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Nature论文表明中国发现166万年前的石器遗迹 -- 林小筑

共:💬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Nature论文表明中国发现166万年前的石器遗迹

其意义似乎是把东北亚的有考古依据的人类祖先活动时间推前了(34万年)。并且,已知的最早的非洲以外的人类祖先活动遗迹为175万年前的西亚。中间只隔了10万年,说明人类祖先(为何我老用这个词?咳,我不知道下面的专业术语怎么翻呀)迁徙的速度很快。

谁知道这个Majuangou是什么地方?

http://www.nytimes.com/2004/10/05/science/05chin.html?th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hotographs by Dr. R. X. Zhu and Dr. Richard Potts

Stone tools and modified bones discovered in northern China are 1.66 million years old. The discovery provided clues to hominin migratory pattern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he New York Times

Experts Place Ancient Toolmakers on a Fast Track to Northern China

By JOHN NOBLE WILFORD

Published: October 5, 2004

Bands of early human ancestors became the first intercontinental migrants sometime before 1.75 million years ago. That was when they left their skulls and stone tools near the Black Sea in Georgia, the oldest clear evidence uncovered so far of an ancestral presence outside Africa.

Now a discovery of 1.66 million-year-old stone tools in northern China has produced the earliest evidence that some of these ancestors, probably the species Homo erectus, apparently dispersed across Asia at a relatively rapid clip and made a place for themselves in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s.

Scientists report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journal Nature that these ancestors, referred to as hominids or hominins, were making and using "indisputable stone tools" at a lakeside site in upper Asia almost 340,000 years before any previously known settlement there.

Researchers were struck by the timing and latitude of the settlement in the Nihewan Basin west of Beijing.

The findings at the Majuangou site, the researchers said, showed that the oldest known hominid presence in northeast Asia was "only slightly younger than that in western Asia," at the Dmanisi site in Georgia.

Dr. Richard Potts, an anthropologist at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Washington who was co-leader of the Chinese excavations, said in an interview that the span of almost 100,000 years between the occupation of the two widely separated sites was "a drop in the bucket in terms of evolution."

Dr. Potts further noted, "Because the oldest layers show humans made tools and extracted bone marrow like early people in Africa, the Majuangou evidence suggests strong connections with African hominins and their rapid spread across Asia."

And both the Georgian and northern Chinese sites, it was noted, are located at 40 degrees north latitude, a colder, drier and more rigorous environment than the African tropics where hominids originated.

The research team suggested that the rapid migration possibly began during a phase of warm climate, which "enabled early human populations to inhabit northern latitudes of east Asia over a prolonged period."

In a statement, Dr. Mark Weiss, director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programs at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which financed the research, said, "This research is helping us gain a picture of the adaptability of humans as they evolved and moved out of the tropics and into other environments."

The principal authors of the journal report were Dr. R. X. Zhu of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in Beijing,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dating the Chinese excavations, and Dr. Potts. They noted that the earliest artifacts of northern China were roughly comparable in age to Homo erectus fossils found in Java, in southeast Asia at 7 degrees south latitude.

Although no hominid fossils were found at the Majuangou site, Dr. Potts and others said they assumed the toolmakers were Homo erectus, one of the more immediate ancestors to modern humans.

The stone tools appeared to be used for hammering, chopping and scraping. The bones of deer- and horse-size mammals at the site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butchered with the tools. In the colder climate with its seasonal scarcity of plant food, scientists said, meat would presumably be indispensable to the hominid diet.

Examining photographs of the tools from northern China, Dr. Philip Rightmire, a paleoanthropologist at Binghamton University in New York, said the artifacts were primitive and comparable in style and manufacture to those excavated at the Georgian site.

Dr. Rightmire is an authority on Homo erectus who is conducting research at Dmanisi but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Chinese findings.

There seems to have been more of the Marco Polo than Thomas Edison in the travelers and settlers in north China 1.66 million years ago.

"We see little progress in toolmaking in the 100,000 years between the two sites," Dr. Rightmire said.

