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近三届当选院士中国防、军工领域部分清华校友zz -- M理论

共:💬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近三届当选院士中国防、军工领域部分清华校友zz

http://bbs.anti-cnn.com/thread-216917-1-1.html

清华在军工方面还是做的很好的。

李天 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飞首席专家,第三代战斗机气动布局技术负责人,第四代重歼总体、气动、隐身总技术负责人,原航空部隐身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我国飞机隐身技术奠基人。

顾逸东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组织领导了外国高空科学气球系统的建立,组织指挥了一百多次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和试验。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

陈定昌 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三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航天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导弹和精确制导雷达领域专家,作为型号总设计师和技术带头人负责多种型号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主持开展了精确制导毫米波、红外、反辐射、激光半主动制导的研究工作。

刘国治 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少将,我国核试验基地司令员、高功率微波领域研究开创者和学术到头人。长期从事脉冲功率和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研制成功实用的GW高功率微波源和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

范本尧 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力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导航卫星领域首席专家,返回式卫星,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卫星设计总工程师,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戴浩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力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我国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C3I)的带头人之一。曾担任“全军指挥自动化网二期工程”副总工程师、“全军指挥自动化网三期工程”总工程师,现任“军事综合信息网”的总设计师。

陈念念 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曾任核工业理化研究院院长。主持设计建成了可模拟有关核工厂专用设备全面参数的实验装置,1994—2002年,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专用设备。

栾恩杰 1968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精仪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嫦娥”探月工程总指挥。历任航天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

侯立安 1994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二炮工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密闭空间环境工程领域的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对推动我国环保行业及导弹阵地环境保护事业的技术起步做出了富含创造性的重要成就。

此外,去年当选的周克崧院士(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也在军工领域颇有建树,他在火控系统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家园 清华校友做的还是不错的

标 题: 海军工程大学清华师徒三杰的故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May 6 16:25:47 2008), 站内

廿年一觉报国梦,哎。

说说看到的海工清华师徒三人的故事。从报道看,他们师徒三人都致力于舰艇供电系统或者全电推进系统的研究,就是传说的AIP系统(可能不准确),混过军版的人自然知道是什么,有多重要。

张盖凡,清华电机50届,海军首批教授,攻克三相同步发电机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又同弟子马伟明一同攻克十二相发电机系统的世界难题,为我国潜艇静音推进做出巨大贡献,76岁殉职于工作岗位。常说军人最大的荣誉是战死疆场,那么殉职于科研岗位便是军工科研人员最崇高的结局。不过这位老英雄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却先后下岗,长期待业,让人不胜唏嘘。有时候想想,我们国家虽贵为天朝,有时却真tmd对不起那些为她走向世界强权之路而倒下的国之栋梁们。那些权贵,甚至一个地方七品芝麻官的待遇与基层科研人员相差都天上地下,还有什么价值观值得输出?

张盖凡当年把自己两位学生马伟明和张晓峰送到清华电机系读博士,他们继承了张老的遗志。他们在清华的导师是电机系郑逢时教授。

马伟明,2001年当选的最年轻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这个头衔货真价实。他当年同恩师张盖凡一起历经13年,终于在国际上率先攻克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的震荡现象,提出发电机整流系统稳定性的"判据公式",大大改善了我国潜艇的静音效率,提高了生存率,这要在战场上,会挽救多少战士的性命。他被誉为中国潜艇"心脏"的总设计师是毫不过分,中央军委为他特别记一等功。他现在的项目是航母舰载机电磁弹射器项目。大家应该知道这个项目对我国国防的意义,航母蒸汽弹射器迄今为止仅有美国掌握了。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祝福马学长。

张晓峰,马伟明的师弟,同样于1996年获得清华电机系的博士学位。从报道上看他应该是在马伟明转换方向后,主持舰艇电力推进系统的研究。他现任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院长,并因为出色的研究成果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另外,我国唯一的战略核潜艇生产厂家渤海重工的总工程师是1968年毕业于清华动力系的孟劲勇,他当年就曾因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我国要建成真正的蓝水海军,要成为真正的super power,还是需要一代代清华人的不懈付出的。

媒体上关于他们的报道:

