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近代纪事】一言难尽张少帅 -- 萨苏

共:💬30 🌺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近代纪事】一言难尽张少帅

在这儿谈张学良,有康军长在,只有中炮的份儿,豁着让老康对咱放排子枪,先扔出来再说。

在下以为,张学良将军一生的闪光点是西安事变,而张本人作为军事将领,始终认为是一个发挥不稳定的人物,好的时候,比如巨流河对郭松龄,比如黄河岸边对北伐军的鏖战都打得很好。巨流河之战阿康兄叙述过不少,咱嘴不大就不多说了,而黄河一战是1927年,面对北伐军大军进逼,奉军招架不住,张拿烟枪顶着这帮老兵油子的葫芦头,黄河南岸背水为阵,硬是顶住北伐军的攻击,迫使南方部队退回攻击线 -- 敌强我弱士气不振,黄河上只一线铁桥,按部下的意见仓促撤退奉军就全扔到黄河里了,这说明他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

但是他作为军事将领也多有不足之处,前期完全依赖郭松龄,那种信赖不是朋友间的,的确如很多人所说,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所以早期张学良的军事指挥,90%归功郭松龄不为过也。郭松龄之前,张打个土匪都一筹莫展。郭松龄对张学良的影响之大,超出一般的想象,甚至西安事变,某仍然依稀可以看到郭松龄的影子。在涿州和傅作义的战斗是张学良最丢人的一战,拥十倍的兵力,张动用了飞机,坦克,大炮,甚至毒气,亲自上阵,好几个月硬是拿不下傅作义的一帮醋兵,据说当时张请记者团来看他破城,第一发炮弹从城北打过去,竟然落在城南奉军准备攻城的队伍里;接着放毒气正赶上风向改变,记者们眼泪鼻涕齐出,真正“战果辉煌”... 此后和陈诚在津浦线上,和红军在陕北,也是打的落花流水。

某以为张将军本人和他的传统形象并不完全一致。张他的性格主线洒脱而不很成熟,其内心初衷并不中意于军事生涯,不堪重负但是在某一时段仿佛睡狮骤醒,闪过鲜明的关东汉子气质,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矛盾,使他一生心态起伏不定,变化无常,组成张将军富有魅力,而又令他痛苦万分的性格。在他固有的性格之上,不时演出叛逆“出格”的好戏,

张戒烟的时候曾经于精神,肉体双重崩溃下吐露真言,他不能完全适应军事指挥的压力,和上官云相那种不打仗就躁得慌的性格正好相反,他在军事上的闪光之处,往往如灵光乍现,一瞬既逝。-- 其实在其他方面也有这个特点,比如杀杨宇霆,也或可归于这种灵光的闪现。九一八,特别是锦州的不抵抗,作为前线指挥官,张的软弱退让无法辞其咎,在长城作战,即便单靠东北军也未必会打成热河的迅速失利,但张犹豫不决,对解决汤玉麟难下决心,使他痛失千古。其实后来英勇抗战的中央军十七军,也没有什么比东北军更好的武器,被称为“南方草鞋兵”,却能够在古北口和日军打得难解难分。

虽然称为少帅,他内心的勇气不足显然是军事将领的一个大忌。人家说少爷带了兵,就改名少帅了,这话刻薄,可是看看小张在津浦线上让陈诚打的少爷脾气大发作,气急败坏写信过去要手枪决斗,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张曾经为部属责怪对东北军负责不够,而张则在自述中称东北军是他的“包袱”。他对于责任二字素来有所畏怯,所以早年依靠父亲张作霖,青年依靠半师半友的郭松龄,中年钦仰蒋介石,晚年则对赵四小姐和宋美龄深深情意(温柔乡是英雄冢,唉),依赖二字,是张将军在自立之中不自觉寻找的一重保护吧。而西安事变,却一反其一贯性格,先是起兵捉蒋,为天下所不能为,而后负荆请罪,担无人能扛的道义十字架,沧海横流,正是英雄本色,张雨帅的儿子忽然显示了猛虎之子的本来面目。

张将军作为一名军人,以他的军事素养和一贯的表现,在抗战中不见得会取得比唐生智,黄祺祥高很多的成就,从过去的战例上看,他还没有这两位的武勋呢,但是也不可否认他可能在某个时候如猛虎骤醒,突然打出一道杀手锏的可能。

可惜,历史不能倒回去重演,张将军再也没有机会证明这一点了。

一言难尽张少帅

[完]

家园 汇总 【近代纪事】一言难尽张少帅

@ www.cchere.com 西西河 中文文化网

1排 【近代纪事】一言难尽张少帅 点击:406--萨苏 发表: 2003-07-19 08:00:57 楼主

在这儿谈张学良,有康军长在,只有中炮的份儿,豁着让老康对咱放排子枪,先扔出来再说。

在下以为,张学良将军一生的闪光点是西安事变,而张本人作为军事将领,始终认为是一个发挥不稳定的人物,好的时候,比如巨流河对郭松龄,比如黄河岸边对北伐军的鏖战都打得很好。巨流河之战阿康兄叙述过不少,咱嘴不大就不多说了,而黄河一战是1927年,面对北伐军大军进逼,奉军招架不住,张拿烟枪顶着这帮老兵油子的葫芦头,黄河南岸背水为阵,硬是顶住北伐军的攻击,迫使南方部队退回攻击线 -- 敌强我弱士气不振,黄河上只一线铁桥,按部下的意见仓促撤退奉军就全扔到黄河里了,这说明他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

