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 从像声到相声  -- 淡竹

共:💬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 从像声到相声 

宋代"像生"是以学"吟叫"为主的一种技艺,除到元代演变成为唱曲儿"货郎儿"外,在民间也还有沿续宋代摹仿"吟叫"的技艺流行;在发展过程中,与宋代的"百鸟鸣"、"学乡谈"结合,形成一种摹仿各种声音的口技。至明代使各种口技形成一种结合体,就是后来称为"隔壁戏"的技艺。如沈德符在《野获编》卷二十四"李近楼琵琶"条所记:

   就师绝艺所萃......一日,同社馆东郊外韦公庄者,邀往宴集,诧谓余,有神技可阅。既酒阑出之,亦一瞽者,以一个屏围于座隅,并琵琶不挈,但孤坐其中。初作徽人贩姜邸中,为邸主京师人所赚,因相殴投铺,铺中徒隶与索钱。邸主妇私与徒隶通奸,或南、或北、或男、或妇,其声嘈杂,而井井不乱,心已大异之。忽呈解兵马,兵马又转解巡城御史鞫问。兵马为闽人,御史为江右人,掌案书办为浙江人。反复诘辩,种种曲肖,廷下喧哄如市,诟詈百出。忽究出铺中奸情,遂拖夹拶诸刑,纷纭争辩,各操其乡音,逾时毕事而散。

  

  这种身坐屏围后的瞽者表演,虽然具有一定的故事内容,但在情节编排上,明显的是以口技为主,实际是多种口技的结合。

   至清嘉庆间郑醒愚所编的《虞初续志》卷七中,亦有此技。为: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其子精戏术,扬之当事缙绅,无不爱近之。庚申,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晚酒酣,郭起身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久之,无声,俄闻二人途中相遇,揖叙寒暄,其声一老一少。老者复力劝数瓯,遂踉呛出门,彼此谢别。主人闭门,少者履声蹒跚,约可二里许,醉仆于途,忽有一人过而蹴之,扶起,乃其相识也......

  可见由明至清此技不衰,清初有《百戏竹枝词》,记述康熙时京都百伎情况。在"口技"条前解释为"俗名"'象声'。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后有诗曰:"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妙于真;谁知众口空嘈杂,绝技曾无第二人。"又据道光年间抄本《燕台口号一百首》中,也有"漫说南人辨北音,瞽儿词调未分明;张来布幔藏身处,板凳安排听'象声'。"的诗句。实际这种"象声"在许多地方都曾出现,如上海、杭州、成都、重庆......乾隆时翟灏在《通俗偏》中,则说:"今有相声伎,以一人作十余人捷辨而音不少杂。"从这里看《通俗编》所说"相声"与《百戏竹枝词》等书所记"象声",实是一物,只是同音不同字,可见当时是"相声"与"象声"互通。至近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有"口技"条云:

  口技为百戏之一种,或谓之曰口戏。能同时为各种音响或数人声口,及鸟兽叫唤,以悦座客。俗谓之隔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曰象声、曰像声。盖以八仙桌横摆,围以布幔,一估藏于中,惟有扇子一把,木板一块,闻者初不料为一人所作也。

  同书还有"京师有象声戏"条,记载与此相似,说明这种以口技为主的"象声",在民间广泛流传。当然,除这种口技与故事结合的"象声"外,继承宋代"百鸟鸣"式的摹仿各种飞禽的口技,也仍在各地存在。如乾隆时诗蒋士铨在《忠雅堂诗集》卷八中,有"京师乐府词十六首",其中在描绘"像声"以外,还有学飞禽的口技存在。至清末北京有"百鸟张"出现,使这两种技艺趋向合一。在张次溪的《人民首都的天桥》中的"天桥人物考"中说:

  百鸟张原名张昆山。辛亥年间在天桥及什刹海等处,单人独技,露天拉场。开演之时,佐以手式,或用手掌自抚其口,或用指自按其腮。观众闭目倾听,如入羽族之市。开演之先,他用白土洒字,将所学的鸟类,就地书明,以招顾客。学鸟声之外,更能效人之语声,工《醉鬼回家》、《五子闹学》诸 出。

