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若兰,酒馆闲谈之东北民风 -- 淡紫若兰

共:💬98 🌺12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若兰,酒馆闲谈之东北民风

前几天写了些在酒馆里遇到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儿,突然想起一位老兄,当时由于饭馆里,若兰和他都是独占一桌,后来这位老兄主动搭话,聊得挺投机,于是并为一桌。当时聊起的,是关于东北的民风。

那次聊着聊着,他突然问:小兄弟是哪儿的人啊?

若兰说:我是牡丹江人,就是那个,中国第一大火山堰塞湖镜泊湖所在的城市。

啊?你是东北人啊?他很惊讶。

怎么?不象么?若兰有些纳闷。

确实不象,我听你口音,还以为是北京人士呢,还有,你这个身高,也不象是东北人啊,东北人,彪形大汉嘛。

前面一句话若兰哑然,若兰初中的时候去北京玩了一段时间,从此落下了带点北京味的口音的习惯,曾在北京动物园把某饲养员唬得一愣一愣的,等上了大学,加上大学和北京两个哥们同寝室好长时间,口音当然就更重了,比如说02年去北京实习的时候,只要不说太多话,那一般人确实是听不出若兰是东北人的,所以这位本来就不是北京人的兄弟,始终没听出来若兰的口音,这个正常。

何况,您看看,现在多少电视剧,那都是北京话对白的啊?远的若兰不说,就说电影《集结号》,您听听,那对白都是哪儿的口音啊?若兰等受影响也不稀奇不是。

至于后面一句,那可没办法,若兰老娘只有一米五的身高,所以大概是受若兰老娘的遗传吧,所以若兰也不高,放到东北人里,那大概算半个另类:1米58,这个身高,除了俾格米部落人之外大概放到哪儿都算矮的了。

我是袖珍东北大汉。若兰当时自嘲。

这位老兄哈哈大笑,和若兰碰了一下杯子。

我刚刚去过你们牡丹江,匪城嘛,不过我感觉牡丹江也没那么乱的啊,为什么被称为匪城呢。

若兰就有些失笑了,就跟这位说:您听说过杨子荣么?

当然听说过啊。林海雪原~~~~

那您肯定也知道杨子荣是牺牲在牡丹江的吧?

没错,知道。

赫赫,那才是牡丹江被称为匪城的原因,杨子荣那个时候,由于牡丹江地区地势比较复杂,不少土匪占山为王,横行霸道,因此牡丹江有匪城的称号,不过那是说当时的情况,可不是说现在。

结果看来这位老兄就有些尴尬了,若兰赶紧转移话题:

您是第一次来东北么?感觉如何?若兰问。

是啊,第一次来,不过你们东北这个民风彪悍啊,我可是在大学就有耳闻的。

若兰不免好奇,一问,原来,这位仁兄当年曾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他说:当时两大惹不起,一个是少数民族帮,另外就是东北帮。

若兰会心一笑,初中的时候当年辅导若兰美术的老师是我家邻居,他就是中央工艺美院的毕业生,曾在唐朝乐队未成名的时候就去听过他们的演唱的主,当年回家等待设计局接收的时候,曾经在学校兼任过一段时间的美术老师,颇为欣赏若兰的悟性,亲自上门跟若兰的爹娘说:你家孩子如果靠美术院校就跟我说,我免费教他,保证没问题,偏偏若兰的家长一心朴实希望若兰学理工,自然委婉地回绝了这位老师,不过这位老师和若兰成为好友那就是正常的了。当时若兰的这位老师,就对若兰说过和这位老兄类似的话,他说当时他们学校里,少数民族彪悍在敢于动刀子,而东北人是火爆脾气外加心齐,所以颇有些横行校园的味道。

若兰禁不住就说了这位老师的话,那位哈哈大笑。

若兰就问:那现在亲自来了东北了,感觉如何啊?