但是他作为军事将领也多有不足之处,前期完全依赖郭松龄,那种信赖不是朋友间的,的确如很多人所说,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所以早期张学良的军事指挥,90%归功郭松龄不为过也。郭松龄之前,张打个土匪都一筹莫展。郭松龄对张学良的影响之大,超出一般的想象,甚至西安事变,某仍然依稀可以看到郭松龄的影子。在涿州和傅作义的战斗是张学良最丢人的一战,拥十倍的兵力,张动用了飞机,坦克,大炮,甚至毒气,亲自上阵,好几个月硬是拿不下傅作义的一帮醋兵,据说当时张请记者团来看他破城,第一发炮弹从城北打过去,竟然落在城南奉军准备攻城的队伍里;接着放毒气正赶上风向改变,记者们眼泪鼻涕齐出,真正“战果辉煌”... 此后和陈诚在津浦线上,和红军在陕北,也是打的落花流水。

某以为张将军本人和他的传统形象并不完全一致。张他的性格主线洒脱而不很成熟,其内心初衷并不中意于军事生涯,不堪重负但是在某一时段仿佛睡狮骤醒,闪过鲜明的关东汉子气质,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矛盾,使他一生心态起伏不定,变化无常,组成张将军富有魅力,而又令他痛苦万分的性格。在他固有的性格之上,不时演出叛逆“出格”的好戏,

张戒烟的时候曾经于精神,肉体双重崩溃下吐露真言,他不能完全适应军事指挥的压力,和上官云相那种不打仗就躁得慌的性格正好相反,他在军事上的闪光之处,往往如灵光乍现,一瞬既逝。-- 其实在其他方面也有这个特点,比如杀杨宇霆,也或可归于这种灵光的闪现。九一八,特别是锦州的不抵抗,作为前线指挥官,张的软弱退让无法辞其咎,在长城作战,即便单靠东北军也未必会打成热河的迅速失利,但张犹豫不决,对解决汤玉麟难下决心,使他痛失千古。其实后来英勇抗战的中央军十七军,也没有什么比东北军更好的武器,被称为“南方草鞋兵”,却能够在古北口和日军打得难解难分。

虽然称为少帅,他内心的勇气不足显然是军事将领的一个大忌。人家说少爷带了兵,就改名少帅了,这话刻薄,可是看看小张在津浦线上让陈诚打的少爷脾气大发作,气急败坏写信过去要手枪决斗,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张曾经为部属责怪对东北军负责不够,而张则在自述中称东北军是他的“包袱”。他对于责任二字素来有所畏怯,所以早年依靠父亲张作霖,青年依靠半师半友的郭松龄,中年钦仰蒋介石,晚年则对赵四小姐和宋美龄深深情意(温柔乡是英雄冢,唉),依赖二字,是张将军在自立之中不自觉寻找的一重保护吧。而西安事变,却一反其一贯性格,先是起兵捉蒋,为天下所不能为,而后负荆请罪,担无人能扛的道义十字架,沧海横流,正是英雄本色,张雨帅的儿子忽然显示了猛虎之子的本来面目。

张将军作为一名军人,以他的军事素养和一贯的表现,在抗战中不见得会取得比唐生智,黄祺祥高很多的成就,从过去的战例上看,他还没有这两位的武勋呢,但是也不可否认他可能在某个时候如猛虎骤醒,突然打出一道杀手锏的可能。

可惜,历史不能倒回去重演,张将军再也没有机会证明这一点了。

一言难尽张少帅

[完]

――――――――

2排 老萨可知张少帅用的烟土是土货还是洋货,他喜欢什么牌子的--老政委 发表: 第2

――――――――

3排 少帅自然喜欢美女牌阿芙蓉了!--支持李梅 发表: 第3

――――――――

4排 哈哈!--老政委 发表: 第4

――――――――

2排 现在认清小张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老政委 发表: 第5

――――――――

3排 就是,老政委说的好!顶一下!少数人想用自己剪裁的历史资料蒙人办不到!--天兵军节度大使 发表: 第6

――――――――

2排 抗战胜利后,让张学良接收东北会是什么样?--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7

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李敖的《蒋介石评传》都提到这一点,可是我还是难以想象,那会是什么样子?东北人民希望张学良回来么?

――――――――

3排 东北人民当然是希望张学良回来的--阿康 发表: 第8

给你一个例子吧,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多年,究竟人民对之感受如何, 1946年东北光复,第一任沈阳市警察局长赵灌华曾责成警察部门作过一次民意调查,多认为在张氏父子时期,生活过得比较好。东北人民经过敌伪统治、光复后的劫收岁月,对照比较,对张氏父子表示好感是可以理解的。

...

<<张学良将军戎幕见闻>>

[作者] 惠德安著

不过老蒋哪里有那个气度呢?

另外,建议把火药味太浓的东西转到争议版或者青史版。

――――――――

4排 希 望 他 回 来 继 续 搜 刮 民 脂 民 膏 , 等 敌 人 来 了再 次 逃 跑?--发泡剂 发表: 第9

――――――――

5排 再继 续 搜 刮 民 脂 民 膏, 也比党国们厚道些, 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走走看看 发表: 第10

――――――――

2排 纨绔子弟“战功”与草莽枭雄侠义--阿康 发表: 第11

纨绔子弟“战功”与草莽枭雄侠义

――从著名历史学者余英时大文谈起

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 毕万闻

笔者拜读了著名历史学者余英时教授的大文《是历史的推动者还是弄潮儿--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探微》(载《明报月刊》二○○一年十二月号),受益良多。余教授是学界名家,文坛巨匠,不才心仪久之。但余文中所选用的一些论据,恐怕与史实不尽相符。

