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 江南水

共:💬91 🌺10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3)

分封还是郡县,这个得商量

好了,差不多了,可以开始干活了。

在开始干活之前,先得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帝国跟一个公司差不太多,首先要找一款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找准了,经营的时间就能长一点儿,找不准,三两天就收摊儿也不是不可能的。

为了给帝国寻找一个合适的经营模式,大秦王朝的君臣,都让自己的脑筋转得飞快。

帝国的CEO丞相王绾首先发言了,刚刚拿下的燕、齐、荆(楚)等地区,离首都咸阳太远了,不在当地设立诸侯王,怕是镇不住场子。(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在丞相大人看来,诸侯王的人选都是现成儿的,让皇帝陛下的儿子们去挑起这个重担就是了。(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这是一个决定大秦王朝未来命运的建议,秦始皇也不好贸然的说行还是不行,还是开个会讨论一下吧。

这是一个一边倒的会,在会议上,大伙儿普遍认为丞相的这个建议相当靠谱,前不久天下还是有好几个诸侯王的嘛,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少数派廷尉李斯(好像就他一个人)唱起了反调,李斯首先回顾了一下历史,周天子当年也分封了一大批的同姓诸侯,刚开始还不错,大伙儿都能紧密的团结在周天子周围,后来呢,这些同姓的诸侯,拿着刀互相砍得那叫一个解恨啊,周天子也只能干瞪着俩眼,一点儿招儿都没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接下来,李斯指出了现行郡县制的无比优越性,在现行的制度下,中央政府只要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养着各位皇子和功臣,就能让他们乖乖的听吆喝,这么一来天下就不会再有人乱打主意了,这才是长治久安的高招儿啊。(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最后,李斯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重新设立诸侯王是不可取的。(置诸侯不便。

听着李斯的反调,秦始皇频频点头,李斯说完了,他也拿定了主意,给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这么多年来天下人没玩没了的折腾,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这会儿刚刚消停了,再重新设立诸侯国,等于是主动给中央政府树立对立面,还想求得安定团结,不是扯淡吗?!(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最后,秦始皇拍板,廷尉说得对,就按现在的方针办。

有时候,少数不一定就得服从多数,关键还得看老板站在哪一边,老板的这一票可是能顶一万票的哦。

当年秦孝公站在少数派商鞅一边,给秦国争取了一个光明的未来,现在秦始皇又站在了少数派的一边,将会给大秦王朝带来什么呢?

这是一个关系大秦王朝命运的选择,也是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选择。

出这道选择题的王绾,一直就不是一个怎么正面的政治形象。

在当时,老板秦始皇很待见郡县制,王绾提出这么个分封的建议,那是很不政治正确的;在后世,郡县是帝国稳定的基石,柳宗元的《封建论》一出,更是给郡县制定了调,郡县制度好,王绾还是很不政治正确的。

一贯政治不正确的王绾,提出的那个分封建议,真的就是那么不靠谱吗?

不见得。

自秦孝公以来,数代秦国人就只干一件事儿,蚕食邻居。秦国人敞开自己那春蚕一般的肚皮,今天从三晋弄一点儿,明天从楚国弄一点儿,吃得那叫一个爽啊。只有秦昭王在晚年的时候昏了一下头,想挟长平大战的余威鲸吞赵国,结果是“赢得仓皇北顾”,摔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

李斯来到秦国后,建议当时的秦王政抓紧一切该抓紧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天下一统。

以后,秦国的战略,也逐渐由蚕食调整为鲸吞,最嚣张的时候,秦王政竟然开辟了好几个战场。

实践证明,李斯的这个主意不馊,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真的就鲸吞了六国,吃下幅员辽阔的齐国和楚国,更是只用了短短的五六年时间。

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单从国土面积来看,秦国人搞了一次相当标准的蛇吞象。吞是吞下去了,怎么消化,还真是一个大问题哩。

当年,秦惠王只是拿下黄河以西,就不得不停下来歇会儿,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把吃到肚子里的土地完全消化。现在要消化比黄河以西大得多的土地,得用多少时间呢?