家园 【文摘】阳原县泥河湾大事记

1924年

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张家口地区收集地质资料著博士论文期间,前往虎头梁以及郝家台考察,首先将分布在桑干河湖相地层命名为"泥河湾层"。

9月13日,法国神甫桑志华到泥河湾一带考察,涉及范围东至下沙沟,南至蔚县东力元庄,西至大同、平鲁等地。

1926年

10月初,法国神甫德日进和桑志华在泥河湾一带进行考察,搞清了地层和古生物学上的一些问题,所采集化石材料现全部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馆。

1927年

德日进和桑志华发表有关"泥河湾"的两篇学术论文。

1930年

德日进和皮孚陀发表了世界著名的论著,把下沙沟一带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称之为"泥河湾动物群"。

1948年

第十八届国际地质会议中,我国著名教授杨钟键正式向会议提出泥河湾,并将泥河湾列为上新统最上部。

1954年

在纪念北京人发现25周年的会上,正式把相当于欧洲维拉弗朗期的泥河湾层改为早更新世。于是泥河湾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

1958年

北京大学地理系在雁北地区设立野外实习基地,开始对泥河湾一带进行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

1964年

北京大学教授夏正楷先生在虎头梁发现鱼化石。阿尔巴尼亚留学生苏利斯?达罗法到泥河湾参观。

1965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太原工作站王择义、王向前教授等到虎头梁采集鱼化石,并发现虎头梁遗址65039和65040地点。

1972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裴文中到虎头梁考察。

中国科学院"双古所"黄万波、天津自然博物馆黄为龙等科研人员到泥河湾一带考察,并发掘虎头梁遗址。

中国科学院"双古所"的盖培和卫奇两位专家在桑干河中游地段发掘虎头梁遗址。发掘出以楔状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大量石器,还发掘出古人使用过的灶炕,周围散落着大量的木炭粒、烧骨和烧过的鸵鸟蛋皮等。

1973年

中国科学院"双古所"杨钟健、贾兰坡、孙殿卿教授等到泥河湾、虎头梁遗址参观。

中科院"双古所"盖培、卫奇对虎头梁遗址进行发掘,并发现了73101、73102、73103、73104、73105、73107地点.

1974年

盖培、卫奇发表了《泥河湾更新世初期石器的发现》一文。文章发表后,日本《自然杂志》全文转译并加评论。

4月,黄万坡等发表《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几个地层剖面的观察》、《多刺鱼在泥河湾的发现及其意义》和《泥河湾地质旅行为科研论文。

卫奇根据1973年雁北许家窑村发现象牙化石和石器的线索继续调查,在许家窑村南阳原侯家窑村长形沟发现石器,编号为74093地点。

著名学者贾兰坡和卫奇在泥河湾村西约70公里的地方发现候家窑遗址。发现珍贵的古人类化石16件,旧石器时代文物近万件,以及众多的骨角器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器中仅石球就有1079件,从一个遗址中发掘出如此之多的石球,在世界考古史上都绝无仅有。

1975年

卫奇发表《在泥河湾层中发现纳玛象头骨化石》文章。

11月28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古人类考察团到泥河湾、虎头梁遗址参观。

1976年

贾兰坡、卫奇、李超荣再次对许家窑、侯家窑遗址74093和 73011地点进行考察、发掘。

1977年

贾兰坡教授等发表《许家窑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

中国科学院"双古所"尤玉柱等在《化石》杂志上发表《桑干河畔的早期祖先踪迹一记泥河湾地层中旧石器的发现》。

1978年

中科院"双古所"的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在桑干河南发现了小长梁遗址,中美两国的科学家联合用古地磁法进行了测定,结论为距今136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至此小长梁成为东亚北部确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使得"在100万年前亚洲没有人类文明"的论断不攻自破。

1979年

西德古生物学家到泥河湾参观。

中国第四纪地质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在泥河湾召开现场会,参观了下沙沟、小长梁、大黑沟、红崖等地点,与会的有著名科学家裴文中、贾兰坡、刘东生、施雅风、王乃梁等。

尤玉柱率领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小长梁采集文化遗物。

1980年

地质部门在泥河湾召开地震会议现场会。

尤玉柱等在《中国第四纪研究》、《史前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发表关于小长梁旧石器地点和许家窑旧石器地点的多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在泥河湾一带开展调查工作。

1981年

国家地震局在红崖一带发掘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王安德在《科学通报》发表《泥河湾地区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

5月,卫奇在裴文中教授的组织下,带领天津自然博物馆孟浩,县文保所成胜泉在钱家沙洼发现桑干河大角鹿的一具头骨,并在东谷坨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6月,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在泥河湾一带采集古地磁测定样品,李华梅教授在次年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第四纪会上发表了郝家台地层论文。

