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甲胄十三副的传奇 -- 秦大路

共:💬23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甲胄十三副的传奇

明末边事春秋之八 甲胄十三副的传奇

1

对于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追随者们往往会精心编出各种各样的传说来证明领袖人物生来就不同凡响。比如刘邦力斩白蛇而从此拥有王气,吴广假扮狐狸唱出“大楚兴,陈涉王”的夜歌,刘备家中有一“童童如车盖”的大桑树,等等。总之这些近似神话的故事,无非是向天下宣示一个道理:故事的主人公是受命于天的。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导人如果还被这些子虚乌有的故事包围,会令世人笑掉大牙。假使美国大选中的民主党候选人凯瑞先生登高一呼:吾乃神授君权的下一代总统,选吾就是顺应天命。那么,他的脸上恐怕会立时粘上些番茄、蛋清等物。然而在古代,情形却不是这样。如果你讲出这样的神话故事,听故事的人不但不会质疑,反而长久回味在方才的神话里,眼睛定定的望着你,目光里充满了对领袖人物的崇拜和神往。

努尔哈赤是满族人的大英雄,他周身上下都被神话光环围绕着。据说前前后后共有一百多个以努尔哈赤为主角的神话传说。流传最广的传说有努尔哈赤脚踩七颗红痣,号称脚踏北斗七星,生具帝王之象。当然这是不好考证的。除了妻妾子女等私生活范围内的人,恐怕无人知道他的脚掌到底长得什么模样。这些传说里还有乌鸦、义犬救主等故事,乌鸦和狗后来也就成为满族备受尊崇和保护的动物。

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一个近似传说的传奇,即关于努尔哈赤甲胄十三副的传奇。《清史稿-本纪一》里第一句这样尊称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清史稿-本纪一》说努尔哈赤“仪表雄伟,志意阔大,沈几内蕴,发声若钟,睹记不忘,延揽大度。”这种描述与历史上其他开国帝王的描述文字其实并无太大区别,二十四史的开篇本纪的内容里大抵都有这样的描述。

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女真贵族世家,祖上数代担任明朝敕封的官职。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任明朝建州左卫都指挥;父亲塔克世(又称他失)任建州左卫指挥。努尔哈赤祖上数代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实心任事”,屡受朝廷嘉奖。用皇太极的话讲就是,其祖上一向为大明“忠顺守边”。

当时的女真部落大致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这三大部实际上由大大小小几百个小部落组成。这些部落散居于现吉林、黑龙江、甚至俄罗斯等地的一些江河流域,这些区域生产方式落后,文明程度也较底。从明初到明末,明朝在东北先后建立了数百个卫所,明朝拥有东北绝大部分地区的主权,当时东北并无一个其他的国家形态存在。

关于女真部落的划分,主要来自明朝对东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及后世史家的著述,这种划分方式曾经受到史学家的质疑。因为各部之间的服饰、习俗甚至语言,都有一定的区别。例如海西女真最强大的哈达部,既拥有自己的国号,又接受明朝的封赏,在努尔哈赤统一之前也并不承认与建州女真同族。再如远在黑龙江领域,库页岛领域的野人女真部落,实际上他们的种族成分里有不少是鄂仑春族、锡伯族。

明万历二年(1574年),明朝大将李成梁攻破建州女真部,斩杀了建州女真酋长王杲。万历十一年(1583 年)初,李成梁率军攻打王杲之子阿台盘踞的古勒城。当时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为明军做向导而被阿台软禁在古勒城中,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随明军前往,先于明军进入城中搭救其父。后明军攻破古勒城,射杀了阿台。此役中觉昌安和塔克世都为明军误杀。战后努尔哈赤和兄弟混迹于乱军,归附了李成梁。《清史稿-本纪一》中说,“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由此看来,努尔哈赤年轻时一定生得仪表堂堂,令人瞩目。后李成梁送回觉昌安、塔克世尸体,并赐银给努尔哈赤厚葬其父祖。接着明朝赐予努尔哈赤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允其承袭父、祖之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明朝这次的封赏对努尔哈赤的兴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时努尔哈赤并非一无所有,有了天朝的封赏在身,后面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把这种封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当时建州图仑城主尼堪外兰,效忠于明朝,曾为李成梁攻取古勒城立了功。努尔哈赤把祖、父二人的遇害,归罪于尼堪外兰。万历十一年五月,努尔哈赤以祖父和父亲遗下的甲胄十三副和部众三十人,联合嘉木湖城主噶哈善、沾河城主常书、扬书,偷袭了图仑城,逼得尼堪外兰仓皇逃跑。此次战斗规模很小,努尔哈赤联军的兵力据说只有一百多人,图仑城实际上是一个屯寨,守军估计也很少,已无法考证。这次战斗被看作是建立大清的第一仗,史称“图仑兴兵”。几乎所有的史料称努尔哈赤此役的主要目的是为报家仇。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这是一场争夺建州女真部落联盟领导权的战斗。明军取得古勒城大捷后,朝廷对功臣大大嘉奖了一番,仅李成梁的岁禄就增加了一百石,并被授予世荫指挥佥事。而同属明军盟友的尼堪外兰和努尔哈赤父祖也属于功臣之列。觉昌安和塔克世被误杀,努尔哈赤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世袭职位。但努尔哈赤只有二十五岁,不足以服众,受到明朝支持的尼堪外兰就成为努尔哈赤唯一的竞争者。努尔哈赤虽世袭了都指挥使职位,但此时族人,包括努尔哈赤家族成员,以及建州其他部落,大多都支持尼堪外兰。图仑兴兵之后,这一场争夺领导权的战斗最终以努尔哈赤的胜利而告终。

打败了尼堪外兰,并不意味努尔哈赤就获得了建州女真的最高领导权。万历初年建州女真分为苏克素护河、浑河、完颜、栋鄂、哲陈、鸭绿江、纳殷、朱舍里等部,每部又下属诸多小部,大小屯寨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力。努尔哈赤自图仑兴兵起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统一征程,一个屯寨接着一个屯寨的去征服。他采用了 “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换句话说就是,若各屯寨主动归附,就施之以德。若不肯归附,就攻杀剿灭。例如建州纳殷部七村拒绝投降,据城死守,被努尔哈赤攻破,“得后皆杀之”。额赫库仑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 “获俘一万”,斩杀无数,灭其国,“地成废墟”。万历十九年(1591 年),努尔哈赤攻占了建州鸭绿江部,统一了建州女真全部。从图仑兴兵到统一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整整用了八年时间。至此西起抚顺,东至鸭绿江,北接开原,南连清河的区域都属于努尔哈赤统辖范围。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战事虽然频繁,但每次战斗规模都不大,参战兵力大都在几百至一两千不等。尽管如此,努尔哈赤仍然培养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