这个啊,打架倒是没见过,不过你们东北这个饭馆啊,服务质量实在太差,而且太吵了。

这个,精辟啊!东北人对服务行业的理解一向不到位,服务质量的确不敢恭维,大饭店也许好一点,路边小饭馆,那一般来说,您会看到的确服务员是爱理不理的态度。

还有,一般来说只要是供应啤酒的饭店,客人稍多,那基本上铁定吵得说话都听不清的。

有过喝酒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如果酒精到了一定的量,人会不自觉地提高说话音量,在H市这样的世界上也算有名的啤酒之城,很多百姓们无酒不欢,要知道这是个年人均消费啤酒量在世界上都能排上名的一个城市,小酒馆里一杯杯往嗓子里倒酒然后高声谈笑是很正常的事儿,也许本地人习以为常,外地人,一般就不理解了。

说句题外话,今年,H市出台九不准,其中就包括了取缔露天烧烤,露天桌位,与其说是避免空气污染,若兰觉得还不如说是更大程度上是避免噪声污染。

没来过H市的朋友可能不会有体会,H市小酒馆里酒客们的音量,那实在是太大了。这么说吧:如果您要是不幸住在某个在露天摆桌的饭馆的楼上,那不到半夜、不到楼下饭店关店,您就基本上只好听着楼下吵个没完吧。

冰天雪地的东北,居民大口喝酒的习惯那是由来已久的。寒冷的天气造就了东北人豪爽,直来直去的性格,还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习惯。

不过,任何事都可能是双刃剑。豪爽、直来直去,不但是不掺心计的代言,也会是火爆脾气的一个标签。

当年,若兰的同学毕业后初到上海,某天闲来无事上街,就看到两个男人在大街上对吵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回家后和若兰在网聊的时候提到,还觉得很有意思。

若兰就乐:那是人家不愿意把冲突升级,你以为谁都象咱们东北人一样愿意从动口直接升级到动手啊?

记得曾经有个笑话,说东北人,北京人,上海人,四川人打架的描述。

如果若兰没有记错:当时说上海人和东北人冲突的时候就是:

东北人:你干吗呢?会不会走路?

上海人: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说话?我怎么你了?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

然后乓的一声,东北人昂然走开。

身后,上海人倒地……

这话不是若兰作为东北人而贬低东北人,更不是嘲笑上海人什么的。但是在东北,的确有这样的普遍现象。

用大学时候某同学的话说:东北人,两句话就能动手。

比如在大街上俩人擦肩而过,一位就无意中瞄了另一位一眼,那位就可能说了:

你看啥啊?

如果那位也不示弱:看你咋的了,怕瞅啊?

您放心,然后基本上很可能就是打成一团了。

其实,两句话而已。

而这,让若兰这位大学同学很不可思议,觉得东北人实在野蛮,后来若兰只好绕个弯子说:这个么,主要是东北人等不起,不过这也和天气有关,你想想东北的天气,假如让你在东北冬天的时候站在外面和别人理论一小时你会怎样?

按东北话说:那还不冻死个瘪犊子的了。

这位同学恍然:东北人性子急,那看来也是和天气有一定来源的啊。

其实这是若兰扯淡,当年东北人荒山野岭的在露天干半天活,回来照样枕着冰碴子睡觉,不当回事,才不会因为冻得够呛伸手打人。

所以说当不得证据,只是玩笑而已。

话说回来,东北人性子急那也是事实。

但是,那也不是都用于冲突方面的。

比如说,若兰想起来的这件忍俊不禁的事情:

那是若兰认识的一个外国留学生说过的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儿。

那个时候他刚到H市不久,要去某个地方办事,这位老兄估计低估了H市这种在街口一个转身能看到六七条街道的复杂城市设计,看了半天地图,自认为没有问题,感觉良好地操起地图就出发了。

结果刚刚走到一半,就迷了路。

这位外国兄弟突然发现,在地图上看来不是很远的一个路线,竟然很复杂。

不知道有多少来过H市的朋友,不过来过的应该知道,H市很多地方,根本不是正南正北的建筑。

这么说吧,就说H大学,有许多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毕业了还不知道H大学正门到底对着什么方向。

