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传佛教一点点 -- 卡蛮

共:💬17 🌺2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南传佛教一点点

佛教诞生于印度,传向中国的被笼统称为“北传佛教”,传向斯里兰卡方向的被笼统称为“南传佛教”。 去年我听CBC采访了一个到斯里兰卡学习佛教的美国人,听这个美国人说到南传佛教的一个教义,当时脑子里有一个ding的感觉,把当时的我的想法整理一下,写下来。

南传佛教有个教义,就是此时此刻。 我打个比方吧, 当牛顿同学坐在树下,一个苹果从他的眼前经过,掉下来,他看见的是运动,然后他挖出了万有引力。 而佛教徒在运动中看到了静止

当一个苹果在你的眼前经过时,运动是虚幻的。 因为你如果把空间打上坐标,grid, 横纵竖三轴XYZ, 那么一个苹果的真实存在只在于一点(x,y,z), 你看见的只是一点。 在这一点以前,是过去了的,不存在的,所谓存在是存在你的记忆里而已。 而在这一点以后, 是还没有发生的,也是不存在的, 所谓的存在是存在于你的预想中而已。

说得这里,看官千万别提现代西方哲学概念,什么静止呀机械呀主观呀,呀呀的。 一提就没劲了,一提就像打十盏聚光灯在一对温情浪漫进烛光晚餐的情侣上一样,环境语境意境顿失。

继续引伸,就是强调虚幻这个概念,强调“定”这个概念。 ,这个字是佛教的一个法门。 在北传佛教中也非常讲究个字,禅宗讲“三毒无明遮盖清静本心”, <金刚经>最后有:一切有为法 如梦如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所以佛教徒讲究入定,修练入定。

关键词(Tags): #定 南传佛教 禅定
家园 狗狗一下“芝诺 飞矢不动”

就不会来献宝了

家园 早料到你这种抗聚光灯的
家园 貌似是经量部的观点

哈哈你自己也打了聚光灯在人家上面啊,运动静止也是西方哲学概念,你说的“此时此刻”,大概就是他们说的“过未无体,现在实有”,这理论应该是后来那些小弟们自作主张发挥出来的,释老大肯定不会认同,因为有否定因果论的嫌疑……

家园 佛教的帖子有宝,大家快来抢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在歪解

别扭得很。

家园 僧肇法师,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

转贴 转贴

悟入物不迁的依处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物不迁”意思是万物本来没有迁移,前面为了破常,我们用了“迁流”、“运动”这样的词,这仅仅是一时随顺世俗的假说,真正是无动转、无迁流的。)

僧肇法师的《物不迁论》有很著名的一颂: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漂鼓而不动,日月经天而不周。(“旋岚”指劫末的毗岚风,“岳”指须弥山,劫末的大风吹倒了须弥山,叫做“旋岚偃岳”。“江河竟注”是江河迅速流注。“野马”出自《庄子》,是指阳焰。)

《宗镜录》里的注疏说:前风非后风,故偃岳而常静。前水非后水,故竟注而不流。前气非后气,故漂鼓而不动。前曰非后曰,故历天而不周。(前时的风不是后时的风,所以吹倒须弥山仍然是寂静。前时的水不是后时的水,所以波浪滚滚仍然没迁流。前时的气不是后时的气,所以气流飘扬仍然无运转。前时的太阳不是后时的太阳,所以日月经行仍然无旋转。四句的推理:因为在后后生起时,前前已经灭了,所以并没有同一个法在空中运行。)

以“旋岚偃岳而常静”来说,因为风的自体念念不同(风是有为法,法性是刹那无常,刹那刹那都是他体),所以第一念起时的风并不是第二念时的风,乃至最后吹倒须弥山时的风不是最初起风时的风,所以,不是前念的风体从起点开始吹过来吹倒了须弥山。(比如我手上有足够多的梅花K纸牌,这些牌是别别他体,我从东往西走动,一刹那亮出一张牌,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同一张牌在走动吗?事实上只是一张张他体的纸牌在自己的位置上显现,并不是同一张牌从东方走到西方。所以,运动是错误的概念。)

再看,须弥山看似轰然倒地,其实并不是同一座须弥山从上往下倒塌在地上。这样推理:由于须弥山从最初动摇到最后倒在地上有位置的改变,所以须弥山是刹那灭的法,也就是须弥山的自体刹那刹那不同,第一刹那动摇时的须弥山不是第二刹那动摇时的须弥山,乃至最后接触地面时的须弥山不是最初动摇时的须弥山,所以并不是最初动摇时的那个山体不断向下而最后接触地面的。

