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能量究竟是什么? -- 我是大鱼

共:💬63 🌺3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就是这样。
家园 殊途同归

你能认识到不同范畴已经很好了。说明西方文化(包括科学)不能冒充上帝,也无法包容所有东西。

西方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还是普适的,社会科学则未必,因为社会科学是价值观导向的。

就算自然科学,也不是西方的专利。西方科学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宗教中的一神教。我们看看基督教对宇宙创始是怎么看的:

1:1 起初 神创造天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1: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1:5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再看看《道德经》的说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以发现这两种说法跟如今的大爆炸宇宙论何其相似。西方科学的优势在于公理化,数学化。在基本思想上,其实是共通的。

家园 不同范畴的“道”直接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各说各话,可以各自引用自己的经典。

但是“道”所衍生出的“术”却是可以直接比较。“术”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在这一点上,科学体系是胜出的。

家园 No,从短期看

比如几百年的范围,“术”很重要,但从长远看,还是道的作用最为根本。

科学体系无法包容一切,而西方文化一直致力于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它的死穴

家园 呵呵,等你搞清基本粒子的来源后,你会发现,

西方的科学逃不出我们传统的阴阳。

家园 仔细读我的原贴

我说的是,根据你的话而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不是同一个范畴的。但是,我的观点跟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东西都能被科学所改造。

你举再多的中国文化的概念都没用,都回答不了我的问题——科学能对自己的理论给出实验验证,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吗?

另,科学已经抛弃宗教,不管是西方的宗教、还是东方的宗教。

家园 我还是那句话

阴是什么?阳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给不出解释、也没有实验验证,就只会拿这两个文字到处套。

这就是文字游戏。

家园 我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谓阴阳概念

是在当时的科技条件理解世界达到极限后,哲学化外推的结果。

目前由于科技的发展,可以比当时更为精确地描述这个世界。等到这一阶段的科技到一定地停顿期后,必然还是要从哲学的角度对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总结,并归纳提升到一个层面。

我认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必然是这么一个螺旋型上升的过程。割裂此过程,单独细究此过程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不合适的。

家园 呵呵,还是一样

那我问你,波是什么,粒子是什么,微观物质到底是粒子还是波?

既然两个概念既无法区分又无法统一,那不也是文字游戏吗?

所谓名可名,非常名,当你追求“常”的时候,只是抓住了事物的一面而已,那就是“非常”。

关于阴阳,我已经给出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可以解释大部分的相关现象。不下死定义,是为了留下余地:认识尚未终结。

家园 你讲得不错

我也认为,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不能割裂开,因此,既然现在的科学发展得这么好,那就应该用科学来改造文化。

家园 科学不是万能的

我想你知道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即任何公理系统都不是完备的,有些问题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薛定谔的猫,死的还是活的?

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能断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都能被科学改造呢?

而且,文化的互动是双方的,不是谁改造谁。正确的道路是螺旋式上升。

抛弃宗教,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你大概不知道,在美国的大学里,学生物讲到进化论同时也教神创论。而量子力学中,定域性和实在性是无法兼容的。认为科学能包容一切,这种狂妄的形而上学观点康德早就驳斥过了。

家园 我的答复

据我所知,波粒二象性的根源还没弄清楚,这是当前科学发展的不足,也是科学发展的空间。对科学还没弄清楚的东西,文化以及哲学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是,请注意:这些看法只是看法而已、只是假说而已,到底如何?还是得科学来证明。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文化和哲学所涉及的东西中有很多已经被科学弄清楚了,那么,这些已被弄清楚的地方就需要被科学改造。

因此,我们不能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看不起科学,反而,为了中国文化的继续发展,我们需要用科学来改造它。

家园 不懂科学的人才认为科学是狂妄的

我曾经跟别的河友聊过科学是什么,请读深夜腌的萝卜丝:请恕我直言,我觉得这个有些虚深夜腌的萝卜丝:我觉得这里有些混淆,说更清楚一些

我在这里再清楚的说一下:

