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荒芜岁月 --- 我的教师生涯 -- 万户人家

共:💬54 🌺45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荒芜岁月 --- 我的教师生涯

90年代初,我从学校毕了业,相关部门分配我去本县南部山区的一所初级中学任教。那年八月二十七八号的样子,我接到通知去南部的那个镇上报到。主管当地教育的最高机构称作镇教育总支,书记姓董。董书记在办公室接待了我,告诉我全片区的老师们在镇上参加教师会议,等下校长会带我去和本校的老师们会合 。

这时门外进来一条圆脸大汉,抢过来双手握住我的手,连连称呼你是万户老师吧,欢迎欢迎。生平第一次被人称作老师,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怔了一下,连忙也拿了双手和他相握,晃了几晃,仿佛电视里领导们的会晤。

中午和未来的同事们一起聚餐,校长逐一向我介绍:这是关×老师,我连忙站起来说关老师你好;(坐下坐下)这是孟×老师,那是富×老师 。。。。。

后来才知道学校所在的四乡八里,有一个大姓S,大家都是这个姓,倒不是姓关姓孟的。

学校总共20来个老师,正好两桌。校长问我,喝点什么酒水,是有名的本地土酒还是来点啤酒。其实我是想喝土酒的,但第一次见面,不好意思就露了真面目,违心说我不喝酒的。老师们劝了两次,也不勉强。

席间我边喝点饮料,边听大家闲谈。这就要真切地进入新生活,未来会怎样,我心里一片迷惘。

学校和这个小镇被山所阻隔,要回去必须走九曲十八拐的盘山公路。公路从西北山脚盘旋到山顶,再从山顶蜿蜒而下,到了山的东南脚,一条溪流冲出一片开阔地。学校就在这片小小冲积平原的边缘,依着山脚。公路沿着溪流的走向从校门口穿过,学校背后是茂密的毛竹林。溪流另岸是一个有几百户人口的村落,小卖部、菜市场一应俱全。

我和校长以及一位与我同龄的H老师三人搭一辆三轮小摩托,载着我一点简单的行李。在突突突突的马达声中,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小三轮拐了最后一个弯,驶进一座院子,头晕脑胀的我被告知目的地到了。

从学校大门进去,左边是一幢半新不旧的三层教学楼;右边是一排上了年纪的小平房,足当得起做教学楼的爷爷,西首几间充作了教师寝室,其余的是库房;对面也是两间平房,倒是年富力强,那是师生合用的食堂。中间的一块空地就是操场了,孤零零竖着一对篮球架。

H老师领我进了我的寝室。寝室10平米大小,进门一扇窗户对着操场,左边一张木板床,右边一架双门衣柜,窗下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别无一物。房间收拾得纤尘不染,这让我非常感动。

H老师帮我一起架好蚊帐,告诉我厕所在操场对过教学楼旁边。领我去看了食堂,可惜还没开伙,今天只能打到自来水。富老师家离学校不到200米,出了大门过桥,桥头第一家便是,可以问他家要点开水。正式开学后,还有几位老师也会住在学校,但今晚只有你一个人。末了,H告诉我因为和供电站有点电费纠纷,学校今天晚上是没有电的。

我轻易在村子里找到了小卖部,买了一瓶土酒,一瓶啤酒,外带若干花生仁之类的炒货,还有一包方便面。去富老师家要开水时,他们一定留我一起吃晚饭,我死命推辞了,只带回两个热水瓶的开水。

夜半,屋外有哗哗的骤雨声,把我从浅睡中唤醒。坐起来时,窗前月光如水,那分明是风过竹林的声音。

两个月前,我还生活在邻省的省城。

我再也睡不着了,悲从中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明天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通宝推:威尔谭,橡树村,喜欢就捧捧场,九霄环珮,
家园 沙发.
家园 献花~
家园 等看ing.... 花催!
家园 这一篇文笔真好。。。赞!
家园 老师好!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荒芜岁月 --- 我的教师生涯(二)

第二天,我终于还是没有离开。学校召开了正式的教职工会议,我作为本校历史上分配来的第一个本科生被隆重向全体人员介绍。

校长安排我教初二的英语。

我说不行不行,让我教什么都可以,就是别让我教英语。我在学校里学的是地质,因为个人的兴趣,也选修过几门中文、天文系的课程,就数英语最糟糕。大二勉强过了四级,到今天两年多了,再也没碰过英语。

校长说我也难啊,山区学校本就招不来人,也留不住人,英语老师更是稀缺。你的前任这不刚刚调走了吗?现在全校8个班级,3个初一班和3个初三班各有一位英语老师,他们任务已经很重了。看看其他老师呢,多是四十开外的年纪,你说你基础不好,总比他们强些吧。初二2个班的英语,一定由你来教了。

看起来真的是无法推托了,那就勉为其难吧。

天知道那不是一般的难:我拿到手的只有一册教材,几盒磁带。那有没有教参呢,我问校长和另一位英语老师W,都说暂时没有,要过几天才会到。我既没上过师范院校,更没有工作经验,全部的资源就是那一册和学生手上一模一样的教材。怎么办?SEARCH ME,用张吉民先生的话讲。

准备了两天,鸭子终于要上架了。我盘算好了,第一堂我不上课,就和同学们扯些闲篇,拉近我和大家的距离,顺带祈祷这该死的教参快点到我手上。

原来扯闲篇,说空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自我介绍,唱名,一个一个认人---侥幸同学们的名字中没有足以让我出丑的生僻字。事先准备要说的话、要做的事很快就说完做完了,时间才过了一半。

由此回溯7年,那时我上高一,我们的数学老师刚刚毕业来我校任教。第一堂课,光见他不停地拿手帕往额头脸颊抹汗。下课的时候,衬衫的整个背部被汗水浸得透湿,完完全全贴在了背上,看到的人无不替他难受。--- 现在想来,老师的那件衬衫用的一定是化纤面料。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件透气吸汗的全棉衬衫有多么重要。

可怜的王老师还是省师范大学数学系正牌的毕业生,那是受过专业教育的!

