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杰拉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兴衰成败 -- Urey

共:💬4 🌺1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读杰拉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兴衰成败

一点说明,曾经向某个网站投稿,貌似别人不理我。

这本书买了能有大半年了,反复看过大概三遍。当初买的时候,是因为刚看过戴蒙德的《枪炮、细菌、钢铁》。

总体而言,《崩溃》本身已经是一部相当好的书了。但与《枪炮、细菌、钢铁》的主题和质量都有点差距,所以刚看完第一遍的时候,略微有点失望,不过那也是因为被《枪炮、细菌、钢铁》吊高了胃口。

我觉得,《崩溃》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人类社会的在伴随有生态失败情况下的崩溃。伴随有生态失败是一个限制条件;而且进行详细分析的基本上都是规模较小的人类社会,罗马、汉唐之类的大崩溃都不在其中,也没有提到《枪炮、细菌、钢铁》中提到的肥沃新月自我毁灭式的衰败。不像《枪炮、细菌、钢铁》那样包罗万象,涵盖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尤其是旧大陆的主体。因此,第一感觉,让我觉得是戴蒙德当了把标题党。

《崩溃》的中心总结起来,用作者的原话说就是“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好的贸易伙伴、社会如何回应生态环境问题”。《崩溃》的绝大部分篇幅,那些关于各国情况的描述分析,都是在用这几个原因去说明那些崩溃的事实与经过,用那些崩溃的事实与经过来验证这几个原因。除此之外,在前言和最后几章,作者还分析了这些生态失败背后的人类决策失败的几种原因。

下面我大致沿着《崩溃》本身的章节顺序,聊一聊我阅读的直观感觉。

前言本身很有意思,戴蒙德坦言自己既不是极端的环保主义者,也不是大企业的代言人。而是称自己为中间派。而且揭破了笼罩在土著人头上的敬畏自然的神话——“他们天真无邪地生活在伊甸园般的大自然中,绝不可能做出有损于环境的恶事”。用作者的原话来说就是,“自从50000年前智人发展了现代发明、效率和狩猎技能,对环境资源持续性的管理一直是个难题”。就这一点来说,戴蒙德又当了一把打脸党。实际上,后面的整个第二部分都可以用来证明能够这个判断。

第一章关于蒙大拿。估计戴蒙德是打算拿来吸引美国读者的引子,所以放在前面。其实从内容上来看,这一章更接近于第三部分对现代社会分析。而且分析的深度和细致程度都远胜于第三部分的各章。从内容上来说反而和紧接着的第二部分相去甚远。这一章就是一个解剖麻雀,“蒙大拿环境及相关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特别是从不同身份地位利益的人那里进行调查,不同的人的不同遭遇,每个人的立场和观念,相互之间的冲突。蒙大拿地方的产业和经济的演化,及其给社会风貌带来的变化。

读这一章,特别能让我有熟悉的感觉,换掉那些人名、地名和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蒙大拿就好像是我们西南地区那些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同样面临着本地居民与外来者(度假者、房地产开发者)的冲突,本地居民中既有老居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依恋,也有年轻人对沿海大城市生活和工作机会的向往。同时,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者,他们的要求、立场也都不乏自相矛盾,甚至是伪善可笑的地方。——“在这个倡导宽容的社会,让人难以理解的事竟然有些人一边阻止畜牧业,一边又享受着肉制品。”

第二部分主要是在用几个过去社会的失败来验证说明上文提到的,作者总结的那几个原因。一出手就是作者最擅长的岛屿比较分析——美其名曰“可控实验”,既有南太平洋的,也有北大西洋的。

