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计生贴]今天才知道马寅初 -- 真狼

共:💬284 🌺2101 🌵4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费巩

死得很惨,最后被镪水销尸。

费巩娶了亲表妹袁家第(袁慧泉)为妻。袁家第即袁克定之女,袁世凯的长孙女。费巩的父亲费树蔚(字仲深,号韦斋),辛亥革命后曾任肃政厅肃政史。袁世凯称帝时,费树蔚认为危及国本,念及两家的亲戚关系,曾亲赴北平劝阻。未成,一气之下辞官隐居。费树蔚自小擅长作诗,有神童之誉。虽然只比总角之交柳亚子大三岁,但按辈分却是柳亚子的舅舅。所以,费巩和柳亚子也算表兄弟。

家园 这是什么逻辑?

因为劳动力多所以要靠劳动吃饭. 这我认可.

因为要靠劳动吃饭所以要劳动力多. 这是什么逻辑?

靠劳动吃饭跟劳动力多少有什么关系?

劳动力多只能让靠劳动吃饭更艰难,大学生多了都不值钱,更何况简单劳动力?

至于现在的中美国.那又如何?给予个人幸福感的是人均.难道说30亿人的中国超过了美国,那就是我们的目标?

家园 劳动会有剩余呀,劳动力更多会使得劳动剩余总量更多呀,

农业的劳动剩余总量多了,才能去哺育工业呀,工业提高了反过来反哺农业呀。

因为要靠劳动吃饭所以要劳动力多. 这是什么逻辑? 这个逻辑就好像如果是靠士兵来作战,士兵的数量当然对作战有直接关联一样呀。

比方水利工程,人少了,就没法去动,人多了,跟蚂蚁似得那么多,就可以把硬骨头啃下来,从而改变农业生态,投资效益比极高。

有网友说,人要那么多干嘛,上大型机械土木工程设备呀,但是请问,设备从哪里来呢?还得一步步来呀,马老是由于人口多而不主张多上大型工业的,他考虑的是多搞中小型工业,实现充分就业,他这么个主张,大型设备何日能制造出来?

靠劳动吃饭所以要劳动力多,一再为实践所证明:越穷越生---因为别无它法,生一个孩子,算是一次投资,孩子成为劳动力了,算是投资见效效益,常理来看,效益会大过投资的。

马老担心的主要是越生越穷,而叔仲告诉马老,在新中国下新制度下,不会的,因为人首先是劳动者,再加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得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相分离。叔仲不是空口白牙这么说的,他举了很多的数据,表明新中国的情况是,劳动剩余积累率和积累总量,双双提高,就业问题不再话下,而且未来还有很多就业空缺。

同样的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框架里,是这样的无解,放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框架里,就迎刃而解。

劳动力多只能让靠劳动吃饭更艰难?请不要告诉我您这是在“社+公”框架里生活所得出的结论。但凡不是红脖子老外,都知道现在中国是资本主义。

总而言之,如果不是在“社+公”的框架下,中国是解决不了人口问题的,这是叔仲的文章要告诉马老的,是新旧人口论解决不了的,搞来搞去都离不开艾奇逊那本白皮书;而在“社+公”的框架下,中国就解决的了人口问题,而且现在就有很多数据给你马老看,希望你能转变认识,从而不要和那些右派说一样的话。

家园 此言差矣

主席后来掌控全局和战略,具体执行并非其职责,因此“谋事在毛”。总理主要负责执行,自然“成事在周”。这只是分工的不同罢了,并不能因此说明主席的执行能力有问题

如果主席的执行能力有问题,我们看大革命时期,周身为党的最高领袖之一,在上海都混不下去了,而毛在井岗山一隅,革命搞得风生水起,这里难道仅仅就是因为有谋事而无成事的因素吗?兄台可以看看《毛泽东文集》(注意是文集)中《乡苏如何工作》一文,便可知,主席的执行力又岂是他人可比。还可以想想更早时候,主席进入三大的常委,这是因为陈独秀的赏识。而陈所以赏识,可并不是因为主席的思想,而是主席的超强执行力。当时党在全国闹革命的形式主要是工人运动,主席在湘闹罢工11次,成功9次半,这其中难道是是书生式的善于纸上战略而忽于实操者所能够做到的?要知道,当时各地的工运失败得实在太多了……