冯玉祥倒戈之前吴佩孚已陷困境

余文说,张学良“虽然是拥有重兵的军事领袖”,“但他的地位并不是建立在自己的战功上面”,“唯一的一次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在山海关挫败吴佩孚。但那是冯玉祥在热河前线暗通奉系,临阵倒戈的结果,在战史上是微不足道的。”

其实,在1924年以前,张学良已有过两次挥军作战并取得胜利的经历。张学良从东三省讲武堂毕业后刚刚半年,即1920年秋,张学良便奉命与亦师亦友的郭松龄率领东三省巡阅史署卫队旅(后改称第3混成旅)奔赴一面坡、密山、珲春等地剿匪,“历时年余,所战皆捷,声誉鹊起”(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6卷第99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长春第1版);1922年春,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郭松龄分任镇威军(即奉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副司令,在天津西南的信安镇一带指挥第3旅(旅长张学良)、第8旅(旅长郭松龄)、第4旅(旅长蔡平本),向胜芳镇、霸县一带进攻,敌军是吴佩孚的精锐部队;在这次战争中,奉军各支部队几乎全线溃败,战而能胜、退而有序的仅有一个支队,就是张学良、郭松龄统率的第二梯队,而且,6月中旬,第二梯队又成功地在山海关挡住了直军的猛攻。

如实地说,张学良、郭松龄的卫队旅在1920年秋至1921年冬的剿匪战争中,随后,张、郭的“三、八旅”在1922年春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都不可谓毫无“战功”。但是,那种“战功”,从指挥官层面说来,名为“副手”的“指导教师”郭松龄比名为主官的“见习学生”张学良的功绩要大得多。再说,从“战史”上来说,这两次“战功”,也是“微不足道”的,可以略而不提。然而,对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特别是其中歼灭直军主力的山海关战役,恐怕就不能作如是观了。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张学良在山海关“挫败”吴佩孚,究竟是不是冯玉祥倒戈的“结果”。

山海关(及其附近)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主战场,此一主战场之胜败决定这次战争之胜败,因此,直吴和奉张都把其主力和精锐投放在这里。主守的是直军第一军,总司令彭寿莘。第一军下分三路军,总兵力4万余人。主攻的是奉军第三军、第一军,两军共14个团,3万余人(九门口失守后,双方投入了更多的兵力)。第三军军长张学良、副军长郭松龄,第一军军长姜登选、副军长韩麟春,两军设联合司令部,张学良实际上是两军的前线总指挥。

热河的外围战是从9月中旬开始的,但主战场的激战9月下旬才开始。郭松龄率第三军向山海关接连发动猛攻,但守军彭寿莘的第15师,久经战阵,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形和坚固的散兵壕,以马克沁式机关枪密集扫射,挡住了奉军的多次进攻,战场上尸横遍野,双方伤亡惨重(奉军主攻,难于隐蔽,伤亡自然大,但奉军在炮火轰击和飞机投弹方面均占有优势,直军伤亡也很重)。

在山海关以北以西,姜、韩的第一军在崇山峻岭中向长城各隘口猛攻,经多次激战,第16旅(旅长齐恩铭)孙旭昌团突破了黄土岭口,奉军由此侧击,于10月7日夜攻入了九门口及其北侧的荒山口(辽宁省档案馆编:《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4册,第434页)。直军守将第一军第1路军副司令、第13旅旅长马玉荣畏罪自杀。

彭寿莘在山海关阵地惊悉九门口失守,便将第一军总司令部移至九门口以西约90里的石门寨,并急调增援部队,企图夺回九门口。但奉军在山海关的攻势毫不放松,彭不敢从山海关守军中调兵,只好急调后续部队陕军张治公师增援。12日,该师在猪熊峪(位于石门寨、九门口之间)一带与奉军激战。但张师并非直系精锐,因伤亡过于惨重,只好向西退守沙河寨(位于石门寨以东)。这时,在空战中,处于劣势的直系空军的一架飞机,掉落在直军前沿阵地上。奉军早有命令,夺获一架敌机,重赏十万元现大洋,姜登选等人便以抢夺飞机为名,发动全线猛攻。14日下午,奉军第12旅便乘势夺占了石门寨(《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4册,第438页)。

攻入九门口,占领石门寨,直军全面转入被动,因为奉军从石门寨南下,无论是直取秦皇岛,还是攻击山海关背后,都将使防守山海关的直军主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正在北京筹措军饷的吴佩孚闻悉九门口失守,“大惊失色”(刘立勤等:《奉军》,第16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立即派人携巨款赶赴秦皇岛,12日,他亲自到山海关督战,但石门寨还是被奉军攻占了。

山海关战役与冯玉祥班师回京

在奉军攻占石门寨之前,吴佩孚已把总部迁至秦皇岛,他本人则乘舰在海上巡视。吴准备把尚未投入战场的靳云鄂师、杨清臣师以及他的第3师第6旅等精锐部队,海运到葫芦岛登陆,切断奉军的补给线,从南北两面夹击山海关、九门口一线的奉军主力。这一着果真实现,也将使奉军陷入困境。但吴惊悉石门寨失守,便不得不放弃葫芦岛登陆计划,改令靳云鄂师等精锐部队在秦皇岛登陆,在柳江、小不老、安民寨等地阻击奉军,并企图夺回石门寨。奉军也将总预备队张作相的第4军全部增援石门寨。这时,冯玉祥致电吴佩孚,报告冯部已进抵承德等情,“顺便”探问山海关战况,吴的参谋复电说:“此间形势危急,不有意外胜利,恐难挽回颓势。”(冯玉祥:《我的生活》下,第404页。)