  虽然,在该书中也说"据故老相传,百鸟张是一位善于自夸的人,他尝自称,是会飞的一概能学,及至一场儿活下来,亦不过三五种而已";但这种自作招牌的宣传,也说明在当时却有将"学飞禽"与"象声"合演的迹象。在该书中介绍相声时云:

  早年北京讲究明相声、暗相声、单春。明相声者,如《八扇屏》、《出灯谜》、《对对联》、《说绕口令》;暗相声者,是用帏(巾莫)遮盖,一人入内能学多人声音。所学者职《五子闹学》,能学出五六人之语音;又如《全家欢乐》能学出男女老幼小孩之音;再如《醉鬼归家》、《夫妻吵嘴》皆能形容,惟妙惟肖,更有推水车、轧狗、遇叫驴等艺。一人能学种种声音,最好者为鸡叫狗咬、小孩哭、听者皆当捧腹大笑。以上之明暗两种,五十年前,以人人乐、百鸟张为最擅长。

此书写于1951年,对清末相声情况,是以今人称谓论述,著名相声家张寿臣先生在《早期的相声》一文中说:

  光学鸟叫并不能占用很多时间,挣不了多少钱,所以一般演员就在表演口技之前,说段笑话逗哏凑乐儿,有时也反口技和笑话掺在一起表演。像当时演出的《五子闹学》、《醉鬼回家》等节目就是这么演法。

张先生的介绍,说明隔壁戏、口技发展到清代末年,出现在表演之前先说笑话的现象,虽然这时的隔壁戏还叫"象声",但在表演中已包括说笑话在内。

  笑话上溯先秦寓言,从后汉的邯郸淳至隋代侯白,把这种笑话变成表演艺术。这些笑话被记录就有《笑林》、《启颜录》等笑话书出现,这类笑话书一直在民间传播;至唐宋出现的关于文人轶闻的笑话,也是在这种民间笑话的影响下,成为文人之间的谈笑内容。这些内容在当时被记录在许多文人的笔记中,实际也是《笑林》《启颜录》等书的继续发展。至明清两代出现许多专门辑录笑话的书。如江盈科的《雪涛谐史》、赵南星的《笑赞》、冯梦龙的《笑府》、石成金的《笑得好》、小石道人的《嘻谈录》、游戏主人的《笑林广记》等,也都是作为辑录民间笑话的专集。但这些专集中的笑话,也不断被作为演出的底本。沈彭年在《闲话相声》一文中说:

  王利器先生选辑的《历代笑话集》中,有《笑得好》一集的一百六十三则笑话,特点是若干则笑话附有说演提示。例如《看写缘薄》,描写一势利和和尚看一军士写缘薄时忽喜忽恼的丑态。军士提笔写了"总督部院",各尚以为是大官私行,惊惧跪下;军士接写"左营官兵"和尚一恼,立起;军十写"三十",和尚以为是银子三十"两",又跪;谁知却是三十"文",和尚又变恼。

  演说提示是:要脸色一喜一恼,身子一起一跪,才发笑。这不正是相声的所谓"相是相貌之相"的注脚吗?再如《代哭》的提示说,"要学哭声";《皮匠讼话》的提示说,"要学苏州话"。这不也正是相声的所谓"声是声音之声"的注脚吗?

  在该集中还有《烧蚂蚁用邻箕》、《臭得更狠》、《撒不来》、《屎攮心窝》等,也都是有这种演说的提示。例如《代哭》的内容是:

扬俗丧家开吊,用妇女哭于棺旁,孝子多雇觅邻妪代之,久而颇倦,因哭曰:"想来干我甚事呀?"客闻声而尤之曰:"就是雇来的,既然得了人家的银钱,也不该如此哭法?"妪闻而易其哭曰:"想来又干你甚事呀?"

