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国考 -- r33300

共:💬73 🌺9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国考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为期10天的“国考”网上报名工作结束,135万人拿到“通行证”。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科技部国际司欧洲处主任科员,报考比例是4224∶1。

何为“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也。为什么这么火爆?新闻上同时列出了下面几个理由。

1.在校大学生面临分配压力,国考成了他们一个步入职场的选择

2.公务员的待遇要高于大多数的就业行业,市场机制起作用

3.学而优则仕这个观念还在起作用,“当官”是很多人的优先选择。

在我看来,前两个原因只是表象,第三个理由才真正道出了天机。与其说公务员考试是“国考”不如直截了当地说是“官考”,或者说是“考官“。这种考试充满了“官本位”与“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传统思想。另外,除了官本位本身,当官能够给自己带来的丰厚回报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而这个丰厚回报又和我们常常提到的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咱们试着聊聊中国的官考,官本位,和腐败问题吧。

中国历史上,官从来就是和民对立的。如果刨除战争时期,科举,是跨域官民鸿沟的唯一途径。

封建社会,文人们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为的是摆脱民这个身份进而跨入官的阶层。这个动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多少古代文人为了一个金榜题名的愿望而穷经皓首,到头来却穷困潦倒然而仍然孜孜不倦。一个著名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聊斋作者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19岁成秀才,72岁时才补为贡生。即便如此老先生也是喜出望外,下图这张流传后世的蒲松龄像就是74岁的蒲松龄老先生着贡生官服志得意满的真实写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照说蒲松龄应该是一个勘破世情的明白人了,但是对于“功名”,像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一样,他还是如此的执着。

为什么说官对文人们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呢?一句话就能概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旦有了功名,你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分子,你就成了人上人。

再看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有人曾经得出一个结论:太平天国实际上就是一个科举中考上的人和落榜的人的较量。考上的人是曾国藩,那个落榜的呢?就是洪秀全了。细细翻翻历史说,你会发现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一个人一旦通过了科举的筛选,他摇身一变成为“官”,那么他必然就要开始维护自己这个阶层,这也就难怪曾国藩和洪秀全成了你死我活的对头,虽然在参加科举之前他们有着众多举子们的许多共同点。

这就是“国考”给人带来的深入骨髓的变化。

照说,从辛亥革命到现在已将近百年,科举考试取消也有百年之久,这个官本位思想早就应该被人们摈弃才是,没成想在21世纪的今天却变得如此火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再接着说说腐败问题。

前些日子看完了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后写了个读书笔记,书中谈到了帝国的官僚体系问题。易先生在书中指出,腐败是官僚体系的一个致命伤,但却无法根除,原因是这个东西是官僚体系与生俱来的,除非这个体系被推翻,理论上无法完全根除,在特定时期只有情节轻重而已。

实际上,易先生在这本书的末尾多少点到了一点政治体制的问题,只是未有深入探讨。我猜想一方面是因为书的主要探讨范畴是中国古代帝国制度,政治体制问题已经超出了这本书的涵盖范围;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是大陆发行版本,有些东西不宜深入探讨,也就是说不太方便说。

古代封建社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现如今大部分公务员们虽说达到不了”十万雪花银“这个级别,但是公务员的收入(黑的,白的,灰的)要高于普通大众却是一个社会共识。

封建社会的官员来自于科举,所谓十年寒窗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一旦这个投资有了回报那么大多数人都会力图使这个回报最大化,“官”们总要通过手里的权利来攫取利益作为自己当年苦读的补偿或者回报。所以形形色色的古代贪官贪心不足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现代社会,“官“这个称呼已经被另一个称呼所取代,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公务员“。公务员者,公众服务员也。既然是做服务的,就是一个仆人的身份,如果人们削尖了脑袋去做”仆人“就是怪事儿了,除非,这个”仆人“是比”主人“还要牛,还要实惠的角色。

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公务员要比他服务的对象牛得多。

也怪,也不怪。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在中国不仅仅是当官的,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有认可当官是做“人上人”的说法。虽然说中国摆脱封建业已百年,但是这种传统上的脱胎换骨却远远没有完成,有些时候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死灰复燃,再加上现有政权多少都是在前政权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这个“传统”得以发扬光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根本改变还在于“官员”(或者准备当官的人)素质的提高和政府制度的改革,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和政改。

教育就不多说了,见仁见智的事儿。近十几年大陆高等教育在大幅提高受教人数的同时,毕业生的质量也大幅度降低了。同时学术腐败也越来越多地被众多媒体曝光,看来“官”这个东西也渗入了教育体系,真有点让人惊心动魄了。

说到政改,这个似乎在大陆是个禁忌话题。TG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但是出于种种考虑总是欲语还休。从三个代表,到八荣八耻让人的感觉总是隔靴搔痒,点不到实处,这也就难怪腐败层出不穷了。体制还是那个体制,监督机构还在自己人手里,腐败的成本过低,单单强调一个素质教育又怎么能够杜绝腐败的产生?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变化,官考还会年年热下去,今后的几年内报考比例再创新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园 沙发
家园
家园 没你说的那么远.

