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国宝流失在山河破碎间 -- 虎行天下

共:💬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国宝流失在山河破碎间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是文化的血脉,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没有文物见证的历史是苍白的历史,失去文物佐证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大批国宝级文物惨遭离乡背井、颠沛流离之厄运,长期流落他乡异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就有精品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

  在16件珍贵佛雕所组成的流失海外遗珍回到北京做展览之时,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那些珍贵的中华国宝在数百年前是如何流失到海外的。????

  1860年10月18日 圆明园罹难 皇家珍藏全被抢

  圆明园是一座被维克多?雨果称为“人类奇迹”的花园,但却在1860年10月18日被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一怒之下焚毁。当时,咸丰皇帝答应投降停战,但要求英法联军代表跪见,遭拒后,清将僧格林沁将39名外交使节中的21名杀死,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被大卸八块。

  以此为借口,英法联军将“怒气”撒在了他们认为是皇帝的“家产”――圆明园身上。火光起处,三日不绝。下面这些数字,可以让后人推想当年外国侵略者哄抢、毁坏圆明园珍宝的情形:

  圆明园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庋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鲜有再现;

  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计79337卷,自此悉失,鲜有再现;

  圆明园所藏商周青铜器、历代瓷器精品、古籍孤本等绝世宝物,愈千愈万,无以胜计,自此悉失,鲜有再现;

   法国拿破仑三世皇帝在枫丹白露宫专门建造中国文物馆,用以收藏圆明园珍宝;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人摹本),还有一件乾隆年间从权臣和?|家抄出的长3尺、高2尺的白玉马;

……

  1905年――1923年 仅千两银子 道士卖掉敦煌经卷

  1900年6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26日),敦煌莫高窟16窟甬道北壁后沉睡了几百年的藏经洞(现编号为第17窟)被莫高窟主持王道士雇来清理沙土的杨姓伙计无意中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宝库豁然洞开,史称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四大发现之一。

  王道士,退伍清兵,因生活无着,在甘肃酒泉皈依道家,后云游到莫高窟,其时约50岁。

  王道士虽读书不多,但对突然出现的古物,还是感到很有“价值”,于是开始拿出部分书写精美的佛经和漂亮绢画,换取一些功德钱,后来,还向驻扎酒泉的安肃道道台兼兵备使廷栋赠送一部分,廷栋不知其价值,又赠送回国的外国使节,自此,敦煌国宝开始从王道士手中陆续流向西方。

  最早掠走敦煌遗书的是俄国人奥勃鲁切夫,1905年10月,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饵,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藏经洞珍贵写本两大包。

  接着,那个最著名的敦煌劫掠者――匈牙利裔英国人马克?奥利尔?斯坦因来到敦煌。他聘请了一位助手――蒋孝琬蒋师爷。在蒋师爷的帮助下,斯坦因打着要把“圣僧玄奘”从印度带来的佛经送回原处的鬼话,以4锭马蹄银(约200两银子),盗走精美的佛经和绢画上千件,共29箱,动用了一个浩大的马车队。斯坦因认为“以前所有的发现无一能同此相提并论”。

  由于斯坦因不懂中文,王道士也做贼心虚,故都是蒋师爷深夜前往挑选并背回,因此,并未得到很多历史学家更加重视的关于世俗生活记载的卷子。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到敦煌,又以500两银子,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570多个名贵手卷。斯坦因第三次来中国时,终被已经察觉的中国政府所知觉,没有获得太多更有价值的文物。斯坦因最终因其特殊的贡献,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爵士称号并在世界考古界大获殊荣。

  斯坦因之后是法国人伯希和??PaulPeliot??。伯希和是一位年轻的汉学家,精通汉语,在敦煌他凭借卓越的汉学知识,在微弱的烛光下翻阅了整整三个星期,以500两银子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计约6000余卷,10大木箱。

  如今,要想看到敦煌藏经洞遗书,就得准备一次长途跋涉,前往印度、日本、俄罗斯、美国、韩国、瑞典、芬兰、丹麦、德国、英国、法国,最后才是中国。因此,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之说。