这一部分大概可以分成几组。

复活节岛等南太平洋岛屿是一组。复活节岛是可再生资源耗尽的例子,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则是外贸中断的例子。其中复活节岛给我的印象最深。在整个第二部分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复活节岛和维京的文兰与格陵兰。我想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两者都有些前导性的“谜”,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流下了深刻印象,分别是复活节岛石像之谜和维京人殖民北美之谜,所以在读到有关章节的时候特别留心。就复活节岛来说,作者再次扮演打脸党角色,把丹尼肯之流的哗众取宠破得一干二净。而所揭示的复活节岛本身在耗尽了树木这一关键的资源以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崩溃与转变,也是相当戏剧性的。现实的戏剧性往往不输于小说。

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则是把复活节岛的故事推进了一步。复活节岛本身是个非常孤立的岛屿,但假如有其他的岛屿依赖与复活节岛的资源交流,那复活节岛的崩溃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外贸中止的后果。我感觉作者这里是在暗指海湾国家和澳大利亚这样的矿产资源丰富但是生态、农业资源匮乏的(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专业国家。所谓外贸中止,也就是这些专业国家,假如不能再通过输出资源来换取生活必需品,那将怎样。

不过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的故事,就不可能象复活节岛那样吸引人。没有复活节岛石像那样触目的文明遗物,以及之后文明崩溃殆尽的鲜明对比。本身就是荒凉贫瘠的偏僻孤岛,因此岛民的灭绝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太难以理解的。

北美的阿纳萨兹和中美的马雅文明是一组。不过给我的感觉阿纳萨兹似乎是复活节岛式的耗尽资源更多一些,而马雅文明则更多是因为长期的气候变迁的原因多一些。前者至今植被也没能恢复,后者的城市遗迹却消失在森林之中。这里关于林鼠贝冢的介绍很有趣味,另外也填补了我对北美土著社会的认识空白,之前一直以为那里只是狩猎采集的游牧部落,即使读了《枪炮、细菌、钢铁》也没什么感觉。不过对玛雅文明的分析有些虎头蛇尾,与阿纳萨兹不同,玛雅的森林和植被最终恢复了,为什么玛雅人却没有卷土重来,反而任由原来的城市消失在林莽之间?

除此之外我有个想法,在《枪炮、细菌、钢铁》中提到,北美洲的一个先天不足是大型哺乳动物早在史前智人定居的初期就被屠戮殆尽,而与驯化了羊驼的南美洲又被科迪勒拉山系和中美地峡所阻隔,始终没有发展出大型牲畜。这算不算又是一个复活节岛式的悲剧呢?

北大西洋的维京是一组。法罗群岛和冰岛纯粹只是格陵兰的陪衬。上面说了我对其中对文兰和格陵兰(其实是一群人)的分析特别着迷。这里提到的格陵兰维京人的失败,重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对欧洲的外贸中断和与因纽特人的军事冲突。但归结起来,似乎到处都能看到格陵兰的维京人的文化守旧的阴影。气候在变冷,维京人却始终在维系并不合适的养牛业,并且不肯突破文化禁忌去吃鱼,以基督徒自居而鄙视敌视作为异教徒的北美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既不能开发北美的资源,又不能学习因纽特人的生存之道,结果在四周海洋中都是食物(海鱼)的环境下,困守在孤岛上全族冻饿而死。

最后作为成功例子的新几内亚、幕府时期的日本等又是一组。这里,作者主要是想要树成功的典型,说明或者是自下而上的(美式)社区民主,或者是自上而下的欧亚式政府政策,都能解决问题。而复活节岛上不大不小中不溜的社会反而两者都无法采用,而失败。

可是感觉说服力不强。比如小社会的格陵兰为什么不能采用自下而上方式?好吧,你一定要说那是中等岛屿我也没办法,可是大社会的阿纳萨兹和马雅为什么不能采用自上而下方式?