就是求个安稳的生活而已.现在的社会,太多的朝不保夕了,只有公务员还好点,顺带还解决房子. 国考只为稻梁谋罢了.能混上去,那是plus.

家园 实话实说
家园 美国的FB制度化怎么说?
家园 我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科技部国际司欧洲处主任科员,报考比例是4224∶1;但是我相信农业部水土保持司的主任科员一定不是这个比例。

说到底,还是有一个享受和特权(咱们姑且不说腐败的可能性)的问题,而做官成了追求享受和特权,公务员这个称号就打了折扣。

家园 楼主也总是以自我的意识强加于广大的国考人员

据我所知,大多数参加国考者,不过凡夫俗子,为糊口饭而已。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时代,现在的很多工作都是朝不保夕,这月拿高薪,下月喝西北风!

因此,一个稳定、福利好、待遇差强人意的工作是令人向往的。谁人不想工作轻闲点,收入稳定点,福利有保证点,前途可预期点?

您不想吗?

您们不想吗?

反正,

我想,特想,

所以,我是国考一员。

家园 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的帖子并没有多少贬低参加国考的人的意思,我主要想说的是,现如今“国考”如此火爆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我承认任何人都有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待遇的权力,这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公务员作为一个就职的行业达到了四千比一的录取比例则说明这个行业有着让人们削尖脑袋往里挤的动力。这个动力除了工作本身(其实我很怀疑主任科员的工资待遇能够有多高,或者这么说,另外有一个工资待遇乃至工作强度,稳定性和主任科员相同的非政府工作,我相信这个工作的录取比例要远远低于四千比一),还有其它我所说的东西,比如说”学而优则仕“,比如说"权钱交易",比如说腐败的可能,这才是我真正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的东西。

家园 追求稳定工作?为什么气象地震没人报考,海关税务挤破脑袋

为什么有人公开讨论灰色收入?

气象地震局也是公务员,也符合“稳定、福利好、待遇差强人意”的条件。

为什么就比不过海关税务呢?

明面上的待遇没有那么大差别啊?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冠冕堂皇之下,真没有那么一点点对于灰色收入的追求么?

家园 这话说的,很是诛心

这4000多人都是追求灰色收入的家伙吗?与其指责大部分应该是刚出校门的家伙,还不如指责灰色收入的发放者呢。

气象等职位没人报,是否也要考虑专业性与薪水问题呢。如果这些职位的待遇少于公司企业开出的薪水,毕业生们为什么要冲着它们去呢?

同是公务员,工资待遇大有不同,职位有热门冷门是很正常的事。我是赞成公务员高薪的,好的人才向社会管理者方向流动是件好事。

家园 早上广播里听了一段采访

某国内重点大学大四女生,回答要点:

1,全班60%参加了国考,作为女生,比例更高,对企业来说,招女的更少。

2,如果没考中,就参加省考,不中,就参加市考县考。很熟悉吧,和当年的科举刚好调个头,不过本质一点没变。

3. 如果都不中,考研,再继续读书。明年继续考。

唉,随着公务员待遇日益提高,这支考试队伍绝对会继续快速膨胀。

家园 地震局气象局一般招的都是专业对口人员

两个冷门专业,学得人少,要的人少,报的人也好。

其实待遇还可以。过得去。我有同学去了浙江的地震局下属的什么防雷办。你猜怎么着,现在大的建筑要达到防雷标准,需要他们去检验的。呵呵。

家园 有热有冷正常,畸热畸冷就不正常了

海关税务和那些冷门职位相比,明面上的待遇差别与报考的人数远远不成比例。这只能解释为,报考这些职位的相当一部分人,看中的绝不是嘴上说的稳定工作,而是背后潜规则可能带来的巨大收入差距。

我也赞成公务员高薪,但前提必须是对其更加严格甚至苛刻的有效监督。以及对违纪和不当言行的严厉惩罚措施。

家园 稳定与待遇畸高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这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不是违法职位的招聘,国家是最好的背书了。

待遇高的地方谁不乐意进呢?垄断型国企荒唐事不少吧,可这与希望进去的人有什么关系呢?跨国大公司荒诞事少不了吧,挡不住大批有为中青年投奔啊。

所以,这事与报考的人是没啥关系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