随后,张学良便从山海关正面战场暗中调出精锐部队5个团(调出几个团,说法歧异,此处采用张学良的说法,见郭冠英:《张学良侧写》,第20页),由副军长郭松龄亲自率领,经九门口秘密增援石门寨,以便打破直军阻击,从背后包抄山海关直军。但姜登选、韩麟春对郭松龄来“抢功”不满,便发生了张学良所主演的新版“肖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姜、韩不愿郭来“抢功”,是因为他们自己已经看明,从背后包抄直军主力,已是势所必然,不调郭松龄来,他们也能完成,只是时间上会慢一些,但战后论功行赏时,对他们会更有利。如果这时在石门寨的姜、韩处于彭寿莘的危险境地,他们还会对张学良调郭带兵来援表示不满吗?这是不言自明的事。这也从另一层面证明,即便没有吴佩孚部将冯玉祥倒戈之事,奉军也定会取得山海关战役的胜利。但调郭增援石门寨之布署,既是正确的,又是张学良在军事会议上提出的,姜、韩尽管内心不高兴,言行上还得赞成,因为张学良实际上是山海关战役的总指挥。

恰在这时,张学良以及姜、韩、郭等人从段祺瑞拍来的密电中得悉冯玉祥即将倒戈的消息(而吴佩孚是在倒戈之后才知悉的,这种时差,在军事上也有重大意义)……。

冯玉祥倒戈的实际情形,如倒戈时间之选择,进兵方向之确定,也可证明余文之论断不确。冯玉祥早就与胡景翼、孙岳等人商好了两种倒戈计划,如果吴佩孚战胜了奉军攻入东三省,他们便将自己的部队(即直军第3军),集中在山海关,不准吴佩孚再进入关内,并迫使曹锟任命吴为东三省巡阅使,这是排吴而不倒曹的计划;如果吴佩孚被奉军打败了,他们便回师北京,发动政变,这是曹、吴并倒的计划。事实上,冯选定了回师北京和曹、吴并倒的计划,因为他根据确实情报,知道吴佩孚就要被奉军打败了。这一点,有“原始资料”可以证

明吗?资料很多,笔者只举一种,那就是冯玉祥当时自己的记述。

冯玉祥在其1924年10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13混成旅,被敌5个混成旅打败,冯(玉荣)旅长自戕。而彭寿莘来电云:‘王怀庆被敌打败一次,13旅、14旅亦均被打败。如再无良好办法则将投海而死也’,云云。且石门寨、九门口均失去,原来是南北战线,现在成为东西战线。此次数败,固属寡不敌众,然直军毫无预备,亦是致败之一因也。”从《冯玉祥日记》看,冯与其部将“议决班师回京”,是在10月19日,这就是说,倒戈之决定不仅是在奉军攻入九门口、占领石门寨之后,而且,也是它所带来的一种“结果”。王铁汉将军在其《东北军事史略》(第44页)讲到山海关战役时亦明确地说:“双方经过几次主力决战,到十月二十日直军已彻底失败”。这表明,余文把张学良在山海关“挫败”吴佩孚,看成是冯玉祥在热河倒戈的“结果”,恐怕是把史实弄颠倒了吧。

毫无疑问,冯玉祥倒戈对张学良在山海关最后打败吴佩孚(歼灭吴之主力)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当说,冯之所以倒戈,固有直系内部的原因等等,但奉张之暗中策动,也是一个有力因素,而这种策动,张学良也是参与了的。

余文说张学良在山海关“挫败”吴佩孚“在战史是微不足道的”。这也未必确切,至少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未必确切。在北洋时期,直、皖、奉都是可以操纵北京政府的大派系,皖系在1920年直皖战争之后衰败了,只剩直、奉两大派系了。那时,革命领袖孙中山所以不断地联络奉系,不就是想借助奉系的实力和资财么?第二次直奉战争,直、奉两系各投入兵力20余万(冯玉祥在其日记中也说“吴调动兵力20余万大兵”),双方四、五十万大军在战场上撕杀,这在“战史”上还“微不足道”吗?

没有“战功”难于“世袭”

余文不仅把张学良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在山海关打败吴佩孚归功于冯玉祥之倒戈,还说这是“唯一的一次”。那么此后,张学良就再也没有“战功”了吗?

1925年12月,郭松龄举兵反奉时,最后的决战--巨流河战役,张学良任奉军中央军司令(实际上也是这次战役的前线总指挥)。这次战役,张学良所指挥的奉军中央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左、右两翼张作相部、吴俊升部,也都算不上奉军的真正主力,而郭松龄的6万“东北国民军”,却集中了奉军的几乎所有精锐,但郭军却失败了,其原因不止一条,但与张学良的指挥也不无关系。战役打响前,关于奉军在防线上的配置,张学良的副手韩麟春颇有不同意见。韩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又曾作为北京政府的代表赴欧洲考察过军事,还当过陆军部次长。但张学良坚持说,郭松龄是个宁折不弯的人,他一定哪儿硬就往哪儿打,我们只要把正面的工事做好了,就可以取得胜利。战役开始后,郭军主力果然从正面进攻,韩麟春这才服了张学良的决断。巨流河战役,“学生”张学良打败了“老师”郭松龄,张学良在奉军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了。

郭松龄死后,张学良成为奉军主力部队名符其实的首席指挥官,即奉军第三、四方面军团的军团长。1926年春夏,张作霖、吴佩孚以及阎锡山联手向冯玉祥的国民军进攻。在关键的南口战役中,先由吴的直军(所谓“十四省讨贼联军”)担任主攻任务,吴夸口一周之内拿下南口,可战事却迟迟没有进展。7月中旬以后,改由张学良所指挥的奉军和张宗昌所指挥的直鲁军担任主攻,一个月后,张学良部便攻占了南口,国民军退到西北地区。