以上以理证成了没有风吹到山,没有山倒塌在地上,即使是“旋岚偃岳”也没有丝毫运转的迹象。

以上讲了“旋岚偃岳而常静”,其它三句依此类推。

憨山大师悟入物不迁

憨山大师在《年谱》和《肇论注》中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憨山大师年轻的时候读《肇论》,曾经一度对“旋岚偃岳”等四句疑惑不决。后来有一次重刻《肇论》校对阅读,读到论中一段——“梵志从小出家,到他回故乡时,头发花白,邻居见了惊讶地说:‘昔人还在呀!(就是你还在呀)’梵志答:‘似昔人,不是昔人。’”憨山大师读到这里恍然有悟,内心无比的欢喜。他就从禅床上起身礼佛,见身体没有起动、俯下的相。他揭开帘子站在台阶前,忽然风吹庭树,树叶飘满了天空,只见叶叶不动,这时真信了“旋岚偃岳而常静”。然后上厕所小解,了无流相,感叹地说:真是“江河竟注而不流”。之后,再看《法华经》所说的“世间相常住”,过去的疑团顿时冰消瓦解了。

憨山大师是从“似昔人,不是昔人”这句话悟了物不迁。“似昔人,不是昔人”(像那个人,不是那个人),只是相似,不是一体,两者是两个他体的法,怎么是原来的人回家呢?到这里举一反三,就知道有为法事事不迁,道理上是一以贯之的。

然后憨山大师现量证到了“物不迁”的境界,他在礼佛时不见有身体起动的相,飞叶满空,见叶子没有任何飘动,只是一幕幕不动的飞叶满空图。这是因为憨山大师没有动意识分别,所以现象各住各位,本来没有迁移过。而我们第六意识的惯性太强,它会在一瞬间就把前前后后的显现错乱成一体,误认为是同一个法在从此处移到彼处,由此生起运动的错觉。(这里还要注意到,理论上的理解和现量证入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以只是理解就说自己证入了刹那无常或者物不迁。没有到量的修行,理解归理解,错乱归错乱,自己的身心没有实际到达那个境界,就不能说证入。)

我们可以由细无常抉择到物不迁。从时间不迁来说,每个显现都只是在自己那个时间点上的刹那显现,在这样仅仅一刹那的显现上本来没有丝毫运动,过去法住在过去时,现在法住在现在时,彼此是他体的缘故,过去法没有来现在,现在法没有去过去,没有任何往来动转的迹象。这就是时间不迁。

从空间不迁来说,物体从此处到彼处,正运动时丝毫的动相也找不到。理由是:所谓运动,就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不断迁移;而有了位置的迁移,就是刹那无常的法;是刹那无常的法,前后就是不同的他体,运动中每刹那的显现都唯一安住在自己的位置上,并没有同一个法从此处运行到彼处,这叫空间不迁。

用放电影来说,电影播放是每秒钟播放24幅静态画面,因为放映速度太快,导致第六意识马上处在错乱的状态当中,在心前显现成动态的画面,如果把电影机的马达速度调低到一秒钟只投放一幅画面,那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是一幅幅他体的静态图像,这时候心识不会认为有人物在运动。

这个放“慢镜头”是理解“物不迁”最好的比喻,实际上,所有十方三世的有为法现象,都只是在各自时空点上。缘聚而现的一刹那显现。在纷纷而现中,只有一幕幕彼此他体的现相,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来、去、动转。从前面到现在,我们多次用了“一幕幕画面”这个比喻,这是引导你领会细无常、领会无迁流、无动转。现在应该从理上明白了,江山如画、人物如画、身心如画。《放光经》说:“诸法不动摇,故诸法亦不去亦不来。”

进一步,我们要理解到“动静一源,本来不二”,真实中本无动静。所谓静止,最起码要有两个刹那的安住才能安立。一刹那就变了,怎么能说是静止?如果能说是静止,那一切车辆的运行,刹那就变了,也应该说是静止。所以在刹那性的有为法上是没有静止的。所谓动转,是指同一个物体在时空中迁移,但是因为刹那灭的缘故,找不到不变的运动者,所以在刹那性的有为法上没有运转。这是万物本无动静的道理。