  1941年冬 世纪之谜 北京猿人头骨丢失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正式开始,1941年,日、美关系趋于紧张,存放于北京协和医院的经艰苦考古发掘出土不久的北京人头骨也因此面临险境。经交涉,决定将北京人头骨运往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暂存。

  11月下旬,德国著名专家魏敦瑞的助手胡承志参与装箱。这是中国人最后一次亲眼目睹北京人头骨。

  12月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押送装有北京人头骨的箱子,准备在秦皇岛登上“哈里逊总统”号邮轮。

  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8日,日军占领北平、天津、秦皇岛等地,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专列被截。“哈里逊总统”号也在开往秦皇岛途中被日军征用,并在长江搁浅。

  而北京人头骨则一如黄鹤,杳然无踪,从此下落不明,空留千古之谜。

  曾有人推测,国宝已陷日本人之手;也有人推测,国宝尚在美国;但可以肯定,北京人头骨不在中国。????

  1924年――1945年 匆忙逃亡间 溥仪丢下“东北货”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将军部下、卫戍司令陆钟麟赶出故宫。

  1925年,溥仪避走天津,接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保护,为确保挥霍用度,开始由陈宝琛等人将早已转移出宫的珍宝陆续变卖。其间,有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图卷》和故宫“三希堂”中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中的两幅――《中秋帖》和《伯远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溥仪又将出宫珍宝全部带往长春,前后共装了3尺多长,宽、高在1尺以上的木箱约100箱,各种珍宝不下2000件以上。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小田乙三宣布伪满洲国转移,溥仪等人逃亡通化大栗子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获。部分珍宝回到人民手中,宋人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就在其中,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苏联军人抢走。

  溥仪匆匆出逃,看守伪皇宫专门藏宝的小白楼的士兵便乘机一拥而上,将溥仪来不及带走的大量古代珍玩全部豪抢一空。由于兵痞们多没有文化,故先抢金、玉,再抢字画,古籍善本则肆意践踏,毁之无数。由于争夺,很多流传千年的名作被一分数段,或被撕得粉碎。

  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另一力作《三马图》,被扯为三截,前一截为人、马,附苏轼《三马记》10余行,中段为《三马记》16行和名家题款若干,后一截为后代名家题诗,最后一跋为明朝东林党名士董其昌所做。

  这些遗散的国宝,当时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赫赫有名。其中一个离奇故事,十分感人。1963年4月,一个东北小伙来到北京荣宝斋,用一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皆为浩劫之后的残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没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纹丝未动。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竟然有大书法家赵孟钴等人的国宝真迹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终于合璧。

  一年后,即1964年3月,又是这位青年,拿着同样的包裹送来与上次类似的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由于这位年轻人未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后来赴东北准备以2000元再次酬谢时,竟未能找到其人。

  直到1990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并牵出一段人命旧案。原来,这些残片是他的父亲丁征龙1945年9月8日在长春街头购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个叫骆大昭的见财变歹,杀死他父亲和另一个同伴。他的母亲孙曼霞在事发12天后,终将骆大昭通过当局绳之以法。这个浸有鲜血的包裹便被孙曼霞仔细收藏18载,虽家贫而不市之,最后终于献给国家。

  在这批国宝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诗》,我国鉴定古代书画的最权威大师张珩临死前曾说,能亲眼见到《苕溪诗》真迹,“这辈子行了,死了也值得了”。

  在“东北货”中,有很多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中国。仅美国就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7件,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7件,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10件,克利夫兰博物馆5件,波士顿博物馆6件……

  19世纪末――1949年 龙门石窟 石刻佛像被盗凿

  洛阳龙门石窟,有窟龛2200多个、造像10万余个,其精美绝伦的雕刻,让那些四处搜求中国艺术品的国际文物贩子心驰神往。

  盗凿龙门石窟的行为从19世纪末一直延续至1949年,前后长达半个多世纪,致使石窟伤痕累累,满眼尽是缺失佛头、仅余佛身的佛像。

  岳彬,文物贩子,1896年生,家境贫寒,自幼在琉璃厂的古玩铺当学徒。本世纪初,他闻北魏佛像有很高艺术价值,先是从别人手中购买,倒卖给日本人,后来,专门雇人盗凿石刻佛像。1931年,他与美国人爱普伦(后任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签订合同,以4万元代价,盗凿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之记载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礼佛的大型浮雕《帝后礼佛图》。岳彬买通当地驻军,将浮雕凿成碎片,几经拼凑,仍剩有两箱碎石无法粘接。

