨,虽然其“反形未具”,仍下诏处斩,籍没其家。侯君集地下有如,知道张亮这老哥们也到地下与自己相聚,可能会为之一笑。(事见侯君集事传)

19.开国猛将 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其父刘升,是隋河中刺史。刘弘基少时为干部子弟,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隋炀帝大业末年,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连随军征辽东的盘缠都凑不够,只能装疯卖傻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后来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竟撞巧来到太原,因其豪壮,结交了当时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渊父子。

大概此辈哥们义气相投,刘弘基与李世民有一阵竟亲热到“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地步。李渊起事,刘弘基又招募到兵士二千多人跟随。而后他又跟从李世民攻下西河,特别是霍邑一战,刘弘基神威大振,亲斩隋朝名将宋老生,功拜右光禄大夫。

而后,刘弘基又率千余人下冯翔,西略扶风,南渡渭水,大败隋将卫文升,攻破京城之功,刘弘基实为第一。后来在讨伐薛举的战斗中,刘弘基苦战至矢尽,兵败被俘。李渊深嘉其不屈之志,赏赐其家里粟帛无数。后来来薛举之子薛仁杲被俘斩,刘弘基得以放归,复还原官。不久,又跟随李世民破宋金刚,大败刘黑闼,累封为任国公。

太宗继位,亲遇甚隆。贞观九年,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剌史。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高宗永微元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遣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对朋友说:“诸子如果有本事,本来就不用多财物;如果没本事,守此田产足可以免于冻饿。”其余家产都散施给亲朋乡里。由此,仍可见其青年时代的豪爽之气。

20.临危不惧 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齐州临淄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从高祖李渊起义,官至郢州刺史。段志玄自少就和李世民关系相当亲密。在潼关与刘文静协同抵拒隋将屈突通时(此人日后也成为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之一),刘义静被屈突通大将桑显和击溃,关键时刻,段志玄率二十骑飞奔进击,杀数十人而还。当时他脚上中了一中流箭,怕属下知道自己受伤,摇功军心,就忍痛不言,多次往返冲入敌阵。桑显和军大乱,唐军趁机复振,最终大败隋军。

不久,段志玄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他冲入敌阵时马倒被俘,为两个兵将挟持着,一人抓住他的一边头发骑马拖着将过洛水,“志玄踊身而奋”,努力一挣,两个敌将落入水中,他乘机夺马驰还,后面追者有百余骑,都不敢近逼,最终安全回营。

而后太子李建成以金银财宝贿赂他,段志玄都告知给秦王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参加战斗。太宗继位,封樊国公。文德皇后丧礼期间,段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兵马出章肃门,太宗在夜间派宫使至二将军处,宇文士及马上开门迎纳使者,段志玄闭门不纳,说:“军门不可夜开。”宫使说:“有皇帝手敕。”志玄说:“夜中不辩真伪。”竟让皇帝宫使等到天明才放进。太宗闻后赞叹:“真将军也。周亚夫也比不了呵。”

贞观十六年,段志玄病死,赠辅国将军,谥曰忠壮,陪葬昭陵。

21.助定奇策 英年早逝――郯公张公瑾

张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瑾归国,后为尉迟敬德等人荐于李世民,引入幕府。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占卜的人烧龟甲卜吉凶,张公瑾恰巧从外而入,拿起龟甲扔在地上,进言道:“凡行卜签,是以决嫌疑,定犹豫,现在举事不疑,用得着卜卦吗?如果卜不吉,势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细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张公瑾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门之外,成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关键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其党羽进攻玄武门,张公瑾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

贞观元年,官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礼及当时风俗,辰日不能哭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22.参预谋略 秦府能臣――勋公殷开山

殷峤,字开山,雍州人。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

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赐爵陈郡公。后来又跟随太宗评讨薛仁果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勋国公。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

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

23.高祖旧臣 举义殊功――渝公刘政会

刘政会,滑州胙城人。高祖李渊欲起兵时,其副留守王威、高君雅预先知道李渊要谋反,很想提前动手剪除。当时刘政会为太原鹰杨府司马,李世民就“恶人先告状”,派刘政会到太原议事厅先告王威、高君雅两人谋反,借机囚斩两人。

武德初年,留守太原,为唐朝经营后方根据地,贡献很大。其间被刘武周俘虏过,还不忘秘密向李渊告知敌方军情。累任刑部尚书,光禄卿等职,封邢国公。贞观九年卒,谥曰襄。

24.太原从龙 晚节不终――邳公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从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一路上攻城陷地,多参与其间,高祖即位,封薛国公。

玄武门之变,长孙顺德站在李世民一边,率兵与李建成余党大战。太宗即位后以宫女赐之。

贞观年间,长孙顺德居官贪婪,几次被削爵,最后病发身死。李世民仍念旧情旧功,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封邳国公。(死后改封)

综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书生出身”的还真不少,包括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萧?r、虞世南、唐俭,共8人,占三分之一;武将出身的有尉迟敬德、李靖、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侯君集、张公瑾、程咬金、刘政会、李?蕖⑶厥灞Γ蛔谑乙蝗耍?河间王李孝恭;外戚一人;长孙顺德;农民出身一人,张亮。可见王孙李贺“若个书生万户侯”的叹息只有感自己身世的虚叹,并非实指。

凌烟阁功臣中绝大多数是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东征西讨过程中的老战友,不少还是化敌为友,一见就如平生之交。太宗晚年,常常有预感地在多个功臣死前有梦兆,“欢笑如平生”,可见昔日文臣旧将都长活于一代英主的脑海之中。细观史书,太宗继位后在与这些旧臣老友言谈中常常称“我”而不言“朕”,足见无君臣鸿沟之隔,情义之重,古今罕见。笔者少年时代不爱学习,特别沉迷于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诸多情节至今不忘。

此外,除了李密、萧铣已在李?蕖⒗钚⒐Я饺舜?中有较详细记述外,隋唐递嬗之际多所言及的还有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刘黑闼、杜伏威、辅公??、朱粲诸人,观凌烟阁功臣,多是因平灭这几个豪杰或枭雄而扬名立万,而且,在《隋唐演义》中,民间文艺家也把这几个人描述的活灵活现,精彩引人。

谄谀求荣 篡逆奸雄――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满。王世充的祖辈原是西域胡人,姓支(胡姓),一直往来中原,贩货求富。不过,到他爷爷那辈就已落魄穷困,早死。其父支收随母改嫁霸城姓王的人家,自此冒姓王氏。王收已经是完全汉化的胡人,读书求官,在隋朝竟也能做到汴州长史这样的地方中下级官职。

王世充自幼很爱读书,颇涉兵史,“尤好兵法、龟策、推步之术”(这也是胡人的传统)。隋文帝开皇年间,他以军功拜仪同,累转兵部员外郎。王世充巧口善辩,明习法律,人不能屈,青年时代就已初具奸雄端倪。隋炀帝大业名间,王世充为江都,兼领江都宫监。恰值隋炀帝屡幸江都,王世充又“善侯人主颜色,阿谀顺旨”,大献珍奇宝物,雕饰池台,因此倍受隋炀帝信任。暗中,他也知晓隋朝将乱,平日里广结豪杰,释放罪囚,收买人心。杨玄感之乱,他又从军“平叛”;齐郡孟让叛隋,王世充竟也能率军击破之,斩首万余,生俘十多万,可谓“军功”卓著,隋炀帝更加信任于他,认为他兼具将师才略,并在赏功宴上亲执御酒赐之。

李密攻陷洛口粮仓后,隋炀帝派王世充征讨。遇此英豪对手,王世充开始露馅,隋军淹死万余人,冻死万余人,数万隋军死亡殆尽,回到河阳时才剩千把人。无奈,王世充自己系狱请罪,越王杨侗怜其才能,派人释放了他,征还洛阳,让他招集散卒,戴罪立功。

不久,宇文化及在江都作难,弑掉隋炀帝。越王杨侗在洛阳继位为帝,拜王世充为吏部尚书,郑国公。新帝登基后,几个大臣与王世充合议,决计招降李密,让他攻伐宇文化及,以使“两贼相斗”,乘双方困疲而一举全歼。由于越王杨侗毕竟为隋正朔嫡系,又拜李密为太尉,因此李大英雄忘掉与隋炀帝的“前仇”,转而为杨家努力“讨贼”,且屡战屡捷,不时上表告胜。王世充心中大惧,认为自己从前与李密百余战,杀伤对方将士甚多,一旦李密全歼宇文化及还朝,肯定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先散布谣言,杀掉首倡招降李密的大臣,把朝中大权揽于己手。

不久,李密果然大败宇文化及,但也两败俱伤,“劲兵良马多战死,士卒疲倦”。王世充趁机假托鬼神,蛊惑人心,说自己梦见周公,派自己率军讨伐李密,并宣言,士卒如果不从,肯定会病疫而死。正好王世充属下兵士多楚人,“俗信妖言”,都跃跃欲战。由于李密刚刚大败宇文化及,有轻敌之心,被诡诈的王世充乘虚攻入,大溃而逃,奔附唐朝。王世充“尽收其众,振旅而还”,隋帝杨侗拜其为太尉。

自以大功如此,王世充渐有不臣之心,又有道士妄言符瑞,称王世充有皇帝之命,应代隋而立。为了广收人心,王世充还派人到处网捕飞鸟,在鸟脖子上绑上写有王世充应为皇帝的布条后放飞,再派人四处射下,诳诱众人。见火侯差不多,王世充就废掉杨侗,自称皇帝,国号郑,大封亲戚兄弟为王,占据洛阳,与李唐争锋。

刚刚称帝一个月,王世充的礼部尚书、原来的隋朝大臣裴仁基等数十人就议谋想杀掉王世充这个逆贼,迎杨侗复位,事泄,被王世充全部杀掉。一不做二不休,为绝人望,王世充又毒死杨侗,谥曰恭帝。不久,王世充属下罗士信等大将纷纷反叛,奔降唐朝。眼见众心离叛,王世充大开杀戎,一人逃跑,全族杀掉。又下令五家相保,如果一家逃亡而四邻不觉,诛及四邻。又大设监狱,稍有怀疑,便捕人系狱。诸将外出征战,也把全家当人质关在宫中。由于一直在洛阳城中屯兵,城中乏食,仓粟日尽,每天饿死成百上千人,并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不久,秦王李世民率唐兵来攻,洛阳附近城池纷纷降唐,王世充据守洛阳。同时,他发信给从前的老仇家窦建德,以“唇亡齿寒”之义相晓,哀求救兵。窦大英雄一时糊涂,竟发大兵来援,最后反为英明神武的李世民一举击败,以皇帝之尊为唐朝擒俘。拥城自守的王世充陷入绝望,与诸将商议突围逃走,但属下将领“皆俯首不对”,谁也不言语。见大势已去,“大郑皇帝”不得已,率其将吏诣军门请降。

李世民把王世充押送到长安,唐高祖李渊“面数其罪”,王世充惶恐伏地,一副孙子相,哀告说:“为臣有罪应诛,但秦王答应不杀掉我。”李渊不好食言,就下令把王氏一家迁至蜀地安置。

庆幸得以不死,呆在驿舍的王世充一家正想准备出发,忽有羽林将军独孤修德在外大称有皇帝诏敕。王世充趋出跪伏听诏,还没有明白过味来,就被小将军一刀砍下脑袋。原来,王世充刚刚称帝时杀掉的一帮隋朝大臣中,正有独孤修德的父亲独孤机,替父报仇,正好赶上绝佳的时机。史载,“高祖免修德官”,其实李渊也是做做样子。不久,王世充其子其兄一家大小男口“在途谋反,伏诛”,想必是李渊为了斩草除根,借口王氏男丁在去蜀地的路上想造反,全锅除掉。即使独孤修德不在驿舍杀掉王世充,想必他活不了多日,在路中也会被唐朝诛杀。从称帝到被杀,这个胡人后代也就过了不到三年的瘾头。

仁德盖世 天命不及――窦建德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掉的消息传来。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唐朝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蕖9?后,李世?奁?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薇臼翘瞥迹?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薷盖桌罡欠呕埂2痪茫?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他也想解兵退走。手下文臣凌敬也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但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他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一时人雄 命亡突厥――刘武周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青少年时代,刘武周尤以骁勇善射著称,其兄刘山伯见他常和一帮豪侠之人饮酒交游,就劝诫他说:“汝不择交游,终当破灭我们刘家门户。”以长兄身份,刘山伯常常对这个桀骜不驯的老弟施以拳脚。忍受不了家兄“高压”,刘武周跑至隋将杨义臣账内从军,在隋炀帝征辽战争期间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衣锦还乡。

河间太守王仁恭爱其材武,以他为亲军卫队长。其间,刘武周乘机与王仁恭侍儿私通。由于害怕事泄被杀,加之见天下已乱,刘武周便在州郡内扬言王太守关闭粮仓,不恤饥民,并假装有病,回家观变。趁乡里豪杰探视他时,一起商议造反大计。计定后,刘武周与十数人直冲入殿,把正在办公的王太守一刀斩死,并持其首级遍徇郡内,继而开仓大赈饥民,得兵万余人。刘武周自称太守,并遣使归附突厥,以为强援。

隋朝雁门郡丞发兵征伐,被刘武周打得大败。接着,他趁势进攻汾阳宫,把俘获的隋宫美女送给突厥始毕可汗。可汗大喜,回送他大群骏马,刘武周兵势益振,连下定襄、马邑,并建国称帝,建元天兴。不久,他又入图晋阳,南下与唐朝欲争天下,并击败唐将李仲文和号称“智多星”的裴寂,吓得齐王李元吉逾城逃走,太原落入刘武周之手。

秦王李世民带兵进讨,双方相持于柏壁。刘武周大将尉迟敬德大破永安王李孝基,唐朝四军皆没。尉迟敬德回师浍州路上,被秦王李世民邀击于美良川,首次大败。李世民又在雀鼠谷大败刘武周大将宋金刚,一日八战,俘斩数万人。

不久,刘武周大将尉迟敬德、寻相、张万岁等人相继降唐,刘武周大惧,与百余骑亡奔突厥。

龙落浅滩,自然命不久矣。不久,刘武周和其大将宋金刚都想回归汉地,逃跑时都被突厥人抓住,命丧异乡。刘武周自起兵被杀,共六年。

乡里泼皮 称王一方――刘黑闼

刘黑闼,贝州漳南人。同汉高祖刘邦一样,此人年青时就嗜酒无赖,好赌博,不治产业。但他有个好朋友窦建德,常常在他输得只剩条裤腰带时,穷中送银,非常够哥们义气。隋末大乱之际,刘黑闼先投奔郝孝德,啸居山林为盗,后来投奔李密,成为一个偏将。王世充大败李密后,又归王世充。由于这位西域胡人不时念咒请神上演“唬人”的把戏,刘黑闼很看不起他,趁机会跑出,投奔从前的好友窦建德。窦建德一见大喜,马上署为将军,封汉东郡公。

由于一直在“诸贼”中混事,刘黑闼“善观时变,素骁勇,多奸诈”,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常常趁敌方麻庳大意,乘机奋击,多所克获,军中号为神勇之将。

窦建德被李世民平灭后,刘黑闼躲回漳南老家,闭门不出。当时,唐高祖李渊下诏征调窦建德旧将范愿、高雅贤、曹湛等人去长安待命。这几个人闻讯很惊惶,聚在一起商量道:“王世充以洛阳城降于唐朝,手下猛将如单雄信等几十人都被斩首,我们这些人到长安,肯定没有生存的机会。而且,从前我们夏王窦建德俘获淮安王李神通,好吃好喝好招待,礼送他回唐国。唐家现在捉得夏王,马上就加以杀害,我辈如不替主公报仇,也真羞见天下人啊。”计议已定,几个人就决定起兵反唐。

卜封问巫,巫师说以姓刘的为主师能够大吉大利,他们就前往漳南去见窦建德旧将刘雅。不料,刘雅认为天下已平,乐得在家当小地主,不愿起事。几个人大怒,怒斥刘雅不义,杀之而去。大家又想起多奇略、善将兵的刘黑闼,前往一见,陈说因由。刘黑闼大喜,杀牛会众,一下子就招得百十号人,一举袭破漳南县城。接着,他们又大败唐朝贝州和魏州两个刺史所统率的正规军。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刘黑闼设坛于漳南,祭奠窦建德,自称大将军,正式大举起兵。唐朝淮安王李神通等人征讨,都大败而去,就连一世雄杰的李世?蓿?也被刘黑闼打得只剩一人逃免,属下五千人被杀得干干净净。窦建德故将旧吏纷纷响应,突厥颉利可汗也派人马来援,半年之间,刘黑闼竟全部恢复窦建德原先的地盘,称汉东王,建元天造。

刘黑闼行军施政,都一如窦建德旧法,但“攻战勇决过之”。无奈何,秦王李世民又亲自率兵攻讨。?乘?一战,李世民又折亲信大将罗士信,不得不坚壁拥兵。面对刘黑闼数次挑战,以勇胜闻名的李世民也不得不避其锋芒。不久,刘黑闼军粮已尽,拥全军奔来决战。李世民派人掘开?乘?,淹死刘黑闼数千人,马上的劲骑顿时成为水中沉石,又被杀万余人。最后,刘黑闼只剩下一千多号人,亡奔突厥。

两个多月后,刘黑闼借得突厥兵,又杀个回马枪,高祖李渊再遣大军迎击,全为刘黑闼击破,淮阳王李道玄也死于阵中。一时之间,河北诸州复叛,旬日之间,刘黑闼“尽复故城”,建都?持荨R幌蛞杂挛渖贫纷在嫉钠胪趵钤?吉心中十分害怕刘黑闼,拥兵逗留不前。倒是太子李建成不断督兵进讨,连战大捷。转年(武德五年)二月,李建成大破刘黑闼于馆陶,又攻之于永济渠,一路追击。刘黑闼马不停蹄,跑到饶阳城下,左右只剩一百多人,又被打回原形。

饶阳城刺史葛德威本是刘黑闼任命的官员,但此刻兵败落魄,刘黑闼也不敢冒然进城。葛德威“谬为诚敬,涕泣固请”,一定要请老主人进城吃饭。饿得眼睛发蓝的众人禁不住酒食之香的诱惑,进城吃饭。刚刚坐下,鸡腿还未入嘴,葛德威师重兵包围诸人。

束手被擒之时,刘黑闼大骂“狗辈负我”。但乱世之中,各思自保,他自己最终成为葛德威求取富贵的最佳礼物。太子李建成马上派人斩杀刘黑闼,山东遂定。

义结金兰 富贵成隙――杜伏威与辅公??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自少落拓,不治产业。杜伏威自少年时代,家里穷得叮当乱响,绝对的贫下中农出身。他常常穿墙破户偷东西,以此为生。所喜的是,杜伏威有个刎颈之交的铁哥们辅公??。这位辅公子的姑姑是个养羊为生的大财主,辅公??常常从姑姑家里的羊圈偷羊送给杜伏威吃,少年义气,惺惺相惜。见圈里羊只越来越少,辅公??的姑姑气坏了,一状告到“派出所”,郡县的捕快就四处搜抓两个人。情急之下,两个人“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也就是在现今还上高中的年纪,两个少年已经成为“起义军”小首领了。

杜伏威打仗很勇敢,出则居前,入则殿后,众人咸服,不久就被推为头领。隋炀帝大业九年起(公元613年),杜、辅二人自称将军,在江淮一带寇掠往来。在此期间,他们用计用力,兼并了苗海潮、赵破阵等原本人数多于自己的大股“游盗”,并大破隋朝江都留守宋颢大兵。隋炀帝闻知大怒,亲派右御卫将军陈棱以精兵八千攻讨杜、辅二人。

陈棱虽是御林军出身,兵铠精良,都十分惧怕杜、辅的军士,大军到后根本不敢交战。杜伏威派人给陈棱送去一套妇人衣服,并在信中称陈棱为“陈姥”,以此激怒这位御林军军官。

陈棱大怒,挥军前进。杜伏威也领兵迎前,亲自跃出阵前挑战。陈棱有个部将是神箭手,一箭正中杜伏威前额。杜伏威大怒,在马上用手指着朝自己放冷箭的军校,说:“不杀汝,我终不拨箭!”于是驰马大呼,直冲入陈棱阵中。隋兵人马兵器当时都占绝对优势,就是无胆打仗。杜伏威匹马冲来,纷纷掉头往回跑。杜伏威一直奔驰到朝他射箭的军校面前,“使其拨箭,然后斩之”。连血也不擦试一下,杜伏威一手拿着人头,一手执枪,又冲入陈棱阵中,杀数十人。陈棱军大溃,八千人被杀得一个不剩,最后这位御林军军官只身一人因马好才得免跑掉。

杜、辅二人乘胜破高邮、历阳,一时间各路“小盗”争来附之,声威震江南。他们又亲选五千人为敢死之士,号为“上募”,厚饷精骑,同甘共苦。每遇攻战,就下令这些“上募”发击,战罢检查,如果这些人有枪箭创伤在后背的,一律就地斩首(说明这些人是逃跑时被人自后击中)。所获财物,全部赏赐将士,故而人自为战,所向无敌。

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掉隋炀帝后,闻知杜伏威大名,任命他为历阳大守,“伏威不受”,可见也是个知晓伦理大节的英雄。在洛阳继位的越王杨侗很器重杜伏威,拜他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楚王。后来王世充篡逆,毒死杨侗,杜伏威向唐朝投降,被唐高祖李渊拜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上柱国,封吴王,赐姓李。

杜伏威投唐后十分卖力,与辅公吊一起把江淮一带称雄的李子通、汪华等武装均彻底清灭掉,尽有江东、淮南之地。

在杜伏威军中,大家都知道知道辅公??是他的生死哥们,全营上下都呼辅公吊为“伯”,像畏敬杜伏威一样畏敬辅公??。富贵之后,少年时代的生死交情逐渐淡漠,杜伏威渐渐猜忌起这位老哥们,他把自己的两个养子封为左、右将军,升辅公??为“仆射”,外表尊崇,实际上夺掉了他的实际掌兵权力。辅公??也是聪明人,虽心中怏怏不快,外表也假装不在乎,成日与老朋友学辟谷成仙的把戏,迷惑杜伏威。

秦王李世民平灭刘黑闼后,杜伏威心内大惧,他上表高祖,申请入朝觐见。可以想见,权力、金钱、官爵的富贵侵蚀力是如此巨大,从前杜伏威为流氓无产者的时候,只身匹马陷阵而不惧,生死度外;如今,自己拥数十万众兵,独霸江南,只是听说李世民平灭刘黑闼的消息,就吓得赶忙亲身入朝见唐皇,以表自己的忠贞不贰。临行前,杜伏威私下嘱咐自己的亲信:“吾入京,若不失职,无令公??为变,”非常提防辅公??趁间寻事。