万历二十一年(1592年),明朝万历朝鲜之役爆发,努尔哈赤则在辽东继续他的统一征程。万历二十一年六月,海西女真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部,联合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勒察三部,以及长白山珠舍里、讷殷二部,九部联军共三万余人,分三路大举进攻建州。当时联军驻扎于浑河北岸,向扎喀关(当今辽宁新宾境)、古勒山一带推进。联军进攻扎喀关城和赫济格城不克,双方进入僵持阶段。后努尔哈赤命一支骑兵诱使联军进入预先设下的古勒山埋伏圈,双方展开激战。联军统帅卜寨在乱阵中被建州军斩杀,主将一失,全军大乱,数万大军拥挤在沼泽和山路慌不择路。建州军乘胜追击,获得全胜。此役“斩级四千,获马三千,铠胄千”,建州女真从此军威大震。古勒山之战,彻底改变了女真各部的战略均势,女真的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2

客观地讲,当时明朝战略重点的转移,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提供了天赐良机。万历三大征就发生于这一期间。万历十七年(1589 年),西南播州之役爆发,前前后后打了十几年的仗。万历二十年(1592 年),宁夏之役爆发;同年援朝之役爆发,持续了七年之久。在此期间,明朝根本无暇东顾。此后二十多年,努尔哈赤采用逐步蚕食的办法,灭了海西女真四部和野人女真。这一期间,基本没有爆发类似于古勒山之战规模的战役,虽然有不少部落坚决抵抗努尔哈赤的进攻,但战场形势基本是一边倒。实力最为强大的海西女真哈达部和乌拉部都因发生了内乱而被努尔哈赤征服。在统一野人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远征军行军至黑龙江领域,甚至进军到现俄罗斯库页岛、纳赫塔河的库仑城附近。有些部落人数很少,努尔哈赤也派人攻打,“岛居负险不服者,乘小舟尽取之”。

当时努尔哈赤的军队征战南北,主要目的是统一女真各部,拓展自己的管辖区域。另一方面是掳掠人口。女真部落尚处于奴隶社会形态,自从其生产方式由渔猎转化为耕种以后,劳动力大为匮乏。因此主要通过战争来俘获人口,使之充当奴隶从事耕种。早年明朝与王杲、阿台等女真首领发生冲突,主要就是由于建州女真掳掠汉人充当奴隶而引起。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十一月,努尔哈赤发兵二千,远征野人女真窝集部东额黑库仑、至顾纳喀库仑(今苏联纳赫塔河附近),招之不服。后攻克其城,阵斩八百人,俘获一万人,强迁至建州女真活动的区域。这一万人也大都成了耕种奴隶,运气好的,可以成为女真贵族的包衣奴才。至于后来明与后金的战争爆发后,后金掳掠的汉人奴隶更是不计其数,动辄数万、数十万的人口被掳走。建州女真另一个具有奴隶社会特征的习俗就是殉葬,例如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夫人)死去时,“四婢殉之,宰牛马各一百”。努尔哈赤去世时,皇后和两妃均被逼殉葬,奴婢随葬的就更多了。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 年),康熙才下旨禁止八旗包衣佐领下的奴婢随主殉葬。

努尔哈赤得以统一女真,除了自己的“天锡智勇,神武绝仑”外,还得益于他早期所采取的依附明朝的策略。万历十七年,努尔哈赤将屡犯明边的女真首领克五十的首级,献送明朝。他还给万历皇帝写奏章言称祖父和父亲参与了剿灭王杲、阿台的战斗,并殉国尽忠,自己现在率领三十二酋为大明保卫塞边,管束建州、毛怜等卫,验马起贡,请万历封赏“长东夷”。当时的蓟辽总督张国彦、辽东巡抚顾养谦等官的上疏中称努尔哈赤原系都指挥,祖父向导有功,本人忠于朝廷,且“势最强,能制东夷”,应批准他的奏请,以便“制东夷”。于是万历帝授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并表彰他“忠顺好学,看边效力”。这只不过是“殊恩之始”,这个封赏使他成了合法的建州首领,而凌驾于其他部落首领之上,从此建州女真内部再也无人能挑战他的地位。

努尔哈赤并不满足于这个官职,万历二十年统一建州女真后他进呈奏文:“乞讨金顶大帽服色及龙虎将军职衔”。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在李成梁等明朝官员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龙虎将军”这个最高封赏。龙虎将军是明朝最高勋级的武官,正二品大员,与兵部尚书品级相同。用今天的话讲,龙虎将军与当时的国防部长同级。龙虎将军的一身行头自是荣耀至级,威风八面。六梁金冠,犀牛带,四色云凤绶,象牙笏,狮子绣大绯袍,这身装扮已是皇帝之下最为显贵的服饰了。有明一代,辽东只有横霸数千里的哈达部巨酋王台和努尔哈赤得到过这个封赏。一旦获得这个官职,地位将远远高于其他女真都督。明人茅瑞征在《东夷考略》中说“奴儿哈赤既窃名号,夸耀东夷,则势愈强”。凭借这个职衔,努尔哈赤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每次出兵都师出有名,而且归附者越来越多,从而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

根据白彝寿主编的《中国通史》,努尔哈赤对明朝采取了五项策略。“一为保塞安民,不掠不盗;二系送还蒙古及其他女真酋长掠夺的人口,邀功讨赏;三是奏请出兵‘征剿倭贼’,助明抗倭援朝;四系频繁入京,叩拜明帝,于万历十八年至二十六年的九年之内,他竟五次亲自入京朝贡;五为笼络明朝官将,对一个小小的明游击,他也尊称其为‘游府老爷’,再三恭维奉承。”当时建州女真偶有越过朝鲜边境掳掠,明朝游击胡大受曾写信令努尔哈赤不可轻举妄动。其《宣谕文》如下:“尔鞑子若不自量而妄动,则所欲如缘木求鱼,所为如以肉投虎。况皇灵震叠,敌国议后,一举足间而他日之大祸判焉。到此狼狈,虽悔无及。(尔)当敬恭承命,体领至意,传谕各众头目,自此以后,务要各守封疆,永遵禁约,毋得仍前紊乱,越境起衅。”一个游击敢对努尔哈赤用如此的口气写信,可见在明朝人的眼里,努尔哈赤当时的地位并不高。

努尔哈赤与明朝大将李成梁建立了长期的私人关系。他曾把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嫁与李成梁之子李如柏为妾。当时李成梁已经受封宁远伯,号称“辽东太师”,威振绝域。努尔哈赤对李成梁自称“奴儿”,毕恭毕敬,百般讨好。因而努尔哈赤受到了李成梁的长年关照,时人称“建酋与成梁谊同父子”,“助成声势者李成梁也”。李成梁镇辽二十二年,正是建州女真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李成梁的“养寇”一说便由此而来。现已无法考证李成梁给努尔哈赤是否提供过军事援助。从图仑兴兵至建立后金,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努尔哈赤与明朝没有发生过一次直接的军事冲突。很显然,双方这种长期的蜜月关系对女真的壮大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3