为有壮志献海防--追记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张盖凡

(2003-07-31 17:36:55) 来源:新华网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7月31日电(陈万军 刘海洋)八一前夕,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张盖凡指导研制的某新型供电系统装备某新型舰艇。然而,张盖凡的名字却加上了黑框。

  作为我国著名的电机专家、人民海军的首批教授,张盖凡悉心指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领衔完成了20余项国防重点科研课题,发现并解决了两项困扰电机界的世界性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发明专利6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的舰船开始采用低噪声、高效率的新型动力系统。然而,这种电机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振荡"现象,成为困扰世界电机界的难题。

  张盖凡教授决定从三相同步发电机入手,展开对这一高科技堡垒的攻关。

  "振荡"现象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参数条件都不清楚,一切从零开始。张盖凡每天要做大量的实机试验,电机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一个数据哪怕是在允许范围内的细微误差,他也不放过,有时要接连进行两三天的反复试验。几十万组的数据、难以计数的示波器图形,试验记录和报告堆满了半间屋子。

  "振荡"现象与电机自身参数有关。然而,众多的参数,又是哪些在起着主要作用?这成了降伏"振荡"的又一难关。

  张盖凡像着了魔一样,工作时想,吃饭时也在想;站着想,躺着也在想。凭着扎实的功底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他去繁就简、科学求证,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关,终于成功地探明了导致"振荡"现象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建立起理论解析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相同步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并联运行稳定性的判据公式。

  1997年,西方某国际著名电机公司为解决他们产品中存在的"振荡"后遗症,不得不花费250万元人民币从中国购买稳定装置专利技术的一次使用权。

  经过张盖凡和课题组成员13年的不懈攻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技术性能优于西方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舰船新型供电系统,于1999年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并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

  想部队之所需,干部队之所急。张盖凡教授承担的科研课题大多是我军舰艇装备建设中的"硬骨头"。

  某型潜艇发电机故障诊断系统可靠性差,报警时无法确定故障位置。这个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潜艇的安全。张盖凡和课题组又揽下了这套"瓷器活"。

  这是一套十分复杂的系统,要对近百个大功率元器件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研究遇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理论和技术难题。

  上级要求的1年期限不能推迟,否则将影响到整个系统交付使用。张盖凡和年轻的课题组成员一样,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数十次的设计思路调整,上百次的理论推导,上千次的试验,他们终于如期研制出智能化故障报警装置,1秒钟内就能准确无误地测出故障点和故障性质。这个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期超负荷运转,使张盖凡教授在挑战国防装备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不得不向自己的生命挑战。2000年,他患结肠癌做手术。人在医院,心里装的却都是科研上的事。他让研究生将每天的试验数据送来,在病床上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指导科研工作。

  病情得到控制后,他又出现在实验室。研究所的领导考虑他年逾古稀,已经退休,不让他承担具体的任务。张盖凡就主动找工作来干,一天也不肯闲着。今年6月初,某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中的电磁设计进入紧张的攻关阶段,他每天晚上都加班到深夜。6月7日上午,他在办公室埋头工作时,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塞,殉职在他奋斗了53载的工作岗位上。张盖凡教授和课题组成员用心血和智慧铸就的累累硕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军新型舰艇,发挥出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为国家节省经费数亿元。

  (三)

  张盖凡认为,作为教授,第一位的职责就是发现人才,努力培养出超过自己的优秀人才。

  学员赵文春本科毕业报考硕士研究生,以几分之差落选。两年后,系里的一位教员要去赵文春所在部队出差,张盖凡再三叮嘱一定要找到赵文春,鼓励他报考研究生。教授的关爱令赵文春十分感动,他在工作之余抓紧复习,当年以电机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回母校学习深造。

  23岁的张晓锋研究生毕业后,被张盖凡教授吸纳到某重大课题组,并委以重任。从试验设备的配置到科研思路,张晓锋在"前台"唱"主角",张盖凡在"后台"为他出主意,甘当"配角"。

  一天,张盖凡找到张晓锋,建议他对"多相不对称整流电路的计算"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出来后,又建议他从数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此逐步深入,张晓锋受益匪浅。张盖凡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诱导"青年科研人员去研究掌握问题的本质,学习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