无论如何,这第一堂课终于结束了,即使算不上迈过第一个坎。

我仔细回忆了自己上初中时老师的授课方法。大体是这样的:先把本课的生词抄在黑板上,排成一列,右边注上音标,写上汉语翻译。老师领着我们一起念单词,一个一个字母地拼,末了大喝一声,念出那个生词的发音,有时还要大声念出对应的中文。接下来是造句,把这个单词用在句子里。最后大家一起念对话或课文。

不行,当时我自己就不喜欢这种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能再来折磨人家小朋友呢。可是谁来教教我?

两周以后,望穿秋水的教参到了我的手上。我连夜细细翻阅,原来课是要这样上的。终于我不再是盲人瞎马了,前面虽然未必是金光大道,但总算是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家园 超好文;母亲也是老师。
家园 盼下文

写的不错。

家园 替你摸一把汗

想当年,俺们上第一堂课之前,要:

1.受N年专业教育

2.上N堂教学法课

3.观摩起码1个星期

4.写、改教案起码一个星期

5.模拟上课起码两次

然后呢,也就是照抄教案,开始人生第一堂课。是否专业人士,和上课的好坏,其实没有因果关系。

继续花、等~~~

家园 看着你的第一天,想起了我到单位的第一天

很心酸哦。花你一朵

家园 老西,别光辛酸

肚里有货却主帖也不肯发一个,小气来...也来倒点驰骋疆场或忆苦思甜啥的嘛

家园 等下文

花NO.49

家园 当过观摩道具的进来送花

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每年都有南师的学生来观摩。非常有趣的回忆。。。

家园 荒芜岁月 --- 我的教师生涯(三)

学校总共二十来位老师,四十岁开外的倒占了一多半,有一位直接就是退休返聘的。年纪较大的几位参加工作时,后生如我还没有投胎。

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奋斗史,也是四十年来本地山区教育的缩影。他们大多---不是全部---没有受过今天看起来正规的教育。在他们那个年代,或者是高小毕业,或者是初中毕业,年轻一点的高中毕业,从此开始在四近三方的学校任教。

老一辈的工作经历可以参见现在电视上偶尔还在播放的节目:某某贫困山区,一位或几位老师坚守在教育第一线。

一座小山村、一所小学校、一群小学生、一个或几个老师;鸡鸣、炊烟、读书声。这一切真实地存在于那个年代,离我现在所在的这所学校不过十几、几十里地。

渐渐地,这些小学校迁下了山,有的老师也随着迁了下来。本地的初级中学建起来时,他们中间的若干人被抽调,或借调到中学。

年轻一点的,有人高中毕业直接进了中学,有的在公社∕乡政府任过文书、干事之类的职务,或主动或被动地调到学校,做起了人民教师。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有顽强的毅力,业余时间参加教委组织的各种培训,不断地考着各级文凭。这对于他们是否能够转正,是否能够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至关重要。他们是真正“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

他们这批人有一个始终绕不开的尴尬:身份。

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公办教师,不同的身份,意味这你即使做同样的工作,你的收入也有巨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民办教师尤其是代课教师,工作岗位没有任何保证。

学校新分来一个毕业生,就可能占据你辛苦耕耘了十几年的岗位。或许仅仅来了个关系户,你也得靠边站。

------ 路遥《人生》里面说过这档子事,那是八十年代的陕西。九十年代在我们这里,也差相仿佛。

大概那时候政府决定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每年(或者是每隔几年?)有一批符合条件的民办老师或代课老师被批准转正。具体的程序如何,需要何种资质,我不清楚,只记得我到学校的第二年,参加过一次会议。会议召集了我们片区一所中学(就是本校)、几所小学的全体公办教师,审议若干符合条件的代课老师或是民办老师转正。

大家挤在一间教室里,被审议的老师一个一个报告自己的工作经历、工作业绩。末了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投我一票赞成。这些人许多已经四五十岁了,说到动情处,眼泛泪光。

赞成!大家同气连枝,哪有不赞成的道理?过了最后这道坎的老师从公文包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喜糖,漫天花雨般在教室里分撒。相熟的老师们则要求办酒席请客 ------ 那么好糊弄的?

------- 上述记忆总体准确,细节上或许略有出入。有熟悉相关政策变化的请予以补充、纠正。

我去这所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大多已经成功转正。只有教初三英语的W老师例外。W老师是本村人,因为足有微恙,不良于行,就没有出去闯荡。彼时在本校任教十多年了。分配来的英语老师来来去去,就是他坚守在这里。

W老师也是在第二年转的正,我们全校都为他高兴。

学校里三十上下的老师大多毕业于本地的师范院校,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层。富老师、后来结为连理的卫老师和英老师、比他们还年长几岁的校长,算上带我熟悉学校的H老师,不过五六人而已。

所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本地人,每个人的家离学校不超过15公里。一部分人家里还带着农活。时令既至,上学前,放学后开山、挖笋、采茶、种地哪一样不是弓马娴熟?

没良心的诗人们或赞:真是耕读传家。

通宝推:渡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