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旱,中原王朝的死亡进行曲? -- wingbro

共:💬21 🌺5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大旱,中原王朝的死亡进行曲?

旱灾是一种很让人绝望的天灾。

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它的长,漫长。洪水、地震、蝗虫、海啸,这些灾难应该说都可以预期结束的时间,狂风暴雨的折腾一气,总算是有个盼头的,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但旱灾一来,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是家常便饭,让你等到绝望,绝望了以后旱灾可能还没结束。

而且——更可怕的来了——很多历史事实表明,旱灾本身的结束,往往并不意味着灾难的终结。经历了旱灾的地区,往往会发生大面积次生灾害,比如瘟疫、蝗灾(最近广西在旱灾之后马上发生了洪水,尽管跟之前的天旱应该没什么联系,但也让人挺感慨地)。

经历了旱灾的地区已经非常的脆弱,在这些次生灾害的打击下,往往导致毁灭性的结果。

更狠的是旱灾引发的战乱,有时碰巧是王朝衰败之际,兵戈一起就立即失控,即使没有发生旱灾的地方也是生灵涂炭,赤地千里,新主登基。

例子太多了,下文中有述,这里不再废话。

旱灾改变着历史,从有历史以来。

一、上古三代

简单掉了掉书袋,没有更深入地研究,根据我国的历史纪元,最早的旱灾记载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这场旱灾导致了传说中夏朝灭亡,即所谓的“伊洛竭而夏亡”。

到了公元前1766—1760年,即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连续七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无死所”,加上猛男纣和狐狸的折腾,商朝灭亡,即“河竭而商亡”。

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约前803—780年)大旱灾与大地震频发,幽王又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动机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跨战区军事演习——烽火—776,由于该演习仿真度过高,导致十年后真的点火让大家来救驾的时候,同志们还沉浸在十年前被忽悠的痛苦记忆中,结果被犬戎攻进了镐京,即“三川竭而周亡。”

这三句话带有点谶谣的味道,但是从现象分析的角度,说的都是与旱灾有关的政权更迭。

二、两汉三国

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发大水了——大泽乡,听听这地名,就不太像缺水的地方——和旱灾没什么关系。但有汉一代,由于名字起得不够圆满,旱灾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史家盛誉的“文景之治”和“昭宣中兴”均处于自然灾害的低发期,和风调雨顺有很大关系。而西汉由盛转衰的武帝末年的经济衰退,很大程度上缘于大旱。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4 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加上连年地向匈奴用兵,据说人口损失达到一半,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革命青年王莽建立的新朝。

我一直觉得王莽其实是个有理想的好青年,很多想法很有创意,但是一方面他的想法太有创意了,另一方面点子也的确很低——特别是在老天爷脸色这方面,绝对继承了武帝传统。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时,“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老百姓种地没希望,就要跳槽,当时工作种类比较有限,特别是对于平民阶层,基本上就只有种 地和革命两种。种地不成,于是起义连连。

公元17年(天凤四年),荆州地区旱灾饥民们在新市人(今湖北京山)王匡、王凤兄弟的领导下发动起义,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称绿林军;天凤五年(18年),樊崇在城阳国的莒(今山东莒县)聚众百余人起义——他们是天朝历史上第一批强调本土文化传统的革命团队,把眉毛都化成了中国红——这就是后来的赤眉军。

这两伙弟兄拼命的折腾,终于把投机分子刘秀送上了位。

刘秀不吸取教训,抱着这个汉字不放,结果老天按照他的心愿,继续的旱。

根据资料记载,东汉到三国时期是我国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阶段。特别是东汉后期黄巾起义之前,更是旱灾、水灾、蝗灾多管齐下,土地兼并严重,长时间的向匈奴用兵,加上张氏三兄弟的太平道,老百姓又要开始考虑换工作了。这次集体跳槽组织的比较成功,184年的黄巾起义,波澜壮阔,带动着各路混子风起云涌,毫不犹豫地将天朝历史带入了牛逼的三国时代。