三十多年征战下来,努尔哈赤已非昔年的吴下阿蒙了。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海西女真叶赫部,叶赫部向明朝告急,明朝遂派使调解,努尔哈赤下书给明抚顺游击李永芳,大不喇喇地说:“与明无嫌也。” 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娶蒙古科尔沁部公主,明使来庆贺,自称都督,努尔哈赤毫不客气地说:“吾识尔,尔辽阳无赖萧子玉也。吾非不能杀尔,恐贻大国羞。语尔巡抚,勿复相诈。”万历四十三年,明总兵张承胤派使来索求被女真侵占的一些土地,被努尔哈赤毫不客气的驱逐回去。

此时努尔哈赤治下,“归?迫罩冢?疆域益广”,各方面都具备了与明朝抗衡的条件。似乎“天意”也降临在这位雄心勃勃的女真首领头上。据西文记载,17 世纪10 和20 年代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极光频繁出现的时期,当时欧洲出现了观赏北极光的热潮(约翰?A?埃迪:《气候与太阳的作用》)。同期,从万历四十一年(1612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朝辽东地区也多次出现北极光。这些自然现象引起了明朝君臣的惊恐,却使女真人兴奋不已,认为这是王气凝聚辽东的征兆。努尔哈赤的重臣额尔德尼(按:《洪业-清朝开国史》推测此人和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一样,都是高度女真化的汉人)进言:这是天命将移的预兆。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正月,八旗贝勒大臣集会,尊称努尔哈赤为“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简称英明汗,定年号为天命,国号“后金”。

刚建国时的后金,管辖广袤数千里的土地,人丁众多,兵强马壮。纯正满族人约有6万人左右,但治下的汉人、蒙古人等各种民族加起来约有数十万之众,并非一些资料所说只有几万。此时后金已经不是当年众多离散部落的组合体了,而成为一个组织严密、运作高效、军事实力强大、具备完整国家形态的新兴政权了。

一年后,即万历四十七年(1616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起兵伐明。七大恨中第一恨为明军“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其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第二恨是明朝违背誓言,“遣兵出边,护卫叶赫”。第三恨系明臣背誓,指责建州擅杀出边采参挖矿的汉民,逼令建州送献十人斩于边上。 第四恨,乃明朝“遣兵出边,为叶赫防御”,使叶赫将其许聘与努尔哈赤及其子代善之女“转嫁蒙古”。第五恨是,明廷遣兵,驱逐居住柴河、齐拉、法纳哈三路耕田种谷的女真,“不容收获”。第六恨为明帝听取叶赫谗言,遣人持函,“备书恶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是明廷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经并吞的哈达地区。

明朝君臣看到这七大恨自然爆发了雷霆之怒。在他们看来,当年“忠顺守边”的“奴儿”,在明朝几十年的恩德眷顾下不断壮大,今日羽翼丰满竟敢与天朝为敌。明朝君臣认为,第一恨中虽是明军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但努尔哈赤也因此得到明朝多年的恩待和扶植,明朝对建州“岁犒银币有差”;第二恨中,明军保护叶赫部是因为叶赫部一向效忠于明朝,明朝没有理由不对其进行保护;第三恨中,勒令建州杀献十人是对建州滥杀汉民的公正惩罚;第四恨中,悔婚的主角是叶赫而不是明朝,多年来叶赫部与建州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第五恨中,明廷认为明朝对这些地方拥有绝对的主权,当时柴河等地尚在明军控制之下,其广大农田自归明朝所有。第六恨是由于叶赫受到建州的攻击,因而明朝严令建州退兵。第七恨中明朝认为努尔哈赤侵略了哈达,因而强令建州退出。

在努尔哈赤看来,这“七大恨”,是可忍孰不可忍。从明朝的角度来看,这是后金政权毫无道理的悍然挑衅。到了天聪四年,皇太极木刻揭榜“七大恨”,做为满人观瞻的“神物”,进一步加深了满族人对明朝人的刻骨仇恨。

宣誓七大恨后,后金军闪电进攻猝不及防的明朝守军,一路势若破竹,接连攻下抚顺、东州、马根单等五百多个屯兵卫所,收降了李永芳,击杀了明总兵张承胤,掳掠人畜三十万之巨,获马九千匹、甲七千副。败报至京,朝野震惊。明廷决定调兵四方,大举征剿。明军八万余人,加上朝鲜、叶赫兵各二千,共约为九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在曾于万历援朝之役犯下重大错误的经略杨镐的指挥下,兵分四路,试图合围后金军队,结果被后金军各个击破。明军遭受了前所未遇的惨败,主将刘招、杜松皆战死,明军阵亡四万五千余人,遗弃火器大小枪炮二万件。此役明军主要犯了指挥上的错误,否则,明军挟火器之利,士气之旺,即使不能取得胜利,也有可能进入相持战,即使打败也可以打成击溃战。但是由于主帅无能,此役变成了歼灭战,导致两路主力被后金军全歼,一路被击溃。(按:关于此役,本人另有文与大家讨论。)

努尔哈赤乘新胜之余威,攻陷开原、铁岭,吞并叶赫,完成了女真的真正统一。萨尔浒之役对于后金而言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从此役开始,明朝在这场长期战争中最终彻底丢掉了辽东。乾隆皇帝曾说,萨尔浒之役“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辽阳,王基开,帝业定”。

此后努尔哈赤抓住战机,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相继攻陷辽阳和沈阳。辽东地区明军纷纷投降,大小七十余城尽入后金之手,努尔哈赤遂迁都辽阳。

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闻知抵挡他四年的孙承宗被替换,明朝大军撤入关内,大喜,率六万大军(一说十三万)进攻宁远孤城,试图以血肉之躯对抗明军强大的火炮。时任宁前兵备道的袁崇焕,与总兵祖大寿和满桂等人率领一万余守军凭城固守,激战三日,终于击退后金军的进攻,并使后金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据说,此役中努尔哈赤被大炮击中。努尔哈赤征战一生,从未遭此败绩,正如他自己所言,“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