华北地质矿产研究所在泥河湾一带开展地质调查。

6月12日,贾兰坡教授等到泥河湾一带考察。

1982年

日本地质学家渡边等第四纪考察团到侯家窑遗址考察。

美国古人类学家沃尔泼夫教授到侯家窑遗址参观考察。

5月,日本旧古器时代考古学家芹泽长介教授到侯家窑遗址参观。

1983年

9月8日,中科院"双古所"贾兰坡教授、卫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谢飞等到东谷坨遗址发掘,贾老亲自制定发掘计划,发掘工作 10月结束。

9月14日,河北省地理研究所许清海等四人到东谷坨遗址采样。

1984年

4月5日,卫奇、谢飞等发掘东谷坨遗址。

1985年

8月,卫奇、孟浩、成胜泉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1986年

5月22日,卫奇、谢飞、山西大学石金鸣等,到白马营遗址、虎头梁遗址、马主部遗址看剖面。

5月29日,天津自然博物馆王尚尊、张丽黛、齐东东到小长梁、东谷坨、泥河湾、下沙沟郝家台考察。

1988年

4月23日,应中国科学院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古人类系黛?杰福德教授考察了东谷坨、虎头梁、侯家窑等遗址。

5月 9日,美国伊里诺斯大学古人类系卜普教授考察了泥河湾、东谷坨、小长梁、虎头梁等遗址。

1989年

12月2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克拉克教授、傲德乐博士、印第安那大学人类学系石克和托石教授等参观了东谷坨、马梁、小长梁、岑家湾、油房、虎头梁等遗址.

1990年

5月18日,卫奇委派成胜泉等人在南辛庄和大田洼一带进行调查.发现了一处旧石器遗址,后定名为半山遗址。

6月24日,由陕西黄土研究所讲师岳乐平、研究生林本海、刘汉启带美国伊里诺斯大学古人类系卜普教授及他的两个学生,对小长梁遗址进行半个月的考察工作.

6月 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系教授克拉克、博士傲德乐,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人类系教授尼克,凯茜,美国密西根大学古生物系讲师白觉蕾与留美学生董祝安,中科院副研究员卫奇、李超荣、高星、龙凤骧、袁小枫、省文研所谢飞、县文保所成胜泉,到东谷坨一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

6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计宏详、汤英俊、李炎贤,陈万勇、徐钦奇、李毅等10人组成泥河湾盆地综合研究队在泥河湾盆地进行考察研究。

7月19日,美国尤他大学地质系主任布朗,"双古所" 博士同号文等对东谷坨、小长梁、钱家沙洼一带进行地质调查。

1991年

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双古所"卫奇、李超荣,龙凤骧、袁小枫、省文物研究所谢飞、县文保所成胜泉及美国克拉克、傲德乐、尼克、凯茜、布朗等中美考古学者,开始对东谷坨遗址进行-个月的发掘。

7月29日--8月1日,国际第四纪会议在北京召开,阳原定为第十条参观考察路线,共有4个国家的地质专家前来考察大黑沟、郝家台、虎头梁、东谷坨等地。

8月 10日--12日,第四纪地质会议结束后,有9个国家的地质专家教授参观考察了大黑沟、郝家台、虎头梁等地。

8月20日--22日,中科院"双古所"研究员盖培,带他的美国学生蓓蒂森和苏联的达拉兹多夫?拉乌汉考察了东谷坨、虎头梁、小长梁等遗址。

1992年

3月7日,日本旧石器考古学者一行 10人到侯家窑遗址参观。

7月6日,美国尤他大学教授布郎到大田洼乡进行地质考察。

7月7日--8月4日,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东谷坨遗址继续进行发掘,参加工作的有中科院卫奇、李炎贤、李超荣、侯亚梅,省文物研究所谢飞、李君,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成胜泉,美方有加利福尼亚大学克拉克、傲德乐、尼克、凯茜,本次发掘出土石器及化石1000多件。

1993年

9月 17日--10月 14日,由省文物研究所组织发掘马圈沟遗址,人员有省文研所李君、保定市文物科李英、昌黎县文保所王恩林、阳原文保所成胜泉参加发掘工作,出土化石166件,石制品301件。

1994年

8月1日,美国教授卜普、英国牛津大学学生苏珊。美国新泽西州大学威廉帕特森学院艺术和大众传播学校校长麦克劳斯,加拿大西门拉弗拉塞大学教授理查德,学生哈特利?奥德瓦克到泥河湾考察。

