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十月围城》,不经意的真实 -- 子奉不语

共:💬33 🌺1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十月围城》,不经意的真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十月围城》还是比较关注的,一来之前看得片花蛮精致,二来冲着甄子丹的武打也该去看看。结果是年底一如既往地没时间,先是错过了档期,后来用电驴下下来,居然忘了这事……

  等到我真的看完,已经是虎年了。片子不错,能打个7分,虽然港人的格局到底还是小了点,对这种题材多少有点力不从心,但看得出陈可辛还是很认真的。这么单薄的一个故事,能够拍得让观众从头到尾都不生闷,源于导演对人物的用心刻画。基本上他的思路是尽量让每个人物都饱满真实,所以我们看到大小龙套都有自己的纠结和故事。对比现在粗制滥造的抢钱大片,陈可辛可以被称为一个艺术家了。从艺术成就上来说,《十月围城》当然是超过《阿凡达》的。

  不过还是那句话,港人并不太适合拍这种题材的片子,他们格局太小。

  首先是对主题把握上的肤浅。本片本质上讲的还是仁人义士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故事。革命的意义是一定要点透的,不是几个人说几句“民主”就能够交待清楚的。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反叛武官是为了荣誉、商铺老板是为了友情、拉车的小伙计是为了报恩、死了亲人的女孩子是为了报仇、少林寺的退役和尚是为了血性、潦倒的武林高手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厌倦活着。

  唯二明白这革命的意义的,大概就是那对报馆的师生俩。可是导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就是他们喊了两句“民主”罢了。

  这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观众无法了解他们为什么要打打杀杀,甚至观众觉得不值,只是为了孙中山开个会就死这么多人,我是觉得费这么大劲,这个起义的准备会大家不如不开,写封信就好了嘛。因为对近代史略有了解的人都清楚孙先生其实对于起义本身没起什么作用。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问题不是艺术上的问题,是格局问题。

  导演和编剧们恐怕始终还是觉得所谓革命就是几个见过世面的大人物用理论忽悠热血青年、用魅力感召下层民众、振臂一呼,万事搞定吧。可是就如同电影所展现的,懂得理论的知识分子不到群众中去、只能依靠洋人、商人和帮会头子;同情革命的商铺老板只愿投钱下注甚至两面下注;手无缚鸡之力的年轻学生只能一边哭一边去死,连枪都拿不稳。而那些真正去打去杀去牺牲的小伙计、苦力们,他们为什么去革命?他们并不知道,也不关心。

  而导演对于人物的刻画无疑又进一步削弱了这一点。的确,每个人都有故事,可是每个故事都不相干,我们看到一堆不相干的人集合在了一起,对于观众而言,喜欢上后妈的黎明与滥赌成性的甄子丹不过是片中的第二高手和第三高手罢了。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部《十月围城》何尝不是反映了一种真实呢?孙中山穷其一生搞了这个半拉子革命,何尝不是如片中人物一样,抱着“民主”这部宝书,碰撞地头破血流。而周围的那些冷漠的看客们,不知道为什么,也并不关心。

  可惜,这种真实的反映,是不经意的。

通宝推:古难全,
家园 我感觉是借古讽今罢了

看了半截觉得没意思,就拖着进度条看了几个片断。从哪儿觉得没意思呢?从胡军把梁家辉抓住后的那场对白开始。

家园 大善,说出我想说却又无法组织出来的文字

只不过对陈来说,甚至对任何导演而言,这个“格局”的要求太高了。

我的理解作为导演,他做的很ok了,要是把lz说言的“格局”也体现了出来,当然是更加值得表扬,不过这种表扬不仅仅是给予他的导演身份了。

家园 那一段是很有意思的

但是导演怂了,照我看应该搞一大段独白的,呵呵。

家园 谢宝推

不过我觉得陈可辛应该可以尝试着做一做。如你所说,他做的很OK了,比如对人物的刻画,他是比较注意真实和复杂性的,但是挖掘得很不够,所以给人一种不太好的感觉。

家园 那一段我觉得是最画龙点睛的一段

说不出的滋味,明明知道是“反派”,但说出来的话,让我不得不赞同几分。

家园 哈哈,给子奉兄献花拜年

香港主流文化就是这个格局,要他们拍大场面是拍不出来也想不出来,那些现代版的香港柿油人士就是用这个思路理解20年前的那场风波的,他们真该读读太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几百万人的大规模运动岂是城市黑帮斗殴能比的?

家园 所以你是反派

为啥看到那我就不看了,因为我觉得我也成了反派了。ZXB是个阎王殿啊!