八个月之后,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自25岁以甲胄十三副起兵以来,驰骋沙场,身经百战,建立了不世功勋的 “英明汗”努尔哈赤,疽发身亡,死于沈阳?ゼΡぃ?终年68岁。努尔哈赤死前并没有制定皇太极为继承人,而是留下了一个奇怪的遗嘱:“毋令恃强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主,恐恃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他要求八贝勒实行集体统治。现已无法推知努尔哈赤这么做的真正动机。似乎他很支持集体领导制,他指出,“不得一二人集会,要众人会齐后入见,共议国政,处理国事。”当然这种遗愿缺乏付诸实施的现实可能性。这个极权政体必会诞生另一个极权领袖。不久,众贝勒与大臣拥立皇太极为后金汗王。

4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起兵,最终在东北建立了一个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后金国,他本人有着非常突出的才略。努尔哈赤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并非金庸先生在《袁崇焕评传》中所说的那样,“他的智略一部分是天生,一部分当是从这两部小说(即《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得来的。”努尔哈赤在政治方面和军事方面所具备的突出才略,固然也许与天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在长期的政治纷争和军事生涯中逐步培养了这些超出常人的才能。早年他曾多次去北京述职,细致观察和研究了明朝的各种制度及其运作方式。因而后金建立时,除了八旗军制以外,其政治体制基本全盘照搬自明朝。

努尔哈赤具备了一个政治强人所必需的素质,如多谋善断,性格坚毅,手段灵活,铁面无情,等等。与历史上其他枭雄一样,努尔哈赤可以毫不容情的除掉任何对其权力可能构成威胁的人物,即使是这些威胁来自那些血亲或者功臣。早期创制的四个旗中,黄旗直属努尔哈赤,蓝旗属兄弟舒尔哈齐,白旗属长子褚英,红旗属次子代善。努尔哈赤分别剥夺了舒尔哈齐和褚英旗主的职位,将舒尔哈齐下狱,把褚英处死。虽然舒尔哈齐子阿敏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但该旗已经完全控制在努尔哈赤之下了。

女真各部原本并没有文字,努尔哈赤充分认识到文字的重要性,曾命额尔德尼、噶盖于万历三十三年(1599年)借用蒙文字母,创制了没有标点的老满文,从此女真的文书、史籍都由老满文撰写。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等文臣大量翻译汉人的文典和兵书。他还经常令文臣用满语读给他听。但满文的创建,对满族的崛起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值得商榷,文臣里掌握满文的也不多,各贝勒、武将里,当时似乎只有皇太极识字。所以到了皇太极时代,即使达海创制了增加了标点的新满文,这种文字只是用来记录史事。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满族不可避免的开始全盘吸收汉族语言和文字,到了清朝建立后,八旗贵族人人以操一口京片儿为荣也就不奇怪了。

毫无疑问,努尔哈赤是古代非常优秀的军事人才。但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中称“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却是过分夸大了。由努尔哈赤直接指挥的、具备一定规模并可载入战史的战役为古勒山之役,灭乌拉部之役和萨尔浒之役,其他数百次战斗大都是以多胜寡、以强凌弱。其中古勒山之役和萨尔浒之役最为出色,表现出努尔哈赤高超的指挥才能。至于四人击败八百人的浑河之战,并非信史,不可以此为据。晚年的努尔哈赤也打过一些败仗,如曾被明朝孙承宗收复了不少后金占领的城池,后来又在宁远被袁崇焕大败。

努尔哈赤所创立的组织完善的军事制度是后金获得一次次胜利的重要保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这项制度对后金的崛起,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早年建州女真只有四旗,即黄、白、红、蓝。万历四十三年,“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的最基层军事组织是牛录,由三百人组成。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旗(固山),分别设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管辖所属人员。当时约有二百多个牛录,后金所有人员皆须编入旗下牛录。因而在早期阶段,一个旗有七千五百人左右。接近一个古代马其顿兵团或罗马兵团的人数。在冷兵器时代,这种编制是可能是最佳编制。作战时,每一旗有旗主指挥,可以独立完成军事行动。大规模做战时八旗军队可以在主帅努尔哈赤的率领下迅速集结,虽然八旗军队全部集结时,兵力只有六万人左右,但这六万人均是高速机动、勇猛善战的骑兵部队,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战力。

八旗部队类似于国共相争时的解放军的纵队编制,这种编制如果在一位优秀将帅(按:如努尔哈赤,如林彪,如粟裕,呵呵)的指挥下,可以在大规模战役中取得胜机。例如,萨尔浒之役中努尔哈赤先动用了两个旗一万多兵力与杜松所率的明军展开激战,后另投入四个旗的生力军,共四万多人,终于全歼了杜松部三万多人。明军虽然有先进的武器,有较为完善的车营编制,但一直解决不了自身的机动性问题,更对八旗军的“铁骑冲突,如风如火”的进攻一筹莫展。明军不善野战一说,概由此而来。后来清兵入关,明朝失去不少火器制造基地如天津卫,明军基本上失去了火器和弹药的供应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战事又返回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这时,无论是农民军还是南明军都无法阻挡清军的铁蹄了。

努尔哈赤是一个杰出的领袖,他的缺点和优点同样突出。他的优点帮助他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后金国。然而他的缺点,特别是他晚年犯下的错误,却有可能会使他无法问鼎中原,从而使他可能成为与后赵之石勒相似的一时枭雄。晚年努尔哈赤下令屠杀了大量汉人。如后金天命八年(1629年),努尔哈赤以复州汉民欲逃为由,派兵二万屠城,全城一万八千多人只剩下五百户及一些老弱妇幼。后金天命十年十月,以汉民叛逃不绝欲杀后金兵为由,命八旗贝勒率各旗精兵在后金辖区内,采取地毯式的扫荡,“分路而行,逢村堡,即下马而杀”,“不论贫富,均皆诛戮”。努尔哈赤认为,这些汉民都是在明朝秀才们的蛊惑下才造反叛逃。他说:“并非我等嘉善拔擢之官员,乃是昔为明国秀才、大臣而今无官者,听信奸细之言,煽动当地村民。凡此等人,皆检出诛之”。因而有“贤良之书生亦被杀绝”的说法。这一时期努尔哈赤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满汉关系陷入空前的紧张状态。表面上后金政权稳定了,实际上社会矛盾已经激化。若非不久登基的皇太极及时纠正了努尔哈赤的错误,后金政权能否继续维持强势姿态还是个未知数。

努尔哈赤继承了明朝的辽东疆域,如果不是明朝内外交困,如果不是明军两线作战,以满清的实力,原本只可能建立一个雄踞东北的国家从此便止步不前,就象他们的祖辈建立的金国一样。大清之所以能统一中国,倚靠的是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从多尔衮到康熙,无一不是人中之杰。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这也是历史给满族提供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努尔哈赤的子孙们及时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统一了整个中国,建立了一个具有巨大版图的东方帝国。

一个本民族的英雄,往往会成为另一个民族的恶魔。英雄也罢,恶魔也罢,当我们透过几百年的历史迷雾去透视他们的时候,却觉得无论是把他们捧为完美英雄,还是咒为巨奸大恶,都是偏狭无力的。

2004年11月3日 于南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草草写完

草草写完,还未校正。

估计此篇会引起不少争议,请大伙多多指教

家园 好文章,送你一花!
家园 好文,支持,呼唤加精。:)
家园 大路能不能考证一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详细过程?

