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汉宣帝元帝西域汉军史实 -- 老芒

共:💬64 🌺160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受教了,那段历史对我们很重要,

但是很多人都不熟悉了。同去的几个国人中,听我说江布尔和陈汤,高仙芝这点故事,都是一脸惊疑的表情。电视屏幕上的辫子戏,戏说帝王戏太多了,那些回肠荡气的历史是天然的好剧本,反而不能普及。

家园 我是直接飞过去的,

新疆还没有去过,受过教育的人生活条件都还不错,我拿着地图,就有人过来带路,去博物馆也是一位富有的老先生载过去的。不过没有和他们聊历史。一般老百姓倒是知道,反正历史上不是中国人,就是俄罗斯人统治:)。就现在的情形,他们更加倾向于俄罗斯,虽然种族异,但是文化上同化的厉害,吃饭用刀叉了,包括手抓饭手抓羊肉(在我的小时候的读物上都是手抓)。

家园 这些片子容易被批大国沙文主义

所以不那么受某部的欢迎的,现在要韬光养晦嘛,哪能赤果果的喊出“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家园 晕,你又把各个历史时期一勺烩了

以控制情况来看,唐最大,清次之,汉最小。乌孙也没你说的那么远,翻越天山远比翻越葱岭要好走的多,那边的路在汉代之所以不通,是因为匈奴阻隔的问题。

你对新疆地理不要那么想当然好吧,学学人家实地的考察一下,然后再说哪条路好伐。

称为波斯的历史上好几个时期的,即便现在伊朗仍然可以称为波斯。一看到这个词,你就思维固化了,那哪能成,尤其还是部电影呢。

哈萨克人很清楚自己的历史,文物部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哪有你想的那么小心眼。

之所以那的汉唐东西那么少,你看看历史,一共才多少人到那,一张嘴就说人家如何如何,做做调查总可以吧。

家园 所以喀什还是改搞特区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图片看的清楚

俄罗斯人是后来者了,如果在唐以前,那么要么是中原王朝的都护,要么是蒙古草原的单于或者可汗,反正都是东方的统治者。751年唐朝惮螺丝战败后,isl就过来了,这段时期,从安史之后,宋明的统治者们自保尚且困难(宋明都有皇帝被俘),中原朝廷在那的影响力就很小了(元朝因为现在外蒙是独立的,你算进来人家可能也不认账)。

清朝时期,岳钟期和其他清朝将领平定葛尔丹以后重新统治那里1百多年。后边才是俄国人,所以我觉得接受俄式教育长大的文化工作者如果展示汉唐文物那才是NC,这片土地和中土的渊源远比俄罗斯多的多,自汉朝解忧公主到清朝,1千多年历史里断断续续,总是有关系的。而俄罗斯人来了已经是近代以后了。如今苏联倒台,即使单算法理,俄罗斯才是继承沙俄,苏联,中国如果不承认北京条约,中俄西北界约记,那么即使闹腾上所谓的国际法庭,哈萨克这样的国家也未必就能在法理上赢。他们心里绝对会担心的。

等新疆建设的远比他们发达了,他们中下层的农民,牧民可能就会有想法了。

吃饭用刀叉了,包括手抓饭手抓羊肉(在我的小时候的读物上都是手抓)。

这个蒙古族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游牧民族应该都如此吧。

另外,老大当时去阿拉木图南边的那个外阿赖山(就是外伊犁山)旅游了没?我推测汉书 西域传里所说的乌孙北山应该就是这个山。这个山脉应该适宜游牧,能容纳大批骑兵。另外,不知道那个阿赖山当地有没有关于什么落难国王之类的民间故事。这个被老婆差点刺死,被刺之后之后一溜烟跑到荒山里的国王,在经历了张遵,季都2波深情慰问后还是难逃丧命荒山的结局。这么有戏剧性的历史,应该有些故事在发生地附近流传才对。

这段历史汉书里记录聊聊数语,靠史料还原已经不可能了,只能靠民间故事,传说一类的来部分还原了。

乌孙解忧刺杀,狂王藏匿,分国,及常惠汉军干涉时期猜想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汉书 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

辛庆忌字子真,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歙侯战,陷陈却敌。

狂王复尚楚主解忧,生一男鸱靡,不与主和,又暴恶失众。汉使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任昌送侍子,公主言狂王为乌孙所患苦,易诛也。遂谋置酒会,罢,使士拔剑击之。剑旁下,狂王伤,上马驰去。其子细沈瘦会兵围和意、昌及公主于赤谷城。数月,都护郑吉发诸国兵救之,乃解去汉遣中郎将张遵持医药治狂王,赐金二十斤,采缯。因收和意、昌系锁,从尉犁槛车至长安,斩之。车骑将军长史张翁留验公主与使者谋杀狂王状,主不服,叩头谢,张翁捽主头骂詈。主上, 翁还,坐死。副使季都别将医养视狂王,狂王从十余骑送之。都还,坐知狂王当诛,见便不发,下蚕室。