改开以后,主席路线被抛弃,许多人只能通过对主席挑刺,才能实现自己心理的“适应性调整”,为目前的所做所为找些心理安慰。金氏此论,其实是大潮流之下的一个小安慰罢了,就如“培养岸英为接班人”等等谬论一样,未能真正有损主席,适见许多人的心理需求罢了。

未敢以此论揣测兄台,只是看到太多污水,聊发感慨,幸勿介意……

通宝推:左手拈花,ifuleu,老老狐狸,watomi,桥上,马哥,hwd99,李根,
家园 中国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

从来没有缺少过简单劳动力.每个王朝开创时人口总是最少的,但也是发展最好的时代.

新中国建立后,不管哪个工厂招工,从没有说因为缺少人而招不到的.人口政策的失误在文革中的表现就是上山下乡.也就是说,工业连城市本身增加的劳动力都消化不了,再奢谈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至于水利工程什么的,就更不用拿来说了.没有那么多人,用得着建那么多水利工程吗?更何况,很多水利工程都是破坏环境,比如当初的围湖造田.

家园 主席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体

当主席的现实主义因素占上风时,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但当他的理想主义因素占上风时,事情往往就会走入极端.在解放战争年代,由于外部形势的恶劣和内部初期的对他不支持,主席是比较现实的.但解放后,第一人的位置,让他的理想主义完全占了上风.

家园 算了,太祖告诫过不要同梁漱溟去论问题的,论不清的。

仅拿这一句来说吧:

没有那么多人,用得着建那么多水利工程吗?更何况,很多水利工程都是破坏环境,比如当初的围湖造田.

噶水利工程不是因为人多而要建的,而是我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一个长江一个黄河,流域甚广,范围极大,你不弄水利工程就无法取得水之利,反而要受水之害,古时人口多吗,大禹神经病了要去治水?你所想的人不多、不用大上水利的地方,中国倒是有,就在桃花源里。

我个人是很欣赏太祖的做法,既民主又集中,不象梁启超在美国看到华人会馆里,要么大家唧唧咋咋啥意见都有却什么事情也没结论要么什么事情都不讨论全凭一两个有力人士拍板定案。

噶没钱没技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度,马老居然要对二胎以上抽重税;明明生产力发展起来了,技术提高,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梁漱溟却一口咬定农民在九渊,工人在九天。

太祖真地浪费无数时间在这些国师上了。

家园 抱歉回复的晚了,周末出去旅游了

叔仲的文章里提到 我国农民的积累也在不断地提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民的积累扩大了47%,农民的积累在农业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1953年占5.6%,到1956年已经占到11%。这是由于农业合作化为扩大农民积累,从而为扩大农业再生产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您看,农民的积累以前扩大了47%,看上去这个百分比很可观(因为建国以前的劳动生产率太低的缘故),特别是在53年到56年,这个积累的数字已经占到农业国民收入的11%,几乎提高了一倍。这是我们农民兄弟为祖国建设所付出的血汗,是无法抹杀的。但是,这些积累是靠着人数多而获得的吗?

从马寅初的文章里可以看到:

新人口论: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马寅初

(1957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人民日报1957年7月5日

在土改胜利之后,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7亿亩的土地,并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租粮600亿斤及各种超出任务的剥削,土改后,从1950年到1956年7年中,国家对水利的基本建设拨款共达30.7亿多元,发放救灾救济经费13.1亿余元,用于推广优良品种、新式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及防治病虫害的经费12.8亿余元。以上三项共56.6亿余元。此外农民在7年中得到国家80亿元的低利贷款,从此不再受高利货的剥削。此外,今天即最贫穷的农民亦不致卖男卖女,挨饿受冻,流落街头,役街乞讨。他们在农业社的照顾下,都能生活下去,此外在农村中还实行了五保制,使老有所恃。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积累的增加,与政府给予资金的支持,还有大修水利,提高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中国农业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然,在政府这些好的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的积极性也大有提高,但是,不能把农业积累的提高全都归到“人多力量大”这个命题下去。