第三部分现代社会,作者主要是在列举当今不同国家的环境问题。卢旺达是马尔萨斯陷阱导致的对资源的争夺,其他的多米尼加、中国和澳大利亚,都算是政策和发展模式问题。总体感觉,这一部分写得比较浅,没有第一、二部分那么深入细致。前两部分都有很多的历史分析,展现出整个从繁荣到失败崩溃的过程和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则基本没有这种分析。

特别是中国的部分,感觉就像是把联合国或者是哪里的报告来抄了一遍似的。比起《枪炮、细菌、钢铁》中专门为中国开的那章差远了。其实中国历史中也有很多材料可以采用。比如气候变迁、过度开发导致的中国北方的荒漠化、农业衰败和经济中心南移。气候变化在汉唐等朝代末期中央政权的崩溃所起的作用(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b2ed3c30100brhq.html),以及现在网上耳熟能详的小冰河期。正如《出非洲记》在国内出版以后,有人写了《东亚人的遗传组成和源流分析》一样,如果有人写写上面这些材料,估计也会很受欢迎。

第四部分实践教训,作者是企图进一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谈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也的确有些实质内容,但感觉和前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只是偶尔把前面的几个事例拉进来说,***就是这种情况了。虽然内容的确有些道理,但一是泛泛而谈,再者就是比较枯燥,没有前面几部分的具体生动。

第十四章无非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一套逻辑给各种人类历史上的环境治理失败的原因分了分类。所谓公共地的悲剧,长期微小变化无法察觉,长周期无法积累处理经验之类的问题,其实很多经济学、工商管理或者公共管理的教科书案例集都会提到,老生常谈了。

第十五章,是在讲在环境问题上大企业的表现和背后的原因。归结了就是一点,供应链短,产品和资源供应商容易确定的,环境治理代价低的且容易转嫁的,那么这样的大企业往往容易受“觉醒的”消费者及作为其代表的采购商的压力而执行环境友好的政策没,否则可能会倾向于使用赚了好处就破产扔环境烂摊子给当地的机会主义政策,特别是如果老总是那种保守派教徒的话。

第十六章,感觉很大程度上是抒情了,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前途光明,问题严重,我们和以前不同,我们和以前一样。总之全球化的环境下,大家要团结,要自觉,要立即行动。

聊完了直观感觉以后,再谈谈我的思考。

感觉戴蒙德前三部分所总结的那几个原因,还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一个因素——就是资源。所谓生态破坏,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正是资源耗尽的同义词,复活节岛的耗尽可再生资源也就不用多说了。阿纳萨兹或格陵兰的气候变化,则既减少对一部分资源的供给——降雨、温暖气流,又增加对另一部分资源的消耗——不得不燃烧植被和屠宰牲畜。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式的贸易中断,则是直接断绝本地所匮乏而又必需的资源的供给。军事冲突,在贸易中断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资源消耗——耗费在军事活动上。

相比过去社会,现代社会,很大程度上能抵御气候变化、贸易中断和军事冲突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在遭受到这些冲击的同时,仍能保持生活水平不明显下降或社会崩溃。然而这是基于更大规模的,特别是针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上的。正如许多网友所说的,只要美国的航空母舰仍然开得动,就能保持来自中东的石油供应,就能够保证美国生活方式的延续。且不论目前这种资源消耗方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既然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消耗完的一天。我们现在的情况在性质上,与过去社会的人仍然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的是,他们消耗的是植被、土壤和水。我们还要多消耗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能源、原材料和农药化肥来源的矿物。恐怕将有一天,国际市场上的这些所谓大宗商品的价格会上升到让替代能源也显得便宜,但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昂贵,我们的生活水平又得下降到什么程度。

所以一切的一切,归结为一点,就是资源问题。如何实现脱钩——使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伴随着资源消耗量的增长。

(还有一段对喜欢做人文反思者的反击,不过太偏激,就不贴了)

家园 沙发.
家园 有个疑问

北美洲的一个先天不足是大型哺乳动物早在史前智人定居的初期就被屠戮殆尽,而与驯化了羊驼的南美洲又被科迪勒拉山系和中美地峡所阻隔,始终没有发展出大型牲畜
直到19世纪,北美草原上不是一直有很多野牛吗?

家园 应该是指可驯化而提供畜力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