这是努尔哈赤的驰骋天下的资本,我们后人却对这最关键的部份了解很少。

家园 好文章

好文章呀。比金庸先生的评论有见地哟。(个人认为金先生评历史简单化了点,象武打小说似的。)

家园 努尔哈赤早期的征战史

其实都是小部落间打打杀杀。真正的里程碑是建立四旗军制,意义如同曾国藩建立湘军,老毛三湾改编建立新红军一样。这样的军队在当时确实是无敌的。

努尔哈赤早期战史,《满文老档》记载很多,可惜我手头没有。我把清史稿贴出来吧。总之内容都是攻城掠地,侵占人口。

家园 你说的不错

我对金庸先生写小说的功力自然十分景仰。但金庸的历史功力值得怀疑,比如《袁崇焕评传》,就有很多问题。文章基调也少不了大是大非、大忠大奸等传统论调的局限性。听说金庸要写一部史论巨作或通史,本人觉得,不可过分期待也。就像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屡屡为人诟病。

家园 《清史稿-太祖本纪》

太祖本纪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其先盖金遗部。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仇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元于其地置军民万户府,明初置建州卫。

  越数世,布库里雍顺之族不善抚其众,众叛,族被戕,幼子范察走免。又数世,至都督孟特穆,是为肇祖原皇帝,有智略,谋恢复,歼其仇,且责地焉。于是肇祖移居苏克苏浒河赫图阿喇。有子二:长充善,次褚宴。充善子三:长妥罗,次妥义谟,次锡宝齐篇古。

  锡宝齐篇古子一:都督福满,是为兴祖直皇帝。兴祖有子六:长德世库,次刘阐,次索长阿,次觉昌安,是为景祖翼皇帝,次包朗阿,次宝实。

  景祖承祖业,居赫图阿喇。诸兄弟各筑城,近者五里,远者二十里,环卫而居,通称宁古塔贝勒,是为六祖。景祖有子五:长礼敦,次额尔衮,次界堪,次塔克世,是为显祖宣皇帝,次塔察篇古。时有硕色纳、加虎二族为暴于诸部,景祖率礼敦及诸贝勒攻破之,尽收五岭东苏克苏浒河西二百里诸部,由此遂盛。

  显祖有子五,太祖其长也。母喜塔喇氏,是为宣皇后。孕十三月而生。是岁己未,明嘉靖三十八年也。

  太祖仪表雄伟,志意阔大,沈几内蕴,发声若钟,睹记不忘,延揽大度。邻部古勒城主阿太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攻,阿太,王杲之子,礼敦之女夫也。景祖挈子若孙往视。有尼堪外兰者,诱阿太开城,明兵入歼之,二祖皆及于难。太祖及弟舒尔哈齐没于兵间,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途遇额亦都,以其徒九人从。

  太祖既归,有甲十三。五城族人龙敦等忌之,以畏明为辞,屡谋侵害,遣人中夜狙击,侍卫帕海死焉。额亦都、安费扬古备御甚谨,尝夜获一人,太祖曰:“纵之,毋植怨也。”使人?逵诿髟唬骸拔蚁热撕巫锒?歼于兵?”明人归其丧。又曰:“尼堪外兰,吾仇也,原得而执之。”明人不许。会萨尔虎城主诺米纳、嘉木瑚城主噶哈善哈思虎、沾河城主常书率其属来归,太祖与之盟,并妻以女,于是有用兵之志焉。是岁癸未,明万历十一年也,太祖年二十五。

  癸未夏五月,太祖起兵讨尼堪外兰,诺米纳兵不至,尼堪外兰遁之甲版。太祖兵克图伦城,尼堪外兰遁之河口台。兵逐之,近明边,明兵出,尼堪外兰遁之鹅尔浑。兵出无功,由于诺米纳之背约,且泄师期也。杀诺米纳及其弟奈喀达。五城族人康嘉、李岱等纠哈达兵来劫瑚济寨,太祖使安费扬古、巴逊率十二人追之,尽夺所掠而返。

  甲申春正月,攻兆佳城,报瑚济寨之役也。途遇大雪,众请还。太祖曰:“城主李岱,我同姓兄弟,乃为哈达导,岂可恕耶!”进之,卒下其城。先是龙敦唆诺米纳背约,又使人杀噶哈善哈思虎,太祖收其骨归葬。六月,讨萨木占,为噶哈善哈思虎复仇也。又攻其党讷申于马?憾照?,攻四日歼之。九月,伐董鄂部,大雪,师还,城中师出,以十二骑败之。王甲部乞师攻翁克洛城,中道赴之,焚其外郭。太祖乘屋而射,敌兵鄂尔果尼射太祖,贯胄中首,拔箭反射,殪其一人。罗科射太祖,穿甲中项,拔箭镞卷,血肉迸落,拄弓徐下,饮水数斗,创甚,驰归。既愈,复往攻,克之。求得鄂尔果尼、罗科。太祖曰:“壮士也。”授之佐领,户三百。

  乙酉春二月,太祖略界凡,将还,界凡、萨尔浒、东佳、把尔达四城合兵四百人来追,至太兰冈,城主讷申、巴穆尼策马并进,垂及,太祖返骑迎敌,讷申刃断太祖鞭,太祖挥刀斫其背坠马,回射巴穆尼,皆殪之。敌不敢逼,徐行而去。夏四月,征哲陈部,大水,令诸军还,以八十骑前进。至浑河,遥见敌军八百凭河而阵。包朗阿之孙扎亲桑古里惧,解甲与人。太祖斥之曰:“尔平日雄族党间,今乃畏葸如是耶!”去之。独与弟穆尔哈齐、近侍颜布禄、武陵噶直前冲击,杀二十馀人,敌争遁,追至吉林冈而还。太祖曰:“今日之战,以四人败八百,乃天钓也。”秋九月,攻安土瓜尔佳城,克之,斩其城主诺一莫浑。

  丙戌夏五月,征浑河部播一混寨,下之。秋七月,征服哲陈部托漠河城。闻尼堪外兰在鹅尔浑,疾进兵,攻下其城,求之弗获。登城遥望,一人?煮仪嗝藜祝?以为尼堪外兰也,单骑逐之,为土人所围,被创力战,射杀八人,斩一人,乃出。既知尼堪外兰入明边,使人向边吏求之,使斋萨就斩之。以罪人斯得,始与明通贡焉。明岁犒银币有差。

