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谈明的火器、军队装备和编成及战法 -- cobalt

共:💬55 🌺11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七五年的,叫先生太高抬了,很多人的心血,我只是链.

谢当年袁吧拥袁与反袁诸主力,和凤卫吧.

大部分都是当年大论战时,拥袁派和反袁派一起整理收集的,后来袁吧资料库完了,但不少人下了,就有了这套比较完整的资料.

再后来凤卫出来接手,建了新资料库,才叫大家心血没白费.

现在还有一些人在凤卫的论坛,有闲可以去交流一下.

当年袁吧大论战,整个一战国,最后打出这么个资料库,也算是大家的功夫没白下,夜没白熬,书没白啃,脸没白红,骂别人没白骂,挨骂也没白挨.

网上打论战,能打出这么个结果的,不多.

家园 原来还有这么一段

真是多交流就能出东西。真的不知道还有这一段源源。

先闻先知即为先生,不在年龄。

多谢不吝赐教。

家园 列位皆为高士

让偶斗觉书写下篇压力之大啊。呵呵呵。

家园 可以发到军事版阿

写的很好。其实我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

家园 满清没有在明的基础上对火器发扬光大,太可惜了

。直到战争末期,后金拥有了上百门缴获和自制的红夷大炮,已经掌握了当时城市攻坚战的主动权。

家园 在这一点上明朝和清朝其实半斤八两

明朝后期的火器已经落后于欧洲,不得不引进红衣大炮。清朝到后期火器更加落后,於是被打痛之后开始了洋务运动。这两个运动比较而言,洋务运动无疑是更为广泛的改革。

至于清朝前期的火器运用其实一点都不比明朝少。打败噶尔丹主要还是靠了火器的。

家园 附图中应是康熙年间南怀仁主持铸造的神威将军炮
家园 史料丰厚断臂刀

人品高洁黑岛人   

从谏如流灰熊猫   

一日三更早慢熊

有坑必填马前卒

正人君子章肥猫  

胸襟开阔徐公子

人品厚道小白狼

家园 山海关让李自成就给打的奄奄一息

要是真的经受下满清的大规模攻城你以为他比锦州塔山之类的效果能强到哪去

家园 据说土木堡一战,明军被也先缴获的

神铳就有2万多支。对此我一直不太明白。火枪队怎么会被骑兵打败?骑兵是如何靠近火枪队的?难道是火枪队的武器不好?

家园 射程、射速、阵列、长枪兵、天气、等等因素

对此我一直不太明白。火枪队怎么会被骑兵打败?骑兵是如何靠近火枪队的?难道是火枪队的武器不好?

首先,火枪尤其是早期前膛枪的射速很慢。而有效射程又很近,甚至还不一定比得上某些弓弩。所以步兵对骑兵一定要结成阵列,并安放拒马以阻挠骑兵的突击。而早期的火枪兵在刺刀发明之前是需要长枪手来保护的。否则放了一枪之后就被敌人冲到面前。那时候没子弹的火枪比烧火棍好不了多少的。

另外,早期火枪,特别是火绳枪受天气影响很大。下雨就不说了,天气潮湿一点就有可能打不响。

所以散乱的步兵如果碰上骑兵,基本就是被屠杀的命了。而骑兵的突击战术一直用到一战。一战中的机关枪成了当时骑兵突击的克星。此后虽然二战中仍有运用,甚至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保留骑兵,但骑兵不过是骑马的步兵而已。

当然,现在的武装直升机、强击机和装甲部队也可以视为骑兵的升级版。

家园 火枪的作战效能不会这么低吧

明代开国的人可都是军事家。只有他们对火枪的认识和支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会在军中装备几万只火枪。很难想象一种如此不可靠的武器装备会大规模装备部队。

以前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里介绍说,当时的明军火枪是以神机营的形式作为独立兵种进入作战序列的。大概是只需要步兵的配合而不是掩护。而火枪的排枪战术,也是云南的那个沐王叫朱什么的发明的。到了正统年间,这些东西都已经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了。记得有本书介绍说当时的火药,已经几乎没有残留了,可以在手掌心里点燃而不伤手。

还有就是明军在靖难之战时期的兀良哈三卫,已经有了火枪骑兵了。战斗力极高。

土木堡之战,被敌人遗弃的火枪就有2万支啊。即使他们遭到了突然袭击,可这2万人即使站着不动也得砍一阵呢吧。前队遭袭之后,后队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列阵迎敌的。

呵呵呵。除非那天真的是下雨了。属于天灭之

家园 火枪的作战效能不会这么低吧

明代开国的人可都是军事家。只有他们对火枪的认识和支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会在军中装备几万只火枪。很难想象一种如此不可靠的武器装备会大规模装备部队。

以前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里介绍说,当时的明军火枪是以神机营的形式作为独立兵种进入作战序列的。大概是只需要步兵的配合而不是掩护。而火枪的排枪战术,也是云南的那个沐王叫朱什么的发明的。到了正统年间,这些东西都已经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了。记得有本书介绍说当时的火药,已经几乎没有残留了,可以在手掌心里点燃而不伤手。