问题是,如果H市所有建筑都不是正南正北,或者都是正南正北,那也就罢了,偏偏,在H市这些偏南偏北的建筑里,还有很多正南正北的东西参杂其中,导致H市很多街道根本看不出东南西北。

就拿H大学的门口来说:您站在这个门口左右一转,仅仅180度的扇面就能看到六七个岔口,正南正北的,偏南偏北的。

那是相当复杂啊。

于是这位外国老兄当时的情况就是怎一个郁闷了得,不但看着周围的方块字开始晕头转向,对于辨别东西南北的方向也迷茫了半天,手里的地图更是不知被他转了不知多少个七百二十度大转体。

结果也没看明白。

偏偏周围又没有警察(若兰插一句,好象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城市里比较不容易看到警察这个情况都比较诧异),这位情急之下,也顾不得什么礼貌了,一把拉住旁边行色匆匆路过的一东北老爷们,拿着写有地址的纸条就开始比划。

那东北老爷们明白这金发碧眼的外国哥们闹了半天是要问去哪儿之后,看看纸条上的地址,就很热情地跟他比划说这个地方应该怎么走。

可是,语言不通啊——他说什么这外国哥们根本不明白,结果就是这位口干舌燥地解释了半天,指了半天方向,这位外国小伙子看来还没懂。

这爷们一看根本没法沟通,干脆拉起这位外国兄弟就开始走。

外国哥们当时就吓一大跳,大概以为碰上了劫匪呢,使劲挣脱连喊带叫。

后来被拽着走了一会再加上这位东北爷们一顿比划,这外国哥们才有些明白过来,这位中国朋友是在带路呢,这才好歹才算安静下来。

据他说,这位东北老爷们儿劲儿也大,愣拽着他走了十多分钟才停下,拍拍他,一指门牌。

到了。

这位盯着牌子,再看着纸条,半天才反应过来:哦这位爷们把我送到地方了。

好容易回过神来,自然回头想要说几句桑科油歪锐妈吃之类的感谢的话。

嘿嘿,来不及了,那位东北爷们早就掉头顺着来的方向走出去半条街了。

这位外国留学生,那天对若兰说:中国人,很可爱。

似乎有点扯的远了。

其实啊,东北民风,的确还是很彪悍的。

您能想得到,体格瘦弱如若兰者,当时上中学的时候也是随身带着匕首的吗?

因为当时有些时候,这些上学的学生,会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被人截住要钱。

所以很多人都有防身的东西。

说起来不合法哈,可当时,真的就是那个状态的。

算了,若兰再说一件好玩的事情作为结尾好了,本来还有好多话说,不过若兰实在有点饿,得去找食儿解决国计民生去了,因此说件当年的趣事做个结尾完事儿,反正本来就是个随笔么,又不是深入讨论东北民风的论文。

话说那个时候,若兰所在的初中,是平房教室。

东北天气寒冷,每年要有半年的供暖期。所以,建筑下面就布满了供暖管道什么的。

为了方便维修,当时若兰所在中学的教室的后侧,就留了一个地窖口,从那里,水暖工人们可以方便地进入,然后做一些例如管道维护的工作。

不过,这个地方反正一年也用不了一次,那就近似于闲置了,而似若兰等同学们,就自然征用了这个地方。

一群学生征用这个地方能用来做什么呢?

这么说吧:如果您翻开当时我们教室的地窖口跳下去,您会看到这些东西:

片刀,短棍,斧子,匕首……等等等等。

那都是大家存在那里的,随时备用。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大概是受香港电影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在模仿所谓的黑社会。

若兰不是诋毁香港电影哈,可是当时,若兰等同学们真的就是那个状态,您想想成奎安,那可是偶像……

因此可以想象,教室里储藏武器就再正常不过了。话说起来,若兰当时所在的年级当年算是很“辉煌”:初二的时候把初三的给打了,初三的时候居然把高三的给打了。以至于后来初中毕业的时候,校长笑称:亏了毕业了,要不然照这帮小子这趋势,还不端警察局去了?