我认为,科学有四层含义:

1、技术。技术只是科学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很重要,但其本身不是科学。

2、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只是科学知识的一种体现,也很重要。科学的进步实际体现于科学理论的提出、验证、完善、成熟、发现有缺点、或者修补缺点或者推到重来、重新验证、完善、成熟……如此地不断进步。因此,将现有的科学理论体系神话是不对的。

3、科学方法——首先,要怀疑,不能盲信任何东西,或者,保持好奇心。其次,仅仅怀疑或者好奇是不够的,要去求实、求怀疑的答案。如何求实?先要根据已有知识来提出假设的答案,然后根据这个假设去行动,由各种角度的行动来验证假设对不对,如果对,那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如果不对,那就要修改假设和行动方案,重新行动来验证,直至获得正确答案为止。然后,进一步,放宽答案中的条件,开始一系列新的行动和验证,以探索更多和更广泛的规律。

4、将科学方法用于生活、工作、社会和世界的方方面面,那就是科学精神。

可以看到,科学是充满了谨小慎微的。我们科研人员是相信科学的发展能解释一切的,但是,我们在解释中从来都是谨慎小心的、从来都是需要足够的证据的。

另外,你难道不知道美国有不少科学家一直在和那些试图将神学塞入公立学校的宗教分子们做斗争吗?可以去读读方舟子的网站,里面提了很多事例。

家园 你的信念就是科学能包容一切

我没说过科学是狂妄的,认为科学能包容一切的观念才是狂妄的。

1、就拿你说的科学方法的第一条——要怀疑来说,“不能盲信任何东西”,那么“科学能包容一切”该不该相信呢?你也许会说,不能盲目相信,要用实践来检验。但我却可以用实践来证实“科学不能包容一切”,我现在就可以检验给你看,你给我的是信念,我给你的却是事实。

2、你所说的“将科学方法用于生活、工作、社会和世界的方方面面”,这不是科学精神,是布道精神,跟传教士的热情没有本质差别。而你说的“科学方法”,倒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转载一个百度词条“科学精神”,比你总结的要全面的多:

  科学精神应包括14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13)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14)实践精神: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家园 我的观点是

科学能探索并解释一切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呢?这是被科学方法决定的,科学方法的过程是,先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已有知识提出假设的答案,再用实验验证来检查这个假设,通过实验验证来不断的修正假设(假设和实验验证过程中要遵循逻辑关系,除非量子力学的新发展证明逻辑关系在某些条件下是破坏的),直至最后获得真实的答案。这个过程的特点是,问题本身的性质没有限制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说,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过程来处理,除非是没有被发现的问题。真正在这个过程中限制科学方法的是实验验证的手段和“不断的”这个时间限制,例如,前面提到的弦论还无法解决引力等问题,这是因为人类的技术手段还不能达到(不能产生足够高的能量来轰击某些基本粒子等)、而不是因为科学方法不行,还例如,当前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数据积累得还很不够,这也不是科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因为时间还不到(等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就能把相关模型修正得越来越成熟、获得越来越接近事实的答案)。

总之,科学能探索并解释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因为科学方法能用于任何问题,这也就是“科学能包容一切”的准确说法。然而,“能”是“能”(亦即科研人员知道应该怎么做),可是,如何实现这个能?一方面需要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需要将来时的时间(验证总是在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之后——另说一句,有时,有的人发现过去的某个实验早已证明了一个新的问题,只是当时做这实验的人不知道,这并不是验证发生在发现问题之前,这是因为验证包含拿实验结果去对比问题和假设这个过程,当时做这实验的人没有进行这个过程)。

说老实话,我最近越来越不想提“精神”这个词,因为精神在这个语境中含有过去神学在科学身上留下的蒙昧残痕。既然科学能探索并解释一切问题的根源,那么,不提“精神”也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