家园 围城的本意

陈可辛也只是监制,陈德森才是导演呀,拍围城用了十年,前几年一直是陈德森在搞这个事,不幸的是他碰到太多的事故了,结果这部戏就拖到了0809年,最后陈可辛也加入进来。同时十年前的理想中的角色和参与试镜的演员们也不得不换人了,甚至有原演A角在现在的戏里演B角等等。不得不说的是,十年前,不管是胡军还是甄子丹哪有现在红的一塌糊涂呀,当然更没有小春春,湖南卫视还没发家呢。

故事的初衷只是陈德森构思一群人保护一个人,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的,刚巧是建国60周年,大陆的电影市场也慢慢成熟,从投资到看电影的,顺便说一句,我也是09年开始进电影院看电影的。

而孙中山又是大陆能接受的,(难道让大陆人看保护老蒋,台湾人香港人看保护老毛?)在政治上好操作,两岸的票房都不会有政治上的麻烦。

关于这些在香港首映这本杂志里也专门说过。(里面写的很细,还有二陈的分工等)LZ在看完电影没有细看资料就说怎么怎么样是不好的。

家园 我有不同意见

我看了十月围城两遍,认为是近年少有的诚意之作。楼主认为该片未能“点透革命的意义”,因此“格局太小”。我不能同意。

“革命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从西周伐纣以降,到电影里的孙文,到马列毛泽东,不同时期的革命者们,给出过不同的答案:顺天承命、实现三民主义、追逐共产主义理想……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来说本身就是一部革命史,然而人类文明演进到现在,可曾对“革命的真正意义”给出过一个最终答案?

如果楼主是导演,会不会试图在一部商业电影中,正面回答这样一个“格局”大到一部资本论都写不完的问题?

反过来,我倒认为陈可辛在这部电影里做了一次令人深思的逼近:“叛武官是为了荣誉、商铺老板是为了友情、拉车的小伙计是为了报恩、死了亲人的女孩子是为了报仇、少林寺的退役和尚是为了血性、潦倒的武林高手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厌倦活着。”楼主说的好,在下认为,这一段,其实正是陈可辛想要表达的“革命的意义”。他认为的革命,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一本高深的书里面写着的一段高深的理论,而是每一个老百姓对于各自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理念的追逐,对于恶的抗争,甚至对于自己性格缺陷的洗涤。

这种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的惩恶扬善的冲动,加在一起形成的社会变革,就叫做革命。

香港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华夏文明在这里被与英伦思想杂糅。不同于大陆人的带有宏大的“大局观”的“从上往下”式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法,香港人的一些电影里的“从下往上看”的往往能带来令人惊喜的思维体验。

家园 部分同意,不过我觉得还是一个革命的主人公问题

我是很同意“人民群众是推动进步的根源”的,说本片格局太小某方面也是这个意思。

在本片中下层民众的参与革命是盲目的,是与辛亥这个“民主革命”所不相符的,而知识分子的热情与软弱、资产阶级的参与与动摇、下层民众的坚决与盲动、这些都是应该表现并可以表现的。

家园 确实没看资料

认错认错……

家园 年好

我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我很希望能看到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宏观描述的电影和书籍。哪怕观点我不同意但能够客观就好,当年不是《大江大海》那种货色。

表现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所谓“自下而上”的作品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就好像邓小平说的“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中国的史诗级别的片子应该从这个题材诞生。

家园 诚意二字用对了;拍的很仔细,服装,布景都不错。
家园 大家似乎小看陈可辛了

此人野心很大。放一个帖子:

[URL=http://ent.sina.com.cn/m/2009-12-10/15282805586_4.shtml][/URL]

《十月围城》是陈可辛在内地和搭档黄建新、于冬组建“人人影视”公司之后的开门大作,他从不讳言这部动作大片致力的商业诉求。但也正是因为陈可辛的监制身份和个人品牌,《十月围城》并不单纯只是一部票房传奇那么简单。

听起来《十月围城》的意义会超越《投名状》。

  《投名状》本身是一个很任性的东西。我本身抗拒拍大片,因为片子规模越大,就必须找一个越小的命题去满足我的艺术诉求。所以《投名状》很极端,表面商业,内里很拗。但恰是这个非主流的片子,让我发现原来大陆观众对一些比较挑战的题材能忍耐,承受力比海外观众高,这个对我来讲是很大的强心针。所以我后来决定在大陆开公司。

  做《十月围城》呢,就是两个原动力:一个就是市场,是利益。市场大就生意好,生意好就空间大。第二个,就是你连选材的空间都大。我在香港拍戏,已经知道要讨好这些年轻人,已经做到鞠躬尽瘁,但是年轻人只喜欢官能刺激,你要讲一点点命题的东西他都不要听,我就很沮丧。大陆除了市场大,票房好之外,它还有一批很有水平的观众,使我们在艺术诉求上也能不停进步。前几年我们商业票房不停进步,但必须以艺术诉求的退步为代价,这是很痛苦的事。《如果·爱》让人很沮丧,《投名状》让我重拾信心,它让我知道原来你只要拍得好,还是会有人会买票去看,所以才做《十月围城》。

还有这个:

[URL=http://ent.sina.com.cn/m/c/2009-12-16/ba2811585.shtml][/URL]

新浪娱乐:为什么要躲开《集结号》?

