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毛泽东拒绝家天下的一个反证法证明:兼为抹去岸英坟头的口水 -- 铸剑

共:💬503 🌺5865 🌵12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家园 只有这样心态的人就是凡人

离开伟大人物有十万八千里呢!

家园 草! 你

他虽然是死在朝鲜,死在美国人的飞机之下,但是作为司令部人员的死亡,还是无法和作为前线作战者的死亡那么让人觉得钦佩。

怎么有这么险恶的人??

家园 看来以后牺牲前还得选对地方啊

毛大爷的《为人民服务》真是发表的不是地方啊,他怎么会为烧窑而死的普通一兵写那么篇宏文呢,你说是吧

我承认我是来看奇葩的但还是想把《为人民服务》里的一些话贴出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 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 -- 系统屏蔽 --。
家园 早年听过的吴仪的故事

这个老师是北京石油学院化工系出来的,他夫人是和吴仪一个宿舍的女同学。再细就不能讲了。

他讲过吴仪的一则故事,说吴仪在东方红炼油厂的时候(也就是后来的燕山石化),应该是80年代吧,曾经拉了一整车的化纤地毯到中央部委送礼。给各个办公室都铺上了当时很时髦的化纤地毯。在当时的东方红炼厂一下子大出风头,认为是具有超强公关能力的强人。因为当年还在90年代初,所以本人当时很不理解,询问,这不就是赤裸裸行贿受贿吗?被老师斥责一句,“你懂什么?”

90之后吴仪火箭速度上升。据老师说,她跟她母亲生活在一起,家里乱得一塌糊涂。我当时更不能理解,吴仪在外头发都整理的一丝不乱,怎么可能是家里毫无条理?

只是多年前的小段子。印象里90年代中期吴仪是很出风头的,我的老师们谈起她来非常平淡,既无赞扬也无贬低,但似乎又有某种隐隐的不屑。

家园 读过主席的一些著作,没能意识到那些是关于许诺的。

能否烦劳提供一些文献摘要或链接说明这个问题。

家园 说个旧事。

在主席的《沁园春 雪》(未经主席同意)首次被发表在《新民报晚刊》后,蒋委员长对“惜秦皇汉武...,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评价”是:毛泽东有帝王思想。

后来有民主人士(好像是章士钊,记不清了)把这“评价”说与了主席,主席哈哈大笑:我指的是人民呐。

在主席心里,今朝的风流人物是人民,不是什么伟大人物。

家园 可以参看主席与其护士长吴旭君的谈话

主席有一次在和吴旭君的谈话中说:

“我多次提出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走回头路。”

其实在主席思考文革的时候,包括他文革前的重上井岗山,有很多这方面的言论,可以参考“文革前夜的毛泽东”

家园 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称为伟大

因为整体的人民通常表现出天道的力量。

但个体的人民却常常表现出他们短视、自私、不团结的弱点。

所以,英雄人物通常是在和个体普通民众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常常凝聚了普罗大众的整体意志,代表着天道的力量。他们的个人特质也常常异于大众。

所谓:先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此之谓也。

通宝推:李根,
家园 吴挂帅操盘了非典的封锁

和后继的善后,表现了很强的执行力,这是吴仪名望的缘来。后来, 吴仪中断在日本的访问, 断然回国, 虽然不曾公开原因, 但大家猜测是日方的嚣张。比起唐家璇, 吴是在天上。这后来也成了网上推崇吴仪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园 吴和薄都是做事的人,但吴对薄的评价不一定作得了数

首先,都说是吴跟薄不对付,吴不让薄接班。但都是听说,没人举得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俺从河友提供的链接看到的是在薄的红歌会在中央不受待见的时候,吴出面为薄捧场。

第二,即使吴真的不待见薄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薄的政绩比吴的评价更有说服力。

第三,两个有能力的人相处不好的事太常见了。因此没有必要为厚薄而薄吴。楼下薄吴的根据多是道听途说,同样是靠不住的。俺听说的多是吴的干练,正直,虽然最近听说的一件往事让俺对吴的影响有些变坏。但俺所不能忘记的是,闹非典的时候,吴和王岐山临危受命。而当时流传的"吴仪必定无疫"之类民谣表现出民间对吴强烈的信心和期望。这种信心不应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吴和王最后不负所望,转危为安。附带说一句,当时胡温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对比今日,俺曾叹曰:踹克瑞克德也是靠不住的。

第四,十七大的时候,却没有因吴在非典期间的功绩论功行赏,吴没有升常委而退休。你真认为当时的吴能决定薄的命运?

家园 官媒如是说:毛泽东为何毅然发动"文革":坦言没有私心

很早就开始用颜色革命这个词了哈。"领导人、领导集团很重要。……六二年刮歪风,如果我和几个常委不顶住,点了头,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就会变颜色。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

毛泽东曾对身边护士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多次提出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走回头路。”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他说:“领导人、领导集团很重要。……六二年刮歪风,如果我和几个常委不顶住,点了头,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就会变颜色。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1965年8月11日听取罗瑞卿汇报时的插话)就在1965年八九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反”的问题。从此以后就不断讲这个事。

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士说:“我多次提出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走回头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越来越使他感到问题的紧迫性。

毛泽东觉得时不我待,就在73岁那年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批判《海瑞罢官》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

但是,毛泽东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情况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过于严重的估计,把持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看成是“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许多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也说成是阶级斗争,严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

用什么办法才能够彻底解决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阴暗面的问题,毛泽东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他说:“只有发动群众才有办法,没有群众毫无办法。”

但是毛泽东对群众运动产生了一种片面的看法。他说,“我们有一部分干部不接近人民群众,做官当老爷,对付这些人,我毫无办法。这回好,群众就整他了”。这样,在放弃了党的领导的情况下,各种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平时的积怨,就在自发的、失控的群众运动中,以革命的名义和极端的形式,集中地爆发出来,造成社会动乱。

综上所述,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出于反修防修的目的,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下,由于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又采取了一种错误的方法,所进行的一场所谓的“革命”。

有人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说成是个人的权力之争,归结为毛刘之争,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本文选自人民网2012年04月27日,原载《北京日报》,作者逄先知,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

外链出处

家园 不带这么埋汰劳动人民的

看着傻乎乎的毛太孙挖着鼻孔,给人用烂钢笔字留言,不会的字还用拼音。 本来觉得挺可笑的。后来想想, 不管是不是装的, 他保留着劳动人民憨厚本色。

家园 他是大智若愚。如果不这样,被软禁是必然结果。少将什么的

那是想也不用想了。 他这种种表现,跟阿斗说“此间乐不思蜀”是一个道理。

家园 你难道不知道有些女人,就是窝里一塌糊涂,外出时却很光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