为什么又说“动静一源,本来不二”呢?这是指静和动原本只是在同一个根源上作的不同的假立。也就是在同一个刹那法上,从它“没有常住”这一点说是动、说是迁流,从它“没有动转”这一点说是静、说是不迁。一般人把动、静理解成两个,他舍动而取静,舍静而取动,其实动静是不二的,正在万动现前时,丝毫不动;正在一丝不动时,变化万端。所以舍动求静、舍静求动都是一种无明。

明朝万历三年,憨山大师三十岁时在五台山坐禅。当时是三月份,憨山大师独自一人,单提一念,人来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时间久了看人就像看木头一样,最后到达一字不识的境地。

起先,时常刮大风,万千空穴都在怒号,山涧里化了冰的水冲击奔腾,像雷声一样。静里听声音像千军万马在出兵一样,非常喧闹。

憨山大师就去请问妙峰禅师,禅师说:“境由心生,非从外来。听古人说:‘三十年听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溪水上有一座独木桥,憨山大师天天在桥上端坐或站立。最初水流声很明显,久了动念才听到,不动念则听不到。

有一天,他坐在桥上,忽然忘掉身体,音声当时就静下来了,从此之后,各种声响都寂灭了,不再有干扰。

(这不是在外境上真有水声、风声,如果第六意识不把一个个时间点上的显现连接起来,根本听不到声音的流动,所以妙峰禅师说:“境自心生,非从外来。”憨山大师修定没有动念时,就听不到水声。再后来“众响皆寂”,我猜想至少也该是一切声音的动相寂灭的境界。)

又有一天,憨山大师吃完粥经行,忽然站着入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就像大圆镜那样,山河大地都影现其中,等到觉察,则明明朗朗,寻找自己的身心了不可得。当时说偈:“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家园 补充一点点

除了以传播方向来区分,佛教还可以以传播的语言/文字/大众与小众来划分。 南传佛教全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之相对的是“大众部佛教”。南传佛教以巴利语系传播。巴利语,古印度范围内贫民大众的语言,所以口口相传为多。其理念是佛祖伟大,谨守他老人家的教诲就好了,无须再发挥发展佛教内涵。所以南传佛教发展至今其教义与释迦牟尼时期并无多大扩展,被称为佛教的活化石。这种情况的外在表现是南传佛教的寺院只有佛祖的塑像,没有汉地佛教寺院里根据佛教基本教义扩展出来的弥勒(未来佛)/观音/燃灯佛/四世佛/力士/天龙八部等等内容。 大众部佛教,用的却是古印度贵族文字----梵文传播。可能是用这文字的贵族们自视甚高,他们觉得可以再扩展释迦牟尼的思想,汉地佛教也属于这系。到中土来发展成禅宗......

家园 好文,由定入空。 入定,进入时间的黑洞。

我是没有入定过,网友中有人有这入定的感受么?

家园 据说原来南传佛教寺庙里不供菩萨等像,

这让我想起了基督教的“反对偶像崇拜”。 南传上座部佛教英文是hinayana,有不少文献研究。 好像汉文的研究不太多。

佛教在传人中国之前被印度教和印度原始迷信污染得太过,相当混乱。 有本<高僧传>,中国历史高僧不畏艰难险阻不远万里去寻求真理的精神实在是可叹可敬。

谢谢行者御风兄的补充,这正是上网讨论的益处所在啊。

家园 这篇文章很不错,用唯识讲就是相似相续~

只不过六识串习严重,把它连到一起了.如瑜伽师地论云如于旋火,见彼轮形.

家园 在佛教里时间是属于典型的增益执.

按哲学里的讲法就是时间只是物体运动的背景.佛教特别是大乘里不承认物体自体实有,更不用说运动,所以根本不承认时间.

家园 我认为不是‘此时此刻’

而是憨山大师应该是到了 《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身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境界。

余 于半夜静坐始闻风声, 空调声, 车声等; 坐久只有 虫声, 再久 则静, 进而 诸声再入耳

家园 古往今来很多大哲都十分重视时间概念

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开始读的时候还不理解为何他要借助时间来批判“我思故我在”一说。现在看来走这条路的是古今皆有阿

家园 有一种对“时间”的看法比较有趣。

就是根本没有“时间”这么码子事, 时间是秩序的表现,是前因后果的现象。 (各位看官,别提现代物理啊,相对论啥的。一提就没劲了。)

不过呢,我认为佛教是实践的宗教,不要过多纠缠理论和哲学。 直接打座入定就是了, 个人觉得中国人发展了禅宗就是这个道理, 顿悟就是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