入朝后,杜伏威被拜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唐朝对他外虽宠异,内实防惮。高祖李渊把他留在长安的大宅子里面,暂不让他还归江南。辅公??设计,诈称他接到杜伏威的密信,要他起兵反唐,以此返还被扣留于长安的杜伏威。

接着,“伏威在长安暴卒”,估计是被李渊派人弄死。辅公??更找到借口,建立宋国,自称皇帝。但毕竟忽降忽反,又缺少军中主师杜伏威,辅公??属下的战斗力大不如前,与唐朝李孝恭军对甫一相接,一战即败,逃跑途中被捉,送于丹阳斩首。

杜伏威、辅公??两个自起兵到灭亡,一共十三年,死时也才三十多岁(自两人横行江淮算起)。平定辅公??后,高祖李渊诬称杜伏威预先知道辅公??的反谋,下诏削夺杜伏威官职,籍没其妻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知道杜伏威是被冤枉,下诏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食人恶魔 乱世狂贼――朱粲

朱粲,亳州城父人。此人年青时还是县城的办事员(县佐吏),隋炀帝大业末年,他从军“讨贼”,见天下乱起,他摇身一变,聚结一帮人,自己倒成了“贼”,号“可达寒贼”,自称迦楼罗王(名称极其古怪,可能信奉哪种邪教),有众十余万。他引兵东杀西屠,所至郡县无分良奸,全都杀光、烧光、抢光,并很快自称楚帝,鼎盛时有军士二十多万。

朱粲一军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迁徒无常,攻下州且后就大吃大喝,劫掠一空。粮食吃光后,就把县城烧毁,又去劫掠就近的城州,以至于他所经过的地方百姓没有粮食吃,饿死者遍野满山。最后,朱粲一军自己也没有粮食吃,就开始抢夺大量的婴儿煮来吃。大概是感觉味道不错,朱粲就号令军士:“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战何所虑?”于是马上勒集部下,四处略取女人和婴儿,分给诸营作军粮食用。同时,在转战期间朱粲军队向各地城堡收取税金也只要妇女、婴儿,不收取金银(估计财宝已经抢掠山积,只缺军粮)。

隋朝的著作佐郎陆从典和通事舍人颜闵楚因事被贬南阳,朱粲先是以二人为宾客,后来军中乏食,这两个官员连同全家都被左右军人当粮食吃个精尽,可见朱粲军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吃人恶魔军队。原本降附的周围州郡再也忍受不了这群虎狼队伍,纷纷起兵,相聚而进攻朱粲,杀得这些吃人兵最终只剩几千人,拥着朱粲败逃至菊潭县。无奈之余,朱粲遣使向唐朝投降。高祖李渊派散骑常侍段确前去迎侯。

估计这位段常侍非常厌恶朱粲为人,加之文人轻狂,就在酒席间乘着醉意问朱粲:“听说你常常吃人,滋味如何?”这位吃人将军也不示弱,回答说:“如果吃你这种爱喝酒的人,味道很象是酒糟猪肉。”段确大怒,骂道:“狂贼,你入朝后不过是个失势的奴隶,还能有机会吃人啊!”朱粲又惧又气,派人把段确和几十个从人都抓起来杀掉,把骨肉加佐料炖熟了装进大坛子,分给军人当军粮。然后,他转投王世充,被这位胡人天子拜为龙骧大将军。

好景不长。秦王李世民很快平灭王世充。在洛阳大宅子里正享人间清福的朱粲也被唐军抓获,斩于?乘?之上。由于此人吃人恶名远扬,为害甚烈,围观的百姓争相用瓦石投击他的尸身,烂如肉泥,也算是死得其所。

写毕凌烟阁功臣和几位“反王”,单田芳大师那独特的沙哑噪音给《隋唐演义》的结尾诗似乎言犹在耳,恍如昨日:

“隋末英雄起四方,龙争虎斗动刀枪。多少英雄含恨死,一统江山归大唐!”

家园 说唐之二 开皇大业

甲骨文里,“皇”是太阳神的本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唐诗人李商隐一句绝叹,成为大唐帝国末世的挽歌,从那以后,人们就开始用太阳来比拟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代:唐。

开启如中天骄阳的伟大事业,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隋。

中国历史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循环,统一六国的是秦,结束南北朝分裂的是隋,可是,过去的问题都还在它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动荡,并最终毁灭了这两个短命的王朝。只有经过调整以后,汉、唐才享受到它们结出的甘美果实。然而,汉因秦制,唐因隋制,又有谁能忽视秦和隋的伟大呢?

外国人曾经编撰过一部《世界一百名人录》,里面入选的中国人中,有一位正是大隋的开国皇帝文帝杨坚,注意,里面并没有唐朝的皇帝。书的编撰者有他的理由:杨坚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段政治社会形态的科举制度的创始人,也许他做皇帝并没有李世民成功,但他是先行者和开创者,他更伟大。

我们是不能不承认这位编撰者的话是有道理的。

开皇二十年,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出现了科举制度,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家强大,对隋文的评价也远比秦的始皇帝要好,甚至一般的意见是,如果他不是选了一个糟得不能再糟的继承人,他也可以算一种“完美帝王”了。当然,另外还是希望他能再有学问一点,再宽宏大量一点,再听得进谏言一点,再不那么“惜仓廪而不惜百姓”一点,再……

隋文是靠篡位起家的。

篡位,这在今天看来是个可笑的名词,是死脑筋的古代人的道德观的产物。曹操本来是个英雄,东汉本来就是一副该死相,凭什么就用“篡位”这样卑污的名义套在他的身上?不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对司马氏篡掉曹魏,很多人还是挺瞧不起司马一家子的。南北朝篡乱相继,一个篡一个,也是乱世特有的风景线吧。李氏父子还是隋的重臣呢,凭什么他们就可以不叫“篡位”?难道是后人势利吗?

后人确实“势利”,可也不完全是。

东汉也许真是该死的样子了,可它就是在当时的不少人心目中还没有完全死,曹操以“臣子”的身份取代它,人们总是要说“这是篡位”啊!司马氏更不必说。南北朝的篡乱相继,是残酷而且疯狂的,被人诟病也不希奇。唐无论如何,是等到隋朝确实没有什么指望了以后才兴兵的,这里不能不佩服李渊的忍性,不过是后话,暂不提。

隋文则的确是篡位起家。

杨坚是北周重臣,北周,前章讲到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朝代。北周武帝不用说是很了不起的帝王,但他的儿子周宣帝就不那么争气了。不过,周宣帝没当几年皇帝就得病而死,就算他再怎么不争气和胡闹,他还没有足够的时间使国家受到伤害,他死的时候,北周依旧是强大而了不起的。只是因为,周宣帝的儿子周静帝年纪太小,是一个只有九岁的小孩,于是作为这个小孩外公的杨坚就借着辅政的机会篡掉了北周,说一个“篡”字也不是随便说的。

何况杨坚甚至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劳。

杨氏的地位,全靠杨坚的父亲的战功,而杨坚,在他成为皇帝以前,长期都没有什么作为。如果说杨坚能坐稳皇位是靠的他的本事,至少他坐上皇位靠的是好运气。

“篡乱之易,自古无如隋文者也”。历史学家们共同的感慨,也不是随便感慨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杨坚的皇位很不稳固。首先,在关陇集团,算起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他父亲也只做到大将军,还不是一顶一的顶级人物。其次,杨坚在成为皇帝以前没什么功勋,只是运气比别人好一些罢了。这么一来,服气杨坚做皇帝的昔日的同僚很少,暗中怀有野心的反而很多。所以隋文在历史上留下的是刻薄猜忌的名声,杀掉的“老朋友”也不少,是不能全怪他的,他不能不猜忌,不能不刻薄,否则,早被人欺负到头上了。也因此,明明出身关陇集团,杨氏父子却一直致力于企图摆脱关陇集团的影响,隋炀后来很多为人诟病的政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果给政权的稳固性带来很大的伤害。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隋炀之乱,实始于隋文”,也不是没根据的乱说。

其实就是科举制度,也是隋文帝在期望摆脱他的贵族同僚们的愿望下搞起来的。

然则总体来说,隋文是明智而很有能力的,他把平衡做得还不错,虽然在试图摆脱关陇集团,可他也没有走得极端,虽然有些“惜仓廪不惜百姓”,他也没有弄一大堆花样出来造成社会动荡。前章也讲到过,两晋南北朝最主要的矛盾,胡汉之分在北周是被解决了,民族融合已经完成了,所以隋朝无论在统一天下上,还是后来的文治武功上,都没有很大的障碍(这一点比秦幸福多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也造就了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盛世的开端,开皇已成--直到杨广的登基。

杨广一生,的而且确地做了很多“大业”。他也不是个笨蛋而是个极端聪明的人,怎么看他怎么该是个汉武之流的面相,怎么就弄到和秦二世一样的可怜地步了呢?这是某种社会的必然,但也是他个性的必然。

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隋炀的时代,虽然可能是有点多余。

杨广,其母独孤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悍的皇后。据说,当杨坚和他父亲的上司的女儿结婚的时候,两人曾一起发誓,除了自己的正妻,杨坚不能和其他任何女子生下小孩。后来杨坚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也曾骄傲地说:以前的君王的儿子们经常为了争夺皇位互相残杀,而他的几个儿子全是一母同胞,肯定会和睦相处--这当然只是个笑话。

独孤皇后在政治上对杨坚影响也不小,当杨坚篡位的时候,她起到了很关键的推动作用,当杨坚成为皇帝治理天下的时候,独孤甚至每天都在朝堂外等候她的丈夫,同时时刻对朝中的大小事务产生影响。杨坚对他这位妻子,应该是很深的感情和很深的畏惧和很深的不满兼具吧!男人,而且是在那个时代的男人,对不能再宠幸别的女人这件事,杨坚是不那么心甘情愿的。于是就有那么一次,皇帝对一个姓尉迟的宫女有了好感,皇后便命人杀死宫女,皇帝大怒,又无可奈何,居然一个人冲出家(宫)门,跑到荒山野外去生闷气,把大臣们吓个半死,做好做歹才把可怜的皇帝大人劝了回来。又有那么一次,文帝的重臣死了发妻,皇帝皇后要给他介绍一个续弦,他推辞了。不久,这位重臣的小妾怀孕,皇后知道后极不快,说了他一大堆坏话。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独孤皇后其实并不是“强悍”,而是“可怜”吧!正是所谓在那个男人主导的世界里,为了维护做为女人的个性和尊严,最后化身为鬼的可怜女子而已。

独孤也有四个儿子,她最喜欢的是诸子中聪明最露的次子杨广。

开皇八年,基本上稳定了国内的文帝发大军南征,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大军主帅,或曰,名义上的主帅,是文帝刚刚年满弱冠的次子杨广。战争进行地十分顺利,割据江南的南陈很快被灭,中国在经过三百年动乱后终于再次统一在一起。杨广于次役中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主帅,但他的表现仍为大家称道,并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杨广显然是不满居于他那个看来个性平凡的长兄杨勇之下的,在这次战役中,他得到了一个很关键的助力,就是军事才能杰出、深得文帝信任的杨素(杨素正是平南之役真正的主帅)。

照历史书的标准说法,杨广是靠虚伪的表现战胜他的哥哥夺取太子之位。首先,文帝喜欢节俭,独孤皇后则很在乎别人好色不好色。而杨勇生活奢华,和自己的正妻关系很差,却十分宠爱一个小妾。于是杨广故意让家里布置地十分简朴,甚至让琴弦积满灰尘以示其生活朴素。又装做不好女色,和自己的正妻萧氏感情极好的样子。这就很得文帝和独孤的欢心了。其次,杨广对手下也是“假惺惺”地示好,让人认为他是一个很照顾下属,能和手下同甘共苦的主子,比如说,出去打猎,下雨了,见很多人没带雨具,杨广也就不穿戴蓑衣斗笠。杨素全力支持杨广做太子,很带动了一批官员对杨广忠心。最后杨广向他母亲哭诉,说他哥哥要杀他,独孤皇后再转告文帝,终废杨勇而立杨广。

不过这里说一点闲话,杨广和他的正妻萧氏的感情倒确实很好,虽然杨广很好色。萧皇后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后,甚至可以用“中国的辛蒂瑞娜(就是灰姑娘啦)”来形容她哦。因为萧皇后,论身份本是南北朝梁的公主,梁是在衰落后自动向隋“皈依”的,因此在隋的地位也不低。而萧皇后,史载因为出生的时间不对,所以从小就被父亲抛弃了,在舅舅家长大。舅舅家很穷,她也就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后来文帝要在萧家这个望族给自己的次子选妃子,按当时的习惯,要萧家的女孩子们来做铜人,谁做成了就选谁。结果没一个人做得成,萧家这才想起还有个女儿在外面。后来当然就是萧皇后被接了回来做成了铜人,成为杨广的妻子--可惜,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从此王子公主在一起快乐生活”的童话啊!

做上太子后过了约两年,独孤皇后病逝。文帝死了老婆,大解放,立刻开始宠爱两个十分年轻的美女,结果就是自己的身体也搞垮掉,在废太子的第四个年头病死。人们相信,文帝死前,杨广露出好色的真面目,向他的年轻的继母之一献殷情,偏偏那位夫人很传统,不但不肯,反而去告了杨广一状。文帝气极,又想反悔了。紧急关头,杨素当机立断,纠集杨广的党人,截下文帝派去传招杨勇的使节,派人包围宫廷,把服侍文帝的宫人赶了出去,不久,就传出了文帝逝世的消息。而杨勇一家也在同一时间被杀光,坐上皇位,杨广再干掉自己的小弟弟,稳固了他的江山。

即位后,杨广做的事就太多了。他整顿了隋的官制,裁汰了大量冗官。他大肆营造洛阳,命名为东都,又修扬州,命名为江都,从此离开长安,十四年的皇帝生涯中,在京城长安待的日子还不到一年。他耀武突厥,四方游幸,排场极其豪华,对地方的供应要求十分苛刻。他决定修造大运河,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他征高丽,试图使当时中国附近这个唯一“不听话”的小国臣服。

所有这一切,最终使隋的基业摇动,人心离乱,天下纷扰。而杨广似乎对任何意见都听不进去,对他的手下大臣也和他父亲一样猜忌。于是,普通的民众起来造反了,高级的官僚也起来造反了,四方本来臣服的外族也蠢蠢欲动了。第一次征高丽,数十万大军大同江口惨败,长白山人王薄做“勿向辽东浪死歌”带动了天下的“群贼”纷起;第二次征高丽,在后方负责后勤的杨素之子杨玄感叛乱,响应之众,若不是杨玄感在战略上犯了个大错误,杨广大概就在辽东回不来了;第三次征高丽,带着后宫三千佳丽游行般同行的隋军被本来臣服的突厥忽然发兵围困于雁门关,好不容易解围回来,杨广拒绝了所有人的意见,放弃了他的一切,决定前往江都,长安和洛阳被交给他的两个未成年的孙子镇守,因为杨广的太子早逝,他对其他的成年的儿子又十分不信任,不是逼死了,就是在软禁中。

隋朝的气数,到此在当时的人和后代的历史学家看来,是已经完全断绝。

有决定性的一系列背叛发生了,其中包括李氏父子的太原起兵。杨广则在江都醉生梦死,被思乡和日益不满的禁卫军在他最宠幸的大臣宇文兄弟率领造反杀死,包括他的儿子们。萧皇后用几块薄木板装殓了她的丈夫孩子。叛军后来被夏?窦建德所灭,窦建德和突厥交接,把萧皇后和杨广的一个遗腹孙子送到突厥去投靠嫁到突厥的隋义成公主。最后,在唐贞观四年灭东突厥后,六十多岁的萧皇后才得以返回中国。

后世有这样一个观点,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李世民和杨广是同一性质的人。他们都出身最高级的大官僚家族,都是比长兄耀眼聪明比长兄更得母亲宠爱的次子,都少年成名,都以军功起家并靠这个把长兄害死坐上皇位,都多才多艺,都……--唯一的区别就是,杨广在前李世民在后,杨广才是李世民终身最有意义的一个镜子。无论怎么样,每当大臣们提起隋炀帝,本来还在发脾气不肯听意见的李世民就没脾气了。这也是李渊一直不愿意把李世民立为太子的一个很具决定性的因素,李渊不愿意成为第二个隋文帝。

这没错,不过,就算本质是一样的,杨广和李世民也有其他很多的不同点,决定了他们一个是失败者,一个是成功者。

第一,杨广不懂军事,李世民是真正的军事天才。虽然同样以军功起家,但他们的实际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杨广是开皇八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的主帅,不过,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实质上的主帅是杨素。而简单的一点,没有任何记载杨广在战场上提供过任何有意义的意见,也没有做出过任何有意义的决定。让他做主帅,那是因为象杨素这样的外人,如果立了统一天下那么大的战功,就问题严重了,因此一定要一个皇帝的儿子来做幌子。并且,南陈也是非常虚弱的,本来当时就是南方不如北方,战斗力根本不能比,再加上南陈也到了腐朽的末日。隋军与其说是在打仗,不如说在行军,哗啦哗啦就开进了江南,完全没有值得叙述的硬仗。而这,就是杨广的军功,想想其实蛮可怜的。这是个很不利的军功,它造成了如此多的错觉,最后造成了最大的不幸。隋文帝和大臣们以为杨广还真有什么战争上的本事,使他能成功解决杨勇成为新皇帝。最糟糕的是杨广自己也以为自己真的很能打,才那么得意洋洋地东征西讨,而事实却是他一点也不能打,把个军事决策弄得乱七八糟。干出种种白痴型的军事错误,诸如以为“只要人多就能胜”而完全忽略了人多后勤就会很紧张的问题,出战象游行居然把后宫美女全都带上,被围困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抱着小儿子傻哭。结果就是,这些不慎重开始的战争,没有取得好的战果,自然就成了对社会安定的大破坏。

相反,李世民是真正在实际战争中锻炼出来的。老毛(毛泽东哦^^)的《点评二十四史》里有一句话:李世民是最会打仗的皇帝。老毛的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就算治国有错误,老毛的军事水准那是一流的,他能这么说,就有很大的事实真实在里面。中国那么多皇帝,那么多“打天下”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在军事上要顶一个“最”字,可是不容易。其实考察唐初的战争史,李世民的军功是无庸置疑。这些战争,并不是他做幌子由别人代打,而是每一个关键的决定都是李世民自己做出的,甚至在大部分手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最后证明,李世民是正确的,他取得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战绩。而李世民的对手,也都是身经百战,能打能拼硬仗的角色。倒是当时相对软弱的江南,李世民并没有去亲自参与战斗。这些会在后续的章节里详细讲,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李世民确实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李世民做皇帝时也到处对外征服,甚至有不利的时候比如征高丽,但一则战胜的时候很多,于是战争反而对政治稳定有利,二则即使不利,也不会伤害太大。

第二,杨广很天真,李世民则有经验得多。

杨广是真的天真,而不象有不少人认为的那样“坏”。看看杨广的一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北周最强盛的时候度过的,青年时代,是在他父亲的羽翼下在新兴而强大的隋朝度过的,他看到的,只有成功,很少失败。他接触到的,是他们这么一批精英集团无往不胜的神话,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其实他们很脆弱,在真正愤怒的普通百姓面前。对杨广而言,他既然从来没有见识到过广大普通百姓的力量,他也就仅仅把那些人当作一群愚昧的“蚁民”而已。如果说杨广体验到了什么威胁感受到了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大臣们是不可以信任的”。他亲眼看到父亲凭运气欺负北周的孤儿寡妇登上了皇位,也亲眼看到父亲对昔日的同僚充满猜忌和怀疑,同时那些人也暗暗不服气他的父亲。于是这又造成了一个恶果,那就是杨广听不进去臣子的意见,认为“人臣会来进谏,不过是沽名掉誉罢了”,这何其天真!杨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营造东都洛阳,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政治上关陇集团的影响。这正使当时最有活力和力量的关陇集团开始密谋推翻隋朝,本来因为隋朝统一全国和强大,忠诚心是大大加强了的。第二次征高丽,杨玄感在东都洛阳背叛,叛乱平定后回到洛阳,杨广说了一句话“人民太多就要造反,应该多杀几个”,这被看作是残忍,但还不如说是他天真。当杨广说“人太多了”的时候,他想的,并不是大家认为的“普通民众”,而是那些“不可靠的大臣们”,杨玄感叛乱,只不过增强了他对大臣的不信任感而已。他是看不到下面的民众的。

其实杨广的“天真”,在他父亲身上也有所体现。史论隋文“惜仓廪而不惜百姓”,隋文也有忽视普通的“愚民”的倾向,虽然他搞的科举制最终消除了门阀贵族的统治。只不过,隋文老辣得多,他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也看到了西魏北周建立的种种,还能做得比较明智。

这一点,李世民当然看得更清楚。他最清楚的就是,隋朝亡了,关陇集团仍旧那么有活力,隋的兵士仍旧那么善战(并不象后代因为“文逸武嬉”亡国),隋的国库仍旧那么充实,可是隋依旧亡了,亡得很悲惨。所以,他很清醒地看到统治集团原来是如此脆弱,很清楚地看到致柔的“水”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这一个清醒的认识,当然是有决定性作用的。而且李世民也就能知道,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全能,实际上是差得远,隋文和隋炀都不喜欢谏言,而唐高和唐宗都不会忽视大臣的意见。当然,李渊没有李世民那么积极鼓励和争求大臣的意见。

另外还有一件事,前一点中李世民的军事天才对他能听谏言也有好的作用。他是真的能打,因此他也不象隋文隋炀那么害怕自己的大臣,后面会详细讲,在初唐的政治里,包括象李靖那么有名的名将,也无法想象他能在战场上夺取李世民的皇位。这里只提一个细节,史载,李世民在刚刚登基的时候,见大臣们都不敢说话,他问魏征为什么,魏征说“陛下让大家害怕”。原来是因为李世民的样子太“英武”,所以大臣们见了他除了磕头承旨外,哼都不敢多哼两声。结果李世民只好努力展开“微笑攻势”,让大家不要怕他。其实看唐朝流传下来的图画的话,李世民的外表还不如他老子李渊威风,倒有点男生女相的感觉(不要误会,不是长得娘娘腔,男生女相是福相哦,比如象老毛,就是相书里说的典型的有男生女相的特质。总之五官和面相是比较柔和的)。只不过,大部分大臣都是曾经随他出征过,他也保留了很强的军事统帅的气质,而他在战场是近似于神话的存在,这就养成了大臣们在他面前只有低头的份儿,包括本身也是名将的诸位。只有魏征这种少有的干老头,才敢顶他顶到底,而魏征这种人,却是不可能造反的。

