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骑自行车逛北京城的日子 -- 海天

共:💬16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骑自行车逛北京城的日子

骑自行车逛北京城的日子

看了不少网友回忆老北京的文章,忍不住想起自己那许多个骑自行车逛北京城的日子。

我从7岁起就不在传统意义的“北京城”(二环以内)里面住了-----因为爸爸研究生毕业留校,全家搬到人大了。原来住的是护国寺棉花胡同,离“四世同堂”发生的地方挺近,可那会儿太小,现在能想起来的也就是护国寺小吃店(馋了点,不过还是很怀念那儿的面茶枣糕还有很多说不出名字的东西),还有它对面的大剧场(首都?人民?彻底的忘了,光记得看过一次话剧,好像是小井胡同);再有就是新街口电影院,我妈妈带我在那儿看过“画皮”,结果我吓得大哭,周遭的观众则埋怨我妈不该“带小孩来看这个”,呵呵。从那以后,我家就进了典型的“学校大院”,北京城呢?变成了个每年只去有数的几次的地方,而且以春节国庆前的大采购(买鱼买肉买各种好吃的)为主。

勾起我后来使劲往北京城里窜的都要怪一本书(那会儿小,不懂得分析批判鉴别,一古脑儿全接受了,嘿嘿)-----人大清史所出的“近代京华史迹”(孔祥吉等人编的?),这本书把北京城里的几十处古迹和他们背后的历史事件组合起来,插图又多,文笔也不错,把当时高一的我搞的五迷三道----这个决不是夸张,俺当时整天琢磨着自己哪天走进执政府或者谭嗣同故居,发发思古之幽情,结果一到暑假,一有闲工夫我就开始“驾自行车北京访古”了。一开始只是去些附近的地方,象大钟寺,五塔寺,颐和园,圆明园大水法什末的;后来呢,虽然学校和家里管得比较严,还是和同学去了南城的牛街礼拜寺,318大屠杀纪念碑(就是段祺瑞执政府),最远的一次(高二暑假?)甚至骑车数个钟头去了窦店,再往南走走就出了北京了,虽然很累,却很尽兴。

一上大学,因为高考失败只上了第二志愿,后悔之余,第一年还是挺用工的,第二年起就又“放羊”了;由于那一年开始养成常去历史阅览室“参观”的习惯,又勾起了访古的念头,这会儿活动余地当然大多了,一周只回一天家不说,父母也不怎末管我-----于是乎我“按图索骥”,一个个地访问书上列的地方,恭王醇王庆王钟王府当然是一网打尽(就是门票太贵),其他远的如滦州起义纪念塔(温泉附近),周口店,南城的古观象台,近的象北师大附近的徐悲鸿纪念馆,鲁迅故居,北大红楼,雍和宫等等等等,还包括小时候不知道的蔡锷故居(也在棉花胡同),统统都去过至少一次吧。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去过以后偶往往会后悔!说来好笑的是,这些曾经见证过重大事件的地方,除了少数以外,大多门可罗雀,“蓬头垢面”,“面目可憎”,很多地方早就成了大杂院-----当然也不奇怪,北京600年来就是政治中心,差不多到处都是名人故居。不过这也说明,这些历史遗迹,本身并不怎样好看,只有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腐朽才能化作神奇,甚至让人有了流连忘返的感觉-----不过也不能太过了,不然会被当地的居委会盘查的-----还真碰上过一次-----曾经去南城谭嗣同呆过的某处(明朝的大忠臣杨继盛也在那儿住过)瞻仰过,因为来回逡巡不已,周围的居民,眼里就有了些疑问的目光,吓得俺赶紧走路。

去年回国,曾经专门花了一天的时间,早晨到护国寺的小吃店重温了当年酷爱的面茶,然后出来沿平安大道走到北海,绕北海一圈(北门进南门出,再过桥从另一个南门进来一直走到静心斋),再绕什刹海一圈,路上吃了中午饭以后,下午沿着新街口一直走到北师大,再坐车回到现在的家里。俺通常不认为自己是个有很强的“中国文化情结”的人(甚至觉得接触的一些台湾深蓝的朋友这方面比我厉害多了),可那天晚上吃完饭一个人在屋里静静的呆着的时候,却分明感到了“生于斯长于斯”这句话背后的沉重和含义-----那是一种早已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虽然,我也很清楚,对我个人而言,那个无忧无虑,一年到头穿着片儿鞋蹬着单车抱着本儿书游北京的愣小子,早就成为历史了,现在的所谓怀旧,多少显得矫情。

