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跟风之作——说说豫北平原的葬礼 -- 小鹿子云中

共:💬5 🌺2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跟风之作——说说豫北平原的葬礼

看了方解石河友写的豫东葬礼,不禁手痒,决定把我们豫北平原的葬礼写上一写。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所写的东西,大概在我们老家方圆十来里之内是准确的,放之几十里之外基本上就只剩求同存异的份儿了。

我们那里是黄河故道,典型的豫北平原地形。村子的历史不长,据说才二三百年的历史,村里刘姓占大多数,在红白事里面起主导作用。但村里的刘姓不属于一个家族,有老三门新三门之分,例如说新三门,是一个老祖宗,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是三门的开端,其中老三四个儿子),他们下一代叔伯兄弟十个,老三又有十个孙子,重孙有二十多个(这一辈的年纪大部分在六十到八十岁之间),玄孙已经有四十来个,再往下的人就更多。

以前村里的老人都很在乎身后事的,基本上过了六十岁之后就会预备木料,一般就是解成板料放在屋里,等到病重的时候,家里的人就会招呼木匠过来做棺材,通常老人还会强撑着亲自看一下棺材的样式规格。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也正在减少,家里有人去世的话,都是直接去棺材店买一副棺材了事。

我们老家一般是去世后六七天下葬,最早也没用少于五天的,以前条件简陋,人去世一旦赶上五黄六月,会有很严重的气味儿,这些年情况好多了,夏天去世的人一般会租一个专门的冰棺来用。

与方解石河友所讲去世前就穿寿衣不同,我们那里是去世后,先有直系亲属(通常是儿子)先把身体擦洗一遍,然后在穿上寿衣,随后就直接放进棺材里面。随后要在棺材前面放一个碗,里面盛上油(得是植物油),放上一根棉线做的捻子点着,这叫长明灯,在下葬之前是不能熄灭的。

同时,在去世的第一天,大家族里的人基本上都会照个面儿,很多事情都会一一展开。首先是要找一个总理事务的,一般找近门近枝的家族成员中比较有威望办事有能力的,随后总执事就开始一一分派任务——死者大侄儿家有辆车,那就开车去买菜、肉;二侄儿家和死者家里住隔壁,那好,回头酒席就摆在他家院子里;三侄儿家的男孩正好辍学了准备出去打工,那就等几天再出去吧,他本家爷爷丧事那天正好缺个端菜的……就是这样把所有要干的事情都落实到人,随后还会用黄表纸写出来贴到墙上,让大家一目了然。

随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报丧,这时候总执事也会派出本家的子侄和孙子辈儿的,去四里八乡的亲戚(主要就是表亲和姻亲)家里报丧,到了亲戚家的规矩是不能进院子,只能在门外喊里面的人出来,大概是说一下逝世以及下葬的时间,好让亲戚知道什么时候去参加葬礼。报丧通常在逝世第一天要完成,家里亲戚多的通常会派出好几路报丧人。

关键词(Tags): #葬礼#豫北#小鹿子云中
家园 【原创】跟风之作——说说豫北平原的葬礼(2)

在人去世的前两天,所有关于葬礼的事宜都会安排下去,接下来就是一个按照不同的渠道去执行的问题了。

前些年的风俗一般是三天的时候“钉口”,这是一个乡间俗语,其实就是把棺材钉死的仪式,一些亲朋好友都会在这一天到场,近年来,这一风俗逐渐消失殆尽。与这一风俗同时消失的还有放电影,在我小的时候,丧事通常都会在村里放电影,我记忆里很多港片第一次看都是那个时候。现在几乎都不放了,原因是放了也没人看,现在的农村也是家家有电视、电脑了,没人愿意晚上出来扎堆了。但此风极盛时,有办丧事的主家连放五个晚上的电影的。