经过东汉末年到三国一百多年的混战,人口的损失非常之惊人。汉顺帝时的统计,全国人口共计4915万口,桓帝时增加到5648万,而到了三国末年,魏的人口是443万,蜀94万,吴230万,总计767万——这已经是经过一段时间增长后的数值。以至于曹操当年拿到冀州的户口簿,发现“可得三十万众”,惊喜的称之为“大州”。

晋初增长到1616万,也远不及东汉时的人口数。

三、两晋南北朝

西晋本来建国基础就不牢固,而且自元康(290年)以来,又是无年不旱: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发生大饥荒: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秦、雍二州发生大旱灾,粮食昂贵、米斛万钱;旱灾过后,永嘉元年至六年(公元307年—公元312年),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牛马毛皆尽”。

旱灾及延伸灾害直接导致了国力的下降和民生的凋敝,西晋末年流民大起义正是在这个阶段爆发,加上同时的“八王之乱”,中原汉人王朝的统治力削弱,少数民族开始逐鹿中原,南北朝的乱世就此拉开序幕。

南北朝太乱,一想到南北朝就想到陈庆之,如果《梁史》中他的战绩都是靠得住的话,那轻机枪发明的历史应该提前了1300多年……

开个玩笑,白袍控见谅。

四、唐五代

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共发生旱灾170次,旱灾引起的饥荒17次。

据某天的《环球时报》的记载,德国一个科研小组对雷州半岛湖光岩湖取得的钻孔岩心进行了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过去的1.5万年里,有3个时期的冬季季风很强,而夏季季风很弱,导致降水不足。其中后一个时期大约在公元700至900年间,这段漫长的时间长期干旱,夏日极其少雨。而唐朝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近300年的历史,大部分包含在这一时期。

在老天眷顾下,有唐一代,旱灾阴影挥之不去,共计发生旱灾125次,平均每2.3年发生一次。有统计显示,民民在位的二十三年间,几乎每年都有水旱灾害。如贞观元年,“山东诸州大旱”,贞观七年“八月,山东、河南等四十余州水”,贞观八年“七月,山东、淮南、河南大水”,贞观十二年冬,吴、楚、巴蜀二十六州,从冬季开始不下雨,延至第二年五月,半年多时间遭旱。

越看越觉得贞观之治不容易。

再往后,唐天宝末年到乾元初(8世纪上中期左右),大旱继续,瘟疫横行,出现“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惨景象。

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被大旱折腾了若干年的大唐抵抗力已严重下降(当然这只是没有抵挡住安史的一个原因,其他诸如强兵不在国内,名将不得信任等等另议)。经过安禄山史思明两家四个活宝的折腾,加上大唐天子豪爽地请回纥兵到中原免费劫掠,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

据统计,唐代的人口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前最多的5292万人,到760年就已经变成1699万。损失率68%。这其中当然有战乱阶段对户籍统计不准确的因素在里面,但也可以看出人口损失的惨重。

写到这都不想写了——安史之乱后,旱灾还在继续呀继续,朝政还在腐败呀腐败,除此之外,又多出了好几代勤奋追求个人理想的太监。

到了唐后期,从公元859年裘甫发动浙东起义开始,一直到884年黄巢起义失败,25年间,各级各类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省,唐政府的统治力彻底崩溃,终于在907年被全忠哥搞定。

全忠哥也使一奇人,绝对可以排入天朝历史的名哥之林。

五代十国期间仅仅人祸已经是地狱般的情景,同时天灾也没有停歇,更多的是天灾加人祸,一个个流氓皇帝——唉,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到的,都是人才呀。

仅仅举一个例子,943年(后晋出帝天福八年),春夏有旱灾,蝗虫大起,晋境内竹木叶都被蝗虫吃光。但晋出帝因为宫廷享用不足,还是下令括民间谷物,督责非常严急,逼民众献谷,民众饿死数十万人,流亡人数更不可计数。

接下来,又进入老百姓换工作的环节。

五、宋元明清

宋代自然灾害频繁,从黄袍哥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祥兴二年(公元1299年)的319年间,有297年发生的自然灾害,风调雨顺的只有22年。其中比较著名的旱灾有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三十二州旱;宋真宗成平元年,四十七军州旱(辽亦遭旱);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七月至十一月,几乎半年时间全国有26个军及2个郡遭旱灾。