突然觉得没话写了,停在这儿吧。(不知是放在这儿还是龙行天下合适,斑竹斟酌吧

家园 我也有过这样的日子

起初也是去各种次有名的地方,到后来就因为自己的喜好而追踪一些名人的足迹。

棉花胡同我也去过,那是蔡锷逃离北京前居住的地方。宣武门外的浏阳会馆,谭嗣同就是在这里坐等最后时刻的到来;还有仅一巷之隔的南海会馆,它们的屋檐上承载了百余年的风雨,早已显得破旧不堪。。。哦,又怎么忘得了八道湾呢?这是阿Q诞生的地方呀。还有护国寺的梅兰芳故居,梅先生蓄须明志的风采宛然还在,墙角那柿子树可依旧还是那模样?

家园 护国寺小吃店里的豆汁儿,羊杂碎汤也不错!
家园 住人大啊? 人大有几栋专为解决年轻教师住房的红砖结构的简易楼,

好象大家都叫人大红楼。 我曾去那找人。 楼内又黑又乱,每层楼住10-20多户人家,每家只住1间房。公用的楼道,公用的厕所及水房。每家的厨房都设在楼道上,煤气灶,煤气罐,柴米油盐类的。 很多人家都用铁链将煤气灶及煤气罐栓起来并用锁住。 有一家灶墙上用黑色毛笔写着“本处去年中秋丢失,葱两根,白菜一棵,酱油一瓶,今年中秋又丢失油瓶一个,咸盐一包,。。。。’。 给人感觉里面的住户关系紧张。

还有一次在王府井的一个胡同,胡同名忘记了,现在那条胡同不存在了,已变成了东方广场的一部分。 那条胡同的每个大杂院门前都写着不同的防贼口号。 记得有一条是:“生人来了要通报,目送生人出院门” 我看了乐了半天。感觉那成天在闹贼。呵呵!

家园 呵呵,您说的那是红一红二红三楼

给青年职工住的,我也去过多次,的确是脏乱差俱全,不过没有住过。

家园 是啊,浏阳会馆,南海会馆......都去过

把老家旁边的梅兰芳故居给忘了。

“因为自己的喜好而追踪一些名人的足迹”----就是如此,有一段因为看了好多胡适的东西,就去东厂一号(现在的近代史所)和米粮库四号,又有一段对袁世凯和黎元洪感兴趣,又去找他们的府第......

家园 吃过吃过,就是有点不适应豆汁的的味儿。

这次回去觉得焦圈儿还不错。

家园 下次到北京我带你去探奇

我的小学,中学,高中的校址全是典故!

家园 护国寺小吃店?您这次回去再找找,早改了,价涨了,味没了

我和太太第一次一起在大学食堂以外的地方吃饭就是在护国寺小吃店,黑米粥和几个大饺子,我边吃边哆嗦,因为计划中没有准备在外面吃饭,我的兜里都是食堂的菜票,现金就带了不到10块钱,怕啊,怕露馅啊,账单拿过来,8块多,我那口长气出的真舒服。

家园 没错

上次回北京吃的小吃就象您说的--“价涨了,味没了”。听亲戚说现在做小吃、早点的大多不是北京人,所以味道变了。

家园 说好了,不带反悔的
家园 黎元洪府第没去过

袁世凯,是张自忠路那里的总统府吗?

家园 小考题:去没去过民国时的国会?就是曹琨贿选总统的地方?
家园 黎元洪在瀛台呆过,也在东厂胡同呆过

就是后来胡适住的那个地方,不过早就面目全非了,连门也不朝东厂开了。

家园 是不是宣武门附近的那个?

有次去南堂(天主教的)的时候到过一次,不过没太留意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