王绾建议秦始皇分封诸侯,也算是从历史中寻找出来的正面经验,当年的周王室跟眼下的秦朝廷差不太多,都是蛇吞象,人家用一个简单的分封,就把天下的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了嘛。

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经验很宝贵,但是只看到成功的结果,不去找一下成功背后的原因,就原封不动的把那些经验拿过来再用一遍,是很麻烦的,经验主义是要害死人的啊。

前面说过,周王室的分封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是能够选择的最不坏的选项了。

到了战国末期,技术上的瓶颈早就被突破了,秦国的大军老早就学会了超远距离作战,把这些军事手段转到行政管理来使用,费不了多大的劲儿。

这会儿,要想做到天下郡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肯定能做到的。何况秦国人搞郡县已经搞了一百多年,各种经验都可以编一本《如何实行郡县制》的教科书了。

再说了,不用太多的历史知识就应该知道,诸侯一翻脸,后果很严重。

李斯看到了分封后的严重后果,大力批判分封,极力坚持郡县,怎么看都是一件绝对正确的事儿。

不过呢,要是没有老板这关键的一票,李斯再怎么正确也是白搭,怎么说他也是少数派不是,还是绝对的少数派。

老板秦始皇是一个极度热爱工作的工作狂,白天忙着做各种决定,夜里还要上夜班看文件,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休息。(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

据说秦始皇每天都要称一百二十斤的文件,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量,看不完就不吃饭、不睡觉。

一百二十斤,折合今天的六十斤,虽然那个时候的文件都是写在竹简上,但是这个工作量也是够让人肝儿颤的。要是那个时候纸张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不知道秦始皇还敢不敢这么玩儿。

天下就那么些事儿,老板干了大头儿,手下人就轻松多了,大秦王朝的三公九卿每天按照老板编好的程序当个机器人就是了,根本用不着再浪费自己的脑细胞。(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应该也算是第一个劳模皇帝,后来能向他看齐的皇帝并不太多,明太祖、雍正帝,或许能跟他比一比。

秦始皇这么玩儿命的干工作,肯定不是为了涨涨工资、升升职位,也不是为了捞一个“劳模”的称号。

这一切的背后,只有两个字儿,权力。

我的地盘我做主,天下是我的,一切都得我做主。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通宝推:笑一笑十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也不好这么说

我虽然没有涉猎过文字学,但是我觉得,表音文字能够长盛不衰,应该有他的道理。

即便从今天的世界范围来看,好像还是表音文字占多数,联合国的官方语言,除了汉语,其他的好像都是表音吧。

家园 囧……

我不是男的

家园 呵呵,不知是个MM,恕罪则个
家园 问一下,

是不是文言中“兄”有时候表示尊称,不限男女老幼。比如,很多时候对年龄小的也可以称“需倪兄”,“清照兄”

家园 有两点不准确

1 欧洲中世纪虽然语言紊乱,但各国通用的文字是拉丁文,拉丁版的圣经是文字的基本样本。

2 基本到文艺复兴晚期,英语已经比较定型,乔叟,莎士比亚的作品除了少数词汇有意思变动,已大体和今天差不多,在出现英文版圣经后这个进程就更快了。

家园 这个关于it时代的,不敢苟同

那种文字不能在qq,msn上交流啊?况且字母文字更方便从键盘上输出,我看是方块字的弱势才是啊。当然如果发明了新的输入方式另说。目前那种需要背诵的输入法根本不普及,大多数人用的拼音输入法,其实就是把汉字字母化才可能的。如果电脑上还需要一笔一画的写才能脱离字母输入法的话,就更谈不上方块字在it时代的优势了。

家园 基本上,除了汉字,我就不知道那种现在还用的文字还是表意

日语必须字母和汉字混用才能表达圆满,不用汉字可以,不用字母就不行了。韩国更彻底点。

当然还有国内一些少数民族,但其实那都是没什么人用的文字了。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4)

公元前350年,秦国在全国推行“县政”,全国三四十个县统统归中央政府直辖。后来,秦国这只春蚕吃下的地盘越来越大,相应的,县也就越来越多。

中央政府要是还这么一竿子到底的插手县里的事务,那他哪还有工夫制定下一步的蚕食计划啊。于是,秦国在县的上面又设立了一级行政机构,郡。

郡县的主要领导,都是从中央政府那里领饭票,所以他们基本上都能做到中央让干啥就干啥,不跟中央政府讲价钱。

这是一套极其高效的组织体系,他保证了秦国这架战车能够始终保持高速运转,且从不掉链子。

同时,在这种组织体系下,秦国的中央政府也坐上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子。只要中央政府出现一个牛人,他就能很轻松的做到一个人说了算。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加冠,正式开始一个人说了算。到公元前221年前后,十多年过去了,秦始皇早就习惯了这种一个人说了算。

习惯成自然,普通人戒个烟都费老了劲,让劳模皇帝秦始皇,放弃十多年的习惯,放手让自己的儿子来帮自己挑起重担,这个难度……

历史的惨痛教训、现实的老板需要,让李斯站到了千古正确的位置上。

不过,对照十几年后发生的事儿来看,王绾和李斯谁更正确,就不好说了。

公元前209年七月,一群刚刚参军入伍的新战士,在楚地的大泽乡把枪口转向了大秦王朝,一时间关东大地狼烟再起,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大秦帝国是拆了东墙也补不了西墙,勉强撑了三年,然后鞠躬谢幕。

如果在齐、楚这些高危地区不是郡县,而是诸侯王,陈胜、吴广的星星之火,还能成燎原之势吗?