叔仲认为,我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五以上。我国农民为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所鼓舞,一个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斗争的高潮,已经波及到全国的每一个农村。许多县、市已经提出争取在五年或者七年或者八年内提前实现纲要所规定的增产指标。实现纲要所规定的增产指标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要把我国粮食和棉花的产量在现有水平上加一番。假定在这增加的一番中,一半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的,另一半劳动量的增加才可达到。那么,这至少需要五千万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劳动力越多,增产越快。在目前农业大发展、大跃进中,我们到处都看到农业劳动力的不足的现象,就充分证明了上述论断的正确性。

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叔仲假定在农业产量增加一番的进步中,一半是由于劳动量的增加(即增加劳动人口)达成的,并由此推出劳动力越多,增产越快的结论。而这个推论的前提,产量与劳动量的比例是哪里来的,没有一个说明。所以这个比例,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以此这样没有客观根据的论据支持他的论点,我个人以为,是很不严谨,不科学的。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马寅初认为,如果继续想在农业上维持高速的发展,应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生产关系变了,生产力正在猛力地向前发展着,对农业小型机械化问题,必须快快有积极的准备。目前农村中的关键问题,是忙闲不匀的问题,如南方推行双季稻,在割早稻后即种晚稻的15天内,农民实在是忙不过来,所以今后农村富裕增产的关键,在于农忙忙不过来的时候有机械来帮忙。农民所最需要的机械是:(1)割稻机,(2)插秧机,(3)抽水机。

由以上文字可以得出,马寅初认为,控制人口并不会引起积累减少的问题。通过机械化代替人力,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才能使我们进一步扩大积累。从现在的现实来看,种粮的人少了,而粮食依然够吃,这当然要归功于机械化的推广。与叔仲认为农业大发展必须要增加劳动力的说法,孰是孰非,还用我说吗?

叔仲认为: “新”“旧”人口论者都认为中国人口多,人民生活是不能改善的。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人民的生活在不断地改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职工的工资总额增长了131.4%,职工每人的平均工资增长了42.7%。我国职工生活改善的具体情况从职工的实物消费量的变化来看,也是很明显的。根据典型调查,在1929年1930年间,上海工人每年每人平均的实物消费量,粮食只有二百七十二点六斤,棉布只有十九点二尺,而当时上海工人的生活,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现在再来看一下1956年全国二十七个大中城市工人生活的调查吧!这一年,工人每年每人的平均消费量,粮食达三百三十一点八九斤,棉布达三十五点零六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农民的消费基金增长31.5%,农民每人平均实际消费水平增长22%。根据十六个省市三十四万多个农业社的统计,有四分之一的合作社的社员的生产和收入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从农民的实物消费量的变化来看:1949年农民每人平均消费的粮食是三百九十六点三斤、棉布是十尺,而到1956年,农民每人平均消费的粮食量达四百八十七点五斤,棉花达十八点三尺。

我注意到,在这段关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新中国建设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1956年,每人每年粮食消耗量为:工人:331.89斤;农民:487.5斤,每人每年棉布消费量:工人:35.06尺;农民:18.3尺。

马寅初认为:今日的农民对于自己生产出来的粮食,总想多留一些,对于生活上的需要要向城市居民看齐。他们要吃油,所以今日油的紧张超过粮食;他们要穿新衣,所以布不够用。这个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但每年还要增殖出来1,200万人,除在工业部安置100万人外,要把其余1,200万人口安置在农村,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在短期内既不能提高,而在生活需要上又要向城市看齐,长此以往,如何得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寅初想到的是,占83%的农业人口,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基数庞大的原因,所以每增加一点,都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多种棉花,则不免与种粮食的争地。并不是否认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成就。