  丁亥春正月,城虎阑哈达南冈,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六月,攻哲陈部,克山寨,杀寨主阿尔太。命额亦都帅师取把尔达城。太祖攻洞城,城主扎海降。

  戊子夏四月,哈达贝勒扈尔干以女来归,苏完部索尔果率其子费英东等、雅尔古寨扈拉虎率子扈尔汉、董鄂部何和礼俱率所部来归,皆厚抚之。秋九月,取完颜部王甲城。叶赫贝勒纳林布禄以女弟那拉氏来归,宴飨成礼,是为孝慈高皇后。

  己丑春正月,取兆佳城,斩其城主宁古亲。冬十月,明以太祖为建州卫都督佥事。

  辛卯春正月,遣师略长白山诸路,尽收其众。叶赫求地,弗与。叶赫以兵劫我东界洞寨。

  壬辰冬十月二十五日,第八子皇太极生,高皇后出也,是为太宗。

  癸巳夏六月,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四部合兵侵户布察,遣兵击败之。秋九月,叶赫以不得志于我也,乃纠约扈伦三部乌拉、哈达、辉发,蒙古三部科尔沁、锡伯、卦尔察,长白二部讷殷、仇舍里,凡九部之兵三万来犯。太祖使武里堪侦敌,至浑河,将以夜渡河,逾岭驰以告。太祖曰:“叶赫兵果至耶?其语诸将以旦日战。”及旦,引兵出,谕于众曰:“解尔蔽手,去尔护项,毋自拘絷,不便于奋击。”又申令曰:“乌合之众,其志不一,败其前军,军必反走,我师乘之,靡弗胜矣。”众皆奋。太祖令额亦都以百人挑战。叶赫贝勒布斋策马拒战,马触木而踣,我兵吴谈斩之。科尔沁贝勒明安马陷淖中,易??马而遁。敌大溃,我军逐北,俘获无算,擒乌拉贝勒之弟布占泰以归。冬十月,遣兵征仇舍里路,执其路长舒楞格,遣额亦都等攻讷殷路,斩其路长搜稳塞克什,以二路之助敌也。

  甲午春正月,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喀尔喀贝勒老萨遣使来通好,自是蒙古通使不绝。

  乙未夏六月,征辉发,取多壁城,斩其城主。

  丙申春二月,明使至,从朝鲜官二人,待之如礼。秋七月,遣布占泰归乌拉,会其贝勒为部人所杀,遂立布占泰为贝勒。

  丁酉春正月,叶赫四部请修好,许之,与盟。九月,使弟舒尔哈齐贡于明。

  戊戌春正月,命弟巴雅拉、长子褚英率师伐安褚拉库,以其贰于叶赫也。冬十月,太祖入贡于明。十一月,布占泰来会,以弟之女妻之。

  己亥春正月,东海渥集部虎尔哈路路长王格、张格来归,献貂狐皮,岁贡以为常。二月,始制国书。三月,开矿,采金银,置铁冶。哈达与叶赫构兵,送质乞援,遣费英东、噶盖戍之。哈达又私于叶赫,戍将以告。秋九月,太祖伐哈达,攻城克之,以其贝勒孟格布禄归。孟格布禄有逆谋,噶盖未以告,并诛之。

  辛丑春正月,明以灭哈达来责,乃遣孟格布禄之子吴尔古岱归主哈达。哈达为叶赫及蒙古所侵,使诉于明,明不应;又使哈达以饥告于明,亦不应。太祖乃以吴尔古岱归,收其部众,哈达亡。十二月,太祖复入贡于明。是岁定兵制,令民间养蚕。

  癸卯春正月,迁于赫图阿喇,肇祖以来旧所居也。九月,妃那拉氏卒,即孝慈高皇后也。始妃有病,求见其母,其兄叶赫贝勒不许来,遂卒。

  甲辰春正月,太祖伐叶赫,克二城,取其寨七。明授我龙虎将军。

  乙巳,筑外城。蒙古喀尔喀巴约忒部恩格德尔来归。

  丙午冬十二月,恩格德尔会蒙古五部使来朝贡,尊太祖为神武皇帝。是岁,限民田。

  丁未春正月,瓦尔喀斐悠城长穆特黑来,以乌拉侵暴,求内附。命舒尔哈齐、褚英、代善及费英东、扬古利率兵徙其户五百。乌拉发兵一万遮击,击败之,斩首三千,获马五千匹。师还,优赉褚英等。夏五月,命弟巴雅拉、额亦都、费英东、扈尔汉征渥集部,取二千人还。秋九月,太祖以辉发屡负约,亲征,克之,遂灭辉发。

  戊申春三月,命褚英、阿敏等伐乌拉,克宜罕阿林城。布占泰惧,复通好,执叶赫五十人以来,并请婚。许之。是岁,与明将盟,各守境,立石于界。

  己酉春二月,遗明书,谓:“邻朝鲜而居瓦尔喀者乃吾属也,其谕令予我。”明使朝鲜归千馀户。冬十月,命扈尔汉征渥集呼野路,尽取之。

  庚戌冬十一月,命额亦都率师招渥集部那木都鲁诸路路长来归。还击雅揽路,为其不附,又劫我属人也,取之。

  辛亥春二月,赐国中无妻者二千人给配,与金有差。秋七月,命子阿巴泰及费英东、安费扬古取渥集部乌尔古宸、木伦二路。八月,弟舒尔哈齐卒。冬十月,命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率师征渥集部虎尔哈,俘二千人,并招旁近各路,得五百户。

  壬子秋九月,太祖亲征乌拉,为其屡背盟约,又以鸣镝射帝女也。布占泰御于河。驻师河东,克六城,焚积聚。布占泰亲出乞和。太祖切责之,许其纳质行成,而戍以师。师还。

  癸丑春正月,布占泰复贰于叶赫,率师往征。布占泰以兵三万来迎。太祖躬先陷阵,诸将奋击,大败之,遂入其城。布占泰至城,不得入,代善追击之,单骑奔叶赫,遂灭乌拉。使人索布占泰,叶赫不与。秋九月,起兵攻叶赫,使告明,降兀苏城,焚其十九城寨。叶赫告急于明,明遣使为解。师还,经抚顺,明游击李永芳来迎。与之书曰:“与明无嫌也。”

  甲寅夏四月,帝八子皇太极娶于蒙古,科尔沁部莽古思之女也,行亲迎礼。明使来,称都督。上语之曰:“吾识尔,尔辽阳无赖萧子玉也。吾非不能杀尔,恐贻大国羞。语尔巡抚,勿复相诈。”冬十一月,遣兵征渥集部雅揽、西临二路,得千人。

