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天涯鄙视抢沙发的对钓鱼岛争端和稀土的观点 -- aloneth

共:💬1 🌺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天涯鄙视抢沙发的对钓鱼岛争端和稀土的观点

看起来鄙视抢沙发的像是大棋派啊,这么说起来,2008年来跟德法英的冲突也是和平崛起的必然结果,如果小规模低烈度的冲突能避免热战,到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啊。

希望稀土真能出现他所预测的结果。不过我在这一点没有这么乐观啦。

下面是天涯鄙视抢沙发的的观点外链出处

法律角度

  我们先从法律的角度来解读一下美国这次的表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一直以来有个观点是,《日美安保条约》所覆盖的是日本的国土,由此而引发的政治后果就是,如果美国公开承认钓鱼岛属于美日共同防卫的范围,就是等于在挺日本,或者说认定了钓鱼岛属于日本国土,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是这样规定的:“各缔约国宣誓在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请注意,这里面所规定的共同防卫区域是“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而非日本国土。而这两个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之所以这样定,并非是说美国人未卜先知,知道后来中日之间会有钓鱼岛问题(定条约时钓鱼岛和冲绳还在美国控制下,1971年交给日本的),而是为了规避“北方四岛”问题。

  所谓“北方四岛”也就是南千岛群岛,关于它的前世今生,在东亚部分已经有过详细解读了。简单点说就是当时美苏分别占了日本列岛北面的千岛群岛和琉球群岛。而日本至今也未放弃对南千岛群岛的主权要求(1951年在《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同意放弃两个,但俄国人没签约。苏联分裂后,俄国人肯还两个了。但日本在1958年又重新声明四个都要了)。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如果《日美安保条约》所覆盖的区域指向“日本国土”,那么等于向苏联宣战了。这种情况当然是美国人所不愿意看到了,因此才会用了“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这个指向“控制权”,而非“所有权”的模糊条款。不过美国人没有想到,这个当年为避免美、俄直接对抗,所设定的有擦边球性质的条款,在后来的中、日、美关系上,让美国陷入了尴尬境地。

  一直以来,很多人的观点是美国才是钓鱼岛事件的幕后黑手。其实从地缘结构的角度来看,美国并没有直接插手的必要。因为如果中日因为钓鱼岛问题而使得关系无法正常化的话,美国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只要存在,美国都可以坐收渔人之利,而不需要直接干涉。因为你直接干预了,就需要明确表态,或者说站队。就象我们看两个人打架一样,不参和进去,就可以间接施加影响,让双方保持平衡;参和进去了,就有可能让自己反受其害(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现在其实也是这个态度。海峡两岸保持现状,互相牵制就最好。任何一方打破平衡,都意味着美国必须直接站队,无法从中取利)。

  现在的问题是,日本根据《日美安保条约》的规定,明确希望美国表态。出于对条约的尊重,美国还必须表态。但同样也因为条约的这项模糊规定,美国也可以认为这并非对“钓鱼岛”归属问题表态。这一层,其实三方的政治家都看得到,只不过大家都不愿意捅破罢了。美国人自己捅破了,就有可能被逼再次表态(政治家不做,日本的民间舆论也会施压);而对于日本政府来说,能够让美国依约表态提供保护承诺,目的就达到了,再逼美国明确表态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对于中国方面来说,知道这个漏洞和美国希望置身事外的态度就可以了,同样没有必要逼美国人站队。

  

  这些基于法律理解,所引发的微妙国际关系,大家看起来可能觉得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但真实的国际关系就是这样的,只要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外交辞令怎么说都是有技巧的。完全可以做到让普通受众的主观感受,和实际态度完全不同的程度。

战术层面

  现在再来说说这次“DYD”事件中所包含的战术层面的东西。那起有导火索意义的撞/船事件,究竟是某一方有意为之,还是一起纯粹的偶发事件。现在都不会有官方的答案出现,所有的结论都只能是猜测(也许多年以后会有解密的)。不过从事后中方的反应速度和程度来看,对于此类事情的发生,应该是有了充足的预案的。包括去那么敏/感的海域作业,船长和船员应该都事先接受过外事培训的。并不是说让他们直接参与什么“阴谋”,但最低要让他们知道,如果被日本扣了,千万不能认罪。现在看来,船长做的还不错,史无前例的准备用包机接回,也算是一种奖励。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事前中/日双方的关系来看,中方在这次事件中还是占据了主动的。我之前曾经说过,在此之前,日本就X土出口,东H石油、日企在华利益保证(我一直不相信,在中国工人会真的有能力自己组织起来搞B工。为了GDP,地方政府一定会避免这类事情发生的),等问题上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压力,并且在积极寻求和中国会谈。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中方完全置之不理,那理就不在中方了。如果谈的话,那就意味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因此需要有一个上升到主/权高度的理由,来中止这些谈判。

  这样做的战略目的在于测试日本对华的经济依赖度,以影响日本在向东还是向西问题上的态度。在之前的中日关系处理上,总体上,双方还是合作双赢的。这主要是出于中日经济当初是有很多互补之处。即日本需要中国的市场,而中国需要日本的技术和资金。不过随着中国在实力上的提升,日本在中国的市场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在资金和技术上对于日本的需求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中国对于日本的地缘优势也开始显现出来了。这种时候,中国就需要利用这种合作关系施加对日本的影响,以让双方的关系回复到应有的位置。

  如果用下棋论来解读中南海的布局,可能会让很多朋友不屑。但种种迹象表明,中方在某些资源的配给上,的确有有意引导的意思在里面,这些资源包括市场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关于中国用国内庞大的市场,作为筹码影响西方的对华政策,其实已经不是秘密了;至于用优势的矿产资源作为武器,在这次中日博弈中,也明白无误的被使用了。对日煤炭和稀土的供给谈判,就是在红果果的摊牌了。