  1936年,岳彬还曾派人临摹云冈石窟北魏佛像,复制一尊,以3万美元卖给美国煤油大王。后被揭露制假,为防退货,岳彬竟派人将石窟佛像炸毁。

  1952年,新中国政府发现其罪行,岳彬最终在狱中了却其卑鄙的人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有些情状令人痛切

日前听说加拿大某博物馆收藏整个祖大寿的陵墓,简直不知道如何运去,感觉就是既吃惊又有些滑稽,末了感到一丝黑色幽默了。

家园 不会是一砖一瓦装箱运走再对号入座吧,太强了
家园 如果只是考虑文化研究,到国外复制一批不就行了?

那些博物馆应该会同意这种要求吧

家园 【文摘】博 物 馆 中 的 古 墓 -- 方舟子

朋友说我对方舟子的一些文章有点儿不感冒,实际上是一种误会,我看文章一般不先看作者的,北明的柏林墙也真好,比如这一篇的文笔,就忧郁而幽远,也许写的时候方先生心中有些感触?

--- 萨苏

加拿大的秋天短暂而美丽,美丽得令人心碎。在漫山遍野的红叶的包围下,只

能在慢速道上缓慢地开着车,到达多伦多唐人街时已是午后。走下车,看着满街的

汉字招牌和东方面孔,那感觉就象当年的周末走在合肥三孝口的街头。一样地在书

店和音响店转转,一样地往挎包中塞进沉甸甸的过时的书,一样地找一家小餐馆坐

下。在一堆港粤风味的菜单中,看到“福建炒饭”,毫不犹豫就点了。因为放多了

醋而使原味尽失,慢吞吞地吃着竟然心里越吃越酸。也许所谓的乡愁,就是这样的

一客原味尽失的炒饭吧。

  吃完了饭,日已偏西,穿过多伦多大学的校园,去寻找安大略王室博物馆。旅

游手册说,它是海外博物馆中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一个,不能不去见识一下。这也

不是第一次在海外品赏我们祖先的杰作了,华盛顿、底特律、印第安那波利斯等等

或大或小的博物馆,总会有那么间中国的展厅,让来自展品的故乡的参观者在赞叹

之余也未免会感到一丝的惭愧和愤怒。看多了也就麻木了吧。商周的青铜,汉朝的

瓦当,唐朝的三彩,件件是精品,样样是美仑美奂。说明上说,这只是收藏品中极

少的一部分,等到宋前中国文物室建成,才会有较完全的展览。以下宋元明清,展

品越来越齐全,越来越精细,我也就越不认真看。看完了这些展室,进了一个大厅

,迎面是一面玻璃砌成的墙,只见屋外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而阳光透射进来,照

着两个石坊,一对石人,一对石虎,一个高高拱起的坟墓,让人仿佛置身于野外的

墓地。这就是参观指南里所说的明墓了,我本以为是哪个无名小卒的坟墓被千里迢

迢地挖掘了运过来,走过去一看说明,赫然写着大明一品大将祖大寿之坟。

  中国人不重生而重死,讲究的是“备极哀荣”,仿佛亲人的死去反而给了子孙

们一个显示孝顺和炫耀财势的机会。只要看看今天的农民手里刚刚有了几个钱,便

开始大修祖坟,即可知这种心态是于今尤烈。而历代统治者,都不厌其烦地制定出

葬仪的种种规定,什么级别的官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墓碑,多高的坟墓,多大的墓地

,什么样的摆设,都规定得清清楚楚,级别不够,再有钱也不能越礼,否则就有可

能招来杀生之祸。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白商人财主为什么都那么热衷于花大笔

钱买一官半职,也可明白当今政府对葬仪级别的种种规定不过是历史的遗俗而已,

因而沈从文死时因为级别不够连一则讣告都登不了也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明

朝的一品官员的坟墓,按规定应该有石人、石虎、石马、石羊、望柱各一对,这个

展览室还缺少好几样,如果不是当初没有完全运来,就是运来了摆不下――我已很

惊讶于这个博物馆竟会浪费这么大的一块地盘给这些在中国毫不希罕的石头。清朝

的典章制度基本上照抄明朝,清朝一品官员的坟墓与明朝的想必不会有什么不同,

那么祖大寿的坟墓究竟是明墓还是清墓?