旱灾的一个可怕之处就是导致蝗虫的大量繁殖,这种现象在有宋一代显得尤为突出。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l016年)“六月癸未,宋京畿、京东西、河北路蝗蝻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入公私庐舍;七月辛亥,过京师。群飞翳空,延至江。淮南,趣河东,及霜寒始毙”;宋宁宗嘉定八年四月,“宋飞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食禾苗,山林草木皆尽;已卯,飞蝗入畿县;自夏徂秋。诸道捕蝗者以千百石计,饥民竞捕,官出粟易之。四月,金河南路蝗,遣官分捕。五月,金河南大蝗” 。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到至正四年(1344)年,袁州彭和尚、周子旺起义,各类的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著名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终于定案,颖州红巾军大起义爆发,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起起义的旗帜。

我们的重八哥,也终于有了不当和尚不撞钟的机会。

但他自己的朝代也没逃过旱灾,而且在水平上更上一层楼,加入了一些新的因素。

别的阶段不讲了,就讲讲明崇祯年间,华北、西北从1627年到1640年发生了连续14年的大范围干旱,以致呈现出“赤地千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旱灾发生前,全国人口为9987万,灾后则为8848万,减少了1139万,导致经济恶化和财政危机。

对这个阶段的情况,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之《滦阳消夏录》有一段记载: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树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屠者曰:肉尽,请少待。俄见曳二女子入厨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来。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一女战栗无人色。见周,并哀号,一求速死,一求救。

而崇祯元年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就是陕西。高迎祥、张献忠就是在陕西起义,而打下北京城的李自成,也是因为陕西大旱才失去了驿卒之个非常有前途的工作,加入了革命队伍。

明末的特别之处,就是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老鼠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阶段。

旱灾除了影响人外,还影响了老鼠。

明朝的旱灾波及口外草场,带着鼠疫病菌的草原野老鼠为了生存,不少就窜到了人类的集中居住地。而为长途旅行,加上吃不太饱,导致体质变弱,这时它们身上带的跳蚤会格外多,同时干旱使鼠洞内温度相对升高,又促进了鼠疫杆菌在跳蚤体内的繁殖。

这种老鼠站在那里就对人就已经相当危险了,可在这时受了旱灾的饥民们偏偏要到处找老鼠——他们需要鼠洞里的粮食,甚至老鼠本人充饥。

可以想见,这时人们带回家的,不仅仅是老鼠们存下的粮食、老鼠肉,更有老鼠们身上的跳蚤、和跳蚤们所带的鼠疫病菌。

有人研究,明末的崇祯年间鼠疫流行核心区即山西、直隶、河南三省北部。这个区域疫死人口占到这三个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644年一年中北京人有四分之一被鼠疫夺去生命。

于是李自成就倒霉了。

李自成定关中后,50万大军一路东进,沿途望风而降。没费什么劲就把北京搞定时,手下的小弟已经有100万之众,兵锋之盛,俨然是帝王之气。

40天后,他们被10万(约)辫子兵搞定。

尽管进北京以后腐败了一下下,但100万大军仅仅40天后就被辫子兵搞定,这难免也太快了点,问题出就出在鼠疫的爆发上。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正碰上鼠疫高峰,百万大军便成了百万鼠疫患者,历史从此被老鼠改写。

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近一亿的人口,到清世祖时只剩1400万,锐减了80%多。

清代就说说清后期。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场特大旱灾降临中国华北大地。本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后果异常严重。

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旱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活人吃死人,把老人或孩子活活杀掉吃的……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和1878年两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学界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为严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太平天国的是刚刚结束,两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又被这么大了一闷棍,大清朝真的是气数已尽了。

抵抗力严重下降,环境严重恶化,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就不提了。于是大炮哥就觉得,不现在革它的命,那简直是对自己之上的一种侮辱了。

写完了,也该下班回家了,写的不对的地方,大佬们批评指正拉!