  一生提携后学,扶持新人。张盖凡教授殉职后,他的学生在为他撰写生平时发现:绝大多数科研成果,排名在前的都是他的学生;有的学术论文,他甚至连名都没有署。

  "培养学生不是给自己找学术上的接班人,而是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振兴。"这是张盖凡教授常说的一句话。

  海军工程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马伟明是张盖凡一手培养起来的,在电机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就在他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张盖凡却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马伟明获得了"优秀博士"、"优秀博士论文"和"课题工程实践奖"三项大奖。学成归来,他在张盖凡教授的大力支持下,领衔成立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又在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在海军举行的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庆贺大会上,马伟明将一束鲜花献给张盖凡教授:"没有您的倾心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张盖凡意味深长地说:"学生超过老师,是老师的最高荣誉。"(完)

比AIP还好官泻:走在世界前列我舰艇全电推进技术

发贴人:221.218.17.* 发贴时间:2006-7-2

一周前,在第十一届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会上的投票间隙 ,马伟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行色匆匆不苟言笑的年轻院士,开头就先发问:15分钟足够了吧? 马伟明语速特快,听起来感觉就像速度溜冰,你还没听完第一句,他已经滑行了很远。15分钟内,他讲完了别人可能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内容。 效率高,这是马伟明的特点。在探索科学的未知世界的征程中,他比同龄人走得更远。2001年,41岁的马伟明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当选为院士后的这短短4年,马伟明又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对他来说,在攀登科学的征程上,当选为院士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逗号。 当选为院士前,马伟明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主持研制出中国新型舰船的第一代电力集成发电机。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的新一代潜艇引进国外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不久发现发电机系统有重大缺陷。当时在这类发电机整流系统中都存在一种"振荡现象",造成整个动力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而陷入瘫痪。这个难题在国内外均未得到彻底解决。

"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经过近2000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攻关,不到40岁的马伟明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发电机整流系统稳定性的"判据公式",并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性能指标优于西方国家的多相整流发供电系统。该成果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选为院士后第一年,马伟明等长期研究的第二代电力集成发电机获得成功应用。这种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电的双绕组发电机为国际首创,被评为中国2002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随着电力推进舰船的发展和高能武器舰载化对大容量电力的需求,今年,45岁的马伟明领衔研制了"高速感应蒸发冷却发电系统",即舰船的第三代电力集成发电机:在长约100多米的舰船上,供给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所需的电量。马伟明坦言:"其难度远远大于前面两代发电机的总和,甚至超过了自己过去所有研究的总和"。目前其"关键技术已经突破,正在进行型式试验"。 中国新型舰船的三代电力集成发电机从原理、设计到研制都由马伟明主持,马伟明因此被称为中国潜艇"心脏"的总设计师。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瞄准21世纪舰船动力平台发展的趋势,马伟明率先提出了"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技术思想。该系统将是未来舰船新型动力平台。这一设想正在付诸实施。据悉,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是舰船动力的第三次革命。19世纪前的舰艇动力主要依靠风帆。从风力到蒸汽机,是舰船动力的第一次重大革命。从蒸汽到核动力,舰船动力实现了第二次革命,而从核动力到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则是舰船动力的第三次革命。 自然界的山有顶峰,马伟明心中的山是科学,这座山永远不会有顶峰。

看看以前的一篇新华报道:四院士报告会报告中的四个院士有两个有军方背景,西核所的邱院士和海军工程大学的马院士。还有一个顾院士(搞京沪高铁的)讲的也很精彩,但是顾老不让大家把他的话上网。

邱院士的报告是关于功率电器的。不过,她做的可是核爆模拟专用的。在她的报告中提到,我国在79年制造的一台核爆模拟器达到了80年代先进水平。换句话说,我国的核爆模拟一度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那么,按照中国的发展制度和发展规律,可以想象现在的中国核技术到了什么地位。

不过漏的最多的还是马院士。马院士60年出生的,今年才44岁。太年轻了。从他的简历中也没有说他得到过什么国家科技进步奖或者类似的大奖。而按照中国的规律,没有拿到这种奖项的,又像他这么年轻的能当院士,说明他肯定在某个项目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至于是什么,没明说。