前几天一直都在做丧事的准备工作,棺材一般都放在堂屋的正门位置,每天早晚放一挂鞭炮而已。

直到葬礼的前一天,这时候人们会忙碌起来,首先是搭灵棚,村里都有专门做出租葬礼所用物品的人家,灵棚里面是八仙桌,上面有供品、灵位,八仙桌前会铺几张草席,本家的侄辈儿、孙辈儿的都要穿上孝服在两边哭灵。孝服是从店里买的白布,大致裁剪一下,用针连几下,做成大褂的样式,在衣服外面一罩就可以了。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有所区别,通常体现在下摆的长度上,像亲生儿子肯定要拖曳到地上,而侄孙等人的孝服只需要到膝盖位置。对于需要穿孝的小孩子,还会剪一定白色的孝帽来戴,而成年人只需要在头上勒一根白布带子,女儿孙女等人会用白布把头包起来,有的还专门做一条白布裤子套在腿上。以前穿孝在鞋上也有体现,就是农村那种千层底黑绒面的布鞋,在上面缝上一层白布,再缀上指头大小的一块红布。孝服只需要穿两三天,而孝鞋是需要穿七七四十九天的,不过现在孝鞋这一风俗基本已经消失了。好,关于穿孝,就先说这么多。

家园 现在还是土葬吗?

不火化?

家园 绝大多数都是土葬

尽管政府一直在推广,甚至有些强制性的手段,但到目前为止,效果显然欠佳

现在的情况是,家里老人去世后,只要交一些钱,好像一千多吧,就可以不去火化了。还可以光明正大地办丧事,如果不交这个钱,那就只能半夜找几个人把死者匆匆埋掉

家园 【原创】跟风之作——说说豫北平原的葬礼(3)

接着上面的说,葬礼前一天晚上,办事的主家会请一帮吹鼓手来,我们老家成这一套叫“使响器”,以前如果谁家老人去世没有使响器的话,是会被乡邻笑话的。这几年风俗又有变化,很多人懒省事,就弄个广播喇叭到房顶上,播一些哀乐和豫剧选段就算了,豫剧似乎以秦香莲和雪梅吊孝之类的选段较多。

这天晚上,死者所在家族的“外客”都会来上“辞灵供”,(所谓外客,就是这个家族的女婿、侄女婿、孙女婿以及娘家侄儿、娘家侄孙儿等。所谓“供”,豫北老家的规格是几片油馍、一碗炸丸子、两方肉、二十四个馒头、一份烧纸和一挂鞭。)上了辞灵供,这些“外客”会吃一顿饭,饭后要进行“送盘缠”,就是弄些纸钱纸马之类以及死者的一些衣物,拿到出家门后的第一个十字路口烧掉,这个仪式要求所有的孝子们参加,除了路途比较短,基本上算是“出殡”的简单预演。也有特殊的,像小鹿子老家的那个村子,地处四县交界,解放前是有名的“三不管”地界儿,送盘缠也有讲究,有的人家出门必须往西走,哪怕出来往东一拐就是一个十字路口也不行,必须往西走一里多地找到一个十字路口才行。外客们参加了送盘缠之后才能回去,然后第二天再过来参加葬礼,仍旧同样再上一份供。

葬礼当天,从天亮开始,会在家门口不间断地放鞭炮,一般隔几分钟就噼里啪啦点一挂鞭,这时候就会有很多小孩儿看热闹,捡没有响的鞭炮,有的会在一串鞭炮没有点燃完的时候冲上去,从没有燃烧的一头拽一截下来。这些鞭炮并不是买的,如果谁家买丧事需要自己去买鞭炮是很没面子的,说明这家人的人缘太差。从早上开始,乡邻们都会过来“送纸儿”,所谓送纸儿,就是买一挂鞭、一领烧纸来祭奠死者。送纸儿的倒了门口,会有专门的人把纸和鞭炮接过去,送到专设的礼桌上去,就算是这一挂鞭一领纸,也要礼桌专门记录,在礼桌那里坐的都是乡间“文明”的文化人,一般会是小学老师什么的,礼桌备有三个本子,分别记录送纸儿、礼金和供。

随后送纸儿的到灵棚去,这时候灵桌边上站的“支使客儿”就高喊:“街坊礼到,孝子赔礼,点纸儿喽!”(这话得用河南话喊出来,书面语写不出那个意思),随后灵棚里的孝子们就俯下去呜咽一阵,送纸儿的在灵位前磕四个头,这叫“神三鬼四”,人死了是鬼,所以磕四个头。而当上供的来到灵棚,支使客儿喊得则是另外一套——客儿到灵前,孝子敬陪,点纸儿喽!

关键词(Tags): #豫北#小鹿子云中#葬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