还有就是明军在靖难之战时期的兀良哈三卫,已经有了火枪骑兵了。战斗力极高。

土木堡之战,被敌人遗弃的火枪就有2万支啊。即使他们遭到了突然袭击,可这2万人即使站着不动也得砍一阵呢吧,何况当时的兵力是20万。前队遭袭之后,后队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列阵迎敌的。

呵呵呵。当时是农历的八月十五,阳历的9月末10月初的样子,要是下雨了,应该不至于断水2日。

土木堡之战

3分(内容丰富) 编辑词条

摘要

  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突遭瓦剌军围攻,全军溃败的作战。

  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败退漠北,明太祖朱元璋修长城,设边镇,置卫所,有效地巩固了北部边防。成祖朱棣称帝后,抑制蒙古军事力量的发展。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撤销塞北军事重镇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开平(今正蓝旗东北)诸卫,使北部防线南移数百里。蒙古贵族乘机扩展势力,分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大部,互争雄长。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嗣位,用武力迫使诸部服属。同时,表面与明朝互通贡市,请求通婚,以保和好;暗中刺探明朝虚实,寻机举兵,图谋恢复元朝统治。明朝北边守将察知瓦剌军蓄谋南攻,多次奏疏加强戒备,以防不虞。而太监王振操纵朝中大权,竭力粉饰太平,致使北部边备日懈。

  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以为攻明时机成熟,以明廷刁难其贡使和毁弃婚约为由,倾全力分四路大举攻明。命脱脱不花可汗率东路攻辽东,阿剌知院率中路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另遣一部为西路,攻甘州(今甘肃张掖),自率精骑攻大同。十一日,也先率师进至猫儿庄(今山西阳高西北),击杀大同参将吴浩。明廷闻败,命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朱冕和左参将石亨各领兵万人出阳和口(今阳高西北)抵御。王振欲图边功,竭力怂恿英宗亲征,企图以势吓退瓦剌军。卜五日,英宗拒听兵部尚书邝埜、左侍郎于谦和吏部尚书王直等文武重臣再三谏阻,下令亲征,并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今北京)。同日,阳和口之战,明军又败,宋瑛、井源、朱冕战死,石亨败逃大同,塞北城堡接连失陷。与此同时,阿刺部攻独石(今河北赤城北),破永宁城(今北京延庆东北),进逼居庸关。脱脱不花部围攻镇静堡(今辽宁黑山西北),遭明军抗击,撤围而去。

  十六日,英宗和王振仓卒率领大军号称50万前往大同迎战。十九日,在进军途中,邝埜等群臣屡请回师,均遭拒绝。廿三日,至宣府。廿四日,也先侦知明军主力出征,且行阵如蚁,首尾难顾,遂佯装畏惧,主动北撤,隐伏塞外,纵明军兵骄,寻机待战。廿八日,明军至阳和(今阳高),目睹尸横遍野,将士惊恐。八月初一,师至大同,王振不见瓦剌军踪影,急欲北进,炫耀兵威。这时,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密报王振,瓦剌兵势甚锐,且大同以北各地明军惨败,若继续北行,正中其计。王振遂定回师,命刘安为大同总兵、郭登为参将,镇守大同,掩护主力东撤。初三,明军开始按既定路线由蔚州(今河北蔚县)经紫荆关返京师。军行40里,王振擅改行军路线,令全军折向宣府,经居庸关而返。将士辗转宣府、大同间,饥渴疲惫。也先察知明军易道北行,指挥混乱,断定并非用计,立即改变设伏之策,发挥蒙古骑兵倏来忽往、灵活机动的特点,挥师突入长城,跟踪追击。十三日,追至宣府西侧,一举击败明军后卫吴克忠、吴克勤部。闻明成国公朱勇和永顺伯薛绶领兵4万来援,又迅速转兵,在明援军必经之地鹞儿岭(今河北涿鹿西北)设伏待机。

  十四日下午,明军主力退至四面环山、水源缺乏的土木堡。其地道路不良,大军机动困难。王振以辎重未至,下令大军扎营等候。邝埜认为追兵不舍,形势危急,多次建议大军速入怀来卫城,均被王振拒绝。邝埜面见英宗,奏请车驾疾驱入怀来,以保安全。王振怒斥邝埜不知兵事,强令大军扎营。当晚,瓦剌军占领土木堡西北、西南要地,控制了堡南的唯一水源,对明军形成包围之势。十五日,也先遣使议和,行佯退之计,麻痹明军。明军断水二日,兵马饥渴难熬。英宗和王振急欲摆脱困境,遂遣使往瓦剌军营议和。王振下令全军移营觅水,人马争路,相互践踏,阵势大乱。也先乘机指挥精骑从四面入阵。明军惊恐,指挥失灵,加之临阵配发火器,不熟悉性能,未经几战即全军大溃,死伤数十万。英宗被俘,随征将臣张辅、邝埜等50余人阵殁,王振被护卫将锤杀。史称“土木之变”。

  此战,明军大军麇集,辗转于宣府、大同间,致将士疲惫;扎营于群山之中,不便机动;且轻信议和,松懈戒备,导致大败,使明王朝一度危急。  

家园 印象中,明朝中后期面对农民起义和倭寇入侵好像

一直很重视火器的发展,为什么到了后来还要引进红衣大炮

家园 所以呀,山海关还是李自成破的,满清攻不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