马院士在他的报告中反复提到了这么几点:某型常规潜艇的全电推进(据马院士讲,这点已经实现了),某新型核潜艇的全电推进(也已经实现),某型号的舰载飞机的电磁弹射器的研制(J10B),某型舰载高能武器的供电设备(激光)。   

马老师讲的一个重点是关于某型常规潜艇的全电推进。用马老师的话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点让我想起了361和出现在日本海的"明"。就是凭借这个项目的成功,马老师才成为院士的。

新华网武汉电(陈万军 刘海洋)中央军委主席日前签署命令,给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室教授马伟明记一等功。今天上午,海军在武汉海军工程大学举行中央军委给马伟明记一等功庆功大会,会上宣读了中央军委的命令,海军政治委员杨怀庆为马伟明颁发军功章。

马伟明多年来致力于舰船电力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了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理论体系,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同时发出交直流电的双流发电机。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他的数十项发明成果,使我国舰船、飞机、移动通讯等领域的供电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近5年来,马伟明在教学科研中,培养出40多名电气工程学科专家型人才。1996年他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01年,41岁的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中国工程院为马伟明发来了贺电 。。。

张晓锋的清华情结

  在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奖者中,有一位来自海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就是清华大学电机系校友、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院长张晓锋。最近,校友总会一行专程赴武汉,采访了这位为海军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学长。

  "逼进"清华

  张晓锋是文革后入学的第二届大学生,15岁从高一考入海军工程大学(简称海工)。毕业后他继续在海工攻读硕士,从而得以师从对他的人生有重要影响的张盖凡教授(1951电机)。张晓锋对张盖凡教授尊称为"老先生",从进入海工他就受教于这位学识深厚、胸怀宽广、教书育人的老先生,从推荐学习书目,指点学习方法,到把他吸纳到某重大课题研究队伍,并被委以重任,张晓锋与张盖凡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说起进清华读书,张晓锋用了"逼进"二字。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赶上我国开展第二代舰艇的研制工程,张晓锋的科研任务非常饱满,已是小有名气,他和海工另一位年轻教师马伟明(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是张盖凡教授的得意门生。张教授看到了他们两位很有发展前途,下决心培养他们,于是就想把他们送到清华大学学习。他说:"你们的知识还不够,一定要继续学习、开阔眼界,不要做井底之蛙。"并亲自与清华大学电机系高景德先生联系推荐。当时,他们对老先生的建议没有真正的重视,后来在老先生的再三动员、命令之下,于1992年一起考入清华电机系,师从郑逢时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后来的事业发展中,他们逐渐体会到了老先生的决断是多么富有远见。

  临行清华时,老先生亲自嘱咐:"在清华一定老老实实读书,不要挂心其他科研,更不许出去开会干别的。"在清华读书的几年中,张晓锋遵守老先生的要求,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最长时有整整半年未回武汉。仅有的一回受邀去济南参加一个鉴定会,受到老先生一顿严厉的批评,此后他彻底安下心来认真读书。

  感受清华

  张晓锋记得电博3班一位同学说过:"到了清华才感觉是上了大学!"三年清华学习也使张晓锋对清华有了特别深刻的感受。

  进入清华后,在英语分班考试中成绩落后,这是他遭遇的第一个"下马威",从而对自己的"短腿"有了清醒的认识。在每周两次的英语听说课上,在圣诞的英语表演等活动中,他总是最认真的一个。

  张晓锋说,他一直不敢称自己是一个"清华人",但三年清华的学习让他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有了深刻的理解,每次听到这八个字都觉得是一次激励。在清华,老师严谨的教学、严格的要求,同学中"高手林立"相互的影响,晚自习时间寂静的校园,下课时南北主干道上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流,还有每天下午大操场上热火朝天的场面,清华的这种氛围对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作用。

  当年各位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认真、细致、规范,不但课讲得精彩,而且每次都认真地批改他们博士生的作业;教研组的老师同学常常一起研讨,他开题时大家深入细致地帮他分析、提出建议;这些后来都成为他拿来教育海工船舶与动力学院年轻教师的素材。他说,清华学习对他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攻克难关的精神方面的培养非常关键,可以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一辈子都忘不掉。

  让他记忆深刻的还有每周一的形势政策报告,他曾经听过吴建民、王选、陈清泰、王大中等人的报告,听他们讲国内外形势、政策,讲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讲做人、做事的经验与心得。在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学校要求同时完成一篇哲学论文,他写的题目是:创造性思维的哲理性反思。他得到了一位社科系老师的热心指导,并且获得了高分。他感觉这种经历对以后的科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不知清华现在是否还坚持在这么做。

  张晓锋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同步发电机整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研究,这篇论文曾经连续多年作为海工本专业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学位论文成稿的110多天里,他一天不落每天干到凌晨4点,睡4个多小时后爬起来继续写,以致论文写完后病了一场。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现在有谁可以这样做?

