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匠人系列:之: 画 儿 匠 -- 老光

共:💬63 🌺14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 :匠人系列:之: 画 儿 匠

扎制灯笼的匠人,有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叫做“画儿匠”。

小时候,我家旁边就有一对老夫妻做“画儿匠”。

老头姓张,我们称呼老人张伯伯。老太婆不知姓。按习俗,出嫁从夫,所以,街坊邻里称呼其为张伯妈。

二老膝下无儿无女,纯粹俩筒孤老。生活来源主要是靠扎制灯笼。

这张老头年纪大了,眼力不好。张伯妈呢,眼力稍强一点。所以,做哇,扎呀的活儿,全是老头儿承担起;裁呀,剪啦,贴呀的手面子功夫,就归了张伯妈啰。

听人说起,这张伯伯原先是读过书,喝过墨水,能断文识字的斯文人。中年半纪以前,当过好些年的酒肆,作坊的帐房先生。早年间,也曾风光过一阵子。后来,因为患了眼疾,视物不清,这写写画画的事儿,也就干不去,被老板辞了。

失去了工作,便是断绝了衣食父母。

常言道:生根的要肥,长嘴巴的要吃。不说餐餐的大鱼大肉,便是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也得掏铜板买沙!往后的日子,该怎么办呢!

当日前的张先生便坐在家里苦思冥想,想寻个自己奈得何,又不费力气,能糊住嘴巴的路子。

俗话讲得好哇:一滴露水一根草,青草丛中饿不死蛇呀!张先生依仗自己心灵手巧,想到了扎纸糊灯笼的路。一者,这行当不需要多少本钱打底;二者,也不耗费多大的力气,自己奈得活,吃得消;三者,所需材料,能就地取材,伸手拈来。若买得一根大楠竹,购得一刀白纸,要忙上一晌,才消耗得完;四者,这灯笼销售的旺季,须等待逢年过节时。平日露素,一年四季,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全凭老俩口随心所欲,消而停之,不慌不忙,慢慢些来哟。

到底是断文识字,喝过墨水的人,选对了养家糊口的路子。

这张先生俩口子,年年的八月之前,忙的只是破竹子,破篾,刮篾,锯碗口粗细的木头片片儿……,到得冬腊月间,那屋里头堆的,码的,叠起的……,都是这些货。

因这活儿不需紧赶慢赶,急个么得哟!

张伯伯看到那一天天气晴朗得紧,又还热和,兼之心情也还舒畅,这老头儿便脱下那长衫大褂子,挽起袖口儿,腰里头扎上围腰儿,装束成一副干事的样子来。

先是,从屋里头拖出条长条凳儿,摆在门前的空旷处。再把那预先备好起的青黝黝的大楠竹,拖一根出来。一捡埸便先动手锯了楠竹的梢巴尾子,掉过头再锯那蔸头。

裁齐头尾后,便拿起篾刀,左手托起楠竹尾梢部,眯一只眼睛瞄一瞄,看准竹片走向,随即就是一刀。破开几节后,再伸出左脚,踩住刚刚剖开的一边竹子,两只手托起另外的一半,一边撕,一边直朝前走。只听得竹节被撕开,噼噼啪啪地直响,分把钟时间,这硕大的一根竹子,就破开成两半了。

接下来便是一打四开。然后,四变为十六开,再又是,三十二开。直破到不需要再破为止。

竹片破好后,张伯伯搬了把矮凳子,一屁股坐下来,然后,耐耐烦烦地用篾刀背,一根一根地敲去竹子的内节巴。再把刀掉过头,用刃口削去竹片上的的剌,省得以后小孩子提起灯笼玩儿时,扎到嫩嫩的手巴掌。

随后,老头开始刮篾片。

把一根竹子清理完,这竹篾片就一束束地捆扎好,盘成一圈,一圈的,挂在板壁上,让它干燥定性。

直到把所有的篾片削完刮毕,老俩口才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开始扎制灯笼架子。

那时,我们还是小屁孩。小孩子好奇心重,又特喜欢灯笼这玩意儿。

于是,每逢张伯伯老俩口开始扎灯笼的时候,也是我们盛大的节日。

我们一大群孩子就像“绿头蝇叮狗屎”,天天把饭碗一扔,便心急火燎地赶哈来,围着观看,瞧得是有滋有味。常常呆在那儿,一整天不挪窝。如果不是家里的大人们来催,来赶,来拉的话,铁定是没得一个孩子肯心甘情愿退场的。

张伯伯做灯笼,先从破篾丝开始。

一根竹片,在他手中,先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一直破到比筷子稍细点为止。把篾破好后,再截成长短不一的根和条,用绳子捆扎起来,放一旁备用。

接下来,便用皮纸(从前用构树皮制造出的一种既薄且韧的纸张)搓成的几寸长的条(这是张伯妈搓的),进行灯笼架子的扎制。

俗话说:功到业熟。

这张伯伯是喝过墨水的人,且干这个已有多年,做什么,扎什么,便如成语所说,那是成竹在胸,点到为止。尽管老头眼力不行,可心里想扎个啥玩意儿,手里七转八转,出来的自然就是这东西。