仲认为:从1949年到1957年单就工资劳动者来说,我国新的就业人员就有一千多万人。不但原有的失业人员基本上获得了就业的机会,而且安排了大量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同时,和那些“新”“旧”人口论者的观点相反,在1957年到1958年春,我国城市的职工就有数百万人下放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受到农民的夹道欢迎,并且在短期内,很有成效地参加了农业生产。

关于这个观点,马寅初作了注解:

有计划的生育和科学技术下乡,马寅初,人民日报1958年2月10日:……我要谈的就是工厂和农业社合营,用沁县开村一带的泥炭,生产颗粒肥料,1斤能顶1担农家肥料。如全部投资由政府负担,不仅款无从出,且成本亦太高,农民买不起。工厂与农业社会营,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办法是工厂提供设备,农业社提供劳力,生产出来的肥料由各社直接分配使用,推销问题也连带解决了。颗粒肥料原来1斤的价格是0.074元,现在只有0.039,有的社还可以根本不花钱,干脆用劳力换肥料。……沁县的工厂过去是个专业的蛋厂,冬天无蛋就无事,一年要停工5个月。现在这问题也解决了。冬天到来,蛋厂停了,大家就来挖硝土,熬硝,做卤水(肥料);冬天榨油的业务较少,人力就可以转向印刷(年终有换帐簿的活动,所以印刷厂忙)。工业生产所要求的连续性和农村市场的季节性之间原来有矛盾,现在因工厂与农业社合营而解决了。

可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必一味的增加劳动力,通过科学技术,通过合理的人员调配一样可以产生效益。

叔仲认为:……同时,党及时地提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全面锻炼方针,这样,就使人们在就业和选择职业的问题上,有了新的观念。人们选择职业和服从社会生产需要,紧紧地结合起来,认为只要获得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机会,就是解决了就业问题,城市广大职工和青年学生都自愿地到农村去工作,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上胜利的伟大成果之一。这一胜利,不但在解决意识形态和基础的矛盾上跃进了一大步,而且为我国劳动就业开辟了新的广阔途径。

由于党的建设路线的正确和人民群众空前高涨的积极性,去冬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大发展、大跃进的新时期。国家原定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计划指标一再被群众的革命干劲所突破,生产建设的高潮,象万里长江一样,滚滚而来。根据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来,我们必须要用更高的速度来代替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达到的速度。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有可能不用十二年,而只要在更短些的时间内就可以提前实现;我国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有可能不要十五年而只要在更短些的时间就可以赶过英国。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速度应当采用新的时间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将比原来所设想的要更加宏伟。

如果说,在我国建设初期就已经能够大批地安排新成长的劳动力,并且基本上安置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人员;那么,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束缚,在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的胜利,生产力由于人们的大解放而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大跃进的条件下面,我国的人口增殖问题和劳动就业问题,就更加能够顺利地获得解决。

城市职工下放到农村的具体情形,在老光的笔下是另一副面貌。而上山下乡,又始终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可见,城市工业部门是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给新增加的人口的,这一部分的人口,只能转到农村去,从而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数量。而跃进之后的实际情形,我们有没有15年赶过英国,相信大家也都明白。特别是最后一段,令我想起了少时的看见的邻家的“待业青年”。

综上所述,叔仲的观点是,我们的国家正在飞速地发展中,各项事业都需要劳动力,所以我们国家不存在失业问题,人多力量大,只有劳动力增加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

马寅初的观点是,现在我们的人口基数已经很庞大。在我们国家建设,没有外部资金的支援,(不属于二个阵营的任何一个);没有战争赔款的前提下,只能开源节流,控制人口,通过科学技术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扩大积累。

