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今天我们如何培养博士生?(上) -- 穿越

共:💬220 🌺96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说实话,水风说的关于技术员的事对我匪夷所思。

我从来不知道技术员有这么多事情。难道是我命太好了,碰见的全是好人?

我对技术员的脾气不在乎,我总能包容的。我在乎的还是结果。但技术员还没人敢伪造数据的,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伪造的东西能看出来。一个谎言要十个谎言来掩盖,明眼人很容易戳穿的。

我也不知怎么辩解技术员了,我们的感知完全是两码事。

不过,我注意到我们没辩解研究生了,是不是这部分就揭过去了?

家园 呵呵,你遇到我才是遇到好人了

一般的发考题们没有做过技术员的经历啊,只有我这种挣扎在博士与正式职位之间的苦命人才会有这种经历呢。

我知道有个技术员朋友,那个人真称得上是金手指。没有做不出来的实验,而且结果漂亮!他跳去公司以后,他老板一气招了两个技术员来接替他。这个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般说来,你只有遇到了一个好的技术员以后,你才知道你以前用过的那些有多差。只有在他走了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他或者她的好处。真的,你或许是还没有遇到,或许就是运气太好,这个谁也说不准的。而且现在经济不景气,对于学校来说反而是好事。因为技术员往公司跑的少多了。

至于数据问题,我只是告诉你,有这么一类事。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会造假。但当你不再做bench work以后,逐渐的,就应该提防这类事情的发生。有些东西,不见得是造假,只不过他们人为的选择一些符合你要求的结果给你看而已。而我一向认为,去找结果,是做科研的大忌。而太多的问题,包括那些从CNS撤回的文章,都是由此而生。

我不是说技术员不可靠。但是技术员不是你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因为技术员人来人往的(你会发现,这个才是主流,那些从一而终的绝对罕见)。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所不擅长的。除非是老实验员,很多实验最终只能由博士后或者学生来完成。

换言之,一般的R01,技术员可以完成一半(这个技术员不包括夫妻店那种,老婆大人永远是最值得相信的),简单的那一半。剩下的一半,或者依靠学生,或者依靠博士后。但是走创新,完全靠技术员的,非常罕见。靠学生的,反而是大多数。

每个学校传统不同,所以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据我听说,CIT就是出了名的学生地狱,因为实验室里基本不招实验员。不过这个传言也已经是很久之前的版本了。别告诉我您就在那里。而有的老板就是全员的博士后,照样很滋润。西北地区的学校,有使用学生的传统。就是清一色的学生或者实验员,博士后一个实验室就一个或者两个那种。但是总体而言,如果三者都有,就像我当学生时候的实验室,(周围的实验室也是类似),做创新实验的,都是学生。大家谈起来,每个人都是一笔血泪史。

但是现在想来,我如果是老板,我依然会用学生去做。只要给一个课题保底,保证留给他2年的时间完成,其余的时间,只需要有双手,听我怎么说怎么做好了。或许当时觉得我老板简直是没有人性,但是只有学生才有思想,才会反驳你。而且,这也是非常现实,非常残酷的培训方式。至少,我知道了有多少我将来的学生是不必去做的。

嘿嘿,先说到这,小家伙闹了,该睡了。

元宝推荐:游识猷, 通宝推:穿越,
家园 关于动手能力的感触

记得来美读博第一年暑假,我有事要晚回国一月,结果我导师给我介绍一个短项目,是邻居机电学院主任接的一个外快,要测1mm左右细微颗粒在粘滞液体中接触的规律。那个教授带我在实验室中待了半小时,介绍了一圈仪器,然后很豪爽地拍着我肩膀说这个月这个实验室就是你的了,然后就消失了!把我这个搞理论物理的楞在实验室一个晚上不知该干什么。

事实上我楞了有三个星期,第二天我去问怎么做,教授说他也不知道,问有什么参考的,他写了两个杂志名说可能会有相关文章。结果我花了10天翻遍了这两种杂志,结论是没有直接相关的,只能自己动手。回到原点的感觉很好。然后我开始设计实验,将所有相关不相关的变量都考虑进去。花在纸上设计的时间远远大于动手的时间。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星期,感觉实在来不及了,只能光着膀子上了——就是把乱七八糟的仪器和变量统统扔了,就用一台电动马达,游标卡尺和摄像镜头,猛干了一个星期,交差了。还好,回国后导师给我发Email,说那教授很满意,给我加了一千刀。

这第一次独立做实验给我的感觉是震撼,一是他怎么就这么信任我,把我扔那里就不管了(后来想想这也不是他真正关注的项目);二是我的实验能力怎么这么差,想想中学时也是动手的活跃分子,怎么几年下来就完全不知道从何入手了呢?