第三,杨广没有毅力,李世民却是够忍。

记不清是谁了,好象是清朝某人,好象就是康熙还是乾隆?还是其他哪个历史学家?给李世民个性的评价是两个字:“忍酷”。

真是精彩的评价。

杨广其实也够“酷”,“残酷”的“酷”。他们两个一样,都毫不犹豫地杀了自己的同胞亲兄弟抢来皇位,一个有重大杀父嫌疑,一个逼父退位,在认为子女不适合做继承人时或妨碍到自己的政局时都毫不手软的废和囚。真的是够“酷”,“残酷”的“酷”。

可是,李世民还有另一个特性杨广就没有了,那就是“忍”。

杨广的早期生活很顺利,他一点辛苦不用,白白捡个大军功。和哥哥争位,大臣帮他,母亲帮他,父亲也很轻易就转移了心意把太子之位给了他。虽说最后隋文反悔,不过没关系,也没有花什么力气就解决了,杨素帮他把一切安排地好好的。这么轻松当上皇帝,杨广一则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二则也不知道挫折为何物。于是,当他把好事坏事都搞砸了以后,要自己去面对重大的挫折和责任的时候,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就是典型的“太幸福的孩子长不大”的例子。最后一次征高丽,杨广带了后宫三千佳丽张扬而行,却在雁门关被本来已经归顺的突厥突然发兵围困,好不容易,四方发兵来救了他们的皇帝,突厥也上当撤围。回到洛阳,当时很多人认为时局还是可以拯救的。虽然皇帝被围困,好歹大家都还愿意来救他,说明总体上大家还是愿意忠于隋朝的。就是李世民,后来那么积极劝他父亲造反的,当时他却是很积极地参加营救杨广的军队呢。只要人心没失,隋朝官员也有能力,兵也有战力,国库也充实,怎么会没办法收拾嘛!所以很多人建议杨广返回他做皇帝后几乎没回去过的长安,收拾起关陇人众的忠心,凭强兵富国,自然天下也就渐渐安静了,四方也就渐渐重新臣服了。而让史学家跌破眼镜,很多人认为难以想象的是,杨广在这时候却完全丧失了斗志,什么都不管,一个劲儿任性地去了并不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江都,把大好基业一股脑儿扔在身后,于是隋朝就只有等着灭亡了。有些看法是,在这时候,杨广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对他的大臣和他出身的关陇集团的不信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不管怎么说,他在这一刻的松劲是太没有道理了。这个个性缺陷,对杨广也可以说是致命的。一句话,他还没有长大,不论他当时是否有五十多岁的年纪,而让一个小孩子来承担一个国家的重任,是太重。

至少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世民的身上,也还有很强烈的不成熟的孩子气,不过他个性很好强,不服输这一点似乎已经养成了。不达目的不罢休,太原的故事很有说服力。另外,再提供一个细节:在进军长安的路上,唐军在一个叫张难堡的地方被阻拦,碰上下了好久雨无发进军,而另一方面也有流言说突厥破坏协定要进攻唐军老巢太原。大家都建议李渊先退兵,李世民却认为士气可鼓不可泄,遇到困难要咬着牙顶过去而不是退缩,所以反对退兵。本来这就很能说明李世民的个性的,不过他做的更绝。因为李渊耳朵根子比较软,被大家说说说就决定了退兵。等李世民知道的时候,军队已经开始往回走。李世民去找李建成,说服他同意李世民的意见。李建成同意了,但很能分清他们两兄弟的不同的,是李建成认为军令已下,无可挽回,也只好从众了。李世民却不管,最后终于一个人跑到他老爹哪儿去,不准他进去,他就在他老爹帐外大哭,非把李渊从床上吵起来听他说,最后还是把李渊给劝住了。当然,最后证明李世民是对的。

在战场上,正因为李世民是真的自己在打艰苦的战争,软弱和松劲可不行,那只有往死路上走了。在权力争斗中,李世民也很不顺,他老子也很能吸取历史教训,其实是认死理了绝不把皇位传给他的,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灯。没毅力,不够忍光有酷,李世民早被干掉了。唐初武德(高祖的年号是武德)年间的政治斗争,从个人亲情方面来说,对李世民是很糟糕的经历,但从培养一个皇帝的角度而言,却又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果说,杨广的个性是孩子般的任性的话,那么,李世民的个性就是真正的“坚毅”。因此,李世民可以放弃自己的地位和脾气来听取大臣的反对意见,杨广在这点是十分固执已见的。而反过来,当困难来临,李世民可以坚持到底,杨广就会被困难打垮。

例子还是征高丽,当杨广在征高丽上失败了以后,他的令人失望的表现已经在前面说了。李世民也在晚年亲征高丽,并且同样受到挫折,可他的表现是完全不同,尽管当时也是他生命快要走到尽头,被人们认为“已经开始变昏庸”的时候。可是他做了三件事:一是坚持和退回来的士卒一样破衣敝裳,一直到回到长安才换了身上那件已经破得全是洞洞的皇袍;二是把俘虏的高丽人全部释放,让他们平安返回故乡;三是立刻改变战略,选用了当初大臣们建议的正确的方法,而这样,才能在他死了以后没多久,终于完成灭高丽的任务。高下可见啊!在这个时候,其实李世民一点也没有丧失他作为一个皇帝的判断力和理智的。

杨广仍旧是个非常值得叙述的对象,不仅在他和李世民的比较中。

现在有一个倾向,我喜欢叫它“历史翻案风”,就是把过去好的说成坏的,坏的说成好的。这其实也确实有助于我们来理解历史,比如提到隋炀帝,要承认他的“大业(大业,炀帝的年号)”并不是吹牛皮,他确实做了很多真正有用的事。

比如,裁汰冗官;比如,兴建洛阳;比如,试图削弱门阀贵族的势力;比如,修大运河;比如,耀武突厥;比如,征高丽。

裁汰冗官不用说,洛阳对唐朝也很重要,门阀贵族容易腐朽是肯定的,修大运河“利在千秋”,唐最终还不是要灭突厥、征高丽(注意,当时那个高丽的国土主要在现在中国东北境内,而不是朝鲜半岛上)。

不过,能把这么多有用的事都做到变成对国家的危害,小杨还真不是普通的“坏皇帝”。这也是,有社会必然的原因,也不排除他个人个性的缺陷的重要作用,不过也可以说小杨的个性缺陷也是社会造成的呢。

一切的好处、经验和成果,最后落给了李世民。我们也不必否认吧,任何人都是只有站在前人的肩上,才能继续往上的啊!

有的时候想,如果,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如果小杨的个性上的缺陷少一点,他更明智一点,更坚毅一点,又会有怎样一个历史呢?这样的话,我们知道的李世民,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李世民呢?或者,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和李靖那样的人齐名的“名将”吧!

家园 说唐之三 末座少年

还在隋炀治世的一天,隋唐之际有名的预言家李淳风(预言武则天会做女皇帝的那个)出现在隋的东都洛阳。一时间访者如潮,在无数想知道自己未来的拜访者中,有三个人被记在了史册中。

这三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是结伴一起来找李淳风的,他们的名字如下:王??、韦挺、杜淹。

李淳风笑着告诉他们:你们是非常好的朋友,那我可以告诉你们,将来你们也会因为同一件事一起倒霉,不过没关系,因为最后你们又会一起位极人臣。

约十年后,他们果然因为同一件事而遭到流放的命运,虽然在这件事上,他们分别站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上。在一起悲悲戚戚被押解上路的时刻,忽然,有人送来了五百两黄金,被赠送的对象,是和王??、韦挺立场相反的杜淹……

李淳风的话,究竟是不是真有,或者他们三人在当时是不是相信,现在已不得而知。不过,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倒是觉得三人中的王??胆子可真不小,居然就那么大模大样地在朝廷的重心地带晃悠,因为在那个时候,他的身份,可是正被通缉的要犯。

王??的父亲,曾是隋文帝小儿子汉王杨谅的手下。文帝死后,杨谅不服他的二哥杨广登基,起兵造反,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于是王??的父亲跟着一起倒霉,他是死掉了,王??则从此成为通缉犯,亡命南山。

好在王??这个人朋友很多,其中不乏有势力的,也不乏所谓“江湖上的朋友”,他在号为“长安大侠”的某人的主要帮助下,一点儿也不危险地在山中住着。后来,追捕的命令也慢慢松懈了,王??更是无顾及地经常跑出山来瞎逛。毕竟,他最喜欢的,就是和一大群“朋友”交游。

韦挺、杜淹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为了感谢各位朋友的帮忙,也为了遵从母亲“你成天在外面交游,也把你的朋友们带回家来看看啊”的话,有一天,王??请了很多人到他家做客。有个小插曲是当时王??没什么钱,因为流亡了那么久,结果为了请这些朋友,他的妻子把蓄了很久的头发剪下来换钱。

朋友们来了,在这些彼此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中,有后来非常有名的初唐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王??的母亲显然对他最要好的朋友的评价不如对这两位的评价高,当她见识到房、杜两位的风度学识后,非常开心地说“我的儿子有这样的朋友,他的未来就不用操心了”。而这一刻,王??却发现他的妻子在注意其他的地方,他顺着妻子视线看去,看到的是末座最年轻的一个少年人。妻子说了一句很“过分”的话:

这里所有人的富贵,将来都在那少年身上。

这些话,在很久很久以后,被王家的后人告诉了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圣杜甫,并被记载在杜工部不朽的“诗史”中。

当时的王??是感到哑然吧。妻子的话太可笑了,就是母亲的见识,应该没什么了不起才对,他一定是这么想的。几年过去,本来以为强盛无比的大隋竟然倒下了,努力在新朝谋求一席之地的王??再一次见到了被他母亲看重的房、杜,更见到了被他妻子过誉的末座少年。这年刚刚满二十岁的少年已不会再坐末座,因为少年已以新帝次子的身份,成为地位远远凌驾他们之上的秦王,秦王李世民。房、杜也成了秦王府重要的幕僚。王??却没有太在意这个变化,他更愿意和自己最好的朋友韦挺一起投靠更在秦王之上的人物--太子李建成。韦挺,和李建成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友。

这时候,杜淹还在洛阳,在与唐敌对的王世充手下任职。

太子建成和秦王世民,还是一对“好兄弟”。

李渊在七岁上死了父亲,他的母亲之前生的几个男孩相继夭折,他作为他父亲唯一活着的儿子,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和李氏家族族长的位置。

李渊的母亲,和有名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大概独孤家的女孩子都是那么地个性强,李渊的母亲也是以严格得严厉的个性闻名。而李渊,总起来看,还是算被教导成才了。

十七岁时,李渊那位伟大的姨夫成了不名誉的篡位者和极名誉的皇帝。李渊立刻以皇帝近亲的身份被选入宫廷成为侍卫。同时,他却又迎娶了应该是对新朝怀有不满甚至可以说仇恨的窦家小姐。

想来,以窦小姐的有名的“聪慧”,这种不满是不会表露出来的。而另一方面,窦小姐是极富盛名的美女和聪明女孩,是众多贵族公子追求的对象。她的父母因此立了个规矩,在一扇屏风的背后画两只孔雀,让人从正面射箭,如果能射中背后的孔雀眼睛,就是他们窦家的女婿。不用说,嘿咻嘿咻跑来射中了孔雀眼睛的人正是李渊。

李渊也是有名的“好色”的皇帝,这一点在他的美丽妻子在世的时候,看来到是很收敛,在做上皇帝以前,李渊一共有八个孩子,其中倒有五个是正妻窦夫人所生。

头两个是女儿,都是妾室生的,除了一个封号和一个丈夫的名讳,对这两位公主,所知实在太少。

开皇八年,正是隋文发军南怔的那一年,李渊也加入到南征的队伍中。和小说言家所形容的不同,其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的李渊只是个地位不高的中层军官,什么杨广派人来找亡陈美女孔贵妃时李渊居然敢违抗他的命令杀了孔氏的故事,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那只是后来无聊的文人乱掰野史罢了。当然,尽管地位没那么高,李渊的雄心还是很强的。在同一年,他的第一个儿子出世,他为这个未来拥有悲剧性的命运的长子起的名字是“建成”。就是建功成业的“建成”啊!

然则李渊并没有在南征的战争中建成多大的功业,一方面是这一战役本来就没大什么大仗,另一方面就是隋文帝的心结问题。

前章已经讲述过隋文对原属关陇集团的旧同僚们始终戒心很重的原因,李渊也是关陇集团中顶级世家的族长。于是,尽管他是隋文帝宠爱的外甥,可就是得不到重要的职位。如果说作隋文外甥有什么好处的话,就是隋文平白无故杀了不少关陇集团的贵族,却不忍心杀这个外甥。至于其他就说不上了,因此除了最后李渊在隋室丧乱中谋得比较有实权的职位外,之前,他一直都在四品的外任官上打转,处于不上不下的清闲位置。

隋文杀了很多旧日的同僚,隋炀对大臣的猜忌心更重,李渊不是个笨人,他对这些危险很清楚,故而年轻时代的雄心很快就消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隐藏起来了。喝酒,玩乐,对任何重大的政事不发表意见,李渊就是这么度过了他的青年和中年时代。

但是把李渊当作一个“庸才”是错误的,实际上,在他心里,并没有一刻放弃过年轻时代的理想吧,甚至诸如“姨夫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这样的心思,也未必不在他心里闪现过。窦夫人其实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怂恿她的丈夫保持雄心,或者说,野心。这和她是周武帝外甥女的身份有关,也和她高傲的性格里绝不能忍受一个真正碌碌无为的丈夫的骄傲有关。不过李渊谨慎得有时候太过的个性也就这么养成了,何况他也很清楚看到,随随便便篡位的话,就注定要象他的姨夫杨坚及表兄弟杨广那样和大臣的关系紧张,是非常危险的。

豪富但压抑的生活中,窦夫人给李渊生下第三个女儿,有名的“娘子军”之平阳昭公主。然则,如果看史书的话,是没有记载平阳公主的年龄和出生时间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平阳公主的排行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根据李氏兄弟的年龄差别,即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岁,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两岁,这样推断,平阳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自然也有人拿史书上的模糊做文章,把平阳公主设定为李世民的妹妹,不过这样的可能性确实要小很多。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也是个名人,他在隋朝是个大闲人。本来柴绍也不是没官职,他是太子千牛(也就是东宫侍卫的意思),可是隋炀帝的太子很早就死了,又没有立别的太子,柴绍也就清闲无比了。

按史书记载,开皇十八年十二月的一天,李渊最著名的儿子,也是他第二个儿子,后世被尊称为唐太宗的李世民,在本章开头的那位“末座少年”生于李家的武功县别馆,大约是在李渊转任的道路上。迷信的说法是,那天有两条“龙”(注意,古人说龙,实际上说的是蛇)在产房外游过,这被认作吉兆,也成为李世民童年少年时代被父母宠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可是史学家们却为李世民的出生时间困扰,本来这似乎是确定而没有疑问的。问题是李世民下面的弟弟,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李玄霸,这个早夭的孩子,他的年龄推算回去,竟然也是开皇十八年!即使窦夫人在生下李世民以后两个月内在怀孕并在同一年生下李玄霸的话,无疑李世民的生日也必须在年首而非是十二月的年尾。难道是史书记载错误?很多历史学家是这样相信的,然而--

如果,我是说如果,还有另一个可能啊,那就是李世民和李玄霸是双生子诶!

中国的史书,不知道因为什么样的缘故,从来不正面直书有关孪生的问题,但确实有孪生子在历史的重要位置出现的,比如北齐高欢就确实有两个孪生的皇子,但史书从来不说他们究竟是谁和谁。

当然这已经是有点小说家的戏剧化的幻想了,实情是,就算李世民有孪生兄弟有如何。其实孪生也不过是很平常很正常的现象,以及孪生也并不等于两个人会相象,如果不是同卵孪生的话。还有,李玄霸一生下来身体就很差,在十六岁上就死了,对唐初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若说有一点影子,那就是唐朝建立后,在追封李玄霸王位时,李渊特意安排把李世民的一个儿子过继给已死的李玄霸作继承人。另外,比较有悲剧意味的,是大概正因为李玄霸生下来身体差,才有一个那么“威风”的名字,是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强壮起来的祝福吧,而这祝福却是很悲伤地无法实现。

然而,如果真的要说李氏兄弟中谁最符合现代传奇的套路的话,不是李世民,也不是李建成,当然更不是李玄霸,而是李渊的第四个儿子,那位有名的“大坏蛋”李元吉!

不知道为什么,李渊外貌威猛,窦夫人更是绝世美女,但他们的第四个儿子,却是一个据说生下来“面恶”的婴儿。好象那种丑陋的模样是不吉利的吧,窦夫人是一个个性非常骄傲的女性,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有这样重大的缺陷,虽然这完全不是这个无辜婴儿的错。窦夫人不肯养育她的小儿子,一个名字叫做陈善意的丫鬟把被抛弃的婴儿偷偷抚养起来,而后来还是得到了李渊的承认。这个不幸的孩子有了名字,李元吉。难道不觉得这个名字和李玄霸一样,都在以一个好名字试图冲淡实质上的不幸吗?

从后来的故事可以看出,李元吉其实非常骁勇,力气也很大,如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也以武功和力量不错出名的,被他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只有那位名为尉迟恭的猛将才能制住李元吉。

这让人不禁想起来那个很有名关于唐朝的传奇故事《说唐》,里面李氏兄弟的传奇人物李元霸,所谓的天生神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第一条好汉”。他就是四子,生下来因为长得太丑,差点儿被李渊给砍了,幸好有祖母独孤老夫人救他。唯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的名字是李“元霸”,显然是偷的本来的三子李“玄霸”,而且他也是李世民的好兄弟,而非真正的李元吉那样,是李世民的死对头。

人和人不同,即使是同胞亲兄弟,就连为什么取名都不同。李世民的名字,也许要比他两个弟弟都还取得晚些。历史书上是这么说了一个很有迷信色彩的故事:因为窦夫人最宠次子,就总觉得不能随随便便起个名字了事,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李家的二公子没有正式的名字。到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白衣人来到李渊的官邸,把李渊奉承一番,说李渊是“贵人”,又说其有“贵子”。李渊便让他到后院看自己的次子,白衣人见到李家二公子后,连说这个小孩不简单,将来可以济世救民。李渊很吓,因为“济世救民”是有点皇帝式的事业,不是普通人可以干的,他想杀了白衣人灭口,谁知白衣人就那么不见了。李渊又觉得这个说法很吉利,或者是窦夫人非常喜欢这个说法,终于,他们给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取了“世民”这个名字。

这个故事被不迷信的今人以半真半假来处理。“济世救民”,可能真是窦夫人心中的一种期待,她在花了很长时间偶然想到这个名字以后,其中的期许是很重的。至于白衣人什么的,特别是忽然不见了之类,应该是吹牛的成分比较多。只有愚夫愚妇或小说家会真的感兴趣罢了。

当然,还是小说家的癖好作怪,想想被母亲宠爱的李世民,和被母亲抛弃的李元吉,他们彼此特别特别地看不顺眼的情形,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劝李世民的话就是“现在不是李建成的问题,而是李元吉会在害死你以后成为皇太弟,他还会接着再害死李建成自己做皇帝”,于是李世民大怒说“怎么能让这个小子得逞”。看吧看吧,真是现代很典型的肥皂剧题材呢!只是,一般肥皂剧应该是在道义上占了上风、也就是被母亲抛弃的那个成为主角,在不幸的人生里得到磨练,能够刻苦用功,最后在事业生活感情道德等等等等上超过被母亲宠坏的另一个反角。

历史,毕竟不是肥皂剧。

窦夫人的宠爱,应该注意到,不是所谓的“溺爱”的那种。其实,很骄傲很聪慧的她,大概是无法忍受自己教出一个二世祖才对。李世民从小受的教导,应该还是严格的。据说,李世民在书法上的造诣以及他对书法的强烈兴趣,就和他母亲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实际上,个性也是非常相似的一对母子吧。说来,窦夫人并不是那种标准的“好女人”,也是有相当冷酷的时候呢,但是确实又是聪明和能力出众。

从现存的零星记载来看,在当时,李家的兄弟们的活动应该主要是这样的:

李渊一直在外面到处转辗做官,他的儿子就分成了“在家”和“跟在身边”两种。

李建成是长子,主要留在老家主持家中事务和侍奉祖母,而史栽他年轻的时候也是交游广阔,和“博奕任侠之辈”颇多交往,仔细想想,应该是优点才对。不过既然是长子,又比弟弟们年长很多,李建成谨慎和不太活泼也是必然。再加上在外面历练的时候相对少得多,做上太子以后有一段时间显得能力不强也不奇怪。

李玄霸身体不好,应该也不会到处跑,生活就是养病,不过听说在书法围棋上也颇有造诣,可惜就是死得太早了。

李元吉看来也是主要留在老家,他年纪小未必是主要的理由,不过从他的经历来看,是不太适合跟着他父亲游宦,更不提窦夫人(她似乎应该是一直跟在李渊身边)也不想见到他。史书上是说他从小个性就“猜鸷”,是有点“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味道吧,可也许也有一定的真实,因为他的童年看来算不上幸福。不幸的孩子脾气怪也是常有的。

呀,差点儿忘了。李渊还有一个儿子,只是不是窦夫人生的,而是妾万氏所生,是他的第五个儿子,本叫李稚诠,后来改叫李智云。是个几乎没有记载的小孩,死得也很早,也就是他的死,略有可说,后面会提到。

至于李世民,既然是时代主角和故事主角,那么记载相应就多一些。

取名事件以后,第一个有关的记录是个孤立的事件,就是李世民九岁的时候,好象得过一场重病,差一点儿死掉。李渊在一个寺院里祈福,就是诸如“如果能让我儿子活下来,我就捐多少多少钱重塑金身”一类。后来李世民病好以后,李渊确实造了一座佛像还愿,并刻石记载塑像的原因,那个碑流传了下来,所以这个记载也就流传了下来。这里比较值得玩味的是,李渊和李世民,骨子里其实是要抑佛的。但他们也不会象当初周武帝那样“灭佛”,而且,隋文帝是在尼姑庵长大,即位后改变武帝的政策大肆崇佛,对李渊和李世民也同样有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后来会接见玄奘并给他翻译经书的便利,尽管他的总体政策是抑佛尊儒。

接下来有前章提到过的,杨广在雁门关被围困时,李世民参加了前去营救的队伍,以及,后来在他父亲讨伐“盗贼”的战斗中参加战斗有所战绩的事。这里就要比较详细地说明一下。因为所有有关的资料都不在手边,我这里完全凭记忆来写,年代若有失误处请原谅(不过应该没有记错)。

