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对“汉族民族主义”的一些观察 -- 镭射

共:💬24 🌺4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汉族民族主义”的一些观察

根据本人的观察,网络上的“汉族民族主义”兴起于2001年,其触发因素是这一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作为“中国传统服装”亮相的“唐装”,直接引发了以“汉服”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汉民族主义运动。

不过,根据我的观察,“汉民族主义”运动的来源并不简单。其最初的倡导者,至少是其最初的倡导者中的一些人,所鼓吹的理论,是从KMT那里拿来的。“反满”对他们来说,其实只是一个幌子。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从对“满清”的批判,进一步引向对同是“外来势力”(按照他们的定义)的TG的批判,从而从根本上推翻PRC的合法性,进而推导出在台北的那个“国民政府”才是“中国正统”的结论。其实,如果从儒家的“礼教”角度来看,他们对APEC会议上PRC的国家元首所穿的民族服饰的否定,实际上就已经从“礼教”的角度宣判了PRC的非正统性(所谓“后清”)。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汉民族主义”者的宣传,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他们最大限度的利用了TG在民族政策上的种种不适当举措所造成的影响,极力将自己打扮成汉族的民族利益的代言人。如何应对这股力量,将是一个十分考验TG的政治智慧的问题。

家园 很多故事都是猜中开头,却猜不中结局。泛蓝想主导汉民族主义

,不可能;国民党的无能是民族主义者的耻辱。

至于“后清”问题,说穿了无关外人,慕虚名而取实祸的一个例子。

家园 我觉得是辫子戏盛行之后才开始有的

我觉得是辫子戏盛行之后才开始有的,就我自己的观察是在满网和环球阿里郎出现之后才看到汉网。

家园 老实说,我觉得你的观察不细致。这件事还真跟国粉没啥关系

主要是让辫子戏和民族优惠政策给闹的,国粉闹的是正体字和新儒家。

虽然没有上过汉网之类的网站,我也算是这场所谓的汉族民族主义运动的见证者甚至推波助澜者。没办法,我对辫子戏,清宫戏,就是有着天然的反感,而那段时间格格满天飞,大清皇帝个个英明要再活五百年,康熙微服私访完就到纪晓岚上,天天看屏幕上拖条猪尾巴真是恶心死个人。直到大清皇帝都拍完了,转去找《汉武大帝》情况才有所好转的。

辫子戏才是直接触发汉服运动的罪魁祸首,而不是APEC。

我起初对汉服运动是支持的,直至这个汉服运动越来越走极端,并且渗入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这个经济利益,你观察一下汉服网和淘宝汉服卖家的关系就明白了。

不否认可能有国粉加入,但是呢他们不是主力,主力是怀古情意结的知识分子、单纯的FQ花痴小资和不单纯的汉服商家。经过奥运会礼仪小姐服装那次激烈的骂战之后,极端的汉服主义基本上是没市场了。那次他们表现得实在太过份了,我都忍不住上去把他们狠狠地抽了一顿。

我讨厌猪尾巴而已,并不代表就要对清朝的服装也要全盘否认吧,特别是女子的服装,清改制是男从女不从,极端汉服分子想彻底否认的旗袍,其实是汉服的自然演化结果。

立领,马甲,对襟,钮扣,上衣下裳,实际都是汉服元素,明朝便已出现。如下图的明朝服装,就是极端汉服分子的一个死穴。拿这些图去抽他们就对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民国的女学生服,其实也是汉服的演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于汉服运动,除了辫子戏之外,日本是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日本是个现代化的国家,但是他们保留了很多古文化,包括和服文化,还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就让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非常羡慕及产生幻想:为什么中国不可以这样呢?