又说远了,算是铺垫好了,还是继续说说当时若兰经历的一件趣事吧。

结尾结尾。

话说就在那个年代的某一天,隔壁班级的某位老兄,铁青着脸,推开门径直冲进若兰所在的班级,也不说话,掀开地窖口的盖子就跳下去了。不一会,这位老兄举着一把最大的斧子跳出来,杀气腾腾地冲出班级。

当时屋子里上自习的人目瞪口呆,后来所有人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兄弟受欺负了啊!

本着同级兄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精神,大家迅速行动,操起武器,冲出教室前出支援。

然后么,就搞笑了。

这样一群操着棒子刀子棍子斧子的弟兄们,当时大眼瞪小眼地看到:这位兄弟举着斧子杀进楼前自行车棚里,一脸恼怒地开始咣咣地砸他自行车的车锁,而且一边砸还一边嘀咕:

我就不信弄不开,我就不信弄不开……

一群人,按照电影情节的话,咣当一声,集体倒地不起。

完。

家园 沙发
沙发
家园 谢谢
家园 至于么,就是把锁而已呀……

找老萨用铁丝儿,三俩捣鼓就开了!

家园 我也认识一个冲动的东北人

东北民风,的确还是很彪悍的

一个理发师东北的手艺很好,自己开工作室,找了我们本地的老婆,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家里条件也很好,生了一个儿子,车房子都有了,日子别提多舒服了,偏要去开酒吧,当初他装修酒吧的时候我去理发还跟他说酒吧不好开,黑社会的要捣乱的,他说不怕,开了不到三个月真有人去敲诈,不知怎的动起手来,几个人打他,他顺手拿起一把刀把一个小痞子给捅死了,结果现在被抓起来了,听说一审要判无期,太可惜了,冲动啊,儿子才3岁,事发前一个多礼拜我去理发还给我看他儿子新拍的照片.

家园 兰兄彪悍

一个帖子包含这么多故事!PF一个!

表达几点感想:

1.东北男生的身高。小关上本科时也有不少东北同学。留下的印象是女生普遍魁梧,海拔平均170;男生海拔平均也是170,作为男生自然显得秀气很多。但不晓得这是不是普遍现象。

2.来自黑省的普通话。感觉吉林和辽宁口音挺重的,就是赵爷爷那个调调。但黑省就感觉很清楚,在没有北京同学的对比下,曾一度认为那是标准的普通话。

3.上海人吵架。

上海人: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说话?我怎么你了?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

欧,前半句还是比较正确的,接下来的进展应该是把那句“我怎么了”重复n遍,其中穿插“侬讲啊”m个。后半句的话,那是周星星的电影吧?

家园 没记错的话老萨开锁用的是硬币。
家园 惭愧,老兄请谅解

这个是摘用网上笑话的部分。

若兰所见的上海同学,都是比较大气的。

家园 东北人的确脑子热了不考虑后果的。

若兰深知。

家园 兄弟自荐一下,中学时帮人开车锁,一榔头一个锁!
家园 哈哈哈,可惜若兰这位同学

未曾早日识君啊。

家园 小关是女娃
家园 抱歉抱歉

顺便也感慨一下您的那位老师。

家园 上学时曾听师兄讲过......

学校地处西北,可是招了不少东北人,尤其是有不少高大威猛的体育特招生,东北三省的学生在内地上学,原来不认识的只要见面一听是东北口音的,那基本上就“东北一家人”了。

当时学校里还招了几个新疆民族班,而那些维族学生更是自成一帮......

最终是两帮学生在校图书馆发生群殴,造成1死N伤......从那以后,学校再未招过民族班。

家园 同矮同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