隋大业十年,皇帝杨广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和民间的怨声载道,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征高丽之役。这一次,杨广和以前两次一样,组织了近似游行队伍的华丽军团,甚至带上了他的后宫佳丽同行。本来在隋文之世已经被隋分裂并臣服于隋的东突厥心怀异志,尽管隋的宗室女子义成公主是突厥的可汗敦。当隋军走到雁门关附近,突厥大军忽然出现,把隋军逼入雁门关城内,并进而包围了雁门关。本质上并不会打仗的皇帝十分惊慌,抱着自己的幼子痛哭,在随驾大臣们的劝说下,皇帝采取了四个措施:一,宣布远征高丽的行动取消,并许诺不再远征;二,以重赏鼓励雁门关将士死守;三,利用雁门关外的河流漂出檄文,令天下兵马至雁门关救援;四,派人混出去,送信给义成公主,让她想办法骗突厥可汗退兵。

这些计策奏效了。而在四方云集的援军中,有一支由留守长安的云定兴将军(此人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佞臣)率领的队伍里,有一位十六岁(虚岁十七岁)的少年,也就是李世民了。史书里说,云定兴的仓促集结起来的军队不多,李世民便向他建议,多设旌旗多张响鼓骗突厥人,做出一副大军到来的样子,这应该有一定作用。而且后世分析,李渊也曾经有一次,在边境上和突厥作战,手下的兵少,他也是虚张声势吓唬人,所以可以说是“家学渊博”。

值得一提的,是率领另一支援军的首领,此人姓王名世充,对唐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对他应该不陌生吧。王世充在前来救援的途中天天痛哭流涕,睡在草堆而不是床铺上表示他对皇帝的忠心。当突厥兵退后,皇帝反悔了,没有把曾经许诺的赏赐给死守和救援的将士们,但仍然大大赏赐了王世充,并因此对其信任有加,在最后决定去江都时把东都的军事大权交给了王世充。

无论李世民是否真的在雁门关一役中有所贡献,反正他肯定是没有得到赏赐的。看来这以后他就去了当时在做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父亲身边。之后,李渊在大业十三年成为太原留守,和号“厉山飞”的“盗贼”作战,“盗贼”的声势很大,不过终究还只是一群没有组织性的乌合之众,在开始的不利以后,李氏父子就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史书的说法是,刚开始,李渊以数千人与数万“盗贼”交战,暂时被包围,李世民即率领包括李家家奴(可以想象,在一个号称军事贵族的家庭里,家奴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军事方法来训练的)的一小队人冲进包围圈,“盗贼”们混乱了,两父子趁机一起发动攻势,剿灭了这股敌人。自然,真正的问题是,在当时,“盗贼”是剿也剿不完的。这里个人认为倒也不必用“镇压农民起义”这样的大义名分来过分苛责李氏父子,因为实在难以想象,以他们的立场,会在当时不遵从皇帝的命令来“剿匪”。实则隋末好些个“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都在另一个方面,恰恰是有名的清官和能吏,相反,确实有不少的“盗贼”并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当然也不能苛责他们)而带有盲目的破坏性。

至于篇首那个故事,因为老杜是有名的做事严谨的人,他记下的故事应该还是有一定真实性,所以也把它写了下来,只是不清楚发生的具体时间。

可以看出一点,李世民有很多时候是跟随李渊游宦。比如说他在四岁上得名,当时李渊就在做某州的刺史,而他就在李渊身边。九岁生病事件的碑文,也是在李渊另一个任职的州里发现的。当然更不用说,不跟在李渊身边,李世民不可能参加李渊讨伐“盗贼”的战斗。还有有名的太原起兵,李渊的家眷,包括建成几兄弟都在老家,而李世民却是唯一跟在他身边的亲人。

实际上,有很多人相信,至少在李世民势力逐渐坐大以前,李渊对李世民的感情比对李建成深。人都说“生恩不如养恩”,象李世民是李渊看着长大的,而长年在外游宦的他,不可能有太多时候直接抚育留在老家祖母身边的其他几个儿子。于是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产生:

支持李世民反对李渊、李建成的一派认为,李渊本来是更喜欢李世民,把建成立为太子是因为封建制度的关系。当李世民立了很多战功以后,李建成却很糊涂无能,于是李渊起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靠讨好后宫嫔妃及得宠的佞臣迷惑了晚年糊涂耳朵软的李渊,再加上李渊很懒散,和积极进取的李世民政见也不合。这是导致李渊坚持不改立太子以及玄武门之变的原因。这一派人最多,特别是传统的史学家。

支持李世民也支持李渊反对李建成的一派认为,李渊本来是更喜欢李世民,也一直更喜欢李世民,但又被立长不立幼的封建制度束缚,再加上他太多谨慎的个性,一时没做决断,导致了玄武门之变。这一派人最少,好象有点太过标新立异,因为很难和大量史册的记载吻合。

即使不反对李世民但更加同情李渊特别是李建成的一派认为,李渊本来是更喜欢李世民,后来在感情上也是没有太大改变。但是,李渊明智地认识到隋亡的教训,他也明智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个次子和杨广是如此惊人地相似。而李建成是个很好的太子,李渊完全想不出他有什么理由要废掉建成,他的清醒的政治头脑让他绝不能让李世民做太子,相反,他还要大力削弱李世民过分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对李渊的皇位、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甚至是对国家正常行政的危害。问题是,李渊心肠总比较软,是很有点舍不得重责李世民的,另外还是很欣赏和很需要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结果没有果断处理这个次子的势力尾大不掉的问题,导致玄武门之变。这一派好象是现在比较多的“新派”历史学家的观点。而这一派观点形成的小说,也非常有趣,里面都会写到一个更任性的李世民和一个更睿智的李建成和一个悲哀的父亲李渊。

还有一派,好象是属于那种比较阶级论的。总之这三父子都不是好东西,每个人都又狡猾又贪婪又坏,彼此都阴谋相对,只不过是一个更狠的坏蛋干掉另外两个--哈哈!^^

至于具体的事实,还是写到武德年的后半段再说吧。

李世民年轻时代的爱好,能得到证实的有骑射、书法和围棋。据他自己说,年轻时是不太喜欢读书的,整天飞鹰斗狗,博奕交游,在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说,好象是贵族子弟的习惯。关陇集团,全称“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军事”二字,可不是乱加的。这个集团武风浓烈。李渊是靠射箭追到他的妻子,李世民的骑射之术更是非常有名。后面会提到,第一,他在唐军的骑兵兵种的发展上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二,李世民的弓箭是有名的长弓大箭,制度比其他弓箭大了一倍,射程极远,连善射的突厥人都“惊为神人”;第三,骑术也是,别的不提,“昭陵六骏”的名气大家都知道,爱马善骑马,才会让人花那么大心力来雕他的爱马嘛。

虽说李世民自己说“不爱读书”,书法和围棋却是非常风雅的爱好。李世民喜欢王羲之飘逸出神的书法,有关的故事太有名了,什么《兰亭序》的故事啊,什么他亲自为王羲之做传的故事啊,什么大臣以书法得到赏识的故事啊,其实刚当上秦王,李世民就开始叫人收集王羲之的字帖,而他自己的书法也说是很不错。李世民的书法据说很有名的“飞白”的写法。但有一点很好玩,这位以赫赫武功出名的帝王,无论是书法,还是他后来爱好的诗歌,都以“漂亮有余气骨不足”传世。好象据说很多名将,书法都是未必漂亮,但如戈如剑,锋芒逼人。而李世民的书法和他喜欢的书法却是圆润秀气,妩媚十足。其实所谓字如其人,应该是个误会吧,否则要说写的字有骨感,亡国的北宋徽宗的瘦金体就峥嵘嶙峋,可他的个性里又哪里看得出峥嵘嶙峋来?随便一提,李世民虽然以善战闻名,然他死后的谥号是“文”,后来才改作“文武圣皇帝”,而唐朝人一般以“文皇帝”来指代李世民。

至于围棋,老实说,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虬髯客传》那个虚构的小说里李世民和虬髯客下棋下嬴了的故事。以至于明末清初的明遗民笑笑什么什么的家伙大放厥词,说什么“小秦王胜枯棋几道”就得了天下,真是失败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胡说八道。不过我曾经看过的最精彩的讲这个故事的是:李世民和虬髯客开始下棋,虬髯客抢了黑子先下,他把几个黑子摆到四角上(下围棋边角容易做活,因此一般都是从角上开始下起),说“我以数子守四方(还记得汉高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吗)”。李世民便持一颗白子下在正中的“天元”位置,说“我以一子定中原”。于是虬髯客颓然叹息,知道自己远远地输给了李世民。

接下来,还必须再讲述另一家人的故事。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和所有的中国王朝一样,面临着来自北边草原民族的威胁。在这个时代,中国北边草原上有力量的游牧民族是突厥人。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其他时间不一样,突厥是从西方迁徙而来的(而其他很多有力量的游牧民族是从现在东北那个地方发源的,包括匈奴、鲜卑、柔然、蒙古、女真等等),现在世界上也有很多突厥人,包括土耳其人(土耳其就是“突厥”的另一个音译),伊朗人,阿富汗人(热点哦^^)、车臣人等等。象中国新疆也有不少民族是突厥血统,老外经常把新疆不叫新疆叫“东突厥斯坦”就是这个原因。

哈哈,扯得有点远了。隋文帝的时候,突厥非常强大。这让文帝很头痛,他想着该怎么对付这个强大的对手呢?这时一个大臣站出来,向文帝献策,认为突厥作为游牧民族的强大行国,最大的弱点就是内部不稳定,部落仇恨和争权夺利太激烈。这位大臣姓长孙名晟,他的意见就是靠反间计来分化强大的突厥。长孙晟的意见被采纳了,他也被任命为出使突厥的使节,暗里搞破坏活动。长孙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物,他来到突厥,很能讨突厥人喜欢,却在背后干了很多“坏事”,成功地挑拨了突厥两位可汗的关系,并最终使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分。然后,长孙晟把隋的义成公主送到东突厥和亲,率领隋军帮助东突厥打败西突厥。这样,西突厥没有能力再威胁隋朝,东突厥的启民可汗也向隋臣服。

在为隋室取得这样一个对外的大成果的同时,长孙晟参与到文帝两子的皇位争夺中。长孙晟是站在杨广一方的,在仁寿四年(就是文帝死的那一年)那个嫌疑很重的夜晚,率领侍卫包围文帝寝宫的太子心腹中,就有长孙晟的身影。杨广即位后,长孙晟继续受到新帝的重用,不过,这时候他的年纪也不小了,终于在隋大业五年,也就是隋室最盛的时候,可以说是“幸福”地逝世。长孙晟的子女,在他死后都得到皇帝大量的赏赐,但也不是全部,至少有一双子女,被完全隔离在长孙家的幸福和荣誉之外了。

前章讲过,隋的前身是北周,北周大部分时间都和名为北齐的王朝共同割据中国北方,最后是北周战胜了北齐,统一长江以北。北齐的王室姓高,亡国后,一部分“顽固分子”被杀,另一部分则投降了北周。在投降的高姓家族中,有一个北齐的亲王乐安王,名字好象是叫高励,在北周和之后的隋任官。但高励晚年因事受到处罚,而他的子女也并不幸福。高励究竟有几个子女,历史上记载不详,见诸史册的只提到两个。一个是高励的儿子,姓高名俭子士廉,这位据说“面貌如画”的公子,因为家族是亡国皇室这样非常敏感的地位,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在终南山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家闭门读书。后来,在族人的劝说下,高俭参加隋的科举考试,以“甲第”(第一等)的优异成绩高中。不过高俭在隋的职务并不高,是一个低品级的闲职。

高俭有一个妹妹,就嫁给前面提到的长孙晟为继室,并育有一子一女。长孙晟的年龄比高家小姐大了至少二十多岁三十岁,当长孙晟死了以后,一个通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摆在高氏面前。长孙晟前妻所生的年长儿女,显然对高氏以及高氏所生的一双儿女没有好感。主要是一个叫做长孙安业的,把高氏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应该都还不超过十岁)赶出了家门。高俭收留了被赶出来的妹妹和外甥。既然在这里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记叙这个事件,那么毫无疑问,高氏和长孙晟所生的一子一女,正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唐国公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应该是经常出入长孙无忌所居住的高俭舅舅的家庭,并深得高俭爱重。综合史书来看,当初李世民的生母窦夫人因为是很出众的聪睿美女,长孙晟曾有意和李家联姻,到这时候,高俭就直接促成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婚姻。

推算起来,当时是隋大业九年,正是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负责隋军后勤的杨素之子杨玄感突然起兵造反,结果因为他的战略失误,最后战败身亡。此变以后,大批曾和杨素有关联的官员倒了霉,高俭也因为曾经和兵部尚书斛斯政交游,而斛斯政却是和杨玄感勾结的,这样,高俭被贬为仇鸢主薄,仇鸢远在岭南,即现在的广州一代,在当时那是非常非常遥远的蛮荒之地。当时看来,高俭这一去,活着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他把家产变卖了,把钱分作两份,一份留给年迈的母亲,一份就给了孤寡无依的妹妹。临走前,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婚礼被举行,一个迷信的故事就是当长孙皇后归宁回到舅舅家时,出现了一个吉兆,经过占卜以后,似乎预言这位被家族遗弃的女孩(当时长孙皇后才十三岁)有“后妃之兆”。

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样一个婚礼,标志着作为军事贵族的关西李家和作为文化贵族的关东高家,在势力集团层次上的一个结合。以及,长孙无忌及高俭和诸如房玄龄、杜如晦、薛道衡、颜师古之类的文化名人有很多交往,而这些人,正是未来秦王府十八学士和贞观年间文臣系列的骨干分子。因此可见,对将来所谓有“太平天子”命运的李世民而言,这个婚姻和友谊,是相当重要的。

在李世民结婚的同年稍早,李渊因为采纳已经过世的妻子的建议,通过奉承皇帝取得殿内少监的职位,又迁卫尉少卿。品级虽然没有上升,但实权增加了。在杨广第二次东征高丽的大军中,李渊也负责后勤的工作,这使他比许多人先一步知晓杨玄感叛乱的消息。消息是两个人带来的,一个是李渊的妻兄和皇帝的另一个表兄弟窦抗,另一个是李渊的朋友和皇帝的女婿宇文士及。这两个人都有劝李渊趁乱起事的意思,李渊经过考虑,觉得还不是背叛隋室的时机,便把杨玄感叛乱的消息密报皇帝。尽管不久后,在李渊生病的时候,皇帝曾很冷酷地问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可得死否”,然,李渊还是得到杨广的部分信任,逐渐掌握有价值的兵权。

四年后积极参加太原起兵力劝父亲背叛隋室的李世民在整个事件中并无有关的记载,正如后来李渊指着宇文士及笑说的:

“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矣。”

李世民在此时,仍是一个“末座少年”而已。

家园 说唐之四 四海为家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古径,苔平半阶斜(音xia)。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过旧宅》 唐?李世民

刚刚翻过一篇非常传统的李世民传,借用一下开头吧。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

北方重镇太原。

已然是春寒料峭,黄昏时分,暮云低垂,大地苍茫。

太原府所在地晋阳县衙监狱内。

时年十九(虚岁二十)岁的李世民着急地赶了来,眼前,正有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令得这位素来不知惧畏为何物的天之骄子,也不禁流露出焦急忧虑的神色来。

当然,不是因为刘文静。

史载之李世民于狱中探望刘文静的故事十分有名,那一次探监中似乎是李世民第一次向外人表露自己的雄心(野心),他们用“成汤、汉高、光武、魏武”这些有名的开国之君相论。然则,在著作于唐初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内,显然还不可能记述那一次探监。毕竟,在武德(李渊的年号)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李世民已秦王的身份,如果被人知道说出自比历代开国之君的话,是非常危险的。

而《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却有另一段在一般正史(如新、旧《唐书》)中未曾记载的对话,一段李世民和另一个被押犯人的对话。

这段对话中,主角不是李世民。

先说点题外话。

首先,一直觉得有点啼笑皆非的,是过去好些个野史小说里说李渊家族“世镇太原”。也不知道小说言家是怎么个想法,为什么会做这么荒谬的设定。实则,李渊在隋大业十三年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半次“太原留守”,再说,都经过秦汉的制度改革了,又不是三代的封建行政,哪里会有人“世镇XX处”。勉强要算的话,他在太原附近的楼烦郡倒干过一阵子,并且,在隋大业十一年后,其山西河北招抚大使的职务的活动范围,也在太原附近。

其次,关于李渊于大业十三年初任职太原留守,到大业十三年六月甲子起兵,再到大业十三年十月攻克长安这短短不到一年所发生的种种故事,至少有两套版本传世。一套是写于唐武德初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另一套是写于唐高宗李治年间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后两本的相关故事,保留在唐亡后所著的新、旧《唐书》内。这两个版本的差别是不小的,为此,就涉及到一个究竟谁更真实的问题。

因为在传统的史学评价中,李世民有着相当高的历史地位,故而,过去的大部分历史学家都以赞美李世民贬低李渊的《高祖、太宗实录》为实,这就是为什么后人要依据这两本实录来写有关唐的正史的原因。而到了现代,无疑很多观点变化了,何况就是古时候,持不同见解的历史学家依旧是存在的。对李世民的赞美大大减少,人们转而开始注意李渊及李建成这两个玄武门政变之失败者对唐开国的贡献,这样,主要以李渊为主角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成了研究太原起兵的重要依据。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大唐创业起居注》也不象有的人形容的那么权威。什么“唐初的历史,创业起居注才是真实的”这样的说法,也是不一定站得住脚的。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试想,既然高宗朝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有溢美李世民贬低李渊的倾向,那么,就在李渊眼皮子底下写出来的《创业起居注》,必然也是溢美李渊的,其实确实如此,因为那里面的李渊,简直就是完美的皇帝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正如李世民也绝不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一样。又及,当时李建成也是正牌的太子。而李世民却是刚刚坐上才秦王战功和名声都不显赫,成为这父子三人中最被忽略的对象也不奇怪。但这也间接可以证明,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之中,确实并不是主角,否则不可能说在起居注写作的时候,他的战功和名声都不显赫。李渊主动地主导了太原起兵这一点是应该没疑问的,李世民充其量起到的,只是一个“重要的配角”的作用。

最后,《大唐创业起居注》存在的其他问题也不少,如完全以李渊为中心,其他人的记载十分贫乏,缺漏极多。编撰混乱,时间先后不统一。所以,新、旧《唐书》依旧是考察这一段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在下面开始正式叙述的时候,尽量把两套版本里不同的记载和观点都摆出来。

隋,大业十三年,李渊被委任为太原留守。

在李渊以前,有史可稽的太原太守是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一个在大业十三年正好十三岁的悲剧性的少年。杨侑在本章稍后还会和李氏父子产生孽缘,在这里,只简单提提他在李渊之前成为太原太守的原因。

有一个迷信的说法,这个说法显然因为李氏父子的发达而被大肆渲染和夸张了,甚至可能是后来伪造的。据说在隋大业初年,有人说太原附近有“王气”。恰在北地“巡幸”的杨广命人于太原筑晋阳宫“厌之”,后来,便任命自己的孙子杨侑为太原太守,表示这道“王气”是为杨家而不是为别的什么人而发出的。其实这个传说在后代的小说里使用过多次,如著名的《虬髯客传》,李靖就听人说“太原有王气”,因此跑到太原去见李世民的,当然,那个故事更是瞎编的,全无可信之处。

有一件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后来有好些小说家把李氏家族描绘成“世镇太原”。在远古时代,传说中的尧帝的后代被封在“唐国”,后来几经变迁,远古的“唐国”之地,正是后来的太原。这一点,对爵位是“唐国公”(到了这个时候,“唐国公”已经没有封地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的李渊来说,被委任为太原留守真是一个很好的兆头。正如《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所记,李渊很高兴地告诉当时在他身边唯一的亲人,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 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而相关的记载,在新、旧《唐书》中未见,显然这几句话很能证明李渊并不是被动而是主动起意谋求天下的。

同理,新旧《唐书》不载而《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的另一个事迹是李渊命李建成在河东老家“潜结英俊”,命李世民在太原任上“密招豪友”。这被所有更同情李渊李建成的人作为李渊和李建成都对太原起兵做了突出贡献的明证之一。考虑到在杨玄感叛乱时李渊就表现出来的雄心(野心),如前章所述。还有,新旧《唐书》里也抹不过去的,在太原时代,更多的“首义功臣”是依附李渊而非李世民,他们都因单独向李渊建议造反而被李渊信任重用,由此可知,李渊在这个时候比新旧《唐书》里记载的显得更积极是无庸置疑的。

但有一点,即使非常同情李渊李建成的人也基本同意的,是李世民确实有比他父亲更积极的行动倾向。李渊,前章谈到过,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乃至中年都是在非常压抑的环境里度过的,无论隋文还是隋炀,都对大臣,特别是关陇旧同僚十分猜忌,李渊好在是隋文疼爱的外甥才没有性命之忧,可也过得胆战心惊,尤其在隋炀即位后。于是李渊养成了太过谨慎的性格,再加上年纪大了,年纪大的人通常都是更老奸巨滑但也更前怕狼后怕虎。这一点,即使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也有痕迹,就是开篇提到的李渊被捕的故事。

事情的起因是突厥进犯太原附近的马邑郡,李渊有两个派来监视他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他就把高君雅派出去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对抗突厥。按《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说法,高君雅自持是皇帝派来干监视任务的亲信,不听李渊的命令,自己胡来,再加上王恭仁的能力也差,导致全军覆没。李渊即不敢治高君雅的罪,却让皇帝杨广大怒。杨广派出使臣,“系帝(这里指李渊)而斩恭仁”。这一被捕,李渊心中大后悔,因当时只有李世民在他身边,他对李世民说“隋的气数已尽,我家应继符命(当时不是说有‘桃李子,有天下’之语么),可惜没有早起兵,本来是忧虑你们兄弟没有集齐。”,然后李渊就要李世民别和他死在一块儿,赶快逃走,去找李建成起兵造反。李世民自然不愿意就这样逃走,劝李渊和他一起走。李渊则认为或者还有转机,应该是考虑到如果他自己逃跑那么到手的兵权就没有了,宁愿留在太原再看看还有没有机会。李世民便也没有走,数日后,居然杨广真的又派了一个使臣来,放了李渊,也饶了王仁恭。当时天下已经大乱,从皇帝所在的江都到太原,道路很难通行,两个使臣居然先后赶来,大家都认为是很神奇的事。当第二个使臣到达时,在城门职守的是温彦博,温氏一门是隋时有名的诗书学士之家,也是太原本地的豪族,早已依附李渊,他们得到消息后一阵风跑来向李渊报告,由此可知,即使当时没有皇帝的赦免令,真的就能杀了李渊也是个问题啊。李渊自然大喜,在温氏兄弟面前说的是“我这条命,以后的日子都是捡回来的”,转过身却对李世民说“天其以此使促吾,当见机而作”。也就是做出了起兵的决定。

以上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里记载的,从李渊任职太原到他决定起兵谋取天下的经过。