初,肥王翁归靡胡妇子乌就屠,狂五伤时惊,与诸翕侯俱去,居北山中,扬言母家匈奴兵来,故众归之。后遂袭杀狂王,自立为昆弥。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郭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

初,楚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书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为乌孙右大将妻,右大将与乌就屠相爱,都护郑吉使冯夫人说乌就屠,以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乌就屠恐,曰:“愿得小号。”宣帝征冯夫人,自问状。遣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送冯夫人。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破羌将军不出塞还。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侯民众,汉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然众心皆附小昆弥。 元贵靡、鸱靡皆病死,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岁卒,三孙因留守坟墓云。元贵靡子星靡代为大昆弥,弱,冯夫人上书,愿使乌孙镇抚星靡。汉遣之

家园 这个实际控制范围,值得商榷的

最简单的一点,西汉夺取汗血宝马的2征大宛和陈汤剿灭致之单于的战争,即使按照现在主流的说法,也都相当的靠西。尤其攻打大宛之战,是攻打当时中亚地区3大国之一(安息,大宛,大夏)。

贵山城,即使按照一些主流学者的说法,那也是相当的靠西的,比您想象的靠西的多。

王树兄引用 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贵山,就是Kasan (这里的两个a头上都需要戴个小帽子:^,打不出来),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Kassansay(也写作Koson/Kosonsoy/Kasansay等), 坐标40°59'N,71°37'E.

链接出处

这个地方在那?在撒马尔罕西南边,在杜尚别西边200多公里。而且汉军到达的规模绝对比高仙芝后来的那些战斗规模大,史记里说到达宛城3万人(这还是不算自愿跟随出征的志愿兵的),koson, 也远比惮螺丝靠西的多。

从地图看,汉军如果最后包围攻打Koson(贵山城),那么顺着费尔干那盆地过来,浩罕,塔什干,撒马尔罕,甚至杜尚别可能一路都要被攻克。唐朝和清朝,都没在这么西的地方打过大仗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贵山城我可是按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里放的,还没放到土库曼去。就算贵山在koson, 这也绝对是中国军队在最西边进行的最大规模战争了。这里距离安息东部的木鹿城,直线已经只有不到300公里了。

家园 你又偷换概念不是

我可没说打到哪那就算控制区,我说的是疆域,控制区好伐。

再说了,你又开始地理大挪移了,那我更无语了。

你愿意继续你的地理大发现你就继续吧,我烦了。最近事情多,没精力陪你玩了。你自己慢慢排你的中亚古国吧。

家园 军队打过的地方未必是疆域,但没军队的地方,肯定不是

我哪里地理大挪移了?如有,请指出,我改正。

唐朝对中亚是设立了一些机构,但唐军并没有在中亚尤其费尔干那以西进行过大战斗。唐朝对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统治,基本只是表面形式上的,还真未必有西汉都护时期那么强的统治力,而且因为吐蕃的缘故,安西四镇多次陷落,这个时候说唐朝对中亚是有效统治未免有点。。。

wiki 的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2] 同年9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3] 用以针对西突厥。[4] 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4]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4]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4] 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2] 显庆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2] 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5] 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4]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4]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2]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6]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2] 期间,唐朝廷也曾两次放弃安西四镇。[7]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傑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2] 此后,安西都护府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7]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东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4]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2] 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4] 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1]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2] 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2]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2] 随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2]

家园 请您仔细确定一下坐标为40°59'N,71°37'E

的点在哪里。

不知您如何确定它在

撒马尔罕西南边,在杜尚别西边200多公里。

家园 那么要么是你的经纬度错了,要么城市名字错了

在那个经纬度,没有叫koson 的城市, 乌兹别克斯坦koson市,在n 39.02 E 65.34.

家园 那我就把您引我的文字再帖一下吧

按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贵山,就是Kasan (这里的两个a头上都需要戴个小帽子:^,打不出来),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Kassansay(也写作Koson/Kosonsoy/Kasansay等), 坐标40°59'N,71°37'E.

我总共列出了这个城市的四种叫法,并给出了大致的经纬度。您是否只看到了那个对您的发挥最有利的名字?