  说明中对祖大寿的生平事迹只字不提,但对于对明末清初的史实略有涉猎的人

,乍听到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吧。在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

最得力的大将,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辽

东将士中,他又是唯一一位亲见自己的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的,所受的刺激更强于

别人,当时已惊吓得手足无措,之后干脆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是袁崇焕在狱

中的一纸书信把他招了回来,是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

辽东将领中,他又是营救袁崇焕最力的一位,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

换取袁督师的性命。但袁爷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祖大寿在悲哀

之余,只能接过袁督师的担子,率领袁爷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

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到了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

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

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

予理睬。坚守了三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

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

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

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

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只好杀了誓

死不从的好汉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

策说,趁外地明军还不知道他投降,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这

样清军梦想多年的锦州要塞便唾手可得。皇太极听得满心欢喜。但祖大寿一进了锦

州城,便把与皇太极的盟誓置之脑后,继续当他的大明总兵官,抵抗起清军来了。

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

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

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

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次皇太极连立坛盟誓都不要了,也不再信任祖大

寿,不敢再让他带兵。祖大寿倒乐得不必象孔有德、尚可喜那样去屠杀自己的族人

,从此身在曹营心在汉,退出了历史舞台。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

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

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三年,老死。

  顺治十三年,明朝已灭亡了十三年,再过四五年,龟缩在云南的南明永历帝也

要被吴三桂用弓勒死,而外国人建的博物馆却告诉参观者说,那时候造的坟墓是明

墓,已当了十几年满清大官、被载入《清史稿》而不是《明史》的祖大寿是明朝一

品大将,还用一队穿着明人服装的瓷人排列成的送葬队伍暗示祖大寿当初就是这么

给埋葬的。也不知哪位汉学家在这里向大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若能起祖大寿于

地下,面对此情此景,他该是喜是悲?

  一个汉学家,不管他是多么地熟悉中国史实,多么地热爱中国文化,当他面对

明末清初的这段历史时,其感受肯定没有中国人那么痛切。这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

,每一个英雄豪杰或迟或早都要面临生与死,忠与奸的抉择。这又是一个悲惨的时

代,每一个英雄豪杰几乎都以鲜血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点。从战死沙场的满桂、

赵率教、孙祖寿,到含笑就戮的何可纲,就连卖国求荣的吴三桂最终也逃脱不了身

败名裂的命运。祖大寿总算在屈辱中得了善终,享受到了一品大臣的哀荣;谁又料

到几百年后他的坟墓却被整个挖了送到国外展览,当做明墓的标本供人鉴赏呢?只

有北京白塔寺的祖家街,还能让哪一个有心的路人匆匆路过时会偶尔想起祖家的昔

日威风吧。

  我不能不想到前面提到的这些英雄豪杰们的主帅袁崇焕。当他以大明国里的“

亡命徒”自命为国守边时,是不会想到日后自己是否能备极哀荣的。他甚至本来就

不应该有坟墓。当他在西市口忍受千刀万剐,血肉被愚民们抢食一空时,是他的一

个姓佘的仆人在半夜里冒死去收拾他的残骸,埋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这位姓

佘的仆人从此终生为袁爷守坟,死后就葬在袁崇焕墓旁。此后,佘家世世代代为袁

爷秘密守坟,守了三百年,一直守到了民国,才由康有为发起,为袁崇焕修了一座

庙堂,供后人瞻仰礼拜,扼腕叹息。

  有没有坟庙,坟庙是否高大宏伟,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丰碑永远只矗

立在后人的心中。

1994.1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