新旧《唐书》的记载自然不同。

李渊初到太原,天下大乱已经成为定数。几度征讨“盗贼”和突厥的战役,虽然不一定失败,但总没有止境。李世民于是产生了背叛隋朝的野心,在太原和当地的豪强及诸多亡命之徒结交。在李世民结识的一干人等中,最突出和最有名的是晋阳令刘文静。刘文静的出身也是隋的官宦之家,在太原做了好一阵子的县令,和当时也在太原做晋阳宫监的裴寂关系极好。当裴寂为天下大乱不知出路在哪里而叹息的时候,刘文静却认为这就是豪杰发达的机会(这样的心态好象也不大好诶)。据说当刘文静见到随父亲来到太原的李世民后,对裴寂说道“唐公子,非常人也”,而裴寂却还不以为然。在刘文静和李世民交上朋友以后,突然不知怎么有人发现刘文静和著名的“反贼”李密有姻亲关系,刘文静被抓了起来关在牢里。李世民前去探望,刘文静就以“天下大乱,非(成)汤、(魏)武(曹操)、(汉)高(刘邦),(汉)光(武刘秀)不能定也”来挑动李世民,李世民立刻回以“你怎么知道就没有那样的人呢”,表示他自己的雄心(野心)就是成为上述四位著名的开国君王那样的人。于是两人议定起兵之事,而这时候,李渊还一点儿也不知情。

李世民面临的问题是,一切权力都在他父亲而不是他自己手里,因此他必须说服他的懦弱的父亲。刘文静出了个馊主意,让李世民去和裴寂赌钱并故意输给裴寂。裴寂的父亲做过官,早死,被兄长养大的他十分贫困,却是很爱赌钱饮酒美女之种种花钱的消遣,也因为这样,和李渊居然成了很好的知己。在从李世民手里赢了大把大把的财物(突然想起来那时候没有钞票,哈哈)以后,裴寂没办法脱身了,被李世民要求向李渊鼓吹造反。

于是裴寂想了个更馊的主意(一说是李世民和刘文静授意的),把李渊请到晋阳宫喝酒,灌醉了弄两个宫里的美女陪他上床。这两个美女就是后来颇有名的张婕妤和尹贵妃(一说裴寂早就私下拿宫中美女侍奉李渊)。这下裴寂就借着这个“事故”开始游说李渊造反了,李世民也进来劝他的父亲。李渊开始假装不肯,嚷嚷着要送李世民见官法办,当然不过是说说而已,李世民回了一句“要送官就送吧”之类的话,李渊就改口说“吾爱汝,岂忍告汝邪”,同意了李世民的请求,并消极地加上一句“今后破家亡身也由你,化家为国也由你”。然后,就是前面提到的,和突厥交战不利,杨广派人来追究李渊的责任的事件,李渊对隋室的最后一点点忠心和对起兵的最后一点点担心都没有了,从此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开始筹备起兵造反的事宜。

接下来的部分,详略虽有不同,但两个版本里都差不多,所以综合起来讲。

准备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筹兵。依据当时的制度,李渊手下的兵力不多,大约就在几千人。而没有皇帝的诏书私自募兵是有罪的。可是当时已经是天下大乱,皇帝的命令在江都出不来,大臣的请示也送不到江都。除了杀不完的“盗贼”,不断骚扰边境的突厥,马邑太守王仁恭被手下刘武周所杀,刘武周造反,联合突厥,声势非常惊人。面对着太原周围险恶的军事形势,李渊没有费多大劲,就得到了包括两位副留守在内的僚属们的一致赞同开始招募士兵。这样,李渊就募集到两、三万的兵力。

为了不让副留守疑心,李渊故意不过问募兵的事。而两位副留守,因为对军事本来就不在行,高君雅更有之前战败的包袱,也无法过问募兵的问题。李渊把这支军队交给了这样两个人来率领,一个叫长孙顺德,一个叫刘弘基。长孙顺德是皇帝的侍卫,可是在征高丽的战役里却做了逃兵,他是长孙无忌兄妹的族叔,长孙兄妹虽然是异母哥哥长孙安世被赶出了长孙家,一则这和长孙顺德也没什么关系,他也只算个远方亲戚;二则李渊和长孙顺德倒是朋友,所以他跑到李渊那里躲起来,也和李世民关系很好。刘弘基则是个盗马贼,亡命太原,靠李世民搭上李渊这条船。最后,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话来说,就是李渊让这些兵马“总取秦王部分”,即由李世民控制这支新军,他甚至授意李世民把军队驻扎在名为“兴国寺”的寺院内,因为这个名字里的寓意是如此明显而吉利。

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证明李渊决不是照他口头上所说的那样在为隋室招募军队,王威、高君雅因此而产生疑问一点儿也不奇怪。不过,在兵权完全掌握在李渊手里的这个时候,他们是无所作为的。他们找到帮忙对付李渊的人,晋阳乡长刘世龙和行军司铠武士镬都秘密“勾结”李渊,把他们给出卖了。李渊决定先发致人,令刘文静找到鹰扬府司马刘政会这个人来诬告王威和高君雅勾结突厥,李世民则率军在外埋伏捕捉。恰好没几天突厥大军进犯太原,李渊就以此为借口杀了两位碍眼的副留守。

不过,李渊没有预料到的,是他仍旧被人告发了,甚至比他的两位副留守更早就看出了他的野心。就在邻郡,那位和他一起获罪的王仁恭王太守手下有一个小小的郡丞,一个在未来名声显赫的大人物,著名的李卫公李靖是也。这里不用说,《虬髯客传》里那个和红拂私奔和虬髯客结义的李靖是不存在的,真实的李靖出身即高,是隋名将韩擒虎的外甥,青年时代更得到当时还活着的杨素的赏识。不过,这一年已经快四十的李靖看来过得并不得意,而且最关键的是他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忠于隋室的决心。李靖在更早的时候,当时应该李渊都才刚做上太原留守,还在和王仁恭一快儿对付突厥,他发现李渊暗中的“异动”。很明显,王仁恭是不会相信李靖对李渊的看法的,不能擅离职守的李靖就用了极端的手段来开始告发李渊的行程。他故意犯法,就可以被捉起来送到江都问罪。史料中显示,李靖应该是走到长安后就没办法前进了。因为这时候正是著名的瓦岗军全盛的时候,瓦岗军主要的活动范围正在长安出潼关到洛阳的这段道路上,正好把李靖东去的路给堵住了。后来,李靖落在攻破长安的唐军手里,他的“阴谋”被揭发,而他几乎因此断送了还没有辉煌的生命,此是后话。至于现在,李靖却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幸运的。因为应该就在他离开马邑后没多少日子,如前面提到的,王仁恭被刘武周所杀,刘武周依附突厥,称定杨可汗,造反了。如果李靖这时候还留在马邑,最大的可能是被杀,稍好一点就是成为刘武周的下属,如果是后一种的话,甚至将来有可能和李世民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吧。

回过头来继续看李渊父子,借突厥进犯杀二副留守后,李渊自己却和突厥开始“勾结”起来。其实这也不算什么了,在那个时代,这点子“汉奸”还不算问题,当时北方起兵的各大势力,从刘武周辈到李唐,到后来的王世充窦建德,几乎没有不和突厥“勾结”的。突厥是巴不得看到中国越乱越好,当时的历史事实已经很雄辩地证明了,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变乱后融合的新汉人非常富有活力与进取心,又有比游牧民族更好的组织能力和文明程度,只要当时中国(那时候突厥还不算中国咯)统一和稳定,突厥就必然衰落,但如果中国乱起来,突厥却能趁机会坐大。突厥一个劲怂恿李渊正式“造反”,毕竟当时也看不出李家就能统一天下。李渊出于他的考虑,拒绝了这种做法,而是以隋大将军的名义“勤王”起兵,并号起兵将士为“义士”。用李渊自嘲的话(在两个版本里均有提到)来说,这就叫“掩耳盗铃”。

李渊是非常精明的,他很清楚地看到三、四百年乱世中,统治集团内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篡乱相继”,政权很不稳定。杨家就是靠篡位爬上皇位的,这造成了隋室君臣间矛盾尖锐。这样的问题不是可以用“统治集团本来就是一群坏东西”来简单看待的,实则统治集团的稳定对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李渊努力要维持一个大义的名分,即使这样是“掩耳盗铃”。

这时候是这样考虑,后来李渊坚持不改立太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这种考虑的。其实事实也证明,后来李世民杀兄夺位,这样一种“准篡位”的行为,对后来唐朝的政治稳定也是同样有损害的。这是后话,不提。

在和突厥一来一往各惩心机的当儿,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到了太原。

在这里,要注意到的是,《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根本没有提过平阳公主和柴绍,也没有提李渊庶出的第五个儿子李智云等等众人的事迹,大概因为起居注这种文体,主要是记载君王言行,所以其他人都忽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仅仅把《大唐创业起居注》作为参考主要还是看新旧《唐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新旧《唐书》,李建成、李元吉,还有和他们一起来太原的柴绍的行程并不平安。

看来,在长安的忠于隋室的主事大臣们这时也得到消息说李渊会反,至于消息具体来自什么地方,没有说明,或者是因为李渊杀了两个副留守,虽然他找到了理由,又或者是流言,更或者是李靖之类的人的告发,甚或李渊一家本来就是“重点监视对象”,只要他们一有异动,就会被认为是“谋反”。总之,李建成兄弟和柴绍是“逃”出隋室官吏追捕来到太原的。李家最小的孩子,李渊的妾万氏所生的李智云,据《旧唐书》记载,当时只有十四岁,李建成觉得带这么小的弟弟逃命很困难,就没有带他一起走,这样,他被隋室官吏捉住,送了命。这就叫人不由很怀疑一点,李家的女眷们和其他小孩们呢?窦夫人是死了,还有李渊的妾们呢,还有李建成和李世民,也都是已经成婚的,如果没问题,李建成应该连儿女都有了,因为他那时已二十九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还没有子女的人,大概只有太监和尚和生育有问题的,李建成显然哪一个都不是(他死的时候,光儿子就有六个了)。就是李世民,那时候应该没有儿子(其长子应是在武德二年才出世),未必没有妾所生的女儿,史书里,在长孙皇后所生的大女儿(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长乐公主以前至少还有四个公主。这么一大堆人,在十四岁的李智云都不能携带的情况下,能够跟着李建成李元吉一起逃?

又及,史载,李建成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卒,那么这位太原王是什么时候死的,怎样死的?不得而知。会不会就是在这个时候一起被杀?李建成这个长子在这时候应该已经出生。

结合起来看,柴绍其实也是,当他接到李渊叫他逃走的书信时(和李建成他们住在李氏河东老家不同,柴绍住在京城),他也没有带自己的妻子一起走。书里是说平阳公主劝他一个人先跑,说“我们妇人家,不逃走也没什么关系”。须知,在那个时代,家里的男子和男孩往往会成为被杀的对象,但女眷多半是不会杀的,对女子采取的是籍没为奴的惩罚手段。所以柴绍扔了老婆跑掉,并不被人诟病,也没有说李渊因为这样不高兴。

如此看来,李建成抛弃幼弟逃亡太原,也不是什么不可以原谅的事,作一个猜测(仅仅是猜测,反正这也不是正式的论文^^),在当时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只能带少数有勇力的人逃走而已,李元吉虽然年纪也不算大,十六岁,但他是李家兄弟里最强悍的一个呢,应该能和李建成一起走。其他的人,大概包括自己的子女吧,李建成也是带不走啊!如果要说“心狠”的话,可真是他们父子兄弟,不,是那个阶层的人的共同缺点(还是优点?)了。

追捕之急,从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李建成当时并不抱希望逃到太原,因为毫无疑问,忠于隋的官员们在沿路已经设置了重重阻碍。他本来考虑先在长安附近纷起的“盗贼”中去躲一阵子,等他父亲打过来。柴绍却劝他一定要去太原,认为“盗贼”们十分不可靠,加上李建成大家都知道,是李渊嫡长子,最是隋室通缉的重点对象,很难保证“盗贼”们不会贪图赏金把李建成买了,或者当作可居之奇货,搞出什么花样来。这样,李建成才辛苦捱到太原。

逃走和被捕的不止李建成李元吉柴绍,李家是豪门大族,亲戚朋友一大堆的。

最著名的,平阳公主,说是“我们妇人家,不逃走也没什么关系”,可如果不就没有娘子关了诶^^。大概当时确实对李氏的女眷不太在意,她又是嫁出去的女儿,所以平阳在家仆马三宝侍奉下来到李家在武功县的别宅(很巧,李世民也是在这里出生的,应该是李家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吧),扳作男子以“李公子”的名义招纳人手,更说服附近的“盗贼”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丘行恭等投诚,集兵七万人之多,在长安附近连接攻克不少县城,不久后唐军渡河,进入京兆府,能不作一战就包围长安,然后很快攻克之,没有这些支持是不可能的。

其次,李神通李神符兄弟。李神通的父亲和李渊的父亲是亲兄弟,是李渊的堂弟,算很近的亲戚关系了。史载李神通结交过很多“江湖”中的人物,隋军追捕是就在这些人帮助下逃了出来,很凄惨地在山里躲了好一阵,连吃的都几乎找不到地过了一段日子后,终于和平阳公主的人汇合。所以,在后来李神通抱怨自己有“首义之功”反不如魏征等人地位高时,李世民开玩笑地说“叔父当初只知道逃命什么都没做啊”。而李神符命就更差了,居然也被捉住,他运气好一点,没有立即被杀,后来有想讨好声势看上去不错的李家父子的人帮他说情,一直关着没送命,好不容易熬到唐军攻克长安。

另外象李姓的“外家”,如李渊妻子一族的窦氏,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都在逃或被捕。很遗憾的是完全不知道李建成的妻子出自何家,所以不清楚他的“外家”情况。前面还提到过长孙家的一员,长孙无忌的族叔长孙顺德在太原,窦家也有一个在太原的,算来是李世民的“舅舅”一辈的人物,名叫窦琮。过去不知为什么事和李世民关系处得很僵,到了太原后据说心里很不安,李世民特别和他搞好关系,两人也就相安无事。

回头说太原。

李建成李元吉柴绍到了太原,李渊很高兴,和突厥也“勾结”得差不多了,李渊正式起兵。辽山县令高斌廉拒不从命,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一起率军征讨,并以他们年轻,又派前面提过的本地毫族温氏兄弟之一温大有指导参赞。这支军队是刚募集而成的,训练缺乏,路上李氏兄弟兼顾练兵,据说是秋毫无犯了。有士兵偷了行军路上平民家里的东西,他们就用钱偿还,教育但不重罚士兵,如此等等。这样就得到士卒和百姓两方面的忠诚和欢心,到了辽山县所在的西河郡城下,并不禁止城内民众出入,也使城内的人没有坚守的决心。然后么,三下两下就把这个城给攻了下来,除了斩郡丞高德儒外其余都没有追究,也得到了好名声。回军,前后一共只用了九天时间,李渊大喜,说“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 。是日,便决定了南下入关攻打长安的计划。

这是太原起兵的“第一战”,颇值得分析分析。

首先,李渊的心态。李渊其实并不确信他的两个儿子的能力,无论是二十九岁已经快到而立之年其实并不“年轻”的李建成,还是一直在他身边的李世民。李建成够年长,但差不多没有多少经验,李世民跟在他父亲身边见识得多却是毛头一个。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渊才特别派了温大有出来,千叮咛万嘱咐他跟好自己两个儿子。但李渊绝不会因为不确信他的两个儿子的能力而另派他人。无疑,应该也不缺乏有经验有年长的僚属,比如温大有不就是吗,但李渊不能让他们以统帅的身份立功,除了他自己的儿子亲人外,李渊很少有时候让外人做主帅,这一点,和隋文帝怎么都要派其次子杨广去做南征军的“傀儡主帅”的心态是一样的。李渊和隋文帝几乎有同样的毛病,他们见多了,也见怕了,被大臣轻易篡夺皇位这件事,所以在不信任自己的大臣这一点上,李渊和隋文乃至隋炀在骨子里是有一拼的,尽管李渊在外表上要比隋文隋炀表现得温和得多。这种心态,也不用去苛责,不过的确,比之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征突厥一役中使用两个“外人”(李靖李世?蓿┪?最主要的统帅的气度,还是差了点吧。

其次,西河一战并不难,前面就提到过,在正常情况下,一个郡的兵力不过数千,且分散各处,执行的主要任务不是作战而是更类似于今天警察的工作,所以西河的士兵是没有战斗力的,在加上也没有什么有战斗经验的人做守将,李建成虽然没有经验,李世民虽然年轻冲动,然则跟着他们一快儿去的大多数中下层军官都是李渊几年讨伐“盗贼”出来的,军队素质其实不差。只要这两兄弟不是太二世祖,又或自己闹内讧,没有胜不了的道理。事实是,李建成也好,李世民也好,都可以算是人尖子了,当然不会做那么愚蠢的事。顺便可以看看唐初的情形,再怎么说李氏兄弟争位,在天下未定的时候,在共同对抗“外人”的时候,他们是同心同德得很呢,光这一点李渊就很能自豪了,这就叫教育成功。

第三,西河本是小战役,有什么值得李渊那么高兴的呢,其实他不是不清楚,除了第一战告捷有鼓舞士气的作用外,李渊也就可以顺理成章让他的儿子们来掌握这个国家今后最重要的兵权,否则,以李建成李世民的资历,在这以前肯定是不容易服众的。这下子,他们有了首战的军功,很多人都会改变心态,不是仅仅把他们看作“唐公的两个儿子”了。

攻下西河,之后一系列封官拜爵之事不必细说,李渊自封大将军,以李建成为陇西公,统帅左军,李世民为敦煌公,统帅右军,李元吉太原郡守,留守后方,哗啦啦大军一拉,就直奔长安而去。

临行前,刘文静被派去出使突厥,正告李渊正式起兵的事宜,并请求突厥援助。李渊并不相信突厥,他自己就是老狐狸,突厥那点借刀乱中原的心理他清楚得很,因此李渊告戒刘文静,多多地从突厥弄来马匹就好(突厥马是当时最好的马的品种),至于突厥“援军”,却是越少越好。

从声称起“义旗”到正式向长安进发,一共有四十八天。

一百二十六天后,李渊就可以坐在长安的龙椅上乐摇摇了。

最后要说说在太原这短短半年多时间里,究竟带给李世民些什么。

无论是父亲主动还是自己主动,李世民都积极地参与到李渊的“造反大业”里来,这一点无庸置疑。新旧《唐书》里的记载不用说,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里也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李渊这样那样的想法都在“谓(秦)王曰”,这样那样的手段都叫李世民出面去执行,这种参与程度,是远在老家的李建成所缺乏的。

武德年间,李世民的势力坐大,和李渊李建成抗衡,并最终夺得皇位,那么他的势力的第一个来源就是太原的“首义功臣”。

太原首义,其重要功臣分别在唐军攻占长安后得到“恕死”的恩惠,即我们现在说的“丹书铁卷”那玩意儿的功能。一共有十七个人,其中,有三个人还是“恕二死”,他们就是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这三个人的关系也够好玩,后面会提到,李世民自己就不说了,裴寂最后成了他的对头,刘文静则是公认的“秦王党”,死得挺霉。

另外十四个“恕一死”者,前文提到的长孙顺德、刘弘基就是,他们两个不在话下,长孙顺德是长孙家的人,刘弘基本是盗马贼,因李世民才被赏识。

唐俭,父亲和李渊是老朋友,他本人和李世民又是朋友,跑到太原来和李世民整日游荡,进而成为首义之臣,武德年间,为天策府长史(不会连什么是天策府天策上将军都不知道吧^^)。

殷峤,本是江南南陈遗民子弟,入隋后他在太原下属的县城做小官吏,李渊起兵时被征召,以文书工作好而做书记官一类的职务(江南来的人一般都“以文学显”)。西河一役跟去了。后在渭北道元帅长史的任上,立了许多战功,李渊即位后被封为吏部尚书。至于渭北道元帅大人是谁就不用说啦,当然是李世民了^^。之后殷峤一直追随李世民征伐,但在武德六年病死,李世民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另外“派别”不明郎的有柴绍、窦琮,他们两个前面提到过,都是李家的亲戚,大概在争位的时候以保持中立为准绳。另外有记载十分简略的。有三个是活到贞观时期继续优哉的,因为李世民在宫廷政变胜利后继续重用曾经依附李建成的人,所以也不能就这么证明他们是中立或支持李世民,唉唉。有一个命不好,跟着李元吉守太原那阵做了李元吉丢失太原的替罪羊,被喀嚓喀嚓了。另外四个记载更简略得可以,连他们有活到什么时候都搞不清楚,根本不能讨论了。

又,参与太原“首义”而没有捞到“恕死”之赏且有记载的,还有若干个,其中:

段志玄,无赖少年,以其“剽果”成为太原诸无赖少年敬畏的对象,被李世民推举给李渊,从李世民手下一个小军头做起,后来成为大将。据载李建成曾经贿赂过李世民身边两个人,一个是有名的尉迟恭尉迟敬德,一个就是段志玄。当然当然,记载的是他们都拒绝了贿赂。

温氏三兄弟,温大雅,温大临,温大有。在隋朝的时候,有两家以儒学名重当时,一个就是后来在唐著作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注释《汉书》的颜师古颜家,另一个就是温家。温家最有名的是温氏三兄弟大雅大临大有,颜家最有名的则是颜氏父叔子思鲁游秦师古。隋时,颜思鲁与温大雅俱事东宫,颜师古和温大临同直内史省,颜游秦和温大有典校秘阁(秘阁就是杨广修造的专门用来藏书的楼阁),就是一件当时很让人传扬的事。温家兄弟也是太原豪门(那个时代如果说那家“家学渊博”的话,就是文化豪门了),因此李渊也十分器重他们兄弟,象温大有在西河之战中被派来指导李建成李世民,可惜后来他死得很早,在武德初年就过世了。温大临主要做外交的工作,到处跑来跑去劝别人归顺唐朝,后来又出使突厥等等,他以十分优雅的姿容和雄辩的口才出名,只要一出来就十分引人注目(要不怎么会做外交嘛),甚至被拿来和同样以姿容出众和极善辞令出名的李世民相比较,有一次李渊谴李世民向近臣宣旨宴饮,等李世民宣完旨后,李渊问左右的人“和温彦博(温大临字彦博)相比如何”。至于长兄温大雅,一直管理李渊的文书,参与唐建国后典章制度的订立,并拟订诏书等。温氏兄弟是李世民很重要的支持者,大有早死可惜,大临后来被突厥囚禁了好几年直到李世民即位后才被送了回来,只有大雅在武德末年关键的时刻起了作用。他多次向李世民筹划对付其兄弟的方法,当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斗争公开化白热化以后,李世民怕闹不好长安待不下去,特别叫温大雅镇守洛阳待变。

任瑰。前面提到过,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李渊命李建成在河东老家“潜接英俊”命李世民在太原“密招豪友”。那么,前面提到的人,都是和李世民有关系,就没有和李建成有关系的吗?《大唐创业起居注》里也没有写过,不过,查阅《唐书》的话,最后终于查出了一个家伙来,那就是任瑰。严格地说,任瑰应该不是李建成招纳的,他本是李渊的下属,李渊故意利用职务之便让他做老家河东的户曹,当李渊去太原以后,就命其照顾李建成。想来,李建成他们逃去太原的时候,任瑰是帮了大忙的。这个人后来也多次随李世民建立军功,官至陕州都督,他的弟弟任粲是太子东宫典膳监,说白了就是给李建成管厨房的^^。不是有这么一个记载吗,武德后期,有一次李建成招李世民饮酒,李世民喝了一会儿觉得胸口痛,李神通就送他回王府,那知道居然吐起血来,说是酒里有毒,差点儿送了命。据说任粲就参与了此事,故,玄武门之变后,尽管其他人不追求,任粲却依旧有罪,连带任瑰都被左迁(降职啦),不过后来他死的时候,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报告,李世民大怒,把管事的官员骂了一通,还是挺看重他的。

以上的人物简介完毕。

总之,终于决定南下长安了,李家的问题,就再也不是家族的问题,他们的野心,也不是仅仅成为割据乱世的群雄之一。“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这句诗是李世民在多年以后回到武功旧宅时所作,“此地”与其说是武功,倒不如说是更贴切地形容出离开太原的那一刻的心情吧!