1927年5月,张学良所指挥的奉军主力,在豫南大战中被武汉北伐军唐生智、张发奎部打败(包括大名鼎鼎的北伐军“铁军”第四军,军事史记载次役是北伐以来四军最惨烈的一役,黄埔三杰之首,最受蒋介石器重的黄埔一期生蒋先云即于此役牺牲。后来到台湾,张学良和张发奎相见,彼此都很感慨。),撤往河北。不久,阎锡山也继冯玉祥之后,倒向北伐军(国民革命军)一边。是年秋,阎令晋军从娘子关打进河北,企图在石家庄一带把奉军主力拦腰切断,于是,在冀晋交界地带,发生了奉晋之战,但晋军还是被张学良所指挥的奉军打回了娘子关。

总之,自1924年山海关战役结束开始,到1928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为止的近4年时间里,张学良在巨流河战役中打败了郭松龄,在南口战役中打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奉晋之战中打败了阎锡山,给北伐“铁军”以重创。如果不对这些战役做“价值判断”的话,张学良也是屡建“战功”的。如实地说,在张作霖死去之前,张学良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奉军的主力部队。

在张作霖死后的半年里,张作霖的心腹智囊、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成为威胁张学良权位的实力人物。才干超群、足智多谋而又气势逼人的杨宇霆之所以没有斗过纨绔子弟张学良,根本原因就在于杨宇霆没有像张学良那样长期地牢牢地掌握着奉军的军权。

有两件事,应在这里提一下。张作霖死后,由谁来接替张作霖的权位,依照法律程序,是要通过东三省的省议会联合会“选举”来确定的。而最初“推举”出的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不是张学良,而是张作相:1928年6月21日,议会联合会举行“紧急临时大会,当场议决,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三天之后,即24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发表通电,公布了这一“推举”结果。但张作相“坚辞不就”,并建议改选张学良担任此职。头一次选举结果公布一周之后,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又于“7月2日正午十二时开连席选举大会,当场表决,推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全体通过”。当时的报刊报道了这一过程,历史档案也记载了这一过程(《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7册,第268、284页)。这种“推选”,恐怕实际上也是走过场,但毕竟与辛亥革命前封建王朝的世袭有些不同了。

再说另一件事:张学良杀了杨宇霆,便给杨的夫人写了一封信,他以“玄武门之变”为自己辩解说:“唐太宗英明之才,古今称颂,建成、元吉之事,又有何策乎?”(拙编《张学良赵一荻合集》,第一部,第571页)这等于明明白白地告诉杨夫人:他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有战功,有军队,杨宇霆像李世民的哥哥(唐高祖长子)李建成那样威胁我的权位,他便像李世民杀哥哥那样,杀了杨宇霆。一向比较坦率的张学良在这里说的确是实话。我们应当注意,他并没有以“张作霖的长子”自居,而是以军权和“战功”自居。

顺便说,在北洋系旧军阀中,有几人不想“父传子继”呢?当时与张学良几乎齐名的公子哥儿(所谓“四大公子”等等)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段祺瑞的长子段宏业,卢永祥的长子卢小嘉,……有谁像张学良那样“世袭”父亲的权位了呢?在辛亥革命后,仅仅靠“世袭”,恐怕是很难继承权位的,既便一时继承了,也难于保住。后来的蒋经国,“世袭”了蒋介石的权位,但也另有其他原因相配合,这里不能细说。

“上层文化”影响草莽英雄

余文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是在1928年12月的21日,这是明显的笔误,实际上是在29日。余文说张作霖、汤玉麟等“红胡子”是在日俄战争之后被清政府收编的,实际上是在日俄战争之前,即1902年11月被收编的。这是有清政府收编时的一系列原始档案为证的(例如,《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1册第171页)。

余文还以《胡适日记》所记载的张作霖与汤玉麟重归于好的故事为论据,证明张作霖所继承的是中国民间的侠义文化,而不是儒、释、道的上层文化。但该日记所记与史实差距太大。实际上,这则真实的故事,颇为曲折复杂,下面只能概略地说一下。

1916年,张作霖当上了奉天省(今辽宁)督军兼省长,初掌奉省军政实权,便仿效汉高祖刘邦的做法,对亲信说:“吾此位得自马上,然不可以马上治之。”(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8册,第6358页)是年冬,张作霖骋任优贡出身的文人王永江为奉天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王仿照日本警政,修改规章,设立派出所,严厉整顿社会治安;对违法者,不讲情面,一律惩处。然而,奉军官兵横行街市,已有数年。27师(师长张作霖)53旅旅长汤玉麟的部属,在省城开设赌局,作奸犯科,尤为严重。于是,汤、王双方屡起冲突。先前,张作霖起家时靠的是那些生死与共的绿林兄弟汤玉麟、张作相、张景惠等人。在沙场上汤最为勇猛,不止一次救过张作霖的命,因而战功也最大。故张作霖升为27师师长后,便任汤玉麟为53旅旅长,孙烈臣为54旅旅长,张作相、张景惠皆是团长。汤粗暴,孙精细,故27师的事务,张作霖多让孙代他主持。汤心中对此早已不满。汤、王屡起冲突,孙烈臣、张作相、张景惠等人皆站在汤一边。他们认为,天下是老子拿枪杆子打下来的,一个拿笔杆子的文人,凭什么管束他们这些功臣?他们一再要求撤掉王永江,换上军人,“军警是一家”嘛!但张作霖断然拒绝他们的要求,并挖苦他们说:“枪杆子能打天下,不会治天下,你们懂得什么?给王岷源(王永江字岷源)牵马扶蹬都不配!”(《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97页)