郡县里的地方长官,再怎么说,也只是打工的,陈胜来了不过是换个老板,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啊。虽然朝廷的法令极其无情,但是在遥远的朝廷处罚和眼前的陈胜威胁这道选择题面前,他们会选哪个选项呢?

武臣、张耳、陈馀,来到原来的赵国时,手头不过才三千人马,但是凭着蒯通(彻)耍了一通嘴皮子,他们还是拿下了原来的赵国。公元前209年八月,武臣就在邯郸自立为赵王,玩儿了一个相当高效的空手套白狼。

甚至有些打工的,看到有捞一把的机会,也做起了自己当老板的美梦,有的失败了(沛县县令、会稽郡守),有的成功了(鄱阳县令吴芮、岭南赵佗)。提前说一句,赵佗的独立,后果相当严重,从此秦王朝费了牛劲才拿下的岭南,又脱离了中央政府,直到近百年后,汉武帝才重新在这些地区设置郡县。

以上这些事儿,后面咱们还会细细的说。

老柳在《封建论》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这个说法相当的不靠谱。不知道是老柳没有好好的读一下《史记》,还是选择性失明,考虑到他老人家那“唐宋八大家”的身份,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要更大一点儿。

同姓王就不一样啦,相对于没有股份、纯粹只是打工的地方官员,他们是帝国的大股东,勉强能算二老板,他们那与生俱来的产权意识,是地方官员一辈子都不会具有的。

在自己做主的地盘上出现陈胜,帝国不一定会有什么事儿,同姓王本身肯定会有事儿。一来他们不会愿意从自己做主的老板,降格成为给陈胜打工的打工仔,二来陈胜也不会答应他们给自己打工,反倒是正好拿他们的人头来祭祭旗。

也就是说,只要出现陈胜,同姓王不但保不住自己的饭碗,而且还要搭上自己全家的身家性命。摆在同姓王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使出吃奶的劲儿,把陈胜扼杀在摇篮当中。

同姓王们一努力,就自觉不自觉的在中央政府和陈胜之间,充当了一道防火墙,还是一道相当可靠的防火墙。

无论是秦始皇的现实需要,还是帝国的长治久安,郡县制都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但是站在公元前209年七月这个时间点上,我不得不说,对大秦王朝来说,还是分封制更利于他的延年益寿。

唉,要判断一个政策是绝对的好,还是绝对的孬,真的不容易哩,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孬。

如果秦始皇采纳王绾的建议,在高危地区先设立同姓王,保证帝国度过瓶颈期,让子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一个推恩令之类的东西,大秦王朝是不是还会这么短命呢?

不过,秦始皇决定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为大秦王朝打造一个万寿无疆的经营模式,坚决贯彻郡县制,也不能说有多么的错。

以前的历史剧本,基本上都是崛起的封国把先前的老大挑落马下,商汤灭夏如此,武王灭商也是如此,秦灭周后一统天下差不多还是这个戏码。

没有了封国,大秦王朝怎么会做不到千秋万代呢?

后来,历史跟秦始皇开了一个玩笑,那是历史的事儿,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人算不如天算。

要让秦始皇和李斯在当时就意识到,十几年后一群无权无势的人,也一样能摧毁自己的王朝,还是不靠谱的,毕竟这一幕远远超出了当时所有人的想象力,谁也没有穿越到未来的能力不是。

虽然秦始皇给分封还是郡县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这个句号并不圆满,后面还有理论争论,再后面还有分封的实践。历史就是这样在争论和反复中,不断行进。

不管怎么说吧,现阶段这个争论算是有了一个句号,帝国也有了三十六个郡。每个郡有三个长官,郡守、郡尉、监御史。

郡守是当地行政级别最高的官员,主要负责当地的行政事务,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在跟北方游牧地区接壤的郡,郡守还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

郡尉的行政级别比郡守低一点儿,主要工作是负责当地的军事训练,治安管理,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员兼公安厅长。

监御史的行政级别最低,但是权力并不小,主要负责当地的纪律监察工作,相当于今天的省纪检委书记兼监察厅厅长。

说起这个“三十六”,可不是秦始皇一拍脑袋想出来的,那是相当有讲究的。

不是有人说秦拥有水德吗,在阴阳学上,水属阴,在八卦(是易经的八卦,不是小报的八卦啊)上呢,所有的阴爻都是六。

所以,秦始皇就把大秦王朝的吉祥数字确定为“六”,并且把以前的十进制改为六进制。皇帝的各种符节和正式的帽子(法冠)长六寸,车辆的标准宽度为六尺,六尺为一步。

要是那个时候在咸阳举办奥运会,开幕式的时间应该是在六点六分六秒。

六六大顺,六六三十六,帝国设置三十六个郡,那是吉祥中的吉祥。

一番折腾下来,帝国总算是找到了一款最合适的经营模式,郡县制,至少秦始皇是这么认为的。

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帝国的框架建设顺利竣工,接下来就该内部整顿了,打扫干净了屋子才好请客嘛。