家园 说唐之五 长安攻略

传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全军举着纯白的旗帜。所以,从太原开始进军长安的会议上,当有人为合“白旗天子出东海”的谶纬之言提议唐军使用白旗时,李渊决定在其中掺入一半的绛色旗帜。这样,南下直取长安的大道上,便布满红与白的锦绣波浪。

长安,在“关中”。

关中,潼关之中也。今天干旱贫瘠以陕甘宁“边区”著称的这块土地,在古代,在人类还没有太猖狂地破坏掉它的自然环境的时候,是“沃野千里”、养育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几个朝代的关中大地。这里是周的发源地,这里是秦的封地,在这里的“关中父老”支持下刘邦才能击败远比他更善战的项羽和江东三千子弟兵,在这里的“关陇集团”的支持下杨坚才能统一全国威镇四夷。在那个时代,这里有“天下”最有力量的势力集团,有“天下”最有希望的家族门阀,有在人类的古代社会最庞大的都城。从周的镐京、秦的咸阳、汉的长安走过来的,大兴城。

隋文得位,以自汉以来之旧长安已破败,也要向天下展示新兴王朝的气势,遂起意新建一座都城。古时候即使什么都比不上现代,至少有一点是占优势的,那就是土地广博自然条件优厚。在今天绝对做不到的事,在当时却是轻易。在一个全新的空地上,花了约一年多的时间,一座新城拔地而起,把所有的人都迁了来之后,旧城就成了废墟,等待着在时光的流转中慢慢从人们视野里消失就行。

这座新城,在一开始被称作“大兴”,但后来更多还是被叫做“长安”的巨型城池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整齐”的一座都城。前后代的大多数都城,有的地势不好,如南京在江边怎么直也直不起来,有的兴建时就没有规划如北京其居民区就是无规划乱建的产物,而大兴,则据说是可信的完全整齐的各种大小正方形的组合,完全符合儒家经典关于都城的规范要求。

大兴在龙首原,周围八十多平方公里,北高而南低,整座城是一个长方形,北面最高处为宫城,是一个长方形,全城分成一百零八个居民区和两个对称的市集,全部是整齐排列的用围墙围起来的长方形,。街道均匀纵横如棋盘,主要的大道多宽,次要的道路多宽,居民区内十字型的交通道又有多宽,全部有制度,没有今天北京城那样的死胡同。中间的朱雀大道把大兴分成了相等的两半,一半才是真正的“长安”,另一半则是“万年”,合起来“长安万年”也好,“万年长安”也好,很平庸也很适宜的名字。不可以临街破墙开店(什么胡说八道宫词里瞎演的一路走过去看到一大堆铺面的镜头千万不能相信),走在大道上,只能看见一道又一道延伸而去的整齐的墙和道旁树。不是重大的节日,平时都有宵禁,黄昏时二百击鼓以后,所有居民区的大门全部关闭、上锁,直到第二天黎明,没有特别的许可根本不允许出门。

这就是唐初的大兴,就今天的标准而言,是壮丽却未免过分拘束的都市。在古人,则是伟大的没有任何城市能和它比较的天国之都,至于宵禁的规定等等,古人倒是习惯的。

除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政治影响使关中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地区之外,在军事文化上,这块土地在大陆中国占有很大的优势。军事上,“关中四塞”,能进出的道路有限且易守难攻,春秋战国时期秦闭关则六国束手无策,能随时找机会去攻击别人而不被别人攻击。而由关陇之地向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在海上行动不发达(技术条件不成熟,连罗盘都还没有发明)的当时,陆地上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和外面世界最重要的通道,这条养育出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伟大商路,给中国带来商品,带来文化,带来开放而常新的一切。而在汉族的势力范围内,关中正是和这一切最先接触的前沿,其地位和今天我们说到“沿海城市”的感觉差不多。

所以,谁能占有长安,在当时来说,就是统一天下抢到最大的先机。而这一大好地方,在杨广的时代却被忽略了。前章提过,杨氏父子起自关陇,却由于种种心结,极不喜欢他们的旧同僚。这样的心结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促使杨坚立科举,促使杨广建洛阳。也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杨广即位后在关中待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年,并任意征发这里的人力物力来做他在关外的事业,因此隋书记载的是“天下未乱,关中先弊”,人心先就离散了,在大业末年,关中的守备也是疏忽,远不如洛阳等地。故而这块大肥肉却是唾手可得的,可是,变乱了那么多年,居然就没有人去抢,到底落到了李氏父子手里。最早,杨玄感造反,李密做他的谋主,以“西进长安”为上策,可是杨玄感没有听李密的劝告,致使兵败身亡。现在,李密在关外瓦岗大权在握,却陷于内部矛盾和眼前的利益,也没有积极进行当初他向别人建议的长安攻略。另外,长安附近的诸“盗贼”,还处于乌合之众的状态,没有形成山东等地那样如窦建德辈的真正有力量的力量,自然也得不到长安。如果说当时有威胁力的,倒是在陇上兴起的薛举,几乎和李渊同时,薛举也积极地筹划攻略长安,他们之间,也只是前后脚的分别而已,此是后话。

李氏父子攻略长安的进程,基本上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其间,认真的战斗只有一场,就是霍邑之战。

霍邑一战的危机不仅在战场上,在战前就已经开始了。

当唐军离太原,出雀鼠谷后,留守长安的隋室将领派名为宋老生的将领带两万精兵挡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这两万人,大概就是当时长安能集结的所有精锐了。这时候忽然下起大雨,而且经日不停,致使唐军无法前进,也没办法开战,只能在霍邑前不远的贾胡堡扎营停留。这期间,先是掌握了瓦岗大权,正在大力进攻东都洛阳的李密派人送了一封信来,信中历数杨广的过失,对李渊的语气也很托大,直呼李渊为兄(说来他们都是八柱国家的后代,李密也不算托大啦)。李渊老奸巨滑的,哪里在乎这一点口头上的东西,顺水推舟回封信去给李密猛带高帽,加之李渊过去装糊涂装惯了,外面风评是个糊涂庸碌的人,李密得意起来,更是一心一意攻打洛阳。

可李渊这边,雨老不停,又传来谣言,说反复的突厥背弃了和李家的和约,联合马邑的刘武周要进攻太原。而被派到突厥出使的刘文静也没有消息。接下来,故事重新开始有了两个版本:

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李渊召集所有的幕僚开会,讨论对策。大家都认为现在前进不成,后方老巢却受到威胁,太原绝不能有失,应该回军。李渊又问他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则认为谣言并不可信,突厥和刘武周之间还不是互相勾心斗角,能不能联合进犯太原还是未知数,而这边,他们热热闹闹地进军长安,走到半路就这么闷声不吭折回去,正所谓士气可鼓不可泄,以后要再进军就困难了。如果不能占据长安,那不也成了一个“盗贼”。李渊同意了他的两个儿子的建议。

好不容易,到八月,秋雨终于停了。李渊很高兴,出战。当日,北方的秋高而气爽的天气分外在雨后清澄,李渊用看风景的心情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今日一战,全看你们两个了。李建成和李世民认为在霍邑内的宋老生个性冲动,没见过大阵仗,可以想办法骗他远离城池作战。战斗开始,李渊在正面假装退却,宋老生追击,李建成和李世民从侧面绕过去,截断宋老生回城的道路。但这毕竟是长安隋军最精锐的主力,因此战斗白热化,所谓“数里之间,血流蔽地, 僵尸相枕”,遂斩宋老生。其时已日幕,李渊见士气很盛,相反霍邑的守军和大将都在城外被消灭了,便命登城,在黄昏六、七点的时候攻占了霍邑。这一战不仅是攻略长安第一战,也是战斗最激烈,死人最多的一战。战斗结束后,李渊也没有开始时看风景的心情了,沧然太息。

再来看新、旧《唐书》里的版本。

前面不变,唐军在贾胡堡受阻,下雨,李密来信,有谣言。

李渊召集所有的幕僚商量,众人认为应该退兵,李世民和李建成持相反的意见。

这里李渊认真是“少数服从多数”,决定退兵,并颁下命令。一部分军队开始后退。

李世民怎么想也想不通,他不是右军统领吗,他严令右军不管谁的命令,都不准动。然后李世民去找他哥哥,打算再去私下里说服李渊。李建成很犹豫,不愿意去,因为他想父亲,主帅都已经颁布正式的命令了,尽管他不认为这个命令是明智的,但再发表反对的意见是对拥有父亲和上司这样双重身份的李渊的不敬。李世民不管,一个人跑去李渊的营帐。守卫的卫士说李渊已经睡了,不能见他。大概是李渊故意不想见李世民听他和自己争辩吧,但李世民索性在李渊帐前痛哭起来。李渊气得不得了,往外大叫“你老子还没有死你哭什么”之类的话,李世民则立刻回以“虽然现在没死,反正离死有不远了”。李渊被李世民激烈的言辞震动,才把李世民叫进来,两父子嘀咕了半天,李渊终于觉得还是他的两个儿子是真心为他、为李家考虑才反对退兵,而其他人,显然是各有他们自己的私心。

李世民得了李渊命军队反转贾胡堡的命令,大喜,马上就去追已经出发的部分左军。半路上,甚至不小心迷了路,把马也丢了,不过到底把已出发的那部分左军追到,和士兵们一起步行回来(狠吧^^)。

八月,雨停,出战。

李渊看风景地说了上面提到的话。

开战,李渊和李建成都在正面,宋老生出战后,李建成不小心坠马,军队一阵骚乱,唐军后退,宋老生近逼,渐渐离开城池。李世民从侧翼绕到宋老生后面,阻断宋老生的退路,另一边唐军主力也站稳阵脚,双方一阵惨烈的搏杀,李世民在战斗中砍断了弯刀X把,衣袖完全被鲜血染红。最后,宋老生被杀,唐军进克霍邑不变。

究竟哪个版本讲的故事是真实的呢?看得出,它们之间至少有两个地方出入是很大的。

第一,遇雨后,李渊问策,李建成和李世民和众人的意见相反是一样的, 但李渊的态度不同。明显《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李渊英明神武得多,也没有李世民“苦劝”和“追回”两场戏。有趣的是,我曾经看过一个颇有几分名气的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历史的文章,他是一个非常同情李渊李建成的人,在太原起兵和很多事上,都给了李渊和李建成更高的评价,但在这件事上,他认为《唐书》里的记载才是真实的。无疑,前面就说过,《唐书》虽然是溢美李世民,《大唐创业起居注》却是溢美李渊的。李渊的个性,一直到后来,都是显得老狐狸性格太重了,说得难听点就是“狐疑”,遇到困难以后,是比较喜欢缩头的。相反,李世民的个性,却是很倔强,甚至有时候你说“刚愎自用”也不一定错,好听一点就是越锉越硬,总之在《唐书》里的记载都非常符合李渊和他的个性。并且,《唐书》里记载的细节也不容忽视,象诸如和他老爹吵架的话,在山谷里迷路把马也丢了等等。随意编造的话,这些细节很难如此生动。相反,《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李渊同意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意见的描写就显得“可容许的误差”太大,比如就象《唐书》里说的那种情况,也可以说李渊“最终”同意他两个儿子的意见。

第二,战场上。究竟李渊后退是安排好的还是出了差错?究竟李建成是跟在李渊身边掉下马来,还是和李世民一样在迂回截断宋老生的退路?这个这个,倾向于《大唐创业起居注》,因为李渊和李建成怎么可能这么笨嘛。如果说李建成从马上掉下来的话,《大唐创业起居注》好象不会非要给他掩饰吧,又不是李渊摔个嘴啃泥。

霍邑即下,少不了一阵子安抚工作。优礼安葬宋老生这个“忠臣”之后,对其降将也不追究,仍让他们统率自己的部下,如果有愿意回乡的也发给遣散费。然后李渊大肆封赏,远近来者,无论贤愚长幼,均授予各种散官职位,在霍邑之战中有部曲及徒隶(相当与半奴隶和奴隶)建功的,也照样和“良家子”一样赏赐。这时候有人认为李渊封赏太滥,李渊则认为当初汉高刘邦开国,所有从军士卒都得到五级的爵位,而杨广于雁门关时“在难即许授大夫,免祸则惟加小尉”,于是一个开国一个亡国,就是最好的教训。

霍邑一切安顿妥当,唐军又在绛郡有一场小战,其时隋军留在长安的主力都差不多用光了,绛郡一些本郡的守卫兵卒自然完全不是对手,兼之郡守也是一个不通战事的文士, 没花什么功夫,绛郡被克。

再至龙门县,出使突厥的刘文静带来突厥的援军,正如李渊叮嘱的,马匹多而士兵少,李渊很高兴刘文静的办事能力。据说,当初李渊在此县境内见过黄河水变清(古时候的吉兆),李建成也曾在此县打猎时捉到过玄狐(古时候的吉兆?),那当然这里就免不了再出点碑石嘉禾之类的吉兆,总之大家凑兴啦。

重要的是,从这里再往西,就真的“入关”了。

从“关东”进入长安所在的“关中”,最有名的一条道路是潼关,也是守备最森严的一条道路。不过,当然并不只这一条路,另外还有两条一般情况下不太好走的道路,但很巧,中国历史上定都关中地区最有名的两个王朝,汉和唐,都不是走潼关进来的。刘邦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率军攻打秦之咸阳时,是贿赂了秦的守将,走了潼关南方的武关蓝田一线。而唐军入关,则靠李家在关陇的地位和声势,在当地诸“盗贼”纷纷依附的情况下,从潼关北方的龙门渡过黄河,走蒲坂入的关。所谓“天险”,所谓“金城汤池”,到攻破的时候,也是这么容易。

当然守备长安的隋军也不是傻瓜,在李渊大军渡河的时候,也派人前来阻拦,可是却被当地“盗贼”和李渊的联军击退。这样,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地区的唐军就只剩下两股主要的隋军要对付了。

一股是由隋之大将屈突通(复姓,屈突)镇守的河东郡之潼关,另一股当然是固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及其下属。

屈突通,是有名的隋的忠臣和大将。当初杨玄感叛乱,最后就是他率领军队去追击杨玄感,与其兄弟屈突盖齐名长安,分别长期担任长安的守备和治安工作,以执法严峻闻名,长安有“宁食一斗葱,不逢屈突通,宁食一斗艾(一种苦草),不逢屈突盖”的说法。当时屈突通的形式很不利,不仅主要的精兵在霍邑损失很大,而且他守备的潼关在河东郡,正是李渊的老家,相信人心也非常混乱。加上屈突通那个时候年纪也不小了,以及素来更长于守城而非野战,所以不敢出城和唐军作战。但潼关天险,唐军要攻下潼关也不容易,经过一次小规模的战斗以后,唐军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倒是临近的县城纷纷见风使舵来李渊这儿“归附”,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是得到了隋的永丰仓。永丰仓是文帝时就兴建的大型仓库,里面的粮食物质极多,据说到唐建国几十年以后,永丰仓的物质都用不完。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基地,唐军的后勤就有了充足的保证。在潼关难下而关中款附的情况下,李渊做了新的战略安排。

据《唐书》记载,李渊当时也汇集手下重要的幕僚开会讨论,一般的意见是先全力攻下潼关,免除进军长安的后顾之忧后再进军长安。李世民的意见则是潼关难攻,不如干脆放弃,趁长安空虚先攻克长安,这样潼关也就不攻自破了。李渊考虑了一阵,决定“两从”,即派军围住潼关镇守永丰,也派军直接攻略长安。

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无上述记载,只说李渊决定分兵两路。

第一路,在李建成率领下,屯守永丰仓,并包围潼关阻止屈突通出关攻打唐军。

第二路,在李世民率领下,西向掠地长安附近,完成对长安的包围。

这里略略说开一点,如此的安排,应该不是随意或偶然的。无论上面《唐书》记载的讨论是否发生过,李建成和李世民各自不同个性的分野应该已得到大家的一定程度上的共识。李建成主守,而李世民主攻的安排,应该就是在大家的共识,或者说至少是李渊的认识下决定的。

两路都取得了很好的战果。

李建成一边,屈突通见唐军向长安进军,率几万精兵欲驰援长安,被李建成麾下刘文静阻住(刘文静这时候归李建成统辖)

李世民一边,一路西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尽是一拨儿又一拨儿来“归附”的。其中就包括平阳公主和李神通的队伍。最后收揽的各色人等达十三万之多。李世民最后把军队安排在废弃的长安旧城,写信告诉他父亲情况。

李渊见时机已成熟,命两军汇集到长安,总共有兵二十余万。一下子从太原带来的两三万人变成二十多万,就算数字并不很准确,也可以看出唐军在当时扩张地很快。其实从军事角度而言,一下子有了这么多人并没有好处。无疑,急剧增加的兵力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在协同作战、纪律、后勤等等方面,都很容易造成大问题。

不过,一则当时长安的对手很弱不用担心被“精锐的敌人”击溃的问题,二则虽说是乌合的“盗贼”大军,但“盗贼”们都是关中本地人,在本乡本土再胡闹也有限,不会扰民太厉害,三则时间不长又有永丰仓的供给,后勤和军纪就好维持得多。

尽管如此,也可从《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看出当时唐军的混乱情况(这在《唐书》里没有记载)。

本来,李渊打算的是围长安一段时间,以他们李家在长安的势力和现实的情况,多半是城内自己先乱起来就投降了。李渊这样打算倒还不是担心长安难攻,而是他希望尽量维持自己是“勤王”而不是“造反”的大义名分。可对李渊手下的人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坐等长安自己献城,本来应该是好事,但也就意味着攻城的人功劳不大而献城的人功劳大。而当时的唐军,除了少部分是从太原起兵出来已建有“首义”之功勋的,大部分都是新近依附还没有在功劳簿上记下名字。既然这里摆着这么一座好攻的城在这儿让大家建功,自然就有有野心的人跃跃欲试。且这些人又没有很强的纪律观念,于是在李渊无法阻止的情况下,唐军开始杂乱地攻打长安,可以想象,如果当时长安里有精兵强将,唐军不败才怪。惟其长安已经不堪一击,在这样混乱的攻势下,长安很快陷落了。李渊匆匆颁布禁止烧杀抢掠和侵凌隋之宫室宗庙官员的命令,但唐军已冲如皇宫,直冲到代王杨侑的驾前,说来也不过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的杨侑吓哭了,惟有代王的侍读姚思廉出来厉声呵斥了冲撞的唐军,才免于代王在这时候被乱军所杀,不过,也只延续了这个小孩两年不到的寿命而已。

而在当时,至少,这个小孩被随后赶到的李渊保护起来,他还需要这个孩子来做幌子。三两天后,代王杨侑被迎立为新帝,本来的皇帝杨广则被遥尊为太上皇。李渊自称大丞相,进爵唐王,干脆住在皇宫内,总揽大权。将士们大得封赏,李建成理所当然是唐国世子,而李世民则由敦煌公徙为秦国公,李元吉被封为齐国公。注意一点,基本上,单字的封号比双字的高一等。如同为“公”这个等级,唐、秦、齐等等单字的的“公”就是“国公”,而双字的如“敦煌”之类为“郡公”,高低是不同的。又如“王”,也是如此,“秦王”、“齐王”等就比“淮南王”、“义阳王”高一等。同时,李元吉仍然镇守太原,辖区包括唐军在“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潼关以东)占领的所有郡。李世民任京兆尹,主管京师事务。随便提一句,终武德九年的时间,李世民一直任京兆尹一职,在最后的宫廷政变里,给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处理长安败军的问题上,基本上唐军算是宽大的。不过李渊还是杀了杨侑手下的阴世师和骨仪等数人,因为他们在确知李渊造反时挖了李家的祖坟,是李渊(应该也包括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说起来切齿愤恨的事。另外一个将死未死的,就是李靖,据说他是在被推赴刑场时叫了一通“明公欲得天下,为什么要先杀义士(忠于隋室,也是义士的一种表现了)”,被李世民听到,劝他老子放了本来就很有名的李靖。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前面提到的李渊大肆封赏官爵有关,就是进入长安后,封赏更厉害,以至把府库和李家的家产都用光了还不够,最后有人给李渊出个主意,因为当时长安城内柴薪很贵,把皇宫内的树木砍下变卖,才总算把这个财政危机对付过去(此人后来长期在武德朝主管唐的财政)。这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说,暴露出当时的唐军并不如史书上吹的那么众志成城和团结一心。很显然,至少在入关以后,唐军大量招降纳叛,成分变得很复杂而不好把握,故李渊只有靠“滥赏”来收揽人心,而对长安城的进攻过程也充分说明当时唐军的情况有多混乱。

同时,唐在关中的脚跟还远远没有站稳。潼关的屈突通并不足虑,他始终突破不了刘文静的防线无法援助长安,李渊多次派他的家仆和儿子去招降,他不肯,但到长安陷落后,屈突通欲去洛阳和洛阳的隋军会合,被刘文静追击,在属下纷纷逃离的背离的情况下(都是关中人,不愿意离开家乡),屈突通最后投降。

然,屈突通投降了,他曾派一名叫尧君素的将领在河东郡城守备,竟怎么也不肯降。实际上,这个是李渊老家的郡城,在唐初的历史中可算一个奇迹,竟在四面无路的孤城状态下坚守了近四年,任唐军怎么攻打都没用。不过还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这个小城池自守有余,却无法威胁到李唐在长安的统治。