8月 30日,省文研所李君,丰润文保所隆立新,阳原文保所成胜泉,开始发掘岑家湾遗址历时2个月。该遗址以锤击法为基本打击方法,碰砧法偶尔用之,石核个体小而不规则,60毫米以上很少,40毫米以下的占80%。

1995年

8月10日,由省文研所谢飞带队,有省文研所李君、梅惠杰、北京大学王幼平、昌黎王恩林、阳原成胜泉参加,对阳原西水地姜家梁墓地进行大面积发掘,本次发掘7千年前的房子8座,4千年前的古墓69座,中途有香港考古人员邓聪,山西考古所王益人到工地参观。在发掘姜家梁古墓的同时对于家沟遗址进行发掘。

1996年

6月13日--8月13日,由河北省文研所,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联合进行飞梁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中方代表有省文研所谢飞,李君、梅惠杰、长春地院陈新民、北京大学博士朱小东、山西考古所石金鸣、保定文物处戴谦越、阳原县文保所成胜泉,美方代表有尼克、凯茜、改瑞、金梦丝.中途中科院教授张森水来.7月21日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进行了报道。

9月15日--18日,北大教授王幼平带10名日本人、韩国1人来阳原考察东谷坨、飞梁、小长粱、岑家湾、油房、籍箕滩、虎头梁等遗址。

11月12日--15日,中科院金昌柱陪同日本河村善也,藤田正胜考察阳原的旧石器遗址。

1997 年

1月10日--14日,中科院卫奇带领俄罗斯莫恰洛夫教授到阳原考察。参现了东谷坨、飞梁、马梁、马圈沟、半山、岑家湾等遗址。

6月 27 日--10月 20日,省文研所梅惠杰、张小峥、阳原文保所成胜泉、关慧,北大教授王幼平,以及黄海、孙秀丽、刘利红等人发掘于家沟、马鞍山遗址。

中科院卫奇,侯亚梅、李毅带斯罗文尼亚20人参观于家沟遗址。

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泥河湾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址保护区。

1998年

8月6日,中科院"双古所"卫奇教授陪同南韩金成坤(美方)、成岘庆(南韩)、陈琪(北大博士生)到西水地发掘工地以及虎头梁、雀儿沟和马鞍山旧石器遗址参现.同月陈冲和沈辰发掘小长梁。

8月,北大教授夏正楷、北大考古系副主任赵朝洪参观于家沟工地。

9月,地矿部水文地质研究所童国榜和河北省文研所李园春到工地取孢粉土样。

8月11日,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吴加安、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省文研所副所长段宏政、市文化局局长李鸿冒、副局长陈希英、党组书记梅大生、市文物处处长贺勇、到处长周云,参现马鞍山、姜家梁、于家沟遗址。

12月 11日,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周昆叔,国家文物局副处长曹兵武、北大环境科学中心副教授宋豫秦参观于家沟、马鞍山、雀儿沟等遗址。

于家沟遗址和姜家梁墓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9年

7月24日一、8月27日,省文研所李君、张小峥、梅惠杰,山西考古所赵静芳、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孔德欣、阳原县文保所成胜泉、关慧发掘大底园旧石器遗址。

9月5日一9日,卫奇陪同佐川正敏、伊东裕辅、大场正普、小林亚失等日本学者参观虎头梁、于家沟、姜家粱墓地雀儿沟、八十亩滩大底园,以及东谷坨、许家坡、霍家地、飞梁、小长梁、东梁、山神庙嘴、葡萄园、后士山、广梁、麻地沟、马梁、马圈沟、半山、岑家湾旧石器遗址。

9月26日,《中国文物报》刊登了阳原县于家沟旧器遗址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0月 8日一11日,中科院"双古所"卫奇、侯亚梅和日本学者佐藤宏之、安斋和人以及加拿大学者尼古拉斯?罗兰德、谢尔莉?罗兰德参现东谷坨、飞梁、许家坡、霍家地等遗址。

2000年

年初,在首都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河北阳原小长粱"作为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赫然铭刻于第一台阶。

6月18日.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文研究任亚珊,带领台湾考古专家参观于家沟遗址。

8月,中科院"双古所"卫奇发掘东谷坨遗址6平方米。

阳原县文物展厅于 10月 8日正式展出。

10月 18日,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2000年学术年会在阳原宾馆召开,与会专家40余人,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现了东谷坨 、小长梁、大长梁等遗址,同时还参观了文物陈列室。