1917年春节期间,张作霖授意王永江宴请汤玉麟等旅团长,汤等均拒绝赴宴(王铁汉:《东北军事史略》第18页);而27师宴请省城文武长官时,又唯独不请王永江。张作霖在宴席上问:“为什么没有请王处长呢?” 没人回答。张作霖愤怒地骂道:“我看上的人,你们就反对。我用定这个姓王的啦,谁反对谁就辞职,谁不辞职×他奶奶!”(《沈阳文史资料》第12辑,第74页)汤玉麟应声而起,两人对骂起来,……

汤回到旅部,便调动部队准备兵谏,张作霖也调兵自卫,省城骤然紧张。王永江得悉事情闹大了,自知与张作霖没有深交,便提出辞呈,离开了省城。但张立即派人安慰王永江,坚决不同意他辞职(《王永江纪念集》第17页)。这时,正与张作霖争夺奉天省军政大权的绿林“老前辈”28师师长冯德麟,便支持汤玉麟与张作霖对抗。原来支持汤玉麟的孙烈臣、张作相、张景惠等27师军官,见汤可能倒向冯德麟一边,便转而站在张作霖一边,纷纷去劝说汤玉麟,汤感到既孤立又没面子,便带兵出走新民(一说张作霖下令53旅移驻新民)。冯德麟28师驻在新民西南的北镇,冯、汤相互勾结的情报不断传到张作霖耳中。

这时,张向秘书口授了一封致汤玉麟的长信,回忆了两人十七年生死与共的经历,诚挚地劝汤回来共享富贵(此信载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2集,第362-363页)。同时,张作霖召开27师营长以上军官会议,让所有军官“表明”态度。结果一致决议,如果汤有“轨外行动”就“请命讨伐他”,与会者皆在决议上签字盖章。

1917年夏,冯德麟、汤玉麟均在北京参与了张勋复辟之丑剧。复辟失败,汤逃回原籍隐居。1919年,经张作相、张景惠等人以及汤母之恳请,张作霖同意汤回奉天任“顾问”。后来,汤出任旅长、师长,1926年任热河督统。

1917年5月,张作霖提升王永江为奉天省财政厅长。后来,又令其代理奉天省省长。这时,秀才出身、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杨宇霆早已升任张作霖(督)军省(长)两署参谋长。在1926年王永江因反对张作霖穷兵黩武政策而辞职之前,王是为张作霖治理内政的主要人物。杨宇霆则是张作霖问鼎中原、争夺中央政权的主要谋士。王、杨二人,一文一武,成了张作霖的左膀右臂。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草莽英雄 “外放”到某一省区(张作相在吉林、张景惠在察哈尔、汤玉麟在热河)执掌大权,但对奉系最高决策的影响力,远远不如有儒家“上层文化”背景的王永江、杨宇霆了。其实,张作霖在奉省崛起之后,重用有“上层文化”背景的文武人才,还有很多,如袁金铠、王树翰、刘尚清、刘哲、莫德惠、沈鸿烈、韩麟春、姜登选、张焕相、周培炳,等等。奉系鼎盛时期,其统治地盘,北起黑龙江,南达长江下游,三分天下有其一,还多半是繁盛地带。如果仅靠绿林起家时的那些草莽英雄,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总之,余文所选用的张、汤二人的这个故事,就其主要层面来说,一方面证明了连张作霖这个以民间“侠义”文化为背景的草莽枭雄,在掌握了奉省军政大权后,不仅不“排斥”“上层文化”,反而主动接受并借重“上层文化”;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特别看重“侠义”的草莽枭雄张作霖,当“侠义”危害其根本利益时,“侠义”就变得轻飘飘了。

笔者觉得,张学良虽是纨绔子弟,但还是有“战功”的;张作霖虽是草莽枭雄,但并非始终仅仅依靠“侠义”来维护奉系的统治。此外,余教授对西安事变的“探微”,对张学良的历史定位,都不无可议之处,容笔者以后再向余教授请教吧。

――――――――

3排 阿康君真是东北通,盛名之下无虚事--石璧 发表: 第12

――――――――

4排 我也有这种感觉,好像他在东北军当过旅长以上职务--萨苏 发表: 第13

可惜少帅让人拿了,不然,老康恐怕早爬到上将了吧 :)

说起来,那次剿匪张学良打得一般,还是靠部下一个杨子荣式的人物把土匪头儿骗了抓住,才算得胜,当然土匪也不伏了,审问的时候张学良骂人家是胡子,那土匪头儿反过来骂他是“胡子崽子”...

哦,要找到好文章放上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以后多和大家分享哦。

――――――――

5排 后来转正干八路了--阿康 发表: 第14

――――――――

4排 如果就是把合乎自己口味的贴子转来转去,谁不会?谁都是专家--天兵军节度大使 发表: 第15

――――――――

4排 萨兄文中提到的那篇就是这个,只是我转的一篇文而已,为方便大家,也转到这里。--阿康 发表: 第16

――――――――

2排 没看出来张学良怎么英雄,东北人说起他不抵抗没有一个不骂他的,他根本不好意思回到东北去--铁蛋 发表: 第17

――――――――

3排 Re:【近代纪事】一言难尽张少帅--不爱吱声 发表: 第18

哥们是正宗沈阳的,距我所知,还真没谁骂过张少帅,你说他真想不抵抗,我死也不信,他老爹被小日本炸了,他能不恨小日本.老蒋不让抵抗是不想过早地与日本决战,当是国军确实实力不行,很可能又一次甲午.但东北军被破背井离乡去西北角共.不能手刃仇人却去内战,老将也他妈够吊的,用了一石两鸟之计,有打击了共产党,又消耗了东北军,西安事变也是东北军上下共同的愿望.