第一步,进行武器管制。普通人不能再持有武器了,已经持有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

过去的几百年,整个天下除了打仗就是打仗,散落到民间的各种武器到底有多少,说不上来,不过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推测一下。

帝国把收缴上来的兵器重新熔化后,铸造了十二个大家伙,每一个重达千石,约合今天的30吨左右。

秦始皇的这个举措,不能说一点儿用也没有,但是从武器管制的角度来说,应该没有多大的用。在冷兵器时代,杀人的刀剑跟种地的锄头没有代差,哪怕是用木棍,也能跟刀剑磕一下子嘛。

再说了,菜刀也是刀,难不成买菜刀也得实名制?

从后来的一些人和事来看,这个武器管制,贯彻得极其不彻底,博浪沙那一次就不说了,韩信一个无权无势的穷小子,竟然也能整天带着一把剑人五人六的晃悠。

穷小子韩信,就是带着杀人的剑,他也得乖乖的钻别人的裤裆,另一些人,哪怕是空着手,别人也得管他叫大爷。

最重要的,还是人。

自古以来,主动闹事儿的,大多是吃不饱饭的,或者是吃饱了没事儿干的。

秦始皇不敢保证每个人都能吃饱饭,但是他可以让那些吃饱了没事儿干的不敢闹事儿。

公元前221年,这一年搬家的人格外的多,那年头要是有职业搬家公司的话,那绝对是营业额最高的一年。

这一年,东方六国的那些富翁和大家族,奉皇帝的命令,都搬家到了咸阳,沐浴在首都的春风里。

这是一次超大规模的搬家,搬到咸阳的富翁多达十二万家,在那个大家族的年代,少说也得有一百来万人吧,还不包括他们家的丫鬟婆子等各种打杂儿的。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其实用双拼打字很快的

也需要记忆一些,练习不过半个小时就可以了,还是值得的

当然,IT时代汉字也未必有太大优势

家园 欧洲文化扩散是主要原因吧

因为用表音文字的欧洲人扩散到了美洲、大洋洲、澳洲……还教会了非洲人学英语法语葡萄牙语,所以表音文字才占了多数

如果当初中国人满世界乱跑,说不准就表意文字占了多数了呢

家园 日语如果不用汉字的话

在意思表达上会有很大问题,因为同音字太多了——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原因。韩国文字的问题更大,因为朝鲜语词汇据说将近50%来自于汉语。所以现在同音字过多,导致是有恢复汉字的动议。当然,涉及宇宙上国国体,所以响应似乎不强烈。

不知道越南语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家园 汉语拼音是汉字拉丁化的一步

现在我们是把他当作了汉语学习的一个步骤,再走一步,就是越南的拼音文字和韩国的方块拼音文字。

全拼也好,双拼输入法也好,都是先有了拼音才有的啊,只是这个汉字字母化过程在我们小学一年级或者更早学龄前就学完记熟,自己完全意识不到罢了。

家园 双拼就是给拼音编个码,和拼音没任何区别啦

不过,汉字拼音化应该不可能把?比如这样的:

buguo, hanzi pinyinhua yinggai bu keneng ba

还不如汉字好理解,还得加注音调

家园 《读〈封建论〉呈郭老》

七律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可惜好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1974年1月25日,中央直属机关召开上万人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会上江青两次把郭沫若叫起来,宣读毛主席的两首批郭诗篇。一位与会者记述了当时的场景: 郭老那天也去了,带着病,低着头坐在那里。江青会上发言问:“郭老来了没有?”郭老站起来说: “到。”

  已届82岁高龄的郭沫若,以带病之躯,在大庭广众之下站起来蒙羞,此情此景,令人齿冷心寒。尤其让郭沫若揪心的是,运动下一步如何发展尚难逆料,所以会后他体温骤然上升,突发肺炎,住进了医院。

  听说郭沫若病了,毛主席派人前往医院探视,顺便向病家索要《读〈随园诗话〉札记》。郭沫若的书。主席那里大字本小字本应有尽有,他送江青看的《十批判书》,就是专门排印的大字本。要看书,何至于向郭老要?这其实是给郭老送去了一副良药。果然,郭沫若的病躯很快转危为安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