  张晓锋认为,自己世界观的形成是在部队,包括性格、作风,是一种刚性的东西;而以人为本、对秩序和科学的理解与观念,一种弹性的东西,则是在清华形成的。他说他学会了"在眼睛里掺砂子",进一步思考了新一代军官应该具备的素质。进清华之前,他对地方院校的印象是比较"散",来清华后却发现清华也是讲"团队精神",他曾经与同学们一起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合唱比赛",为了集体荣誉刻苦排练的场景至今不忘。

  三年清华生活也留给张晓锋许多快乐的记忆,西大饭厅看同学跳舞,陪同学"相亲",应同学要求不断请吃饭(因为他拿工资上学),出钱"赞助"学生活动,着急地赶着上漂亮的女英语老师的课,等等。

  离开清华

  1996年7月,张晓锋获得博士学位后离开清华回到海工,不久被任命为舰船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晋升副教授职称,1997年又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多年来,有军队迫切的实际需求和国家强大的经费支持,他致力于舰船电力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的研究,科研成果在海军新型舰船上推广应用,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成为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

  在海工这所海军最高学府的教学科研大舞台上,张晓锋不知疲倦地努力着,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此而自豪。他说"如果有哪个企业开口100万元聘我,我眼眨都不眨。军队给我的事业发展的机遇哪里都比不了!"

  离开清华后,他始终与母校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还多次回母校为学生作报告,与面临毕业选择"月薪多少K"的同学,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

  张晓锋说海工的发展得益于建校初期一批清华教师、清华学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他相信在今天,清华大学和清华的学子们一定会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家园 关于定向、国防生的一些消息

清华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举行定向生工作座谈会

  【新闻中心讯 通讯员 袁星】1月9日上午,清华大学-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定向生工作座谈会暨2009级兵器定向班开班仪式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下属北方车辆研究所举行。清华大学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胡问鸣出席座谈会并作讲话。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出席了会议。

  会上,清华大学定向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熊剑平介绍了兵器定向生五年多来的培养情况。兵四班毕业生王智峰和王晨分别代表已毕业定向生和继续在校攻读研究生的定向生发言,汇报了工作岗位上的感受和现状以及在校深造情况,表达了强兵利器,兴国逐梦的信念。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李克强介绍了兵器九班开学以来的具体情况。兵九班秦兆博同学代表新生发言,表达了同学们“兵安邦国,器定九州”的豪情壮志。兵器九班全体同学及其他兵器定向班代表作了自我介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胡问鸣在讲话中对学校给予兵器事业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对兵器定向生的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简要介绍了兵器集团的概况和人才成长的培养发展渠道。他指出,清华是国防工业人才的摇篮,清华大学为国防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兵器工业集团是国防事业的摇篮,同学们选择热爱兵器定向生十分正确的。他希望同学们坚定信念,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保持和发扬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作风;德才兼备,将“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传承下去。

兵器九班同学将写有班级口号“兵安邦国,器定九州”的卷轴以及全班同学的相册赠送给了集团公司

  胡问鸣向兵器九班同学赠送了坦克模型,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献身国防。兵器九班同学则将一幅写有班级口号“兵安邦国,器定九州”的卷轴以及一本全班同学的相册赠送给了集团公司,表达了同学投身兵器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胡和平在听取了兵器定向班工作情况汇报后,在讲话中指出,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和人民,尤其是紧密结合国防事业等国家重要行业领域的需求,为我国重点行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为各行各业培养领军人物。他还指出,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清华大学兵器定向生的培养工作成果显著,兵器定向班在党建和集体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双下标”的定向生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兵器定向毕业生,学校要更好地总结、宣传和推广在定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班集体建设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学校也希望能与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加深联系和合作。最后,胡和平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理念;二是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继续保持共同学习进步的集体作风;三是要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体育锻炼。