只见几疋竹篾丝在他手上几转几转,一个免儿的皱形就出来了。又几转几转,一条鱼儿的皱形又成功了。

每当张伯伯手里头转出一个物件来,我们这一群小屁孩都要大呼小叫好一阵子。

在我们眼里,这张伯伯简直就是筒神仙!他扎出来的那些个鱼呀,兔呀……让我们惊奇得不得了。

看起来似乎容易得很,于是,我们也从地上捡些废篾丝,学他的样,依葫芦画瓢,在手上转。但,转来转去,不是转不成气,就是转散了架。几天下来,没一个转成功的。

就这个样子,张伯伯要转好多天哩。

等到这些皱形的免哇,鱼呀,鼓呀。。。。。。堆满了屋角落时,他才会歇手停下来一阵。

接下来,就是糊灯笼。

糊灯笼是在扎制好的皱形上,糊上纸张。

这活儿是老俩口合作进行的。

老太婆负责在纸上刮浆糊,老头则把粘了浆糊的纸,一张张地往灯笼架子上贴。贴了一大堆,就开始下一步——在纸上画画儿。

蘸满了各种颜色的毛笔,在张伯伯的手中,如龙飞凤舞。转过来,转过去,一会儿,免儿的嘴巴,老虎身上的斑纹,鱼儿的眼睛。。。。。。几下,几下,就描出来了。

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每当那些活灵活现的动物出现时,又是一阵骚乱。啧啧之声,赞叹之声,久久不能平息。一到此刻,老头子总是要提高嗓门:“莫吵,莫闹,看就是了,吵个么得呢!”

等到屋角落里又堆了一大堆,张伯伯便进行最后的一道手续,给各种各样的灯笼安上滚轮,提手,伸竿,提线等等。

比如,免儿灯笼是在地上滚动着前行的,必须安上杉木锯成的滚轮和拉线,由孩子拉着免儿往前走,免儿跟在后头滚动前行。

鱼儿灯笼是孩子们提在手上或举在手上玩的,必须安装伸竿或提手,玩起来才顺手方便。

张伯伯的灯笼,每年只做两回。

一回是在农历的六,七月间,所扎的灯笼是为七月半“盂兰节”,各家各户祭奠亡人,祭拜祖先,放河灯准备的;此外,便是年末,也是制作最多,最为忙碌的时节。

这个时候,正是大过年的日子,是小孩子们得了“压岁钱”,腰包里头涨鼓鼓的,也是拥有充分自主权的时候。

看到平日同在一起玩儿的伙伴们,不是提着“鱼儿”灯,便是牵着“免儿”灯,不是举着红“五星”,便是打着“鼓灯”……,又有哪个不羡慕,又有哪个不心痒痒呢?

因为张伯伯的灯笼扎得结实,做得漂亮,样式又多,每年的灯笼都没有存货。

有的人家痛爱孩子,生怕过年时脱了销,一口气买不到,便早不早就预定起,生怕到时候买不到,不好向自家的娃儿交差哟。

老俩口就凭这门手艺,养活自己!

元宝推荐:铁手,水风, 通宝推:容易,非为,龙驹坝,
家园 先抢光叔沙发

开始匠人系列了

又一句很不错的俚语:一滴露水一根草,青草丛中饿不死蛇呀!

家园 这个生意一年只做两回

那剩下的时候,全靠这两回生意挣到的钱维持啊

家园 总觉得这类老手艺很神奇

看过剪纸。若不是亲眼目睹,实在无法想象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是怎么变成各种图案的。瞧那剪纸的过程,就那么轻轻巧巧的叠上几叠,手把剪刀若无规律的东剪几刀,西剪几刀,抠个眼,镂个花,再叠再剪,稍稍修饰,打开,便是一幅吉祥的年年有余,或者美满的鸳鸯戏水。

多优秀的空间想象能力啊。

还有其他的各种传统手艺,看了只有惊叹。

家园 再去找其他活营生吧

这些活,对个人技术要求高,市场小,来钱又慢又少,所以很多手艺都失传了。

就像皮影戏,俺最近一次看皮影戏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后来一直没听说哪里还有皮影戏。

家园 是啊!糊口嘛!能维持基本生活,大鱼大肉是不要想的!……

一碗粗茶淡饭还是有的!

家园 是啊!感叹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术,就这样,……

慢慢地消失了!后辈们可能永远也见不着我们当年看到的那一切了!

大水,你说得对!“这些活,对个人技术要求高,市场小,来钱又慢又少,”养家糊口都难,后来的年青人谁愿意学这手艺?所以很多这样的手工艺就失传了。

家园 送花!老光叔写得太有生活气息了
家园 皮影戏还是有不少地方可看到吧

俺去年就在云南腾冲看过,在一家餐馆里。

家园 这都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儿,更何况,童心未泯……

睡梦中还时不时地梦见那时的场景,当年的伙伴……。可惜,这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梦醒之后,留下的只有嗟叹!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这篇文章和水风兄的一篇写扎风筝的文章相得益彰呢

家园 家乡有写对联的人,一年可就做这一回生意呢

一般到了八月十五以后,就开始买纸,裁纸,闲了一点点写,一直写到进腊月门。

貌似挣的钱还是够生活的,中等水平吧

家园 应该还是有的

但是俺好久没看过了,以前农村里面演皮影戏的时候,那真是热闹啊!

家园 那他要写多少对联啊,总要成千上万吧

卖的时候,也真壮观啊

不过这样手写的对联,是不是比印刷的要卖的贵一些啊?

家园 佩服一下民间的能工巧匠,希望把手艺传承下来

民间的东西太多了,可惜不能产业化、商业化,真正玩味的还是民间的艺人,三下两下折腾个东西出来好玩。儿时的记忆也有,哈哈。

多谢光叔,勾起回忆,下半年找机会回去吃卤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