我个人以为他们说的是一件事情的二面。叔仲提的是人口多目前的好处,马寅初提的是人口多以后的坏处,最搞笑的是二者最后都同意要控制人口。

家园 马老偃旗息鼓可能是这个事情:巨额股票和利息收入。。。

 但是,最具杀伤力的还是校办秘书韩苹卿的揭发。韩苹卿揭发说,马寅初在商务印书馆有股票68 000元,在上海闸北火力发电与自来水公司有股票约20 000余元,每月还收取房租160余元。根据韩的揭发,马寅初在土改中对政府没收他的土地表示不满。马寅初说:“我们家的土地是我写书得来的钱买来的,为什么要没收我的土地?”在资产阶级右派向党猖狂进攻的时候,马寅初说:“中国可能要出现匈牙利事件,要发生第二次革命。”马寅初还对史良批判章伯钧、罗隆基表示不满,公然说:“罗隆基和章伯钧是民主党派中的优秀人才,应该团结他们。”“章乃器是个高明的经济学家,他说定息不是剥削是对的。”韩苹卿的揭发中所提到的史良、章伯钧、罗隆基均为民盟中央领导人,其中史良时任司法部部长,章伯钧任交通部部长,罗隆基任森林工业部部长。章乃器为民建中央领导人,时任粮食部部长。章伯钧、罗隆基和章乃器3人在1957年均被划为右派分子。毛泽东点名批评“章(伯钧)罗(隆基)同盟”后,史良代表民盟中央委员会在民盟内有一个长篇批判发言。

  韩苹卿所说的股票股份金额在当时属于极高的款项。高到什么程度?作家孙犁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27 000元稿费,他的女儿说这钱足以买下4所北京后海的四合院。按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只有那些资本家按照股份和股票拿定息。马寅初拥有巨额股票和股份,显然与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的身份极不相称。马寅初在会上也作了发言,但并不就会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对韩苹卿的揭发也未置可否。马寅初已经不再敢恋战。他只是在会上继续讲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大肆宣扬他的团团转理论,有意把政治问题说成学术问题,继续向党向社会主义进行政治上的进攻”。“他的发言引起到会者极大的愤慨,大家纷纷向主席台递条子揭露和批判他的阴谋。”(159)

  第二天,即1月12日,马寅初血压升高到190,住院治疗。(160)1月13日,北京大学校刊继续刊载了3个学会联合批判马寅初的会议情况和陈岱荪等在会上的批判发言。从此以后,北京大学就再未有关于马寅初的消息了。

  3月28日,国务院决定免去马寅初北京大学校长职务。(161)

家园 事实上从报章媒体等了解,越是收入越高的,越是生的多。

计划生育能管的住广东世家吗?

现在生一胎的,是高度自觉的城市小白领。想生也生不起啊。

这跟教育程度关系不大,跟收入水平关系可就大大大大大啦。

家园 同感,曾经见识过这位的风采
家园 他生完孩子之后才逐渐形成后来的人口观点吧

他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二十年代以前生的。

你这个指责根本站不住脚

家园 我们的粮食做不到自给自足,我们的武力真要抢粮食的时候

也抢不到,要感谢袁隆平。

“现在中国人口数为新中国时的三倍左右,居然成了美国最大债主,成了第二大经济体,成了欧洲所呼唤的救星”

事实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是中国人民,都把人民当资源了,当奴隶了。

还是等我们人均水平超过美国再吹大牛吧,我们不想做美国最大债主,我们也不想成为欧洲所呼唤的救星,我们需要的是生活水平超过美国,欧洲。

家园 如果没有如果,那咋办呢?

事后和事先是千差万别那。假设当不了决策依据。

家园 坚决支持老马,

老马的学术很牛,骨头也硬,关键是有信念,而且生存得很好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计划生育也很有必要。

人不能看成资源,也不能看成消耗品,人应该看成活生生的人。不要光考虑国家,大局 难道就不应该考虑哪些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吗?

按当时的能力,再不搞计划生育是有问题的。我们人口的反抗性比印度人口的反抗性大,在外不够强大 抢不到大量资源。

也唯有计划生育才导致利益阶层到今天没有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计划生育具体的手段可以商榷,具体看形势发展也可以调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