2001年

2月2日--4日,韩国韩南大学韩昌均教授等参观虎头梁、于家沟、东谷坨等遗址。

3月30日,泥河湾旧石器的发现与发掘被列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5月25日,以考古工作者的名字命名了"飞梁"(谢飞)、"梅沟"(梅惠杰)、"成沟遗址"(成胜泉)。

6月25日,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月29日一7月28日,成胜泉陪同中科院"双古所"教授卫奇发掘东谷坨遗址。

8月17日,香港考古学会主席陈宗发一行10人参观东谷坨遗址。

9月10日,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谢飞和他的同事发掘马圈沟第三文化层.发掘面积60平方米,共发现石核、石片、石锤、刮削器等石制品及腐蚀程度较低的象类、犀类、鹿类等动物骨骼化石 800多件,这在目前全世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一次人们惊奇的发现了古人类分食猎物的场景,现场还发现一件燧石质的刮削器恰巧置于一条大象的肋骨上,肋骨上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的痕迹。勾画出了当时人类群体肢解动物遗骼、刮肉取食活生生的进餐场面,遗址的发现把泥河湾,乃至东北亚古人类活动的年代上推到距今200万年的远古时期,这个事实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进行采访报道。

10月,省政协原副主席郭洪歧、市政协主席张宝华率部分省市政协常委。委员和专家对泥河湾遗址群实地考察,为"保护开发泥河湾提案"做准备。

2002年

年初,河北省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泥河湾保护开发工作的议案、提案分别被列为两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其中出席省政协会议的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了保护开发泥河湾的大会提案。

2月2日,省政协原副主席郭洪歧、市政协主席张宝华率部分省市政协常委、委员和专家再次对泥河湾遗址群进行考察,并就遗址的定位、保护开发、建博物馆、修路、筹集资金等问题向省政府提出了12条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2月4日,泥河湾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省长现场办公会在阳原召开,省长钮茂生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确定了保护开发泥河湾的十二项具体工作,还达成了"让世界共同拥有泥河湾"的共识,从此,一个由省政府牵头,对泥河湾遗址实施"保护、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拉开帷幕。

2月6日,阳原县召开泥河湾保护开发专题工作会,县四大班子全体成员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明确了每位领导和职能部门承担的责任并制定下发了泥河湾保护开发工作责任制。

2月27日,"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开发领导小组"成立,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忠富担任。

3月,侯志成副市长在阳原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了泥河湾博物馆的建馆位置。

3月 5日,正值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期间,《中国政协报》整版刊登了题为《泥河湾--人类祖先的东方故乡》报道,此报参加政协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人手一份,对提高泥河湾的知名度,促进泥河湾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3月5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群生对泥河湾遗址群进行考察,并就如何宣传泥河湾,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调研。

3月 12日,省水利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李群就泥河湾遗址群防洪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和方案论证。

3月 19日,市政府召开泥河湾博物馆建设专题会议,副市长侯志诚出席会议。阳原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忠富在会议上就博物馆建设问题作了专题汇报。

3月下旬,省建委根据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精神,本着功能齐全、质量一流的原则来阳原开始了博物馆的设计工作。

3月,交通部门根据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对泥河湾遗址群36公理道路专线进行了勘察设计。

3月,林业部门根据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精神,落实了重点文化遗址3000亩退耕还林还草和绿化美化任务。

家园 马圈沟--Majuangou

泥河湾地质遗迹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有“研究远古人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河北泥河湾地质遗迹,日前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介绍,今后一个时期,河北将投资数千万元,从交通设施、防洪工程、文物保护等方面加强对这一遗址群的建设工作。

泥河湾地质遗迹分布于河北张家口阳原、蔚县一带,距北京100多公里。这里埋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旧石器时代考古遗迹,是东亚早期人类考察的重点地区。

近年来这里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去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泥河湾马圈沟三期文化层6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上,发现石核、石片、石锤、刮削器等石制品和古人类食用的象类、犀类、鹿类、马类等动物遗骨800多件。

有关专家认为,从古地磁年代测定资料和岩层对比判断,马圈沟三期文化层的年代应该在190万年以前或许已经超过了200万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吕遵鄂教授等专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包括中国在内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记者王文化)

新华网 2002年8月20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