我一直认定大宛就在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不属大宛,引用岑老的书的也是为了说明这个观点,贵山城在我的帖子里是不可能跑到撒马尔罕的西南部去的。

今天的Kosonsoy在我给出的这个经纬度之北大约20km的地方。

家园 去了你说的这个山,

“老大当时去阿拉木图南边的那个外阿赖山(就是外伊犁山)旅游了没?我推测汉书 西域传里所说的乌孙北山应该就是这个山。这个山脉应该适宜游牧,能容纳大批骑兵”。

整个阿拉木图的环境很好,水草丰美,本来我以为整个是戈壁的。山和山之间的谷地不少,植被也好,确实看到一些马,供游人乘骑,或驮东西的。不过山地不太合适骑兵展开,如果是从山上朝着市区冲锋还可以。

家园 那就是有2个Koson了

看来您说的是东边这个,google earth带着我找到的确实西边那个。贰师城在那,咱们当初就争论了半天,还是求同存异把。

不过今天忽然发现,wiki现在已经是采信贰师城在土库曼的说法了,我当时搜索还真没记得是这么写的。

外链出处

大宛盛产宝马,因汗出如血,故称为“汗血马”。在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发现这种宝马,因此引来汉朝觊觎。西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为了得到汗血马于是命车令为使,带黄金二十万两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求换汗血马。大宛王毋寡拒绝,“汉使怒,妄言,樵金马而去”,大宛王见汉使无礼,命东部属邑的郁成王拦住汉朝使节出入,并杀死使团,夺走金银财宝。汉武帝得知后大怒,遂下令攻打大宛。由于汉帝国先于七百骑兵攻楼兰,并虏其王。因此对大宛的兵力轻视已待之[1]。

家园 恭喜您了

您的观点现在可以影响更多人了,不再是“即使错了也就影响河里的几个人,有什么关系”。

家园 谢谢老大资料

第一手资料总是最可贵的。阿拉木图应该不是什么古城,至少中文和英文能查到的资料,都是从1854年开始算起的。

但2008年奥运圣火境外传递,阿拉木图是第一站(境外圣火传递路线选取了11个古代丝绸之路途经城市),当时很多体育报道的标题就是“阿拉木图乌孙公主和亲处 古丝绸之路途径苹果之城”。

2千年前,整个阿拉木图附近地区,估计就是游牧马场。外伊犁山延绵千里,“山和山之间谷地众多,植被也好。” 这种地形条件,可能适宜在平原不能正面作战取胜的时候打游击。狂王和乌就屠应该在事发以后都躲进了这座大山里。

初,肥王翁归靡胡妇子乌就屠,狂五伤时惊,与诸翕侯俱去,居北山中。

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歙侯战,陷陈却敌。惠奏其功,拜为侍郎。

这2段对照的看,还是有那么点味道的。“与歙侯战,陷陈却敌”和“伤时惊,与诸翕侯俱去,居北山中”有没有相互联系那?是不是因果关系那?西域传里没写明,我们只能瞎猜了。

我猜测不是从山上往山下冲锋,而是本来游牧在山下的亲匈奴势力,被汉军和亲汉势力打败,退近了山里。大山广袤,地形复杂,汉军兵力不足,不熟悉地形,不占人和,强弩硬弓的装备优势也无法发挥。汉军主力一离开一个地方,山中骑兵就敢冲下来反击亲汉势力的部落。于是局面就僵持住了,所以最终搞出了个分国的妥协方案,本来双方可能都不想这样,但汉朝不想投入太大,没有大的增兵,所以最后大家谈判分国了。

如果前55-54年左右分国完成,亲汉势力获得了6万户,亲匈奴势力只获得4万户,本来就有矛盾。再最后你家的马吃了我家地盘的草,你们游牧的牲畜啃坏了农耕的庄稼之类,而且汉军主力也撤退或者去别处干别的了,于是应该是前52年2,3月份(阴历),乌孙大的矛盾总爆发,“元贵靡、鸱靡皆病死”, 解忧改嫁翁虚靡大概前93年,她的2个儿子最大也都超不过40,同时病死,我觉得这概率有点小,这里汉书可能打马虎眼了。悬泉汉简里,前52年4月,冯夫人和辛武贤星夜换马,不惜路上丢弃大量马匹,以最快的速度从悬泉往敦煌赶,就可以看出点端倪。

这次汉军应该是大动了,常惠3校尉估计只是明的,西域当时的驻军什么的估计全动用了。等解忧公主前51年回国以后,乌孙的军事力量就已经直线下降了,到前36年陈汤讨伐致

支之前,乌孙西边千里都没有人烟,康居副王,带几千骑兵就能“寇赤谷城东”。当初5万乌孙大军深入匈奴右地斩首4万的乌孙铁骑们(前71年),不过10来年,就已经消失了。就算分国了,6万户的大昆弥,居然连几千康居骑兵都抵抗不了。从常理推测,当时在匈奴大内战,乌孙实力如此强大的时候,能让乌孙军事实力如此大的折损的,这个嫌疑只能是西域的汉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