同时,长安西面至少有三个势力集团兴起,其中,在武威一带的李轨和扶风的唐弼的势力不大,对唐来说真正危险的,是和李渊前后脚一起攻略长安的陇西薛举。

薛举,陇西金城人,在隋时做过一个小校尉,趁乱世而起,杀了本县的县令,招纳陇西一带的“盗贼”,建立所谓“西秦”国,自号“西秦霸王”(学项羽嘛)。因为陇西一带是胡汉杂居的地区,因此民风十分剽悍,善骑射,有很强的骑兵,因此薛举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武力。

紧邻长安所在之京兆郡的西面的,是名为“扶风”的郡国。查看地图的话,这里至少有两个有名的地点,一个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陈仓,另一个则是三国时诸葛孔明身丧之所“五丈原”。扶风更是从西面进入长安的门户之一,就在李渊成为“唐王”后的第二个月(李渊十一月中进爵唐王),亦即大业十三年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初,薛举击溃占据扶风的“盗贼”唐弼(唐弼随即被唐军所杀),号称二十万大军,进逼长安。李渊派李世民率军抵御。

这一次,也是李世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指挥军队作战,之前,要么是在李渊身边,要么和李建成协作,要么并没有战斗发生,李世民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主帅”。

薛举来势汹汹,而他的军队也以善战骁勇著称。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守方的唐军似乎当以坚守城池来应对,如果能拖到西秦军后勤出现问题,那就好办了。但李世民没有这样做,他认为坚守的战略不适合当前状态下的唐军。他们占领长安不到一个月,大部分军队都是临时纠集战斗力不强的,而从太原带出来的战力强的部队在这里的根基很浅。与其守难守之城,不如以乱应乱,薛举一定想不到唐军敢直挫西秦军正盛的锋芒,所以干脆趁其不备,以精锐的骑兵快速赶到战场逆击西秦军。

果然,没有预料到唐军的大胆举动的西秦军在突然遭到唐军攻击后大乱,李世民追击薛举直到陇上,以至于已经称帝的薛举问左右“自古天子有降事乎?”,意思就是,以前的皇帝有投降的吗?因为薛举已经称帝,就比没有称帝的人更难以投降(事实也证明,凡是称帝后失败被俘的,李渊全部要杀)。然则,毕竟唐军也刚占领长安,立足未稳,这一次逆袭无法全歼西秦军,薛举到底逃了回去,图谋东山再起。这一天,正好是李世民被封为秦公后的第十五天。

这一年剩下的日子里,唐的发展总的来说是顺利的,大部分关中地区的“盗贼”和原隋室官员镇守的郡县纷纷“归附”,里面就少不了好些个李家的亲族,包括窦氏一脉,李渊的两个女婿(就是李渊的妾生的两个大女儿的丈夫)等等。最重要的是,位于关中南方的巴、蜀之地的归附。

巴、蜀两地,大致今天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的范围,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成都平原古有“天府之国”的称号,是有名的富庶的农业商业区。在隋唐之际,天下之富有“一扬二益”的说法,排第二位的正是益州(成都)。又,巴蜀之地四面环山,古代的交通困难,要攻进来是很不容易的,对外主要的通道一是沿长江往东下江南,一是沿栈道往北入关中。其中,长江航运易下难上,要从这里出蜀容易入蜀难,而走栈道就出入都相应容易些。如此一来,巴蜀之地就可以稳定地把它富饶的自然资源供应给关中而不必担心被其他势力干扰。所以,最早在战国时期,秦因为得到巴蜀而摆脱物质的匮乏,力量大增;北周时也是拥有了巴蜀之地才改变了北周财政的窘迫局面并为后来隋的统一打下基础。

现在,唐如此轻易地取得巴蜀之地的控制权,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事。

从政治上来说,一下子唐控制的版图增加了一倍不止;从经济上来说,巴蜀的富饶能有力地支撑唐的统一战争;从军事上来说,未来唐军要攻打江南,那么可以从这里沿长江直下,也避免了关中南面受敌的隐忧。

李氏在关中的政权,终于初步稳定下来。

但忧患还是没有完全消除,这里再复述一遍:

1、最大的威胁,陇西薛举,在逃回陇西后,西秦的势力复振,李渊两度派人征伐,均以失败告终。

2、武威李轨。基本上是一个“土皇帝”,自称“大凉王”,固守一方,和唐处于“冷和平”的状态,李渊试图拉拢的对象。

3、河东尧君素。如果不是所守太小的话,几乎可以算当时一个传奇人物,以一个小小的河东郡城面对唐之大军夜以继日长达四年之久。惟其地小力弱,也无法对唐构成威胁。

现在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李世民在唐军整个南下长安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一系列事件人物是如何促进他的力量成长的。

看《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话,会发现,在前半部的“谓(秦)王曰”几乎都变成了同时对“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的话。即使不能说李建成在这个时期所起的作用比李世民更多,至少李建成和李世民也拥有了同等的地位。李建成或许稍稍要比李世民表现得过于谨慎些,但其明智和能力是不亚李世民的。

但李世民有两次单独行动很值得注意。一次是渡过黄河后,李渊分兵两路,一路防守潼关的屈突通,一路掠地长安附近准备攻打长安,而李世民负责的是后一路。在这个时候,李渊本人,是和李建成在一起,李世民是单独行动。尽管李世民一路在掠地长安附近的行动中没有任何重大的战斗发生,但至少李世民第一次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和很大的权力,对他经营自己的力量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另一次就是占领长安后第一次击退薛举的进攻,李世民第一次独立率领大军进行比较重要的战役,战役虽然很短,但可以说是颇为成功,因此对他在唐初的军事领袖的地位之形成也可以说影响深远。

还有,正如前面所言,李世民在李渊第一次大肆封赏中得到京兆尹的职位。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力量,是不足以支持李世民在未来的宫廷战争的。京兆尹的职位不算高,作用却很大。因为管辖的正是长安及近畿地区。

在人才招揽上,也颇有可述之处。

这段时期,归于李世民幕下的最有名的人,应该算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杜二人,年纪相差二十多岁,却是交情即好的忘年交。其中房玄龄居长,父亲也是隋之官宦,官至刺史。史载房玄龄青年的时代正值文帝改易太子,废杨勇而立杨广,房玄龄秉持正统的观念,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隋之祸乱,自此而起。这实在是很有趣的一个故事,因为投效李世民后房玄龄所做的,正是他年轻时代反对的事业。也不知当房玄龄助李世民和建成争夺皇位时,是不是会想起自己青年时代的正统观念,又是否有所感慨。从零星的一些片段看出来,在隋世房、杜和李世民间应该有一定交集。比如载于诗圣杜甫之记录的在王硅家的聚会,又如长孙无忌传里说长孙无忌和房、杜也是朋友。不过,似乎这些交集并没有使他们熟络起来,当李世民分兵掠地长安以西的时候,房玄龄“杖策”至辕门请见,一夕交谈,两人互相之间似才有了真正的了解,相恨见晚,遂寄以腹心。从史书上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已流露出他的野心。本来,李世民是兄弟中唯一一开始就参与太原起兵的,因此所谓“太原原从”的众功臣有一大半和李世民关系密切,再加上掠地长安以西时独挡一面,其幕府之中,自然有不少投效者。但唐进入长安后,设官立爵,大部分人都因为各种封赏而被调离,李世民为此十分忧虑,私下很房玄龄聊起这件事。房回答的是,如果殿下只想守住藩王的地位,也就没什么了,如果殿下一定要“经营四方”呢,就请把杜如晦留下吧。当然,这个时候,房玄龄就把他的老朋友杜如晦也拖下水了。

房玄龄在史册上以个性极其谨慎、心思细密著称。他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有时甚至有点逢迎过头。比如说李世民如果生气,不论对错,房玄龄必定惶恐之极,无错也认错,好象大难临头的样子。另一方面,对其他人,房玄龄也是有名的好脾气,无论在秦王时代做幕僚对王府内诸将,还是在太宗时代做宰相对属下群臣,房玄龄都非常大度,据说是见人之长毫无妒忌,无不极力推举,见人之短也不求全责备,能使贤人小人各得其位,尽愿为李世民效死力。因为很善于察探李世民的心绪,所以也善于把李世民的愿望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连李渊都说房玄龄“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不爱珠宝,李世民在武德间多所征讨,每克一地,其他人免不了翼求珍宝,房玄龄则一心去收罗当地的书籍档案。就是心太细,生怕有一点错失,举轻若重,因而在其为相以后,李世民曾说“宰相应该总揽全局,不要太注重小节”的话。话虽如此,,手下有这么一个又勤奋又有能力又谨慎的人,的确是一件很舒心的事。

杜如晦则相反,少以风流自命,故不是一个拘小节的人。临机果断,正和房玄龄的小心谨慎、深思熟虑相配。正所谓“房谋杜断”,很有名的。说来李世民和杜如晦倒是个性很相似。只是杜如晦命不好,年纪比房玄龄小,死得却早,李世民登基后不到两年,就生病挂了,挺划不来的。李世民后来很想念他,见到房玄龄的时候,常会想起杜如晦,对其家颇多赏赐。

李世民手下又有薛收,也是一个短命多才后来李世民很想念的人,大致亦在这个时间投效唐军。

薛收的父亲,是隋时极有名的薛道衡,道衡被杨广所杀,薛收因此之故怨恨隋朝,志不做隋官,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薛家是当时的高门大族,薛收和他的另外两个堂兄弟被称为“河间三凤”(PS:凤是雄的凰是雌的,这个大家应该很清楚),即薛收的堂兄薛德音是?N?|,薛收本人是离雏,他的堂弟薛元敬是?g雏。

唐兴,薛收当然很支持,通过房玄龄的推举,他拉着他的堂弟薛元敬一起投效李世民,极得重用。薛收个性也略和杜如晦相似,善设奇谋,非常合李世民的胃口。而他的堂弟薛元敬,却活脱脱另一个房玄龄,谨慎得不得了。只是表现的方式却正好房相反,武德后期,李世民谋求太子的企图已是非常明白的事了,王府诸人,无不自申腹心,表示效忠李世民。唯薛元敬以名列“十八学士”的高位,只埋头老实做学问,不预半点“阴谋”,连房玄龄都佩服起来。

薛收于唐武德七年病逝,病后秦王府使者相望于道,不停地送去各种珍贵药材等等,但当时的医术本不发达,没能治好薛收。其死时年不过三十三,当时唐统一的战争基本结束,李世民初建文学馆,立十八学士,薛氏兄弟均有名,又命画十八学士像,薛收连画像画完的时间都没有等到。

长孙无忌兄妹早年的经历,在“末座少年”一章内特别叙述过。里面一个关键的人物是长孙无忌的舅舅高俭,不仅是他收留了被长孙家赶将出门的长孙兄妹,也是他把长孙皇后嫁给他很欣赏的少年李世民。前面也提到,大业末年,杨玄感之乱后,高俭受了牵连,被贬到岭南任主簿一职。不久以后,隋室彻底崩溃,岭南偏远,消息断绝,高俭完全不清楚中原和关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挂念留在长安的家人,自然十分忧心,而当时在岭南任官的,和高俭有同样之忧虑的还有更多。高俭的顶头上司,交趾太守丘和也是如此。

丘和,在隋时是有名的“佞臣”,他本在隋汉王杨谅造反时因临阵脱逃弃守所守郡城而被免官,后依附宇文述(宇文深得杨广宠幸,但后来就是他的儿子谋杀了杨广)起复。杨广行幸,丘和浪费了大量财物“献精腆”,得以加官进爵,第二次杨广在经过他的治所,丘和更是加陪进献。于是大业年间,皇帝四方行幸,各地争献奇珍美食,极浪费极奢侈的风气可以说丘和就是一个先导。再往后,丘和被任命为交趾太守。因为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除了丝绸之路外,就是和南洋的海上贸易,常年有各种奇珍异宝在这里交易,利润很大,又天高皇帝远,可算肥缺。少不了官吏贪污严重,反而使海南等地多有怨望。丘和便在另一个算来也是隋之佞臣的推举下出任交趾太守。其赴任后据说倒治理得还不错,不过又说南洋诸国欲与中国贸易的,赠送了丘和大量的“明珠、文犀、金宝”等物,使之富比王侯,想来也不算“清廉”才对。

不用说,丘和来自关中,他的家眷,大部分自是留在老家,现在天下大乱,道路不通,丘和固在岭南大发横财,也不会很开心。这里要专门提到他的,是因为他留在关中的儿子中(据说到唐朝,丘和的儿子十五个都位至显职),正好有一个就是丘行恭。

不知道丘行恭的话,应该知道“昭陵六骏”,就是李世民墓前所刻的六匹骏马石刻。最有名的一匹,飒露紫,被美国人盗去的那匹,刻着一人一马,马是飒露紫,人则是丘行恭。

丘行恭和他的哥哥丘师利,大业末年战乱中在家乡结党自保,杀了当时被人称作“奴贼”(首领是一个奴仆出身的人)的首领,成为关中一大势力,唐军起兵,李家的三小姐在武功等地招集人马,丘师利丘行恭即往投靠,后来也就顺理成章加入掠地长安以西的李世民的麾下,丘行恭受到重用。石刻里记载的是后来攻打洛阳时的事,而丘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前面就提到的,李靖,然与大部分传奇小说叙述的不同,终武德一朝,都看不出李靖是忠心的秦王一党的迹象,这是后话,暂不提。

前面还提到一个人,当唐军冲进长安,冲入皇宫时,留守长安的大臣侍奉代王杨侑的宦官宫女都逃掉了,只有一个人留在这个无依的小孩子身边大声斥责唐军无礼,把闹哄哄的军人也震住了,说“仁者有勇,当此人乎”。这人姓姚名思廉,本是南朝陈国人,陈亡入隋,因家传以文学著名,成为代王的侍读。现在隋室又灭亡,姚思廉固能救杨侑一时而已。其后,告别杨侑,姚便进入了李世民的幕府,也是后来闻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名列十八学士者,还另有两人,也大致在这个时间里投效李世民的。

于志宁,隋官宦子弟。李渊入关,率领乡人至长春宫谒见李渊,李渊即命其为李世民幕僚。

颜相时,在第四章“四海为家”里提到过,出身当时著名的学问世家颜家。颜家本是南朝人,未统一前,其祖颜之推因战败被虏到江北,却因其学问著名一直很受尊重,著有《颜氏家训》一书流传后世。颜相时之父即前文提到的颜思鲁,兄颜师古,俱为当时知名的大儒。颜师古与长孙无忌交情极好,太原起兵时长孙无忌在长安,为了逃避追捕,大约就躲在颜家。唐军入关,长孙无忌不用说立刻跑来找李世民,顺带自然把颜家父子兄弟推举上,他们一同成为“敦煌公府文学”。后来颜思鲁、颜师古因名声更大,调为朝中重臣,故在李世民幕府内兼职而已,颜相时则一直留在幕府,进位“十八学士”之一。

自然,即说到了十八学士,就少不了那对为十八学士画像的著名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有关他们的记载倒不太多,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左右被招入李世民之幕府。

再说说在这么一段时间内,李建成和李元吉招揽的人才。

李建成没有亲身参与太原起兵,和“首义”诸人较疏远,除了一个裴寂看来后来是比较明确的“太子党”外,其他人或更靠近李世民,或保持中立。从太原进攻长安,李建成也多在李渊身边,可发展的空间不大。这个时候,李建成的亲信主要来至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在过去的朋友,一个是李渊任命的辅佐大臣。

作为李建成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知名的有两人:韦挺和庾抱。有关韦挺的故事,包括他另外那两位朋友王硅、杜淹,都在“末座少年”一章开头详述,这里不再多说,略提一点,就是韦挺在唐军入关时投入李建成手下,把王硅一块儿拖上了。而杜淹当时在东都洛阳,很得王世充之信任。而庾抱没有记载,只好从略。

李建成手下,更多的,是李渊专门指派给他的宿老名臣(这也不奇怪,世子么)。

李纲,元老级的臣子,隋时,就以德高望重为文帝太子杨勇的冼马。似乎是有点宿命了,隋时的李纲没有保住杨勇,唐时的李纲也没有保住李建成。李纲以个性刚直闻名,这样的人一般不容易讨喜。当初在杨勇身边,李纲即“非东宫得言者”,辅佐李建成时也是如此。刚开始,李建成是非常尊重李纲,有一次有人献鱼给李建成,东宫幕僚争相自荐操刀烹鱼,李建成说“烹鱼诸位是行家,至于辅佐我就要看李纲的了”,因之赐李纲绢二百匹。但渐渐的,李纲却不能和李建成协调。如后来刘文静“怨望”之案,李纲是主审。刘文静是李世民一党,自然李建成还是希望借这个案子把刘文静除掉,李渊派建成之心腹李纲来审,固也有默许之意,因为李渊也不喜欢刘文静。然则李纲却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刘文静虽然怨望,还没有到造反的地步,和李世民站在同一立场上(不过刘最后还是被杀了)。另外,李纲对建成也颇有意见,或者说建成结交“无赖”,或者说建成太爱饮酒于身体无益,或者说建成不该和兄弟不和,等等。李纲把他对李建成的意见写成一封谏书,建成看后更加不快,李纲看到自己又一次“与东宫相仵”,也极不痛快,便以年纪大了为由,一定要告老,李渊不得以同意。到李世民登基后,李纲才复得重用。

李纲的故事,一直被人当作指斥建成“无德”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不可否认,李纲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个性梗直的老实人,这一点,和那位最有名的谏臣魏征颇不同。魏征以“直谏”出名,其实是很经风霜很狡猾。真正老实的人,象李纲这样,确实不适合辅佐李建成对付险恶的宫廷斗争,象李纲对建成的不满,除了饮酒这件无关紧要外,其他的,诸如结交“无赖”、兄弟不和,都不是建成能够改正的“缺点”。李纲以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一个太子,其实是可笑了。所以,对李纲,建成错的不是“失德”,而是使用错误。象这样个性简单梗直的老实人、名臣,把他供起来加以尊敬就可,要他做自己的心腹参与复杂的宫廷斗争当然会大家都不痛快。从此就可以看出,李建成在用人上确实不如李世民“狡猾”,因为李世民很能“骗”得这类“傻乎乎”的人高高兴兴的。

窦轨,李氏兄弟生母窦夫人的堂兄弟。窦轨地位和李纲一样,都是建成太子府詹事,但他的情况却有些暧昧难明。从经历上看,后来窦轨长期在外,主要是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之变时,窦轨更以阿附建成的罪名杀了自己的一个属下,至于其他的,他这个人倒没有什么特别好说。

不过要说最有名,建成幕府里的人却首推欧阳询。什么?你没听说过?那好,请问你练过书法没?如果你练过,又请问你练书法练什么字体?怕你张口就会在“欧体、颜体、柳体”中说出一个吧。欧、颜、柳俱是唐时的人,柳即柳宗元,后唐人,颜即颜真卿,中唐人,欧自然就是初唐的欧阳询了。这三种字体,柳体清秀,颜体肥,欧体则极为端正,最是初入门者的首选。欧阳询自然是隋时就很有名的书法家了,连遥远的高丽都听说他的名声派人来求字。他的兴趣也全部都在书法上,其他什么事都不关心,在李建成手下算是个吃白食的^^。李建成败后,如魏征等都不追究,欧阳询不用说也没事。李世民以爱好书法闻名,欧阳询在贞观朝继续兼着闲职玩书法,到八十岁才平平安安去世,为李世民撰写了大量重要的碑文。

有一点有关欧阳询的野史可以说说。欧阳询和长孙无忌,都是有名的长相不敢恭维的人士,最有趣的是一个干瘦一个肥,站在一起蛮好玩的。有一次他们就互相作诗嘲笑对方的长相(游戏而已啦),长孙无忌说欧阳“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猿猴”,欧阳则回敬以“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李世民在一边听热闹,开玩笑地吓唬欧阳“卿独不畏皇后乎”(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是同胞兄妹,从遗传学讲,说长孙无忌丑,难免有隐射皇后不漂亮的嫌疑^^)。又,欧阳看来是一个很爱和人玩笑的人,他一共流传下来三首诗歌,全部是和别人互嘲的。

和两位兄长相比,李元吉身边的人才自然少了许多,这里提一个人,应该是在这个时期进入留守太原之元吉幕府的。

此人姓张名后胤,有趣的是张后胤正是李世民的老师,太原起兵亦有他在怂恿李世民,后来却被李元吉召为齐王府文学,可惜不知道他在元吉身边,又是否参与了武德时期的宫廷斗争,扮演的又是怎样的角色。李世民即位后有一次问张后胤“你教的学生如何”。张后胤回以“孔子弟子三千,显达的不过位至子爵男爵,我曾教过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是皇帝了,算不算比孔子还厉害”。李世民又封后胤高官,说“朕从卿受经,卿从朕求官”是也。后胤死时八十三,可算高寿。

家园 说唐之一 八柱国家 (长孙)

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

有多久呢?如果要追溯它的源头,恐怕是再怎么久也不够吧,但是,至少可以从那个时候开始――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好象久远得过分了吗?其实不然。

中国的历史,走到东汉的末年,走过动荡的三国,走过短命的西晋,开始是悄悄的,然后是惊人的,忽然滑入近乎毁灭的深渊。

异族入侵,晋室南迁,民族仇杀流出的鲜血灌满了历史的长河。有一个悲伤的片断在我的印象中十分深刻,是一个叫做冉魏的小国。这个国家开国,同时也是亡国的君主冉闵,本是一个汉人,但被胡人石氏收养,石氏在中原建立了胡人的国家后赵,冉闵是后赵的一员大将。后来石氏内乱,冉闵趁机夺得皇帝的尊位,宫廷政变之时,他向都城的国人宣布:凡是支持他的就进城来,反对他的就出城去。一夜之间,所有的汉人全部进城,所有的胡人全部离去。冉闵的手下告诉他:这样就没办法了。于是冉闵下令杀尽胡人。这个命令虽然残酷,却得到了中原汉族的积极响应,大家并不是仅仅听命,而是自发地开始了屠杀。胡人也顽强地杀回来,他们就在中原大地上这样杀个没完。后来,没有过多久,冉魏在胡人的反攻下灭亡了,所有的大臣全部自杀殉国,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那个朝代有那么多“有骨气”的臣子。其实他们所有的,应该不是“骨气”,而是“仇恨”和“绝望”啊!