  陈可辛:我是轻敌了。当时我觉得一部拍解放军的电影,老百姓怎么会认呢?还没明星,从头到尾都是脏兮兮,而且看前面的《夜宴》,冯小刚的状态也没多好。我就觉得这部戏一个亿差不多了。但后来我看了《集结号》,觉得很好看,很感动,我都哭了。《集结号》的后半部分就是《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当年我也觉得很好看。当我今天知道了张艺谋在主旋律上做的所有的功课,可能就不会觉得《秋菊打官司》那么好看,但当时作为一个香港人,哪里知道大陆的政治,我看《秋菊打官司》觉得很好看。我早知道《集结号》是这样的,我排片就排在它后面,不会排在它前面。当时它和我隔开一个星期,把我的后路抢得都没有了。

新浪娱乐:《投名状》的票房被《集结号》腰斩之后,你收获了什么?

  陈可辛:我对内地老百姓又加深了一点认识,原来全世界的一种商业的规律,在这里不一定行得通,这里是有中国特色的,我还得摸索这里面的特色是什么,所以就有《十月围城》。我记得回去香港之后,我就在我的抽屉里到处找,有哪些剧本是最不冲突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后找到了《十月围城》。

新浪娱乐:到了《十月围城》的时候,投资方的结构变成什么样?

  陈可辛:《十月围城》不存在买断发行,不分帐,我们才找保利合作人人电影,人人电影本身就完全是等于国产,其实它叫合拍片,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制作公司在香港,其实它根本就是国产片。另外,我们的很多投资资金还来自于五大的广电集团,SMG、江苏、湖南天娱,还有南方广州的一个卫视。

  新浪娱乐:这种投资方的改变给这部电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什么?

  陈可辛:这样就形成了联盟,他们有广告平台,合约上虽然没有写要他们做什么宣传,但是你这个电影到这些广电集团话事的省份去,他们会自动帮你打广告。这次在南京就做了一个晚会,谒陵拜孙中山,在上海做一个晚会,每个地方的媒体资源、硬广告都去支持这个电影,

另外,“诚意”其实是网上讽刺陈可辛的词,原因在于这里:陈可辛于冬与媒体策划打压同档期影片(其实就是《三枪》)

[FLASH]http://player.ku6.com/refer/f9qXDQi-1kI50Dfx/v.swf[/FLASH]

所谓革命,所谓家国,都不过是香港影人的工具,逐利的工具。LZ的总结很对,香港电影摆脱不了“格局”问题,港人的投机意识泛滥,导致电影思维混乱,滥情、造作。网上有网友评论我觉得说得很好:

我觉得陈可辛完全不了解内地市场,他可能心态还没调整好,用港人的思想来臆测内地老百姓,他所有认为的不可能都在内地会变成可能,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做热了整个军旅题材的场子,头阵还有更前的《亮剑》,所以《集结号》火的可能性很大,他可能听见了几个精英抱怨政府社会不喜欢听口号似的爱国,是的,这本来也是反应社会的一个方面,但为什么没有去了解士兵突击这种题材为什么会热?他不懂。今年的《风声》,《潜伏》不就是《风声》在电视剧中间又爆火做热的另一场子,会热也不奇怪。

陈可辛自以为抓住了重点:家国题材。其实他只抓住了表面,所以我才觉得十月围城的票房危险,因为只抓住表面,就有可能会滑走。他还是不了解内地老百姓了,也不了解内地的市场,看来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土不服,就看耗不耗得起了。

这篇采访还是挺真实地反映陈可辛的想法。但是他对内地市场和内地百姓的想法还是肤浅了,他完全没有办法了解内地百姓对PLA的感情。PLA是什么?PLA是人民子弟兵。我不否认PLA中也有丑恶现象,但是很多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洪水、地震,第一时间老百姓见到的就是PLA。所以,老百姓对PLA是有感情的,好不好卖其实是要看片子究竟拍好了没有。拍得好,老百姓自然叫好、捧场。

说起来《集结号》这部片子还是有争议的,原因却不是说把PLA拍得太好,恰恰相反,是有很大一部分军迷指责他扭曲事实。TG的PLA并非是用欺骗的手段去让士兵达成自己的作战目标,相反他是以一种自觉献身的精神为号召的。

陈可辛认为他今天拍这个片是主旋律了,是商业了。可在普通观众心里是真没感觉,除了国庆会把孙大炮的画像抬出来转转,你认为内地人对他能有什么感情?陈可辛还是没摸到内地观众的心理。

主旋律啊~《十月》拿孙大炮来爆炒是有原因,问题这个原因可真叫人啼笑皆非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