本来不爱吱声,实在听不的有些人造谣说什么"东北人都骂少帅".少帅确实没他老爹政治强,但他在民族大义方面一点不差,也是有骨气的好汗.

――――――――

4排 小张破坏蒋公暂时对日让步, 积累国力, 攘外必先安内之国策--大军西征 发表: 第19

使得中国人民受共党祸害半个余世纪, 是功还是罪, 真是很难说的.

当政者发起战争并不需要自己去死, 但却牵扯千家万户的生命, 应该谨慎为之才是.

少帅是有民族气节的好汉,但是光有气节,激情是不够的.

――――――――

4排 什么民族气节确实都是骗草包的, 张氏父子本来在28年就该学唐玄宗,借日本之兵--走走看看 发表: 第20

平南方之乱党, 哪里会有那些后事? 小张更是应该举旗独立, 为满洲开国之君.

何必去凑中国人的热闹, 惹上一身是非.

还有那个什么汪某人要抗日的话, 也是信得的么?

――――――――

5排 Re:【近代纪事】一言难尽张少帅--hollins 发表: 第21

这位外宾,你的中文听好的哦。。不是跟日本人学的吧。

――――――――

4排 张 少 帅,一 个 传 奇 的 草 包--发泡剂 发表: 第22

东 北 人 骂 张 少 草 包 的 人 不 多 ,但 也 没 有 太 多 人 把 他 当 回 事 。 把 不 抵 抗 的 责 任 全 推 给 老 蒋 , 与 史 实 不 符 , 9.18 后 汪 精 卫 曾 命 令 张 少 草 包 抵 抗, 小 张 也 没 有 吊 他 。小 张 他 在 民 族 大 义 方 面 是 差 了 不 少 ,也 不 是 什 么 有 骨 气的 好 汉 。 到 死 也 没 脸 回 东 北 。 小 张 , 一 个 传 奇 的 草 包 。

――――――――

5排 老发说的对,把自己故土丢了的,不是孬种也是草包,你以为日本人砸死他爹他就敢和日本人拚命了?幼稚--天兵军节度大使 发表: 第23

――――――――

3排 他不回家乡也是有此理吧。--萨苏 发表: 第24

但是想想他后来在台湾写给蒋夫人的信:“夫人知道良的家乡是在东北...”云云,也不乏情真意切。

――――――――

4排 张学良给蒋夫人的信--阿康 发表: 第25

张学良于1947年10月5日写给蒋夫人的信,反映思乡与蒋夫人的

深厚情谊:

夫人钧鉴,九月十九日手示敬悉,附所赐果物等及凤至的药品均

领到,夫人对良护念周至,良感谢无极,展读手示再三,并阅剪

报一则,闻道家乡事,心中的情况难以笔述。夫人,大概您晓得

海城是良的原籍,良祖父及上代的坟墓皆在该地,真不知今日是

何景况,兹借东坡二句诗,可以代表良现下的心境,『纵有锄犁

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夫人,请您不要这么挂念,良这里

吃穿用度到还算得周备,假如良必有所需,当再上烦钧听,请释

念,谨祝康建并请叱名代叩介公钧安。十月五日灯下。」

――――――――

4排 Re:【近代纪事】一言难尽张少帅--不爱吱声 发表: 第26

老萨的文章一直是my favorite.但实在不敢苟同老萨对张少帅的看法.他不回老家是因为不想在一次成了共产党统独的工具,疏不见西安事变所有好处都让共产党占了.当年他有过回沈阳的愿望,政府已经把大帅府清理好,而且当时的东北工学院(前身东北大学,张学良创建,并为第一任校长)也被改名为东北大学,并且投了大笔钱,最终,张少帅终老与异邦.哎......

――――――――

2排 这个老萨 横版书可以竖着读 竖版书可以横着读 是个鬼才--老巴巴 发表: 第27

――――――――

3排 老巴巴您说的那是妖精哦--萨苏 发表: 第28

我横版书还是横着看,不然就成斗鸡眼了。

――――――――

4排 不是妖精,胜似妖精呀!--阿康 发表: 第29

――――――――

2排 酒色富贵,乃英雄冢。更何况加上大烟?(刘备在刘表处还在--石璧 发表: 第30

悲叹髀肉复生,到孙夫人那就把持不住了。)少帅好比李存冒、夫差,偶露峥嵘而已。www。cchere。com @西西河 中文网@

家园 精辟!

精辟!老萨这篇文章着重从心理角度探讨了张少帅只所以成为张少帅,不过愚认为,“九一八”之后全国的舆论和退守关内、作客他乡的凄凉(不只是少帅一人的感受,还有众多部下和将领,这是很容易感染人的),也是重要因素。

家园 說到他﹐竊以為是&quot;徒有空名﹐愧對祖宗&quot;

。。。。。。依赖二字,是张将军在自立之中不自觉寻找的一重保护吧。。。。。。。

精闢! 直合了本人對此人的直觀印象。許多文章都將"功臣""偉業"這些詞彙用在張學良身上。撇開宣傳的需要﹐他真不配。依我看﹐即便是西安事變﹐张也不見得拿出過多少像樣的"主心骨"﹐因為他天生就缺這个。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要么上天将一个伟人的机遇给错了对象,要么是张投胎的时候走错了道,一生不过就是一个玩笑。