  乙卯夏四月,明总兵张承胤使人来求地,拒之。令各佐领屯田积焚。秋闰八月,帝长子褚英卒。先是太祖将授政于褚英,褚英暴伉,众心不附,遂止。褚英怨望,焚表告天,为人所告,自缢死。冬十月,遣将征渥集部东格里库路,得万人。是岁,??定兵制,初以黄、红、白、黑四旗统兵,至是增四镶旗,易黑为蓝。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以扎尔固齐十人副之。于是归?迫罩冢?疆域益广,诸贝勒大臣乃再三劝进焉。

  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国号曰金。诸贝勒大臣上尊号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弟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命额亦都、费英东、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为五大臣,同听国政。谕以秉志公诚,励精图治。扈尔汉巡边,执杀盗??者五十馀人。明巡抚李维翰止我使者纲古里、方吉讷。乃取狱俘十人戮于境上,纲古里等得归。

  秋七月,禁五大臣私家听讼。命扈尔汉、安费扬古伐东海萨哈连部,取三十六寨。

  八月,渡黑龙江,江冰已合,取十一寨,徇使犬路、诺洛路、石拉忻路,并取其人以归。

  二年丁巳春正月,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来朝,待之有加礼。

  是岁,遣兵取东海散居诸部负险诸岛,各取其人以归。

  三年戊午二月,诏将士简军实,颁兵法。壬寅,上伐明,以七大恨告天,祭堂子而行。分兵左四旗趋东州、马根单二城,下之。上帅右四旗兵趋抚顺。明抚顺游击李永芳降,以为总兵官,辖辑降人,毁其城。明总兵张承胤等来追,回军击斩承胤等,班师。

  五月,复伐明,克抚安等五堡,毁城,以其粟归。

  七月,入雅鹘关,明将邹储贤等战死。

  冬十月,东海虎尔哈部部长纳哈哈来归,赐赉有差。使犬各部路长四十人来归,赐宴赏赉,并授以官。

  四年己未春正月,伐叶赫,取二十馀寨。闻有明师,乃还。明经略杨镐遣使来议罢兵,覆书拒之。杨镐督师二十万来伐,并徵叶赫、朝鲜之兵,分四路进。杜松军由东路渡浑河出抚顺、萨尔浒,刘??军由南路入董鄂。侦者以告。上曰:“明兵由南来者,诱我南也。其北必有重兵,宜先破之。”命诸贝勒先行。

  三月甲申朔,清旦,师行。大贝勒代善议师行所向。四贝勒皇太极言:“宜趋界凡,我有筑城万五千人,役夫多而兵少,虑为所乘。”额亦都曰:“四贝勒之言是也。”遂趋界凡。向午,至太兰冈,望见明兵,分千人援界凡。界凡之骑兵已乘明师半渡谷口,击其尾,回守吉林崖。杜松留师壁萨尔浒,而自攻吉林崖。我军至,役夫亦下击,薄明军。是时,上至太兰察兵势,命大军攻萨尔浒,垂暮堕其垒,入夜夹攻松军。松不支,及其副王宣、赵梦麟等皆死。追北至勺琴山,西路军破。是日,马林军由东北清河、三岔至尚间崖。乙酉,代善闻报,以三百骑赴之。马林敛军入壕,外列火器,护以骑兵,别将潘宗颜屯飞芬山相犄角。上率四贝勒逐杜松后队,歼其军,闻马林军驰至。上趋登山下击,代善陷阵,阿敏、莽古尔泰麾兵继进,上下交击,马林遁,副将麻岩战死,全军奔溃。移攻飞芬,上率骑突入,斩宗颜,西北路军破,叶赫兵遁。是时刘??南路之军由宽甸间道败我戍将五百人,乘势深入。上命扈尔汉将千兵往援,戍将托保以馀兵会之。丙戌,复命阿敏将二千人继往。上至界凡,?l八牛祭纛。丁亥,命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南御,遇??精骑万馀前进。四贝勒以突骑三十夺阿布达里冈,代善冒杜松衣帜入其军,军乱,四贝勒驰下会战,斩??,又败其后军。乘胜至富察,??监军道康应乾以火器迎战,大风起,烟焰返射,复大破之,应乾遁,朝鲜兵降。凡四日而破三路明兵。其北路李如柏之军,为杨镐急檄引还,至虎栏,遇我游骑二十人,登山鸣螺,呼噪逐之,如柏军奔迸,践毙又千馀人。甲辰,释朝鲜降将姜弘立归,以书谕其国主。

  四月,遂筑界凡。遣兵徇铁岭,略千人。

  五月,朝鲜使来报谢。

  六月,先是遣穆哈连收抚虎尔哈部遗民,至是得千户,上出城抚之,赐以田庐牛马。上率兵攻开原,克之,斩马林等,歼其军,还驻界凡。

  秋七月,明千总王一屏等五人来降,暨前降守备阿布图,各予之官。上攻铁岭,克之。是夕,蒙古喀尔喀部来援叶赫,败之,追至辽河,擒其贝勒介赛。

  八月己巳,征叶赫。叶赫有二城,贝勒金台什守东城,其弟布扬古、布尔杭古守西城。分军围之,隳其郛,穴城,城摧,我军入城。命四贝勒领金台什之子德尔格勒谕降再四,金台什终不从,乃执而缢之。布尔杭古降。布扬古不逊,杀之。叶赫亡。师还驻界凡。

  冬十月,蒙古察哈尔林丹汗使来,书辞多??,执其使。喀尔喀五部来使约伐明,上使大臣希福等五人莅盟。旋有五部下属人来归,上?s之。

  是岁,明以熊廷弼为经略。

  五年庚申春正月,上报书林丹汗,斥其??。执我使臣。上亦杀其使。

  二月,赐介赛子克什克图、色特希尔裘马,令其更代为质。

  三月,论功,更定武爵。丙戌,左翼都统总兵官、一等大臣费英东卒,上临哭之。

  夏六月,谕树二木于门,欲诉者悬其辞于木,民情尽达。

  秋八月,上伐明,略沈阳,明兵不战而退,乃还。

  九月甲申,皇弟穆尔哈齐卒,车驾临奠,因过费英东墓赐奠。

  冬十月,自界凡迁于萨尔浒。

  是岁,明神宗崩,光宗立,复崩,熹宗立,罢经略熊廷弼,以袁应泰代之。

  六年辛酉春二月,上伐明,略奉集堡,至武靖营。

  三月壬子,上大举攻明沈阳,以舟载攻具,自浑河下。沈阳守御甚备,环濠植签,我军拔签猛进,明军殊死战,阵斩总兵贺世贤以下。乙卯,入沈阳。复败其援军总兵陈策等于浑河,败总兵李秉诚于白塔铺,援军尽走。庚申,乘胜趋辽阳。袁应泰引水注濠,环城列宠,督军出战,不支而退,守城楼。壬戌,我右翼军毁闸,左翼军毁桥,右翼傅西城升陴,左翼闻之,毕登。明军犹列炬巷战,达旦皆溃,袁应泰自焚死,御史张铨被执,不屈死。癸亥,入辽阳。辽人具乘舆鼓乐迎上,夹道呼万岁。命皇子德格类徇辽以南,所至迎降,兵宿城上,不入民舍。