胡人也在彼此残杀。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符坚在这里吞下兵败亡国的苦果。令人感叹的是,符坚并不是一个“昏君”或“暴君”,恰恰相反,他非常能干也十分宽宏。符坚的宰相王猛曾不只一次告戒他当心被他亡国的其他少数民族,他却认为他的宽大处理会让这些人归顺的。事实却是,在淝水之战最关键的时刻,符坚被这些人“无情”地背叛了。

所以,当强大的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建立了一个比较长期而稳定的朝代北魏而北魏道武帝攻江南的刘宋时,在一次艰巨的攻城战中,他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守城的将领:

攻打南门的是某某族人,攻打北门的是某某族人,攻打西门的是某某族人,攻打东门的是某某族人,总之都不是我们鲜卑人,你就算能全杀光,对我也没有任何关系。

结果,听说尸体一直堆到和城墙一样高,这个城池,依旧没有攻克。

残忍吗?然而这就是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乱世的真实,可怕的真实。

然后,彼此都杀得连自己都害怕了的汉人和胡人开始了漫长反复而艰难痛苦的融合和和解。

所以那位把外族的尸体堆到城墙一样高的皇帝的孙子,史称孝文帝的,决定迁都洛阳,用最积极的政策,推动鲜卑的汉化。

北魏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朝代,唐的皇室就有很浓的鲜卑血统,唐的政策,也有很多是从北魏时开始的,比如,有名的经济政策“均田制”。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成功了,也失败了。

南迁洛阳的鲜卑人成功的汉化,留在北魏旧京城附近的鲜卑人却更加野蛮化,再加上从昔日的高位上衰落下来,形成一股强烈不满、愤怒和极具破坏力的势力。这也就是北魏末年致命的“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毁了北魏,在平叛过程中坐大的两个将军:高欢和宇文泰,一个占据中原洛阳,一个占据关中长安,形成东、西魏,以及,到他们的儿子的时候,分别篡位建立北齐、北周。

在“西魏-北周”,两晋南北朝最后一个强大的门阀贵族势力形成了,它是最晚一个、最没有过去的“根基”的一个,同时也是最有活力和最强大的一个,是谓“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西魏有名的军事制度是“府兵制”,这个制度把全国分成十二个军区,每个军区一位“大将军”总领,每两个军区又隶属一位“柱国将军”管辖,六个“柱国将军”加上统领一切的宇文泰和代表西魏皇室的一个亲王,便是关陇集团最上位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系统。

“十二大将军”里有一个汉人,名字叫做杨忠,他有一个儿子叫做杨坚,有一个孙子叫做杨广,如果还不清楚这两个名字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就只好说杨坚是隋文帝,杨广是隋炀帝了。

八柱国里有两个姓李的汉人,一个叫李景,他的重孙子便是李密,瓦岗李密。另外一个李虎,当然,不用说,他的孙子,便是李渊,重孙,就是李世民了。

还有一个应该提一提的人物,独孤信。李虎和杨忠,都曾经是独孤信的手下。独孤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宇文泰的儿子篡掉西魏做了北周皇帝,杨忠的儿子篡掉北周做了隋的皇帝,李虎的儿子么,差一点,他的孙子趁隋丧乱做了唐的皇帝。所以,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全部都被不同的三个朝代北周、隋、唐尊为皇后--也不知道是该让人羡慕,还是该让人感叹。

不过现在要提的,还不是那些有名的人物,而是一个不太有名的人--北周武帝宇文扈。

宇文扈是宇文泰的一个儿子,他的哥哥篡位建立北周后被权臣毒死,他被权臣扶植位傀儡,却用宫廷政变杀死权臣夺回皇位。说到宇文扈的夺位,大概能和后代有名的康熙“媲美”。据记载,宇文扈是一个表面看上去不吭声的老实人,几乎从来不对任何事发表意见,所以才被权臣看中。于是某次他请那位权臣帮他劝太后少喝酒,就在对方毫不怀疑地进宫以后,他和他的弟弟拿出暗藏的匕首刺死权臣,夺得大权。

如果仅仅是一个宫廷斗争的名人,那并不值得我们在这里提起他。宇文扈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本来处于弱势的北周强大起来,他最终完善了府兵制和胡汉合流的关陇集团的建设,他灭佛兴儒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他一举兼并了本来比北周强大得多的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周武帝英年早逝的话,很多人相信,统一中国的也许就是他而不是隋文帝杨坚了。

所以,周武帝,可以说是隋和唐最近的根。

还不仅于此。

武帝有一个同胞姐姐,这位公主嫁给窦毅为妻,生了一个很美的女儿,据说,是一个从三岁时头发就和身子一样长的美女。子女很少的武帝把这个外甥女当作亲生女儿一样养在皇宫中,他宠爱这个女孩,和这个女孩对他的崇拜成正比。

这个女孩也非常聪慧。在她还很小的时候有这样一件事:武帝的皇后是突厥人,因为当时北周为了对付北齐,必须拉拢突厥。但武帝不喜欢他的皇后,于是窦家的小女孩对她舅舅说,舅舅应该勉强自己好好对待皇后,能得到突厥稳固的支持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统一天下。

后来,武帝早逝,他的帝国被他的亲家杨坚篡夺(杨坚的女儿是武帝的太子的正妻),窦氏这时回到家中,非常激动地说过一段话:如果我是一个男子的话,我一定要为舅舅家里报仇!

这是被迷信的人们当作一种宿命似的故事,因为在这前后,窦家的小姐嫁给了当时的唐国公李渊,据说,窦夫人在她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中,最宠爱的就是次子。

可惜,窦夫人很早就因病逝世,死前她的一个记入史册的故事是劝说她的丈夫把家里养的名马献给隋炀帝,因为炀帝很喜欢马,而且炀帝是不看别人的才能而看别人的马屁功夫给人官做的。李渊当时不肯,后来窦夫人病逝,他有所感悟,照做了,果然得到非常关键性的一个官位,从被闲置的状态爬起来,开始掌握一定兵权。

北周的影响就这样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到唐代,归总起来就是府兵制、关陇集团、抑佛尊儒和强盛的国家实力,其中的核心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关陇集团。

需要说明一点,从东汉以降,中国的政治权力就掌握在名为门阀贵族的一批人手里,无论是汉的士族,还是胡人的豪酋,都可以算作这个行列中的一份子。这些人不仅有力量,也有文化,有知识,而大量的普通小民是非常愚昧的,所以在当时来说,关陇集团以一种贵族集团的形式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够单纯地把这个集团想象成“腐朽的贵族”,它是非常有活力的新兴势力。

和沿袭自东汉的汉族士族及同样年代久远的胡人豪酋不同,关陇集团很“新”。它的第一代,离隋、唐都不远,而这第一代,大部分都有姓氏、血统、家谱极端可疑的微贱出身。因此它有活力。

同时,最激动人心的一点,是这个集团是胡汉合流的。民族矛盾,是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乱世的主要矛盾,造成了非常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残酷,很多人认为甚至超过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么这个矛盾的解决,就是是这个时代超过了其他任何问题的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件事。隋、唐两代都出身于关陇集团,不是巧合。北周靠改行周制的名义,以似乎是鲜卑化的外表,实现了鲜卑人实质上的汉化,这个策略是很高明的,而关陇集团里的“汉人”们,以杨、李两家为代表,大家都知道,都是十分可疑的汉人,是至少搀杂了大量鲜卑血统的“汉人”,正如关陇集团里的“胡人”,也是当初北魏的汉化政策下,搀杂了大量汉人血统的“胡人”。这一个过程,是北周宇文父子、北魏孝文帝、怀着“空想”的符坚甚至过去那些残酷彼此屠杀的人们共同完成的。

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的时代,汉和唐,它们的一个巨大不同,那就是六国的融合过程主要是在汉时完成,而胡汉合流却是在唐甚至隋以前的北周就完成了。这也是为什么秦、汉时的统一战争,比隋、唐时的统一战争要残酷和困难得多的根本性原因。

北周在思想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最终确立了尊儒抑佛的政治思想。在思想发展上,两晋南北朝最重要的大事就是佛教的传入。佛教不仅带来了中国之前思想史上很不发达的宗教思想,也带来了一系列印度思想科技文化发展的成果。如精细的分析方法、心理学、音韵学、雕刻、艺术、医术等等。但同时佛教对中国政治也有很强烈的消极影响,这主要是佛教的宗教思想造成的。佛教宗教思想“低级”的部分,造成了大量“愚昧民众”的迷信活动,这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佛教思想“高级”部分,又造成了大量上层知识分子沉迷于一种虚无主义的玄想中,一心只去考虑什么彼岸啦、死后啦、超脱现实生活啦,大大破坏了上层建筑的结构。毕竟,佛教在根本上是一种宗教思想,它的最终目标不是现实生活而是一种所谓的“解脱”,那么,它就注定不能成为一种很好的政治思想,因为政治,是非常现实的东西。而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却一开始就是完全从现世出发的,一心为政治服务的。夫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认为敬神敬鬼祭祀葬礼等不是为了死人而是为了活人,总之就是只考虑现世的问题,而把一些比较“虚”的问题搁置。因此儒家才更加适合作为统治的基础。但这一点,在两晋南北朝时是没有认识清楚的,总体而言,北方的政权多陷于迷信活动浪费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南方的政权则陷于“高妙”的空谈玄理而浪费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与北周同时期的南梁,汉族的政权,大量文化水平很高的士族们却把佛教当作国教,把汉族的儒家传统抛弃,并因之亡国。而北周敢于大胆地“灭佛”,把汉族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这一点,不仅是有利于胡人汉化,也的确是有利于现实的政治和国家的强大的。北周的这种尊儒抑佛的措施,也的确是被唐朝的皇帝们继承了,终唐一代,一般来说,除了武则天,她的情况比较特殊,其他的皇帝(当然包括太宗)都是尊儒抑佛,并为佛教最后在宋朝完全中国化开了路的。

北周的府兵制也非常值得一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义务兵役制。这个制度大致就是这样:全国分若干军区(称为“府”),每个军区里有一批“兵户”,这些人平时都是普通的农民(不过有一定优惠政策,主要是免除赋税和徭役),农闲时在各地进行军事训练,如果遇到打仗的时候,就抽调出来组织成军队。这种军队的好处就是,没有雇佣兵的贪婪和好战,不容易产生骄兵悍将,士兵对国家更忠心,也有一定的“职业水平”,如果他们相信他们参加的战争是“正义”的话,战斗力往往很强。这种兵制正是唐初强大武力的基础,而后来,在武则天的时代,府兵制开始受到破坏,到玄宗李隆基的时候问题就非常严重了,而玄宗没有很好的解决,于是府兵制的破坏成为导致“安史之乱”及以后唐朝衰落的一个重大因素。

另外,北周时沿袭北魏的“均田制”,也是隋、唐初沿用的很重要的经济制度,大体可以理解为把田地分给小农以消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当然实际上消除不了),并恢复发展因为战乱而被破坏的农业生产。

说唐,如果连北周都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没有一点印象的话,连关陇集团的发源都忽略了的话,是很难真正了解唐的历史的。

而中国的历史,在经过了破灭的三百年丧乱以后,便在北周的时候从绝望中走出,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无比灿烂光辉的未来。

沉醉于唐的今天的中国人,应该不仅仅是沉醉于它本身在历史上难以企及的辉煌,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更激动我们的事实:当东汉结束的时候,当西晋败亡的时候,当五胡乱华的时候,正象是满清末年中国的境遇一样,黑暗和苦难和绝望似乎是无止境的了。但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我们终于走到了唐――

煌煌大唐,如日中天!

我们期待的,也是将来的有一天,挥去近代中国沉重的暗影,再铸辉煌!

家园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国!

中国在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史曰:今(唐)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国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事实上,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在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更见其盛。

八柱国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于谨家族: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总的来看,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q讨平之。”“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八柱国之独孤信家族:

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既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八柱国之李虎家族: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后为北魏所灭。李虎本人为宇文泰手下大将,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尉,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大都督,陇西郡公。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故李渊一族在隋朝的显赫更盛于周,这也为后来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十二大将军中的阳平公李远同样也出身于陇西成纪李氏,不过这一支与李虎的一支关系较远。李远与其兄李贤并为周初大将军,李远在后来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不过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国家”晚了许多。另外还有一位名将李穆据言也出自陇西李家,其人最初为宇文泰手下小将,声望远不及前述诸人,但长寿确过之,凭着多年积功,在周末时已位居大将军镇守一方,杨坚攻灭尉迟迥篡周时李穆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到了隋更加显赫,隋末炀帝听信方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一谶语而尽诛李穆子孙。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这些人能团结于宇文泰周围,也更显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另外,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皆世之名将,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罴等名将,其详细事迹不再一一列述,关陇集团中,其它后起将才如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韦孝宽、长孙晟(唐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世民、李靖、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么多丰富的人才,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家园 好,好,好.顶一下.
家园 【文摘】勋亲名将李道宗

李道宗,唐宗室也,唐初名将。先后干过的大事无算,破刘武周\破窦建德\王世充部\破突厥(与李靖部合力)\击灭薛延陀部等等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大事功,分明白纸黑字,明明白白,不知为何后人把他写得很不堪,薛刚反唐里面,仁贵好象和他天大仇似的,其实不外“满村争说蔡中郎”,把一个名将勋臣说成个无能无德无情无义的坏蛋。

他的其他方面轶事也不少:

一\因为劝架,反被尉迟敬德打伤了眼睛(呵呵,可以看出唐初武人的风气和蓬勃的活力,但也许因此得罪了说书人的心中偶像?);史上载尉迟的品德,实在不如小说家的笔下生辉,晚年也痴痴傻傻地不象样,不知道为什么说书的那么喜欢他--其实劝降他的就是李道宗,两人是老相识啦;

二\力主和蕃,护送文成公主(他本人之女,据说叫李雪雁?,受册封,估计与昭君相类的情形)入吐蕃(估计又是吃力不讨好,被一班愚夫愚妇们骂死的角色)。此事说来容易,当年可是要冒不小风险的;

三\646年独当一面,(此前他所与破吐谷浑和突厥之战,虽为主力,上头到底有李靖等人罩着,但即使当时,他的能力也让李等大为佩服,后文可见)击灭薛延陀,把一个本来有希望在历史上折腾的部族就那样抹掉啦;

四\中国楹联史因为有他的缘故提早了300余年:武汉市发现一幅李道宗楹联,据介绍这幅春联为楹联的源头,李道宗(公元600-653年)字承范、系李世民的堂弟,以武功被封江夏王,据此李道宗楹联,促使中国楹联史提早300余年;

五\李靖、李道宗和侯君集们曾杀到青海星宿海黄河源头(当时以为),“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哈哈,公费旅行呵。。。也算是早期探险家啦。。

李道宗论辈份是李渊的叔父,但年纪却与李世民相仿。17岁即经战阵,向李世民献

计大破刘武周军,之后在与窦建德、王世充的战争中也屡立奇功。

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道宗任灵州总管,屡败梁师都叛军与突厥军,扩地千里

。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与李靖共破东突厥,擒颉利可汗。之后又与李靖大败吐谷浑,立有大功。

但在贞观十二年(638年),李道宗因贪污罪被罢官。(我看他这罪名可疑的很,呵呵,有些东西当不得真,试想想陈明仁在四平后获罪的情景吧)。

一年后,道宗重被朝廷启用。征高丽之役,与李绩同为唐军先锋,立下很多战功,

曾向太宗献计奇袭高丽后方,可惜未被采纳。(魏延魏文长?)

贞观21年(647年),李道宗告老退休。高宗永徽四年,素与李道宗不合的长孙无忌

、褚遂良利用房遗爱叛乱之事陷害李道宗,致使他被流放象州,死于路上。后长孙无忌、褚遂良倒台,道宗被平反。

李道宗晚年颇好学,敬慕贤士,不以地势欺人,在宗室之中与李孝恭齐名,最为当

世所重。

百战奇略对道宗评价相当不低,唐人还有如下评论:

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什贞

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关于武将,他说:于今名将惟李世绩、李道宗、薜万彻三人而已,...

再看看一致公认的名将中的名将李靖自己怎么说?

(征高丽徒劳无功)整??咿程其??都完全一?樱?就李世民的?K?∫惨??樱?唐??死???K重,?瘃R死了十之七八。李世民回到樘安仍不甘心,??李靖:「吾以天下之??,困於小夷,何也?」李靖真不知道,要去??李道宗。??然,李世民得不到什?N答案,他便帐?椋喝绻?魏徵??活著,一定???褡杷?伐高??。因此,他大祭魏徵以及??亡者。。。

因此想想看李道宗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家园 唐初的精锐骑兵--玄甲军

强将手下无弱兵,汉光武帝扫平天下,幽州突骑功不可没。李世民纵横驰骋,就不能不提到他手下那只玄甲军了。对于这只玄甲军,史书中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史料的只言片语,来拼凑这只精锐骑兵的形象。

首先让我们来看《资治通鉴》对于玄甲军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帮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和作用可见一斑。李世民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领着骑兵如同黑云一般压向敌阵,声势迫人,加上玄甲军本身的精锐,几乎是无坚不摧的。

古代作战,常选精锐的战士作为先锋突击,称为选锋。玄甲军也可以认为是选锋的一种。玄甲军不同于东汉的幽州突骑,他并不由单一地区或者单一部族的兵员组成,玄甲军是从李世民所统帅骑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应该非常复杂,而且玄甲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很重,每战必当先锋,伤亡也不在少数,估计应该是不断选拔补充,保持一定的兵员定额。对于玄甲军的组成、训练和装备情况,基本可以通过对唐初骑兵分析得出。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经过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混战,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高峰。在这个时代,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所谓重甲骑兵,又称甲骑具装,骑兵和战马均披很厚的盔甲。隋朝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在军队中,重甲骑兵依然占了很大比重,作为旧朝的一员,李渊的唐军大概也受了一些影响。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变数,即隋朝和北边的突厥进行了大规模的骑兵交战。突厥的骑兵是以机动性著称的轻骑兵,隋朝的骑兵与突厥屡次交锋,出于适应敌人特点的需要,隋朝的骑兵受到了对方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又向轻骑兵的方向转变。李渊作为并州的军政长官,正担负着防御突厥的责任。他在与突厥的交战过程中,首先仿效突厥建立了一支精锐的轻骑兵。《资治通鉴》中如此记载:“渊选善骑射者二千人,使之饮食舍止一如突厥,或与突厥遇,则伺便击之,前后屡捷,突厥颇惮之。”这支骑兵能够在机动性上与突厥匹敌,应当是轻骑兵无疑。这部分骑兵,可以看做玄甲军最初的基础。李渊太原起兵之后,从突厥购买了良马2000匹,还借来了小部分突厥骑兵,西突厥部落的史大柰也率领部下的骑兵在会宁归附了李渊,更加壮大了李渊部下的骑兵队伍。因为受突厥的影响,而且本来就有不少突厥骑兵的加入,轻骑兵成为李渊部队的主要力量。在霍邑之战中,李世民所率领的精锐骑兵,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唐朝夺取了关中,又陆续平定了陇西、凉州等地的割据势力,陇西的骑兵也非常精锐,他们的加入,无疑又壮大了唐军的骑兵队伍。同样受突厥支持的刘武周与唐朝在并州展开激战,被李世民挫败,他的部众很多都归降了唐朝,尤其是尉迟敬德这样非常勇猛的骑将,他的部众就有8000多人,相信不乏精锐的骑兵。关东的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也是骁勇的骑将,同样投到了李世民的麾下。在李世民麾下,有着这样一支纠合了四方精锐的骑兵部队,在此基础之上选拔出来的玄甲军,必然是极其骁悍的。

那么玄甲军到底是轻骑兵,还是延续了南北朝传统的重装骑兵呢?我觉得根据记载来看,应该是轻骑兵。一则是受突厥的影响比较多,很多战士就是突厥人,二则从战例上来看,唐军骑兵的机动性很强,作战中往往实施迂回攻击,而且能够进行长途追击,在攻击薛仁果和刘武周的战役中,都有长途追击的纪录,尤其是追击刘武周所部,在昼夜急行200里以后,又连续追击了3天多,重甲骑兵恐怕很难支持这样长距离的追击作战。

唐初的轻骑兵已经和汉代的轻骑兵不同了,虽然去掉了南北朝时代流行的具装铠,减轻了战马的负担。但是骑士本身的防护远较汉魏时代严密。唐代的铠甲有十三种,骑兵主要使用铁质的明光甲。明光甲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有的兜鍪还缀有垂至肩背用以护颈的顿项;胸甲一般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这种铠甲的结构非常完备。

唐朝骑兵的武器如下:弓箭,唐军一般人带胡禄一个,可以装30只箭矢。可能还有马弩装备,能射200步。骑兵的长柄格斗武器是漆枪(也就是槊),握柄很长,这是南北朝以来就流行的长柄格斗兵器。短柄格斗武器主要用短柄长刀,唐军士兵每人一把。除了汉代以来就流行的环首刀外,还有一种柄部有护格、柄首没有圆环的新型长刀。这种刀后来流传到日本,被称为“唐样大刀”。骑兵还使用一部分啄、锤、斧、鞭等砸击类兵器。骑兵使用形体较小的圆形盾牌。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可以根据府兵制来推测当时的训练情况。府兵在冬季训练的时候,主要有“薄战”和“纵猎”两项内容。其中以“薄战”为主要内容。当时作战,队形的变化非常重要,“薄战”主要是训练士兵熟悉军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号令,进行前进后退,队形变化,操演熟练,以做到战时临阵有序,随阵入战。“纵猎”就是进行游猎,在此过程中训练士兵的武艺,提高士兵个人的战斗技能。府兵在服役之前,还又有折冲府的官员对他们校阅考察,进行演练。服役期间的闲暇时间,他们也会经常进行骑射训练。

以上装备和训练情况,是唐军的一般情况,以此来推测,想必玄甲军的情况应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只不过他们是唐军骑兵中的精英而已,可能选拔和训练更加严格,装备也比较精良。

根据记载来看,李世民使用玄甲军的战术主要有这么几种: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而李世民惯常使用的战术是侧翼突击,这里的侧翼未必就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迂回到敌人的阵后。李世民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他再率领玄甲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让敌人就此崩溃了。正面突击,是以玄甲军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对敌阵实施冲击,把敌人的阵势冲乱、冲散,从而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玄甲军虽然精锐,冲击力很强,李世民本人也很骁勇,但是这样的攻击还是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尤其是遇到顽强的敌人。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城外的故马坊激战,李世民想查看敌人阵势的情况,直杀出敌人阵背。虽然阵形被打散了,但王世充部下的江淮精锐也不是等闲之辈,与唐军殊死力战,李世民的坐骑在混战中被射倒,幸亏部将拼死救援才脱险,经过几番激战,最终才将王世充的部队击溃。埋伏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敌人突然之间就陷入包围和突击中,混乱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李世民率领500骑兵向窦建德的大军挑战,并成功伏击了他们的前锋部队,生擒了敌军骁将,应该看作是玄甲军的杰作。

这是我对玄甲军的一点浅见,欢迎大家多多指点。

家园 【建议】

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应学此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