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背影-读张版钱学森传有感 -- pxpxpx

共:💬37 🌺369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陆孝同?

也是41年出去的。

南大的,学航空的。

家园 是他
家园 当年的航空工业,还是有一些从美国回来的人才

以前查到过一些人,列在下面

林同骅

1934年赴美,1937年MIT航空硕士,同年回国。抗战时在后方仿制苏联飞机。抗战胜利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任教直到退休。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林士谔

1935年9月赴美,入MIT学航空,1939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之后一直在航空工业和院校工作,先后在厦大,清华和北航工作。陀螺仪专家。

丁履德

1934年赴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研究院,37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多所大学任教,解放后任山东工学院院长长达20年(52-72)。在任上去世。

朱家仁

1920年赴MIT学航空,1926年毕业回国,之后主要从事直升飞机的研究,解放前夕赴台。

钱昌祚

1919年赴MIT学航空,1924年MIT航空硕士,同年回国,曾任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厂长,中国航空工程学会会长。解放前赴台湾。

这个单子肯定不全,有漏掉的。

其实30年代中国的航空工业和科研是有一点规模的,出国学习航空的途径也不仅仅就是庚款,所以学制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出去以后回来的人还是有一些的,不然国内当时那几个主要的科研,制造和教育部门很难运转。

每一个人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理由,有很多时候,理由相同,决定却会不同。所以,钱学森当年决定抗战期间继续呆在美国搞研究,他的理由也许和那些毅然回国的前辈是一样的。

为他说情的冯卡门在给王助的信里言辞恳切,不过我相信,如果钱学森当年坚持回国的话,这位极其看中钱学森的导师,这位在自己自传里专门为钱学森留出一章的航空界权威,会同样尊重钱学森的选择。

家园 您可让我为难了

是否有曲解,只有作者本人才有资格说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提出一点建议。别说我没看过原书,就算看了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能说您曲解不是?

俺的意思是贵文中有些看法和观点我分不出来是您自己看书的感悟还是张女士在书中本来就明确表达的观点。比如:

钱学森内心十分挣扎,最后求冯卡门给国内王助写信请求继续留在美国深造一年,冯卡门的信写的非常恳切,当时国内也需要美国的援助,所以就没有再催。

这里俺就有疑惑:钱当时没这么重要吧,回不回国,会影响到美国的援助?那么这是张女士书中所表达的观点,还是您自己的解读呢?俺实在是分不出来。再比如:

再有就是对其他人针对中国的评论极其敏感。

当年学森就因为这个和美国同学打赌,看谁的成绩好,结果自然他是赢家。

这是钱学森广为人知的故事,一般的理解,这是钱要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甚至更聪明的打的一个赌,而且是没人敢来应战的一个赌。俺是看不出钱哪里“极其敏感”,要是钱面对歧视不吭声,那才是孬种呢。话说都没人来应战,那么何来“结果自然他是赢家。”?这里我也不明白这是张女士的看法还是您的看法?

其它地方就不一一指出了。我的意思应该表达清楚了。

家园 这文章写的
家园 做学问和做人的价值观是正好相反的

一个讲究较真,另一个恰恰相反。

家园 我一直不太理解西方为什么要接受中国留学生

这个不是传播技术,简直是授之以渔啊!而且很多都带有奖学金,想不通啊想不通,如果站在西方立场上我觉得应该多接受东欧的留学生,而不是中国的。两弹一星功勋23人,其中22人是留学归来的。要是中国有100个钱学森,每个值5个师,那美国不是麻烦大了?

家园 MIT有这么多中国人?!!
家园 兼听则明

谢谢。

家园 是德国人的话?

“交给他们机器,他们的思维也会跟着变化”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授之以渔的同时,也就教会了他如何钓鱼(而不是钩鱼,摸鱼,抓鱼。。)

家园 我觉得有多方面原因

比起东亚国家来,欧洲大陆没有地理隔绝,内部的人口流动一直蛮自由和频繁的,落后国家不必采用派出留学生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当时欧洲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各国对贸易和投资的繁复限制。我的印象是,实际上即使冷战时期,苏联阵营与西方的低层次交流仍然很多。

就美国这个特例来说,它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移民大国,它的公民与其他国家人民有不可切断的血肉联系。对美国人而言,自己和亲友移民,与移民打交道,是日常事务。而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获得高知识和技术层次的移民显然更符合国家利益。