最想不通的是,抗战爆发,东北军不战而退。真相细节专家们还在研究,基本事实应该有定论,张少帅确实是撤了。好多文章里有"保存实力,顾全大局"之类的说法。为了护着"大姐",先把"二姐"推下火坑,这是哪家的"大局"啊? 以卵击石,尚能激起一泡黄汤,从而令对手摸着难受,闻着恶心。日军是石头这不假,但东北军好歹几十万人马,就算是个蛋也肯定是超大号的吧。如果张少帅当年还有点血性,至少应该问一问弟兄们,"此石硬矣,尔等愿击否"。"研究"这事很有趣,有时候当局者迷,有时候却是当局者清。试问在座观众,如果你手上有N万条汉子,N万条枪,彼时彼地,纵然有千万个顾虑,纵然有千万般难处,你会退吗? 相信说不的绝不止在下一人。做人,该犯傻时就犯傻,双眼一闭,两腿一蹬,省心了,留下烂滩子,自有后来人,我不是救世主,只须做该做的事,做了,无愧了。最近我在学习萨老大等大侠的作品,了解到当年有很多这样的"傻人",于艰难困苦甚至无望中英勇抗敌,他们配得上"功臣""偉業",张学良什么东西,说句损话,把他剪了倒是挺合适他的身份。

另有一点想不通。张学良的晚晚年,解放了,缩在夏威夷海边晒太阳,既不回老家看看,对媒体也是扭捏作态吞吞吐吐。我还是那个推理方法。如果张学良是个血性男人,应该勇敢站出来,认为自己有愧,低头认罪(这与躲起来所谓的赎罪有天渊之别),认为自己有功,扬起头迎接歌颂,然后谢恩。作为那样一段历史的重要人物,对家乡人,他有义务,对历史和将来,他更有责任。即使有苦衷,最起码应该表示一点诚意和愿望吧,有太多的平台可供操作周旋,其实,时至那天,谁还稀罕他一文不值的小命。张学良之于中华民族,绝不是一句无奈,归于平淡,看破红尘,让历史作证。。。,诸如此类可以搪塞的了的。说穿了,那不过是籍借故作深沉来转移视线,给自己面子上上光罢了。

如果,我是说如果,张学良还算得上一个正面的历史人物,顶多就够得上一个"性情中人"的评价,跟那些韩剧里的GGMM同一个等级。如果张学良还值得国人的爱,顶多也就是怜爱,敬爱是轮不上的。本人对他就连怜爱也没有,因为那通常是给女性的。

我每一此唱"松花江上"都会留眼泪,每一次,唱别的可以忍,唱"松花江上"忍不住。本来,死者为大,多说无益兼损德折福,但是,与成千上万同胞的悲惨命运相比,这又算的了什么呢。所以我今天把话说得绝了一点点。

(上此不知为什么总有怪字符,多次修改,不小心删除了一大段,今天补上,对得起两朵鲜花)

家园 【注意】借帖抗议

萨最近在时事版几乎不发贴了,可以写点儿不犯碍的给大家解解馋

家园 废物点心一个!
家园 这是那个论坛阿
家园 没错,骂的好
家园 私以为张学良是千古罪人,是中华遭8年涂炭的直接责任人。

其自身的恶习再说,大罪难赦!

家园 很多人骂过张学良了,不知道他们对共产党执政是个什么看法

据说如果蒋介石继续下去的话,中国只能当菲律宾做美帝附庸。

如果没有小张,我想中共即使不被灭掉,也没有力量和国民党抗衡。只能等着后来苏联南下建立个傀儡政府,还可能和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也不会让你自己开发导弹原子弹了吧。好像东欧前共产党各国的自由度还不如老蒋或者菲律宾高吧。

就算共产党也在自己持续发展,毕竟面临国民党公开正面的大力打压,那么后来的内战也不是3-4年就能完的,对中国人民恐非福音吧。起码说,日本人就会面对一个更松散的中国。

也许这个结果不是小张所期望的,尽管有谣言说他都交了入党申请。但东北丢失也不是他所期望的吧。看一个人的历史作用,还是看他的实际效果而不是主观愿望吧。

家园 纨绔子弟一个

空有三十万东北子弟兵,却陷家乡父老于日寇铁蹄之下 

单这一条,他就罪不容恕,该遗臭万年

家园 差不多, 918 老蒋有老蒋的责任, 张学良也有张学良的责任

绝对跑不了, 不能因为后来西安事变就能抹掉。 与公东三省丢失对中华民族意味着就不用说了;于私这是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家,军阀没了地盘还是军阀么? 说他败家子都是轻的, 张作霖,哎。

家园 有没有西安事变结果都是一样的

国共双方早在36年初就开始谈判了,只是国民党提出的条件苛刻,谈不拢而已。

11月21日山城堡战役胜利,极大的改变了双方的地位和立场。

山城堡战役前两天,陈立夫还态度强硬地转达蒋介石的条件称,共产党要想妥协,必须同意由南京收编其军队,师长以上领袖一律出洋,半年后召回按材录用,作为过渡,目前红军只可暂时保留3000人。而在12月初,陈立夫再次紧急电召在上海的潘汉年去南京时,却告诉潘,蒋先生已做出重要让步,不再坚持收编红军和师长以上干部出洋半年回国按材录用等条件,同意接受红军改编,只是人数要限制在3万以内。这一条件已经和后来改编为八路军时的很接近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要是没有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恐怕先完蛋的是国民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山城堡战役的结果可以说是小张和红军合作的结果

小张一面向红军告知胡宗南部的行动方向,

一面命令配合行动的东北军故意迟滞不前

仔细看看前因后果就知道的, 小张和红军的合作也

不是从西安事变开始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