  六月,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额亦都卒,上临奠,哭之恸。

  秋七月壬寅,宴有功将士,酌酒赐衣。镇江城人杀守将佟养真,降于明将毛文龙。

  十一月乙卯,命阿敏击毛文龙,败之。喀尔喀部台吉古尔布什来降。明复以熊廷弼为经略。

  七年壬戌春正月甲寅,上伐明,攻广宁。丙辰,克西平堡。明军三万来御,击败之,斩其总兵刘渠、祁秉忠,巡抚王化贞遁,游击孙得功以城降。庚申,上入广宁,降其城堡四十,进兵山海关,熊廷弼尽焚沿途村堡而走。乃移军北攻义州,克之,还驻广宁。蒙古厄鲁特部十七贝勒来附,上宴劳之,授职有差。喀尔喀五部同来归。

  二月癸未,上还辽阳。辽阳城圮,迁于太子河滨。

  秋七月乙未朔,一等大臣安费扬古卒。

  八年癸亥春正月壬辰朔,蒙古扎鲁特部巴克来朝,遣与质子俱还。

  夏四月癸酉,遣皇子阿巴泰、德格类、皇孙岳??率师讨扎鲁特贝勒昂安,以其杀我使人也。昂安扌?`孥遁。达穆布逐之,中枪卒。我军愤,进杀昂安父子,并以别部桑土妻子归。

  六月,戒诸女已嫁毋凌其夫,违者必以罪。

  冬十月丁丑,一等大臣扈尔汉卒,上临哭之。

  九年甲子春正月,喀尔喀贝勒恩克格尔来朝,求内迁,许之,以兵迁其民。

  二月庚子,皇弟贝勒巴雅拉卒。上遣库尔缠等与科尔沁台吉奥巴盟,勿与察哈尔通。

  四月,营山陵于东京城东北阳鲁山,奉景祖、显祖迁葬焉,是曰永陵。

  五月,毛文龙寇辉发,戍将楞格礼、苏尔东安追击歼之。

  秋八月壬辰,总兵官、一等大臣何和里卒,上闻之恸,曰:“天何不遗一人送朕老耶!”毛文龙之众屯田于鸭绿岛,使楞格礼袭其众,歼之。

  十年乙丑春正月癸亥,命皇子莽古尔泰率师至旅顺,击明戍兵,隳其城。

  二月,科尔沁贝勒寨桑以女来归四贝勒皇太极为妃,大宴成礼。

  三月庚午,迁都沈阳,凡五迁乃定都焉,是曰盛京。遣喀尔达等征瓦尔喀,归,降其众三百。

  夏四月己卯,宗室王善、副将达仇户、车尔格征瓦尔喀,凯旋,宴劳备至。

  六月癸卯,毛文龙兵袭耀州,戍将扬古利击败之。

  秋八月,遣土穆布城耀州,明师来攻,击走之,获马七百。命博尔晋征虎尔哈,降其户五百,雅护征卦尔察部,获其众二千。毛文龙袭海州张屯寨,戍将戒沙击走之。上著酒戒颁于国中。

  十年己卯,皇子阿拜、塔拜、巴布泰征虎尔哈,以千五百人归。

  十一月庚戌,科尔沁奥巴告有察哈尔之师,遣四贝勒皇太极及阿巴泰以精骑五千赴之,林丹汗遁。

  是年,明使高第为经略,驱锦西人民入山海关。宁前道袁崇焕誓守不去。

  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宁远。至右屯,守将遁,收其积焚。至锦州,戍将俱先遁。丁卯,至宁远。宁前道袁崇焕偕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婴城固守。天寒土冻,凿城不隳,城上放西洋宠,颇伤士卒,乃罢攻。遣武讷格将蒙古兵攻觉华岛,夺舟二千,尽焚其军储,班师。

  二月壬午,上还沈阳,语诸贝勒曰:“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夏四月丙子,征喀尔喀五部,为其背盟也,杀其贝勒囊奴克,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

  五月,毛文龙兵袭鞍山驿及萨尔浒,戍将巴布泰、巴笃礼败之,擒其将李良美。丁巳,科尔沁贝勒奥巴来朝,谢援师也。上优礼之,封为土谢图汗。

  六月,上书训辞与诸贝勒。

  秋七月,上不豫,幸清河汤泉。

  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入宫发丧。在位十一年,年六十有八。天聪三年葬福陵。初谥武皇帝,庙号太祖,改谥高皇帝,累谥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论曰: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

家园 真是时无英雄,隧使竖子得谋,早知道这样明朝还不如晚点援朝呢

那时加藤清正已经打到女真人边界了,再有几个月把他们搞个三光,没准以后明朝就没这个祸害了

家园 今人读史,令人扼腕长叹处不可胜数

用总理的话说,满族入主中原带来辽东大片国土做陪嫁.但是后来北方大片国土沦入沙皇俄国魔掌,很大的原因是清廷实行的封禁政策,如果当时中原大批移民东北,沙皇的势力不可能推进蚕食的那么快,那么彻底.

唐将王仙芝在完全可以大胜的情况下输给了大食,唐的英主能臣们干脆就放弃了与大食在今天中西亚争个高低上下,若以当时之国力放手大干,恐怕今天中东都是说汉语的国家,我们还愁的什么油啊.

家园 这个好象比较难

俺看过一种说法是扩张有个极限问题,到一定程度就扩不动了。唐朝那时无论输赢想获得中亚的控制权俺觉得很难。不说别的,传递消息的时差问题让中央怎么控制中亚,结果必然是割据,独立。当时阿拉伯帝国也有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也再没继续向东扩张。

家园 不怕招您您蛰我,跟蝎弟不敢苟同

盛唐之文明同化彼时中东蛮荒化外,这个过程我说它不可逆您没异议吧?

我没有说这些地方肯定尽入中华版图,但是他们必皆为汉语国家.象今天的老美与他的小兄弟英国,澳大利亚.

家园 女真的统一是个偶然事件?还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统一的要求?

如果没有这么一个人 辽东还是散沙一片 估计明朝还能多活好些年 清朝相比明朝 是历史的倒退

家园 哈哈,这里露一大怯,唐将高仙芝,王仙芝是黄巢的师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