而西方发达国家不愿意也不可能遏制中国留学生的根本原因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提出的一个要求,劳动力商品的自由流动。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迫使西方大国积极主动地、不附带条件地寻求更多的各方面人才。

钱学森是留学生各种特例之唯一特例,他是运载火箭工程与控制这一当时最重要的新兴战略领域的专家,而且是在全世界都排得上的专家。但是,他并不是美国的唯一专家。这个特点使美国当局肯定不愿意失去他,但是的但是,如果其他方面的取舍可能超过这个代价,则美国当局不会死扣钱学森不放。在当时钱学森个人的重量被来自几个方面的砝码所压过:美国政界的反共歇斯底里,朝鲜战争和钱学森本人的思想演变。

家园 读后感

1.性格决定命运,钱学森在美国的遭遇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还用Malina的例子作为对比)。钱的归国并非钱的规划。

2.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还有冯卡门对钱学森有知遇之恩,造就了一个成功的钱学森。

3.张纯如女士对整个民族的贡献可以对比钱学森的贡献。

但愿我的中文理解能力有问题。

通宝推:老老狐狸,李根,
家园 是啊,美国人现在也没想通

TG怎么就能把这些人全利用起来,真正的让他们都成了顶梁柱?

如果是蒋介石用的话,估计最后也就是花瓶

在美国设计的体系框架内,怎么能有蒋介石自由发挥的空间?

说实话,美国没打朝鲜战争,不知道TG能打

在TG制造出两弹一星之前,也没想到这些留学生会有这么大用处

之前的中国人,一向被认为是散兵游勇的,聪明,能吃苦耐劳,不问世事,踏实干活,这不正是一个好用的棋子,任人摆弄?

当然,美国有着大国的自信,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家园 100个?

那中国各大学还不抢疯了阿?

钱先生治学有时颇为锐利,让学生和同事下不来台,刚回国的时候,科学院有些人也吃不消他,特别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觉得他是思想有问题。后来发现,这跟思想没关系,他的确水平高,而且,跟他学,受益匪浅。就这样,后来他的反对派很多也成了他的学生。

当然,有些人一直和他不对付,到死如此。

而这些人,大多也是水平最高的那些,这倒很有意思了。好像要作他的敌人,也得有些资格。

谢谢您的关心,我还是双轨制,原因是家庭问题,您知道,我父亲去年去世了,我必须解决一个问题 -- 照顾日本这个家同时照顾北京的这个家。为此,我和老板爆发了冷战,一度当了甩手掌柜,在四十岁要重新开始。最后,还是双方作了妥协,仰仗中国的电子服务业价格优势,我如今可以两边跑,依然为公司做事,但是,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兴趣上。

这样的生活我十分满足,所以,晚上晚一点睡,挤出一些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代价于我来说已经是很轻的了。

谢谢您的关心,我有的时候与朋友观点不同,仅仅是观点不同而已,甚至,我也不知道我今天的观点是否真的正确,只是以我现在的认识,觉得是正确的而已。也许有一天,和我争论的朋友会发现我和他的观点一致了,或者他和我的观点一致了,那也是正常的事情。

就不一样,地球也一样转不是?

这种事情,大家正常讨论的话,不会伤害感情,上纲上线的我也就是一个置之不理而已,还能真的整个你死我活不成,我们又不是搞政治的。如果有朋友的反对,倒是很好的借鉴机会。您放心吧。

再次感谢。

家园 各取所需罢了

因为我们只看到回来的这22个,更多的是没回来的,钱老的评述里也说了,回来的是少数,这不就很好理解了嘛。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故事都知道,那么邓稼先多还是杨振宁多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猜吧。美国如果没有优秀的移民撑着,它压根就崛起不了,所以不用对美国太“感恩戴德”,嘿嘿。

至于钱老,也别太神话了,钱老是牛人,很牛很牛的那种,但与其他大牛比起来,差距并不是特别大的,科技也是分路线的,对未来的预判谁都没有100%的把握,结果钱老预判正确,而且也有能力把资源都集中到了自己的那条路线上,这是他最伟大的地方。现在的普通人,老喜欢把科学家神话,可是实际上呢?牛顿至少肯为自己的假说去做实验殿砖,爱因斯坦根本就是个动嘴皮子的,提出一堆堆的假说,结果都被人去填空证实了,于是成为最伟大的。要按今天的说法,那爱因斯坦可是不折不扣的民科。更离谱的是,爱因斯坦晚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反对量子物理上,反而是其他人拼命按照他的理论去深化量子研究,嘿嘿,有没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