关键词(Tags): #旱灾 历史 灾难
家园 有几个阶段写得比较简略,见谅

首先是春秋战国,感觉这个阶段各个国家基本都是风调雨顺的,没设么大天灾大天难,几项水利工程都带有进一步完善的性质。

南北朝没怎么写,主要是资料比较少

清和民国写得比较少,是因为快到下班时间了,今天加班在单位呆了一天,就盼着这个点,于是乎心也野了,将来有机会再好好弄弄

特此解释一下

家园 想得不是一般的多。中国地方很大。

西南大旱根本不会对国家动荡有任何威胁。储备的粮食,应付他们还是足够的。LZ莫非想当着乱世的英雄么?

家园 惶恐,绝无此意,兄台您这帽子太大了,有点57的感觉了

而且我的确也认为,西南的旱灾想撼动国家根基,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正好将当前形势下,旱灾与国家权威之间的关系理解反了。

现在和古代是不同的,关键是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技术,等等,这里说来就话长了,有时间我再好好整理一下,现在挑重点的结论向您禀报一下:

长话短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形成现在中央集权体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几千年来对抗局部灾难的需要延伸出来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不管是汶川地震、长江大水、玉树地震还是西南旱灾,都更体现了这片土地对我们举国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

请您明鉴

家园 真是够用心的

把旱灾的历史搞得这么清楚。

我们处在季风带,季风太强,就是水灾风灾雪灾,季风弱了,就是旱灾,唯有不强不弱刚刚好,才叫风调雨顺。这的确比较难。

相比而言,欧洲处于信风带,气候相对稳定得多。要说风调雨顺,欧洲大陆比东亚大陆条件要优越得多。当然,信风也有坏处,像这次西风把火山灰吹过来,只有等吹尽才行,想等气流变方向那是没门的。

相比自然界气候的自行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实在是太轻微了,这不歌本哈根刚开完会,就来了个大耳刮子,老天爷说了,气候这玩意,还轮不到人说了算。

家园 西欧的确气候比中国温和得多

极少有暴雨或超过一星期的干燥。东欧就不行,东欧总是比较落后。

家园 东到俄罗斯那里就彻底完蛋了

不过生活在比较恶劣的气候带的民族往往会更有韧性,更能干(太冷或太热却又不行,太极端了超出能努力的范围外了)。所以,古代就是气候恶劣地区的“蛮族”征服在气候较好地区腐败中的国家,然后自己住在那里腐败,然后下一波……

内忧外患是国家始终处于危险之中,但是没有了内忧外患,国家垮得可能更快。要想长久维持下去,必须维持一定的心理上的紧张度,就像美国总要给自己找个敌人,免得放心去睡大觉被人超越。

家园 江浙一带,没涝没旱,实在是难得

所以宋以后江南如此重要啊。。。

家园 春秋可没有风调雨顺

那个时候各国之间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相互借粮,以度饥荒

家园 千年的帝王将相交相辉映,屁民只留下一个使命:活下去
家园 江南有点像欧洲的荷兰

荷兰也是运河、沼泽和港汊交错,人口稠密,人的性格保守,很精明,但很实在,农工商都很发达。荷兰人收入比相邻的德国人高,但农产品比德国便宜,品种也更丰富。

荷兰由于大西洋的暖流,气候温暖潮湿,和江南非常近似,夏天还更凉快一点。

家园 结合环境变化的大冰期小冰期写写呢

好像明朝末年是个著名的小冰期。

家园 就是说人类到头来也不过是大自然的玩具

老早年《河殇》里有一句话听了很不是滋味:黄河水养育了中国人,养育了一群奴隶。

但冷静地想一想,每个民族每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的确是被地理因素决定的。从各个民族的高矮胖瘦到民族性格,无一没有地理的烙印。

而且,地理分布和气候变化也决定了各民族的命运,想想要是没有横贯欧亚的大草原,会有黄祸天降?仅仅是一个例子。

(多说一句,甚至地理因素也决定了欧冠,这次巴萨输球竟然有冰岛火山灰的因素!老天爷这堂课上得太生动了)

说到这里,更悲观的结论是,任何国家爱都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等待大自然为你编制的未来的到来的时刻。

家园 不壅川,不遏粜。。。。

外交协调搞不定,只好中央集权。。。。

欧盟估计不血战200年不能实现统一。

家园 上花,同感。

地理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力极其巨大。反过来政治军事的格局又会塑造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又会影响到政治选择。楼主的话,于我心有戚戚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