  在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的是稀土,关于稀土资源被贱卖,一直是民间民愤比较大的事情,似乎直到最近才得到重视。但这里面的可疑之处在于,中南海方面不可能不知道稀土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所在。早在邓小平92年南巡的时候就提出了“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说法,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以中国的体制,当时控制稀土的开采与出口,决不是什么难事,而这件事情直到现在才做,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们可以假定一下,如果当时中国控制稀土的出口,会出现什么情况。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稀土资源被“保护”起来了,虽然单价上升了,但出口量也会减少,总体的收益并不会有质的变化。直接收入减少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是出于保护和利用资源的目的,出口原材料是最低端的作法。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希望将稀土的附加值发挥到最大,就必须在稀土的应用技术上有突破。问题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这个能力(现在也不够),想从国外直接购买技术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想让稀土资源产生经济效应,直接出口似乎是唯一的途径了。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待稀土的出口,并不能解释单价问题。因为正如我们刚才所分析的,中国完全可以采取控制产量,提升单价的办法,以让价、量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即用尽量少的产量,来达到同等的产值。而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是中国长期“放纵”稀土的“过度”开采,压低市场价。如果从市场的角度来解释的话,这实际上是一种“倾销”行为。只不过大家都乐得从中取利,绝大部分国家也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国内的就业率,因此不会有谁傻到对于低价出口资源的国家,提出反倾销诉讼(要是中东那些产油国肯低价倾销石油,大家都笑不动了)。比之石油资源,稀土其实更具可控性,一则它本身作为功能性金属目前在相关材料中是无可替代的(油价涨得太厉害,替代能源就出来了);二则是它的分布区域有限。

  即使我们不去揣测在十几年前,是否有更高层面的稀土战略,但现在的结果就是,中国掌握了稀土的定价权,并且让国外的那些稀土矿因成本问题而倒闭。如果从抢占市场的角度看,这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至于说在开采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最起码在十几年前,并不是考虑的重点。

  当世界都在依靠中国的生产的低价稀土资源时,也就是中国到了收获的季节。控制出口,导致国际市场稀土价格上升,当然有可能让国外那些关闭的稀土矿重新获得利润空间,并死灰复燃。但问题在于,中国所控制的仅仅是稀土的出口量。如果你把与稀土应用相关的技术带到中国,并以中国为基地生产这些高科技材料的话,你仍然能够享受到这些平价资源,甚至有可能会得到其它的优惠条件(比如退税一类的扶植政策)。这种诱惑对于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也是无法抗拒的。至于说让这些企业到中国来生产稀土产品,中国能够获得什么,已经被无数次验证了。

  中国在材料学基础研究上的弱势地位,已经被很多专业人士指出过了。这一点也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高科技制造业的瓶颈。简单点说,就是即使你能把一台机器,模仿的分毫不差,但没有合乎要求的材料也是白搭。而材料合成技术并不是你能分析出它的成分和比例就能够模仿成功的。并不是说所有的合成材料中都要运用到稀土中的元素,但稀土在高科技材料中的运用无疑是很广泛的。有鉴于此,如果诺干年后,有能告诉我,中国早在邓小平时代就开始布局稀土战略,我并不会感觉到奇怪。

  

  以上内容是从战术层面上分析,中日博弈中,中国有哪些牌好打,又是否占据了优势。而从战略层面上看,中日之间的这场博弈,以某种方式集中爆发出来是不可避免的。

战略层面

  刚才说了,日本现在面临向东还是向西的问题。在中国处于孤立地位的时候,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影响力上,其实都可以算是亚洲的老大。问题是中国现在已经赶上来了,也可以说是中国在逐步取得,与自己地缘实力相匹配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基于双方的地缘关系,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在摆在日本面前的问题就是,是继续跟着美国走,还是选择向中国靠拢。应该说,这种选择是非常痛苦的,无论怎么选,都会是有得有失(没办法,地缘位置决定了)。因此对于日本来说,目前所希望的最理想状态是在中美之间玩平衡,而具体到在亚洲的政治地位,则希望能够与中国形成共治的局面。这里所说的“亚洲”,其实指的是东亚和东南亚,也就是当年日本所圈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主体,至于说西亚、南亚,那不是日本所能施加决定性影响的地方(所以在世界岛一节中,中国的地缘位置比印度更有潜力,如果实力够了,可以全方位的对亚洲各部分施加影响)。

  日本为了达到和中国共治“大东亚”的目的,所提出的具体方案就是10+3的东亚共同体,以期用这样一个政治架构,形成中、日共同主导东亚(东南亚)局势的目的。至于韩国跻身这个管理层,只是因为他在中日两国之间位置,天然起到的纽带作用,在中日的合作与博弈当中,亦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才被拉了进来。

  问题以中国的地缘实力,10+3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这和不接受所谓的中美共治的G2形式有着不同的理由。后者是认为自己实力还不够,暂时不愿意承担因此而带来的过多义务;而前者则是认为自己的实力够了,足以以自我为中心,主导东亚、东南亚的局势。从这个层面上看,这次钓鱼岛事件的处理方式,可以被看作是向日本示威。用外交部和温总理的话说,就是希望日本“认清形势”。

  最后总结一下,很多朋友认为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以让中国重新在中日关系中占据主导。从目前的国际架构而言,希望看到中日之间爆发全面军事对抗的朋友可能会感到失望。但大国博弈的舞台,并不总是在战场上。二十年后,我们再评估这次的钓鱼岛事件,应该会有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战争已经开始了。

通宝推:倒海翻江卷巨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