“这时候如果学生改行或者转学对老板打击很大”,这话实在不假。我当时其实是主要做理论的,跟导师的关系可以说相当好,但当我后来提出要转学读计算机时,他的脸色铁青,可以看出真是非常沉痛。

家园 请教一下,这些人之后的出路?

据我所知,一般干两三年博士后得换一个地方,五年之内如果不能更上层楼就不好办了,有所谓“万年博士后"的。高不成低不就,这不是路越走越窄吗?将来怎么办?当年在一家医疗机构工作过,发现居然上百号中国人都在干这个,听过不少苦大仇深的故事,有人趁当时网络泡沫,恶补几天电脑就改行了。也不知其他人如何了。生物类就业很不易吧?

家园 继续灌水~这不就是老年生活么?呵呵
家园 其实我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达成了不少共识

1。我说学生不是那么重要,你也说“有的老板就是全员的博士后,照样很滋润。”所以有部分实验室,不用学生没什么问题。

2。我提到过

培养学生的科研,最稳妥的办法是同时给学生两个项目,一个难一点,不一定能出结果,一个容易点,结果可以预期。难的项目如果能出数据的话,经常能发篇不错的文章。而容易的项目就经常是小文章了。如果手上没这么多项目,我会给刚进实验室的新人一个难的项目,因为他们有时间耗得起。如果跌摸滚打几年还是什么结果都没有,就要换个容易的项目,保证学生能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有一、两篇文章按时毕业。

你说

做创新实验的,都是学生。大家谈起来,每个人都是一笔血泪史。

但是现在想来,我如果是老板,我依然会用学生去做。只要给一个课题保底,保证留给他2年的时间完成,其余的时间,只需要有双手,听我怎么说怎么做好了。或许当时觉得我老板简直是没有人性,但是只有学生才有思想,才会反驳你。而且,这也是非常现实,非常残酷的培训方式。至少,我知道了有多少我将来的学生是不必去做的。

咱俩又一致了。

3。我们也都承认这个圈子里的坏人很多。他们的行事,不可以常理度之。所以不能跟上面我们讨论的道理混在一起。

家园 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刚刚讨论过

穿越:【原创】中美的科研体制 – 美国篇

博士后以后主要的出路,还是进公司混。不过美国博士是培养得多了点,连公司也容纳不下了,很多人只好改行干别的。

家园 呵呵

大家都是同一个圈子里面的,再怎么说认知也差不多。我一开始回复的时候,就说,是给一点补充而已。并不是对你的观点不同意啊。

不管怎样,你能够坚守底线,就是很让人敬佩的。

希望可以见到您更多的见解。

家园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家园 先花宝后说,我家宝宝也极为聪明,先在老师这报个到
家园 del
元宝推荐:游识猷, 通宝推:穿越,
del
家园 花谢通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诸位大牛好文,长见识还外带送宝!

del
家园 如何培养博士生,老板和学生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老板自己也曾是学生,所以培养学生时,学生的很多想法老板都是知道的,因为自己也经历过。而学生则懵懵懂懂,很少有人那时就有职业规划,知道自己想进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踩块西瓜皮,溜到哪就算哪。

同时老板和学生的地位也是不对等的。老板可以不要学生,损失有但不会巨大。而学生要是被老板赶出来了,身份、工资立刻就受到大打击了。

写这帖的原因就是给学生多点信息,弥补这个信息不对称。就像冰河兄结尾时说的,学生应该系统地规划一下人生,是有好处的。好多事情,等你后来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对老板也有好处,不用费劲去跟学生一个个去解释了。

冰河兄说新鲜老板培养的学生普遍的短平快、勤能补拙、文章第一,这样培养的博士生比较机械泯然众人还缺少人脉。我倒有不同见解。我觉得在学生这一级,不管是大实验室还是小实验室,勤能补拙、文章第一都是标准。也就是训练学生执行项目的能力。要等到博士后时,才是培养他设计、思考、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的时候。

家园 del
del
家园 不过最后,我还想补充、强调说人生是场几十年的马拉松

不能以一时胜负定终身。有时走点弯路、吃点亏不是坏事。而少年得志不一定是好事。

另外科研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别太放在心上。成家立业,给社会做点服务比这个重要多了。一门心思搞科研的人可敬可佩,但很多不幸福,不用去学他们。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