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看人口问题:乱评洪亮吉的《治平篇》 -- 沐右

共:💬5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看人口问题:乱评洪亮吉的《治平篇》

最近不再光看玄幻小说,也开始在闲暇的时间随便地看些文章。偶尔有些杂乱的感想,贴出跟大家讨论一下。

洪亮吉也是江苏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治平篇》是他文章中比较有名的一篇,对人口问题提出了非凡的见解。这篇也是我读中学的时候就见到过的,觉得观点很新奇,这样的“实用性”古文也并不多见,因此印象深刻。不过一直都没有仔细读过。

老洪生在一个稳定和平的年代。清朝建立之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军事或者社会冲突,到老洪的年代,正是“治平既久”。人口也快速增长,在公元1651-1661年间(顺治)中国的人口还不到一亿,到了1785-1791年间(乾隆)人口已经达三亿。即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注意到了人口问题的老洪也称的上是敏锐了。不过呢,老洪的数学明显不是太好,因为他说: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明白指数的童鞋们马上会注意到,三十年是五倍的话,六十年应该是二十五倍,九十年就是一百二十五倍了!老洪的数学的确不好,算到百年的时候已经拿不准年头了。三十年五倍的话,相当于5.5%的人口增长,实际的情况当然不会这么夸张,不过人口增长的大趋势是被老洪留意到了。

然后,老洪作了一个假设“以一人生三计之”,每户人家生三个儿子的话,则原来一户人家,几代之后“不分至十户不止”。人口的增长极其恐怖:人口快速增长,土地的总量是有限的,几代之后就没有足够的饭吃,没有足够的房子住了。这是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啊。而且,老洪也有朴素的统计思想,他说,

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在清朝中期这种和平稳定的情况下,人口暴涨是难以避免的,人口的问题难以解决。老洪说“水旱疾疫”是天地调剂的方法,但是因为水旱灾瘟疫而消失的人口也不过十中一二。其实,有些瘟疫是可以大规模的解决人口问题的,比如欧洲历史上爆发的“黑死病”。不过老洪说的的确是常态。老洪还列出了“君、相”的调剂方法,即政府对人口问题的应对:

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

这些条款,在今天仍然适用。不由得让人感叹历史的相似性啊!

老洪考虑的结果,就是和平稳定的环境下,人口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我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外有三种:

1.不为治平之民。不是不愿为,是不能为。如“天降”重大灾祸,瘟疫,或者大规模内战外战,把人口总数减至正常人口水平。这应该是老洪担心的东西,不过没有明言就是了。这也许是国家间,民族间,乃至原始部落之间互相征战的一个原因。不通过战争减少人口的数量就不足以维持正常的人类社会。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创建的时候,人口相对都是少的,太平之后,乱世中存留下来的人们辛勤工作,生儿育女,人口和财富都快速增加,当人口增加到土地支持不了的时候,就成为另外一个乱世。豪门兼并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推进而已。不能控制人口其实就是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一个原因。那么现在的地球上,当印度、南美、非洲的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另外一次世界大战是不是不能避免?

2.打土豪,分田地,均贫富,天下大同,人人只能吃个半饱,穿个半暖。这样,人口的增长就可以停下来了,因为营养跟不上,新生儿的数量和存活率都会降低,老人也会因为生活条件的问题而早早离开人世。这样,就可以保持人口的零增长,保持饱和的人口水平。就如同培养皿里面的细菌一样,指数曲线趋近到饱和数量。其实,清朝的老百姓过的日子,基本上接近这个水平。从顺治时期到乾隆时期,一百年间,人口增长到了原来的三倍,而到了乾隆之后一百年多年清朝灭亡的时候,人口只有“四万万”,人口增长相当的缓慢,生活已经很接近勉强过活了。不过人毕竟不是细菌那样单纯的,而且总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看到这样的情况,活不下去的人总会“揭竿而起”的。在“康乾盛世”年间,农民起义也层出不穷,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3.老洪文章里有一句话,说“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我们都知道,的确“能使人不生”!那就是计划生育。提前计划,理性生育,通过对生育的控制保持一个合适的人口水平,就可以保持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并保持人口的繁衍。最先提出“计划生育”概念的,真神人也!为什么历史上就没有人提出过“计划生育”的概念呢?我觉得是因为医疗手段的落后。若非现代医疗普及,“计划生育”也不可能实现吧?在新生儿夭折过半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对生几个孩子做计划呢?这点,可以参考印度过去半个世纪人口控制的努力。

附上老洪的《治平篇》:

洪亮吉《治平篇》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家园 沙发
沙发
家园 沉宝兄好快

其实我应该自己把沙发占了的。

家园 对他那段话有不同的理解。

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他这是与以前人口相比,不是预测以后的人口。

家园 你说的对

文中的口气是和以前比较,但是这个对比的结果不是通过仔细的数据调查得到的,所以实际上来说,究竟是和以前比较,或者是预测以后的人口都没有什么区别。讲述的是老洪对“治平”条件下的人口暴增的看法,但是他这个看法并不是通过统计、计算而得来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