在这场汉族民族主义运动中,随着屏幕上辫子戏的淡化及极端汉服分子的失势,这方面的促力小了,但是民族优惠政策,也可以说“少民优惠政策”的促力越来越大了,并且有向全民扩展的趋势。

猪年不能说猪、314、75、沙甸禁酒禁猪肉的发生,越来越多的汉族同胞自觉深受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之害,本身的利益受到重大的损害,而ZF,不敢转变民族政策,只会当驼鸟,那自然阻挡不住汉族的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酵。

作为一个汉族屁民,如何在ZF不作为的情况,保护自己的基本人身安全和利益,总要有所选择和行动吧。

家园 整天搞这些因果颠倒的东西

无非就是将汉民族主义说成是某些人的阴谋,进而否认其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既然知道是民族政策造成的,那就想办法改正,否则无解

家园 他们是一体的

“正体字”和“新儒家”也是“汉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告诉你,民国的学生女装是旗袍的一个分支,和汉服一点关系也没有。

家园 你说的和我说的内容有关系么?
家园 你说的很对

我在这里谈的是“汉民族主义”运动的开头——它是由“中国泛蓝联盟”的某些人搞起来的(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但一旦兴起,他们就控制不了其发展趋势了。基本上,从汉网诞生的那天起,这个蓝色的“汉族民族主义”就为自己造出了一个死对头——汉网上的左翼,红色的“汉族民族主义”。敝人就是其中之一,呵呵。

家园 民族主义拒绝无能,蒋记从来都是运输队啊。
家园 我的贴图和关于汉服的特征你究竟有没看了,对比过呢?

旗袍确实有一部分元素是满族的,但还有一大部分是汉族的。

满族的传统旗袍是没有“上衣下裳”之分的,是一件式的。也没有领子,更别说立领了。这个立领的设计是明朝文化趋向保守的一个明证。另外,旗袍里的钮扣也不能说是满族的自创性发明。

这样对比明白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明朝出土文物,朝鲜族的民族服装,基本上就是抄明式服装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到立领没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代的旗袍,实际是综合了中式的汉族满族元素,西式的一个设计。民国女学生服,上衣下裙,立领,褶裙,完全体现的就是明朝服装的元素,是一个简化版。其汉服的血统非常纯正,把传统旗袍最显眼的繁复夸张的滚边都去掉了。

汉服男装到清朝变化大,但女装基本上就是一脉相承的,产生所谓的断代感,那是今人对明朝的服装了解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些恐怕你是不会告诉我的。

某些汉服分子老是表现得自己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很有知,其实是在搞“选择性失明”。

关于领子:在满清的早期,旗人的男女装是没有领子的,类似于现代圆口T恤。而小立领在明朝中后期的中原和江南已经广泛流行,这是程朱理学思想禁锢在妇女服饰上的体现(妇女脖颈要用立领加以遮掩)。明末高领盘扣式样与清代民国时的差不多。当至清代,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这一问题可以从明朝和清朝流传下来的皇宫画像中得到佐证,明朝的皇后已经穿高领系扣的中衣,而清朝皇帝皇后仍然穿类似唐朝男装中的无领圆口衣。),清朝中期,在明式立领(方领,二枚金属扣)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满式因素(滚边-大宽边,蜈蚣盘扣)成为现代旗袍的前身。换个说法就是旗人受中原汉服影响,在无领圆口上镶上了衣领。

民国时期再经西式改造。

大滚边袍现在仍是满族的民族服装。而明式+西式合壁的所谓旗袍却成了汉族礼服。

家园 汉服的基本特征

虽然汉服有很多类型(和服和韩服也算汉服的分支),但其基本特征都是一样的: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是用布带系结。

请你自己比较。

家园 你就不用回避事实啦~

这是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百子服,照你所说,非交领右衽,非布带系结,所以它不是汉服!

服装是会不断演化的!汉服女装演化下来的结果就是民国的女学生服。可笑的是居然被后人否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呵呵,不和你争了

如果你对我说的汉服定义有异议,请你去汉网的汉服版,跟欧阳雨曦说吧。

家园 我跟他有什么好争执的,你认不认明皇后的立领袄子

也是汉服?承不承认汉服早就用钮扣了?

旗袍比之至少还保留了右衽呢!

另外,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这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的绳结,是一种民间手工艺。

你净会人云亦云吗?你就没有一点个人的立场个人的意见吗?你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园 以偏概全啦,就像不能因为TG初期有毛子及其代理人插手就说

TG是毛子的代理人。王明等只是少数,不是主流。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激光兄这次有失偏颇、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