  清华大学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从2004年签署战略协议,合作培养兵器定向生,目前已累计招收六届兵器定向生共179人,汽车工程系作为代管院系。在各方的努力下培育出“清华大学毕业班先进集体(兵器四班)”、“清华大学先进班集体(兵器六班)”、“清华大学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先进集体(兵器八班)”等优秀集体,涌现出了“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帅志斌(兵器五班)、“全国三好学生”刘馨心(在担任兵七班辅导员期间获得)等先进个人,这些成绩展现出了兵器定向班的昂扬斗志和强劲势头,培养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兵器九班的同学自进校以来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刚入学的新生军训中,兵九班同学敢于吃苦、勇于争先,所在连队一举获得“作风优秀连队”和“宣传优秀连队”两个校级荣誉,班上有4名同学荣获“清华大学军训优秀标兵学员”称号。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中,三分之一的同学平均分在90分以上,近一半同学的平均分超过85分。

  校办、学生部、研究生部、科研院、招生办等有关部处的负责同志,机械系、汽车系负责同志以及兵器九班教学院系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相关负责同志,与兵器九班全体学生及兵器定向生代表近80人参加了座谈会。(供稿 定向办 编辑 襄桦)

清华大学举行2009届军工定向生毕业典礼

  【新闻中心讯 记者 邵默 摄影 郭海军】7月14日下午,清华大学在主楼接待厅隆重举行2009届军工定向生毕业典礼,为158名即将奔赴各军工集团工作的毕业生壮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刘井宏、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王光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陈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彭心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人事教育部副部长史智德,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副校长袁驷、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出席了典礼。

  会上,袁驷宣读了“关于表彰清华大学2009年优秀军工定向生毕业班、优秀军工定向毕业生、优秀军工定向生班主任、优秀军工定向生辅导员的决定”。定向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熊剑平介绍了2009届军工定向生培养情况。汽车系兵器五班学生申建国,航天五班班主任吴知非,核51班、核52班辅导员金晶作为代表在会上发言。

  2009届军工定向生共158人,分布在机械系、精仪系等11个院系。4年来,在各军工集团公司和学校的关心指导下,同学们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多个班级获得学校甲级团支部和优秀班集体称号。

  典礼仪式上,胡和平代表学校分别向即将投身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定向毕业生授旗壮行。随后,胡和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为军工定向毕业生授旗

  胡和平在讲话中对同学们坚定信念、履行报效国防事业的光荣使命表示崇高的敬意。他说:“在你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清华学生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历史将证明,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大有作为的。”

  在同学们即将奔赴新岗位之际,胡和平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投身国防科技事业。投身国防科技事业正是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确选择,是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最好体现。希望大家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远大的理想和国防建设的具体任务结合起来,把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建立在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基础上,勇于承担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第二,要坚持学习,科学发展,在实践中成长为优秀的军工工作者。坚持学习是不断迎接工作挑战的需要,也是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需要,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希望大家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装备战斗力,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与竞争需要。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做贡献,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工工作者。

  第三、要坚持脚踏实地的工作,力争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军工项目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项工程都是由若干具体细小的工作组成的。希望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工作分工,安心本职工作,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报效祖国,为母校争光。

  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以及相关院系的负责人出席仪式。(编辑 崔凯)

家园 清华每年国防、定向招生数

清华每年的国防、定向招生数是非国防专业院校中最多的,占总招生数的近10%。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定向生 60人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从1996年起每年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核工业部,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招收“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定向生约60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定向生 20人

中物院委托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为其招收和培养“工程物理”专业定向本科生约20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定向生 30人

共30人,分为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名(无人飞机、无人车方向)、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14名(测控技术与仪器方向6名,微机电系统工程方向4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方向4名)、车辆工程专业4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6名、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工程方向)3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名。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定向生 40人

国防生招生130人

国防生130名,共涉及电子信息科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土木工程、法学、新闻学8个专业。主要招收男生,除法学、土木工程专业外,其他6个专业,每个专业招收1名女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