  提示说"要学哭声",就是告诉演说者要进行摹拟表演。又如《烧蚂蚁用邻箕》内容为:

  有一家婆,手持数珠,口中高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随即叫云:"二汉二汉,锅上的蚂蚁甚多,我嫌他得很,把火来代我烧死些。"又高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随又叫云:"二汉二汉,你代我把锅下的火灰巴去些,粪箕莫用我自己家里的,恐怕烧坏了,只用邻居张三家的。"

  在这段笑话的提示中云:"要一头念佛,一头说,才发笑"'这样能使人不忘他在念佛的同时,还是要杀生的,使这种讽刺产生鲜明的对比,达到更强烈的效果。从这种提示中,能使我们体会至,这些笑话与今日相声《哭论》《和尚吃螃蟹》有异曲同工之妙。

  《笑得好》有乾隆四年刊本,辑者为扬州人石成金。所记当为乾隆以前的笑话,从中估计,在清初扬州有以讲笑话为业者,退一步说,该书即使不是专业演员演出的底本,则也是对业余讲述者的提示。那么,这种笑话便不是过去的阅读作品,而是口头艺术。

  到清末北京街头,却出现以说笑话为业的流散艺人。在《天桥》第五章"天桥人物考"中,介绍了几位说笑话的艺人。如:

醋溺膏又名处妙高,姓张。以歌马头调及山西各样小曲享名京中。清光绪间,尝献艺于天桥。除唱小曲外,并善说笑话,嬉笑怒骂,尽刻薄之能事。

  韩麻子相貌奇怪,口齿优良,相声侧重在相,相貌若是不对,口齿无论多好,仍然拢不住神,必须五官特别,天然有一种滑稽气象。......他还是轻易不搭伙计,卖单春的时候居多,一样的是《滋儿淘气》、《硕二爷跑车》、《古董王糊驴》、《刘罗锅私访》等俗玩艺,惟独一到他的嘴,便显得格外玲珑。他死于光绪二十五年。

  丑孙子以说相声为业,面目丑陋,因此得名,每到新年初一,他必头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执哭丧棒,右手打着幡儿,不但摔丧盆子,还要大声哭爸爸,哭一声叫一声冤,借此博取观众一笑。每天表演两次,即可得不少钱。丑孙子死后,相声恩子承袭他的丧碟,也颇名动一时。

  总之,北京在清末街头是有一批说笑话的艺人存在,虽然在记载中提到"相声",实际是作者以写书时的称谓论述。从文中分析,这些人都是以说笑话为主,即便是带有其它表演成分,也是一人单独进行,仍是说笑话的流变,并不曾出现对口相声一类的形式。这种说笑话的艺术和"象声"艺人形式相近,所以有些"象声"艺人也同时兼说笑话,使两者汇成一流。

  在这时又出现了张三禄、朱绍文等一批改行说笑话者,对形成今日的相声起了直接作用。

  张三禄本是八角鼓演员,八角鼓本身包括"说学逗唱"四种技艺,由于他的改行,使当时的笑话也向这方面发展,使"说学逗唱"成为至今相声的专门技能。朱绍文原是京剧丑角,曾改作"什不闲"前脸,善抓哏逗笑,他的改行也使这时的笑话增添了新的内容。后来朱绍文收的徒弟,师徒在明地合演,就要丰富所说内容,广泛吸收其它艺术形式中可以引人发笑的技艺,使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张寿臣先生有《万象归春》一文,就是说明这个问题。其中说:

   "象"和"春"都是生意人的术语,"象"指的是"样儿",比如唱戏的、变戏法的、唱小曲的、练把式的......有多少样儿,就叫有多少"象"。江湖中的生意是无数的,所以就以"万象"包罗一切。生意人把乐儿称做"春",每行生意都离不开插科打诨,逗笑取乐儿,所以有"万象皆春"之说。

  相声先辈们善于博采各种生意的笑料,充实到相声表演中来,所以又有"万象归春"之说。例如传统相声节目《打砂锅》、《一匹布》、《连升三级》、《定计化缘》、《请医》等的笑料就是从梨园行来的;《大保镖》、《认儿子》、《鸟古人》是从练把式的那儿来的;《祭财神》、《铃铛谱》、《三本书》是从变戏法的那儿来的;《八猫图》、《洋药方》、《十二辰》、《五红图》、《扒马褂》是从唱曲艺的那儿来的;《反正话》是从什不闲那儿来的......这样,就使表演内容不断丰富,由一人说笑话变成两人或三人的对话表演,在北京完成了由"象声"到"相声"的转变。

  各地的隔壁戏的发展也不相同。例如四川的隔壁戏称为"相书",却一直保持着明清以来的古老传统形式,至1961年还有传人到北京演出。杭州的隔壁戏辛亥革命以后,撤去布帐与"小热昏"结合,对江南滑稽的发展,给予很大的影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